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的選官制度是什么?
秦國厲行軍功制,致成統(tǒng)一大業(yè),已成定論,不再贅述。然而,以秦始皇統(tǒng)一為界,戰(zhàn)國時期的軍功制,到統(tǒng)一以后的秦代是否仍在具體實施,似乎未見明確論證。頗有學者不分秦國與秦代,認為統(tǒng)一后的秦代,依然實行軍功入仕,甚至有稱秦代仍以軍功為主要仕途者。據(jù)筆者之見,秦代是否沿用戰(zhàn)國時期的軍功制,頗有疑問。即使秦代仍有軍功入仕之途,較之戰(zhàn)國時期也有所變化。
戰(zhàn)國入仕之途,一為軍功,一為養(yǎng)士,七國皆然,以秦為甚。且秦國以軍功與養(yǎng)士合二而一,形成客卿以軍功升擢的定例,卓有成效,黃留珠先生在《秦漢仕進制度》一書中論之頗詳。該書列秦仕進之途為六,即保舉、軍功、客、吏道、通法、征士。關于秦統(tǒng)一后的仕途,該書指出有些仕途已明顯不復存在,如以客出仕;而有些仕途又有較明顯發(fā)展,如征士;始皇三十四年之后仕進大多出自“法”、“吏”二途[①]。獨未論保舉、軍功二途在秦統(tǒng)一后的變化,本文試對軍功一途在秦統(tǒng)一后的情形略加補充。
秦的統(tǒng)一,奠定了國家的和平環(huán)境,盡管有北御匈奴、南戍五嶺之舉,但相對于七國爭雄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而言,秦代從建立皇帝制度起直至二世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起義反抗為止,戰(zhàn)爭不是國家的主要任務。因此,可以說在統(tǒng)一后的年代里,軍功入仕已經(jīng)失去其存在的現(xiàn)實基礎。且秦國的軍功入仕,在惠文王十年以后,已與以客入仕密切結合。既然統(tǒng)一后以客入仕已明顯不復存在,那么,在基本和平的環(huán)境下,又失去了與其配套的客卿途徑,軍功制亦當不再盛行,起碼不再是秦代的主要仕途。
當然,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沒有廢除軍功入仕的明確記載,但同樣也沒有廢除以客入仕的明確記載。我們既然可以根據(jù)統(tǒng)一后失去了以客入仕的客觀條件而稱其不復存在,何不可對軍功入仕同理對待呢?現(xiàn)有史料中,有關軍功入仕的記載,均為統(tǒng)一前的材料,統(tǒng)一后無一例,足以說明問題。
還有,縱觀歷史,任何一個朝代,并不是伴隨著開國的炮聲就能建立起自己的選官制度的,西漢的察舉,隋唐的科舉,無不如此。西漢之察舉,經(jīng)高、惠到文、景,方才創(chuàng)立,武帝時才逐漸昌盛。隋唐之科舉,真正成為重要仕途,是在高宗武后乃至玄宗時才實現(xiàn)的。或者有人可舉出曹魏九品中正制為反證,孰不知曹丕開國之前有曹操多年執(zhí)政為鋪墊,且有東漢的察舉和清議、月旦評為基礎。即使同為科舉制,宋代沿襲唐制,也是在太宗、真宗時才逐漸完善的。明代盡管有朱元璋煞費苦心地為后代立祖制,然官制的實際定型,是在成祖永樂以后。清代制度,則多建立于康雍期間。甚至新中國創(chuàng)立后,公務員制度的建立也在80年代。大體上,每個朝代的選官制度,真正實施往往距開國少則三四十年,多則七八十年。其原因據(jù)筆者推測,當有兩點:一是任何制度的施行,均需一定的社會基礎,須建國者努力積累一定時間;二是開國之初有大量功臣勛吏,不存在立即進行人事大換班問題。秦王朝國祚短促,統(tǒng)一前的大量功臣元勛和選用六國降官[②],足以滿足其統(tǒng)治的需要,而且直至秦亡也不存在官吏隊伍的換代問題。所以,秦王朝不可能、也無必要在選官制度方面有重大建樹。不管是秦始皇還是秦二世,在軍功入仕已經(jīng)失去作用的情況下,并沒有能夠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替代制度。論者往往忽視這一點,苦于秦統(tǒng)一后沒有選官制度重大變化的史料,故以戰(zhàn)國之秦制推論統(tǒng)一后之秦制,誤將軍功制推到了統(tǒng)一后的秦代。
