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本文用了哪些表達技巧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本文用了哪些表達技巧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fā),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lián)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yīng)氏》:“天地?zé)o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diào)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zhuǎn)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云”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楓浦”托物寓情。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shè)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fù),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xiàn)出思婦內(nèi)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xiāng)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xiāng)!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這結(jié)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shù)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tǒng)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jié)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shù)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shù)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jīng)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diào)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shù)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xiàn)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jié)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nèi)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yīng)地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以仄聲遇韻結(jié)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zhuǎn)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yīng),既回環(huán)反復(fù),又層出不窮,音樂節(jié)奏感強烈而優(yōu)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zhuǎn)諧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chuàng)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后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jù)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里,突發(fā)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shù)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chuàng)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chuàng)制權(quán)歸之于張若虛了。
..............................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初唐后期著名的詩人。關(guān)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揚州人,曾經(jīng)做過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已揚名于京都,玄宗開元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 張若虛的詩留傳至今的統(tǒng)共只有兩首了,除了這首《春江花月夜》,還有一首《代答閨夢還》。 附:代答閨夢還 關(guān)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 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艷,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fēng)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陳后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xué)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于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 后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中有隋煬帝的兩篇。 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diào)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創(chuàng)作背景已不可考。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jié)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蒙眬。也可以說整首詩的感情就像一場夢幻,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地展開著。亦虛亦實,忽此忽彼,是跳動的、斷續(xù)的,有時簡直讓人把握不住寫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覺得有深邃的、豐富的東西蘊涵在里面,等待我們?nèi)ネ诰颉Ⅲw味。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zhuǎn)韻,共九韻,每韻構(gòu)成一個小的段落。 詩一開頭先點出題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詩人的視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進來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訴我們那一輪明月乃是伴隨著海潮一同生長的。詩人在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長的“生”字,一字之別,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過是平時習(xí)見的景色,比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滲入詩人主觀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們像一對姊妹,共同生長,共同嬉戲。這個“生”字使整個詩句變活了。三四句:“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滿的樣子。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涌進江來,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隨到哪里,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接下來:“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四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芳甸”,就是生滿鮮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說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她的光輝投到花林上,仿佛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空里流霜不覺飛”,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好像雪一樣,所以說“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見”,是說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寫天上,一句寫地上,整個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凈化了似的。從這樣的境界,很自然地會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著說: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連一粒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在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呢?這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她的光輝投向人間的呢?這是一個天真稚氣的問,是一個永無答案的謎。自從張若虛提出這個問題以后,李白、蘇軾也發(fā)出過類似的疑問。李白說:“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把酒問月》)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diào)歌頭》)這已不僅僅是寫景,而幾乎是在探索宇宙的開始,追溯人生的開端了。 第四段由疑問轉(zhuǎn)為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無窮無盡地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fù)一年沒有什么變化,她總是生于海上,懸于空中,好像在等待著什么人,可是總沒等到。長江的水不停地流著,什么時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來呢?