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言文
1. “征”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基本字義1. 遠行:長~。
~途。~夫。
~人。~衣。
~帆(遠行的船)。2. 用武力制裁,討伐:~服(用力制服)。
~討。~伐。
~戰(zhàn)(出征作戰(zhàn))。南~北戰(zhàn)。
3. 召集:~兵。~募(招募兵士)。
~集兵馬。4. 收集:~稅。
~糧。5. 招請,尋求:~求。
~稿。~婚。
~聘(招聘)。~詢(征求意見)。
6. 證明,證驗:~引(引用,引證)。信而有~。
7. 表露出來的跡象:特~。~候。
〈動〉1. (形聲。從彳( chì),正聲。
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guān)。甲骨文從彳,從足。
本義:到很遠的地方去,遠行)2. 同本義 徴,正行也。從辵,正聲。
或從彳。——《說文》征,行也。
——《爾雅》壯于趾征兇。——《易·大壯》而月斯征。
——《詩·小雅·小宛》先王卜征五年。——《左傳·襄公十三年》。
注:“謂巡狩征行。” 肅肅宵征,夙夜在公。
——《詩·召南·小星》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古樂府《木蘭詞》孤蓬萬里征。
——唐· 李白《送友人》3. 又如:征鼙(征戰(zhàn)的軍鼓);征衣(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征客(游子。同征人);征鳥(遠飛的鳥);征蓋(遠行的車);征夫(遠行的人;出征的士兵)4. 征伐,發(fā)兵討伐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 征者,上伐下也。
——《孟子》奉辭伐罪曰征。——《書·允征》桓桓于征。
——《詩·魯頌·泮水》一曰征。——《周禮·太卜》。
司農(nóng)注:“謂征伐人也。” 挾天子以征四方。
——《資治通鑒》5. 又如:征誅(征討誅戮);征陣(戰(zhàn)陣);征討(討伐);征略(征戰(zhàn)略地);征剿(猶征討)6. 爭奪,爭取 [contend for;fight for] 不為征利。——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7. 征收 [levy]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聊齋志異》8. 又如:征榷(征稅與專賣);征役(征稅與勞役);征繕(謂征收賦稅,整頓武備);征斂(亦作“征斂”) 〈名〉1. 賦稅 [taxes] 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孟子·盡心下》2. 又如:征役(賦稅與徭役)3. 姓 〈動〉1. (會意。
從微省、壬。行于微而聞達。
本義:征召)2. 同本義 徵,召也。——《說文》徵,召也。
——《爾雅》以量度成賈而徵徴。——《周禮·司市》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
——《周禮·縣正》徵唯所欲。——《儀禮·鄉(xiāng)射禮》王使來徵聘。
——《左傳·宣公九年》發(fā)征期會。——《史記·貨殖列傳》征拜郎中。
——《后漢書·張衡傳》征拜尚書。3. 又如:征引(征召引用);征令(征召及施令);征吏(謂召用佐吏);征車(古代征召賢達使用的車子);征守(謂天子征召守國的諸侯)4. 求取;索取 物賤之征貴。
——《史記·貨殖列傳》貴之征賤。歲征民間。
——《聊齋志異·促織》會征促織。5. 又如:征乞(求取);征索(索取);征須(求取);征賄(求取賄賂);征求(求索)6. 追究;追問 [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 寡人是征。
——《左傳·僖公四年》7. 證明;驗證 念用庶征。——《書·洪范》征為五聲。
——《左傳·昭公元年》用牲,加書征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怪其無征。
——《后漢書·張衡傳》8. 又如:征驗;征圣(驗證于前圣的遺教);征象(驗證);征效(效驗) 〈名〉1. 征兆;跡象 明征定保。——《書·胤征》休征嘉應(yīng)。
——《漢書·平帝紀贊》候善惡之征。——《漢書·藝文志》征兆必報。
——《漢書·兒寬傳》觀國之強弱貧富有征。——《荀子》征于色。
——《孟子·告子下》2. 又如:征跡(跡象);征怪(怪異的征兆);征咎(災(zāi)禍的征兆);征候(發(fā)生某種情況的跡象,征兆);征效(征兆) “徵”。
2. 文言文中“征”字的含義
文言文中“征”字的含義如下:
1、出征;遠行。
王昌齡《出塞》:“萬里長征人未還。”
譯文: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出征人未回還。
2、征伐;征討。
《赤壁之戰(zhàn)》:“挾天子以征四方。”
譯文:挾制皇帝,用朝廷的名來征討四方。
3、征收;爭奪。
《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譯文: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
4、賦稅。
《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關(guān)市之征,今茲未能”
譯文:(古代賦稅制度,十分稅一,稱"什一")讓我廢除關(guān)市上的賦稅,現(xiàn)在還不能做到。
5、征召。
《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譯文:派公車特意征召,任命他做郎中,后來又提升為太史令。
擴展資料: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征,正行也。從辵,正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征,為正義展開的行軍。字形采用“辵”作邊旁,“正”作聲旁。
相關(guān)詞匯解釋:
1、征衣[zhēng yī]
遠行的人穿的衣服。
2、特征[tè zhēng]
可以作為人或事物特點的征象、標志等:藝術(shù)特征。
3、征兆[zhēng zhào]
征候;先兆:不祥的征兆。
4、征集[zhēng jí]
用公告或口頭詢問的方式收集:~資料。
5、病征[bìng zhēng]
表現(xiàn)在身體外面的顯示出是什么病的征象。
3. 文言文中“征”字表被給予官職
征
徵、徴 zhēng
〈動〉
(1) (會意。從微省、壬。行于微而聞達。本義:征召)
(2) 同本義 [summon;call up]
徵,召也。——《說文》
徵,召也。——《爾雅》
以量度成賈而徵徴。——《周禮·司市》
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周禮·縣正》
徵唯所欲。——《儀禮·鄉(xiāng)射禮》
王使來徵聘。——《左傳·宣公九年》
發(fā)征期會。——《史記·貨殖列傳》
征拜郎中。——《后漢書·張衡傳》
征拜尚書。
4. 文言文亡國之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5. 文言文『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的意思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出自孟子<;;告子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征于色 → 求學(xué)問的態(tài)度要表現(xiàn)出認真嚴謹。
發(fā)于聲 → 有不懂的地方要馬上發(fā)問。
而后喻 → 才能理解正確的觀念與道理。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字面意思應(yīng)該是:表現(xiàn)在臉色言詞中才能明白。
啥叫文言文
文言文,也稱文言或古文,“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chǔ)形成的古代漢語書面語,以“文言”這種古代書面語寫成的文章叫作“文言文”。1、“文言”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周易·文言》中,本為“文飾之言”,現(xiàn)代發(fā)展為與“白話文”相對的概念。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歷史上呈現(xiàn)出從先秦兩漢...
