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顧炎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顧炎武是位什么樣的人?

    顧炎武(1613- 1682)漢族,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尊稱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術(shù)研究。晚年側(cè)重經(jīng)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累累;他對切韻學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
    顧亭林學術(shù)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diào)客觀的調(diào)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顧亭林強調(diào)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編輯本段]學術(shù)貢獻
    顧炎武把古韻分為10部,其中有4部成為定論,即歌部、陽部、耕部、蒸部。其余幾部也都初具規(guī)模,后來各家古韻分部,都是在顧氏分部的基礎(chǔ)上加細加詳。
    顧炎武在音韻學上的最大貢獻是用離析"唐韻" (實際是《廣韻》)的方法研究古韻。宋人也曾研究古韻,但把《唐韻》的每一個韻部看成一個整體,沒有想到把它們拆開,因此,盡管把韻部定得很寬,仍然不免出韻。另一個極端是遇字逐個解決,沒有注意到語音的系統(tǒng)性。顧炎武則把某些韻分成幾個部分,然后重新與其他的韻部合并。這樣有分有合,既照顧了語音的系統(tǒng)性,又照顧了語音的歷史發(fā)展。他首先廢棄平水韻,回到"唐韻"。比如把尤韻一部分字如“丘”、“謀”歸入“之咍”部,這就是“離析唐韻”,回到古韻。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韻各分為二,屋韻分為三,令它們歸入不同的古韻部,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今語音系統(tǒng)的差別。他的這種離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還公認是很有價值的。其次,他最先提出用入聲配陰聲。《詩經(jīng)》常常有入聲字跟陰聲字押韻,以及一個字有去入兩讀的現(xiàn)象,顧炎武從這些現(xiàn)象中認識到,除了收唇音的入聲緝、合等韻沒有相應(yīng)的陰聲韻以外,入聲都應(yīng)該配陰聲。在古音學的分部問題上,有陰陽入三分法,有陰陽兩分法,按兩分法說,他的作法是對的。
    顧炎武在古音學的研究中,一方面有理論的建樹,另一方面有對大量材料的分析,所以后來被學者譽為古音學的奠基者。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學五書》中。
    [編輯本段]人物軼事
    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jīng)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一生輾轉(zhuǎn),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開創(chuàng)一種新的治學門徑,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經(jīng)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jù)。著有《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顧炎武出身于江東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14歲取得諸生資格后,便與同里摯友歸莊共入復社。自27歲起,斷然棄絕科舉帖括之學,遍覽歷代史乘、郡縣志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guān)農(nóng)田、水利、礦產(chǎn)、交通等記載,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
    明亡,與歸莊等人以匡復故明為志,在南明政權(quán)下兩次參加武裝抗清斗爭并決意不與清 廷合作。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議修《明史》,拒不就薦;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館。此后,客居山西、陜西,潛心著述不再入世。
    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顧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行了萬里路,也讀了萬卷書。顧炎武學識淵博,在經(jīng)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志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后之功。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諸多范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
    顧炎武為學以經(jīng)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jù)方法,創(chuàng)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shù)領(lǐng)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jié),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
    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并認為“善為國者,藏之于民”。他大膽懷疑君權(quán),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
    顧炎武終身為反清事業(yè)奮斗奔波,這與國破家亡的經(jīng)歷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著密切關(guān)系。“昆山城陷,死難者四萬余人,顧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兩個弟弟遭殺害,好友吳其沆也被捕蒙難。顧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聞城陷,絕食十五天死節(jié),臨終時給顧炎武留下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于地下。’”
    1680年,顧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靈位前痛哭祭拜,作詩說“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
