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般解釋佛法,都會講的很高深不可測,例如空性、無常等 佛教的空性,從文字般若上怎樣解釋?
由此引申告誡﹕修行摸不著邊,而趣入世間法。 一般我們在解釋佛法時,很容易犯下一個錯誤,這個錯誤是,對修學(xué)者,將法相名詞直接解釋的非常深不可觸。例如「證」,一般都會將「證」直接就解釋的很高,以現(xiàn)量證而作解釋。所謂「證」,是心識生起對於教理的體悟,是為「證」。此又分為「比量證」及「現(xiàn)量證」。何謂「比量」﹖依著教理思惟推比而生起的體悟,是為「比量」,而已經(jīng)很確定,產(chǎn)生定解,即是「比量證」。 以空性來作解釋。所謂空性,事實上,是指我們心的所緣境,以境來說,就如同佛陀所說,不論佛陀出不出世,法爾如是,本自存在。境上的空性本來就存在,不是我們修來的。但是,另一個角度來說,當我們要證到空性時,是要以心去證,既然是以心去證空性,那麼心的這一分就要修,以凡夫異生而言,這一生及過去生並沒有證過空性,因此,不能說本自存在。經(jīng)論所說「本自清淨(jìng)」、「本自俱足」,是指境,不是指我們的心。假設(shè)我們的心本自俱足,那麼我們不就本來是佛了﹖然而我們並不是。所以我們必須要釐清楚,如果於此誤解,以為自己本自俱足、本來是佛,這是「未得謂得」之增上慢。因此,經(jīng)論所說「本自俱足」、「本自清淨(jìng)」、「不生不滅」等等,是指空性。我們要證到不生不滅,要證到空性,是要以心來證,而能證的心是修來的。所以,這一點一定要釐清楚。將這一點釐清之後,剛才有說,分為「比量證」以及「現(xiàn)量證」,空性是本自俱足,但是去證空性時,是有其次第的,剛開始是以「比量證」,因為,沒有比量證就沒有現(xiàn)量證。所謂比量證空性,是以分別心,分別心現(xiàn)起空性的影像,這影像在佛法的名詞是「義共相」,有分別心就一定有「義共相」,以義共相去證空性的這一分,即是比量證。 再說,例如杯子,是有為法,是無常相,所以會有生、住、異、滅。然而,我們能見到杯子的生、住、異、滅嗎﹖我們所見的杯子是不生不滅。那麼,我們要如何了知杯子的無常相﹖我們見到杯子不生不滅的這一分,是錯亂識,既然是錯亂識,就要依著佛陀的教理去思惟。假若杯子是常法,就不應(yīng)該變異壞滅,但是,杯子總有一天一定會壞滅,它壞滅時有其壞滅的前一刻,壞滅的前一刻也有壞滅的前二刻,如此推比下去,一直到現(xiàn)在。透過這樣的思惟,在我們的心識上生起杯子的無常相,這一分是分別心依理由思惟,生起義共相而去了知的,也就是說,是以分別心的義共相去見到杯子的無常相。雖然是以分別心的義共相而見到剎那生、剎那滅,但是這一分,與杯子的剎那生、剎那滅是一樣的,假若不一樣,那我們就不可能現(xiàn)量證了。 同樣的道理,杯子有杯子上的空性,但是我們有見到嗎?並沒有。我們見到的是什麼﹖我們見到的是空性的正反面「實有」、「非緣起」。如果我們所見的杯子是緣起法,那我們就是聖者了,然而我們不是。由於我們見到的是非緣起、非因緣合和,所以當我們見到杯子,會覺得杯子很實有,杯子很實有的讓我們見到。然而,事實是如此嗎﹖不是,因為佛陀說是因緣合和,非實有。我們的看法與佛陀所說不一樣,那麼,若不是佛陀錯,就是我們錯,佛陀會錯嗎﹖不會,所以錯在我們,錯在我們沒有見到緣起,沒有見到空性,只見為實有。當我們見為實有時,依著佛陀所說的教理,將實有遮除掉,遮除實有即是非實有,「非實有」這一分取名為空性,而不是有一個空性讓我們見到,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如果是有一分空性讓我們見到,那又成實有了,即空性上的實有。佛陀於大般若經(jīng)說「空空」,空掉空性上的實有。 所以,當我們見到空性時,是以分別心、以理由推理而見到空性,也就是說,是以分別心的義共相而去見到,這一分分別心義共相的空性,與境上的空性是一樣的,若不一樣,那我們就永遠無法證空性了。但是,由於我們是以分別心義共相去見到,所以不如同「現(xiàn)量證」的真實,假若有一天,透過止觀雙運一直修、一直修,當力量越來越強時,分別心就越來越弱,這分別心越來越弱時,反面即是無分別。