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12辨問詩解1圣仙非一黃帝圣仙
題文詩:
抱樸子曰:圣不必仙,仙不必圣.圣人受命,
不值長生,但其自欲,除殘去賊,夷險平暴,
制禮作樂,著法垂教,移不正風(fēng),易流遁俗,
匡將危主,扶亡徵國,刊訂詩書,撰河寫洛,
著經(jīng)誥誓,唱和雅頌,訓(xùn)導(dǎo)童蒙,應(yīng)聘諸國,
突無凝煙,席不暇暖.其事繁多,鞅掌罔極,
窮年無已,其亦焉能,閉聰掩明,內(nèi)視反聽,
呼吸導(dǎo)引,長齋久潔,入室煉形,登山采藥,
數(shù)息思神,斷谷清腸?仙者唯須,篤志至信,
勤而不怠,能恬能靜,便可得之,不待多才.
入俗高真,為道重累.得一大藥,守一養(yǎng)神,
長生久視,豈若圣人,所修為者,云云無限?
俗謂圣人,治世圣人,非得道圣,得道圣人,
黃老是也;治世圣人,周孔是也.黃帝治世,
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才者.古之帝王,
刻於泰山,可省讀者,七十二家,馀磨滅者,
不可勝數(shù),而其獨記,黃帝仙者,審然可知.
【原文】
或問曰:”若仙必可得,圣人已修之矣,而周孔不為之者,是無此道可知也。”
抱樸子答曰:”夫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圣人受命,不值長生之道,但自欲除殘去賊,夷險平暴,制禮作樂,著法垂教,移不正之風(fēng),易流遁之俗,匡將危之主,扶亡徵之國,刊詩書,撰河洛,著經(jīng)誥,和雅頌,訓(xùn)童蒙,應(yīng)聘諸國,突無凝煙,席不暇暖。其事則鞅掌罔極,窮年無已,亦焉能閉聰掩明,內(nèi)視反聽,呼吸導(dǎo)引,長齋久潔,入室煉形,登山采藥,數(shù)息思神,斷谷清腸哉?至於仙者,唯須篤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靜,便可得之,不待多才也。有入俗之高真,乃為道者之重累也。得合一大藥,知守一養(yǎng)神之要,則長生久視,豈若圣人所修為者云云之無限乎?且夫俗所謂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則周孔是也。黃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古之帝王,刻於泰山,可省讀者七十二家,其馀磨滅者,不可勝數(shù),而獨記黃帝仙者,其審然可知也。
【譯文】
有人問道:“假使仙道人們一定能夠得到,圣人早已修仙去了。然而周公、孔子不去修仙,是因為世上本無仙道,這是顯而易見的。”
抱樸子回答道:“圣人不一定能成仙,仙人不一定能成為圣人。圣人感受天命,命里沒有遇到長生之道,自己只想去除卻殘賊,平息暴亂;制訂社儀作音樂,分別等級;彰顯法度,重教后人;改變不正之風(fēng)氣,變革濁流遁世的風(fēng)俗;匡正將臨危難的君主,扶持已有亡征的國家;刊訂《詩經(jīng)》、《尚書》、撰寫《河圖》、《洛書》;著明經(jīng)文誥誓,唱和《雅》韻《頌》歌;開導(dǎo)無知幼童,應(yīng)聘諸方國家;奔忙到煙筒無煙、度無暇暖的地步。他們的事務(wù)已屬繞身纏體,年復(fù)一年,無窮無盡。哪里還能閉上眼睛,塞起耳朵,內(nèi)視反聽,呼吸導(dǎo)引,長久齋戒,進(jìn)入室內(nèi)修身養(yǎng)性,登上山嶺采摭仙藥,數(shù)著氣息,意系精神,辟谷絕食,清腸寡欲呢?至于求仙的人,只要誠心誠意,堅信不移,勤修苦煉,毫不懈怠,甘于淡泊寂寞,就可獲得仙道,而不需要太多的才華的。
人一旦有了世俗的高超,反而會成為修道的累贅。能夠配制一種神仙大藥,懂得保護(hù)真氣守住純正,修身養(yǎng)性的要訣,就能長生不死了,哪會像圣人那樣,操勞成千上萬種事情,而沒完沒了呢?況且世俗之人所說的圣人,都是治理社會的圣人,不是得道成仙的圣人。要說得道成仙的圣人,黃帝、老子便是例證。要說治理社會的圣人,周公、孔子便是例證。黃帝先治理社會,后升天仙化,這是偶爾才會有的,能夠兼具二者的奇才,古代的帝王,在泰山行封禪大典并刻石勒銘,其中可以看清讀明的,共有七十二家,其余磨損難認(rèn)的,不可勝數(shù)。之所以單獨記載黃帝成仙,是因為他的事跡是明悉可知的。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12辨問詩解1圣仙非一黃帝圣仙