軍功制在秦統(tǒng)一后失去其社會基礎,但又沒有明確廢除,那它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從史料可知,秦國在戰(zhàn)國時期,軍功就與勞考相結合。入仕靠軍功,而升遷則靠勞績,由于秦漢時期選考合一,故人們多把含有考課勞績內(nèi)容的軍功制以“軍功”一詞總而括之。實際上,云夢秦簡有關于考勞的不少記載,《秦律十八種》和《秦律雜抄》不乏其內(nèi)容,甚至專門有《中勞律》,《秦律雜抄》的《中勞律》條稱:“敢深益其勞歲數(shù)者,貲一甲,棄勞。”[③]顯然,“中勞”是關于勞績的考課制度,而且和年資緊密相關。據(jù)《秦律十八種》,考課殿最者,可罰勞或賜勞,均以時間計算,按年考課,最者可賜“三旬”,殿者可罰“二月”。既然賜勞和罰勞都有時間,則可以肯定,官吏的升遷和俸酬有一定的年資要求。隨著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減少和治理國家的需要,考定勞績肯定會越來越重要。因此,隨著秦的統(tǒng)一,在不急于補充大量官員的前提下,過去將入仕與考課合二而一并以入仕為主的軍功制,肯定會出現(xiàn)向以升遷為主而考察勞績的中勞制轉化,即由“功”向“勞”的轉化。而《中勞律》不僅有秦簡資料為證,還有居延漢簡資料為證[④]。從“漢承秦制”的角度說,“中勞”應當是秦代的主要人事制度之一,而且極有可能已將統(tǒng)一前的軍功制取而代之。
中國古代史歷朝歷代的選官制度有哪些
秦漢之前基本是世襲,世卿世祿,官員大多出身貴族。漢朝主要是征辟,孝廉,訾官,前兩者是根據(jù)當?shù)靥嘏e薦,后一種是根據(jù)家產(chǎn),著名的張釋之就是訾官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中央派出中正官,主要看家室,上品無寒門就是這個 隋唐開始科舉,但是唐朝中前期依舊是家世和科舉并用 宋代開始科舉占主要...
西周 漢代 隋唐的選官制度分別是什么
察舉是根據(jù)皇帝詔令所規(guī)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級官員,通過考察向中央推薦士人或下級官吏的選 官制度。它也是薦舉制精髓所在。察舉分詔舉與歲舉。詔舉是皇帝下詔選取特殊人才。歲舉是地方長官定期定 員向朝廷推薦人才。察舉的科目主要有賢良方正、孝廉、太學博士弟子及特舉特科等。有時皇帝對于賢良...
魏晉以來的選官制度是什么?這種選官制度的特點是什么
魏、晉、南北朝時期察舉孝廉、秀才,須經(jīng)朝廷考試。孝廉試經(jīng);秀才試策。有時地方也考試孝廉、秀才,但不作為定制。主要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其后就基本上是科舉制,直至清代末年。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由于選才與育才的標準和要求一致起來,科舉制度促進了...
唐朝的選官制度是什么?
唐朝的選官制度一是門蔭入仕,即以父祖任高官,其子弟以蔭庇而獲取官職。二是流外入仕,即在政府中任吏經(jīng)一定年限,得從流外轉入流內(nèi)任官。三是由科舉入仕,即士人經(jīng)過府州考試推薦再經(jīng)省試合格而入仕。其中科舉制度的意義如下:1、科舉制度在唐朝被進一步完善,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
從漢朝到元朝選官制度具有怎么樣的特點及影響?
從漢朝到元朝,中國的選官制度經(jīng)歷了多次變革和發(fā)展,其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科舉制度:從隋唐開始,科舉制度逐漸成為中國的主要選官方式,考試科目包括經(jīng)義、史書、文言文等。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流動性,讓更多人有機會通過考試獲得官職。2.階層選拔:在唐代,除了科舉制度外,還存在著官僚...
明朝選官制度
明代選拔官員,一共有:科舉、薦舉、吏士三個途徑。不過一般來說,明朝最重視的是科舉這一途,而其中最重視的則是進士科。通過官員選拔,獲得官員候選人身份之后,就要面對銓選制度了。明代選官制度,一般分為如下幾類:部選、部推、廷推、部選,顧名思義,就是由吏部自行給予候選人以具體職務,一般...
