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聲,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
不過這首詩從小我們就會學到,小時候教課的老師會告訴我們這里的斜,讀音發(fā)作“霞”。其實斜和家是古韻里同一個韻部的字,屬于平水韻【下平六麻】;上面那首《江南曲》也是押韻的,第二句的“期”與第二句的“兒”在古韻里也是一個韻部【上平四支】。
不過,這還不是學習古詩最麻煩的音韻問題,對于詩詞的創(chuàng)作來說,最麻煩是入聲字的今古不同。
一、白居易《琵琶行》讀起來不押韻的現(xiàn)象
平時僅僅是讀背詩詞的話,最多是奇怪為什么這一類詩詞為什么不押韻呢?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段: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客。
這三個字:帛、白、客讀起來根本就不押韻呀,難道白居易的詩不押韻嗎?可是還有很多是押韻的呀?例如: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去來江口空守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白居易的這首詩當然是押韻的,帛、白、客都在入聲的【十一陌】韻部,只不過今天普通話里已經(jīng)沒有入聲韻了。
二、入聲字
這種今天讀起來押韻或者不押韻的現(xiàn)象,都是和入聲字相關(guān),古代的字發(fā)音分平、上、去、入四聲,四聲在南朝沈約等人發(fā)現(xiàn)以后,當時的詩人一開始也都不太明白,例如 與沈約同為竟陵八友的大詩人梁武帝就搞不清楚。《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段故事:
“重公嘗謁高祖,問曰:‘天子聞在外有四聲,何者為是?’重公應(yīng)聲答曰:‘天保寺剎。’及出,逢劉孝綽,說以為能。綽曰:‘何如道“天子萬福”!’”
梁武帝蕭衍問一個大和尚,什么是平、上、去、入四聲?和尚回答:天保寺剎,這四個字就是。出門后劉孝綽埋怨和尚,你真不會說話,為什么不說:“天子萬福”?
天保寺剎、天子萬福,這四個字都是按照平、上、去、入排列的四個字,天是平,今天的一聲,保是去聲,今天的三聲,寺和萬都是去聲,今天的拼音四聲。
但是剎、福兩個字出現(xiàn)問題了,這兩個字一個讀作四聲、一個讀作一聲,但是在古代都是入聲,入聲的發(fā)音類似于非常短促的去聲, 在今天的南方方言里還存在,但是在普通話里已經(jīng)消失了。
三、入派三聲
入派三聲,即入聲派進”平、上、去“三聲。 例如上面的入聲字剎,派入了去聲,福派入了平聲;法,派入了三聲。
古代的聲調(diào)由平、上、去、入四聲組成。古入聲字讀音"短促急收藏"。在元朝統(tǒng)一中原以后,讀音就發(fā)生了變化,例如元曲采用的《中原音韻》系統(tǒng),就取消了入聲字,入聲分別演變派入到平(古平,今已分化為陰平、陽平兩個聲調(diào))上、去三個聲調(diào)中去。
但是詩人作詩卻一直遵循著隋朝《切韻》的音韻系統(tǒng),依據(jù)這個音韻系統(tǒng)在宋朝改編的《平水韻》是詩人們作詩的標準音韻規(guī)則,無論是元朝人作詩還是清朝人作詩,都不是按照官話和生活中實際發(fā)音,依舊遵循平水韻標準,一直到今天。例如蒙古族的元代大詩人薩都剌的詞作《滿江紅·金陵懷古》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
這首詞是押的入聲韻,采用平水韻標準。這首詞今天我們讀起來是不押韻的,其實按照元朝的官話讀起來也不押韻。在明朝趕走了蒙古統(tǒng)治者之后,據(jù)說官話又恢復(fù)了下江官話,重新有了入聲。但是清朝統(tǒng)一中原以后,入聲韻又消失了,不過大家知道,清朝人的科舉考試的音韻標準依然是平水韻。
清朝官方修訂的韻書《佩文詩韻》就是平水韻系統(tǒng),雖然清朝人平時說話不依照平水韻,但是科舉考試卻不得違背。我們看一首五言八韻16句的試帖詩,如嘉慶丁丑時期翰林李惺的《陰陰夏木囀黃鸝》:
長夏千章木,濃陰百囀鸝; 雙襟黃似繡,一帶綠成帷;
葉暗佇蹤久,枝高送響遲; 舌尖風剪剪,身外雨絲絲;
坐宛遮云母,歌能斗雪兒; 好音難自閟,炎景不曾知;
楊柳三#路,櫻桃四月時; 幽情煩鼓吹,寫出畫中詩。
大家可以看出這首詩用的是【上平四支】,第十句的韻腳是“兒”,最后一句第二個字”出“,是入聲字,今天發(fā)平聲,古韻里是仄聲,所以這個句子是仄仄仄平平,是標準的律句。
四、這些常用的平聲字 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
對于閱讀來說,是否押韻不太重要,但是對于創(chuàng)作詩詞來說,入聲字是挺難逾越的門檻。很多入聲字今天派入了平聲,因為平仄的不同,在填詞和創(chuàng)作格律詩的時候,增加了查韻表的麻煩。老街寫了幾年詩,發(fā)現(xiàn)了不少常用的入聲字是可以記住的, 寫得多了,讀詩時遇見得多了,自然就可以記住。這些常見字如果能記住,多少能節(jié)約一點翻書查韻部的時間。
下面整理的這些入聲派入平聲的字,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在必須仄的位置 :
