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謂之文言文
1. 包含謂字的文言文句
(1)告訴。
人以謂霍氏。——《漢書·霍光傳》。注:“告語也。”
太后明謂左右。——《戰(zhàn)國策·趙策觸龍說趙太后》
(2) 說。請往謂項伯,言 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史記·項羽本紀(jì)鴻門宴》
不可謂智。——《墨子·公輸》
(3) 稱為。
謂之文也。——《論語》
謂為三橫。——《世說新語·自新》
謂之天門。——清· 姚鼐《登泰山記》
(4) 認(rèn)為,以為。
謂為信然。——《三國志·諸葛亮傳》
皆謂已死。——《世說新語·自新》
太守謂誰。——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予謂菊。——宋· 周敦頤《愛蓮說》
2. 含“所”字的古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選自《孟子·告子下》
舜(shùn)發(fā)于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于版筑之間,膠鬲(gé)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áo)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fú)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 含“興作”一詞的古文
《禮記 禮運第九》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政必本于天,肴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謂肴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 固也。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 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 立于無過之地也。
《大戴禮記 曾子天圓第五十八》
單居離問于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
“且來!吾語汝。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nèi)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nèi)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
陰陽之氣,各從其所,則靜矣;偏則風(fēng),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毛蟲毛而后生,羽蟲羽而后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介蟲介而后生,鱗蟲鱗而后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唯人為 匈而后生也,陰陽之精也。
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 蟲之精者曰圣人;龍非風(fēng)不舉,龜非火不兆,此皆陰陽之際也。茲四者,所以圣人役之也;是故,圣人為天地主,為山川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
圣人慎守日月之?dāng)?shù),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歷,截十二管,以索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律居陰而治陽,歷居陽而治陰,律歷迭相治也,其間不容發(fā)。
圣人立五禮以為民望,制五衰以別親疏;和五聲以導(dǎo)民氣,合五味之調(diào)以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谷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貴賤。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無祿者稷饋,稷饋者無尸,無尸者厭也;宗廟曰芻豢,山川曰犧牷,割列禳瘞,是有五牲。
此之謂品物之本、禮樂之祖、善惡治亂之所由興作也。’”
4. 姜公輔文言文翻譯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
居易文辭富艷,尤精于詩筆。自讎校至結(jié)綬畿甸,所著歌詩數(shù)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
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章武皇帝納諫思理,渴聞讜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為學(xué)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遺。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貯,仰酬恩造。
居易與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舉,交情隆厚。稹自監(jiān)察御史謫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學(xué)士李絳、崔群上前面論稹無罪,居易累疏切諫。
又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進(jìn)絹,為魏徵子孫贖宅。居易諫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嘗賜殿材成其正室,尤與諸家第宅不同。
子孫典貼,其錢不多,自可官中為之收贖,而令師道掠美,事實非宜。憲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xùn)|王鍔平章事,居易諫曰:宰相是陛下輔臣,非賢良不可當(dāng)此位。鍔誅剝民財,以市恩澤,不可使四方之人謂陛下得王鍔進(jìn)奉,而與之宰相,深無益于圣朝。
乃止。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招討使,諫官上章者十七八。
居易面論,辭情切至。既而又請罷河北用兵,凡數(shù)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上多聽納。