文言文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其中“文”意指書面文章,“言”表示寫、表述、記載等,而“文言”則指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相對應(yīng),即“白話”。最后一個“文”則表示文種,故“文言文”即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古時候,所有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因此現(xiàn)代我們通常稱古文為“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對現(xiàn)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來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jīng)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xué)家韓愈等發(fā)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1、現(xiàn)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形式。以下是關(guān)于文言文的 定義與起源:文言文是中國古代主要用于書面表達的一種語言形式,它主要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發(fā)展而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記載文字的物品有限,因此文言文逐漸發(fā)展出一種簡練、注重表達效率的書寫方式。特點與文體:文言文注重典故、駢驪對仗和音...
文言文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文言文”: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
什么叫文言文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chǔ)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jù)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jīng)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
文言文是什么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文言文是相對現(xiàn)今新文化之后白話文來講的...
文言文有哪些?
一、七年級上冊文言文:1、《童趣》沈復(fù)。2、《論語》十則。3、《山市》蒲松齡。4、《世說新語》兩則·劉義慶。5、《詠雪》。6、《陳太丘與友期》。7、《寓言四則》。8、《智子疑鄰》。9、《塞翁失馬》。二、七年級下冊文言文:1、《傷仲永》王安石。2、《孫權(quán)勸學(xué)》、《資治通鑒》。3、...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是以先秦兩漢的漢語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模仿這種書面語而寫作的語法形式。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時期,漢語中的口語已經(jīng)有了較大的變化,這時則有兩種書面語。一種書面語是模仿上古漢語書面文獻的書面語,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文言”;另一種是在當(dāng)時口語的...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是祖先們使用的書面表達方式。具體解釋如下:歷史背景:文言文是古代中國人用于書寫和記錄歷史、文學(xué)、哲學(xué)等各方面內(nèi)容的語言形式。與現(xiàn)代漢語的關(guān)系: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之間存在繼承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雖然現(xiàn)代漢語在詞匯、語法等方面有了很大變化,但仍然可以從文言文中找到其...
相關(guān)評說:
青山區(qū)脈動: ______ 逾,及.意思是魏征的長相趕不上一般人.輟,停止,中止.
青山區(qū)脈動: ______ 【原文】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1),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2),或答人簡杞(3),少(4)不當(dāng)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司馬光《文征明習(xí)字》 【注釋】(1)率:標準.(2)茍且:馬虎...
青山區(qū)脈動: ______ 人生能有幾回搏,今日不搏何時搏?高考就是你翻身的日子,抓住這個機會,讓自己不會后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guān)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三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知識點,希望對...
青山區(qū)脈動: ______ 譯文 十五歲就應(yīng)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xiāng)家中. 路上碰到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xiàn)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zāi)?”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為“遙望是君家,松柏冢壘壘.”
青山區(qū)脈動: ______ 然而,別看魏征狀貌不逾中人,卻有膽有略,善回人主之意.魏征是一片赤膽忠心,況且總是言之在理,因而,大都是太宗皇帝“霽威”改容,瞿然向魏征賠不是:“吾已悔之.” 一次,魏征從外面回來,看到太宗皇帝車駕齊備,像是要出門,...
青山區(qū)脈動: ______ 1、(1)我在年幼的時候就很喜歡學(xué)習(xí)(2)抄錄完畢,去給人還回去(3)傭人拿熱水,暖爐給我取暖 2、(1)因此人們都愿意把書借給我(2)我的勤奮和艱苦就是這樣 3、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4、(1)借書筆錄(2)加冠求師(3)艱苦求學(xué) 5、 (1)做人要講誠信(2)學(xué)習(xí)要勤奮,不怕苦,不怕累
青山區(qū)脈動: ______ 魏征常常不顧情面懇切勸諫,不許我做錯事,所以我器重他. 歡迎采納 希望幫到你
青山區(qū)脈動: ______ (1)翠鳥移巢 翠鳥①先高作巢以避知患②,及生子③,愛之,恐墜④,稍下⑤作巢.子長羽毛,復(fù)⑥益⑦愛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2)歧路亡羊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道.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
青山區(qū)脈動: ______ 《說 苑 建本》《閱微草堂筆記》《十五從軍征》《初潭集》《陽子之宋》《賈人渡河》《問說》《小石山城記》《豐樂亭記》《墨翁傳》《呂蒙正不記人過》《工之僑獻琴》《熟讀精思》《鳥說》《山中與裴秀才書》《黃州快哉亭記》《終不知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