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一篇短點的秦兵馬俑的資料,明天就要交了!!!~~謝謝~~ 關于秦兵馬俑的資料,短點的,明天就要交了,謝謝~~~!!!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fā)現(xiàn),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于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歿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huán)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傭形態(tài)各異,連同他們的戰(zhàn)馬、戰(zhàn)車和武器,成為現(xiàn)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簡介:

    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于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qū)境內(nèi),),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huán)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yōu)美,環(huán)境獨秀。陵墓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xiàn)仍高達76米,陵園內(nèi)有內(nèi)外兩重城垣,內(nèi)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nèi)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qū)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zhàn)國群雄割據(jù)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咤風云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后人留下了千秋偉業(yè),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據(jù)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另兩資料:一、他在位37年,而為其修建陵墓的時間就長達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后歷時38年之久)。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由大將軍章邯監(jiān)工。共征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shù)最多時近于80萬,幾乎相當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shù)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guī)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筑有內(nèi)外兩重城垣,陵園內(nèi)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qū)內(nèi)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jù)史載,秦始皇陵陵區(qū)分陵園區(qū)和從葬區(qū)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nèi)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經(jīng)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xiàn)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經(jīng)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qū)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筑有內(nèi)外兩道夯土城墻。內(nèi)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征皇城和宮城。在內(nèi)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fā)現(xiàn)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整個墓地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nèi)有大規(guī)模的宮殿樓閣建筑。陵寢的形制分為內(nèi)外兩城。內(nèi)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guī)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guī)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于世。195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fā)現(xiàn)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nèi)涵豐富、規(guī)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fā)現(xiàn)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處,數(shù)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qū),重現(xiàn)當年陵園內(nèi)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游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xiàn)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于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qū)、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xiàn)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shù)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nèi)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guī)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于世。

    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里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nèi)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里還注滿水銀,象征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fā)現(xiàn)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nèi)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并列著4座建筑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xiàn)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fā)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shù)卮蚓霓r(nóng)民發(fā)現(xiàn)。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xiàn)已發(fā)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nèi)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nèi)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制的秦宿衛(wèi)軍。近萬個或手執(zhí)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衛(wèi)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wèi)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jù)鉆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fā)現(xiàn)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zhàn)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fā)現(xiàn)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nèi)有多兵種聯(lián)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游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jīng)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tǒng)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zhàn)車,68個衛(wèi)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nèi)。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fā)現(xiàn)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zhàn)車百乘以及數(shù)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余件,戰(zhàn)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zhàn)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zhàn)車1輛,陶馬4匹,是統(tǒng)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zhàn)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后藝術為世界矚目。現(xiàn)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nèi)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fā)現(xiàn)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xiàn)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錄一:

    陵園工程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yè)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shù)之多、持續(xù)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創(chuàng)。早在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后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tǒng)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后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guī)模和基本格局。從統(tǒng)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guī)模修建時期。經(jīng)過數(shù)10萬人9年來大規(guī)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歷時如此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后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fā)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shù)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zhèn)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jīng)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fā)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fā)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并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長達37~38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時間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還要長8年。

    附錄二:

    秦陵風水的傳說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里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游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長了一身的爛瘡。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份。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么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孫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于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阿,據(jù)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于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shù)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于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見《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現(xiàn)在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后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huán)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jīng)》)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于這個觀念始于何時,無從考起。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jīng)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jīng)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后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筑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余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余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jīng)過。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huán)水之勢。“依山環(huán)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huán)水”的造陵觀念對后代建陵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huán)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后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附錄三:

    陵墓內(nèi)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nèi)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fā)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后,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只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只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jù)?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nèi)的文物曾經(jīng)流失于外,并且遠達云南以南。至于說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jīng)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后,秦國的工匠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nèi),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仔細推敲,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并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后者由于質量輕,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于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制作會飛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宮之后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nèi)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后又越過秦陵南側數(shù)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么,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tǒng)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xiàn)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nèi)有用黃金制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chuàng)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附錄四:

    陵墓為何選在驪山之阿?

