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文言文之和而的用法
1. 在初中階段,文言文中的之、為、而都有什么樣的用法,最好能舉出例
在初中階段,文言文中的之、為、而以下用法:
之
1、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為
讀作 wéi時,可作動詞,意思是做。例如:可以為師矣。——《論語》人之為學。——清· 彭端淑《為學》
又意思是變成,成為。例如:何遽不為福。——《淮南子·人間訓 》
又意思是是。例如:不為遠者小。——《列子·湯問 兩小兒辯日》治不病以為功。——《韓非子·喻老 扁鵲見蔡桓公》
又意思是以為;認為。例如:孰為汝多智乎。——《列子·湯問 兩小兒辯日》
還可作介詞,意思是被,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為予群從所得。——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為操所先。——《資治通鑒 赤壁之戰(zhàn)》
還可作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例如: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 弈秋之為聽。——《孟子 學弈》
還可作語氣詞,用于句尾,用于句尾,表示感嘆。例如:何命焉為。——《墨子·公輸》
而
A.表示并列,遞進或承接關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并且","而且","就""然后",其中表示并列關系時,一般不必翻譯.
1.舌一吐而(不必翻譯)二蟲盡為所吞
2.學而(然后)時習之
3.溫故而(然后)知新
4.任重而(并且)道遠
5.有一言而(連詞)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6.墮而(并且)折其髀
7.此不為遠者小而(就)近者大乎
8.濯清漣而(并且)不妖
9.啟窗而(來)觀
10.中峨冠而(而且)多髯者
11.隨波而(不必翻譯)逝
12.溯迎而(并且)上
13.余強飲三大杯而(然后)別
14.執(zhí)策而(然后)臨
15.潭西南而(表遞進)
16.而(而且)年又最高
17.得之心而(而且)寓只酒也
18.佳木秀而(而且)繁陰
19.泉香而(表并列)酒洌
20.人知從太守而(表承接)
21.泉而(表承接)茗者
22.罍而(表并列)歌者
B.表轉折關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但是""可是""卻"
1.人不知而(卻)不慍
2.為人謀而(卻)不忠乎?
3.學而(但是,卻)不思則罔
4.而(但是)日中時遠
5.后狼止而(表轉折)前狼至
6.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卻)不染
7.而(但是)樂亦無窮
C.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謂語,表示行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地",有時可不翻譯
1.既而(可不翻譯)盡奔騰五陣之勢
2.雜然而(表修飾,地)前陳者
3.紅裝而(表修飾,不翻譯)蹇者
4.傭者笑而(表修飾,著)應之曰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并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狀語后頭表修飾。
2. 初中文言文中"之"和"而"的用法
之的用法1、他,她,它(們)。
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②以刀劈狼首,數(shù)刀斃之。
(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話)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們,指齊軍)⑤我見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2、的。
例:①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
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
(本義項指前一個“之”)③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4、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后一個“之”)②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5、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6、我。
例:①君將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7、調整音節(jié),無實義。
例: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后一個之)8、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
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作定語后置的標志。
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0、向。
例:然后驅而之善。之⑴他,她,它(們)。
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②以刀劈狼首,數(shù)刀斃之。
(之:它,指狼。)③ 然之。
(之:它,指上文李 的話。)④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
(本義項指后一個“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們,指齊軍。)⑥我見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訊之。
(之:他們,旨獄中囚犯。)⑧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話。)⑨遽撲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本義項指后一個“之”它指兵器。)⑵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
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
(本義項指前一個“之”。)③諸將請所之。
④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⑤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棄其家走之關中。⑦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曰:“牛何之?”(本義項指后一個之“之”。)⑷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后一個“之”。)②其上以構脂、臘和氏灰之類昌之。
(本義項指前一個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④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⑤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⑥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⑦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為之謀。
(本義項指中間一個。)⑸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讀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⑤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本義項指后一個之。)
⑹我。例:①君將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⑤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之以為戮:以之為戮。之:指我們。)
⑺調整音節(jié),無實義。例: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本義項指后一個之。)⑻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
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②樂郊樂郊,誰之永號!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作定語后置的標志。
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向。
例:然后驅而這善。涇流之大(代詞,這樣)我之謂也(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相當于“的”)輕伯夷之義者(定于后置的標志)今我睹子之難窮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1、代詞。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
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①:作《師說》以貽之。(代人,作賓語。)
例②: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語。)
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賓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例: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2.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例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 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例: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4)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例②: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5)音節(jié)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
3.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例:①一絲而累,以至于寸.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④朝而往,暮而歸.⑤掩口胡盧而笑.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④秦師輕而無禮.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例: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聞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④滅滑而還.⑹通“如”:好像,如同.例:軍驚而壞都舍.⑺通“爾”,你,你的.例:①而翁歸.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茲.(而已)罷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zhàn)得惟我而已.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①賴膚覺之助,而后見為體.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yōu)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假諸人而后見也.「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③通“也”,《莊子·天道》:“動而持,發(fā)也機;察而省……”也與而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義解.(摘自黃現(xiàn)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xiàn)璠學術論文選》第414頁)。
4. 初中文言文中“之”“而”“以”的用法整理
1.之
“之”作為虛詞,一般是做代詞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時也作動詞。
(1)代詞。可做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
(2)助詞,可作結構助詞,音節(jié)助詞等。
做音節(jié)助詞時,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后面來調整音節(jié),無義,一般不翻譯。
做結構助詞是,作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案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3)動詞,可譯為“到”“往”。
2.而
“而”是古代漢語里使用很頻繁的一個虛詞,常用作連詞,有時也做代詞、助詞。
