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儒釋道三教一源呢 儒釋道是三教同源?是么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 雷鐸
西方學(xué)者評出“東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國三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以禪宗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中國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個字:“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于人們所處社會地位和階級的不同,每個人都應(yīng)各安其位。儒家認為天下一盤棋,上天把你擺放在哪里,賦予你什么權(quán)力、職責、義務(wù),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屬于你的責任、義務(wù),你就要樂天知命,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螺絲釘理論”。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煉的“命”——是意義完整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機器,有這樣的“命”或人生,你這個人才算是活得有價值,你要修一個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過得有價值。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哲學(xué)家。《道德經(jīng)》的每一句話都是“蜂王漿”。老子可能三五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現(xiàn)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實還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觀點,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之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樸不雕”,這既是老子“無為”的政治主張,也是老子對于個人修養(yǎng)的治學(xué)主張。
佛家講的是“見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養(yǎng)。佛家有七個字:“見性、救世、通萬有。”見到你的心性,叫“內(nèi)觀內(nèi)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盞探照燈,來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是它的一種很客觀的修煉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為,不能說謊話、不能殺生、不能做壞事之類;定是不為萬物所擾,哪怕泰山塌下來,我也不為所動;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會產(chǎn)生智慧,就是所謂的“定慧雙修”,不定就不能產(chǎn)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學(xué)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學(xué),而佛教是一種非常嚴格的宗教形態(tài),這樣,“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學(xué)、佛教三個東西,家、學(xué)、教三者都有了,形態(tài)是最完備的。佛教佛學(xué)的主要東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話來概括,乾隆給北京的五塔寺寫的一篇記里頭是這樣說的:“塔,標義;經(jīng),標口;佛,標身。”意思是說,佛廟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義;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訴你佛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而佛經(jīng)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訴你他講過一些什么的話——前兩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經(jīng)標義”,佛經(jīng)(包括一個偉大的中國宗教家惠能的《壇經(jīng)》)就和儒家的《四書五經(jīng)》或道家的《道德經(jīng)》和《莊子》一樣,是偉大的思想寶庫。
經(jīng)過長期的演變之后,儒、釋、道三家已經(jīng)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三教一體”了。少林寺有一個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lián)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tǒng);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還有一幅對聯(lián):“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fā),但最終我們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從對個人的修養(yǎng)角度來說,三教說法不同,但勸人為善和勸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養(yǎng)生、遁世、窮萬物。”釋家(佛家)是“見性、救世、通萬有。”這三句話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準確,但是我想這樣可能好記一點。
也可換一種說法,儒家是盡“人道”,釋家求“佛道”,道家窮(窮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應(yīng)該包括很多東西,例如“天機、天意、天命”,其本義不是講迷信,而是講“天”的規(guī)律或自然規(guī)律,包括我們已經(jīng)知道的規(guī)律和我們尚不知道的規(guī)律。
還可換一種比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釋家講究“明心”,道家追求“煉心”。在這背后,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治身”,佛家講“治心”。
再換一個角度來說,三家對世界的概括,儒家講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不要去著迷于云里霧里的事情,而要重視現(xiàn)世的修煉;道家講的是“窮盡變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會的變化規(guī)律;佛家則講“緣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紛紛擾擾的現(xiàn)象所迷惑。
如果極而言之做一個簡單小結(jié),則儒家比較重視一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講的是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道家比較重視方法,講的是“游戲技巧”,釋家比較重視內(nèi)在修養(yǎng),講的是“大智慧”。總之,儒釋道三家對世界的研究盡管有一些差異,但總的都是提倡從研究自己開始,也就是從主觀、內(nèi)部的修煉做起,然后進而研究社會和世界,使自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從這個基本精神來說,儒釋道三家三教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或“蜂王漿”,是對現(xiàn)代人也大有裨益的學(xué)問。
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儒與道很好的結(jié)合在一起,釋迦佛曾說,不學(xué)小乘先學(xué)大乘,非佛弟子,但中國的儒與道其義理與小乘無二無別,所以唐中葉以后,小乘在中國被儒與道代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也是佛教在中國二千處來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中國文化的三教合一
這可以說是該時期三教關(guān)系的一個特點。 至隋唐兩宋,不僅三教鼎立的局面達到了一個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頻繁。陳寅恪先生謂:“南北朝時,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北周衛(wèi)元嵩撰齊三教論七卷。見舊唐書肆柒經(jīng)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當時,三教之間關(guān)系成了政治上的一個熱門話題,隋唐宋諸朝間...