    戰(zhàn)國時期一些國君陵園的營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設計圖。秦始皇陵園的營建按理也應該有平面規(guī)劃圖,而制圖之前先要選擇墓地。我們知道秦始皇執(zhí)政于都城咸陽,為什么陵園卻要選在遠離咸陽的驪山之阿?

    查閱有關典籍,最早解釋這個問題的是北魏時期《水經(jīng)注》的作者酈道元。他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于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經(jīng)·渭水注》)。此說在學界延襲千余年,并且被認為是最早的、最權威性的觀點而深信莫疑。《水經(jīng)注》的解釋單從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然而仔細回味起來秦始皇當年作為一個13歲的孩童能否知道藍田的美金與美玉還是個問題。即使知道,當年選擇陵墓位置恐怕也不會按照一個徒具空名的國王個人意志來決定。所以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從當時的禮制及陵墓的設計意圖方面尋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確立與秦國前幾代國君墓的位置不無關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于人,去兇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長者在西、晚輩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昭襄王、莊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而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于傳統(tǒng)禮制。可見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選擇也與當時“依山造陵”的觀念相關。大約自春秋時代開始,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干脆建在山顛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戰(zhàn)國時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襲了“依山造陵”的典范,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驪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tǒng)觀念。它背靠驪山、面向渭水,而且這一帶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幛。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陵位于驪山峰巒環(huán)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

    總之,秦始皇陵園的位置既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也體現(xiàn)了“依山造陵”的傳統(tǒng)觀念。

    秦始皇陵位于臨撞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南倚驪 山,北臨渭水。為什么選位在這里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jù)衛(wèi)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根據(jù)初步考察,陵園分內(nèi)城和外城兩部分。內(nèi)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墻有2門,東、西、南3墻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余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nèi)、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桶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fā)現(xiàn)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zhàn)車百乘以及數(shù)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佰、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桶、陶馬1300余件,戰(zhàn)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桶68個,戰(zhàn)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fā)現(xiàn)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筑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規(guī)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jù)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象其中的關聯(lián)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據(jù)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國家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tǒng)一后命名的,在統(tǒng)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jīng)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貍揚之,深則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并且如果地宮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結構如何呢?
    從已發(fā)掘的秦始皇陵遺跡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xiàn)這一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愿。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這里,既提到中羨門、外羨門,想必肯定有內(nèi)羨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nèi)羨門以內(nèi)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于墓道之長也就可想而知,若說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難怪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洞室就在現(xiàn)在人造封土以南直達騎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
    據(jù)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tǒng)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么愿意坐西向東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并多次親自出巡,東臨喝石,南達會稽,在瑯邪、芝朱一帶留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否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愿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后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于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東了。
    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嬴政初建東向的陵墓;并吞六國之后,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視著東方六國,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只能是東西朝向。
    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jù)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實,讓人不解的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據(jù)考察,陜西境內(nèi)已發(fā)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秦人葬式的這一特點,越是早期越為明顯。是什么原因讓秦人采取這東向的葬式呢?堅持秦人起源于東方的學者認為,由于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jīng)勞動、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東西懸隔,路途?/ca>

    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fā)現(xiàn)的,隨后在這里建了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博物館,于1979年國慶節(jié)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后,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guī)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國內(nèi)外游人紛紛慕名而來。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shù)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后發(fā)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shù)剞r(nóng)民打井時發(fā)現(xiàn)的,后經(jīng)鉆探先后發(fā)現(xiàn)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nèi)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fā)現(xiàn)形體這么大,數(shù)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zhàn)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后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zhàn)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后衛(wèi)。武士俑朋的身穿戰(zhàn)袍,有的身披鎧甲,手里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zhàn)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整個軍處于整裝待發(fā)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xiàn)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而展現(xiàn)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而創(chuàng)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tài)都不一樣。光是發(fā)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tài)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胡子的久經(jīng)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zhàn)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锨甲,右手執(zhí)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wèi)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征。這批兵馬頌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nèi)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jù)化驗數(shù)據(jù)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jīng)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里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fā)光,表明當時已經(jīng)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在1991年以前,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的是一號坑。1991年9月,三號坑正式開放。三號坑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從這個坑出土的戰(zhàn)車、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這個坑可能是作為一、二號坑的統(tǒng)帥部。