詩人這番想象是從“孤月輪”的“孤”字生發(fā)出來的,由月的孤單聯(lián)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婦的期待上來: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月光之下,是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那家中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一句寫游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從第六段以下專就思婦方面來寫。曹植的《七哀》詩說:“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張若虛化用這幾句的意思,對月光作了更細致的描寫:“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臺了。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一輪明月同照兩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愿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上有廣袤的天空,善于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夠和你相見呢?“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思婦回想昨夜的夢境:閑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托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結(jié)合在一起寫,是夢是醒,思婦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斜月沉沉,漸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好像一幕戲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樣。這整夜的相思,這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游子思婦,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幾人趁著月華歸來!看那落月的余輝搖動著照滿江樹,仿佛懷著無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據(jù)說是陳后主創(chuàng)制的,隋煬帝也曾寫過這個題目,那都是浮華艷麗的宮體詩。張若虛這首詩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題材又是漢末以來屢見不鮮的游子思婦的離愁,但張若虛還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shù)構(gòu)思,開拓出新的意境,表現(xiàn)了新的情趣,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而張若虛也就以這一首詩確立了文學(xué)史上永不磨滅的地位。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xiàn)了對青春年華的珍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種對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詩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fù)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jié)。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著,構(gòu)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shù)境界。 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tǒng)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tǒng)一之中出現(xiàn)了變化,取得班斕多彩的效果。 ——袁行霈《春江花月夜賞析》 相關(guān)評論 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篇卷三云:“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zhuǎn),出劉希夷《白頭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詳其體制,初唐無疑。” 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卷八,七古凡例云:“盧照鄰《長安古意》,駱賓王《帝京篇》,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何嘗非一時杰作,然奏十篇以上,得不厭而思去乎?非開、寶諸公,豈識七言中有如許境界?” 清·王闿運《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云:“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diào),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陳兆奎案:《春江花月夜》,蕭楊父子時作之,然皆短篇寫興,即席口占。至若虛乃擴為長歌,濃不傷纖,局調(diào)俱足。前幅不過以拔換字面生情耳,自“閑潭夢落花”一折,便縹渺悠遠,王維《桃源行》從此濫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誕而然也。” 明·鐘惺《唐詩歸》卷六:“淺淺說去,節(jié)節(jié)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 :“句句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其自然獨絕處,則在順手積去,宛然成章,令淺人言格局提唱,言關(guān)鎖者,總無下口分在。” 《春江花月夜》的詩境。 答:全詩以月為中心,春、江、花、夜作為月的陪襯,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瀾的色澤,構(gòu)成一幅如夢如幻般的空明純美的詩境。全詩由皎潔的月光,鋪寫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良辰美景又與人生的短暫與愁苦構(gòu)成對應(yīng),抒發(fā)了詩人淡淡的感傷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2.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詩歌史上的地位,聞一多稱“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孤篇壓全唐”。《春江花月夜》究竟何以能夠獲得這樣的美譽?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有什么關(guān)系? 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不成正比;(2)生前的名利和身后的名聲不盡一致;(3)應(yīng)注重自身質(zhì)的提高,不應(yīng)過于追名逐利;(4)即使是數(shù)量很多的作家,真正為人傳誦的作品也是不多的。 相關(guān)藝術(shù)作品展示 1.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七歲知屬文。擢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為左拾遺,進中書舍人,出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鄉(xiāng)里,表換洪州都督。徙桂州兼嶺南按察選補使。以張說薦,為集賢院學(xué)士。俄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中書令。為李林甫所忮,改尚書右丞相,罷政事,貶荊州長史。請歸還展墓。卒,謚文獻。 2.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原為我國十大古曲之《夕陽簫鼓》,1925年前后由上海大同樂社改編為絲竹樂曲,定名為《春江花月夜》。
原文: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1]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或“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2]
zんе"禾急"淀
這個角的補角是105°
因為一個角的余角是這個角的五分之一
所以可設(shè)這個角為∠A,有90°-∠A =∠A/5
所以∠A=75°
因為一個角與它的補角度數(shù)和為180 °
所以∠A的補角+∠A=180 °
所以∠A的補角=180°-75°=105°
1、余角,數(shù)學(xué)名詞。如果兩個角的和是直角(90°),那么稱這兩個角“互為余角”(complementary angle),簡稱“互余”,也可以說其中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余角。 兩角度數(shù)之和為90°,就說明這兩個角互為余角。
2、當(dāng)兩個角的度數(shù)和為180 °時,這兩個角互為補角。其中一個角叫做另一個角的補角。
補角=180度減去這個角的度數(shù)。
即這個角的補角=180°-這個角
回答的太精確了~
春江花月夜!本文用了哪些表達技巧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
張若虛這首詩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題材又是漢末以來屢見不鮮的游子思婦的離愁,但張若虛還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shù)構(gòu)思,開拓出新的意境,表現(xiàn)了新的情趣,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而張若虛也就以這一首詩確立了文學(xué)史上永不磨滅的地位。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
春江花月夜,本文用了哪些表達技巧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
原文: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1]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或“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春江花月夜一唱三嘆指的是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大詩人張若虛所作的一首長篇敘事性抒情詩,該詩以寫山水美景和抒發(fā)情感為主線,詩中穿插了大量的歷史典故,寄寓了作者對人生和世界的獨特思考。在這篇詩中,“一唱三嘆”是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它向我們展示了作者對時代變遷、美好事物的崇敬之情以及對自身孤獨和遭遇的沉痛感慨。首先,...
