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一派有多少個朝廷冊封的天師?? 道教正一派一至六十二代天師
第1代天師張道陵
祖籍江蘇沛豐,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時中舉,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時來龍虎山煉丹,順帝赴四川創(chuàng)建道教,桓帝時在青城山飛升,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
2張衡元武宗至大元年贈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陵長子,156年襲教在陽平山飛升,世稱嗣天師
3張魯漢獻(xiàn)帝元武宗建安廿年至大元年曹操拜魯為鎮(zhèn)南將軍封閬中候贈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衡長子,以政教合一,雄據(jù)巴蜀三十余年葬鄴城,世稱系師
4 張盛漢獻(xiàn)帝元順帝建安廿年至正十三年曹操封奉車都尉散侍朗加都亭候贈清微顯教弘德真君魯三子,漢末遷居龍虎山創(chuàng)龍虎正一道
5張昭成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盛長子,居龍虎山,年119歲
6張椒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昭長子,居龍虎山,年百余歲
7張回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輔教弘濟(jì)真君椒長子,居龍虎山,年百余歲
8張迥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應(yīng)化沖靜真君回之子,居龍虎山,年90歲
9張符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贊化崇妙真君迥之子,居龍虎山,年93歲
10張子祥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妙大虛真君符之子,居龍虎山,年120歲
11張通玄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上清玄沖和真君子實(shí)之子,居龍虎山,年97歲
12張恒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上清玄德太和真君通玄之子,居龍虎山,年98歲
13張光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至德廣妙真君恒之子,居龍虎山,年104歲
14張慈正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上德紫虛真君光長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歲
15張高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崇德玄化真君茲正長子,居龍虎山,年90歲
16張應(yīng)韶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演道沖素真君高長子,居龍虎山,年99歲
17張頤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闡教孚佑真君應(yīng)昭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18張士元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明道贊運(yùn)真君頤之子,居龍虎山,年92歲
19張修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沖玄翊化昭慶真君士元長子,居龍虎山,年95歲
20張諶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沖玄洞真孚德真君修長子,居龍虎山,唐武宗賜建真仙觀
21張秉一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守玄紫極昭化真君諶長子,居龍虎山,建天師 廟,年92歲
22張善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清虛崇應(yīng)孚惠真君秉一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3張季文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清虛妙道輔國真君善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4張正隨宋真宗元順帝大中祥符五年至正十三年賜號真靜先生敕贈清虛文教妙濟(jì)真君季文之子,居龍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觀,年87歲
25張乾曜宋仁宗元順帝天圣八年至正十三年賜號澄素先生敕贈崇普濟(jì)湛寂真君正隨長子,居龍虎山,年85歲,葬耳口鄉(xiāng)曹家源
26張嗣宗宋仁宗元順帝至和二年至正十三年賜號虛白先生贈崇真普化妙司真君乾曜長子,續(xù)建上清觀,善吐納
27張象中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真通惠紫玄真君嗣宗長子,居圣井山,年81歲,其孫張憲為武狀元
28張敦復(fù)宋神宗元順帝熙寧元年至正十三年追封葆光先生敕贈太極無為演道真君象中長子,年53歲,無嗣,弟敦厚之子景端過繼
29張景瑞宋徽宗元順帝大觀二年至正十三年追封葆真先生敕贈太極清虛慈濟(jì)真君敦復(fù)侄子,年52歲,無嗣,叔敦信嫡孫繼先過繼
30張繼先宋徽宗元武帝元 順帝崇寧四年至大元年至正十三年賜號虛靖先生敕封虛靖玄通弘悟真君敕贈虛靖玄通弘悟真君景端長侄,9歲嗣教,13歲應(yīng)詔赴闕敕建上清正一宮、天師府、演法觀,年36歲,葬安徽天慶觀,終生不娶,無子,著《虛靖語錄》七卷
31張時修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正一弘化明悟真君敦直長子,繼先叔父
32張守真宋孝宗元順帝乾道六年至正十三年賜號正應(yīng)先生敕贈崇虛光妙正應(yīng)真君時修長子
33張景淵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真太道真君守真長子,葬上清呂家源
34張慶先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虛真妙光化真君景淵長子,好酒,宴坐而化
35張可大宋理宗元世祖嘉熙三年至元廿八年賜號觀妙先生,提舉三山符篆敕贈通玄應(yīng)化觀妙真君守真次子,主領(lǐng)龍虎宮,葬瑞訂觀,丞相江萬里撰碑文
36張宗演元世祖元世祖元成宗至元十三年至元十四年元貞元年賜封嗣漢天師敕授沖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贈演道靈應(yīng)沖和玄靜真君可大次子,官居二品,書頌而化
37張與棣元世祖至元廿八年授體玄弘道廣教真人,領(lǐng)江南道教事宗演長子
38張與材元成宗元成宗元武宗元貞二年大德八年至大元年授凝神廣道真人,領(lǐng)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兼領(lǐng)三山符篆授金紫光祿大夫留國公,賜金印、視一品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書畫,遺頌而化,葬金溪鳴陽山
39張嗣成元仁宗泰定帝元順帝明太祖延佑四年泰定二年至元三年洪武三年授太玄輔化應(yīng)道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賢院道教事特制加封知集賢院事,追贈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與材長子,化為舟中,工書畫,尤善畫龍,畫作有《廬山圖》傳世
40張嗣德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與材次子,能書畫,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鑄“上清宮銅鐘”傳世
41張正言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授正一嗣教弘文廣教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嗣德長子,微疾而化
42張正常明太祖明太祖洪武元年洪武五年授正一教主護(hù)國闡祖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給銀印,視二品加賜永掌天下道教事嗣成長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師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張宇初明太祖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永樂四年授正一嗣教闡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編修《道藏》正常長子,人稱列仙之儒,撰《龍虎山志》10卷,《峴泉集》12卷,歷代天師的佼佼者