    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性博物館。自 1979年10月1日開館以來,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經(jīng)過艱苦創(chuàng)業(y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舉世聞名的大型遺址性博物館。兵馬俑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1987年12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它不僅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的一份珍貴文化財富。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建立和發(fā)展,曾歷經(jīng)坎坷和艱辛,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兵馬俑是 1974年3月發(fā)現(xiàn)的,當?shù)剞r(nóng)民在一片砂石堆積、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些陶俑殘片。后經(jīng)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試掘,發(fā)現(xiàn)是座規(guī)模宏偉的大型兵馬俑坑(即一號俑坑),里面埋藏著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6000件。這一巨大的發(fā)現(xiàn),在中國和世界上引起了轟動與震驚。兵馬俑坑由于規(guī)模宏偉,陶俑、陶馬的數(shù)量巨大,發(fā)掘工作要延續(xù)數(shù)年乃至幾十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如何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使它免遭風雨霜雪的侵害,成了令人憂心的重大問題。當時我們考古工作者曾計劃用竹竿、蘆席搭蓋一個臨時性的保護大棚,以解決燃眉之急。正當我們?yōu)榇私辜敝畷r,1975年8月26日,當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飛抵西安,傳達了國務院要在此建立兵馬俑博物館的決定,并把它作為國家的專項工程。

    博物館的籌建工作是 1975年底開始的,1976年2月負責籌建工作的人員陸續(xù)進入工地,9月正式破土動工。建館伊始正是國家多災多難的困難時期,國民經(jīng)濟瀕臨崩潰,許多大的建設工程紛紛下馬,建館資金嚴重不足,建材籌集困難重重。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建館的人員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克服了各種困難,于1979年9月底,一座雄偉的占地面積達16000平方米的一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竣工,在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慶的10月1日,向國內(nèi)對、公開開放。兵馬俑博物館初期的建館方案是1975年10月擬定并獲國家批準的。當時僅發(fā)現(xiàn)了一號兵馬俑坑,而二號和三號兵馬俑坑是1976年夏季在考古勘探的過程中才發(fā)現(xiàn)的。這就決定了兵馬俑博物館的一期建設方案是不完備的。一、二、三號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園內(nèi)的一組陪葬坑,三個坑內(nèi)共有陶俑、陶馬約8000件,像個龐大的地下軍團,也是座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

    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后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引起了人們的濃烈興趣。自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來,觀眾如潮,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秦兵馬俑熱。如此,兵馬俑博物館原有的建筑規(guī)模及較簡陋的設施,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如何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世界一流的大館,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博物館全體人員迫切的愿望。在陜西省政府和國家旅游局的熱情關懷和支持下,于 1986年將兵馬俑博物館的二期擴建工程正式列為陜西省的重點工程項目。擴建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二號和三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以及文物庫房、文物綜合陳列廳等二十余項配套設施工程。總建筑面積45000平方米,總投資4850萬元。從此兵馬俑博物館的建設步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新階段。作為二期擴建重點工程之一的三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于1987年5月開始動工,1988年底主體工程竣工。接著進行考古發(fā)掘,1989年9月27日,三號兵馬俑坑對外開放。二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的基建工程于1988年動工,1993年底主體工程竣工,1994年開始發(fā)掘和對外展出。至此作為兵馬俑博物館建設中的核心工程——一、二、三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已先后全部建成。三座遺址大廳的建筑總面積為34730平方米,把三個俑坑全部罩于遺址大廳內(nèi),并有較好的通風、采光、防火、防盜等設施,以確保遺跡、遺物的安全。古文化遺址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的保護,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古人留下的遺跡、遺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不注意保護,而是發(fā)掘一處就破壞甚至毀滅一處,那將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尤其對于遺址博物館來說,遺址遭到破壞而博物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jù)。保護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建造遺址大廳是眾多保護方法中的一種。它適用于較特殊的有重大科學價值,并且保存較好的文化遺存。

