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呂后名雉為野雞”的出處是哪里
“諱呂后名雉為野雞”全詩
《諱辯》
唐代 韓愈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
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
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諱。
”釋之者曰:“謂若言‘征’不稱‘在’,言‘在’不稱‘征’是也。
”律曰:“不諱嫌名。
”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丘’與‘蓲’之類是也。
”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
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
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
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也。
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以為觸犯。
士君子言語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經(jīng),質(zhì)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務(wù)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wù)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者宮妾,則是宦者宮妾之孝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主張學(xué)習(xí)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諱辯翻譯及注釋
翻譯
我寫信給李賀,勸他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李賀如去參加進士科考試就會考中,所以和他爭名的人就攻擊這件事情,說:“李賀父親名晉肅,李賀不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才是對的,勸他考進士的人是不對的。”聽到這種議論的人沒有仔細想,就異口同聲,跟著附和。皇甫湜對我說:“如果不把這件事說清楚,你和李賀將要蒙受壞名聲。”我說:“是這樣的”。
《禮記》上的規(guī)定說:“名字的兩個字不必都避諱。”解釋的人說:“孔子的母親名‘征在’,這是說如果說‘征’就不說‘在’,說到‘在’就不說‘征’。”《禮記》上的規(guī)定又說:“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解釋的人說:“說的是像‘禹’和‘雨’、‘丘’和‘’之類的字就是這樣。”現(xiàn)在李賀的父親名晉肅,李賀去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是違犯了名字的兩個字不必都避諱的規(guī)定呢?還是違犯了聲音相近的字不避諱的規(guī)定呢?父親的名字叫晉肅,兒子就不能參加進士科的考試,假如父親名“仁”,兒子就不能做人嗎?
避諱這個規(guī)定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制定禮法制度來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嗎?周公作詩不避諱,孔子對人名的兩個字也不都避諱,《春秋》也不譏諷不避諱人名聲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釗的孫子,實際上就是昭王。曾參的父親名晳,曾參不避諱“昔”字。周朝時有個人叫騏期,漢朝時有個人叫杜度,他們的兒子應(yīng)怎樣避諱?是為了避諱和名字聲音相近的字,就連他們的姓也避諱了呢,還是不避諱和名字聲音相近的字呢?漢朝避諱武帝的名,把“徹”改為“通”,但沒有聽說為避諱把車轍的“轍”改作別的字。避諱呂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雞”,可沒有聽說為避諱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別的字。現(xiàn)在上奏章和下詔諭,沒有聽說避諱“滸”、“勢”、“秉”和“饑”字。只有宦官宮妾才不敢說“諭”字和“機”字,認為說了就是觸犯皇上。君子著書做事,應(yīng)該遵守什么禮法呢?現(xiàn)在考察經(jīng)典,查對規(guī)定,考核前代避諱的規(guī)定,李賀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是可以呢?還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參那樣,就能不被人指責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樣,也可以說是到頂點了。現(xiàn)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學(xué)習(xí)曾參、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諱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卻一定要超過曾參、周公、孔子,這也可以看出他們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參,畢竟是不可能超過的。在避諱上超過了周公、孔子、曾參,就只能和宦官、宮妾一樣了。那么這些宦官、宮妾對父母的孝順,能比周公、孔子、曾參還好嗎?