各個朝代的選官制度都有什么不同?改動最大的是哪朝?
各個朝代的選官制度其實是在魏晉南北朝之后開始改動變大可,改動最大的應該是隋朝。在饒舜禹時期,選官制度其實主要是禪讓制,也就是在選繼承人之前,被選擇的人要去一個地方隱居起來,看會不會有人會選擇其他人,這一制度后來是被禹打破,禹選擇的繼承人不為大眾所認可,反而是他的兒子被人認可,...
漢代選官制度的特點及影響是什么?
漢代的選官制度非常有名,一個是征辟制是通過層層選拔加上考試最終為官。因為在此之前的朝代都是奉行世襲制,只要一個人為官,那么他的后代都是官員,這嚴重降低了官員的標準,有一些紈绔子弟根本沒有什么學識 覺得自己的爹是官員就后枕無憂了,官員的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漢代的征辟制讓很多...
九品中正制是哪個朝代的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曹丕采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后來各參與方基本遵從這種不成文規(guī)定。九品中正制源于哪個朝代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門閥士族所操縱和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xiāng)閭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xiàn)象,與要求參與政治的中小地主...
秦代的選官制度是什么?
不管是秦始皇還是秦二世,在軍功入仕已經(jīng)失去作用的情況下,并沒有能夠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替代制度。論者往往忽視這一點,苦于秦統(tǒng)一后沒有選官制度重大變化的史料,故以戰(zhàn)國之秦制推論統(tǒng)一后之秦制,誤將軍功制推到了統(tǒng)一后的秦代。軍功制在秦統(tǒng)一后失去其社會基礎,但又沒有明確廢除,那它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相關評說:
南木林縣齒輪: ______ 原始社會實行禪讓制;奴隸社會實行世襲制;秦朝時由皇帝直接任免;漢朝時以察舉制為主,此外還有皇帝征如(征辟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從隋朝開始后的各個朝代普遍實行科舉制來選拔官吏.
南木林縣齒輪: ______ 大致有春秋的“世卿世祿”制度.戰(zhàn)國的“仕進之途,唯辟田與勝敵而已”制,秦朝的軍功制度.漢代的察舉、皇帝征召、公府與州郡辟除、大臣舉薦、考試、任子、納資制度.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以后的科舉制.
南木林縣齒輪: ______[答案] 最主要的就是從漢武帝開始實行的察舉制,期中孝廉最為重要的一科,然后是九品中正制,下面是介紹 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到春秋戰(zhàn)國時,統(tǒng)治階層改革舊有制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眾的人.戰(zhàn)國時期出...
南木林縣齒輪: ______[答案] 中樞官制:秦朝是三公九卿制,漢朝是中外朝制度,隋唐是三省六部制,宋朝是“二府”制,元朝是中書省,明朝是內(nèi)閣制度,清朝是軍機處制度.選官制:秦朝是軍功爵制,漢朝是察舉制,隋唐宋元明清是科舉制.地方官制:秦朝是郡縣...
南木林縣齒輪: ______ 世卿世祿制( 先秦世官制) 秦朝以前的用官制度,就是世代相襲. 科舉制 始建于隋煬帝 分科考試 后被歷代所沿用.察舉制 漢代采用的 選官制度 就是下一層機關推薦到上一層機關,層層推薦. 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把所有的權利集中于他一人之手,所采用的.
南木林縣齒輪: ______ 秦朝是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漢是郡國并行制,選官是察舉制,監(jiān)察是刺吏制,唐是三省六部制,宋是三司,明設六部,隋唐宋元明清選官是科舉制.
南木林縣齒輪: ______ 秦軍功爵制;兩漢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科舉制. 變化:軍功爵制以軍功為標準,察舉制以德行(孝廉)為標準,九品中正制以門第為標準,科舉制以學識能力為標準.
南木林縣齒輪: ______[答案] 秦以前:選官主要按爵位選官. 西漢:實行察舉制,就是令郡縣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 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意思就是品級,就是按品級、門第選官,世家大族即使無才也能做官,貧賤之人有才也沒用. 隋唐:隋文帝時實行分科考試選拔官員,隋...
南木林縣齒輪: ______ 先秦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世襲制.選官標準是依據(jù)出身門第.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選官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這種制度對我國古代社會的興盛衰敗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選官制度的制訂和實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選官制度的內(nèi)容和方式是不一樣的,因此,選官制度在古代社會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