出忽哭屋局俗燭蜀學覺捉急一七失吉實疾吃佛發(fā)沒奪達活脫八殺節(jié)決別折杰潔結(jié)絕說桔缺托約泊澤削閣格郭著夕白石宅昔責席格積隔摘擊吃敵笛則即極識國直織食值息得逼黑十習什及汁急拾襲濕集楫雜拉答俠帖貼接疊壓夾劫匣押峽竹。
舉幾個例子,看一看這些古仄今平的入聲字,在古詩里必須是仄的位置:
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急;杜甫:塞上風云接地陰,接;杜牧:一歌一哭水聲中,哭;李商隱:莫近彈棋局,中心最不平,局; 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八和殺;劉禹錫:山圍故國周遭在,國;王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疾;李賀: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閣。陸龜蒙:陵陽佳地昔年游,謝脁青山李白樓,昔。
@老街味道
辨別入聲字也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可以看看我的這篇文章《老街味道-學格律詩怎么辨認入聲字》
觀唐絕句96-100 莫計古來征戰(zhàn)地,幾人埋骨幾人侯
十分鐘說明白 學習詩詞創(chuàng)作不可不知的格律詩進化過程
詩詞平仄規(guī)律
我們來看它的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就會發(fā)現(xiàn),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膽(仄)忠心(平)、一馬(仄)平川(平)、疾風(平)勁草(仄)、井井(仄)有條(平)、峰回(平)路轉(zhuǎn)(仄)。當時學生報上來20多個成語,除了兩個不符合這個規(guī)律之外,其他...
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聲,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
大家可以看出這首詩用的是【上平四支】,第十句的韻腳是“兒”,最后一句第二個字”出“,是入聲字,今天發(fā)平聲,古韻里是仄聲,所以這個句子是仄仄仄平平,是標準的律句。四、這些常用的平聲字 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 對于閱讀來說,是否押韻不太重要,但是對于創(chuàng)作詩詞來說,入聲字是挺難逾越的門檻。
詩詞平仄規(guī)律
關(guān)于入聲可以看看這兩篇文章《老街味道-學格律詩怎么辨認入聲字》、《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聲,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四、仄與側(cè) 《說文》中解釋仄:廁本字,通作側(cè)。唐朝人把仄稱之為“ 側(cè)“,讀音是一樣的,側(cè)讀作仄,ze。元和 (806-820年)后詩人王睿 ,號炙轂子。他的書《炙轂子...
字,屬于平仄兩讀而意義不變的嗎
過 雖有平仄兩讀而意義不變望 雖有平仄兩讀而意義不變忘 雖有平仄兩讀而意義不變?nèi){:撞 四支四紙:彌 六魚六御:狙七陽二十三漾:望、防、忘 九佳九蟹:楷十一真十一軫:菌 十三元十四愿:噴十四寒十五翰:翰、嘆、漫(作副詞時獨用仄)、看<BR>十五刪十六諫:訕<BR>一先十七霰:鈿<BR>二簫十七筱:瞭...
寫詩的格式
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古代很大一部分上聲字,在普通話中都讀成了去聲。上聲和去聲都屬仄聲,我們可以不管這一類字。但是還有一種聲調(diào)變化必須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聲字,現(xiàn)在讀成了仄聲字。如《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臘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guān)塞蕭條...
請教怎樣鑒別古詩
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聲字,在普通話中都讀成了去聲。上聲和去聲都屬仄聲, 我們可以不管這一類字。但是還有一種聲調(diào)變化必須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聲 字,現(xiàn)在讀成了仄聲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獨宿江城臘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 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
詩詞的用韻
一、平仄音 一般來講,普通話里的第一、第二聲(既陰平、陽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詩詞聲韻部里的“平聲”;而三、四聲都是仄聲(既“上聲”和“去聲”),但這僅僅是一般而言,絕不是肯定。如以普通話發(fā)音作為韻的平仄確定,一準出現(xiàn)錯誤。因為在不少入聲字里,它的發(fā)音就是普通話里的陰平、陽平聲,而入聲字,又偏偏...