注釋
1.李賀(790—816),字長吉,唐河南昌谷人。中唐時期重要詩人。他是唐宗室的遠親,鄭王(李亮)之后,家世早已沒落。其父李晉肅官職低微,早死。他少能文,為韓愈、皇甫湜等所激賞。但他終生郁郁不得志,只做過奉禮郎和協(xié)律郎等小官。相傳他經(jīng)常背著錦囊騎驢外出,途中得佳句,即書投囊中,及暮歸,整理成篇。其詩想象豐富,煉詞琢句,險峭幽詭,但因過于矜奇,有時流于晦澀;尤長于樂府,能合之弦管。卒年僅27歲。有詩二百三十三首。進士:唐制,士人應(yīng)禮部考試,考中的叫進士。
2.毀:毀謗,攻擊。
3.察:仔細看。和而倡之:此唱彼和,結(jié)成一氣。
4.皇甫湜:字持正。唐憲宗元和年間進士,曾從韓愈學(xué)古文。明白:說清楚,辯明是非。且:將要。得罪:蒙受壞名聲。
5.律:這里指《禮記》。二名不偏諱:兩個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諱其中的一個字;即下文所說的“二名律”。
6.釋之者:指《禮記》的注釋者漢朝人鄭玄。言“徵”不稱“在”,言“在”不稱“徵”:指鄭玄對“二名不偏諱”的注釋,即“謂二名不一一諱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孔子不諱單稱。
7.不諱嫌名:謂臣子避諱君父的名諱時,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鄭玄在注釋《禮記》“禮不諱嫌名”時說:“嫌名,謂聲音相近,若禹與雨,邱與丘也。”即下文所說的“嫌名律”。
8.“為……乎?為……乎?”: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是……嗎?還是……嗎?”的反詰句。
9.夫:用在句首,表示闡發(fā)議論的語氣。
10.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政治家,相傳周朝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
11.周公作詩不諱:其父文王名昌,其兄武王名發(fā),周公作詩不諱“昌”字、“發(fā)”字,《詩經(jīng)》周頌就首“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駿發(fā)爾私,終三十里”等句。
12.《春秋》不譏不諱嫌名:《春秋》不譏諷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如衛(wèi)桓公名完,“完”與“桓”同音,屬于嫌名,《春秋》不譏。
13.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周康王,姓姬,名釗;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釗”同音,周人不諱;原文“孫”應(yīng)作“子”。
14.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曾參,即曾子,春秋時魯人,孔子的學(xué)生,對父親極為孝順;其父名點,字晳,也是孔子的學(xué)生;《論語》記述曾子的話:“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昔”和“晳”同音,曾子不諱;原文“名”應(yīng)作“字”。
15.騏期:春秋時楚國人。杜度:漢朝人。這兩個人的姓和名同音,如避諱同音字,連他們的姓也不能說了。
16.“將……乎?將不……者乎?”:表示選擇關(guān)系的疑問句,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還是……呢?還是不……的呢?”
17.漢武帝:姓劉,名徹,當時為避武帝諱,把“徹侯”改為“通侯”等。
18.呂后:名雉,漢高祖劉邦的皇后,曾臨朝稱制,當時為避呂后諱,稱“雉”為“野雞”。
19.滸、勢、秉、機: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滸”、“勢”、“秉”、“機”四個字分別同“虎”、“世”、“昞”、“基”四個字同音。
20.乃:竟。諭:唐代宗名豫,“諭”、“豫”二字同音。
21.士君子:古時候指有志操和學(xué)問的人。法守:效法和遵守。
22.考:考察。質(zhì):詢問,對照。稽:考核,考查。典:文獻典籍。
23.譏:指責,非難。
24.止:到頂。
25.務(wù):致力。不務(wù)行曾參……之行:前一個“行”系動詞,實行,學(xué)習(xí);后一個“行”系名詞,品行,品德。
26.卒:終于,到底。
諱辯賞析
封建時代對于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謚號等,不能直接寫出或說出,必須用其他字來代替,如漢高祖名邦,改“邦”為“國”;唐太宗名世民,改“世”為“代”,改“民”為“人”,尚書六部中的“民部”,則改為“戶部”,等等。刻印古書時,也要把當世應(yīng)諱的字改掉或缺筆。這叫做避諱。避諱的要求很嚴格,違犯者會招致非議,甚或得罪。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才氣橫溢,少年成名,但因為他的父親名晉肅,在他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時就遭到了非議(晉、進同音),終于不能如當時其他讀書人那樣取得功名。韓愈曾鼓勵李賀應(yīng)進士試,也被人指責。面對這種陳腐的時尚,韓愈十分憤慨,《諱辯》就是為這件事而寫的。韓愈不敢反對避諱,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經(jīng)典和法律依據(jù),找出矛盾,從而反對將避諱搞得過濫。文章層層設(shè)問,一波三折,語言辛辣,說理痛快。全文沒有一句從正面說出作者的主張,讀者卻可從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結(jié)論。
名諱的避諱
一是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lián)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后之名,如呂后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二是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
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
恒山什么朝代叫常山
五岳之中的北岳恒山,到漢文帝時叫常山,南北朝時又叫恒山,唐玄宗時又改成常山,唐肅宗又改成恒山。七改八改,使人莫衷一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驚蟄原本叫啟蟄,是避漢景帝劉啟諱而改稱的;野雞本叫雉,漢高祖呂后取雉為名,于是才有野雞一說。
關(guān)于辯的文言文
周公作詩不諱(12),孔子不偏諱二名(13),《春秋》不譏不諱嫌名(14),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15)。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16)。 周之時有騏期(17),漢之時有杜度(18),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19),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
若夫文言文翻譯
周公作詩不諱(12),孔子不偏諱二名(13),《春秋》不譏不諱嫌名(14),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15)。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16)。 周之時有騏期(17),漢之時有杜度(18),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19),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
古時因皇帝避諱而改名的事物有哪些
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為“荊”。呂后名雉,當時文書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雞”二字代替。漢文帝名叫劉恒,于是把[女亙chang]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為“常山”。漢武帝叫劉徹,漢封建社會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初有個知名辯士叫蒯徹,史書上就改稱蒯徹為“蒯通”。漢光帝名叫劉秀,曾一度...
