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的精神 七子之歌的含義
【聞一多《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聞一多《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臺灣、九龍、威海衛(wèi)、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1842年8月,清政府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huán)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guī)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占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余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代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準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jù)了“蓮花寶地”澳門。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臺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wèi)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wèi)租借英國25年。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
《七子之歌》組詩作于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qū),位于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zhàn)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后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fā)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文中引用了《詩經·邶風·凱風》中的典故,《詩經·邶風·凱風》全文為: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對于《詩經·邶風·凱風》的解讀還存在一定爭議,詩中采用的觀點為母親不能在家安分守己,想要改嫁。她的兒子們唱出這首歌以自責,希望由此讓母親的回心轉意,但現(xiàn)在也有觀點認為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篇,以有子七人亦自慚不能報母恩來襯托母親的偉大。
《七子之歌》全文如下: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后喪失之土地,失養(yǎng)于祖國,受虐于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于《凱風》之七子,因擇其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云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澳門
你可知“Macao(一說為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
我好比鳳閣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臺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zhàn)。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wèi)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后葬的盡是圣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東海和匈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么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zhèn)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shù)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七子之歌》中七子的解釋
澳門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臺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zhàn)。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wèi)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后葬的盡是圣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東海和硇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么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zhèn)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shù)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這篇組詩作于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qū),位于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zhàn)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后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fā)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shù)溃袕姍M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fā)現(xiàn)》,并旋即在《現(xiàn)代評論》上發(fā)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一。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臺灣、九龍、威海衛(wèi)、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huán)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guī)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占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余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朝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準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jù)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臺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wèi)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wèi)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余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養(yǎng)于祖國,受虐于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云爾。”
激蕩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tǒng)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tǒng)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wèi);1945年,中國人民戰(zhàn)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臺灣的最后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臺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臺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
祖國大地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聞一多之子說:“愿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聞一多《七子之歌·詩序》
[編輯本段]【釋義二:人物合稱】
七子指七個人的合稱,指同一領域同一時期內的七位代表人物,多用于文學領域,也有其他的情況。現(xiàn)七子一詞作為并稱也多見于武俠小說中,如昆侖七子。有代表性的七子有:
建安七子/鄴中七子:東漢建安年間的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以文學齊名,稱為“建安七子”。“七子”之稱,始于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期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同時,因七人同居鄴中,故也稱“鄴中七子”。
全真七子:指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為道教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
明七子:有“前七子”與“后七子”之分,前七子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位有名的文人。為區(qū)別后來嘉靖、隆慶年間出現(xiàn)的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世稱“前七子”。后七子指明嘉靖年間的李攀龍、王世貞、謝棒、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等七位有名的文人,因其前尚有李夢陽等七人稱前七子,故亦稱后七子,也稱嘉靖七子。后“七子”一詞也常指明七子為代表的文學流派。
江南七子/吳中七子:指清代王昶、王鳴盛、吳泰來、錢大昕、趙文哲、曹仁虎、黃文蓮七人,乾隆間以詩文著稱,因皆江蘇人,時稱“江南七子”。也稱“吳中七子”。
寒廬七子:易順鼎、袁克文、何震彝、閔爾昌、步章五、梁鴻志、黃秋岳七人的并稱,七人皆為民國時期的名士。
[編輯本段]【釋義三:西漢嬪妃的等級之一】
詳見詞條嬪妃,本處僅摘取相關語句。
據(jù)《周禮·鄭玄注》及《禮記·昏義》,相傳周朝制度,天子有一后、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妃、八十一御妻。后為正妻,余為妃嬪。后代帝王均有名目繁多的妃嬪。西漢初,因秦之稱號,稱為夫人,次之又有美人、庚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倢伃(婕妤)、娙娥、傛華、充依四號。漢元帝再加昭儀,并規(guī)定以昭儀為妃嬪之首,相當于丞相,以下為倢伃、娙娥、傛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祿秩依次遞降,無涓以下,相當于俸祿百石之吏。更次者尚有上家人子、下家人子,祿秩更低。東漢初大加簡省,皇后以下,只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四等。
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唱出海外僑子對帝國主義強霸中國的憤恨,對祖國的眷戀,渴盼回到祖國懷抱的愛國主義情感。
澳門回歸前夕,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七子之歌》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大家聽了這首歌后不禁潸然淚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首歌的歌詞并非為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題為《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
關于七子之歌和這“七子”,關于聞一多先生,你們了解多少呢?把你們收集整理的資料放在這里吧。
祖國大團圓 沒有分列 國家領土完整 人民幸福團結
熱愛祖國的精神
七子之歌的精神
澳門回歸前夕,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七子之歌》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大家聽了這首歌后不禁潸然淚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首歌的歌詞并非為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題為《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 關于...