儒釋道三教同源或三教合一可以嗎?為什么?
所以稱三教同源可,源者,即同一本體也。其實只要超越現(xiàn)象界才可實現(xiàn)者,皆可稱為同源。所以又有百教同源一詞。又由于儒釋道之進路不同,對于本體的理解與體會不同,甚至互相沖突,所以三教合一即不可。??此只是矮子觀場之異想天開而已。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瀏覽!。
什么標榜儒釋道三教合一歪曲傳統(tǒng)宗教經(jīng)典
元明時期“三教合一”這一概念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三教關(guān)系發(fā)生了深刻的內(nèi)在變化。在區(qū)分三教與三教合一時,必須明確一點:站在宗教立場上談?wù)撊桃患遥c將三家觀念統(tǒng)一于一種宗教形態(tài)中,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差異。盡管后者可能是前者的自然發(fā)展,但它們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從三教并立到...
儒道釋三合一是怎么回事?在中國歷史上有何重要意義?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肇始于南梁梁武帝時,直至隋唐代儒、佛、道三教,這種“合流”并不能掩飾彼此之間的排斥和斗爭,直到元明并漸由論難而趨于融匯調(diào)和。意義:中華文明幾臨全面覆滅的情況下,因蒙古推存道教而在保存中華文化客觀上起了巨大的保護和傳承作用,因此,三教合一在中國歷史上有著...
三教合一,指的是哪三種宗教?
佛教、道教、儒教,一般在國內(nèi)所謂的三教合一就是指這三教。
三教是什么意思
問題一:儒釋道三教是什么意思 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chuàng)的學(xué)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tài)存在,居于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qū);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nèi))喬達摩悉達多創(chuàng)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什么標榜儒釋道三教合一,歪曲正道
1、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與道教和儒家哲學(xué)產(chǎn)生區(qū)分。道家追求無為和逍遙的境界,常被用來比擬佛教,因而道家哲學(xué)常被視為與佛教相通。然而,佛教也批評道教的某些修煉方式,如《弁子理惑論》中所述,弁子曾修習(xí)道術(shù),但最終轉(zhuǎn)向佛教,質(zhì)疑道教的長生不老之術(shù)。2、宋代以后,儒佛道三教之間的互動和融合...
唐朝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表現(xiàn)何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道教傳播,儒學(xué)有了新發(fā)展。隋唐時期出現(xiàn)了三教合一的趨勢。經(jīng)過南北朝的融合后,唐皇采取 以儒家思想為主導(dǎo)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開明的文化政策。儒家新發(fā)展的起因隨著科舉制度的產(chǎn)生,并在唐朝發(fā)展完善,影響了中國一千三百年之久。打破了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選官制度,使得...
儒釋道三教是什么意思?
是中國本土宗教.在中國境內(nèi)廣泛傳播,影響巨大.儒釋道三教異同論 西方學(xué)者評出“東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國三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以禪宗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中國佛教.儒教最主要的是一個字:“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于人們所處...
儒釋道三教是什么意思?
1、儒指的是孔子開創(chuàng)的學(xué)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tài)存在,居于主流思想體系地位。2、 釋指的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一。3、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jù)《道德經(jīng)》(即《老子》)《南華經(jīng)》(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chuàng)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內(nèi))喬達摩·悉達多創(chuàng)立的佛教,其實...