抱樸子回答道:“圣人不一定能成仙,仙人不一定能成為圣人。圣人感受天命,命里沒有遇到長生之道,自己只想去除卻殘賊,平息暴亂;制訂社儀作音樂,分別等級;彰顯法度,重教后人;改變不正之風(fēng)氣,變革濁流遁世的風(fēng)俗;匡正將臨危難的君主,扶持已有亡征的國家;刊訂《詩經(jīng)》、《尚書》、撰寫《河圖》...
葛洪的《抱樸子》說的是什么
《抱樸子》是晉代葛洪編著的一部道教典籍。抱樸子內(nèi)外篇共有8卷,內(nèi)篇20篇論述神仙吐納符篆勉治之術(shù);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詞旨辨博,饒有名理。 內(nèi)容簡介 《抱樸子》東晉葛洪所撰,分為內(nèi)、外篇。今存“內(nèi)篇”20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外篇”中...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14勤求詩解1至勤至精信求明師
抱樸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故血盟乃傳,傳非其人,戒在天罰。先師不敢以輕行授人,須人求之至勤者,猶當(dāng)揀選至精者乃教之,況乎不好不求,求之不篤者,安可炫其沽以告之哉?其受命不應(yīng)仙者,雖日見仙人成群在世,猶必謂彼...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9道意詩解2福禍自招非請非禳
當(dāng)風(fēng)臥濕 , 謝罪靈祇 , 飲食失節(jié) , 委禍鬼魅 ;蕞爾之體 , 自貽茲患 , 天地神明 , 曷能濟焉 ?烹牲罄群 , 何所補焉 ? 福非恭請 , 禍非祀禳 .若命可以 , 重禱延 年, 疾 病 可以 , 豐祀 去 除 ,富姓長生 , 貴人無疾 . 夫神 也...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5至理詩解1道非名利形須神立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5至理詩解1 道非名利 形須神立 題文詩:抱樸子曰 : 微妙難識 , 疑惑者眾 . 吾 豈 聰明 ?偶偏解猶 , 鶴知夜半 , 燕知戊巳 . 以校驗知 ,長生可得 , 仙人無種 . 道之妙者 , 不可盡書 ,而其近者 , 又不足說 ...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1暢玄詩解3樸淡純粹至人非悔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 1 暢玄詩解 3樸淡 純粹 至人非悔 題文詩:含醇守樸 , 無欲無憂 , 全真虛器 , 居平味澹 .恢恢蕩蕩 , 渾成自然 . 浩浩茫茫 , 情通 造化 ,鈞其符契 . 如闇如明 , 如濁如清 , 似遲而疾 ,似虧而盈 . 豈肯委...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9道意詩解1非無非有守真純一
葛洪 《抱樸子·內(nèi)篇》卷 9道意詩解1非無非有守真純一 題文詩:抱樸子曰 : 至 道 也 者 , 涵乾括坤 , 其本無名 .論其 至 無 , 影響?yīng)q有 ; 論其 至 有 , 萬物尚無 .隸首不能 , 計其多少 ; 離朱不能 , 察其仿佛 .以言乎邇 , 周流...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1暢玄詩解1玄道微妙玄去神逝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1暢玄詩解1玄道微妙玄去 神逝 題文詩:抱樸子曰 : 玄 道也 者 , 自然始祖 , 萬殊大宗 .眇眛其深 , 故稱 微 焉 . 綿邈其遠(yuǎn) , 故稱 妙 焉 .高冠九霄 , 曠籠八隅 . 光乎日月 , 迅乎電馳 .倏爍景逝 , 飄滭...
