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生花,一花一世界"的出處是什么? 一花一草一世界
出自慧能大師。
僧人慧能,姓盧氏,南海新興人,買家世居范陽。他的父親盧行瑤席德三年(公元620年)在新州做官,后被貶官,終于新州。庶能生于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慧能從小就性情純淑遷懷,惠性間出,并沒有沾染南方的蠻風(fēng)貌俗。因早年喪父,母親寡居,家里很窮,沒有什么產(chǎn)業(yè)。慧能每天都要背著一擔(dān)柴火到集市上去賣,掙錢養(yǎng)家。
一天,慧能在集市上聽到有人在誦《金剛般若經(jīng)》,慧能凝神聆聽,遲遲不肯離去,又問:"跟誰能學(xué)到《金剛般若經(jīng)》?”誦經(jīng)的人回答說:"蘄州黃梅馮茂出的弘忍禪師動特此法,說是即得見性成佛。"慧能牢牢記住了這些話,就象一個干渴的人飲瓊漿一樣。慧能急忙回到家里,準(zhǔn)備了一些生活用品用于奉養(yǎng)老母后,于咸亨(公元670年一674年)年間前往韶陽,途中遇到劉志略。劉志略有個姑姑無盡藏尼姑,常讀《涅磐經(jīng)》。慧能聽了無盡藏誦讀《涅磐經(jīng)》后,即為無盡藏辨析經(jīng)文。無盡藏認(rèn)為慧能不識字,不能正確理解佛經(jīng)的經(jīng)義,慧能說:"諸佛的理論,若是只取字面的意思,那并不是佛的本意。"無盡藏尼姑為慧能的深刻見解而嘆服。當(dāng)時,有人勸慧能在寶林古寺修道,慧能對自己說:"我本來是發(fā)誓要拜弘忍為師的,現(xiàn)在若是在寶林寺修道,這就違背了我的誓,還不如回家的好。"于是第二天繼續(xù)前進,來到樂昌縣西面的石窟,依附智遠禪師,侍座談玄。智遠勸慧能去蘄州尋禪宗五祖弘忍禪師,并說將來我也有請教之時。于是慧能又前往蘄州,不久就見到了弘忍禪師。弘忍看慧能的氣質(zhì)和相貌都很平常,就試著問他:"你從哪里來?"慧能回答:"從嶺南來參拜敬禮,只求作佛。"弘忍說:"嶺南人沒有佛性。"慧能說:"大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分。"弘忍又問:"你要作何功德?”慧能回答:"愿竭力勞作,為眾僧做些粗活。"于是慧能就留了下來,和雜役們一起做些粗活。
弘忍為傳禪宗法衣,讓弟子們說說自己的志向和對佛教教義的理解,神秀說出一首偈語,慧能也和了一首,他們都將自己的倡語題在墻壁上,兩人的見解有明顯的分歧。弘忍將禪法秘授于慧能,并付與法衣。
慧能離開弘忍師父,隱居于四會、懷集一帶,漸漸露出鋒芒。慧能赴南海印宗法師的《涅磐經(jīng)》的集會,論述風(fēng)幡之語,印宗法師理屈辭窮,對慧能非常敬服,在法性專為慧能削椎髻,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所登之壇就是求那跋摩法所筑之壇。跋摩法師已登佛果之位,懸記說:“以后會有肉身菩薩在此受戒。”梁末真諦法師在壇邊上種了菩提樹,并對眾人說:"種此菩提樹120年后,當(dāng)有開悟之士在此樹下說無上乘,度無量眾。"慧能來后,在此處建立僧房,并在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都符合前代人的讖言。
上元(公元674年一675年)年間的一天,慧能正在演暢頓悟法門時,忽然慘然不悅。眾人問道:"你怎么突然沒有情緒了?”慧能說:"遷流不息,生火無常,我的師父今天圓寂了!"于是移住寶林寺。當(dāng)時的刺史韋據(jù)命慧能住大梵寺,慧能堅辭,就來到雙峰曹侯溪。
慧能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并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xué),流行日廣,成為佛教禪宗的正系。
