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課文原文
《五柳先生傳》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自傳文。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五柳先生傳》課文原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柳先生傳
作者: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植有五棵柳樹,因此就用“五柳”作為他的別號了。五柳先生安閑沉靜,不好言談,也不羨慕榮華利祿。
喜歡讀書,但不執(zhí)著于對一字一句的瑣細解釋;每當讀書有所領悟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嗜好喝酒,但因為家貧就不能經常得到。親朋好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備酒招待他。
他前去飲酒時總是開懷暢飲,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辭,從不以去留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蕩蕩,破舊得連風和太陽都無法遮擋,穿的粗布短衣打滿了補釘,飲食簡陋而且經常短缺,而他卻能安然自得。
常常以寫詩作文章當娛樂,抒發(fā)自己的志趣。他能夠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這樣述說自己的丈夫:“不因為處境貧困而終日憂心忡忡,不為了追求富貴而到處奔走鉆營。”
推究她所說的話,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婁那樣的人物嗎?飲酒賦詩,滿足自己的志趣,這不是成了生活在無懷氏、葛天氏時代里的人了嗎?
賞析
古代人物傳記通例,開篇先敘傳主之姓名籍貫。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亦循此例,卻有意同讀者開了一個大玩笑: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傳主生于何時,長于何地,何姓何名,概莫能知,這位五柳先生簡直是天外來客。唯一與傳主身份產生聯系的,只是宅旁有五柳樹而已!
沈約《宋書·隱逸傳》引《五柳先生傳》且評之曰,陶淵明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陶宅之旁廣種柳樹,可視為實錄,此有陶詩為證。《歸園田居》: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擬古》: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然作為一篇自況之文,五柳這一自然景觀僅僅是陶淵明因以為號的觸發(fā)點,卻完全不能解釋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的根本原因。錢鐘書先生于《管錐篇》中指出:豈作自傳而并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于世之賣聲名、夸門第者而破除之爾!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正是針對世俗有感而發(fā),意欲破除此種賣聲名、夸門第之社會風氣。
魏晉時代,門閥制度盛行。曹魏制訂的九品官人法賦予了世家大族政治上的特權。朝廷于州郡設立中正,評定士人之品。中正由世家大族名流充任,同宗士人理所當然獲得高品位。而品位之高下又直接與官職起點之高低掛鉤。于是,世家大族累世公卿,高爵顯位代代相因,形成一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賤族的局面。這種制度,延續(xù)到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時代達到鼎盛,以致高門華族,有世及之榮,庶姓族人,無寸進之路(趙翼《二十二史札記》)。終東晉之世,朝廷權力一直掌握在王、庾、桓、謝四大家族手中,成為門閥制度高峰期的顯著標志。
上層如此,士流趨鶩。族姓閥閱既成為進入仕途的根本條件,世家士子,視門第作鐵飯碗,郡望作護身符,族譜作通行證,至于德、才二字,則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于是整個社會彌散著一種重門閥輕才德的社會風氣。士人競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劉知己《史通·邑里》),以炫耀祖宗榮光、托庇死人余輝為榮,成了一種社會流行病。
對這一世人司空見慣的現象,陶淵明冷眼觀之十分不滿。世與我而相違(《歸去來兮辭》)這種不趨流俗的個性,注定了陶淵明與門閥之風的不調和。自傳文《五柳先生傳》中,郡望、門第、宗譜一概闕如,看似不合常規(guī),其實是對時風世俗的反撥。自號五柳先生,是對門閥制度的一種揶揄,對世族名士的一種調侃。陶淵明以不知何許人嘲弄了郡望之尊崇,以不詳其姓字嘲弄了門第之高貴,以宅邊五柳樹嘲弄了地位之顯赫,以不慕榮利嘲弄了官爵之矜夸可以說,陶淵明借以自況的五柳先生形象,完全是針對東晉門閥制度的崇尚自塑的,是陶淵明遺世獨立清高絕俗的個性的一種外在表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五柳先生之名一出,知名晉宋并享譽后世,王、庚、桓、謝四大豪門雖然煊赫一時,而今安在哉!