作者寫七子之歌的目的是什么
《七子之歌》中,聞一多以深情的筆觸,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以及祖國人民的堅韌不屈。他以詩的形式,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深深眷戀,以及對祖國未來的美好祝愿。這首詩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人民的精神象征,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不懈奮斗。
七子之歌的歷史背景
1、七子之歌是一首充滿愛國情感的詩歌,它歌唱了祖國領士的淪喪和人民的苦難。本文將從清朝嘉落、列強入侵、割讓領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經濟凋敞和文化壓抑等方面,探討七子之歌的歷史背景。2、清朝衰落: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其嘉落始于乾隆末年。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敗和軍事無能,加上...
**的《七子之歌》
總的來說,《七子之歌》是一首充滿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的詩篇,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統(tǒng)一的深切期盼和對民族未來的堅定信念。該詩歌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對于激發(fā)人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七子之歌
這些詩歌運用象征手法和隱喻的語言風格,展現(xiàn)了詩人深厚的愛國情感和強烈的民族意識。七子之歌不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現(xiàn)代愛國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詩歌中流淌著對祖國的深情厚意和對民族未來的殷切期盼。詩人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祖國母親的悲傷和憤怒,以及她對失地的眷戀和對回歸的渴望...
七子之歌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七子之歌》是近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chuàng)作的組詩作品。詩人在這一組詩作品里用擬人化的手法。把中國的澳門、香港、臺灣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國母親被奪走的七個孩子,讓他們來傾訴“失養(yǎng)于祖國、受虐于異類”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春懷祖國之哀忱”...
關于七子之歌的資料
它們的屈辱歷史是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見證。因此,“七子之歌”既唱出了國土淪喪的切膚之痛,又張揚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優(yōu)秀品質,意在喚起民眾,咀嚼這痛苦,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傳統(tǒng),抗外侮,興中華。在“五卅運動”正在興起的當時,這無疑有著不可忽視的現(xiàn)實意義。
七子之歌的七子指的是哪七子?
因此“七子之歌”既唱出了國土淪喪的切膚之痛,又張揚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優(yōu)秀品質,意在喚起民眾,咀嚼這痛苦,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傳統(tǒng),抗外侮,興中華。在“五卅運動”正在興起的當時,這無疑有著不可忽視的現(xiàn)實意義。“七子之歌”構思巧妙,比喻貼切,寓意深刻...
聞一多的七子之歌中的香港,澳門,臺灣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chuàng)作的一首組詩,共七首,分別是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wèi)、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七子之歌·澳門》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
《七子之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七子之歌》每首詩的結尾都發(fā)出了“母親!我要回來,母親”的呼號,這是聞一多詩歌精神的一種力量,一種神圣的吶喊,一種苦厄中懷著希望的情緒,一種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正是這種深沉的赤子情懷,使得人類能夠承受一切困厄與磨難,永遠保持生命的堅韌、執(zhí)著與激情。 無論多么貧窮、落后,祖國永遠是自己血脈相連的母親,...
相關評說:
敦化市粉末: ______ 七子之歌,表達著澳門對我們偉大的祖國的熱愛和悲傷之情. 感受到了我們需要祖國,需要愛護,需要大家的關愛的力量..
敦化市粉末: ______ 講述舊中國山河破碎、受盡異族欺凌的悲劇,表達被侵略地區(qū)民眾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抒發(fā)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敦化市粉末: ______ 聞一多在上世紀20年代寫下的這篇《七子之歌》,傳達了他怎樣的心聲? 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另一方面也傳達了他堅定地相信這些被分裂掠奪的祖國的領土必將最終回歸的信念.
敦化市粉末: ______ 思念祖國
敦化市粉末: ______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后喪失之土地,失養(yǎng)于祖國,受虐于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于《凱風》之七子,因擇其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云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敦化市粉末: ______ 顧名思義,靈魂-就是精神上的東西.澳門雖然在使用和所有權上別別人占有了,但它還是整體的一部分.人還是中國人.把外在的比喻成身體,內在的各個方面就是靈魂.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敦化市粉末: ______ 對祖國的懷念酷愛,思念祖國之情.對回歸祖國的激動之情,脫離了殖民地.
敦化市粉末: ______ 首先,我們要知道,澳門當時被葡萄牙殖民統(tǒng)治者,遠在美國紐約的作者對祖國的分割深感悲痛,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情感.七首詩歌都是這個中心思想.
敦化市粉末: ______ 這篇組詩作于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qū),位于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zhàn)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后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fā)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敦化市粉末: ______ 澳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