歷史上著名的家風故事是什么?
1、焦裕祿的家風
習近平總書記對焦裕祿留下的家風非常贊賞。2014年他到蘭考考察的時候,連焦裕祿家過去的家風小故事都能娓娓道來。
焦裕祿一向反對不勞而獲。所以,他留給后代的家風主要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讓每一個孩子都靠自己的能力活著,有力氣就靠力氣活著,有才藝就靠才藝活著,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裕祿家風的影響下,他的子女都力爭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老大焦守鳳從開封市總工會退休,老二焦國慶從開封市地稅局退休,老三焦守云從鄭州科技情報研究所退休,老四焦守軍從成都軍區(qū)檔案館退休,老五焦躍進現(xiàn)任開封市政協(xié)主席,老六焦保鋼于2013年病逝。
焦裕祿去世50多年來,所有普通人家遇到的生活難題,他的子女都遇到了。但是,無論過得好與不好,他的子女都一直守護好父親的英名這是焦家兒女必須恪守的底線。
2、錢學森的家風
錢學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其父錢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學,1911年回國,曾擔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
錢學森從小天資聰穎,悟性極高,3歲時就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母親章蘭娟性格開朗、熱情,心地善良,而且計算能力與記憶力極強,具有很高的數(shù)學天賦。
上小學前,母親在自己家中教錢學森讀書、識字。母親還常常教育他學習要勤力,不能懶惰。這讓錢學森養(yǎng)成了一個每天早起的好習慣,他不用母親催促,自己按時起床。早飯后,就開始跟母親背誦古詩文。累了,就讀一些兒童讀物。下午,或者畫畫,或者練習毛筆字。每日如此,從不間斷。
母親還常常教給錢學森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錢學森最愛聽母親給他講岳飛精忠報國、陸游仗劍去國、杜甫憂國憂民、諸葛亮忠于漢業(yè),為輔佐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當聽到這些故事時,錢學森都聚精匯神,心里對那些英雄崇敬不已。古人的高風亮節(jié)在錢學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說母親給錢學森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那么父親錢均夫對錢學森思想品格的養(yǎng)成則起了至為關鍵的作用,錢學森自己就曾說:“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父親。”
在父親的教育下,錢學森很小就立下了很大的志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自己向往的大英雄。他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善于思考,做任何事情都喜歡把它做到極致。
1935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決定赴美學習,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識來改變祖國貧窮落后的現(xiàn)狀。臨行時,母親特意為他買了《老子》、《莊子》等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籍。母親囑咐他:“熟讀這些書籍,可以對祖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摸到一些頭緒。”母親和父親一樣,還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觀,都具體體現(xiàn)在它的歷史中。因此,精讀史學的人,往往是對祖國感情最深厚、最忠誠于祖國。”
告別在即,父親錢均夫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紙,鄭重塞到兒子手里,轉身離去。錢學森等到父親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開紙條,上面寫道:“人,生當有品:如哲、如仁、如義、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兒此次西行,非其夙志,當青春然而歸,燦爛然而返。”寥寥數(shù)言,即成訓導,讓錢學森銘記一生。
在美國留學后,雖然美國方面為錢學森提供了優(yōu)越的工作環(huán)境和物質待遇,但身在美國的錢學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始終沒有忘記報效祖國的愿望。遠在國內的母親每次在給錢學森寫信時,都提醒努力學習,好早日回國。錢學森始終把母親的教誨牢記在心頭。多年后,錢學森幾經(jīng)輾轉,終于回到了祖國,投身于“兩彈一星”的研究,為祖國的航天事業(yè)立下了不朽功勛。
錢學森和妻子蔣英在有了兒子錢永剛后,也像父親對待自己那樣嚴格要求兒子。雖然錢家家境優(yōu)渥,但兒子小的時候,還常常穿著帶補丁的褲子,兒子七八歲時,錢學森還要求兒子每天每天早晚掃兩遍樓前過道。這個習慣,錢永剛一直到現(xiàn)在還保留著。
在兒子錢永剛的記憶里,父母從來沒有給自己上過政治課,也從來不會跟他說你要這樣或者不要那樣,而是用他們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孩子。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員很鄭重地對錢永剛說:“你父親是個有學問有文化的人。”錢永剛當時就說:“這還用你說,我當然知道了!”但炊事員接著解釋的話卻讓錢永剛記住了一輩子:“你看你父親每次下來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錢永剛從此也向父親學習,至今保留著吃飯要穿戴整齊的習慣。
長大一些的時候,錢剛曾經(jīng)問過母親:“你和爸爸好像從來都沒有管過我們兄妹。”媽媽很溫和地說“你不是很聰明嗎,你不是會看嗎?”錢永剛一直銘記著此話,也是看著父親母親如何去做,來對照自己的日常行為,檢討自己。
1957年,錢學森回國后的第三年,他因撰寫《工程控制論》,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錢學森為此拿到了1萬元獎金。錢學森沒有拿這些錢來改善條件,而是購買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國家經(jīng)濟建設公債。5年后,他連本帶息拿到約11000元。彼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剛創(chuàng)辦,錢學森是近代力學系主任,他把錢捐給學校,希望用于購買教學用品。錢財身外之物,把它運用到有用的地方,這是錢剛對自己父親最直觀的記憶。
錢學森在家時,有空就看書。受家庭影響,錢永剛自幼也很愛讀書。小學二年級時,識得幾百個漢字的他,天天抱著字典讀小說。家長會上,老師夸錢永剛好讀書。蔣英聽了很高興,回頭給兒子零花錢的時候,總是很痛快,有時甚至還多給一些。“她知道我不會亂花,所有的錢都拿來買書了。”
錢學森平日工作繁忙,并不檢查錢永剛的讀書情況。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閑,晚飯后,他往沙發(fā)一坐,問錢永剛書看得如何。“我趕快讓他看我做的標記。一個暑假讀下來,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這就是他對我讀書的推動。”錢永剛說。
時間一久,錢永剛發(fā)現(xiàn),父親給他解答問題時,不像上課老師那樣事無巨細。“每個問題,他就幾句話,把關鍵講好,你自己再去思考。”這讓錢永剛也養(yǎng)成了善于思索的好習慣。
江南錢氏人才濟濟,代有名人。他們的老祖先吳越王錢镠留下的《錢氏家訓》,傳頌至今。其中一條寫道:“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錢永剛認為,《錢氏家訓》的核心是兩點,一是“要有為”,二是“守底線”。“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家的家訓,那應該就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歷史擔當’了。”
