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原文及翻譯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
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zhuǎn)優(yōu)美的樂曲。
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于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guān)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
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fēng),卻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懷悠遠(yuǎn),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會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zhuǎn)、悠長,如同不斷的細(xì)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蘇軾的容色憂愁凄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
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嗎?(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
當(dāng)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zhí)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dāng)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
(我們)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
(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托寄在悲涼的秋風(fēng)中罷了。”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
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fā)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
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客人高興地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jīng)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赤壁賦》原文:
【作者】蘇軾 【朝代】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qū),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yīng)試。
當(dāng)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于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fēng),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
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rèn)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后,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于創(chuàng)新極為欣賞,而且預(yù)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diào)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
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
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rèn)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nèi)一片倒蘇之聲。
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李紳《寒松賦》的全文翻譯
《寒松賦》的翻譯和鑒賞 原文如下:松之生也,於巖之側(cè)。流俗不顧,匠人未識,無地勢以容,有天機而作色。徒觀其貞枝肅矗,直干芊眠。倚層巒則捎云蔽景,據(jù)幽澗則蓄霧藏?zé)煛q肥P薄而埋根,凡經(jīng)幾載;古藤聯(lián)緣而抱節(jié),莫記何年。於是白露零,涼風(fēng)至。林野慘栗,山原愁悴。彼眾盡於元...
九嶷山賦原文及譯文
九疑山賦原文及譯文如下:一、原文:1、奕奕九嶷,坱莽巑岏;圖歸五嶺,玄古蠻荒。迤邐煙村,磅磄帝鄉(xiāng)。千里黛色橫,數(shù)峰云間昂。羅巖九舉,異嶺同勢而望之疑恍;各導(dǎo)一溪,岫壑負(fù)阻而流之渺茫。孱顏崇崒,乘凌登瞰,南眺粵海,三千羅浮切云端;北瞻衡廬,七二芙蓉映嵐光。2、岑岑乎一峰三...
歐陽修秋聲賦原文及翻譯
歐陽修?《秋聲賦》原文及翻譯如下:原文: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fēng)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
哀江南賦原文及翻譯
哀江南賦原文及翻譯如下:哀江南賦序文言文原文 哀江南賦序 作者:庾信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日[1],大盜移國,金陵瓦解[2]。余乃竄身荒谷,公私涂炭[3]。華陽奔命,有去無歸[4]。中興道銷,窮于甲戌[5]。三日哭于都亭[6],三年囚于別館[7]。天道周星,物極不反[8]。傅燮之但悲身世,...
哀江南賦原文及翻譯
《哀江南賦》原文及翻譯如下: 《哀江南賦》。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涂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并有著書,...
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及得三王①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吾憂。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陽,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過南昌而觀所謂滕王閣者。其冬,以天子進大號③,加恩區(qū)內(nèi),移刺袁州...
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譯賞析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翻譯及注釋 翻譯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yuǎn)望。喜歡登高遠(yuǎn)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xiàn)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
高唐賦原文及翻譯
高唐賦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云者也。”王曰:“何謂朝云?” 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
求歐陽修《秋聲賦》原文和翻譯。
秋聲賦 (北宋 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fēng)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钅從)鏦(钅從)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譯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譯如下:原文:《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譯文: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yuǎn)望。喜歡登高遠(yuǎn)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xiàn)在嘗盡了...
相關(guān)評說:
正安縣套筒: ______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清風(fēng)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誦《詩經(jīng)·陳風(fēng)》中的《月出》篇(《月出》中有“...
正安縣套筒: ______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guān)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
正安縣套筒: ______ 《前赤壁賦》[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
正安縣套筒: ______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
正安縣套筒: ______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zhuǎn)優(yōu)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
正安縣套筒: ______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zhuǎn)優(yōu)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
正安縣套筒: ______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
正安縣套筒: ______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zhuǎn)優(yōu)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
正安縣套筒: ______ 前赤壁賦[1] 蘇 軾 壬戍之秋[2],七月既望[3],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4],水波不興[5].舉酒屬客[6],誦明月之詩[7],歌窈窕之章[8].少焉[9],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10].白露橫江[11],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
正安縣套筒: ______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