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徐志摩的經歷介紹有哪些
愛國詩人徐志摩是誰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mdash;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寧市, 現代詩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字森, 留學 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 畢業(yè) 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 大學學習 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 政治 經濟學 。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 教育 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愛國詩人徐志摩求學經歷
1908年在家塾讀書,進入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從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滿十四歲時,離開了家鄉(xiāng),來到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和杭州第四中學前身),與郁達夫、厲麟似同班。他 愛好 文學,并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fā)表 論文 《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認為小說裨益于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并發(fā)表了《鐳錠與地球之 歷史 》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畢業(yè)于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
1916年秋,生性好動的徐志摩并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學法科并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間,他不僅鉆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并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 興趣 。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公權的介紹,拜梁啟超為老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啟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徐梁雖系密切的師徒關系,但他們二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存在的,已經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顧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爭取婚姻戀愛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學時期,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zhàn)的場景,目睹屠殺無辜的慘象。他厭惡社會,決計到國外留學,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藥方,實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離開北大,同年8月14日從上海啟程赴美 國學 習銀行學。留學第一年,進的是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而后他進歷史系,選讀社會學,經濟學, 歷史學 等課程,以期自己將來做一個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但他并不以此為滿足,當年即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徐志摩也因此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的種種知識。
1919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摩也為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志,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國待了兩年,但他對美國 資本主義 社會資產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欲卻感到厭倦,他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于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引誘,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fā)生意外的變故,致使他不曾達到跟隨羅素從學的夙愿,結果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里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這時,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并由于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middot;狄更生。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國也住了兩年,他在康橋接受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的 文化 ,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 孕育 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mdash;mdash;理想主義,他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 康橋的環(huán)境,不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觸發(fā)了他創(chuàng)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 故事 《吳嘉讓與倪阿蘭》,意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贛第德》。同時,他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摩:《康橋再會吧》)最為經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
愛國詩人徐志摩的文學歷程
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fā)表大量詩文。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編戲演戲,逢年過節(jié)舉行年會、燈會,也有吟詩作畫,徐志摩出于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chuàng)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詩以外,還聯(lián)絡新月社成員從事戲劇活動。10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這時,聞一多已由美國回國并參加了《詩鐫》的編撰工作。除第三、四兩期由聞一多和第五期由饒孟侃負責編輯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編。發(fā)表的《詩刊弁言》和《詩刊放假》也是徐志摩執(zhí)筆。《詩鐫》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國新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和關于詩藝的探討,所以《晨報詩刊》的創(chuàng)辦,標志著詩歌流派mdash;mdash;新月詩派的形成。同年與陸小曼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7] 教授。創(chuàng)辦《新月》雜志。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員由于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其它種種原因,紛紛聚集到上海。此時,徐志摩也與陸小曼結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處訪友,奔走聯(lián)絡,與聞一多、胡適、邵洵美、梁實秋、余上沆、張禹九等在上海環(huán)龍路環(huán)龍別墅辦了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余上沆任經理,后由張禹九接任。同年,徐志摩也 出國 游歷英、美、日、印等國。
1928年3月,徐志摩一邊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等校擔任教授工作,一邊又創(chuàng)辦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別康橋》,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與陳夢家、邵詢美、方瑋德等又辦了一個《詩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出了四期。
危機。
關于徐志摩的經歷介紹有哪些
愛國詩人徐志摩求學經歷 1908年在家塾讀書,進入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從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滿十四歲時,離開了家鄉(xiāng),來到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和杭州第四中學前身),與郁達夫、厲麟似同班。他 愛好 文學,并在校刊《...
徐志摩死于哪一年
1. 教育背景與留學經歷:徐志摩,原名章垿,后留學英美時改名志摩。他先后畢業(yè)于杭州一中、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赴美留學十個月即獲得銀行學學士學位,后又赴英留學,入劍橋大學深造。2. 文學成就: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作品如《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廣受贊譽。他的...
徐志摩生平簡介
一、早年經歷與教育背景 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早年接受中西結合的教育。他先后在中國頂尖的學府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學習,期間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思想開放,崇尚自由。之后,他赴美國學習經濟學,并廣泛涉獵文學、哲學等領域。在美國期間,他結識了眾多文學巨匠,如泰戈爾等,為其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
徐志摩的生平以及愛情史?
徐志摩20歲時由父母安排,娶了16歲的妻子,完成了傳宗接代的義務后,便遠赴西方求學。守在家鄉(xiāng)的妻子張幼儀,以為只要緊緊追隨丈夫的腳步就能抓 住丈夫的心。可是當她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后,才發(fā)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一 位才情洋溢的清麗少女林徽音。她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隨父返國。徐志摩...
