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簡介
壯族簡介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總?cè)丝谟?00.45 萬余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區(qū),廣西、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壯族有語言,通用漢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xué)、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chǔ)上,壯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壯族以農(nóng)業(yè)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qū)素負盛名的特產(chǎn)。甘蔗產(chǎn)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歷史
壯族是中國嶺南的土著民族。1958 年發(fā)現(xiàn)的“ 柳江人” 化石,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 萬年左右。可見早在5 萬年前,壯族先民就廣泛分布在廣西一帶。他們與布依、傣、侗、水、毛南等族同源于古代越人中的甌越、駱越,后被稱為烏滸、俚、僚、土。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 撞” 、“ 童” 。解放后稱“ 童” 。1965 年改族名為“ 壯族”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1955 年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chǔ)的壯文。1957 年《壯文方案》被國務(wù)院批準,結(jié)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壯族音樂
壯族約有人口一千三百多萬,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境內(nèi)。壯族屬于漢藏語系侗語族, 他們有自己的文字, 信仰多神, 崇拜自然。
壯族的山歌, 歌墟已有千百年的歷史, 多聲部的民歌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樂曲中寬闊的音域, 時而大跳, 時而委婉的旋律進行, 顯露了壯族山歌的風(fēng)貌。
壯族禮儀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xí)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wù)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xí)俗為“喝交杯”,其實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后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后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飯。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tǒng)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并送到分手處。
壯族慶節(jié)
壯族人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jié),著名節(jié)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jié)等。壯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莫過于春節(jié),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jié)、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春節(jié)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jié)后便開始著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粑。除夕這天,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起,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飯,叫“壓年飯”,這是預(yù)祝來年五谷豐登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梳洗打扮,迎接新春的開始。居住在山區(qū)的壯族人民,還有個汲新水的習(xí)俗:春節(jié)那天,婦女們穿著新衣新鞋,魚貫地來到河邊水渠,挑新水回家。她們邊走邊拖著象征牛、馬、豬、羊、狗、貓的石頭,口里還模仿著六畜的叫聲,這是祝福來年“六畜興旺”的意思。汲回來的新水,加紅糖、竹葉、蔥花、生姜煮沸后,全家和客人都要喝。據(jù)說,喝了這象征吉祥的新水,來年人們會更加聰明伶俐。“汲新水”習(xí)俗表達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初二以后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xù)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jié)才算結(jié)束。
春節(jié)期間,壯族人民還開展賽歌、跳舞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舂堂舞是壯族人民在春節(jié)期間用來慶賀新年,預(yù)祝豐收的舞蹈。他們認為跳了舂堂舞,來年糧食堆滿倉,故有“正月舂堂鬧轟轟,今年到處樂添豐”的俗諺。跳舂堂舞時,要一面唱一面舞,若干名婦女每人背著一條舂米之杵,撞打在長形木樁上,還用竹筒配打成節(jié)奏,初名“谷榔”,壯語“谷”是“做”之意,“榔”為舂米槽。后來感到木杵太笨重,不便舞動,改用扁擔(dān)來打,乃易名“打虜烈”,“虜烈”為打扁擔(dān)之聲。舞者各執(zhí)扁擔(dān),圍繞木槽,上下左右,邊唱邊打。舂堂舞舞步雄健、活潑、場面熱烈,歡快,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勤勞勇敢,樂觀豪邁的性格。
三月三按過去的習(xí)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并由長者宣講祖?zhèn)骷沂贰⒆逡?guī),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后,這一傳統(tǒng)已逐步發(fā)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
其他節(jié)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
壯族節(jié)日其中一些和宗教活動關(guān)系密切,比如居住在云南的部分壯族,家歷正月祭獻“老人廳”,二月初二殺豬祭龍山,三月初三祭雷神,五月祭龍,六月祭獻楊六郎,七月十四的祭祖是比較隆重的,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鴨,供奉祖先。
美麗富饒的壯鄉(xiāng),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圓數(shù)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jié)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H,多達數(shù)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jié)”。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巖”,意為“出野外玩耍”。由于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 *** 。
據(jù)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jīng)流行,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fā)展,并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nóng)歷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fēng)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yīng),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jīng)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采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牛魂節(jié)