古代的仙人都有哪些體系
(《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云笈七簽》卷一七)仙人之等級,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論仙》引《仙經(jīng)》分為天仙、地仙、尸解仙。南北朝時又有“得鬼官道人”之說,增添了“鬼仙”。陶弘景《真靈位業(yè)圖》分為七級,為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洞天、太陰。《云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的“三清”中又有“太清...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1暢玄詩解2玄道遍在知足知止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暢玄詩解 2 玄道遍在知足知止 題文詩:至 玄 至 道 , 至道至情, 得之乎內(nèi) , 守之者外 ,用之者神 , 忘之者器 , 此思玄道 , 之要言也 .得之貴 威 , 不待黃鉞 . 體之者富 , 非 難得貨 .高不可登 , 深不可測 ....
相關(guān)評說:
彭陽縣位置: ______ 《抱樸子》是南朝著名道教人物葛洪所著,成書于公元317年.
彭陽縣位置: ______ 天壤之別 讀 音 tiān rǎng zhī bié 解 釋 壤:地.天壤:天上和地下.天和地,一在極上,一在極下,比喻相隔很遠(yuǎn),差別很大. 出 處 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論仙》:“趨舍所尚,耳目之,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較),冰炭之乖矣.”...
彭陽縣位置: ______ 這些原文都是古文,小篆,或繁體字,而且都是沒有標(biāo)點符號.現(xiàn)代人一般看不懂.在古代,不同人排版,印刷,都有很多版本.頁數(shù)更是不一樣. 現(xiàn)代人為了方便閱讀,加標(biāo)點,把字體縮小了.版本就跟多. 你問第幾頁,沒辦法告訴你.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出自-----------------《論語》,子罕第九 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 十四 · 勤 求
彭陽縣位置: ______ 葛洪(公元284~364年)為東晉道教學(xué)者、著名煉丹家、醫(yī)藥學(xué)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guān)內(nèi)侯,后隱居羅浮山煉丹.有著作《肘后方》、《神仙傳》...
彭陽縣位置: ______ 九字源自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內(nèi)篇·登涉》:祝曰,臨兵斗者,皆數(shù)組前行.凡九字,常當(dāng)密祝之,無所不辟.要道不煩,此之謂也.” 意思是說,常默念這九個字,就可以辟除一切邪惡. 隨后流傳下來的逐漸演變成了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九字.與之對應(yīng)的九個手印分別是不動根本印,大金剛輪印,外獅子印,內(nèi)獅子印,外縛印,內(nèi)縛印 ,智拳印,日輪印和寶瓶印. 臨表示身心穩(wěn)定,兵是能量,斗是宇宙共鳴,者是復(fù)原,皆是危機感應(yīng),陣表示心電感應(yīng)或是隱身,列是時空控制,在表示五元素控制,前是光明.
彭陽縣位置: ______ ?O沐?D陽.翻譯成漢字是這個,這個是從新華字典中找到的.這個不是一個詞,而... ——晉·葛洪《抱樸子》 復(fù)蘇;生長〖resuscitate;grow〗 日月還復(fù)周,我去不再陽...
彭陽縣位置: ______ 《抱樸子》總結(jié)了戰(zhàn)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從此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又繼承魏伯陽煉丹理論,集魏晉煉丹術(shù)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國晉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寶貴材料.東晉道家理論著作.東晉葛洪撰.葛洪(284~364年),字稚川,...
彭陽縣位置: ______ 天壤之別,高天和平地的區(qū)別.極言差別之大.語出《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不走翰林這途,同一科甲,就有天壤之別了.”《抱樸子·內(nèi)篇·論仙》:“趨舍所尚,耳目之欲,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較),冰炭之乖矣.”按照一般人的生理機能來說,聰明與不聰明雖有差別,但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