從徐志摩人生經歷這一個角度說為什么他的詩有靈性?
(5)徐志摩生活的背景正是中國文化急劇變革和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五四運動、狂飆突進,國共和作,北伐戰(zhàn)爭、國內戰(zhàn)爭,共和光明,戰(zhàn)爭陰霾,無一不是詩人成長道路上的背景,在這種社會大舞臺上演繹的人生多少帶有一代人的共性。代表著當時知識分子隱秘共通的靈魂。他在《猛虎集》自序中說:“你們不用...
徐志摩:1、生活背景2、人生經歷3、創(chuàng)作風格。
回國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經歷兩個月的旅程,于10月15日到達上海。 回國后,徐志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現實社會的紛擾,擾亂了他內心的平衡,有時還感覺精神上的煩悶和焦躁。于是他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訴之筆端,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生涯。 《志摩的詩》 1922年秋徐志摩回國后,他的詩情沒有中斷,繼續(xù)詩歌...
徐志摩的資料
徐志摩的文學成就 徐志摩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散文家和翻譯家。他的散文以清新、自然、真摯、感人的筆調著稱。他的代表作品有《我的母親》、《在巴黎》、《荷塘月色》等。他的翻譯作品有《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徐志摩的人生經歷 徐志摩的人生經歷豐富多彩,他曾經歷過兩次婚姻...
徐志摩介紹(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人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徐志銓,字夢阮,號雁山,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人物之一。徐志摩早年在南洋生活,后來回國參加文學運動,成為了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歌作品,以及對于文學的研究和推廣,都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徐志摩的生平經歷 徐志摩出生...
關于徐志摩的經歷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遺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書店出版徐志摩遺作《云游》(第四部詩集)。徐志摩、陸小曼合著的《愛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記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為悼念“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詩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
徐志摩求學歷程
在美國待了兩年后,徐志摩對美國社會的物質主義感到厭倦,轉而受到羅素和英國文化的吸引。盡管未能追隨羅素,他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經歷為他后來遇到林徽因及其父親林長民鋪平了道路。通過林長民的介紹,他接觸到英國文學和高斯華綏·狄更生,最終以特別生身份進入康橋大學皇家學院,這是他思想轉折的關鍵時期...
相關評說: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有一本書叫講的就是他們的故事,與其讓別人講給你,不如自己看感受的真實啊. 北京的社交名媛陸小曼,窒悶于封建婚姻中,渴望愛 情,因而快速呼應了詩人的熱情.徐志摩想把她從封建婚姻中解救出來,開創(chuàng)出 兩人性靈自由的美麗人生....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徐志摩的愛情故事里,總共有三個女人:第一夫人張幼儀.這是一個典型的父母包辦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義上的婚姻.因為他跟張幼儀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認可.從常人的眼光來看...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徐志摩(1896—1931),名章垿,初字槱森,后更字志摩.徐志摩著作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秋》,信札日記有《愛眉小札》、《志摩日記》;小說集《輪盤》,劇本《卞昆岡》(與陸小曼合著),譯著《渦提孩》、《曼殊斐爾短篇小說集》、《瑪麗瑪麗》(與沈性仁合譯)、《戇第德》等.此外,還有未收入集子的詩歌和各種形式的散文,散見在報刊雜志上.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1920年林徽因歲父親赴英講學讀中學,游歷歐洲,在英倫期間于10月上旬,與在倫敦經濟學院上學的徐志摩初次相遇 ,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游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徐志摩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苦苦...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個女人,張幼儀(第一任妻子,因為張幼儀文化學識不高徐志摩把她看得很低),陸小曼,林徽因.后兩人在徐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給予了很大的靈感,有大量詩歌都是因愛而生.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1、《偶然》是現代詩人徐志摩于1926年5月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2、此詩主要是詩人對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詩人于其中表達了對愛與美的消逝的感嘆,也透露出對這些美好情愫的眷顧之情.3、此詩并非只是一首簡單的愛情詩,它更是一首對人生的感嘆曲,充滿情趣哲理.4、全詩兩段十行,上下節(jié)格律對稱,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詩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寫道:“詩人也是一種癡鳥,他把他的柔軟的心窩緊抵著薔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著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來把白花染成大紅他不住口.他的痛苦與快樂是深成的一片.”如果把徐詩...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再看徐志摩 摘要 徐志摩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其創(chuàng)作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散曲和西方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詩歌語言清新自然,多用口語表達,讀起來親切自然,朗朗上口.詩人一生的經歷曲折豐富,這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