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第一篇文章是啥 《古文觀止》的第一篇原文是什么?
《古文觀止》上的第一篇文章是《鄭伯克段于鄢》原文如下: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鄭伯克段于鄢
原文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gōng)叔段。莊公寤(wù)【通.啎wǔ】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wù)之。愛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 qì )請于武公,公弗(fú)許。
及莊公即(jí)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 )【通.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通.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通 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對曰:“姜氏何厭【通饜yàn 】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通毋】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shèng),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舊讀gōng】。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通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wèi)之。”公曰:“爾有母遺,繄(yī)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在這里讀yù】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yì)。”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kuì),永錫【通賜】爾類。’其是之謂乎?”注釋 ①選自《左傳·隱公元年》。鄭伯,指鄭莊公。鄭屬伯爵,所以稱鄭伯。鄭,春秋時國名,姬姓,在現(xiàn)在河南省新鄭縣一帶。克,戰(zhàn)勝。段,鄭莊公之弟。鄢(yān),鄭地名,在現(xiàn)在河南省鄢陵縣境內(nèi)。
②〔初〕當(dāng)初。《左傳》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這個詞,這里指鄭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鄭武公〕名掘突,鄭桓公的兒子,鄭國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從申國娶妻。申,春秋時國名,姜姓,在現(xiàn)在河南省南陽市北。后為楚所滅。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鄭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謚號。
⑥〔共(gōng)叔段〕鄭莊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歲小,因此稱“叔段”。失敗后出奔共,因此又稱“共叔段”。共,春秋時國名,在現(xiàn)在河南省輝縣。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難產(chǎn)的一種,胎兒的腳先生出來。寤,通“啎”,逆,倒著。
⑧〔遂惡(wù)之〕因此厭惡他。遂,連詞,因而。惡,厭惡。
⑨〔亟(qì)請于武公〕屢次向武公請求。亟,屢次。于,介詞,向。
⑩〔公弗許〕武公不答應(yīng)她。弗,不。
⑾〔及莊公即位〕到了莊公做國君的時候。及,介詞,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現(xiàn)在河南省滎(xíng)陽縣西北。
⒀〔巖邑〕險要的城鎮(zhèn)。巖,險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東虢國的國君死在那里。虢,指東虢,古國名,為鄭國所滅。焉,相當(dāng)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別的地方,聽從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詞,別的,另外的。唯命,只聽從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現(xiàn)在河南省滎陽縣東南。
⒄(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一,參:同三。
⒅〔祭(zhài)仲〕鄭國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墻。
⒇〔雉(zhì)〕古代城墻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21〔國〕國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大的城不能超過國都城的三分之一。參,同“三”(因繁體作“叁”)。國,國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續(xù)原文 焉辟害①?”對曰:“姜氏何厭之有②!不如早為之所③,無使滋蔓④。蔓,難圖⑤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⑥,子⑦姑⑧待之!”