語言的演變 詳解
有些字眼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古代席地而坐,沒有專門供人坐的家具,后來生活方式改變了,坐具產(chǎn)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產(chǎn)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后來才寫做“椅”。凳子最初借用“橙”字,后來才寫做“凳”。桌子也是后來才有的,古代只有“幾”“案”,都是很矮的,適應(yīng)席...
《語言的演變》原文?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永遠在那兒運動、變化、發(fā)展,語言也是這樣。語言的變化,短時間內(nèi)不容易覺察,日子長了就顯出來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經(jīng)給《論語》做過注解,可是假如當孔子正在跟顏回、子路他們談話的時候,朱熹闖了進去,管保他們在講什么,他是一句也聽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話后世的人聽不懂,同一種語言在不同...
古代有沒有拼音?他們怎么學習漢字?
②下字盡量用不帶輔音聲母的字。③不全用與被切字聲調(diào)相同的字作反切上字。在這個問題上,呂坤、潘耒的做法不完全一致。呂坤主張以入切平,以平切入,以上切上,以去切去;潘耒主張以仄切平,以平切仄。④被切字是平聲字,反切下字照顧到陰陽分類,被切字陰平,下字用陰平;被切字陽平,下字...
相關(guān)評說:
昆山市正垂: ______ 平音
昆山市正垂: ______ 簡而言之,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也就是現(xiàn)代漢語第一聲和第二聲;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和入聲.現(xiàn)代漢語的第三聲和第四聲.入聲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里已經(jīng)消失.具體如下: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國詩...
昆山市正垂: ______ “俱”——作姓用時才讀1聲,音居,其他都讀3聲,音句. “場”——做空地、集市、量詞用時,讀2聲,音常.其他讀3聲,音廠. “紉“——只讀4聲,音仞.以上均見《現(xiàn)代漢語模范字典》. “俱”、“場”、這兩個字,讀音有平有仄,講不清.暫不論. “紉”這個字,古代讀平聲,見《平水韻 下平聲 十一真》,又《集韻》居覲切,音(扌巾)[打不出來].估計也可讀仄聲,(因為“居覲切”,覲為仄聲). 以上說明這3個字,都可平可仄.講不清.沒有典型意義.為說明你的論點,還要找別的例子才行.
昆山市正垂: ______ 你好,你問的問題很好,比如,石;竹;笛;席;這些字在古代都是仄聲字,在現(xiàn)代都是平聲字.這是詩詞學的必經(jīng)之路.你可以在網(wǎng)上看一下《平水韻表》,它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你.
昆山市正垂: ______[答案] 是的.仄聲包含“上去入”,在古語中“平上去入”各分陰陽,共8種音. 現(xiàn)在潮汕語依舊是這樣八音齊備,學習起來非常困難. 普通話之所以發(fā)音簡單,是因為其發(fā)明人是滿人,學習古代標準漢語困難,于是以簡化的不標準漢語當成清朝的標準語——...
昆山市正垂: ______ 這樣的字比較少,其實可以根據(jù)平水韻表一個個去看,自己標出來.我暫時總結(jié)的有:種(上一東),縱(上二冬),撞(上三江),戲(上四支),嘆(上十四寒),浪攘忘望搶慶(下七陽).可能不全.
昆山市正垂: ______ 平音一般指漢語拼音的一二聲,如你,他,顏容,蓮花,這些都是平聲. 仄音一般指漢語拼音的三四聲,如去,怨,恨,這些都是仄聲! 平仄聲主要是對作詞作詩做要求,目的是使詩詞讀起來順口. 古體“詩”是不要求格式和壓韻的,近體“詩”的壓韻有一定的規(guī)律,原因是他有了固定格式,具體規(guī)律有多種情況,需要長篇分情況解釋的,也不知怎么打字說明,最簡單的你隨便抓幾首李杜的詩把平仄標上就能看出點規(guī)律! “詞”其實不是作出來的,是按“詞牌名”填出來的,每個“詞牌名” 都規(guī)定了共有多少個字,多少字一句,每個字上是“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的 .
昆山市正垂: ______[答案] 漢語中平聲指一 二聲 仄聲指三 四聲 中聲的意思是該處字你可不考慮平仄,填任何讀音字均可.就是讀到“中”字所在處的時候為可以讀平聲可以讀仄聲. 詳細: 平仄 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要區(qū)別平仄,...
昆山市正垂: ______ 唯一的區(qū)別就是一些入聲字,古代有入聲字,現(xiàn)代沒有了.入聲字都是仄音的. 一.混入現(xiàn)代平聲的古入聲字(常用) A部:阿凹 B:八拔跋白薄逼鱉憋別勃伯魄柏泊博搏撥剝 C:答搭達得德滴迪的滌敵笛跌蝶迭疊毒篤讀犢度奪 E:額 F:發(fā)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