44張宇清明成祖明宣宗永樂八年宣德元年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加封正一嗣教靜洞元大真人正常次子,善書畫,敕管武當(dāng)山,中秋集歡,雷擊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張懋丞明宣宗明英宗宣德四年正統(tǒng)六年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應(yīng)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正常三子,娶王候劉基侄女為妻
46張元吉明英宗明太宗明憲宗正統(tǒng)十年景泰六年成化三年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授正一嗣教洞譯音大真人,賜尚方寶劍授正一嗣教妙應(yīng)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懋丞之孫,善畫符,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灣
47張原慶明憲宗成化十三年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元吉之子,娶國公朱儀之女為妻,葬金溪長生觀
48張彥羽頁明孝宗明世宗弘治十四年嘉靖五年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點(diǎn)人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原慶長子,娶王候柳文之女為妻,建上清宮、真人府和正一觀,善詩文,葬弋陽疊山書院
49張永緒明世宗明世宗嘉靖廿八年嘉靖三十年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賜伯爵祭服彥羽頁長子,10歲襲教,善劍術(shù)
50張國祥明神宗明神宗萬歷五年萬歷三十五年襲教賜玉印金冠帶及“真人府”、“宗傳”匾額奉旨撰《續(xù)道藏》,授正一嗣教闡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永緒堂侄,娶駙馬謝公之女為妻,補(bǔ)寫《天師世家》,輯《龍虎山志》三卷,編《續(xù)道藏》等書,葬金溪明陽橋
51張顯庸明熹宗明思宗清圣祖天啟六年崇貞元年康熙四十二年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贈太子少保追贈光祿大夫國祥長子,著《三教同涂論》、《金丹辯惑論《浴梧詩集》等書
52張應(yīng)京清世祖清世祖清圣祖順治六年順治八年康熙四十二年命襲職掌理道篆,給一品印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追贈光祿大夫顯庸長子,郡主朱氏封為一品夫人
53張洪任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追贈光祿大夫,到顏氏封一品夫人應(yīng)京長子,葬金溪朱坊
54攻繼宗清圣祖清圣祖清圣祖康熙二十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四十二年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書上清宮匾賜乾坤玉劍授光祿大夫葬洪任長子,筱嶺背南山
55張錫麟清世宗清世宗雍正殛年雍正五年授光祿大夫,妻韓氏封為一品夫人,奉詔入覲,病故于杭州,婁近恒請旨由慶麟署理大真人事繼宗長子,年29歲
署理真人張慶麟張昭麟清世宗清世宗雍正九年雍正十三年命署理大真人,協(xié)修上清宮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祿大夫錫麟二弟錫麟三弟
56張遇隆清高宗清高宗清高宗乾隆七年乾隆十七年乾隆三十六年奉旨隨叔父昭麟入覲,襲爵賜書“演教宗傳”牌匾左都御史梅轂成劾降為五品追通議大夫錫麟之子,1740年,婁近恒撰《龍虎山志》16卷
57張存義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襲爵由五品晉三品,賜老子繡像,授通議大夫遇隆之子,年28歲,無嗣,以堂未能起隆襲教
58張起隆清高宗清高宗清高宗清仁宗清穆宗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五十年嘉慶~同治任河南開封布政使(縣丞級)奉旨襲教、授通議大夫重修宗譜贈通議大夫錫麟繼子,葬正一觀
59張鈺清仁宗清德宗嘉慶年間光緒三十年整修上清宮、天師府、正一觀,追贈光祿大夫起隆之子,葬南極觀
60張培源清穆宗清德宗同治十一年光緒三十年 鈺長子,曾在鄉(xiāng)里督辦團(tuán)練,葬于南極觀
61張仁政清穆宗清德宗清德宗同治元年光緒十六年光緒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緒年間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張元旭清德宗光緒三十年民國三年民國八年 仁政長子,中國民國道教總會發(fā)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楊家山
63張恩溥 民國十三年民國三十七年 元旭長子,善畫符,1949年2月去臺灣,1969年12月底病故于臺北,由堂侄張源先在臺灣繼承64代天師
其中有55位受封真人, 4位追贈官號,清末至今的歷代天師皆無冊封
天師共六十四位:
第1代天師張道陵唐玄宗唐僖宗唐神宗宋徽宗宋理宗元成宗明思宗元寶七年中和四年熙寧元年大觀二年嘉熙三年元貞元年崇禎年間封太師封三天扶教大法師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封正一靖應(yīng)真君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靖應(yīng)真君加封正一沖元神化靜應(yīng)顯佑真君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 祖籍江蘇沛豐,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時中舉,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時來龍虎山煉丹,順帝赴四川創(chuàng)建道教,桓帝時在青城山飛升,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
2張衡元武宗至大元年贈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陵長子,156年襲教在陽平山飛升,世稱嗣天師
3張魯漢獻(xiàn)帝元武宗建安廿年至大元年曹操拜魯為鎮(zhèn)南將軍封閬中候贈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衡長子,以政教合一,雄據(jù)巴蜀三十余年葬鄴城,世稱系師
4 張盛漢獻(xiàn)帝元順帝建安廿年至正十三年曹操封奉車都尉散侍朗加都亭候贈清微顯教弘德真君魯三子,漢末遷居龍虎山創(chuàng)龍虎正一道
5張昭成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盛長子,居龍虎山,年119歲
6張椒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昭長子,居龍虎山,年百余歲
7張回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輔教弘濟(jì)真君椒長子,居龍虎山,年百余歲
8張迥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應(yīng)化沖靜真君回之子,居龍虎山,年90歲
9張符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贊化崇妙真君迥之子,居龍虎山,年93歲
10張子祥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妙大虛真君符之子,居龍虎山,年120歲
11張通玄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上清玄沖和真君子實(shí)之子,居龍虎山,年97歲
12張恒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上清玄德太和真君通玄之子,居龍虎山,年98歲
13張光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至德廣妙真君恒之子,居龍虎山,年104歲
14張慈正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上德紫虛真君光長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歲