避諱始于( ),盛于( )。
避諱對象:1、帝王 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于當時的“國諱”或“公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lián)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后之名,如呂后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2、避圣賢 主要指避至圣先師孔子和...
文言文辯
周公作詩不諱(12),孔子不偏諱二名(13),《春秋》不譏不諱嫌名(14),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15)。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16)。 周之時有騏期(17),漢之時有杜度(18),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19),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
古代講究名諱,其中的“諱”是什么意思?
古代名字里那個“諱”字的意思指的對古時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的稱呼。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并且我國古代常有避諱的傳統(tǒng)。示例1:漢諱武帝名「 徹」為通。—— 唐代韓愈《諱辯》(漢武帝名字中“撤”是通的意思。)示例2:子厚諱宗元。—— 唐代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子厚又叫宗元。)舊時...
避諱的對象一般有四種,它們分別是
避諱的對象有四類:一是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于當時的“國諱”或“公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lián)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后之名,如呂后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二是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
相關(guān)評說:
集安市過渡: ______ 呂后本名,史記、漢書呂后本紀皆失載.唯史記外戚世家稱呂娥姁,顏師古注漢書說呂后名雉,字娥姁.然呂后妹名媭,與姁諧聲,則姁于理當為呂后名,而非字,何況呂后出身微賤,不見得會有字. 至于顏師古稱后名雉,乃音變而傳寫之誤,...
集安市過渡: ______ 這個最典型的就是歷史上避諱皇帝名字,皇帝名字中的字,到民間都是換個讀法或者是直接找個代替的字
集安市過渡: ______ 1、漢景帝與王娡之女平陽公主(又稱陽信公主),漢武帝之姊,初嫁曹參之后平陽侯曹壽,寡居后改嫁衛(wèi)青; 2、另一個則生活在隋唐,即唐高祖與太穆竇皇后之女平陽公主,嫁柴紹,謚號“昭”,史稱平陽昭公主. 沒有聽說過平陽夫人,跟秦朝也無關(guān)啊.
集安市過渡: ______ 談初戀
集安市過渡: ______ 參考答案:1.具體點出題目中“年聲”二字;鞭炮聲為人們所熟知,貼近生活,親切自然;由眼前的年聲,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聲;從敘述入手,為下文抒發(fā)感受、發(fā)表議論做鋪墊.2.大年夜燃燒鞭炮前的“踩歲”聲,大年初一賣金魚的吆喝...
集安市過渡: ______ 有名啊 戚蕊,只不過知道她名字的比較少,一般都稱呼她戚夫人,就像虞姬,她的真名已經(jīng)被人遺忘,只剩下虞姬
集安市過渡: ______ 《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食獅,誓食十獅.適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
集安市過渡: ______ <施氏食獅史> 作者:趙元任 石室詩士施氏, 嗜獅, 誓食十獅.(注釋:有一位住在石室里的詩人叫施氏,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只獅子.) 氏時時適市視獅.(注釋: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 十時, 適十獅適市.(注釋:十點鐘,剛好有十...
集安市過渡: ______ 當然是漢代的了,劉邦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