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情須遠(yuǎn)”與“用意愈深”
長憶西湖。盡日憑闌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酒泉子》之四)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載:“閬有清才,嘗作《憶余杭》一闋曰:(略)錢希白(易)愛之,自寫于玉堂后壁。”這段記載生出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詞調(diào)名;這里明確說潘閬作《憶余杭》,不曰“酒泉子”。由此,明人楊慎《詞品》卷三“潘逍遙”一則便說此詞是“憶西湖虞美人”,即以“憶西湖”為詞題,以“虞美人”為詞調(diào)名。而清初人沈雄《古今詞話》“詞辨”卷上“憶余杭”一則又說“非‘虞美人’,亦非‘酒泉子’,乃自制‘憶余杭’也”。楊慎所謂的“虞美人”,似是無據(jù)(唐圭璋《詞話叢編》校云:“案此乃酒泉子,楊慎誤此為虞美人。”或者曾以虞美人詞調(diào)歌之,筆者尚未見有相關(guān)記載,待查)。但沈雄提出“自制‘憶余杭’”說,他的依據(jù)在詞作的異文,也就是第二個問題。
這里所錄的詞作本文,是依據(jù)晚清王鵬運輯《四印齋匯刻宋元三十一家詞》本《逍遙詞》。這個本子是依據(jù)“明鈔宋刊本”刻印的——書后附有“崇寧五年(1106)黃靜記”“紹定元年(1232)陸子遹刊跋”。全書僅錄《酒泉子》詞十首并“致茂秀書札”一通,而書札之中又明確提及茂秀“所要《酒泉子》十一首并寫封在宅內(nèi)也者”,算得上堅實證據(jù)。只是當(dāng)年沈雄不曾得見這個本子,他所依據(jù)的是清初朱彝尊等所編撰的《詞綜》。但《詞綜》征引了陸子遹對潘閬詞的評語,而此評語正在陸子遹的刊跋之中;也就是說,《詞綜》所據(jù)也應(yīng)該可以推原至“宋刊本”。但以它與現(xiàn)存“明鈔宋刊本”的次序與文字間差異來看,應(yīng)該屬于另一鈔本。因此,“《湘山野錄》本”“明鈔宋刊本”“《詞品》本”“《詞綜》本”四者之間文字的不能一致,雖然已經(jīng)不構(gòu)成懷疑詞調(diào)名的證據(jù),但確有不容忽視之處。
這首詞下片的“白鳥成行忽驚起”,“成行”,《湘山野錄》本作“幾行”;“驚起”,《詞品》本作“飛起”;“閑整釣魚竿”,《湘山野錄》本作“閑想整漁竿”,《詞品》本、《詞綜》本并作“閑想整綸竿”。“想”與“整”“釣”與“綸”,皆形近易混。此外,《詞品》本、《詞綜》本首句皆作“長憶西湖湖水上”,即衍出三字,這也成為了沈雄下定“自制‘憶余杭’”斷語的依據(jù)(《詞話叢編》本《古今詞話》校云:“按今逍遙詞有十首,皆酒泉子,起句亦皆四字。”這里所謂的“逍遙詞”,即四印齋本)。
五代后蜀趙崇祚輯《花間集》中已有“酒泉子”,溫庭筠、韋莊、牛希濟詞皆作四(平韻)、七(仄韻)、三三(仄韻)、三(押首句平韻);七(換另一仄韻)、五(仄韻)、三三(仄韻)、三(押首句平韻)句式。這如果設(shè)定為“定格”,則在顧夐詞中,或者上片第二句、下片第二句皆作六字句;或者上片第三句、下片第三句皆作七字句;或者上片第二句作六字句,下片第二句作五字句。是在同一位置上,或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皆可;或三三句式與七字句可以任意選擇。作為歌詞的文辭間有一二字出入,為填詞中常見;至少以上幾首《酒泉子》押韻的位置還是一致的,而潘閬此作,不僅句式有差別,連押韻的方式也不同——這在《花間集》中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張泌的“紫陌青門”一首以及李珣的“秋雨連綿”“秋月嬋娟”二首,也各有不同。