15張高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崇德玄化真君茲正長子,居龍虎山,年90歲
16張應(yīng)韶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演道沖素真君高長子,居龍虎山,年99歲
17張頤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闡教孚佑真君應(yīng)昭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18張士元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明道贊運(yùn)真君頤之子,居龍虎山,年92歲
19張修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沖玄翊化昭慶真君士元長子,居龍虎山,年95歲
20張諶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沖玄洞真孚德真君修長子,居龍虎山,唐武宗賜建真仙觀
21張秉一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守玄紫極昭化真君諶長子,居龍虎山,建天師 廟,年92歲
22張善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清虛崇應(yīng)孚惠真君秉一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3張季文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清虛妙道輔國真君善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4張正隨宋真宗元順帝大中祥符五年至正十三年賜號真靜先生敕贈清虛文教妙濟(jì)真君季文之子,居龍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觀,年87歲
25張乾曜宋仁宗元順帝天圣八年至正十三年賜號澄素先生敕贈崇普濟(jì)湛寂真君正隨長子,居龍虎山,年85歲,葬耳口鄉(xiāng)曹家源
26張嗣宗宋仁宗元順帝至和二年至正十三年賜號虛白先生贈崇真普化妙司真君乾曜長子,續(xù)建上清觀,善吐納
27張象中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真通惠紫玄真君嗣宗長子,居圣井山,年81歲,其孫張憲為武狀元
28張敦復(fù)宋神宗元順帝熙寧元年至正十三年追封葆光先生敕贈太極無為演道真君象中長子,年53歲,無嗣,弟敦厚之子景端過繼
29張景瑞宋徽宗元順帝大觀二年至正十三年追封葆真先生敕贈太極清虛慈濟(jì)真君敦復(fù)侄子,年52歲,無嗣,叔敦信嫡孫繼先過繼
30張繼先宋徽宗元武帝元順帝崇寧四年至大元年至正十三年賜號虛靖先生敕封虛靖玄通弘悟真君敕贈虛靖玄通弘悟真君景端長侄,9歲嗣教,13歲應(yīng)詔赴闕敕建上清正一宮、天師府、演法觀,年36歲,葬安徽天慶觀,終生不娶,無子,著《虛靖語錄》七卷
31張時修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正一弘化明悟真君敦直長子,繼先叔父
32張守真宋孝宗元順帝乾道六年至正十三年賜號正應(yīng)先生敕贈崇虛光妙正應(yīng)真君時修長子
33張景淵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真太道真君守真長子,葬上清呂家源
34張慶先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虛真妙光化真君景淵長子,好酒,宴坐而化
35張可大宋理宗元世祖嘉熙三年至元廿八年賜號觀妙先生,提舉三山符篆敕贈通玄應(yīng)化觀妙真君守真次子,主領(lǐng)龍虎宮,葬瑞訂觀,丞相江萬里撰碑文
36張宗演元世祖元世祖元成宗至元十三年至元十四年元貞元年賜封嗣漢天師敕授沖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贈演道靈應(yīng)沖和玄靜真君可大次子,官居二品,書頌而化
37張與棣元世祖至元廿八年授體玄弘道廣教真人,領(lǐng)江南道教事宗演長子
38張與材元成宗元成宗元武宗元貞二年大德八年至大元年授凝神廣道真人,領(lǐng)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兼領(lǐng)三山符篆授金紫光祿大夫留國公,賜金印、視一品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書畫,遺頌而化,葬金溪鳴陽山
39張嗣成元仁宗泰定帝元順帝明太祖延佑四年泰定二年至元三年洪武三年授太玄輔化應(yīng)道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賢院道教事特制加封知集賢院事,追贈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與材長子,化為舟中,工書畫,尤善畫龍,畫作有《廬山圖》傳世
40張嗣德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與材次子,能書畫,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鑄“上清宮銅鐘”傳世
41張正言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授正一嗣教弘文廣教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嗣德長子,微疾而化
42張正常明太祖明太祖洪武元年洪武五年授正一教主護(hù)國闡祖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給銀印,視二品加賜永掌天下道教事嗣成長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師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張宇初明太祖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永樂四年授正一嗣教闡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編修《道藏》正常長子,人稱列仙之儒,撰《龍虎山志》10卷,《峴泉集》12卷,歷代天師的佼佼者
44張宇清明成祖明宣宗永樂八年宣德元年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加封正一嗣教靜洞元大真人正常次子,善書畫,敕管武當(dāng)山,中秋集歡,雷擊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張懋丞明宣宗明英宗宣德四年正統(tǒng)六年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應(yīng)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正常三子,娶王候劉基侄女為妻
46張元吉明英宗明太宗明憲宗正統(tǒng)十年景泰六年成化三年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授正一嗣教洞譯音大真人,賜尚方寶劍授正一嗣教妙應(yīng)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懋丞之孫,善畫符,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灣
47張原慶明憲宗成化十三年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元吉之子,娶國公朱儀之女為妻,葬金溪長生觀
48張彥羽頁明孝宗明世宗弘治十四年嘉靖五年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點(diǎn)人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原慶長子,娶王候柳文之女為妻,建上清宮、真人府和正一觀,善詩文,葬弋陽疊山書院
49張永緒明世宗明世宗嘉靖廿八年嘉靖三十年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賜伯爵祭服彥羽頁長子,10歲襲教,善劍術(shù)
50張國祥明神宗明神宗萬歷五年萬歷三十五年襲教賜玉印金冠帶及“真人府”、“宗傳”匾額奉旨撰《續(xù)道藏》,授正一嗣教闡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永緒堂侄,娶駙馬謝公之女為妻,補(bǔ)寫《天師世家》,輯《龍虎山志》三卷,編《續(xù)道藏》等書,葬金溪明陽橋
51張顯庸明熹宗明思宗清圣祖天啟六年崇貞元年康熙四十二年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贈太子少保追贈光祿大夫國祥長子,著《三教同涂論》、《金丹辯惑論《浴梧詩集》等書