慧能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的事跡傳到了京城,武太后和孝和皇帝都曾降窒書召慧能進京,神秀禪師也曾在皇上面前極力推薦慧能。皇上還派宦官薛簡前往曹溪,慧能卻稱病不起,他是要效法前代的慧遠法師足不出虎溪的事跡。皇上只好又賜慧能摩納袈裟一緣、食缽一口、編珠織成經(jīng)巾、綠質(zhì)紅暈花錦巾,絹500匹,以充供養(yǎng)。又舍出新興舊宅作為國恩寺。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又敕令韶州修慧能所居寺院的佛殿和方丈,裝飾得非常莊嚴(yán)華美。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慧能令弟子在國恩寺修建浮圖一所,并令盡快修成。慧能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突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飯后沐浴更衣,彈指不絕,氣息微弱,雙日緊閉,不久就謝世了。這時高山上的石頭傾墮,大河的水源枯竭,群島連聲哀啼,猿斷腸而鳴咽。慧能終年76歲,當(dāng)年十一月遷葬于曹溪之原。
慧能的弟子神會,就象孔門中的顏回一樣。神會在洛陽荷澤寺崇樹慧能真堂,兵部侍郎宋鼎作碑文。神會序宗脈,認(rèn)如來以下西域各佛祖外,震旦(指中國)共六祖,畫出他們的形象,張掛起來。太尉房靖作《六葉圖序》。因慧能端形不散,就象坐在那里人定了一樣,四川僧人方辯為慧能塑像,就象真人一樣。慧能生前曾說:"我死后,必有善心男子來取我的頭,你們不要怪他。”有人憶起慧能的這句話,就在塑像的脖子上加了一道鐵環(huán)。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果然有個汝州人,受人之托,帶著刀子來砍塑像的頭,欲帶回去供養(yǎng)。僧人們聽到敲擊鐵器的聲音,才趕來將這個汝州人捉住。
廣州節(jié)度使宋王景,禮拜慧能塔,問慧能的弟子令韜無生法忍義,宋王景聞法欣喜,向塔乞示征祥。不一會兒,異香襲來,陰雨靠靠,這異香和陰雨卻只限于寺院周圍。
唐肅宗曾下詔征慧能的弟子令韜,令韜卻稱病不去,只是遣人帶著傳法衣缽進呈肅宗,肅宗又發(fā)還回來。
憲宗皇帝給慧能追封謚號"大鑒",塔"元和正真"。唐代末年,每逢正月十五日,迎慧能真身進城,為百姓祈福。大宋朝平定南海后,韶州盜賊周恩瓊焚燒寺塔,大火將要延燒慧能肉身,兩個僧人將肉身抬走了。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太宗敕令重新建塔,又改名為南華寺。
佛教《華嚴(yán)經(jīng)》中有如下記載: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一葉一如來,一沙一極樂。 ”
應(yīng)該就是這句話的出處。
佛經(jīng)里的吧
舟貧15242447742: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追尋 一曲一場嘆 一生為一人.句式相同的原創(chuàng)句子. -
彬縣垂直: ______ 一眼一驚艷 一步一沉淪 一念一場空 一世等一人
舟貧15242447742: 一什么一什么的詞語(一步一人生) -
彬縣垂直: ______ 一花一世界,一鳥一天堂
舟貧15242447742: 一什么一什么 -
彬縣垂直: ______ 一生一世、 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一顰一笑、 一琴一鶴、 一張一弛、 一模一樣、 一步一個腳印、 一飲一啄、 一步一趨、 一朝一夕、 一唱一和、 一針一線、 一板一眼、 一年一度、 一點一滴、 一龍一豬、 一觴一詠、 一瘸一拐、 一草一木、 一簞一瓢、 一言一行、 一龍一蛇、 一心一德、 一嚬一笑、 一絲一毫、 一長一短、 一丘一壑、 一舉一動、 一字一句
舟貧15242447742: 情侶網(wǎng)名 一步一步下一句是什么好點 -
彬縣垂直: ______ 一步一步 一程一程
舟貧15242447742: 一花一葉一朝露下聯(lián) -
彬縣垂直: ______ 一盞香茗一美酒;一舟一槳一朝暮;一滴一圓一風(fēng)騷一葉一花一世界;一蟲一鳥一江天 ;一輪明月一韻潮;一盤棋弈一袋煙 ;一人獨享一身樂;一心一意一微妙;一情一傾一步遙; 一項一景一朝露;一覽翠浪一醉意;一雨一風(fēng)一百年
舟貧15242447742: 用'一X一XX'造句 就像:一花一世界,一生一雙人 一葉一追尋等等,意境要唯美 -