以前揚州師院的夏云璧先生認(rèn)為《酒泉子》所填文辭格式,可以歸總為六類,但俱在一個詞調(diào)之下。至如潘閬《酒泉子》,夏云璧認(rèn)為近似《尊前集》中的司空圖“買得杏花”一首(《關(guān)于〈酒泉子〉一調(diào)的種種》)。但司空圖與潘閬詞在字?jǐn)?shù)上有增減尚可不計,在押韻上也有不同;如換頭處,潘閬用仄韻,而司空圖用平韻,這與李珣是一致的。《酒泉子》在押韻上的多種格式,包括韻的有無以及平仄無一定,說明早期歌詞填寫中,文辭的字?jǐn)?shù)與韻腳,都是相當(dāng)自由的。這也就難怪后來人對同一調(diào)名而人各一體的唐宋詞創(chuàng)作而批評道:“當(dāng)時何不另創(chuàng)一名耶?”(清鄒祗謨《遠(yuǎn)志齋詞衷》“詞中同調(diào)異體”條)雖然這種質(zhì)疑因為忽略了它背后的樂曲因素并沒有什么道理,但正是沈雄不能認(rèn)潘閬之作為“酒泉子”的重要原因。
第三個問題是關(guān)于這首詞的流傳。與《湘山野錄》記載是錢易書于玉堂后壁不同,楊湜的《古今詞話》說是“石曼卿(延年)見此詞,使畫工繪之,作小景圖”(趙萬里《校輯宋金元明人詞》下冊。又,趙輯本原作“楊偍〔杜兮切〕字景倩”,《詞話叢編》據(jù)《苕溪漁隱叢話》并《說郛》,改作“楊湜字曼倩”,未知孰是)。楊慎《詞品》說是“東坡公愛之,書于玉堂屏風(fēng)”。楊湜所云恐是另一事,而釋文瑩與楊慎所記當(dāng)是一事,但錢易與蘇軾在“玉堂”也就是任職“翰林學(xué)士”的時間又相去太遠(yuǎn)——錢易為翰林學(xué)士在仁宗朝初期,蘇軾則在哲宗元祐中,相去有半個世紀(jì)之久。
《酒泉子》十首詞中提供的信息證明,它們應(yīng)該是潘閬客居京師而作。試著舉出幾處明顯的證據(jù)來:其一云“別來隋柳幾經(jīng)秋”的“隋柳”,參證周邦彥之名作《蘭陵王》詠柳“隋堤上、拂水飄綿送行色”,知為京城之標(biāo)志;其三“東望眼將穿”的“東望”,蓋自南唐、吳越之故地而赴汴京,宋人謂之“西入”;而潘閬此際必在京師,故云杭州為“東望”。其五“別來塵土污人衣”,化用陸機詩“京洛多風(fēng)塵,素衣化為緇”,亦為客居京城之代語。又其六“別來幾向畫闌看。終是欠峰巒”,觀此則自是將處在江南丘陵地帶之杭州與位處平原之汴京作一對比,故有“欠峰巒”之語。同樣是從江南來到汴京且年歲還要早于潘閬的南唐名臣徐鉉也有類似的感觸——“登樓無遠(yuǎn)山”(《和陳處士在雍丘見寄》)。