52張應(yīng)京清世祖清世祖清圣祖順治六年順治八年康熙四十二年命襲職掌理道篆,給一品印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追贈光祿大夫顯庸長子,郡主朱氏封為一品夫人
53張洪任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追贈光祿大夫,到顏氏封一品夫人應(yīng)京長子,葬金溪朱坊
54攻繼宗清圣祖清圣祖清圣祖康熙二十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四十二年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書上清宮匾賜乾坤玉劍授光祿大夫葬洪任長子,筱嶺背南山
55張錫麟清世宗清世宗雍正殛年雍正五年授光祿大夫,妻韓氏封為一品夫人,奉詔入覲,病故于杭州,婁近恒請旨由慶麟署理大真人事繼宗長子,年29歲
署理真人張慶麟張昭麟清世宗清世宗雍正九年雍正十三年命署理大真人,協(xié)修上清宮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祿大夫錫麟二弟錫麟三弟
56張遇隆清高宗清高宗清高宗乾隆七年乾隆十七年乾隆三十六年奉旨隨叔父昭麟入覲,襲爵賜書“演教宗傳”牌匾左都御史梅轂成劾降為五品追通議大夫錫麟之子,1740年,婁近恒撰《龍虎山志》16卷
57張存義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襲爵由五品晉三品,賜老子繡像,授通議大夫遇隆之子,年28歲,無嗣,以堂未能起隆襲教
58張起隆清高宗清高宗清高宗清仁宗清穆宗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五十年嘉慶~同治任河南開封布政使(縣丞級)奉旨襲教、授通議大夫重修宗譜贈通議大夫錫麟繼子,葬正一觀
59張鈺清仁宗清德宗嘉慶年間光緒三十年整修上清宮、天師府、正一觀,追贈光祿大夫起隆之子,葬南極觀
60張培源清穆宗清德宗同治十一年光緒三十年 鈺長子,曾在鄉(xiāng)里督辦團(tuán)練,葬于南極觀
61張仁政清穆宗清德宗清德宗同治元年光緒十六年光緒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緒年間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張元旭清德宗光緒三十年民國三年民國八年 仁政長子,中國民國道教總會發(fā)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楊家山
63張恩溥 民國十三年民國三十七年 元旭長子,善畫符,1949年2月去臺灣,1969年12月底病故于臺北,由堂侄張源先在臺灣繼承64代天師
其中有55位受封真人, 4位追贈官號(滿清韃靼狗壓抑道教的結(jié)果),清末至今的歷代天師皆無冊封.
天師共六十四位:
第1代天師張道陵唐玄宗唐僖宗唐神宗宋徽宗宋理宗元成宗明思宗元寶七年中和四年熙寧元年大觀二年嘉熙三年元貞元年崇禎年間封太師封三天扶教大法師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封正一靖應(yīng)真君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靖應(yīng)真君加封正一沖元神化靜應(yīng)顯佑真君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 祖籍江蘇沛豐,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時中舉,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時來龍虎山煉丹,順帝赴四川創(chuàng)建道教,桓帝時在青城山飛升,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
2張衡元武宗至大元年贈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陵長子,156年襲教在陽平山飛升,世稱嗣天師
3張魯漢獻(xiàn)帝元武宗建安廿年至大元年曹操拜魯為鎮(zhèn)南將軍封閬中候贈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衡長子,以政教合一,雄據(jù)巴蜀三十余年葬鄴城,世稱系師
4 張盛漢獻(xiàn)帝元順帝建安廿年至正十三年曹操封奉車都尉散侍朗加都亭候贈清微顯教弘德真君魯三子,漢末遷居龍虎山創(chuàng)龍虎正一道
5張昭成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盛長子,居龍虎山,年119歲
6張椒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昭長子,居龍虎山,年百余歲
7張回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輔教弘濟(jì)真君椒長子,居龍虎山,年百余歲
8張迥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應(yīng)化沖靜真君回之子,居龍虎山,年90歲
9張符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贊化崇妙真君迥之子,居龍虎山,年93歲
10張子祥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妙大虛真君符之子,居龍虎山,年120歲
11張通玄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上清玄沖和真君子實(shí)之子,居龍虎山,年97歲
12張恒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上清玄德太和真君通玄之子,居龍虎山,年98歲
13張光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至德廣妙真君恒之子,居龍虎山,年104歲
14張慈正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上德紫虛真君光長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歲
15張高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崇德玄化真君茲正長子,居龍虎山,年90歲
16張應(yīng)韶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演道沖素真君高長子,居龍虎山,年99歲
17張頤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闡教孚佑真君應(yīng)昭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18張士元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明道贊運(yùn)真君頤之子,居龍虎山,年92歲
19張修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沖玄翊化昭慶真君士元長子,居龍虎山,年95歲
20張諶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沖玄洞真孚德真君修長子,居龍虎山,唐武宗賜建真仙觀
21張秉一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守玄紫極昭化真君諶長子,居龍虎山,建天師 廟,年92歲
22張善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清虛崇應(yīng)孚惠真君秉一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3張季文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清虛妙道輔國真君善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4張正隨宋真宗元順帝大中祥符五年至正十三年賜號真靜先生敕贈清虛文教妙濟(jì)真君季文之子,居龍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觀,年87歲
25張乾曜宋仁宗元順帝天圣八年至正十三年賜號澄素先生敕贈崇普濟(jì)湛寂真君正隨長子,居龍虎山,年85歲,葬耳口鄉(xiāng)曹家源
26張嗣宗宋仁宗元順帝至和二年至正十三年賜號虛白先生贈崇真普化妙司真君乾曜長子,續(xù)建上清觀,善吐納
27張象中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真通惠紫玄真君嗣宗長子,居圣井山,年81歲,其孫張憲為武狀元
28張敦復(fù)宋神宗元順帝熙寧元年至正十三年追封葆光先生敕贈太極無為演道真君象中長子,年53歲,無嗣,弟敦厚之子景端過繼
29張景瑞宋徽宗元順帝大觀二年至正十三年追封葆真先生敕贈太極清虛慈濟(jì)真君敦復(fù)侄子,年52歲,無嗣,叔敦信嫡孫繼先過繼