    顧炎武有詩:“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也就是說,他希望清朝滅亡,就如同精衛(wèi)想平東海一樣,“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明末
    崇禎十七年(14)三月,李自成農(nóng)民軍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五月,清睿親王多爾袞入北京;十月,清定都北京,世祖福臨即帝位,改元順治,命豫親王多擇率大軍征服江南。明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字完之,河南開封人)、鳳陽總督馬士英(字瑤草,貴州貴陽人)等擁立福王由崧為帝,五月初,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年號弘光。
    京師陷落的消息傳到江南,一時人心惶惶,為避戰(zhàn)亂,顧炎武率家人東躲西藏,到年底,遷往高舊居80余里的語濂經(jīng)暫住。經(jīng)昆山縣令楊永言(字岑立,云南昆明人)舉薦,行朝詔用炎武為兵部司務(wù)。
    “須知六軍出,一掃定神州。”(《亭林詩集》一,《感事》)顧炎武把復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滿腔熱忱,“思有所建白”(吳映奎《顧亭林先生年譜》),撰成《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即著名的“乙西四論”,為行朝出謀畫策,針對南京政權(quán)軍政廢弛及明末種種弊端,從軍事戰(zhàn)略、兵力來源和財政整頓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議。順治二年(15)五月,顧炎武取道鎮(zhèn)江赴南京就職,尚未到達,南京即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軍崩潰,清軍鐵騎又指向蘇、杭。
    其時,江南各地抗清義軍紛起。顧炎武和摯友歸莊、吳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筆從戎,參加了僉都御史王永柞為首的一支義軍。諸義軍合謀,擬先收復蘇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時“戈矛連海外,文檄動江東”(《亭林詩集》一,《千里》);惜乎殘破之余,實不敵氣焰正熾的八旗精銳,義軍攻進蘇州城即遇伏而潰,松江、嘉定亦相繼陷落。顧炎武潛回昆山,又與楊永言、歸莊等守城拒敵;不數(shù)日昆山失守,死難者多達4萬,吳其沆戰(zhàn)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斷,兩個弟弟被殺,炎武本人則因城破之前已往語濂徑而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聞變,絕食殉國,臨終囑咐炎武,說:“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碩人行狀》)炎武悲憤欲絕,將母親的遺命謹記心田。
    這年閏六月,明宗室唐王幸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經(jīng)大學士路振飛(字見白,號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薦,隆武帝遙授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喪,炎武二時難以赴任,只能“夢在行朝執(zhí)戟班”(《詩集》一,《延平使至》),但他仍然積極投身入抗清復明的斗爭。
    當時,清松江提督與巡撫土國寶不和。前明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字臥于,復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顧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楊延樞(字維斗,江蘇吳縣人)等暗中策動吳勝兆舉義反正,咸正為炎武同宗長輩,陳子龍等都與炎武往來密切,這件事炎武也是參預了的。順治四年(17)夏,事情敗露, “幾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詩集》一,《哭陳太仆》),勝兆被解往南京斬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諸人。子龍往投炎武,炎武當時已離家出亡;于是子龍?zhí)尤腩櫹陶犹戾唷⑻戾蛹叶悴兀痪萌思幢淮孜涠喾綘I救,未能奏效。其間,炎武還往尋成正,“扁舟來勸君:行矣不再計”(《詩集》一,《哭顧推官》)、催促他及時出走,而咸正不聽。結(jié)果,陳子龍乘差官不注意時投水自盡,楊延樞及顧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連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動吳勝兆反正的同時,炎武還進行了其他一些活動。順治三年(1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職方司主事之任,大約將行之際,路振飛派人與他聯(lián)系,要他聯(lián)絡(luò)“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炎武“東至海上,北至王家營(今屬江蘇淮陰),仆仆往來”(鄧之誠《清詩紀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間,“每從淮上歸,必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飛之子澤溥,或走海上,謀通消息”(同上),意圖糾合各地義軍伺機而動。
    雖然弘光及閩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權(quán)先后瓦解,炎武親身參與的抗清活動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頹喪。他以填海的精衛(wèi)自比:“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詩集》一,《精衛(wèi)》),滿腔忠憤,不能自已。
    清初
    當崇禎末年,炎武嗣祖紹芾及兄長顧緗(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吳中大旱,“一時喪荒賦徭猖集”(歸莊《送顧寧人北游序》),炎武無奈,曾將祖產(chǎn)田 800畝賤價典給昆山豪族葉方恒(字嵋初);其時,炎武的堂叔等人為爭奪遺產(chǎn),又挑起家難,他們還與本來就蓄意侵吞炎武家產(chǎn)的葉氏內(nèi)外勾結(jié),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語濂徑的住所曾幾次被這伙人洗劫及縱火焚燒。到順治七年(1650),葉方恒又企圖加害顧炎武,炎武為了避禍,只得“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詩集》二,《流轉(zhuǎn)》),離開昆山出走。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吳、會之間奔波往來。