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貳于己⑾。公子呂⑿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⒀?欲與大叔⒁,臣請事
之⒂;若⒃弗與,則請除之⒄,無生民心⒅。”公曰:“無庸⒆,將自及⒇。”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21,至于廩延22
。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23。”公曰:“不義不暱24 ,厚將崩25。”
大叔完聚26,繕甲兵27,具卒乘28,將襲鄭。夫人將啟之29。公聞其期30,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31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諸33鄢。五月辛丑34 ,大叔出奔共35。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潁36
,而誓之37曰:“不及黃泉38,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39為潁谷封人40 ,聞之,有獻于公41。公賜之食42
。食舍肉43。公問之,對曰:“小人44有母,皆嘗小人之食45矣,未嘗君之羹46,請以遺47之。”公曰:“爾有母遺,繄48我獨無!”續(xù)注釋 ①〔焉辟害〕怎能躲開這種禍害?焉,疑問代詞,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厭之有〕等于說“有何厭”,有什么可以滿足的。厭,同“饜”,滿足。
③〔早為(wéi)之所〕早點給他安排個地方。意思是早點給共叔段換個便于控制的地方。為,動詞,這里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這里指勢力發(fā)展壯大。
⑤〔圖〕圖謀,謀劃。
⑥〔斃〕跌倒,這里指失敗。自斃:自趨滅亡。
⑦〔子〕您。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⑧〔姑〕姑且、暫且
⑨〔既而〕不久。
⑩〔鄙〕邊疆,邊遠的地方。
⑾〔貳于己〕貳屬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屬于莊公,一方面屬于自己,即同時向雙方納貢賦。貳,兩屬,屬二主。
⑿〔公子呂〕字子封,鄭國的大夫。
⒀〔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xiàn)在您打算怎么辦?貳:從屬二主。若之何,怎么辦?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這件事。
⒁〔欲與(yǔ)大叔〕打算把鄭國送給太叔。與,給予。
⒂〔臣請事之〕我請求去服侍他。事,動詞,事奉。
⒃〔若〕如果。若之何:對他怎么辦。
⒄〔則請除之〕就請除掉他。則,就。
⒅〔無生民心〕不要使民眾(因為有兩個政權(quán)并存而)生二心。無,同“毋”,不要。
⒆〔無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將自及〕將要自己走到毀滅的地步。及,至。
21〔收貳以為己邑〕收取兩屬的西鄙北鄙(完全)作為自己的領(lǐng)地。貳,指原來貳屬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廩延〕擴張到了廩延。廩延,地名,在現(xiàn)在河南省延津縣北。
23〔厚將得眾〕土地擴大了,將要得到百姓的擁護。厚,指所占的土地擴大。眾,指百姓。
24〔不義不暱(nì)〕對君不義,對兄不親。,同“昵”,親近。
25〔崩〕山塌,這里指垮臺、崩潰。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繕甲兵〕修整作戰(zhàn)用的甲衣和兵器。繕,修理。甲,鎧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準(zhǔn)備步兵和兵車。具,準(zhǔn)備。卒,步兵。乘,四匹馬拉的戰(zhàn)車。
29〔夫人將啟之〕武姜將要為共叔段作內(nèi)應(yīng)。夫人,指武姜。啟之,給段開城門,即作內(nèi)應(yīng)。啟,開門、引導(dǎo)方向,此指做內(nèi)應(yīng)。
30〔期〕指段襲鄭的日期。
31〔帥車二百乘〕率領(lǐng)二百輛戰(zhàn)車。帥,率領(lǐng)。古代每輛戰(zhàn)車配備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萬四千四百人。
32〔入于鄢〕進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為代詞,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時用天干地支記日,魯隱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國(避難)。奔,逃亡。
36〔寘(zhì)姜氏于城潁(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潁。,同“置”,安置,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潁,地名,在現(xiàn)在河南省臨潁縣西北。
37〔誓之〕向她發(fā)誓。之,代武姜。
38〔黃泉〕地下的泉水,這里指墓穴。
39〔潁考叔〕鄭國大夫。
40〔為潁谷封人〕擔(dān)任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為,擔(dān)任。潁谷,鄭國邊邑。封人,管理邊界的小吏。封,疆界。
41〔有獻于公〕有什么東西要獻給莊公。
42〔賜之食〕賞給他吃的東西。之,代詞,代潁考叔。
43〔食舍肉〕吃的時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
44〔小人〕謙稱自己。
45〔皆嘗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過。嘗,品嘗,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
47〔遺(wèi)〕贈,送給。
48〔繄(yī)〕語氣助詞,用在句首。續(xù)原文 潁考叔曰:“敢①問何謂②也?”公語之故③,且告之悔④。對曰:“君何患焉⑤!若闕⑥地及泉,隧而相見⑦,其誰曰不然⑧?”公從之。公入而賦⑨:“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⑩!”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⑾。續(xù)注釋 ①〔敢〕表謙敬的詞。
②〔何謂〕等于“謂何”,說的是什么意思?