所謂無分別,是將分別實有的遮除掉,是為無實有,無分別。這無分別就是現(xiàn)量證。 因此,我們不能將佛法的任何一個義涵,都直接就解釋的很高,如果都以現(xiàn)量證而解釋,一下就說「一念歸三千,三千歸一念」,一下就說「圓融無礙」,這對我們來說,會摸不著邊。我們是要在日常生活的種種去修,為眾生而吃飯等等,依著佛陀的教理而如理思惟,不要貪、不要瞋,由這樣再逐次體悟到最高的,有比量證才有現(xiàn)量證。如果直接就以現(xiàn)量證而說,都要一念歸三千,那麼我們與佛法,就會如同隔一道城牆,學(xué)歸學(xué)、做歸做,修行到最後,所學(xué)的經(jīng)典都無法落實於心識上,無法運用,什麼都不知道了,只好持個咒。但是我並非說持咒不好,千萬不要誤會我的意思而誹謗。因此我們要注意,所謂證,不能全然就直接以現(xiàn)量證作解釋。 經(jīng)由我這樣解釋,修行對於你們來說,或多或少就能碰觸得到了,當修行碰觸得到時,內(nèi)心所產(chǎn)生的思惟力就會很專注,如此內(nèi)心就會獲得喜悅,當你每次這樣修、這樣學(xué),當下在聽法每次都有感受,修行就會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了。為何會認為修行很痛苦﹖是因為我們依文解義而且又不抉擇,將佛法理解錯誤、學(xué)習(xí)錯誤,所以才會覺得痛苦。所謂「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勝義諦不依世俗諦,此四依都是需要抉擇的,若不抉擇我們就無法判斷。透過這樣的抉擇,我們的內(nèi)心能被調(diào)伏,這是我們都能感受得到的,試想,若是憑著依法抉擇的喜悅感受,而去持咒語,那樣的專注力與攝持力,是不是很強﹖但是,很可惜的是,我們在學(xué)習(xí)佛法時,不僅依文解義,而且摸索不到修行。 進一步來說,當我們摸索不到修行而又想修行時,這就要注意我們的識體了,我們的心如果摸索不到樂,就會往樂的方面去鑽,這是我們心識的作用,這是一定的。譬如說,你躺在床上躺到覺得很苦時,還會繼續(xù)躺下去嗎﹖不會的,你會想起來走一走。當你走累了還會想繼續(xù)走嗎﹖也不會,這時坐下來是不是很舒服﹖坐久了又覺苦,是不是又要起來走﹖這就是我們的心識,總是想要往樂鑽。可是,佛陀所告訴我們的教法,也是讓我們用樂去鑽,一直鑽到成佛,但是我們卻不去鑽。當你碰觸不到修行的快樂時,你就會想世間法的快樂,一旦碰觸世間法的快樂,就會增長名利。即使不增長名利、即使你是世間的大善人,你也還是在輪迴啊,無法解脫。 再引到前面所說的,這就是我們在學(xué)習(xí)佛法時,一定要注意,不要捨掉佛、法、僧。有不少多人學(xué)習(xí)佛法,到後來卻覺得世間法比較駕輕就熟,例如,學(xué)論語、學(xué)心理學(xué)比較容易,覺得駕輕就熟,事實上,你的內(nèi)心已經(jīng)開始在捨三寶了﹗為何會這樣﹖這就是這裡所探討的,不要將佛法侷限於解釋的那麼高,都要以現(xiàn)量證而作解釋,因為這樣修行會摸不到邊,一旦摸索不到修行,你的心就會被消磨殆盡,而趣向世間法了。因此,我們不能將佛法直接就解釋的很高,若不是如此,所學(xué)的經(jīng)典就無法落實於心識上,無法漸次修學(xué)。若要將佛法解釋的高是可以,但是,一定要引導(dǎo)回生活上去落實,就是從比量,何謂比量?依道理思惟而生起的覺受。
弭郭15938739201: 為什么佛法解釋是圓融的 -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因為佛法給人以智慧和慈悲.佛法的根本的教義就是緣生緣滅,世界上沒有絕對對的事情,事相上都是相對的存在的,智慧的力量就是能夠透過現(xiàn)相看到本質(zhì), 所以偉大的物理學(xué)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愛因斯坦文集), “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xiàn)...