30張繼先宋徽宗元武帝元順帝崇寧四年至大元年至正十三年賜號虛靖先生敕封虛靖玄通弘悟真君敕贈虛靖玄通弘悟真君景端長侄,9歲嗣教,13歲應(yīng)詔赴闕敕建上清正一宮、天師府、演法觀,年36歲,葬安徽天慶觀,終生不娶,無子,著《虛靖語錄》七卷
31張時修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正一弘化明悟真君敦直長子,繼先叔父
32張守真宋孝宗元順帝乾道六年至正十三年賜號正應(yīng)先生敕贈崇虛光妙正應(yīng)真君時修長子
33張景淵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真太道真君守真長子,葬上清呂家源
34張慶先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虛真妙光化真君景淵長子,好酒,宴坐而化
35張可大宋理宗元世祖嘉熙三年至元廿八年賜號觀妙先生,提舉三山符篆敕贈通玄應(yīng)化觀妙真君守真次子,主領(lǐng)龍虎宮,葬瑞訂觀,丞相江萬里撰碑文
36張宗演元世祖元世祖元成宗至元十三年至元十四年元貞元年賜封嗣漢天師敕授沖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贈演道靈應(yīng)沖和玄靜真君可大次子,官居二品,書頌而化
37張與棣元世祖至元廿八年授體玄弘道廣教真人,領(lǐng)江南道教事宗演長子
38張與材元成宗元成宗元武宗元貞二年大德八年至大元年授凝神廣道真人,領(lǐng)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兼領(lǐng)三山符篆授金紫光祿大夫留國公,賜金印、視一品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書畫,遺頌而化,葬金溪鳴陽山
39張嗣成元仁宗泰定帝元順帝明太祖延佑四年泰定二年至元三年洪武三年授太玄輔化應(yīng)道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賢院道教事特制加封知集賢院事,追贈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與材長子,化為舟中,工書畫,尤善畫龍,畫作有《廬山圖》傳世
40張嗣德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與材次子,能書畫,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鑄“上清宮銅鐘”傳世
41張正言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授正一嗣教弘文廣教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嗣德長子,微疾而化
42張正常明太祖明太祖洪武元年洪武五年授正一教主護(hù)國闡祖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給銀印,視二品加賜永掌天下道教事嗣成長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師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張宇初明太祖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永樂四年授正一嗣教闡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編修《道藏》正常長子,人稱列仙之儒,撰《龍虎山志》10卷,《峴泉集》12卷,歷代天師的佼佼者
44張宇清明成祖明宣宗永樂八年宣德元年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加封正一嗣教靜洞元大真人正常次子,善書畫,敕管武當(dāng)山,中秋集歡,雷擊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張懋丞明宣宗明英宗宣德四年正統(tǒng)六年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應(yīng)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正常三子,娶王候劉基侄女為妻
46張元吉明英宗明太宗明憲宗正統(tǒng)十年景泰六年成化三年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授正一嗣教洞譯音大真人,賜尚方寶劍授正一嗣教妙應(yīng)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懋丞之孫,善畫符,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灣
47張原慶明憲宗成化十三年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元吉之子,娶國公朱儀之女為妻,葬金溪長生觀
48張彥羽頁明孝宗明世宗弘治十四年嘉靖五年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點(diǎn)人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原慶長子,娶王候柳文之女為妻,建上清宮、真人府和正一觀,善詩文,葬弋陽疊山書院
49張永緒明世宗明世宗嘉靖廿八年嘉靖三十年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賜伯爵祭服彥羽頁長子,10歲襲教,善劍術(shù)
50張國祥明神宗明神宗萬歷五年萬歷三十五年襲教賜玉印金冠帶及“真人府”、“宗傳”匾額奉旨撰《續(xù)道藏》,授正一嗣教闡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永緒堂侄,娶駙馬謝公之女為妻,補(bǔ)寫《天師世家》,輯《龍虎山志》三卷,編《續(xù)道藏》等書,葬金溪明陽橋
51張顯庸明熹宗明思宗清圣祖天啟六年崇貞元年康熙四十二年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贈太子少保追贈光祿大夫國祥長子,著《三教同涂論》、《金丹辯惑論《浴梧詩集》等書
52張應(yīng)京清世祖清世祖清圣祖順治六年順治八年康熙四十二年命襲職掌理道篆,給一品印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追贈光祿大夫顯庸長子,郡主朱氏封為一品夫人
53張洪任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追贈光祿大夫,到顏氏封一品夫人應(yīng)京長子,葬金溪朱坊
54攻繼宗清圣祖清圣祖清圣祖康熙二十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四十二年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書上清宮匾賜乾坤玉劍授光祿大夫葬洪任長子,筱嶺背南山
55張錫麟清世宗清世宗雍正殛年雍正五年授光祿大夫,妻韓氏封為一品夫人,奉詔入覲,病故于杭州,婁近恒請旨由慶麟署理大真人事繼宗長子,年29歲
署理真人張慶麟張昭麟清世宗清世宗雍正九年雍正十三年命署理大真人,協(xié)修上清宮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祿大夫錫麟二弟錫麟三弟
56張遇隆清高宗清高宗清高宗乾隆七年乾隆十七年乾隆三十六年奉旨隨叔父昭麟入覲,襲爵賜書“演教宗傳”牌匾左都御史梅轂成劾降為五品追通議大夫錫麟之子,1740年,婁近恒撰《龍虎山志》16卷
57張存義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襲爵由五品晉三品,賜老子繡像,授通議大夫遇隆之子,年28歲,無嗣,以堂未能起隆襲教
58張起隆清高宗清高宗清高宗清仁宗清穆宗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五十年嘉慶~同治任河南開封布政使(縣丞級)奉旨襲教、授通議大夫重修宗譜贈通議大夫錫麟繼子,葬正一觀
59張鈺清仁宗清德宗嘉慶年間光緒三十年整修上清宮、天師府、正一觀,追贈光祿大夫起隆之子,葬南極觀
60張培源清穆宗清德宗同治十一年光緒三十年 鈺長子,曾在鄉(xiāng)里督辦團(tuán)練,葬于南極觀
61張仁政清穆宗清德宗清德宗同治元年光緒十六年光緒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緒年間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張元旭清德宗光緒三十年民國三年民國八年 仁政長子,中國民國道教總會發(fā)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楊家山
63張恩溥 民國十三年民國三十七年 元旭長子,善畫符,1949年2月去臺灣,1969年12月底病故于臺北,由堂侄張源先在臺灣繼承64代天師
其中有55位受封真人, 4位追贈官號(滿清韃靼狗壓抑道教的結(jié)果),清末至今的歷代天師皆無冊封.