唯諫承璀事切,上頗不悅,謂李絳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奈。絳對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誅,事無巨細(xì)必言者,蓋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輕言也。
陛下欲開諫諍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見聽納。五年,當(dāng)改官,上謂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資地,不能超等,其官可聽自便奏來。
居易奏曰:臣聞姜公輔為內(nèi)職,求為京府判司,為奉親也。臣有老母,家貧養(yǎng)薄,乞如公輔例。
于是,除京兆府戶曹參軍。六年四月,丁母陳夫人之喪,退居下邽。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七月,盜殺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論其冤,急請捕賊以雪國恥。
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dāng)先諫官言事。會有素惡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華無行,其母因看花墮井而死,而居易作《賞花》及《新井》詩,甚傷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執(zhí)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詔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論之,言居易所犯狀跡,不宜治郡,追詔授江州司馬。
1.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士君子多之 多:贊賞 B.以市恩澤 市:收買 C.凡數(shù)千百言 凡:凡是 D.會有素惡居易者 素:向來2.下列各組句子中,表現(xiàn)白居易仰酬恩造,耿直進(jìn)諫的一組是( )(3分) ①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②自可官中為之收贖,而令師道掠美,事實非宜③與之宰相,深無益于圣朝④請罷河北用兵,凡數(shù)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⑤甚傷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 ③④⑤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白居易文辭豐富艷麗,尤精于做詩。從學(xué)習(xí)寫作到任職京師,所著詩歌數(shù)十百篇,皆含諷諫之意,針砭時弊,彌補政務(wù)之缺漏,往往流傳到宮中。
B.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獻(xiàn)絹,為魏征子孫贖買住宅,白居易上奏皇帝,希望可由公家為魏征子孫贖買,不要讓李師道占取美名。憲宗皇帝贊賞他的看法。
C.白居易在進(jìn)諫吐突承璀之事時,言辭太尖銳,讓皇上很不高興。皇上認(rèn)為白居易是對他無禮,難以忍受。
李絳勸說皇上,白居易事無巨細(xì)必定要說,并非說話輕佻,是為報答陛下,皇上想廣開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講話。D.盜賊誅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領(lǐng)頭上疏論其冤屈。
正碰上有人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說他浮華無德行。執(zhí)政宰相正厭惡他多言,奏請皇上貶他為江表刺史。
詔令發(fā)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于是追發(fā)詔令授任江州司馬。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6分)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貯,仰酬恩造。(3分) (2)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見聽納。(3分) 參考答案1.C2.C3.D4.(1)白居易認(rèn)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決心用生平所貯積的才識,仰報圣恩。
(2)皇上說:卿所說的正確。從此(白居易的意見)多被采納。
【解析】 試題分析:1.凡數(shù)千百言意為(奏文)總共有幾百上千個字。凡:總共。
所以選C。本題難度不大。
2.①白居易年輕時所寫文章的特點,還未做官進(jìn)諫。⑤是中書舍人王涯的上疏內(nèi)容3.中書舍人王涯上疏沒有替白居易求情,反而是落井下石。
4.要注意關(guān)鍵點:(1)自以的以,貯;(2)是、由是、見。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參考譯文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白居易文辭豐富艷麗,尤精于做詩。
從學(xué)習(xí)寫作到任職京師,所著詩歌數(shù)十百篇,皆含諷諫之意,針砭時弊,彌補政務(wù)之缺漏,受到 那些有志有識之士的贊賞,并往往流傳到宮中。章武皇帝納諫思治,渴望聽到正直言論,元和二年(807)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長安任翰林學(xué)士。
元和三年 (808)五月,官拜左拾遺。白居易認(rèn)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自己被破格提升,決心竭盡生平所貯積的才識,仰報圣恩。
白居易與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應(yīng)制舉之試得中,彼此交誼深厚。元稹從監(jiān)察御史貶為江陵府士曹屬吏,翰林學(xué)士李絳、崔群在皇上面前辯說元稹無罪,白居易也屢。
5. 文言文中含知的句子
知 zhī
1. 曉得,了解。
例:《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 認(rèn)識;辨別。
例:漢劉向《列女傳 阿谷處女》:「五音不知,安能調(diào)琴?」
3. 聞,聽到。
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4. 告訴;使知道。
例:《南史 梁南康簡王會理傳》:「湖熟有吾故舊三千余人,昨來相知,克期響集。」
5. 知覺;省悟。
例: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6. 記憶。