③〔語之故〕把原因告訴他。語,告訴。之,代詞,代潁考叔。
④〔告之悔〕告訴他自己已經(jīng)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憂慮什么呢?患,擔(dān)心、憂慮。
⑥〔闕〕同“掘”。
⑦〔隧而相見〕挖個地道,在那里見面。隧,隧道,這里用作動詞,指挖隧道。
⑧〔其誰曰不然〕那誰能說不是這樣(不是跟誓詞相合)呢?其,語氣助詞,加強反問的語氣。然,代詞,代莊公對姜氏發(fā)的誓言。
⑨〔入而賦〕走進隧道,唱著詩。賦,歌吟,唱著。
⑩〔融融〕同下文的“洩(yì)洩”都是形容和樂自得的心情。
⑾〔遂為母子如初〕于是姜氏和莊公作為母親和兒子跟從前一樣。也就是恢復(fù)了母子關(guān)系。譯文 從前,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難產(chǎn),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從此就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yīng)。
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莊公答應(yīng)了,讓他住在那里,稱他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墻超過三百方丈長,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guī)定,國內(nèi)最
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現(xiàn)在,京邑的城墻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將要不能控制。”莊
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如何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
草還很難鏟除干凈,何況是您那受到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趨滅亡,你姑且等待。”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于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暗中歸自己控制。公子呂說:“一個國家受
不了兩個國君的統(tǒng)治,現(xiàn)在您打算怎么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么我請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給,那么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chǎn)生疑慮。”莊公說:
“不用管他,他自己會遭到災(zāi)禍的。”
太叔又把兩處地方改為自己統(tǒng)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子封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擁護。”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也終將崩潰。”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準(zhǔn)備好了充足的糧食,修繕盔甲兵器,準(zhǔn)備好了步兵和戰(zhàn)車,將要襲擊鄭國都。武姜準(zhǔn)備為共叔段打開城門做內(nèi)應(yīng)。莊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襲鄭的日期,說:“可以出擊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領(lǐng)二百輛戰(zhàn)車,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弟弟;兄
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意為大哥),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于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隱
含責(zé)難鄭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并且發(fā)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
候,莊公后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特意把貢品獻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莊公問他為
什么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一個母親,我吃的東西她都吃過,只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guī)Щ厝ニ徒o她吃。”莊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
獨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為什么這么說?”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潁考叔他后悔的心情。潁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憂慮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
個隧道,在那里見面,那誰能說您違背誓言(不是跟誓詞相合)呢?”莊公依了他的話。莊公走進隧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么和樂相得啊!”
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么舒暢快樂啊!”于是姜氏和莊公作為母親和兒子跟從前一樣(即恢復(fù)了母子關(guān)系)。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詩經(jīng)·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孝子而說的吧?”編輯本段評析
此文作為編年體史書《左傳》的一個片段,卻儼然一篇完整而優(yōu)美的記事散文。文章把發(fā)生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鄭伯克段于鄢”這一歷史事件,具體可感地呈現(xiàn)
在我們眼前,使我們仿佛真的進入了時間隧道,面對面地聆聽歷史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述這一事件的緣起、發(fā)生、發(fā)展和最后結(jié)局。從而,不僅讓我們明了這一歷史事
件的真實情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相關(guā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進而感悟到鄭國最高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奪權(quán)斗爭的尖銳性和殘酷性。
此文能有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記敘得法。此文并不平鋪直敘地記述事件的發(fā)
展過程,而是緊緊抓住相關(guān)人物性格的發(fā)展邏輯及其言行展開記述。這樣,不僅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正是相關(guān)人物的固有個性決定著事件的發(fā)展和結(jié)局;同時又使我
們在事件的發(fā)展和結(jié)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關(guān)人物的固有個性。
通過此文,我們還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傳》的一種總體行文特點,即不著一褒字,也不著一貶字,
而褒貶自在其中。這種手法,也正是《春秋》一書所用的手法。即后來常說的“春秋筆法”。即如我們所說的鄭莊公陰險狡詐、姜氏偏心溺愛、共叔段貪得無厭,并
非作者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通過他們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好的敘事體作品,作者的傾向是在真實而客觀地敘述和描寫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
出來的。《左傳》作者對“鄭伯克段于鄢”這一事件的政治傾向和思想傾向不也是這樣顯現(xiàn)出來的嗎?