農(nóng)歷四月初八。又稱脫軛節(jié),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牛欄要打掃干凈,鋪上干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過去有些寨子里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jié)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里聚餐。當?shù)亓餍幸粋€傳說:當初陸地只有巖石、黃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種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萬,牛王記錯了,變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叢生,連莊稼都長滿野草。天帝大怒,罰牛王下人間吃掉百草。但天帝并沒有忘記它,每當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護牛王和它的子孫,為它們滅病去災(zāi),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廟。牛魂節(jié)表現(xiàn)了壯族人民對耕牛的愛護和對農(nóng)業(yè)豐收的期望。
壯族婚俗
壯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員所組成,沒有氏族組織,具有明顯的村社特征。壯族婚姻的基本形態(tài)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實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 土人” 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認為沒有宗親關(guān)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 姑表不婚。“ 依人” 氏族外婚多行單線姑舅表婚,姑母之子與舅父之女可婚,但嚴禁舅父之子與姑母之女通婚。歷史上,壯族曾普遍實行早婚,根據(jù)有關(guān)地方志書記載:“ 依人,多早婚” ,婚姻形式基本實行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雙軌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雙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結(jié)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透過唱山歌擇偶。此種方式當?shù)刂^之“ 唱流” 或“ 趕風(fēng)流” 。長期以來,在壯族婚姻生活中已成為一種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廣南一帶壯區(qū)仍然十分盛行。在壯族社會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歲起就須學(xué)會唱幾首山歌,到十七八歲時,必須能學(xué)會即情歌。唱山歌地點有著嚴格規(guī)定,無論在僻靜的山村,或于街日鬧市,都必須是大家所公認或任何人都能看見的地方。時間則根據(jù)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季節(jié)而定。各地每年舉行次數(shù)不一。“ 沙人” 每年多在正月第一個大街日和二、三月舉行。“ 依人” 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舉行。屆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 坐家” 女子各攜帶米花糖、花糯米飯以及小手巾、小鏡子等物品,在固定場地對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愛上某一姑娘,集體對唱階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愛慕之意,雙方即以山歌一問一答自成一對。對唱完畢,可坐下互相宴請,互贈隨身攜帶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節(jié)日并可邀約訂期相會。透過唱山歌結(jié)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請媒人作形式上的求。
媒人說婚通常要進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則以便飯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議定親事,并以“ 合八字” 訂婚。訂婚禮銀很重,一般須送與女子全套銀制飾物。父母包辦婚姻,在壯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歲、有的早在七八歲就被雙方父母“ 合八字” 定 了終身。壯族社會普遍保留著結(jié)婚后、生育前“ 不落夫家” 的婚姻習(xí)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長佐,待懷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時即稱“ 坐家” 或“ 落夫家” 。其實,此乃母權(quán)制向父權(quán)制過渡的一種風(fēng)俗遺留。已婚女子在“ 不坐家”期間,社會觀念仍認為是姑娘,有權(quán)與青年男子對唱山歌和進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與其他男子發(fā)生性關(guān)系以至懷孕,如被發(fā)現(xiàn),須由“ 寨老” 調(diào)處,對通奸男子進行處罰,處罰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紅布掛于門上,表示為原夫“ 接紅” ;同時賠償原夫部分禮銀,以示歉意。此種情況,多不離婚,甚而原夫父母競為其子解嘲,勸子無須介意。如通奸男子將女子拐去,原夫有權(quán)邀親友追究,拐騙者必須向原夫退賠全部札金。已婚女子“ 不落夫家” 時間一般以是否懷孕生子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長大結(jié)婚,這時即便不孕也得“ 落夫家” ,反之則行改嫁。壯族有招贅習(xí)俗,招贅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說媒,從妻居男子改與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轉(zhuǎn)房。但轉(zhuǎn)房僅限于兄死弟無妻而嫂轉(zhuǎn)為弟妻。
壯族服飾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jié)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里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花紋的頭巾。藍黑顏色是壯族婦女的共同愛好,喜穿長裙短衣,頭包青色繡花帕,腰系精致圍腰。上衣分對襟和偏襟兩種。右衽上衣,衣領(lǐng)、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燦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jié)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
壯族飲食
多數(shù)地區(qū)的壯族習(xí)慣于日食三餐,有少數(shù)地區(qū)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肴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qū)盛產(chǎn)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xí)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qū)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后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diào)料即成。壯族人習(xí)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后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diào)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腌、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fēng)肝、脆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夯雞等。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shù)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jié)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里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壯族建筑