    這種保護方法的好處是:把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結合起來,不但使現(xiàn)代人而且使子孫后代,也能看到這一文化遺存的基本風貌,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顯著特征,是它把考古發(fā)掘、展示及文化遺存的保護等項任務融為一體。邊發(fā)掘、邊開放,把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變?yōu)槲幕z存的展示的場所。目前,一號兵馬俑坑已發(fā)掘了三分之一,三號兵馬俑坑已全部發(fā)掘,二號兵馬俑坑正在發(fā)掘。三個俑坑內(nèi)現(xiàn)已出土陶俑、陶馬 2000余件,各種青銅兵器40000余件,還有大量的各類遺跡。兵馬俑的種類很多,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俑的形象各異,千姿百態(tài),是古代東方藝術的一顆瑯瑯的明珠。把兵馬俑的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無保留地全部展現(xiàn)給觀眾,深受人們的歡迎。觀眾在這里可以看到兵馬俑的原始風貌,如兵馬俑出土的原狀、俑坑的形制、結構和俑坑倒塌破壞的情況等。有些跡象只有在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才能看到,如修建兵馬俑坑時工人留下的腳印、挖土時留下的工具痕、向俑坑內(nèi)運送陶俑、陶馬時留下的車轍印痕、盜掘者挖的盜洞等。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是各種古文化信息的綜合載體,包涵的信息量大,并具有直觀性和真實性。使觀眾對兵馬俑可以獲得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另外,隨著考古發(fā)掘工作的進展,不斷會有新的遺跡、遺物發(fā)現(xiàn)。人們每次到兵馬俑博物館參觀,都會看到新的內(nèi)容,有新的收獲,具有經(jīng)久不衰的誘人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來的二十年間,已接待國內(nèi)外觀眾近 4000萬人次。另外,兵馬俑還到世界上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60多個城市展出,累計觀眾近1000萬人次。兵馬俑以它雄渾的氣勢、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涵,給人們以知識和美的享受。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規(guī)模宏偉,館區(qū)占地面積20余公頃,展覽建筑的總面積達42000余平方米。各種配套設施齊全,環(huán)境優(yōu)雅、舒適。考古發(fā)掘、科學研究等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今后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兵馬俑坑僅是秦始皇陵園內(nèi)的一組陪葬坑。經(jīng)我們二十多年來的考古勘探,在陵園內(nèi)已發(fā)現(xiàn)大小不等的各種陪葬坑及墓葬500余座,以及許多建筑基址。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銅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石質鎧甲坑,以及大型寢殿、便殿遺址等。整個秦始皇陵園像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兵馬俑和秦始皇陵園的關系密不可分,因而兵馬俑博物館今后的發(fā)展必然要和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工作結合起來。我們初步設想,在集中精力先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設好的基礎上,再逐漸向陵區(qū)發(fā)展。在陵園內(nèi)有選擇地再發(fā)掘一些有重大科學價值的陪葬坑、陪葬墓,并建館予以保護。這樣就會形成若干性質、內(nèi)容各不相問的分館。這些分館和兵馬俑博物館組成秦陵博物院,以負責整個陵園的保護、考古發(fā)掘、研究和陳列工作。將來,這里不但是人們參觀旅游的重要景點,也是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考察和研究的園地,文物保護專家對文化遺產(chǎn)進行科學保護的實驗基地。上述設想雖有待于做進一步地考察和論證使其逐步完善,但總的方向大體是正確的。今后的任務雖然非常艱巨、復雜,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未來的事業(yè),必將更加輝煌!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fā)掘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后由于空氣干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xiàn)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fā)型、體態(tài)、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nèi)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zhàn)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xiàn)。秦俑大部分手執(zhí)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jīng)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zhàn)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shù)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和年齡有差異。統(tǒng)一六國之后實行全國征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xiàn)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zhèn)涞墓俦蜗螅€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zhàn)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xiàn)它們“內(nèi)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征,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fā)現(xiàn)種類齊全,數(shù)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fā)現(xiàn)。兵器鑄造的標準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xiàn)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于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余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guī)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后方則是指揮部。那數(shù)千名手執(zhí)兵器的武士,數(shù)百匹曳車的戰(zhàn)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guī)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fā)髻,身穿戰(zhàn)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fā),身穿戰(zhàn)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zhàn)袍,著長甲,手執(zhí)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tài)、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tài)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zhàn)士的神態(tài):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nèi)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于表現(xiàn)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后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xiàn)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zhàn)、將士廝殺的戰(zhàn)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tài)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tài)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fā),又好似處于臨戰(zhàn)狀態(tài),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fā);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于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tài)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tài)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tài)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后,無與倫比。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fā)掘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后由于空氣干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xiàn)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fā)型、體態(tài)、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鎧甲武士俑(局部 三號俑坑出土)