當(dāng)然本文還有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層次清楚、語言簡潔等特點,這屬于具體的表達技巧的問題,這里就不再贅述了。[1]
《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鄭伯克段于鄢
古文觀止第一篇文章
《古文觀止》上的第一篇文章是《鄭伯克段于鄢》原文如下: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
古文觀止前五篇名字
在卷一的第一篇《鄭伯克段于鄢》中,鄭莊公與弟弟段之間的矛盾最終導(dǎo)致了段的失敗。這篇文章通過詳細敘述鄭莊公與段之間的爭斗,揭示了兄弟間的親情與權(quán)力之間的沖突。段在母親姜氏的支持下,試圖奪取鄭國的政權(quán),最終被哥哥鄭莊公擊敗。這篇文章不僅展示了古代政治斗爭的復(fù)雜性,也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的...
【古文觀止讀后感系列】鄭伯克段于鄢
《鄭伯克段于鄢》是《古文觀止》第一篇。高中時學(xué)習(xí)這篇古文,印象深刻的有兩點:一是鄭伯(即鄭莊公)的老謀深算、城府在胸。歷史上的鄭莊公是個小名人,特別是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桓王率軍攻打鄭國,鄭莊公領(lǐng)兵與之戰(zhàn)于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時使周天子威信掃地,史稱“繻葛之戰(zhàn)”。
古文觀止(1):石碏諫寵州吁
文章最后一句是“桓公立,乃老。”說的是桓公即位后,石碏告老辭官。當(dāng)然,后來的事態(tài)發(fā)展惡劣,石碏并非真正的“告老”。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的主題是“教子”,到現(xiàn)在仍有其現(xiàn)實意義。為人父母者,自然是愛自己的孩子,但這愛不應(yīng)該是“溺愛”、“嬌寵”,還不對其加以正確的引導(dǎo)。偏偏莊公對州吁就...
古文觀止的名篇名句有哪些
11.《鄭伯克段于鄢》 這是《古文觀止》所選的第一篇文章,它出自《左傳》,它描寫宮廷內(nèi)部勾心斗角互相傾軋的事情,堪稱這類題材的始祖與經(jīng)典。12.《歸去來辭》 陶淵明作了彭澤縣令,上級官員來視察。小吏建議陶縣令整冠束帶卑躬曲膝地去迎接上級官員,陶淵明說:逗我怎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地一怒之下,棄...
《古文觀止》里最著名的一段是?
11.《鄭伯克段于鄢》 這是《古文觀止》所選的第一篇文章,它出自《左傳》,它描寫宮廷內(nèi)部勾心斗角互相傾軋的事情,堪稱這類題材的始祖與經(jīng)典。12.《歸去來辭》 陶淵明作了彭澤縣令,上級官員來視察。小吏建議陶縣令整冠束帶卑躬曲膝地去迎接上級官員,陶淵明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一怒之下,棄...
古文觀止的名篇名句有哪些???
11.《鄭伯克段于鄢》 這是《古文觀止》所選的第一篇文章,它出自《左傳》,它描寫宮廷內(nèi)部勾心斗角互相傾軋的事情,堪稱這類題材的始祖與經(jīng)典。12.《歸去來辭》 陶淵明作了彭澤縣令,上級官員來視察。小吏建議陶縣令整冠束帶卑躬曲膝地去迎接上級官員,陶淵明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一怒之下,棄...
古文觀止的文章
關(guān)于古文觀止的文章1:卷三·周文 宋人及楚人平《公羊傳》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rdquo...
高中文言文母親
請問這文章題目是什么來著?謝謝!答:這篇古文標(biāo)題是《鄭伯克段于鄢》,是《古文觀止·卷一》的第一篇,選自《左傳》。 全文如下:鄭伯克段于鄢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原文: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 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
曹操被選入古文觀止的文章
譯文 自古以來開國和中興的君主,哪個不是得到賢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國家的呢?在他們得到人才的時候,往往不出里巷,難道是偶然的際遇嗎?是上邊的人尋求發(fā)現(xiàn)的呀。這是特別需要訪求賢才的時刻。"孟公綽做大貴族的家臣是好的,但卻當(dāng)不了滕、薛這樣小國的行政長官。"假如非得是廉潔的人,才可以任用...