天師共六十四位:
第1代天師張道陵唐玄宗唐僖宗唐神宗宋徽宗宋理宗元成宗明思宗元寶七年中和四年熙寧元年大觀二年嘉熙三年元貞元年崇禎年間封太師封三天扶教大法師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封正一靖應(yīng)真君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靖應(yīng)真君加封正一沖元神化靜應(yīng)顯佑真君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 祖籍江蘇沛豐,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時中舉,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時來龍虎山煉丹,順帝赴四川創(chuàng)建道教,桓帝時在青城山飛升,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
2張衡元武宗至大元年贈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陵長子,156年襲教在陽平山飛升,世稱嗣天師
3張魯漢獻(xiàn)帝元武宗建安廿年至大元年曹操拜魯為鎮(zhèn)南將軍封閬中候贈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衡長子,以政教合一,雄據(jù)巴蜀三十余年葬鄴城,世稱系師
4 張盛漢獻(xiàn)帝元順帝建安廿年至正十三年曹操封奉車都尉散侍朗加都亭候贈清微顯教弘德真君魯三子,漢末遷居龍虎山創(chuàng)龍虎正一道
5張昭成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盛長子,居龍虎山,年119歲
6張椒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昭長子,居龍虎山,年百余歲
7張回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輔教弘濟(jì)真君椒長子,居龍虎山,年百余歲
8張迥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應(yīng)化沖靜真君回之子,居龍虎山,年90歲
9張符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贊化崇妙真君迥之子,居龍虎山,年93歲
10張子祥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妙大虛真君符之子,居龍虎山,年120歲
11張通玄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上清玄沖和真君子實(shí)之子,居龍虎山,年97歲
12張恒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上清玄德太和真君通玄之子,居龍虎山,年98歲
13張光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至德廣妙真君恒之子,居龍虎山,年104歲
14張慈正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上德紫虛真君光長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歲
15張高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太玄崇德玄化真君茲正長子,居龍虎山,年90歲
16張應(yīng)韶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演道沖素真君高長子,居龍虎山,年99歲
17張頤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闡教孚佑真君應(yīng)昭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18張士元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洞虛明道贊運(yùn)真君頤之子,居龍虎山,年92歲
19張修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沖玄翊化昭慶真君士元長子,居龍虎山,年95歲
20張諶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沖玄洞真孚德真君修長子,居龍虎山,唐武宗賜建真仙觀
21張秉一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守玄紫極昭化真君諶長子,居龍虎山,建天師 廟,年92歲
22張善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清虛崇應(yīng)孚惠真君秉一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3張季文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清虛妙道輔國真君善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4張正隨宋真宗元順帝大中祥符五年至正十三年賜號真靜先生敕贈清虛文教妙濟(jì)真君季文之子,居龍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觀,年87歲
25張乾曜宋仁宗元順帝天圣八年至正十三年賜號澄素先生敕贈崇普濟(jì)湛寂真君正隨長子,居龍虎山,年85歲,葬耳口鄉(xiāng)曹家源
26張嗣宗宋仁宗元順帝至和二年至正十三年賜號虛白先生贈崇真普化妙司真君乾曜長子,續(xù)建上清觀,善吐納
27張象中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真通惠紫玄真君嗣宗長子,居圣井山,年81歲,其孫張憲為武狀元
28張敦復(fù)宋神宗元順帝熙寧元年至正十三年追封葆光先生敕贈太極無為演道真君象中長子,年53歲,無嗣,弟敦厚之子景端過繼
29張景瑞宋徽宗元順帝大觀二年至正十三年追封葆真先生敕贈太極清虛慈濟(jì)真君敦復(fù)侄子,年52歲,無嗣,叔敦信嫡孫繼先過繼
30張繼先宋徽宗元武帝元順帝崇寧四年至大元年至正十三年賜號虛靖先生敕封虛靖玄通弘悟真君敕贈虛靖玄通弘悟真君景端長侄,9歲嗣教,13歲應(yīng)詔赴闕敕建上清正一宮、天師府、演法觀,年36歲,葬安徽天慶觀,終生不娶,無子,著《虛靖語錄》七卷
31張時修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正一弘化明悟真君敦直長子,繼先叔父
32張守真宋孝宗元順帝乾道六年至正十三年賜號正應(yīng)先生敕贈崇虛光妙正應(yīng)真君時修長子
33張景淵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真太道真君守真長子,葬上清呂家源
34張慶先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敕贈崇虛真妙光化真君景淵長子,好酒,宴坐而化
35張可大宋理宗元世祖嘉熙三年至元廿八年賜號觀妙先生,提舉三山符篆敕贈通玄應(yīng)化觀妙真君守真次子,主領(lǐng)龍虎宮,葬瑞訂觀,丞相江萬里撰碑文
36張宗演元世祖元世祖元成宗至元十三年至元十四年元貞元年賜封嗣漢天師敕授沖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贈演道靈應(yīng)沖和玄靜真君可大次子,官居二品,書頌而化
37張與棣元世祖至元廿八年授體玄弘道廣教真人,領(lǐng)江南道教事宗演長子