居住在壩區(qū)和城鎮(zhèn)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jié)構(gòu),外墻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qū)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shù)是土木結(jié)構(gòu)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樣一般有半干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 天間或5 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墻,可作畜廄,或堆放農(nóng)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筑。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采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xiāng)壯族干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 以女主人為中心) ,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廳堂右側(cè)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于她們與小伙子們交往。這種布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現(xiàn)在的干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壯族習(xí)俗
逢年過節(jié)都要進行敬一祭神活動。屆時要備豬、雞、魚拜祖。煮豬肉拜祖還是京族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禮習(xí)。每年哈節(jié),凡年滿16 歲的男子都要置備雞、酒、糯米飯、檳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經(jīng)過祭拜的男子才算“ 入眾” (即進入成年),才能被允許參加唱哈節(jié)的入席活動,從此便可參加捕魚生產(chǎn)。
壯族--禁忌
壯族人忌諱農(nóng)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qū)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nèi);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里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nóng)具的人進人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nóng)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臺。壯族青年結(jié)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chǎn)婦家。家有產(chǎn)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chǎn)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只雞或相應(yīng)的禮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qū),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zāi)或其他重大災(zāi)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zāi)。儀式結(jié)束后,于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壯族宗教
古代壯族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宗教,其先民由自然崇拜發(fā)展到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壯族普遍崇拜祖先,每戶正堂屋的神壁上都供奉“ 天地國親師之位” 和祖先神位。
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傳入,建立了寺廟。1858 年以后,天主教傳入,1862 年基督教教傳入,但都未傳開。各家都有神龕,敬奉祖先。不少地區(qū)有巫公、巫婆進行占卦等。
民族的簡介
族名:“蒙古”一詞的音譯始見于《舊唐書》記載,最初稱“蒙兀室韋”,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人口及分布 蒙古族人口 截止到1990年為480.6849萬人。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三省、新疆、甘肅、青海、寧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區(qū))市。歷史由來 蒙古族始源于大約公元...
白族民族簡介
白族,作為中國南方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位列中國第15大民族。他們主要聚居在云南、貴州、四川、湖南和湖北五省,其中云南的白族人口最多,占總?cè)丝诘?0.87%。在其他省份,如貴州、湖南、湖北,以及海外的亞太地區(qū)(緬甸、泰國、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國、澳洲)也有白族分布,但具體數(shù)據(jù)尚待進一步...
少數(shù)民族簡介
少數(shù)民族中的蒙古族,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這個民族人口約為480萬,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還分布在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qū)。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歷史悠久,被譽為“草原驕子”,他們在科學(xué)文化領(lǐng)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如馬頭琴和“好力寶”演唱形式。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xùn)|岸,‘蒙古’一詞最早源于唐代,...
拉祜族簡介
拉祜族簡介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動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于古代羌人系統(tǒng),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匯,“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桔族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山區(qū),以...
傈僳族簡介
傈僳族是一個生活在云南金沙江流域的特殊民族,最早居住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地帶,后來逐漸遷移到滇西怒江地區(qū)。這個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同時也分散在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地,以及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地。傈僳族源自氐羌族,屬于藏緬語族中...