弭郭15938739201: 佛經(jīng)怎么解釋? -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是這個詞怎么解釋還是要去解釋佛經(jīng)?如果要去解釋佛經(jīng)的話,自己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并要有觀機說教的能力.否則,錯解一字,都要有大果報.昔日有一法師,因為錯解一字,便五百世投生野狐貍身.不要以為自己對于佛教有了一些了解就來解釋佛教經(jīng)典,同樣一句話,對待不同根性的人,所講解的方法都不同.唯有開悟得人,才可以解釋佛經(jīng).因為他所詮釋的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益別人.
弭郭15938739201: 為什么中國信佛的人比信道的人多 -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嘗試從天人物我這四個角度來分享一點淺見:1、天——所信奉的不同.道家信奉的是道,雖然后人將老子當作了道的化身,但他本人與其他人之間并未發(fā)生過多么令人感動的事跡可供后人效法和遵行.他所寫就的《道德...
弭郭15938739201: 佛法為什么難信 -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此信可謂之信心、恒心、乃至成佛的決心……,現(xiàn)今信佛者也不減當年,口說末法時期但佛教至理無上妙法仍廣泛弘揚,佛教文化至今長久不衰,這無疑是樂觀的.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這只是表面看來,如細分析實則不然,現(xiàn)代信佛居多而學(xué)...
弭郭15938739201: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有何不同?為何較多人鼓勵修習(xí)大乘佛教? -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jīng)》中開示,「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說三.」意思是說,佛因個人根器不同而有深淺不同之傳法,也衍生了小乘與大乘的修行方法. ...
弭郭15938739201: 佛法無邊有多少含義 -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我們常說“佛法無邊”,這里我試著解釋一下這四個字的含義. 一是說佛法多得數(shù)不清,我們世上流傳的僅是一小部分.也就是有文字的經(jīng)文只是佛法中的一小部分.還有無字真經(jīng),也就是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最先取的經(jīng),后被天神弄到水里,又重...
弭郭15938739201: 佛法是不是不可以亂講? -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在自己沒有完全的 正確的理解佛法的情況少說為妙 可以介紹別人去看看 佛教的書籍 比如看看《正見》《苦才是人生》《慧燈之光》
弭郭15938739201: 有沒有比佛教更高深的理論? -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佛教理論是釋迦牟尼創(chuàng)建佛教后先提出的一套理論,然后傳入中國后又經(jīng)過中國的文化改造過的,如果沒有佛教的話,道教的理論就是最高深的.可是因為有佛教,所以道教我認為只能排在第二.因為佛教畢竟它的基礎(chǔ)是外來的文化,再經(jīng)過本土的改造,已經(jīng)是融合了各家的精華.而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民間宗教.中國文化是最博大精深的,它的理論體系非常注重完善性,中國的文化又喜歡往深處鉆研.可惜道教卻有一點不及佛教,那就是佛教一開始就是度人,道教原本講究度己,后來向佛教學(xué)習(xí),才開始由度己過渡到度人. 而且,道教認為,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為塵.萬物都有消失的一天,而佛教認為靈魂不滅,果報循環(huán),頂多就是受苦或者享福的區(qū)別.這與現(xiàn)在的物質(zhì)守恒,能量守恒相契合.
弭郭15938739201: 佛教派別為什么那么多 -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因為罪苦眾生的病多,所以解決病苦的良藥也多!佛說法門不止八萬四千,無量無邊那!這就是佛法的能力!