潘閬在京師的時間,現(xiàn)在有史可查的,是宋太宗至道元年(995)也就是他去世前兩年的四月丙申,“賜布衣潘閬進士及第。未幾,追還詔書,以閬所為狂妄故也”(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七)。這本是極為蹊蹺的事,即緣何“賜進士及第”呢?而閬之“狂妄”者,難道只是如沈括《夢溪筆談》所說是行為上的“狂放不羈”(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卷二十五)?顯然這都是另有隱情的。潘閬的進士及第,是他依附內(nèi)廷宦官王繼恩之故;且更由王繼恩而主動參與到“立儲”這樣的牽涉國之根本的事件中去(《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一)。在太宗朝,潘閬曾因此事而遭到黜落,至真宗即位后,更直接導(dǎo)致了牢獄之災(zāi)。雖然不久釋放,但從此便也無機會踏足京城。除此之外,就是通過王禹偁的《小畜集》與《外集》與潘閬有關(guān)的詩文,可以知道潘閬在此前的宋太宗端拱、淳化年間(988—994),也有在京師居住賣藥的經(jīng)歷(關(guān)于潘閬的生平,可以參看王兆鵬等的《潘閬考》)。
王禹偁對潘閬“處士”兼“詩人”身份,有著著意的強調(diào)。王禹偁《小畜外集》卷一《潘閬詠潮圖贊并序》中說他“總角之歲,天與詩性”;“弱冠之年,世有詩名”;并引當(dāng)時的翰林學(xué)士宋白贈潘閬詩云:“宋朝歸圣主,潘閬是詩人。”下面更引了潘閬的數(shù)首詩以為證明,其中可以考見潘閬事跡的,是《哭高舍人(楊)〔錫〕詩》:“生前是客曾投卷,死后何人與撰杯。”高錫,《宋史》卷二百六十九有傳,載他在太祖建隆三年(962)秋“拜左拾遺、知制誥,加屯田員外郎”。宋代的知制誥乃有中書舍人之責(zé),故而又稱為“舍人”。后來,高錫為其弟高銑參加科舉而請托開封府推官石熙載遭到拒絕,反而在宋太祖面前中傷石熙載,被當(dāng)時還是開封府尹的趙光義(宋太宗)揭穿,又加上他有出使青州而私受賄賂的事為人告發(fā),因此在乾德二年(964)五月下御史府按劾,結(jié)果屬實,被“責(zé)授萊州司馬”(《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七);后來高錫雖然被赦免,但始終不能重返廟堂得重用,直到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死去,而潘閬的《哭高舍人錫詩》,即這一年所寫。
在引述了潘閬的幾首詩后,王禹偁在《潘閬詠潮圖贊并序》接著說潘閬“趣尚自遠(yuǎn),交游不群”,還說他“脫屣場屋,棲心云泉,有終焉之計”,緊接著落到這篇文章的主題,說他“言念吳越,跨江而來,錢塘、會稽,賣藥自給,因賦《錢塘觀潮》之什,稱為冠絕”。這是王禹偁在宋太宗雍熙三年或四年(986或987)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知縣任內(nèi)所寫的文字(依據(jù)徐規(guī)《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既然文中已經(jīng)提到潘閬到錢塘?xí)鼇恚瑒t他實際的來到,自應(yīng)不會晚于王禹偁任職長洲的時間(984—987)了。王禹偁文中又提到了潘閬太平興國八年(983)哀悼高錫的詩,那么潘閬“跨江而來”的時間,也應(yīng)該參照這個時間點,即在太宗太平興國中(979年左右)來到了錢塘?xí)粠В⒂小跺X塘觀潮》詩作的流傳(王兆鵬等《潘閬考》認(rèn)為就是《酒泉子》中的“長憶觀潮”一首,恐非是)。