    出土于三號俑坑南區(qū)的甬道內(nèi),是擔任警衛(wèi)任務的衛(wèi)兵,秦國稱為短兵。俑身穿鎧甲,腦后綰六股寬辮形的扁髻。右臂前曲,右手作持長兵狀,威然挺立,神態(tài)英武。身體的塑造手法比較簡潔,無過多的虛飾。面部的雕刻細膩,風格明快。眉毛經(jīng)過藝術夸張,塑得棱角分明,遠看使面目的輪廓更加清晰。面部施粉紅色,眼睛繪白睛黑珠,炯炯有神。此俑是三號俑坑中比較成功的佳作。

    鎧甲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些武士俑都是一號兵馬俑軍陣的步兵俑,以其裝束的不同可分為兩類:圖1、圖4是介幘鎧甲武士俑,圖2、圖3、圖6是扁髻鎧甲武士俑。介幘鎧甲俑身穿交領右衽長衣,外披鎧甲,雙肩有披膊。下穿短褲,脛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履。頭綰圓形發(fā)髻,上罩尖頂?shù)膱A形軟布帽(古名介幘)。左手作握劍狀,有手作提弓弩狀。圖5的背甲上有兩個陶環(huán),環(huán)上原系結著箭箙,箙內(nèi)有箭百支。介幘鎧甲俑是重裝步兵俑,一號兵馬俑坑內(nèi)已出土403件,其中獨立步兵俑88件,隸屬于戰(zhàn)車的步兵俑315件。介幘鎧甲俑不戴頭盔,作戰(zhàn)英勇,是秦國步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扁髻鎧甲俑的裝束與介幘鎧甲俑的主要區(qū)別,是在腦后綰六股寬辮形扁髻。有的扎裹腿,有的縛護腿;有的穿靴,有的穿履。有的握弓弩,有的持矛、戈等長兵。圖6的手勢比較特殊,左手半握拳,手腕扭轉拳心向左下方,持物不明。一號俑坑內(nèi)現(xiàn)已出土扁髻鎧甲俑51件,其中獨立步兵俑22件,隸屬于戰(zhàn)車的步兵俑29件。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戰(zhàn)袍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兩件武士俑為輕裝步兵俑。身穿交領右衽長衣,腰束革帶;下穿短褲,腿扎行滕;足登履;頭綰圓形髻。左手作按劍狀,右手作提弓狀。俑的附近伴出有成束的銅鏃及銅弩機。圖7的武士俑身材修長,長方面龐,五官粗獷,是關中秦人的典型形象。圖8的武士俑,高顴骨,絡腮大胡,似來自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士兵形象。一號俑坑內(nèi)現(xiàn)己出土戰(zhàn)袍武士俑400件,多為軍陣的前鋒。
    騎兵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于二號俑坑T12試掘方內(nèi),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1.72米。馬背上雕有鞍韉,頭上戴有絡頭、銜、韁。騎兵俑身高1.80米,立于馬前,一手牽拉馬韁,一手作提弓狀。騎兵俑的鎧甲比步兵和車兵的甲衣短,長度僅及腰際,雙肩無護肩甲,這樣便于騎馬和操持弓弩。上衣為窄袖口,雙襟交掩于胸前,長度及膝,這樣抬腿上馬比較方便。下身穿長褲,足登短靴,頭戴圓形小帽,帽上有帶扣結頷下。騎兵俑的服飾是秦人服飾與古之“胡服”交融歷史中最典型的例證之一。