彬縣垂直: ______ 以前看的: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 自己想的: 一眼一生情, 一夢一千年, 一醉一世忘, 一醒一孤獨. 望采納^_^
舟貧15242447742: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 相近的句子
彬縣垂直: ______ 一夢一場空 一淚一花落
舟貧15242447742: 一人一世界的下一句是什么 -
彬縣垂直: ______ 一樹一菩提
舟貧15242447742: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是什么意思? -
彬縣垂直: ______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蝸寄題廬山東林寺三笑庭聯(lián):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說“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語出《佛典》,昔時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罔措,惟迦葉尊者點頭回應(yīng),與佛祖相視一笑,成就了禪宗的迦葉初祖.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舟貧15242447742: 一() 一()成語 -
彬縣垂直: ______ 一心一意 一張一弛 一五一十 一龍一豬 一唱一和 一模一樣 一顰一笑 一板一眼 一朝一夕 一琴一鶴 一家一火 一步一趨 一年一度 一草一木 一生一世 一觴一詠 一點一滴 一龍一蛇 一舉一動 一飲一啄 一夔一契 一笑一顰 一鱗一爪 一心一德 一緣一會 ...
僧人慧能,姓盧氏,南海新興人,買家世居范陽。他的父親盧行瑤席德三年(公元620年)在新州做官,后被貶官,終于新州。庶能生于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慧能從小就性情純淑遷懷,惠性間出,并沒有沾染南方的蠻風(fēng)貌俗。因早年喪父,母親寡居,家里很窮,沒有什么產(chǎn)業(yè)。慧能每天都要背著一擔(dān)柴火到集市上去賣,掙錢養(yǎng)家。
一天,慧能在集市上聽到有人在誦《金剛般若經(jīng)》,慧能凝神聆聽,遲遲不肯離去,又問:"跟誰能學(xué)到《金剛般若經(jīng)》?”誦經(jīng)的人回答說:"蘄州黃梅馮茂出的弘忍禪師動特此法,說是即得見性成佛。"慧能牢牢記住了這些話,就象一個干渴的人飲瓊漿一樣。慧能急忙回到家里,準(zhǔn)備了一些生活用品用于奉養(yǎng)老母后,于咸亨(公元670年一674年)年間前往韶陽,途中遇到劉志略。劉志略有個姑姑無盡藏尼姑,常讀《涅磐經(jīng)》。慧能聽了無盡藏誦讀《涅磐經(jīng)》后,即為無盡藏辨析經(jīng)文。無盡藏認(rèn)為慧能不識字,不能正確理解佛經(jīng)的經(jīng)義,慧能說:"諸佛的理論,若是只取字面的意思,那并不是佛的本意。"無盡藏尼姑為慧能的深刻見解而嘆服。當(dāng)時,有人勸慧能在寶林古寺修道,慧能對自己說:"我本來是發(fā)誓要拜弘忍為師的,現(xiàn)在若是在寶林寺修道,這就違背了我的誓,還不如回家的好。"于是第二天繼續(xù)前進,來到樂昌縣西面的石窟,依附智遠禪師,侍座談玄。智遠勸慧能去蘄州尋禪宗五祖弘忍禪師,并說將來我也有請教之時。于是慧能又前往蘄州,不久就見到了弘忍禪師。弘忍看慧能的氣質(zhì)和相貌都很平常,就試著問他:"你從哪里來?"慧能回答:"從嶺南來參拜敬禮,只求作佛。"弘忍說:"嶺南人沒有佛性。"慧能說:"大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分。"弘忍又問:"你要作何功德?”慧能回答:"愿竭力勞作,為眾僧做些粗活。"于是慧能就留了下來,和雜役們一起做些粗活。
弘忍為傳禪宗法衣,讓弟子們說說自己的志向和對佛教教義的理解,神秀說出一首偈語,慧能也和了一首,他們都將自己的倡語題在墻壁上,兩人的見解有明顯的分歧。弘忍將禪法秘授于慧能,并付與法衣。