    盡管遁跡商賈,炎武依然心存故國,時時關(guān)注著沿海一帶抗清斗爭的進展情況,希望能有建功立業(yè)的機會。他在《流轉(zhuǎn)》詩中寫道:“……晨上北固樓,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滸。功名會有時,杖策追光武。”當張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順治十年(1653)九月在長江口大破清兵,進屯崇明(今屬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艦數(shù)百”溯長江而上,直抵鎮(zhèn)江,并登金山遙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華門外)之際,炎武為之歡忭鼓舞,他興奮地寫道:“東風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動搖,塔鈴語不休。水軍十一萬,虎嘯臨皇州。巨艦作大營,飛艫為前茅。黃旗亙長江,戰(zhàn)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見旌旆浮,忽聞王旅來,先聲動燕幽。闔閭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奮擊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時莫淹留。”(《詩集》二,《金山》)
    這一時期,顧炎武還同歸莊、陳忱(字遐心,浙江吳興人)、吳炎(字赤溟,江蘇吳江人)、潘檉章(字力田,吳江人)、王錫闡(字寅旭,吳江人)等共結(jié)驚隱詩社,表面上以“故國遺民”“優(yōu)游文酒”(汪曰楨《南潯縝志》),其實是以詩社為掩護,秘密進行抗清活動。炎武在淮安結(jié)識定交的摯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萬壽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氣節(jié)的志士。
    順治十一年(1654)春,顧炎武遷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鐘山,三國時改名蔣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稱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當時名集慶),以此為根據(jù)地,東征西討,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國。炎武“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頗有不勝今昔之感。
    順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鄉(xiāng)昆山。原來,顧氏有世仆名陸恩,因見顧家日益沒落,炎武又久出不歸,于是背叛主人,投靠葉方恒,兩人且圖謀以“通海”(即與閩浙沿海的南明集團有聯(lián)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昆山,秘密處決陸恩,而葉方恒又與陸之婿勾結(jié),私下將炎武綁架關(guān)押,并迫脅炎武,令其自裁。一時“同人不平”,士林大嘩。所幸炎武知友路澤博(字蘇生)與松江兵備使者有舊,代為說項,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審理,最后,以“殺有罪奴”的罪名結(jié)案。
    當事情危急之際,歸莊計無所出,只好向錢謙益求援。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順治初曾任禮部右侍郎,是當時文壇領(lǐng)袖。錢氏聲言:“如果寧人是我門生,我就方便替他說話了。”歸莊不愿失去錢氏這一奧援,雖然明知炎武不會同意,還是代炎武拜謙益為師。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歸莊代書的門生帖子,而謙益不與;便自寫告白一紙,聲明自己從未列于錢氏門墻,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處張貼。謙益大為尷尬,解嘲道:“寧人忒性急了!”炎武耿介不阿的性格于此可見。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獄。盡管歸莊等同邑知名之士極力排解,而葉方恒到此時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蹤。仲夏,炎武返鐘山,行經(jīng)南京太平門外時突遭刺客襲擊,“傷首墜驢”,幸而遇救得免;嗣后,葉方恒還指使歹徒數(shù)十人洗劫炎武之家,“盡其累世之傳以去”(歸莊《送顧寧人北游序》)。這之前的幾年當中,炎武曾數(shù)次準備南下,赴福建參加沿海地區(qū)風起云涌的抗清復明事業(yè),但由于各種原因,最終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決計北游,以結(jié)納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國山川形勢,徐圖復明大業(yè)。遠行避禍當然也是一個原因。
    順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晉謁孝陵--7年之間,炎武共六謁孝陵,以寄故國之思,然后返昆山,將家產(chǎn)盡行變賣,從此掉首故鄉(xiāng),一去不歸。是年炎武45歲。此后20多年間,炎武子然一身,游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余卷”(《亭林佚文輯補·書楊彝萬壽棋(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后》),結(jié)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晚年,始定居陜西華陰,直至1682年2月15日逝世。
    [編輯本段]著作
    《日知錄》 三十二卷.
    一至七卷,論經(jīng)
    八至十二,論政治
    十三卷 論世界風氣
    十三四卷論禮制
    十六十七卷論科舉
    十八至二時一卷論藝術(shù),文學
    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論名義
    二十五卷論古事真妄
    二十六卷論史法
    二十七卷論注書
    二十八卷論雜事
    二十九卷論兵事,外國
    三十卷論天象術(shù)數(shù)
    三十一卷論地理
    三十二卷論雜考
    顧亭林自認 日知錄 是生平得意之作: "平生之志與業(yè)皆在其中"
    音韻學著作《音學五書》,三十八卷 前后三十年,修改過五次
    《古音表》三卷
    《易音》 三卷
    《詩本音》 十卷
    《唐韻正》二十卷
    《音論》 三卷
    《金石文字記》 六卷
    《天下郡國利病書》 一百卷 "歷覽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縣志書,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卷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成四十余卷
    [編輯本段]顧炎武故居