例:《論語 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朱熹集注:「知,猶記憶也。」
7. 見解;知識。
例:《商君書 更法》:「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于民。」
8. 為,作。
例:《易·系辭上》:「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高亨注:「王念孫曰:‘知猶為也,為亦作也。’‘干知大始’,謂天之所為是創(chuàng)始萬物。」
9. 主持;執(zhí)掌。
例:《國語•越語上》:「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10. 知遇;賞識。
例:唐岑參《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xiàn)上》詩:「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
11. 結(jié)交;交游。
例:《史記 項羽本紀(jì)》:「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
12. 知己者,知交。
例:《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遂如故知。」
13. 匹配。
例:《詩·檜風(fēng)·隰有萇楚》:「樂子之無知。」
14. 表現(xiàn)。謂有動于中,表現(xiàn)于容色。
例:《管子•心術(shù)下》:「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見于形容,可知于顏色。」
15. 欲望,欲求。例:「知誘」。
16. 病愈。
例:《素問•刺瘧》:「二刺則知。」
17. 猶得;得到。
例:《列子•湯問》:「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
張湛注:「此國自不可得往耳。」
18. 猶管;過問。
例:唐杜甫《鸚鵡》詩:「翠襟渾短盡,紅嘴漫多知。」
19. 代詞。猶之。
例:《戰(zhàn)國策•楚策四》:「﹝孫子﹞因為賦曰:‘寶珍隋珠,不知佩兮……閭姝、子奢,莫知媒兮。’」
20. 助詞。猶夫。
例:《北史•周齊煬王憲傳》:「吾心公寧不悉?但當(dāng)盡忠竭節(jié)耳,知復(fù)何言!」
21. 助詞。無義。
例:《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須達(dá)已蒙老人斷,即知和顏稱本心。」
蔣禮鴻通釋:「‘即知’就是‘即’,意謂就稱了心愿,顏色也和下來了。」
知 zhi 第四聲 「智」的古字。
1. 聰明;智慧。
例:《禮記•中庸》:「好學(xué)近乎知。」
2. 姓。
6. 含爾不以情的文言文
《項脊軒志》——歸有光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dāng)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 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語未畢, 余泣,嫗亦泣。
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dāng)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hù)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xué)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fù)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7. 語文文言文關(guān)于"之"的解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shù)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dān)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緝笭光蝗叱豪癸通含坤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zhí)臁#ā冻啾谥畱?zhàn)》)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之有時后在文言文中無詩意
謂在古文中的意思
謂在古文中的意思:告訴;說;叫做,稱為;以為,認(rèn)為;是,說的是等。謂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是wèi,釋義為,屬左右結(jié)構(gòu)漢字。形聲;從讠、胃聲。本義為告訴,引申義:報、告、說、談。古籍解釋:1、《韻會》事有可稱曰有謂,失於事宜不可名言曰無謂。《莊子·齊物論》今我則有謂矣,而...
文言文墨子非攻原文及翻譯 墨子非攻原文及翻譯
當(dāng)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dāng)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
魯襄公二十二年文言文中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什么意思...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釋義: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們都把他叫做“高人”,并且因此感到奇異。長九尺有六寸:高九尺六寸。古人稱身高為身長。
文言文《古之教之》翻譯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2),黨有庠(3)。術(shù)有序(4),過有學(xué)(5)。比年入學(xué)(6),中年考校(7)。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8),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xí)親師,七年視論學(xué)取友,謂之小成(9)。九年知類通達(dá),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10)。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11),而遠(yuǎn)者懷之(12...
是動詞表判斷的文言文
句意就是“因此稱他‘文’”。這是論語里的一句話。原文是;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是以”在古文中經(jīng)常連用,意思是“因此”,“以”字意思是“因為”。當(dāng)然,古漢語中的“是”也有時候作判斷動詞用,比如“我是清都山水郎...