慧能離開弘忍師父,隱居于四會、懷集一帶,漸漸露出鋒芒。慧能赴南海印宗法師的《涅磐經(jīng)》的集會,論述風(fēng)幡之語,印宗法師理屈辭窮,對慧能非常敬服,在法性專為慧能削椎髻,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所登之壇就是求那跋摩法所筑之壇。跋摩法師已登佛果之位,懸記說:“以后會有肉身菩薩在此受戒。”梁末真諦法師在壇邊上種了菩提樹,并對眾人說:"種此菩提樹120年后,當(dāng)有開悟之士在此樹下說無上乘,度無量眾。"慧能來后,在此處建立僧房,并在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都符合前代人的讖言。
上元(公元674年一675年)年間的一天,慧能正在演暢頓悟法門時,忽然慘然不悅。眾人問道:"你怎么突然沒有情緒了?”慧能說:"遷流不息,生火無常,我的師父今天圓寂了!"于是移住寶林寺。當(dāng)時的刺史韋據(jù)命慧能住大梵寺,慧能堅辭,就來到雙峰曹侯溪。
慧能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并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xué),流行日廣,成為佛教禪宗的正系。
慧能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的事跡傳到了京城,武太后和孝和皇帝都曾降窒書召慧能進京,神秀禪師也曾在皇上面前極力推薦慧能。皇上還派宦官薛簡前往曹溪,慧能卻稱病不起,他是要效法前代的慧遠法師足不出虎溪的事跡。皇上只好又賜慧能摩納袈裟一緣、食缽一口、編珠織成經(jīng)巾、綠質(zhì)紅暈花錦巾,絹500匹,以充供養(yǎng)。又舍出新興舊宅作為國恩寺。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又敕令韶州修慧能所居寺院的佛殿和方丈,裝飾得非常莊嚴(yán)華美。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慧能令弟子在國恩寺修建浮圖一所,并令盡快修成。慧能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突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飯后沐浴更衣,彈指不絕,氣息微弱,雙日緊閉,不久就謝世了。這時高山上的石頭傾墮,大河的水源枯竭,群島連聲哀啼,猿斷腸而鳴咽。慧能終年76歲,當(dāng)年十一月遷葬于曹溪之原。
慧能的弟子神會,就象孔門中的顏回一樣。神會在洛陽荷澤寺崇樹慧能真堂,兵部侍郎宋鼎作碑文。神會序宗脈,認(rèn)如來以下西域各佛祖外,震旦(指中國)共六祖,畫出他們的形象,張掛起來。太尉房靖作《六葉圖序》。因慧能端形不散,就象坐在那里人定了一樣,四川僧人方辯為慧能塑像,就象真人一樣。慧能生前曾說:"我死后,必有善心男子來取我的頭,你們不要怪他。”有人憶起慧能的這句話,就在塑像的脖子上加了一道鐵環(huán)。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果然有個汝州人,受人之托,帶著刀子來砍塑像的頭,欲帶回去供養(yǎng)。僧人們聽到敲擊鐵器的聲音,才趕來將這個汝州人捉住。
廣州節(jié)度使宋王景,禮拜慧能塔,問慧能的弟子令韜無生法忍義,宋王景聞法欣喜,向塔乞示征祥。不一會兒,異香襲來,陰雨靠靠,這異香和陰雨卻只限于寺院周圍。
唐肅宗曾下詔征慧能的弟子令韜,令韜卻稱病不去,只是遣人帶著傳法衣缽進呈肅宗,肅宗又發(fā)還回來。
憲宗皇帝給慧能追封謚號"大鑒",塔"元和正真"。唐代末年,每逢正月十五日,迎慧能真身進城,為百姓祈福。大宋朝平定南海后,韶州盜賊周恩瓊焚燒寺塔,大火將要延燒慧能肉身,兩個僧人將肉身抬走了。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太宗敕令重新建塔,又改名為南華寺。
佛教《華嚴(yán)經(jīng)》中有如下記載: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一葉一如來,一沙一極樂。 ”
應(yīng)該就是這句話的出處。
佛經(jīng)里的吧
"一步一生花,一花一世界"的出處是什么?