“一個好的家風就像春風、春雨,你不覺得它在一件事上對你有多大影響,但隨著時光流去,影響積累,就足以影響一個人的成長。”錢永剛說。
《錢氏家訓》摘選: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當無愧于圣賢。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寬。執(zhí)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嚴以馭役,寬以恤民。
3、袁隆平的家風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xiàn)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現(xiàn)任政協(xié)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省政協(xié)副主席,湖南省科協(xié)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農(nóng)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南生物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xié)會榮譽主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團隊回應轉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實踐。挪威議員提名中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印度遺傳學家和巴基斯坦人權活動家角逐201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袁隆平有三個孩子。一個學金融,一個學管理,小兒子學農(nóng),按說是遺傳了他的事業(yè)。袁隆平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所謂”,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他們的奮斗。如今他們都是事業(yè)有成。在家風家教方面,袁隆平似乎選擇“身教”大于“言傳”的方式,用自己的奮斗的一生,為孩子樹立了正確的榜樣,使他們在“于無聲處”得到最好的教育。從某中意義上說,這是最好的家風,更是永恒的家訓。
袁隆平名言:追名求利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沒有干多少事就去爭名奪利,得什么獎,發(fā)表什么文章,都要去爭。有些老實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沒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認為,把名利看淡泊一點,不要去爭名奪利,心里就會好一些。
4、曾國潘的家風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后人很多可借鑒的內容。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風家訓一直為曾家后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以儉持家。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xiāng)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余錢,親自下廚、紡織。
勤于治學。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條要求是“勤”。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yè)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寫信給兒子曾紀澤,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齊,先向伯、叔問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每天要練1000個字。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并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于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細(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視家教。曾國藩有3子5女,小女兒曾紀芬最長壽,活到91歲。1875年,曾紀芬嫁入湖南聶家。曾國藩規(guī)定,每個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200兩銀子,同時嫁妝中還有父親親手書寫的功課單。曾國藩想把女兒培養(yǎng)成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實際上女兒做得比父親期望的更好。
5、陶淵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們的言傳身教成就了一個著名家族——潯陽陶氏,也造就了許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陶侃的曾孫陶淵明。
世人皆知陶淵明灑脫豁達,以“隱逸詩人”“田園詩派創(chuàng)始人”“不為五斗米折腰”和詩歌“篇篇有酒”等揚名,鮮為人知的是,陶淵明還十分注重教育子孫。
當年,陶淵明到彭澤當縣令,家里勞動力缺乏。為此,他請了一名勞力,幫助兒子料理砍柴挑水之類的雜務,同時給兒子寫了一封簡短的家書:“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說,每天的生活開銷靠你一個人很難應付。現(xiàn)在我請一名勞力回家,讓他幫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氣活。但他也是別人家父母養(yǎng)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對待人家。
另一封家書《與子儼等疏》則告誡子孫要和睦,“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要重德修身,以圣賢為榜樣,“雖不能爾,至心尚之”。
陶淵明這么重視兄弟和睦,同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有關。陶淵明與兩個堂弟仲德和敬遠,以及同父異母的妹妹,即程氏妹,從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后,他不僅立刻辭官奔喪,還寫下了一篇感情真摯的《祭程氏妹文》,寄托自己的哀思。
陶母、陶侃、陶淵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響著陶氏后裔,也逐漸形成了系統(tǒng)的陶氏家訓,共20條1300余字,包括誠修身、擇交游、守廉潔、孝人子、正倫紀等內容。
陶氏家訓的特色在于以“賢”和“廉”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淵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轉化為家規(guī)家訓的具體內容。“不學刁詐之術,不交無益之朋”,繼承了陶母結交賢友的主張;“修身不可不誠”“法度不可不守”,繼承了陶母“廉潔奉公、謹守法度”的教導;“昔侃公為刺史時,尚惜分陰,則游惰輩,實不肖之尤”,則把陶侃珍惜光陰、勤勉努力的人生實踐轉化為對后世子孫的明確規(guī)勸。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歲月倏忽而過,“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已然找尋不見,但潯陽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實實在在地存在,經(jīng)久流傳。
關于家風的故事 關于家風的故事有哪些
1、司馬光。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yǎng)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歷史上著名的家風故事是什么?