為何一般解釋佛法,都會講的很高深不可測,例如空性、無常等
一般我們在解釋佛法時,很容易犯下一個錯誤,這個錯誤是,對修學(xué)者,將法相名詞直接解釋的非常深不可觸。例如「證」,一般都會將「證」直接就解釋的很高,以現(xiàn)量證而作解釋。所謂「證」,是心識生起對於教理的體悟,是為「證」。此又分為「比量證」及「現(xiàn)量證」。何謂「比量」﹖依著教理思惟推比而生起的體悟,是為...
佛法中說:一般苦,十般苦,百般苦,千般苦,萬般苦,來去都是苦,何苦之...
“一般苦,十般苦,百般苦,千般苦,萬般苦,來去都是苦,何苦之有”“一時樂,時時樂,常時樂,一世樂,世世樂,凡事都是樂,樂從何來”我?guī)湍銓α藗€對子,目的就是讓你合起來看!所謂苦不是真的苦,而樂何嘗又是真的樂哪?我們大多數(shù)人所能感受到的就是“人生苦多樂少”,能夠感受到真...
相關(guān)評說: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因為佛法給人以智慧和慈悲.佛法的根本的教義就是緣生緣滅,世界上沒有絕對對的事情,事相上都是相對的存在的,智慧的力量就是能夠透過現(xiàn)相看到本質(zhì), 所以偉大的物理學(xué)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愛因斯坦文集), “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xiàn)...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是這個詞怎么解釋還是要去解釋佛經(jīng)?如果要去解釋佛經(jīng)的話,自己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并要有觀機說教的能力.否則,錯解一字,都要有大果報.昔日有一法師,因為錯解一字,便五百世投生野狐貍身.不要以為自己對于佛教有了一些了解就來解釋佛教經(jīng)典,同樣一句話,對待不同根性的人,所講解的方法都不同.唯有開悟得人,才可以解釋佛經(jīng).因為他所詮釋的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益別人.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嘗試從天人物我這四個角度來分享一點淺見:1、天——所信奉的不同.道家信奉的是道,雖然后人將老子當作了道的化身,但他本人與其他人之間并未發(fā)生過多么令人感動的事跡可供后人效法和遵行.他所寫就的《道德...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此信可謂之信心、恒心、乃至成佛的決心……,現(xiàn)今信佛者也不減當年,口說末法時期但佛教至理無上妙法仍廣泛弘揚,佛教文化至今長久不衰,這無疑是樂觀的.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這只是表面看來,如細分析實則不然,現(xiàn)代信佛居多而學(xué)...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jīng)》中開示,「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說三.」意思是說,佛因個人根器不同而有深淺不同之傳法,也衍生了小乘與大乘的修行方法. ...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我們常說“佛法無邊”,這里我試著解釋一下這四個字的含義. 一是說佛法多得數(shù)不清,我們世上流傳的僅是一小部分.也就是有文字的經(jīng)文只是佛法中的一小部分.還有無字真經(jīng),也就是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最先取的經(jīng),后被天神弄到水里,又重...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在自己沒有完全的 正確的理解佛法的情況少說為妙 可以介紹別人去看看 佛教的書籍 比如看看《正見》《苦才是人生》《慧燈之光》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佛教理論是釋迦牟尼創(chuàng)建佛教后先提出的一套理論,然后傳入中國后又經(jīng)過中國的文化改造過的,如果沒有佛教的話,道教的理論就是最高深的.可是因為有佛教,所以道教我認為只能排在第二.因為佛教畢竟它的基礎(chǔ)是外來的文化,再經(jīng)過本土的改造,已經(jīng)是融合了各家的精華.而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民間宗教.中國文化是最博大精深的,它的理論體系非常注重完善性,中國的文化又喜歡往深處鉆研.可惜道教卻有一點不及佛教,那就是佛教一開始就是度人,道教原本講究度己,后來向佛教學(xué)習(xí),才開始由度己過渡到度人. 而且,道教認為,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為塵.萬物都有消失的一天,而佛教認為靈魂不滅,果報循環(huán),頂多就是受苦或者享福的區(qū)別.這與現(xiàn)在的物質(zhì)守恒,能量守恒相契合.
二七區(qū)齒輪: ______ 因為罪苦眾生的病多,所以解決病苦的良藥也多!佛說法門不止八萬四千,無量無邊那!這就是佛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