    鞍馬(二號俑坑出土)

    二號兵馬俑坑T12試掘方出土。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1.72米。剪鬃辮尾,兩耳前聳,張口作嘶鳴狀,馬背上雕著兩端略微隆起中部下凹的鞍墊。鞍的質地似為皮革,鞍面為紅色,上面綴有八排粉紅色的鞍釘。鞍下襯著綠色的韉,鞍的兩側及前后兩端綴有葉形及條帶形的彩帶作為裝飾,鞍上有條類似皮質的扣帶盤繞馬腹,把鞍緊緊固著于馬背上。鞍后有秋攀于馬臀,以防鞍向前滑動。過去認為中國馬鞍的出現(xiàn)始于漢。秦俑坑騎兵馬的出土證明秦王朝時已有了低橋鞍,只是還沒有馬鐙。馬鐙始于西晉時代,到隋唐時代帶馬鐙的高橋鞍出現(xiàn),騎兵馬具的發(fā)展才進入成熟階段。

    鞍馬(二號俑坑出土)

    鞍馬頭部 鞍馬局部

    牽馬俑頭像(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于二號俑坑北半部T12試掘方。容顏端莊,一雙大眼繪著白睛黑眼珠,灼灼有神。面部輪廓清晰,肌肉起伏的變化合乎解剖原理,是件優(yōu)秀的藝術佳作,身上殘存的彩色較多,朱紅色的衣領和聯(lián)甲帶,面部施色兩層,下層為紅色,上層為粉紅色
    御手俑(局部 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于一號俑坑東端T10方七過洞的一乘戰(zhàn)車旁。通高1.88米。身穿鎧甲,雙肩無披膊,戴長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雙臂向前半舉,雙手作控轡狀。身微前傾,目光下視,神情專注地控馭著車馬,是個忠于職守的御手。兵馬俑坑出土的御手俑頭上都戴冠,其地位高于一般士卒。

    御手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于二號兵馬俑坑T1試掘方戰(zhàn)車后。通高1.89米。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頭縮圓形發(fā)髻。戴長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垂于胸前。甲衣比較特殊,雙臂的護甲(古名披膊)長及手腕,手上并罩有護手甲,頸部亦圍有護甲(古名盆領)。這種甲衣為迄今為止考古發(fā)掘所僅見。古代戰(zhàn)車上的御手站在車上控馭車馬,目標大容易受到敵人箭鏃的傷害。御手一旦受傷則車易失控,造成軍隊混亂而致敗,所以特別注重對御手的防護。

    車右俑(二號俑坑出土)(圖1)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一過洞出土。高1.82米。同出的還有御手俑和車左俑。三件俑在車上作橫一字形排列,中間為御手,兩側的甲士古名之為車左和車右。此俑居于車的右側,故名車右俑。身穿長衣,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綰圓形發(fā)髻。左足向左前方跨半步作丁步站立姿勢,右臂前曲作持戈、矛等兵器狀。左臂下垂,衣袖綰于肘部,曲掌掌心向下作按車狀。頭微向左側轉作凝神聽令狀。只要一聲令下,即可騰躍登車,馳騁疆場。

    車左俑(二號俑坑出土)(圖2)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出土。高1.82米。位于戰(zhàn)車的左側,一手作按車狀,一手作持長柄兵器狀。古代戰(zhàn)車上三名甲士的職責:御手負責駕馭車馬,車左和車右分別負責與車兩側的敵人格斗,所謂“左攻于左”、“右攻于右”。古代的車戰(zhàn),是雙方的戰(zhàn)車相向沖擊錯轂交戰(zhàn),車左和車右的分工是與這種戰(zhàn)法相適應的。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圖2)