佛教《華嚴(yán)經(jīng)》中有如下記載:“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沙一極樂。”應(yīng)該就是這句話的出處。
一步一生花前一句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步一生花。佛教《華嚴(yán)經(jīng)》中有如下記載:“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沙一極樂。”應(yīng)該就是這句話的出處。
"一步一生花,一花一世界"的出處是什么?
出自慧能大師。僧人慧能,姓盧氏,南海新興人,買家世居范陽。他的父親盧行瑤席德三年(公元620年)在新州做官,后被貶官,終于新州。庶能生于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慧能從小就性情純淑遷懷,惠性間出,并沒有沾染南方的蠻風(fēng)貌俗。因早年喪父,母親寡居,家里很窮,沒有什么產(chǎn)業(yè)。慧能每天都要背著一...
青島城市展覽館介紹青島城市展覽館介紹詞
青島城市展覽館還將引入咖啡吧、書吧,常態(tài)化舉辦研學(xué)、沙龍等系列活動,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體驗。“花海”互動體驗廳一花一世界,一步一生花。行走、佇立、輕撫,在“花海”體驗區(qū),每個動作都在影響著花的世界,或是萌芽、綻放,或是枯萎、消逝,在光影交錯中領(lǐng)略自然之美。VR太空之旅戴上VR眼鏡...
相關(guān)評說:
彬縣垂直: ______ 一眼一驚艷 一步一沉淪 一念一場空 一世等一人
彬縣垂直: ______ 一花一世界,一鳥一天堂
彬縣垂直: ______ 一生一世、 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一顰一笑、 一琴一鶴、 一張一弛、 一模一樣、 一步一個腳印、 一飲一啄、 一步一趨、 一朝一夕、 一唱一和、 一針一線、 一板一眼、 一年一度、 一點一滴、 一龍一豬、 一觴一詠、 一瘸一拐、 一草一木、 一簞一瓢、 一言一行、 一龍一蛇、 一心一德、 一嚬一笑、 一絲一毫、 一長一短、 一丘一壑、 一舉一動、 一字一句
彬縣垂直: ______ 一步一步 一程一程
彬縣垂直: ______ 一盞香茗一美酒;一舟一槳一朝暮;一滴一圓一風(fēng)騷一葉一花一世界;一蟲一鳥一江天 ;一輪明月一韻潮;一盤棋弈一袋煙 ;一人獨享一身樂;一心一意一微妙;一情一傾一步遙; 一項一景一朝露;一覽翠浪一醉意;一雨一風(fēng)一百年
彬縣垂直: ______ 以前看的: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 自己想的: 一眼一生情, 一夢一千年, 一醉一世忘, 一醒一孤獨. 望采納^_^
彬縣垂直: ______ 一夢一場空 一淚一花落
彬縣垂直: ______ 一樹一菩提
彬縣垂直: ______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蝸寄題廬山東林寺三笑庭聯(lián):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說“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語出《佛典》,昔時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罔措,惟迦葉尊者點頭回應(yīng),與佛祖相視一笑,成就了禪宗的迦葉初祖.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彬縣垂直: ______ 一心一意 一張一弛 一五一十 一龍一豬 一唱一和 一模一樣 一顰一笑 一板一眼 一朝一夕 一琴一鶴 一家一火 一步一趨 一年一度 一草一木 一生一世 一觴一詠 一點一滴 一龍一蛇 一舉一動 一飲一啄 一夔一契 一笑一顰 一鱗一爪 一心一德 一緣一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