當然,陶淵明不是天外來客,雖非名門望族,其家族淵源本也可作自我夸飾。其曾祖陶侃為晉大司馬,祖父陶茂任武昌太守,父親陶敏擔任過中低級官吏而后歸隱。陶淵明在《命子》《贈長沙公》《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等詩文中列舉過這些事實。陶淵明的自述宗譜和士流的自我矜夸是不可相提并論的。陶淵明以辭官歸隱的實際行動表現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人格價值,而五柳先生這一稱謂,正明確地表明了詩人與世俗觀念的徹底決裂。
《五柳先生傳》知識點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作者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東晉著名詩人。
本文是作者托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
二、重點字詞注音及解釋。
1、注音。
(1)好讀書(hào) (2)性嗜酒(shì) (3)造飲輒盡(zhé) (4)吝情(lìn)(5)短褐(hè) (6)簞瓢屢空(dān) (7)黔婁(qián) (8)儔乎(chóu)(9)銜觴賦詩(shāng) (10)民歟(yú)
2、解釋。
(1)何許:何處,哪里。 許,處所。
(2)不詳:不知道。
(3)不求甚解:這里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
(4)會意:指對書中的意義有所領會。 會,體會、領會。
(5)親舊:親戚朋友。親,親戚。舊,這里指舊交、舊友。
(6)或:有時。
(7)造飲輒盡:去喝酒就喝個盡興。造,往、到。輒,就。
(8)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9)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態(tài)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預期。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離開。
(10)環(huán)堵蕭然: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環(huán)堵,周圍都是土墻,形容居室簡陋。蕭然:空寂。
(11)簞瓢屢空:形容貧困,難以吃飽。屢空,經常是空的。
(12)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13)自終:過完自己的一生。
(14)贊:傳記結尾的評論性文字。
(15)戚戚,憂慮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16)儔,輩,同類。
(17)觴,酒杯。
3、古今異義詞。
①造飲輒盡 【造】 古:往、到。 今:常用于“制造”、“創(chuàng)造”等。
②贊曰 【贊】 古:傳記結尾的評論性文字。 今:常用于“贊美”、“夸贊”等。
4、一詞多義。
(1)以:①因以為號焉 (介詞,把) ②以此自終 (介詞,憑借)
(2)之:①或置酒而招之(代詞,他) ②葛天氏之民歟(助詞,的)
(3)言:①閑靜少言(說,說話) ②黔婁之妻有言(話,言語)
(4)其:①其言茲若人之儔乎(語氣詞,表示揣測“大概”) ②親舊知其如此(代詞,他)
(5)如:①晏如也(......的`樣子) ②親舊知其如此(像)
5、流傳下來的成語及名句。
(1)不求甚解:原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褒)
現多指學習不認真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貶)
(2)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意思: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fā)財做官。
三、重點句子翻譯。
1、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他一來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
3、好讀書,不求甚解:他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銜觴賦詩,以樂其志: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
四、理解背誦。
1、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2、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贊揚五柳先生的高潔人格并且與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貧,不汲汲于富貴。
3、“不求甚解”一詞按現在的理解帶有貶義,為什么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
答:因為五柳先生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這與他“不慕榮利”的追求有關,讀書是為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
4、怎樣理解“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答:不和別人虛情客套。這說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節(jié),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禮節(jié)置之腦后,是一位獨立于世的高風亮節(jié)之人。
5、(1)交代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2)交代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3)交代五柳先生志趣的句子: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6、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7、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自畫像。他不慕榮利,厭惡官場的追名逐利,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現實,隱居起來,不去撞擊社會矛盾的思想是消極的。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
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各個加點詞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從從課文中遷移過來。小題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舍去的主語才行。翻譯(1)句時除了注意關鍵字“便、會意”等字,還要補出省略的“書中的內容”;翻譯(...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21-25課的課文內容及翻譯
22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
200多字的文言文課文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東晉〉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貧不能常得。 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zhé)盡,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
《五柳先生傳》中怎樣能證明五柳先生就是作者? --(初二語文課文)
是的 五柳先生傳 〔東晉〕陶淵明 【題解】這是一篇通過對五柳先生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來用以自況的文章。梁朝的蕭統(tǒng)在《陶淵明傳》中說:“淵明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及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可見本文是作者自抒志趣的文章。文中描繪述了一個愛好讀書、不慕榮利、安貧樂道、忘懷得失的...
高二文言文
——趙翼《論詩》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戲為六絕句》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比為鄰。 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杜甫《戲為六絕句》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
五柳先生這篇課文是陶淵明的自傳嗎?請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結合你所讀過...
陶潛在其<五柳先生傳>寫道:"閑靜少言,不幕功利.好讀書,不求甚解.便欣然忘食...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琴,書,詩,酒為其生活的親密伴侶,同是生活情趣之所寄托. 陶潛在詩<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中有言: 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蟬.感彼柏下人,安得不為歡?清歌散新聲...
《五柳先生傳》出自這篇課文的成語是?
不求慎解 【發(fā) 音】bù qiú shèn jiě 【釋 義】甚:過分;如"欺人太甚"。解:了解,理解。原意是讀書只領會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多花功夫,只領會文章的精髓。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會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況。【出 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名利,好讀書,不求甚解...
語文試卷文言文翻譯
第五單元 21、與朱元思書(吳均) 22、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23、馬說(韓愈) 24、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宋濂) 25、詩詞曲五首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赤壁(杜牧) 過零丁洋(文天祥)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yǎng)浩) 第六單元 26、小石潭記(柳宗元) 27、...
五柳先生傳是幾年級的課文
該文章是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經典文言文。《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以自傳的形式,生動地描繪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不僅能夠欣賞到陶淵明獨特的寫作風格,還能深入了解五柳先生淡泊名利、率真自然的品質。這篇課文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文學知識,更引導我們思考如何追求真我...
典故較多的中學文言文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
相關評說:
惠東縣板料: ______[答案] 生活狀況:貧窮,住所簡陋,但他安然自若.原文是: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性格特點: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fā)財做官.原文是: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生活樂趣:好讀書,性嗜酒 至于志向,文...
惠東縣板料: ______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 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 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 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惠東縣板料: ______ 《五柳先生傳 》實為其自傳.該文言“不”,正突出了作者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 高潔 志趣、人格的向往與堅持,使得文章顯得與眾不同,讀來生動活潑,很好地表達了 陶淵明 平淡自然的境界. 來自百度百科.
惠東縣板料: ______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1)人也,亦不詳(2)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3).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4);每有會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
惠東縣板料: ______ 《五柳先生傳》原文 陶淵明〈東晉〉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貧不能常得....
惠東縣板料: ______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貧不能常...
惠東縣板料: ______ 柳宗元的小石和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惠東縣板料: ______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1)人也,亦不詳(2)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3).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4);每有會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7)知其如此,或(...
惠東縣板料: ______ 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和表字.他的住宅旁邊植有五棵柳樹,因此就用“五柳”作為他的號了.五柳先生安閑沉靜,不好言談,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但不執(zhí)著于對一字一句的瑣細解釋;每當讀書有所領悟的...
惠東縣板料: ______ 贊語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結束,說五柳先生雖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卻徜徉于上古帝王無懷氏、葛天氏的淳樸時代,則其為人行事之超然絕俗也就不足為怪了.兩句話用或然語氣表示肯定,尤為妙絕,使全篇神韻飄然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