    出土于一號俑坑一乘指揮車后,高1.93米。身穿內(nèi)外兩重長衣,外披魚鱗甲,前胸甲的下擺呈尖角形,背甲的下擺平齊,長及腰際,雙肩無披膊(肩甲)。頭戴鹖冠,足穿履。雙臂自然下垂,右手縮于袖管內(nèi),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五官清秀,一把長須,顯得足智多謀。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圖3)

    出土于一號俑坑東端T19方九過洞的指揮車旁,車跡的附近伴出銅甬鐘1件。鐘是指揮軍隊的號令之一,所謂擊鼓進軍,鳴金收兵。俑高1.95米,身穿交領右衽內(nèi)外兩重長衣,腰束革帶,腿縛護腿,頭戴鹖冠,沒穿鎧甲,是輕裝的將軍俑。左手作拄劍狀,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于一號俑坑東端T10方五過洞的一乘指揮車旁,車跡的附近伴出鼓的遺跡。鼓為將領用以指揮軍隊的號令之一,所謂“鼓之則進,重鼓則擊”,俑通高1.96米,身穿兩重長衣,外披魚鱗甲,雙肩無披膊。甲的周邊彩繪的花紋已脫落。頭發(fā)攏于腦后綰成扁髻,戴鹖冠。雙臂自然下垂,右手拇指與食指、中指相捏縮于袖管內(nèi),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下巴有長須,面帶笑容,顯得性格開朗。衣角上有“宮臧”二字印文,為陶工名,是此俑的制作者。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于一號俑坑中部一指揮車旁,通高1.97米。身穿彩色魚鱗甲,甲上的花紋已脫落僅在泥土上留有殘跡。戴鹖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飄于胸前。雙手交于腹前作拄劍狀。絡腮胡,容顏開朗,性格豁達。
    將軍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于二號偏坑東北角的T4試掘方內(nèi),通高1.95米。身穿雙重長衣,外披魚鱗甲,雙肩有短小的披膊,戴鹖冠。雙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劍狀,二號俑坑的督兵方陣由跪射俑和立射俑組成。此將軍俑位于弩兵方陣的左后角,當為弩兵的指揮官。

    關于秦兵馬俑的資料,短點的,明天就要交了,謝謝~~~!!!
    2009年6月13日下午1點多,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再次開掘,之后在一號坑北部中段,又出土了帶有彩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

    秦兵馬俑的資料。(50字)
    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臨潼縣城東的驪山腳下,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也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nèi)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這座陵墓實際上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始建于秦始皇即位后的38年,由亟相李斯主持規(guī)劃設計,大將章邯監(jiān)工。秦始皇兵馬俑坑是陵墓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3月,...

    關于兵馬俑的資料500字以上
    1、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chǎn),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nèi)。2、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

    一篇短點的秦兵馬俑的資料,明天就要交了!!!~~謝謝~~
    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于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qū)境內(nèi),),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huán)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yōu)美,環(huán)境獨秀。陵墓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

    秦兵馬俑的資料。(50字)
    兵馬俑,又稱秦始皇陵兵馬俑、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東5公里的下河村。秦兵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1.5公里處,普遍認為秦始皇兵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wèi)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有機組成部分。世界經(jīng)度109.2733E,緯度34.3853N。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于西安市臨潼區(qū),距市區(qū)約35公里,是秦始皇嬴政陵墓的一部分。

    50字概括秦兵馬俑的簡介?
    50字的兵馬俑簡介如下:秦始皇陵兵馬俑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qū)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內(nèi),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修建。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整齊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

    秦兵馬俑資料簡介200字
    秦兵馬俑資料簡介 秦兵馬俑簡介200字 我來答有獎勵 life無明小魚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 聊聊關注成為第1033位粉絲 秦兵馬俑簡介: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

    關于秦兵馬俑的資料 快速啊 簡便的更好
    1974年2月,當?shù)剞r(nóng)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并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馬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俑分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

    兵馬俑的資料
    秦始皇兵馬俑的資料(要200字以內(nèi)的)謝謝!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周圍的大型陪葬俑陣,它的發(fā)現(xiàn)震驚世界。秦始皇陵坐落于陜西省臨潼驪山北側,修筑于公元前221年,據(jù)文獻記載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東陵側發(fā)現(xiàn)大量陶質俑、馬。其中最大的是第一號俑坑,據(jù)估計埋有6000個以上同真人等大的陶俑。同時...