春江花月夜朗誦技巧
5、主要是要營造一種靜謐而優(yōu)美的意境,另外要處理好感情的起伏。四句一節(jié),境隨情生。《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了江南春夜的景色 6、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
《春江花月夜》全詩及評析
春江花月夜年代:唐代作者:張若虛體裁:樂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yàn)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空里流霜不覺飛,汀(tīng)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一作...
《春江花月夜》中引發(fā)了作者對宇宙人生怎樣的思考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不僅以春、江、花、月、夜這動人的美景使人陶醉,更重要的是詩中蘊含的宇宙、生命等人生意識強烈的震撼著每1個讀者的心靈。本文從美景易逝、青春難留,人生短暫、宇宙無窮,咫尺天涯、相思難遣和企盼回歸、遙望理想這4個方面來闡述了《春江花月夜》的人生意識。《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怎么劃分層次,還有各層次的概括?
第三層次:余下二十句為第三層次,由感嘆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離愁別緒,表達了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春江花月夜》唐代 張若虛 原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
《春江花月夜》與《春》在選材上有何相同之處?
抒發(fā)情感: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情感和感受。《春江花月夜》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贊嘆和向往,對人生和宇宙的思考;而《春》則更注重對自然美景的描寫和抒發(fā)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和向往之情。總的來說,《春江花月夜》和《春》在選材上主要相同之處在于都以春天為主題,描繪春天的景象和抒發(fā)作...
《春江花月夜》為什么被稱為孤篇壓倒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詩人張若虛的作品,被后世稱喻為“以孤篇壓倒全唐”,但這個歷史上并沒有找到詳實的記載,到底是誰說的,已經(jīng)無從考究了,最大可能應(yīng)該跟王闿運和聞一多的的評價有關(guān)。清代文學(xué)家王闿運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diào),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又贊《春江花月夜》...
相關(guān)評說:
銅梁縣運動: ______ 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表達技巧.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xiàn)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 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fā)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nèi)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銅梁縣運動: ______ 《靜夜思》、《九月九憶山東兄弟》、《回鄉(xiāng)偶書》 回鄉(xiāng)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 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
銅梁縣運動: ______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結(jié)構(gòu),以整齊為基調(diào),以錯雜顯變化.三十六行詩,共分為九組,每四句一小組,一組三韻,另一組必定...
銅梁縣運動: ______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就這樣輕松地,將我們引領(lǐng)進了一個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每個字都蘊含著美的遐思,每個字都浸透的美的體味.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潔凈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詩人用...
銅梁縣運動: ______ 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yōu)美,韻律宛轉(zhuǎn)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銅梁縣運動: ______ 《春江花月夜》中,核心的意象是:“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gòu)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shù)境...
銅梁縣運動: ______ 習(xí)慣是經(jīng)過重復(fù)練習(xí)而鞏固下來的穩(wěn)定持久的條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培養(yǎng)良好的學(xué)習(xí)...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恬靜,覺得有那么...
銅梁縣運動: ______ 江花月夜改編自琵琶曲夕陽蕭鼓,愿意描寫的是江邊婦女的哀怨離愁,改變以后整部作品的主題發(fā)生了改變,成為一首典雅優(yōu)美、抒情動人的音樂作品.全曲好像一幅秀麗的山水畫卷,形象地描寫了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色,抒發(fā)了人們對于祖國大好江山的贊美、欣賞之情.參考資料:小藝術(shù)家2004年第6期
銅梁縣運動: ______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邊上什么...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
銅梁縣運動: ______ 怎樣寫好詩 要想寫好詩,一定要讀詩歌史.模仿前人的作品是學(xué)習(xí)寫作的好方法.... 如果一韻到底,易于給人單調(diào)、疲勞之感.轉(zhuǎn)韻可以使文氣一振.如《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