    這里是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故鄉(xiāng)、這里又是“百戲之祖”昆曲創(chuàng)始人顧堅的故里、這里還是唐代陶淵明第九代裔孫、文學家陶峴首創(chuàng)江南絲竹之地,這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就是千燈鎮(zhèn),周莊、錦溪是千燈的近鄰,他們大力開發(fā)旅游資源,分別成功塑造“中國第一水鄉(xiāng)”、“中國博物館之鄉(xiāng)”喚醒了千燈人,千燈人發(fā)現(xiàn)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絲毫不亞于其他江南名鎮(zhèn),于是,該鎮(zhèn)從上到下都形成共識,雖然該鎮(zhèn)的旅游開發(fā)比較晚,但是古鎮(zhèn)有很好的資源,應(yīng)該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并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之路---文化之路,在今天的“百名記者走近古鎮(zhèn)---千燈”采風活動中,筆者現(xiàn)場感受了古鎮(zhèn)深厚的文化底蘊。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學者,他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世名言,成為一代又一代旨在報國的炎黃子孫的座右銘。顧炎武一生還寫了三百七十卷著作,以《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為三大著作,顧炎武本人也被當代歷史學家評為兩千年中七十二位偉人之一,而千燈鎮(zhèn)就是這位偉大的思想家誕生的地方。筆者在現(xiàn)場看到,園林式的景色已經(jīng)初現(xiàn)輪廓,原來占地只有6畝的景點,現(xiàn)在的占地面積已經(jīng)擴大至60畝,形成了包括顧炎武起居生活區(qū)、顧炎武祠堂、顧炎武墓、和顧園幾個景點,其中顧炎武墓地和顧園相連,形成墓、祠、廳一體的園林布局,為千燈諸景之首。
    顧炎武詩詞精選
    《白下》
    白下西風落葉侵,重來此地一登臨。
    清笳皓月秋依壘,野燒寒星夜出林。
    萬古河山應(yīng)有主,頻年戈甲苦相尋。
    從教一掬新亭淚,江水平添十丈深。
    《秋山》
    秋山復秋水,秋花紅未已。
    烈風吹山岡,磷火來城市。
    天狗下巫門,白虹屬軍壘。
    可憐壯哉縣,一旦生荊杞。
    歸元賢大夫,斷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庶幾歆舊祀。
    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
    嘆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古北口》
    霧靈山上雜花生,
    山下流泉入塞聲。
    卻恨不逢張少保,
    磧南猶筑受降城。
    《海上》
    長看白日下蕪城,又見孤云海上生。
    感慨河山追失計,艱難戎馬發(fā)深情。
    埋輪拗鏃周千畝,蔓草枯楊漢二京。
    今日大梁非舊國,夷門愁殺老侯嬴。
    《海上》
    滿地關(guān)河一望哀,徹天烽火照胥臺。
    名王白門江東去,故國降幡海上來。
    秦望云空陽鳥散,冶山天遠朔風回。
    樓船見說軍容盛,左次猶虛授鋮才。
    《雨中至華下宿王山史家》
    重尋荒徑一沖泥,谷口墻東路不迷。
    萬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陰舊翠長浮院,菊芯初黃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獨騎羸馬上關(guān)西。
    《精衛(wèi)》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
    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五臺山》
    東臨真定北云中,盤薄幽并一氣通。
    欲得寶符山上是,不須參禮化人宮。
    《路舍人客居太湖東山三十年,寄此代柬》
    翡翠年深伴侶稀,清霜憔悴減毛衣。
    自從一上南枝宿,更不回身向北飛!
    《酬朱監(jiān)紀四輔》
    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
    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
    碧血未消今戰(zhàn)壘,白頭相見舊征衣。
    東京朱祜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
    《海上》
    日入空山海氣侵,秋光千里自登臨。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來白鳥,云浮仙闕見黃金。
    此中何處無人世,只恐難酬烈士心。
    《海上》
    南營乍浦北南沙,終古提封屬漢家。
    萬里風煙通日本,一軍旗鼓向天涯。
    樓船已奉征蠻敕,博望空乘泛海槎。
    愁絕王師看不到,寒濤東起日西斜。
    《賦得秋柳》
    昔日金枝間白花,只今搖落向天涯。
    條空不系長征馬,葉少難藏覓宿鴉。
    老去桓公重出塞,罷官陶令乍歸家。
    先皇玉座靈和殿,淚灑西風日又斜。
    《又酬傅處士次韻》
    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
    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讎舊相家。
    陵闕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淚發(fā)春花。
    相將便是天涯侶,不用虛乘犯斗槎。
    《秋山》
    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山殷。
    昨日戰(zhàn)江口,今日戰(zhàn)山邊。
    已聞右甄潰,復見左拒殘。
    旌旗埋地中,梯沖舞城端。
    一朝長平敗,伏尸遍岡巒。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
    吳口擁橐駝,鳴笳入燕關(guān)。
    昔時鄢郢人,猶在城南間。
    《過蘇祿東王墓》
    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
    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
    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
    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云鳥正凄迷。
    《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jié)士》
    露下空林百草殘,臨風有慟奠椒蘭。
    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歸白日寒。
    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在吳潘。
    巫招虞殯俱零落,欲訪遺書遠道難。