1、焦裕祿的家風 習近平總書記對焦裕祿留下的家風非常贊賞。2014年他到蘭考考察的時候,連焦裕祿家過去的家風小故事都能娓娓道來。 焦裕祿一向反對不勞而獲。所以,他留給后代的家風主要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讓每一個孩子都靠自己的能力活著,有力氣就靠力氣活著,有才藝就靠才藝活著,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裕祿家風的...
古今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十大經(jīng)典家風故事?)
十大經(jīng)典家風故事1、孟母三遷說起中華經(jīng)典家風故事,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歷史上有名的家風家訓小故事有哪些?
3、孟母三遷 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孟母認為這樣不好,就搬到市集附近,孟子又學起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情。孟母再次搬家到學校附近,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jié)和知識。孟母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4、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
歷史上名人的家風?
關于家風的小故事有:一、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yǎng)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
十大最有名的家風故事
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它涵蓋了家族的智慧、品德和處世之道。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家風故事流傳千古,成為后人學習的典范。以下是其中十個最有名的家風故事:1. 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三次搬家。這個故事強調了環(huán)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也體現(xiàn)了孟母對...
有關家風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yǎng)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
十大最有名的家風故事
十大最有名的家風故事是:孟母三遷、曾國藩家訓、祖昌教孫、曾子殺豬、諸葛亮《誡子書》、陸游《放翁家訓》、司馬遷傳承家學、紀曉嵐家訓、梁啟超教子有方、豐子愷教育之道。1、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
十大經(jīng)典家風故事 古今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 好家風小故事
首當其沖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三次搬家,最終定居在學宮附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家庭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塑造其人格。另一個經(jīng)典故事是《岳母刺字》。岳飛的母親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十大最有名的家風故事
十大最有名的家風故事:1、孟母三遷 說起中華經(jīng)典家風故事,小編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學說方面,孟子貢獻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開始就非常的熱愛學習,這都歸功于他的母親逐步教化的結果。2、曾國藩家訓 古今名人家風家訓故事有不...
相關評說:
峰峰礦區(qū)殘余: ______ 網(wǎng)友采納 家風家訓小故事 中國是禮儀之邦, 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 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 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guī)、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guī)矩不成方 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guī)、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 輩輩對后代的...
峰峰礦區(qū)殘余: ______[答案] 孟母三遷 即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 岳母刺字 "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 徐母大義 在中國歷史上被后世尊為“三大賢母”的母親中,處于第二位的是三國時代的徐庶之母. 孔母...
峰峰礦區(qū)殘余: ______ 孟母三遷曾子 曾子殺豬望采納!
峰峰礦區(qū)殘余: ______ 家風故事 欣賞“你幸福嗎?”,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回答,但答案又是相似的.同樣,“家風是什么?”,一千個人也一定會有一千種回答.最近中央臺有許多關于家訓家風的現(xiàn)場采訪,看到也聽到了很多家庭講述著自己的家訓家風故事. 自...
峰峰礦區(qū)殘余: ______ 家風背后的故事,既然是故事那就有典故了.家風,是勤儉,是正派,是俠義,是擔當,是仁義……家風的含義可謂萬千,無所不包,很難說具體是什么,但它表現(xiàn)出來的又是具體的,看得見的.
峰峰礦區(qū)殘余: ______ 仁義禮智信
峰峰礦區(qū)殘余: ______ 在這個物流縱橫,世風日下的時代,“家風”儼然成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每每提及,總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一言以蔽之,家風之不傳也久矣. 那么,家風究竟是什么?“家風”看到這兩個字讓我聯(lián)想到的是種種嚴厲的家規(guī)!依我之...
峰峰礦區(qū)殘余: ______ 13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 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jīng)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 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
峰峰礦區(qū)殘余: ______ 孟母三遷 還有 王羲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造詣很高,被公認為“書圣”.他的《蘭亭集序》至今仍為書法愛好者酷愛.“坦腹東床”的故事說的就是王羲之.晉代太尉郗鑒派一個門客到丞相王導家去選女婿,王導領著門客...
峰峰礦區(qū)殘余: ______ 漢朝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岐國公主嫁給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