《酒泉子》詞中有“別來已是二十年”(其三);“別來已白數(shù)莖頭”(其九)。潘閬的《尊前勉兄長》詩也說:“一家久寄浙江濱,倏忽如今二十春。須信百年都似夢,莫嗟萬事不如人。尊中有酒何妨醉,篋里無金未是貧。但看故鄉(xiāng)榮達者,算來多葬北邙塵。”這詩詞中的“二十年”,雖然所處的地方不同:詞中是身在京師而說離開錢塘已經(jīng)二十年了,而詩中是身在錢塘說自己的家眷寄居在這里已經(jīng)二十年了。其實,可以說是一回事。如何這樣講呢?上文引了王禹偁說潘閬是“賣藥自給”,他的行蹤本也是無定的,而他的家人則始終是停留在錢塘的。如果我們推測潘閬在太平興國年間移居到了錢塘,那么二十年后也就是宋真宗即位不久的咸平年間(公元1000年左右),這正是潘閬積極參予宮廷政治斗爭而被降罪甚至追捕的時間段。
懷念杭州的《酒泉子》詞也便當(dāng)是作于咸平年間,這是潘閬人生中最后一度客居京師之時。其實,潘閬以“處士”身份參與到宮廷政治斗爭,并不是偶然的。據(jù)釋文瑩《湘山野錄》載:“盧相多遜欲立秦邸(按,即太宗弟秦王趙廷美),潘預(yù)其謀。”“盧多遜立儲案”發(fā)生時間正在此時。不過,此或為釋文瑩混“王繼恩立儲案”與“盧多遜立儲案”為一,即潘閬有史可查的是參與前者。這在宋代已經(jīng)被明確地指出,如李燾便說:“《湘山野錄》及《(夢溪)筆談》載閬與盧多遜同謀立秦王,蓋誤以繼恩為多遜,楚王為秦王,傳聞不審也。”只是,潘閬與太宗朝初年的宰相盧多遜,恐非完全沒有瓜葛。《酒泉子》詞其八云:“別來有負(fù)謁靈祠。”此詞為回憶杭州伍子胥祠堂作。所謂“吳相”者,疑代指盧多遜。詞又云“千古恨猶高”,又云“遙奠酒盈卮”,亦非限于古典。《酒泉子》其余各篇,因缺乏上述十分明顯政治寓意之表征,為避穿鑿,若其四“別來閑整釣魚竿”或以嚴(yán)子陵自詡而為帝王之友,其九“日月宮中誰得到”或以道家仙宮以譬帝王居所之類,無須一一為之坐實。換言之,縱然潘閬不曾直接參與盧多遜立儲秦王案,但記錄者釋文瑩本人既結(jié)交名公,其所錄潘閬事,非全無根據(jù);即潘閬或與盧多遜有一定關(guān)系,雖不必一定也參與立儲大事中。因此,以這樣的視角來通觀十篇《酒泉子》,則潘閬所寫絕非一般意義上之風(fēng)物,則不必更有疑問。
從宋人開始,就認(rèn)定潘閬詩詞不過是“放懷湖山,隨意吟詠”(《逍遙詞》黃靜記),現(xiàn)在來看,這或許是不免為潘閬“放情須遠(yuǎn)”的表象所瞞過,而忽略了他的“用意愈深”(《與茂秀書》)之處。一組回憶杭州風(fēng)光的小詞,是否一定要有政治上的寄寓,這個問題不好給出確定的答案。作品本文內(nèi)外的考證——指歷史的考實,它是從詩歌用辭的多義性以及它可能兼具的實指、虛指、代指等涵義出發(fā),尋求與詩歌相關(guān)的歷史發(fā)生的時間、地理與人事的相互合榫,因此,也只能隱約地見出歷史來。這只能視為詩歌讀解的一種方案,可以選擇,也可以舍棄。之所以無從舍棄,并未全是因為不能擺脫歷史,而是詩歌中本有著特殊性質(zhì)的歷史。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新書架
蘇軾《水調(diào)歌頭_中秋》詩句全文
“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rèn)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zhí)著...