    中國明末清初學者和地理學家。平生學風嚴謹,學識淵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學、歷史學、哲學、經(jīng)學、音韻學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經(jīng)世致用,凡社會風俗,民生利弊,必親歷體察;于地理考證,不完全依賴文字記載,而重視實地調(diào)查。

    顧炎武是怎樣的歷史人物?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與學者,主要成就是在語言學,同時也是一位具有些許啟蒙思想萌芽的思想家。公道地說,他的名聲超過他的學術(shù)成就,參加過抗清斗爭、明亡后采取不與清朝統(tǒng)治者合作的態(tài)度是他廣受贊譽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與黃宗羲、王夫之共稱為清初三先生,而且在這三人中,他應(yīng)該是最有氣節(jié)的,比起那個替...

    顧炎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炎武在淮安結(jié)識定交的摯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萬壽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氣節(jié)的志士。 順治十一年(1654)春,顧炎武遷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鐘山,三國時改名蔣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稱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當時名集慶),以此為根據(jù)地,東征西討,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

    論顧炎武:一代通儒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顧炎武,字寧人,初名繼紳,后改名絳,明清鼎革之后改名炎武,或署名蔣山傭,學者稱呼他為亭林先生,尊他為一代通儒:昆山顧寧人先生,生長世族,少負絕異之資。潛心古學,九經(jīng)諸史略能背誦。尤留心當世之故,實錄奏報,手自抄節(jié),經(jīng)世要務(wù),一一講求。事關(guān)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足跡半天下,所至交其...

    顧炎武是位什么樣的人?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今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zhèn)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后,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經(jīng)學家、史地學...

    名人故事(顧炎武讀書)
    顧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者,南直隸昆山人。初名繼紳、絳,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寧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蔣山傭。居亭林鎮(zhèn),學者尊稱亭林先生。與黃宗羲、王夫之合稱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稱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顧炎武像 他14歲取得諸生資格,加入復社。自27歲起,...

    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
    顧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以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為人,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蘇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為明末清初三大儒。炎武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原為顧同應(yīng)之子,...

    顧炎武是什么朝代的人
    顧炎武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逝世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他改名為炎武,字寧人,自署蔣山傭。他被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作為江蘇昆山人,顧炎武不僅在學術(shù)上有著卓越貢獻,也積極參與抗清斗爭。顧炎武致力于學術(shù)研究,...

    顧炎武是哪個朝代的人
    明末清初,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經(jīng)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齊名,被稱為“三大儒”,他便是顧炎武。顧炎武,原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也常署蔣山傭。南都敗落后,他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為炎武,以示對王炎午的尊敬。他的故居旁有亭林湖...