相關(guān)評說:
南康市嵌入: ______ 因為伊斯蘭教是中國文化定型以后才傳進來的,并沒有對中國文化造成太大的影響.而且限于穆斯林之間傳播,不具有普遍性.基督/天主教也是如此.
南康市嵌入: ______ 明賢法師的觀點是:儒釋道三教同源,三家共同以心為本,以道為尊,異口同音. 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中行,指行為合乎中庸.梁漱溟曾對泰戈爾說:“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穩(wěn),得乎其中....
南康市嵌入: ______ 截教:截教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宗教,源于西晉時期,以正一宗(Zhengyi)為主,代表人物為南懷仁(Nan Huairang).它以儒釋道三教結(jié)合為特征,普及社會底層,在宗教史上有重要影響.截教以集體祭祀活動、截教神臺等方式保持了中國傳統(tǒng)...
南康市嵌入: ______ 你應(yīng)該看看雍正皇帝寫的三教同源的文章,儒釋道三家的核心是一樣的,不過換了換名詞,換了換角度闡述罷了,認為三者矛盾的,只能說明儒釋道三家都沒有搞清楚
南康市嵌入: ______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始于北周武帝時,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難為風尚,并漸由論難而趨于融匯調(diào)和.朱元璋曾自制僧律二十六條,頒于皇覺寺.內(nèi)一款云:"凡有明經(jīng)儒士,及云水高僧,及能文道士若欲留寺,聽從其便,諸僧得以詢問道理,曉解文辭."儒釋道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三個源流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詮釋,但是其中還是以儒為主,以儒為中心、儒釋道的綜合影響 文化層面:以《詩經(jīng)》《楚辭》開創(chuàng)的現(xiàn)實、浪漫并行發(fā)展的文化源流,著名學(xué)者樓宇烈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過中國文化以儒為體,儒釋道三者并一的說法.
南康市嵌入: ______ 自古一理,兒女不孝,也是父母所生,同為一家.兄弟再不和,血肉之情,講到天邊也是同根,血濃于水啊.港、澳、臺灣,一千年,一萬年,也是同胞,臺灣再囂張,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炎黃胸懷廣大,包容兄弟之情,不與其計較而已.儒釋道本是一家.本,意識就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誰也割舍不了,再斗,再讓,也是一家兄弟,手足之情,誰也離不開誰,本來如此,同源同根,相煎何急啊...阿彌陀佛 合十
南康市嵌入: ______ 其實現(xiàn)在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只不過部分研究這些學(xué)說的人不承認而已.因為中國文化從唐朝以來就是儒釋道三教并重,佛教的廟宇會供奉關(guān)公做護法,民間的土地廟也會供奉佛菩薩等等. 學(xué)佛的人也都在學(xué)儒家、道家的東西,因為三者并不違背,相...
南康市嵌入: ______ 儒釋道是古代的三教九流的三教 儒教 佛教 道教 儒教就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了 佛教就是漢代從印度傳來的教,后來結(jié)合本土的道教,教義有所改變 道教就是以老子 莊子的道教經(jīng)典為宗的,后來張?zhí)鞄焺?chuàng)立道教,以老莊的經(jīng)典著作為教義 管理中多運用儒家的思想,多看看古代著作,二十四史看皇帝怎么治國,怎么處理國事的,怎么管理自己國家的 道教思想比較適合人老后,事業(yè)有成后想隱退的時候用
南康市嵌入: ______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長期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僅產(chǎn)生了眾多的本土... 大約從東晉開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逐漸確立了以儒家為主體,儒釋道三家既各自...
南康市嵌入: ______[答案] 儒釋道三家教化群生各有獨自的風格與特色,因而被稱為三教. 三教之教化都是“人天合一”的“順天呈象”之作為,道曰“得其一萬事畢”;佛曰“萬法歸一”;儒曰“吾道一以貫之”.只有合于“人天合一”的本質(zhì)的修為才有可能達到“恒定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