...見之謂之知,百姓曰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鮮矣。文言文翻譯
⑿“知者”“知”為“智”的古字,“知者”即“智者”。意為:有智謀或智慧的人。《韓非子·主道》:“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⒀“知”知識。《論語·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⒁“日”過去;從前。《左傳·文公七年》:“日衛(wèi)不睦,故取其地。”杜預(yù)注:“日,往日...
文言文“授吾片語,謂之師也”——原句是這樣嗎 ?
古文中并沒有這個句子。這是現(xiàn)代人把“教給我只言片語的人,我的老師啊”翻譯而成的文言文。古文中常用“受”通假“授”。參見韓愈《師說》,原文就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另外,古文中沒有片語這個詞。這是后人根據(jù)只言片語這個詞來逆向翻譯的。如此,樓主明白了嗎?請采納,謝謝合作。嘿嘿...
...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句文言文...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dāng)時社會上的最博學(xué)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yuǎn)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xué)),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kuò)大,孔子祭祀...
魯人織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魯人織履》原文及譯文 [魯人織屨 原文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 或謂之曰:“子必窮矣!” 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fā)。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譯文 魯國有一個人自己很會打草鞋,妻子很會織白綢。兩...
文言文《魯人織履》原文及譯文
原文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 或謂之曰:“子必窮矣!” 魯人曰:.“何也?” 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fā)。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譯文:魯國有一個人自己很會打草鞋,妻子很會織白綢。兩口子想搬到越國去...
相關(guān)評說:
酒泉市花鍵: ______ “謂 ”,所有的意思(即文言文例句): ①<動>告訴;對……說.《鴻門宴》:“請往謂項王,言沛公不敢項王也.” ②<動>說.《石鐘山記》:“因得觀所謂石鐘山者.” ③<動>叫做;稱為.《游褒禪山記》:“褒禪山亦謂之華山.” ④<動>以為;認(rèn)為.《赤壁之戰(zhàn)》:“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⑤<動>是;說的是.《醉翁亭記》:“太守謂誰?”
酒泉市花鍵: ______ 今夫奕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孟子《學(xué)奕》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執(zhí)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著,終亡其酒.——劉向《畫蛇添足》 親,要采納哦
酒泉市花鍵: ______[答案] 解釋帶點字意思;是以謂之文也 是以:因此 逝者如斯夫 斯:這樣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 嘗:曾經(jīng) 寢:睡覺 解釋句子意思 不憤不啟,不排不發(fā):老師應(yīng)該在不到學(xué)生憤悶之時便不開導(dǎo),不到悱難之時便不提醒,從而達(dá)到最有效的教學(xué)目的.
酒泉市花鍵: ______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匯編 一冊 《論語》十則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xué)...
酒泉市花鍵: ______ 1. 富貴不能淫斷句 斷句:富貴/不能淫. 富貴不能淫,漢語詞語,拼音是fù guì bù néng yín.淫,按古語正解,應(yīng)釋為“過分”,即整句為富貴權(quán)勢不能使自己的言語舉止過分、超越常理;另一解為”迷惑“. 即整句意思為不受富貴權(quán)勢所迷...
酒泉市花鍵: ______ 曹劌論戰(zhàn):《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歷史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作者舊傳是左丘明所作.劌(guì) 鄙(bǐ) 孚(fú) 間(jiàn) 循(biàn) 靡(mǐ)...
酒泉市花鍵: ______ 成語典故簡稱成語,是長期習(xí)用而形成的一種固定詞組.現(xiàn) 代漢語中的成語典故,有... 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今天看來,會意字就是益 形,還屬第一階段;假借字就...
酒泉市花鍵: ______ 回報在心間 為了成功,我們付出過!那時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的努... 謂之得也! 轉(zhuǎn)折(文言文) 嘗聞一說曰:鷹鷲之屬,本為同族,其名曰隼,日獵于...
酒泉市花鍵: ______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 A native of Lu was good at making hempen... 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 Someone told them that they wou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