    顧炎武是什么朝代的人
    顧炎武,生于1613年(明萬歷四十一年),逝世于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是中國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他原名絳,字忠清,后因明亡改名為炎武,字寧人,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稱他為亭林先生。他出生于江蘇昆山,一生致力于學問,積極參與抗清斗爭,晚年則專注于學術(shù)研究。顧炎武在...

    顧炎武是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昆山)人嗎?
    顧炎武,明末清初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他的生平事跡充滿傳奇色彩。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后來改名炎武,字寧人,也自稱蔣山傭。他所處的時代,正值明王朝的覆滅與清王朝的興起,這場歷史巨變對顧炎武的人生軌跡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顧炎武出生在蘇州府昆山縣,也就是現(xiàn)在的江蘇昆山。這...

    相關(guān)評說:

  • 弘葦19898581885: ...例句:咨其風土 A、以其境過清 B、擇其善者而從之 C、其如土石何 D、余人各復延至其家3.下列對顧炎武評價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顧炎武是一... -
    定西市疲勞: ______[答案] 1.C2.C3.C分 析:1.文言文的詞語解釋既要充分調(diào)動知識積累,回憶該詞的常用義,還要結(jié)合上下文來判斷.2.小題2】咨其風土(代詞、當?shù)氐?以其境過清(代詞、它的)擇其善者而從之(代詞、他們的)其如土石何...
  • 弘葦19898581885: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誰發(fā)起說出來的呢?
    定西市疲勞: ______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各地爆發(fā)了農(nóng)民大起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nóng)... 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人,出身在一個大族人家.他親眼目睹清兵入關(guān),明王朝的天下在 ...
  • 弘葦19898581885: 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故鄉(xiāng)是那嗎?
    定西市疲勞: ______ 顧炎武: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顧炎武生于江蘇昆山東南的一個叫千墩的江南小鎮(zhèn).
  • 弘葦19898581885: 《“顧炎武,字寧人,原名絳,昆山人”閱讀答案》古詩原文及翻譯
    定西市疲勞: ______ 作者:閱讀下文,完成17—21題(17分)顧炎武,字寧人,原名絳,昆山人.明諸生.生而雙瞳,中白邊黑.讀書目十行下.見明季多故,講求經(jīng)世之學.明南都亡,奉...
  • 弘葦19898581885: 顧炎武的家鄉(xiāng)是什么地方?
    定西市疲勞: ______ 顧炎武生于江蘇昆山東南的一個叫千墩的江南小鎮(zhèn).
  • 弘葦19898581885: 文言文《顧炎武苦讀》的翻譯?誰知道啊?我今天就要答案
    定西市疲勞: ______ 是這篇文言文嗎?不是的話告訴我. 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先生之游⑴,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⑵,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⑶;或與平日所聞不合⑷,則即坊肆中發(fā)書而對勘之⑸.或徑行平原大野⑹,無足留意⑺,則于鞍上默誦諸經(jīng)注疏...
  • 弘葦19898581885: 歷史上姓名中有武字的比較有作為的人 -
    定西市疲勞: ______ 顧炎武明朝著名學者、思想家、語言學家 孫武、兵家、軍事家 還有武是一個善謚,有許多皇帝諸侯還有名人都以它為謚,比如漢武帝,趙武子、趙武靈王等
  • 弘葦19898581885: 昆山亭林園是因紀念哪一位先賢而得名的 -
    定西市疲勞: ______ 1936 年為紀念愛國主義學者、思想家顧炎武,更名為“亭林公園”
  • 弘葦19898581885: 關(guān)于勤奮的短篇名人事例 -
    定西市疲勞: ______ 1.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jīng)》.經(jīng)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jīng)》 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yǎng),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2.陸游書巢勤學.南宋詩人陸游他...
  • 弘葦19898581885: 顧炎武在《與友人論學書》中是如何解釋“博學于文”和“行己有恥”的?最好在150字左右 -
    定西市疲勞: ______[答案] “博學于文”、“行己有恥”二語,分別出自《論語》的《顏淵》篇和《子路》篇,是孔子在不同場合答復門人問難時所提出的兩個主張.顧炎武將二者結(jié)合起來,并賦予了時代的新內(nèi)容,成了他的為學宗旨與處世之道. 顧炎武說:“愚所謂圣人之道...
  • 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免费不卡| 一区二区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国产jk白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99精品无人区乱码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 成全视频免费高清观看在线动漫的| 糖心LOGO官方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