少數(shù)民族簡介
解釋:少數(shù)民族概況 中國少數(shù)民族分布廣泛,遍布全國各個地區(qū)。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包括語言、服飾、飲食、宗教、藝術(shù)等方面。例如,藏族有獨特的藏傳佛教和藏文化,蒙古族有草原文化,壯族有歌圩文化等。民族特點 每個少數(shù)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特點。這些特點體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方式、...
壯族簡介
壯族簡介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總?cè)丝谟?00.45 萬余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區(qū),廣西、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壯族有語言,通用漢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xué)、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chǔ)上,壯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壯戲。
中國有56個民族,請簡介一個民族
藏族 藏族是中國眾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區(qū)。藏族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族風(fēng)情。以下是關(guān)于藏族的一些詳細介紹:一、人口分布與歷史文化背景 藏族人口數(shù)量龐大,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他們擁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史前時期就已存在。藏族文化深受藏傳佛教的...
中國穿青族的簡介
中國穿青族簡介 穿青族,是中國的一個獨特民族,以其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服飾著稱。一、基本概述 穿青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某些特定地區(qū),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工藝聞名。這一民族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其族群身份和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傳承了數(shù)百年。穿青族以其獨特的服飾和裝飾物來展示其民族特色和文化傳統(tǒng)。
蒙古族簡介
1、名稱來源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后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區(qū)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發(fā)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蒙古”一詞是“忙豁勒”的音變,最早見于唐代,即新﹑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
相關(guān)評說:
五寨縣曲柄: ______ 壯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fā)展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云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區(qū),以廣西最多.人口1617.88萬(2000年),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壯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五寨縣曲柄: ______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壯族是居住在嶺南的土著民族,以前自稱為“布壯”、“布儂”等,在服飾、風(fēng)俗習(xí)慣等方面仍然保留著濃厚的民族風(fēng)韻.這里展出的是壯族婦女日常穿用的“喜鞋”.這種“喜鞋”也在結(jié)婚場合穿,鞋面上有“喜”字或喜鵲、梅花等圖案,寓意吉慶喜氣.鞋尖為三角錐狀,呈“回頭”狀.鞋面為藍布,上有用紅、金、綠線繡成的花草圖案.鞋底為用麻線納的千層底,針腳細密,堅固耐穿.
五寨縣曲柄: ______ 壯族是由古代越人的一支發(fā)展而來的,他與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族同源于古代越人中的甌越、駱越.截止1990年統(tǒng)計人口為1548.9萬人.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以及云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的壯族自治州、縣. 他們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族有“銅鼓之鄉(xiāng)的美稱.他們的住房和節(jié)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壯族沒有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他們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佛、道、基督教都對其產(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
五寨縣曲柄: ______ 壯族 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南越原住居民演變,壯族大多居住在廣西,主要集中在柳州、來賓、河池、南寧、百色、崇左等地區(qū).其中云南有100余萬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廣東的連山、肇慶懷集、貴州...
五寨縣曲柄: ______ 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現(xiàn)代民族學(xué)、歷史界一般公認壯族是由中國古代嶺南的越人的一支發(fā)展而來.她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譯音“俚”字,實是壯語中對“蛇”的稱呼)、烏滸,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guān)系. 壯族與百越中的西甌、駱越是一脈相承的,從漢至唐初,壯族地區(qū)不斷的主動或被動的接受漢語言文化,在今壯族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些“雄于鄉(xiāng)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五寨縣曲柄: ______ 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壯族人口數(shù)為16178811.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錦”享譽海內(nèi)外.南宋時已出現(xiàn)方塊漢字構(gòu)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廣,多用于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
五寨縣曲柄: ______ 壯族與貴州的布依族和越南的岱依族、儂族、熱依族是親屬關(guān)系.2011年1月24日至29日,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播出12集壯族文化系列記錄片《麗哉勐僚》,從各個領(lǐng)域較全面解讀壯族.壯族是跨境民族,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