相關(guān)評說:
圖們市圓帶: ______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nèi)容> 原發(fā)布者:龍源期刊網(wǎng) 我有個同事.以前是中學(xué)教師,漢語功底極深,關(guān)鍵是他喜歡,上癮.每天早晨起床前,都要看上半個小時漢語典籍.他老父生病住院,兄弟姐妹輪流陪床.輪到...
圖們市圓帶: ______ 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guān)頭,從閨房小語破之意思是:千古以來,臣子曲意迎合君王、... 此書是為學(xué)生編的教材.《古文觀止》收自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
圖們市圓帶: ______ 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叔侄二人選編的《古文觀止》,是較好的古代散文選本.書名中“觀止”一詞原出自《左傳》,其中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國的公子季札有一次在魯國觀樂,見舞“韶箾”者,稱贊說:“觀止矣!若有它樂,吾不敢請已.”意思是說:我已看到了最好的藝術(shù)了,假如還有別的音樂舞蹈,我也不敢再提出要看了.以后便以“觀止”贊揚所見事物盡善盡美,無以復(fù)加.二吳編選古代散文書名曰“觀止”,意思是說本書所選文章是精心挑選的,是盡善盡美的.
圖們市圓帶: ______ 該書的編選意圖就在于盡善盡美,一覽此書,即可“觀止”古文矣.書名意思就是你看了這本書,別的古文就不用看了.《古文觀止》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fā)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傳》34篇、《國語》11篇,《公羊傳》3篇、《禮記》6篇,《戰(zhàn)國策》14篇,韓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歐陽修11篇,蘇軾文11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
圖們市圓帶: ______ 《古文觀止》全書一共有12卷,收入上起周代下訖明末的歷代文章222篇,論說抒情,寫景狀物,眾體兼?zhèn)?書中西漢以前的文章以左丘明的《左傳》為突出點,選錄34篇...
圖們市圓帶: ______ 《古文觀止》一書是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編選的.所選文章語言凝練、短小精悍、乃千古傳誦之佳作,從中不難看出編者細致和周到的眼光.書名為“觀止”,于古文選編,其意可知,該書的編選意圖就在于盡善盡美,難以超越.于是,一覽此書.我們即可“觀止”古文矣.
圖們市圓帶: ______ 《古文觀止》的作者是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乘權(quán)、吳調(diào)侯叔侄倆.吳乘權(quán),字楚材.他一生研習(xí)古文,好讀經(jīng)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輔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學(xué)習(xí)古文,后竟以 古文觀止 授館終其一生.除參與選編《古文觀止...
圖們市圓帶: ______ 清代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兩人編選了一本古文選讀本,定名為《古文觀止》. “觀止”二字出于《左傳》:吳國季札在魯國觀樂,見舞《韶箾》,稱贊說:“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意思是說,這些音樂舞蹈妙極了,其他的就不要再聽再看了.后人以“觀止”稱贊所見事物盡善盡美,無以復(fù)加. 《古文觀止》收文上起東周,下至明末,共選輯文章222篇;選材廣泛,能照顧到各種文章體裁的多方面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所以,作者認(rèn)為,他所選輯的文章是最好的,其他文章超不出這些文章的水平.
圖們市圓帶: ______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教師職稱評審現(xiàn)場,一位清瘦的年輕教師把《醉翁亭記》的前半部分朗誦一遍后,圍繞“樂”字開始講課.十余分鐘后,一位戴眼鏡的評委提問,“你能把文章這樣準(zhǔn)確地背誦下來,一定下了很大功...
圖們市圓帶: ______ 《古文觀止》末二篇為《徐文長傳》.本人閱讀該篇三遍了.“今日得寬馀”,再一次閱讀這篇能入圍《古文觀止》的名篇.之所以選家看好《徐文長傳》,以本人粗淺的學(xué)識,認(rèn)為是該文對傳主的描述,沒有刻意停留在年譜上,而是通過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