38張與材元成宗元成宗元武宗元貞二年大德八年至大元年授凝神廣道真人,領(lǐng)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兼領(lǐng)三山符篆授金紫光祿大夫留國公,賜金印、視一品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書畫,遺頌而化,葬金溪鳴陽山
39張嗣成元仁宗泰定帝元順帝明太祖延佑四年泰定二年至元三年洪武三年授太玄輔化應(yīng)道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賢院道教事特制加封知集賢院事,追贈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與材長子,化為舟中,工書畫,尤善畫龍,畫作有《廬山圖》傳世
40張嗣德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與材次子,能書畫,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鑄“上清宮銅鐘”傳世
41張正言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授正一嗣教弘文廣教大真人,主領(lǐng)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嗣德長子,微疾而化
42張正常明太祖明太祖洪武元年洪武五年授正一教主護(hù)國闡祖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給銀印,視二品加賜永掌天下道教事嗣成長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師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張宇初明太祖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永樂四年授正一嗣教闡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編修《道藏》正常長子,人稱列仙之儒,撰《龍虎山志》10卷,《峴泉集》12卷,歷代天師的佼佼者
44張宇清明成祖明宣宗永樂八年宣德元年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加封正一嗣教靜洞元大真人正常次子,善書畫,敕管武當(dāng)山,中秋集歡,雷擊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張懋丞明宣宗明英宗宣德四年正統(tǒng)六年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應(yīng)大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正常三子,娶王候劉基侄女為妻
46張元吉明英宗明太宗明憲宗正統(tǒng)十年景泰六年成化三年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主領(lǐng)道教事授正一嗣教洞譯音大真人,賜尚方寶劍授正一嗣教妙應(yīng)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懋丞之孫,善畫符,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灣
47張原慶明憲宗成化十三年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元吉之子,娶國公朱儀之女為妻,葬金溪長生觀
48張彥羽頁明孝宗明世宗弘治十四年嘉靖五年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點(diǎn)人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原慶長子,娶王候柳文之女為妻,建上清宮、真人府和正一觀,善詩文,葬弋陽疊山書院
49張永緒明世宗明世宗嘉靖廿八年嘉靖三十年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賜伯爵祭服彥羽頁長子,10歲襲教,善劍術(shù)
50張國祥明神宗明神宗萬歷五年萬歷三十五年襲教賜玉印金冠帶及“真人府”、“宗傳”匾額奉旨撰《續(xù)道藏》,授正一嗣教闡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永緒堂侄,娶駙馬謝公之女為妻,補(bǔ)寫《天師世家》,輯《龍虎山志》三卷,編《續(xù)道藏》等書,葬金溪明陽橋
51張顯庸明熹宗明思宗清圣祖天啟六年崇貞元年康熙四十二年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贈太子少保追贈光祿大夫國祥長子,著《三教同涂論》、《金丹辯惑論《浴梧詩集》等書
52張應(yīng)京清世祖清世祖清圣祖順治六年順治八年康熙四十二年命襲職掌理道篆,給一品印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追贈光祿大夫顯庸長子,郡主朱氏封為一品夫人
53張洪任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追贈光祿大夫,到顏氏封一品夫人應(yīng)京長子,葬金溪朱坊
54攻繼宗清圣祖清圣祖清圣祖康熙二十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四十二年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書上清宮匾賜乾坤玉劍授光祿大夫葬洪任長子,筱嶺背南山
55張錫麟清世宗清世宗雍正殛年雍正五年授光祿大夫,妻韓氏封為一品夫人,奉詔入覲,病故于杭州,婁近恒請旨由慶麟署理大真人事繼宗長子,年29歲
署理真人張慶麟張昭麟清世宗清世宗雍正九年雍正十三年命署理大真人,協(xié)修上清宮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祿大夫錫麟二弟錫麟三弟
56張遇隆清高宗清高宗清高宗乾隆七年乾隆十七年乾隆三十六年奉旨隨叔父昭麟入覲,襲爵賜書“演教宗傳”牌匾左都御史梅轂成劾降為五品追通議大夫錫麟之子,1740年,婁近恒撰《龍虎山志》16卷
57張存義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襲爵由五品晉三品,賜老子繡像,授通議大夫遇隆之子,年28歲,無嗣,以堂未能起隆襲教
58張起隆清高宗清高宗清高宗清仁宗清穆宗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五十年嘉慶~同治任河南開封布政使(縣丞級)奉旨襲教、授通議大夫重修宗譜贈通議大夫錫麟繼子,葬正一觀
59張鈺清仁宗清德宗嘉慶年間光緒三十年整修上清宮、天師府、正一觀,追贈光祿大夫起隆之子,葬南極觀
60張培源清穆宗清德宗同治十一年光緒三十年 鈺長子,曾在鄉(xiāng)里督辦團(tuán)練,葬于南極觀
61張仁政清穆宗清德宗清德宗同治元年光緒十六年光緒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緒年間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張元旭清德宗光緒三十年民國三年民國八年 仁政長子,中國民國道教總會發(fā)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楊家山
63張恩溥 民國十三年民國三十七年 元旭長子,善畫符,1949年2月去臺灣,1969年12月底病故于臺北,由堂侄張源先在臺灣繼承64代天師
其中有55位受封真人, 4位追贈官號(滿清韃靼狗壓抑道教的結(jié)果),清末至今的歷代天師皆無冊封.
正一教龍虎山
該派形成于大德八年。從至元十四年(1277)起,張陵后嗣代代被敕封為天師,受命主管江南道教。江南各派的教務(wù)大政皆須聽命于天師(全真道之在南方者也不例外),或由天師請命于朝廷(如道士敕封等),使歷代天師逐漸成為江南各符箓派的共主,為組成正一道準(zhǔn)備了領(lǐng)袖條件。另一方面,由于歷代天師受到...