(1)“而”作為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局,可表示并列關系、承接關系、遞進關系、轉折關系、修飾關系等。
表并列關系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表承接關系時,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種順接,前后語義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沒有轉折的意思,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表遞進關系時,可譯為“而且”“并且”或不譯。
表轉折關系時,可譯為“但是”“可是”“卻”。
表修飾關系是,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2)作用代詞。一般用作第二人稱,可譯為“作”作定語時,譯為“你的”。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鋸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3.以
(1)作介詞,
表示動作、行為的產生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條件及其他,可視情況為“把”“拿”“用”“憑借”“按照”“依靠”等。
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相當于“于”“在”。
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無以(亡以)”是一個凝固結構,“椅子后面不帶賓語。“無以”是“沒有什么可以拿來”的意思。
(2)“以”做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見上)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引出實力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
(4)“以”還可以做動詞用,可譯為“認為”。
5. 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舉例)有哪些
一、“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口技》)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zhàn)》)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后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動詞“之”的后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xiàn)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復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xiàn)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童趣》) 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zhàn)》)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后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于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jié)音節(jié)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并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于時間副詞后面,作用為調節(jié)音節(jié),不譯。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
(《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
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
(《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
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
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
(《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臁?/p>
(《赤壁之戰(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9-01 09:14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里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
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幾個。 下面我把古漢語首選的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jù),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
一并打給你。 而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
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譯]:“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
6.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3)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yè)《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二蟲盡為所吞《童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四、倒裝句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shù)恼{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于”表被動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fā)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資治通鑒》) 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
初中階段文言文之和而的用法
4.傭者笑而(表修飾,著)應之曰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并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狀語后頭表修飾。 2. 初中文言文中"之"和"而"的用法 之的用法1、他,她,它(們)。 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②以刀劈狼首,數(shù)刀斃之。 (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
初中文言文中"之"和"而"的用法
而:順接,可用“接著”,或兩詞有動作先后關系的。轉接,即表示轉折關系,可用“但是”來替代。修飾,用于名詞后可用“的”代替。之:代詞 代“他”“他們”或“這”助詞 的,得或不翻譯
文言文中虛詞之和而的用法有哪些
而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一)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
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舉例)有哪些?
(《曹劌論戰(zhàn)》)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后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
初中文言文中“之”“而”“以”的用法整理?
1.之 “之”作為虛詞,一般是做代詞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時也作動詞。(1)代詞。可做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2)助詞,可作結構助詞,音節(jié)助詞等。做音節(jié)助詞時,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后面來調整音節(jié),無義,一般不...
文言文虛詞之、而、于的用法有哪些?
一、之 意義:“之”作文言虛詞時,起到取消句子獨立性或調整音節(jié)的意義。用法:作結構助詞時,“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作音節(jié)助詞時,“之”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二、以 意義:“以”作文言虛詞時,表示行為動作的原因、行為所使用的工具、行為動作的對象或...
文言文中“之”“而”用法
2.“之”用作第三人稱代詞。這種情況出現(xiàn)得比較多,在課文中屢見不鮮,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識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記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問之”,“之”指代他(扁鵲),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
初中文言文而字用法
2.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 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例:...
文言文中之和而的用法及意思
之:1、的2、湊足音節(jié)3、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意義。而:1、表轉折,但是2、表修飾3、表遞進4、表承接
初中文言文而字
1.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一絲...
相關評說:
會同縣調質: ______ 之 代詞 人稱代詞 代人:他(們) 吾從而師之 代人:我 君將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們) 拔斂撞而破之 代事: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詞 近指:這(樣、種、類) 士大夫之族 遠指:那(么、樣) 未若復吾賦之不幸之甚也 助詞 定語的標志...
會同縣調質: ______ 而:順接,可用“接著”,或在倆動詞之間有動作先后關系的. 轉接,即表示轉折關系,可用“但是”來替代. 修飾,用于名詞后可用“的”代替.之:1 作代詞 代“他”“他們”或“這” 2 作助詞 意思是:的,得 或不翻譯
會同縣調質: ______ 1.之 “之”作為虛詞,一般是做代詞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時也作動詞. (1)代詞.可做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 (2)助詞,可作結構助詞,音節(jié)助詞等. 做音節(jié)助詞時,用...
會同縣調質: ______ 一般情況下 之更多用于從屬關系 或用于修飾名詞 而多用于表并列 屬于連詞
會同縣調質: ______ 而得用法有這幾種,(一)表示承接:先天下之憂而憂,得而就是表承接(二)表轉折,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得而就是表示轉折,(三)表并列的,這個用的比較少,所以LZ是問而得用法想必是初中的吧,所以前兩種初中用的多,并列的高一才會接觸,謝謝.麻煩給最佳!
會同縣調質: ______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里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
會同縣調質: ______ 文言文中"而"的難點在于做連詞. 區(qū)分文言文中"而"的連詞用法和意義 ,先要排除它的其它義.如: 名詞:而指胡子. 代詞:同“爾”,相當于“你”;這、此. 助詞:相當于“之”. 動詞:相當于好像、如同. 語氣詞:相當于...
會同縣調質: ______ 表并列的,“而”前和后的詞語可以換序,意思沒有改變. 表順承的,“而”前和后的詞語有先后順序,不能換序. 表修飾的,“而”常常譯成“地”,前面詞修飾“而”后的詞語,組成偏正短語.
會同縣調質: ______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義”中的“而”表并列.從語法角度看,“而”連接前后兩個動賓結構“舍生”“取義”,無輕重之分,更無遞進,轉折關系.“舍生而取義”解釋為舍棄生命選擇道義. 下面是“而”用法總結! 而 (1) 第二...
會同縣調質: ______ “之”的所有用法: 1.“之”字用作指示代詞.如: ①“之二蟲又何知?”“之”表示“這”,意為“這兩條魚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之”表示“這樣”,意為“(他)是我的老師,像這樣(我)又怎么(可以)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