    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
    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 100字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chǎn),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nèi)。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

    相關評說:

  • 鍛彪19354955663: 秦兵馬俑的資料100字!急急急急急!!!!!!!!!!!!!!! -
    魚臺縣伺服: ______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1974年2月,當?shù)剞r(nóng)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并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碼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俑分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等.坑內(nèi)還出土有數(shù)萬件實戰(zhàn)兵器,館內(nèi)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也是長安何已會成為絲路起點的一個寫照.知道了嗎?
  • 鍛彪19354955663: 我要秦兵馬俑的資料!!!!(簡短簡短簡短!!) -
    魚臺縣伺服: ______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fā)現(xiàn)的,隨后在這里建了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博物館,于1979年國慶節(jié)開放.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后發(fā)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shù)剞r(nóng)民打井時發(fā)現(xiàn)的,后經(jīng)鉆探先后發(fā)現(xiàn)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nèi)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fā)現(xiàn)形體這么大,數(shù)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征.這批兵馬頌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 鍛彪19354955663: 關于秦兵馬俑的資料,短點,...
    魚臺縣伺服: ______ 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東30公里的臨潼.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記錄》
  • 鍛彪19354955663: 描寫兵馬俑的文章,急需!!!
    魚臺縣伺服: ______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為奴隸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zhàn)車、戰(zhàn)馬、士兵)形...
  • 鍛彪19354955663: 秦兵馬俑的資料有哪些?50字左右 -
    魚臺縣伺服: ______ 秦始皇陵兵馬俑 據(jù)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guī)劃設計,大將章邯監(jiān)工,修筑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開創(chuàng)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筑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冢所用黃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采石場之間,該地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岸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秦始皇陵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足見其雄偉神奇.
  • 鍛彪19354955663: 秦兵馬俑簡介最好的回答我有急事
    魚臺縣伺服: ______ 號稱世界奇跡,由于保管不善,丟失和損壞嚴重.
  • 鍛彪19354955663: 秦兵馬俑的資料10字 -
    魚臺縣伺服: ______ 兵馬俑,又稱秦始皇陵兵馬俑、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東5公里的下河村.秦兵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1.5公里處,普遍認為秦始皇兵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wèi)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有機組成部分.世界經(jīng)度109.2733E,緯度34.3853N.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于西安市臨潼區(qū),距市區(qū)約35公里,是秦始皇嬴政陵墓的一部分.1975年7月10日,陜西省臨潼縣發(fā)現(xiàn)秦代兵馬俑.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 鍛彪19354955663: 收集秦兵馬俑的資料 -
    魚臺縣伺服: ______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陵隨葬陶兵馬雕塑群.兵馬俑坑發(fā)現(xiàn)于1974年,1979年就地建成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兵馬俑坑約始建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后,到前209年因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而中斷,不久即被項羽所焚毀.兵馬俑坑共發(fā)現(xiàn)4處,均...
  • 鍛彪19354955663: 秦始皇兵馬俑介紹,字左右,越短越好!!! -
    魚臺縣伺服: ______ 秦陵兵馬俑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一號坑為步兵部隊,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面積為14220平方米,是一位農(nóng)民楊新滿打井時挖出的.二號坑呈曲尺形,面積為5000平方米,它是由騎兵、戰(zhàn)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三號坑呈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似為統(tǒng)帥一、二號坑的指揮機關.三個坑共有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戰(zhàn)車、400余匹陶馬和數(shù)十萬件兵器.
  • 鍛彪19354955663: 秦始皇兵馬俑的超簡短的資料20字左右
    魚臺縣伺服: ______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1978年,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跡”目前已挖掘出3個俑坑. 歡迎采納祝你學習進步
  •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国产一级无码精品视频|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国产18精品乱码在线看AV|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国产免费av片|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香蕉|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