思念的情話
13、相隔愈遠(yuǎn),思念愈深;歷時愈久,思念愈切;長夜漫漫,相思之情何時可了? 14、想你,是一種美麗的憂傷...19、生命已無須痛苦和憂傷,無須牽掛和悲哀,佛光讓逝者的靈魂得以安息,守護和接引婆婆的在天亡靈前往西方
形容倆人情深似海的詩句
-(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 交情老更親。 -(唐)杜甫 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抱樸子.交際》 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 小人口如蜜,轉(zhuǎn)眼如仇人。 -《遜志齋集》 朋友之交不宜浮雜。 -《抱樸子.交際》 勢力之交難以經(jīng)遠(yuǎn)。 -(晉)陸機 丈夫結(jié)交須結(jié)貧,貧者結(jié)交交始親。
“人生得意須盡歡”是什么意思?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fù)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譯文...
《雨霖鈴》 柳永 的相關(guān)質(zhì)料
“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yuǎn),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說明與歡愛的人在一起時,須及時行樂。這兩種說法正可和《雨霖鈴》的說法互相印證。“風(fēng)情”是指男女...
《夜雨寄北》的賞析
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巴山夜雨”首末重復(fù)出現(xiàn),令人回腸蕩氣。“何當(dāng)”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xì)w的急切心情。
關(guān)于李白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樂府...可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又情急起來,路是這樣遠(yuǎn),“寒到身邊衣到無”呢?這回卻是恐怕驛使行
關(guān)于對感情放手的古詩
1、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恨不知所終, 一笑而泯。 2、既不回頭,何必不忘? 既然無緣,何須誓言? 今日種種,似水無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蘇軾一生漂泊,最后竟被遠(yuǎn)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 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xiāng),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fēng)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全詞賞析:蘇軾在杭州曾收一侍女...
水調(diào)歌頭 翻譯
雖然月圓人未圓,但明月千里,同此天空,則人若得生命長久,自有與月共圓之日。 全詞情感數(shù)折,而意思層遞進深,在矛盾中歸于曠放。胡仔云:"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苕溪漁隱叢話》)。 作此詞六年后,蘇軾(46歲,在黃州)又作了一首中秋賞月詞--《念奴嬌》:憑高眺遠(yuǎn),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
蘇軾【蝶戀花】翻譯
放浪詩酒生活方式的交代,所謂"意倦須還,身閑貴早"(【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三徑初成"闕),詞人在青山秀水的撩撥下,選擇了"相看兩不厭"的自然和詩情,"恰似哀箏弦下齒,千情萬意無時已",比喻微妙而酸楚,自然流露了英雄在取舍時的艱難,從而使這一首用于實事的詞章,仍然氣盈于中,氣之所之,耐人深味。
相關(guān)評說:
兩當(dāng)縣力矩: ______ 采桑子·歐陽修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西南月上... 與劉禹錫貶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長安時詩句“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用意相同,...
兩當(dāng)縣力矩: ______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木蘭花 晏 殊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 雨霖鈴 柳 永 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
兩當(dāng)縣力矩: ______ 我告訴你一個最簡單的辦法. 也是可靠的辦法. 兩個字〈驚喜》 比如她明天過生日 你今天就打個電話給去說. *** 對不起 我明天有事不能陪你過生日 到了第二天.你在悄悄的去找她 在帶上她最喜歡的禮物. 加一次詞〈***你每年的生日我都愿意陪你過直到老死〉 這樣說.只要是女的 眼淚水馬上流出 不對的你來罵我.希望對你有用.
兩當(dāng)縣力矩: ______ 李白《子夜吳歌》賞析 秋 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yuǎn)征? 冬 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yuǎn)征? 【賞析】 題一作《子夜四時歌》,共四首...
兩當(dāng)縣力矩: ______ 《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fēng)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注釋 ①橫野:寬闊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編的外衣,用來遮風(fēng)擋雨.譯文 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fēng)中斷斷續(xù)續(xù)地傳來,悠...
兩當(dāng)縣力矩: ______ 山中留客 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云深處亦沾衣. 注釋: 輕陰:微陰. 便擬歸:就打算回去. 云:實際指霧氣、煙靄,從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譯文: 春光明媚,山嵐萬物都在各自呈現(xiàn)著自己的佳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