正一派有哪些分支
6. 正一道奉張?zhí)鞄煘槭最I(lǐng),主要經(jīng)典為《正一經(jīng)》,道術(shù)以畫符念咒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7. 嘉靖皇帝和朱祐杬篤信正一道,并向正一道長邵元節(jié)與陶仲文請教房中術(shù)。8. 正一派道士不分住觀與散居,通常戴莊子巾。9.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是正一道祖庭。10. 全真道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
正一派和全真派有什么不同?
正一派簡介: 1、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xí)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_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后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_道派組成的一個符_大派。 2、進(jìn)入當(dāng)代,自1991...
道教正一派是怎樣的?
明初,官方承認(rèn)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師派以外的符箓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凈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正一道奉張?zhí)鞄煘槭最I(lǐng),以《正一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道術(shù)以畫符念咒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于...
道教有很多個張?zhí)鞄焼?
全真教承認(rèn)張?zhí)鞄煛V袊澜虆f(xié)會由全真派、正一派等多個教派組成。張?zhí)鞄煂儆谡慌伞H媾伞⒄慌墒腔ハ喑姓J(rèn)的。
正一派有哪幾個宗學(xué)哪個宗比較好
正一道,作為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是在天師道和龍虎宗長期發(fā)展基礎(chǔ)上形成的。這一派別以龍虎宗為核心,由多個原有的新舊符箓派組合而成,其中包括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太一道、凈明道,以及神霄、清微、東華、天心等小派。在組織結(jié)構(gòu)上,正一道相對松散,各個小宗派或因傳承人才缺乏而融入大宗...
道教最早起源于什么時候?
東漢時期。東漢時期,張道陵創(chuàng)立正一盟威道,被認(rèn)為是道教初創(chuàng),張道陵被稱為張?zhí)鞄煟鞄熤辉邡椞稄埣掖鄠鳎笫腊训谝晃粡執(zhí)鞄煼Q之為老祖天師。張?zhí)鞄煹膹埵霞易迮c孔子后世的孔氏家族,被稱為南張北孔,都是歷朝歷代接收朝廷冊封的。漢末魏晉時期是我國道教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漢末的政治風(fēng)氣以及魏晉...
正一派和全真派有什么區(qū)別
3. 生活方式 正一派和全真派的生活方式也有所區(qū)別。全真派道士出家住觀,而正一派道士則可以選擇居家修行。這些差異體現(xiàn)了兩個派別在道教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路徑和特色。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道教逐漸形成并確立。東漢后期,黃老道形成實(shí)體,太平道、天師道等民間教團(tuán)相繼出現(xiàn)。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改造和發(fā)展,道教...
道教正一派主要分為哪幾個派別??
2. 正一派是在天師道和龍虎宗長期發(fā)展基礎(chǔ)上形成的,以龍虎山為宗壇。3. 該派別以符箓法術(shù)著稱,與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派別共同構(gòu)成道教的多個支派。4. 正一道的主要宗教活動與太平道相似,但亦具有自身特色,如對信徒的稱呼和組織結(jié)構(gòu)。5. 正一派的宗教組織相當(dāng)嚴(yán)密,以天師為最高領(lǐng)袖,各治立...
正一派怎么劃分培分
4、忠正演金科。5、沖漢通元蘊(yùn)。6、高宏鼎大羅。7、三山愈興振。8、福海涌洪波。9、穹窿揚(yáng)妙法。10、寰宇證仙都。正一派為當(dāng)今中國道教的兩大派別之一,變稱“正一道”。是東漢時期張道陵天師所創(chuàng)立的天師道在長期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于元朝時期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箓派而組成的一個符箓大派。正一...
相關(guān)評說:
靖宇縣往復(fù): ______ 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后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以龍虎宗為中心.在組織上,由原有的新舊各符箓派組合而成.包括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太一道、凈明道,以...
靖宇縣往復(fù): ______ 正一道屬于道教第一大開山祖師爺祖天師張道陵創(chuàng)辦,正一道的宗旨是,以符法救萬民.正一道屬于最大的符箓派系
靖宇縣往復(fù): ______ 江西省龍虎山屬于正一派,那什么是正一派呢?所謂“道心不二、是為正一”!正一派,是道教后期以龍虎宗為主干集合融匯諸符箓派而形成的符箓大派,形成時間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該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
靖宇縣往復(fù): ______ 丘谷道長是正一派的高功道長,得祖師先傳
靖宇縣往復(fù): ______ 道士之名源于戰(zhàn)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shù)之士.道教創(chuàng)立之后,道士則專指從道... 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dān)任的教職,配以相關(guān)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
靖宇縣往復(fù): ______ 首先要心誠,熟悉道教經(jīng)典.能吃苦、能守住寂寞、能忍常人之不能忍、能慈心下氣、能平等待物、能無分別心.人品好,根基好.信仰虔誠.加入有兩種方式:一是皈依為居士,即在家弟子.二是皈依為道士.皈依為道士又兩種形式,一是皈...
靖宇縣往復(fù): ______ 中國道教門派:道教內(nèi)部門派眾多,因分派標(biāo)準(zhǔn)不同而名稱各異. 據(jù)學(xué)理分有積善派、經(jīng)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yàn)派五類.按地 區(qū)分有龍門派、嶗山派、...
靖宇縣往復(fù): ______ 一、江西名山:1.廬山: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長段塊山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余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fēng),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yù),與...
靖宇縣往復(fù): ______ 不是.鐘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賜福鎮(zhèn)宅圣君”.古書記載他系唐初長安終南山人(據(jù)古籍記載及考證,鐘馗故里為陜西省西安秦嶺中段終南山下戶縣石井鎮(zhèn)鐘馗故里歡樂谷),生得豹頭環(huán)眼,鐵面虬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