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于孔子的成語典故? 關于孔子的成語故事
一、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于下大夫。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在家鄉(xiāng),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于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二、不舍晝夜: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三、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四、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fā)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無聊!”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tài)度,越來越鄙視他。
五、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并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關于孔子的:
韋編三絕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釋義:“韋”是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書。“三”是概數,表示多次;“絕”是斷的意思。孔子為讀《易》而翻斷
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后人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加以概括。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故事: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亦步亦趨:
孔子有位得意門生,名叫顏回,孔子對他非常欣賞,;常贊不絕口地說:“賢哉!回也!”顏回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處處學習孔子,用顏回自己的話說:“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意思是說,孔子走得慢,我也走得慢,孔子走得快,我也走得快,孔子跑,我也跑。
過猶不及:
子貢又一次問他的老師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能?”孔子說:“子張做事過頭,子夏做事不及。”子貢說:“這樣說來,是子張勝過子夏了?”孔子說道:“超過和達不到后果是一樣的,都不好。”
人家說的是成語
韋編三絕:孔子年老時,回家鄉(xiāng)編書和講學,工作挺忙的,但仍堅持學習。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這是一部最難懂的古書。孔子決心要讀懂弄通。他把幾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一遍不懂,來二遍,三遍,因為讀的遍數多了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多次,換了多次新帶子。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編為一句成語,叫做“韋編三絕”,以此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誨人不倦、不恥下問、寓教于樂、有教無類、舉一反三、溫故知新、殺身成仁、察言觀色、欲速則不達
韋編三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與孔子相關的成語介紹
孔子治學的故事 一說起古圣先賢,在人們心中一閃而過的就是孔子。孔子弟子三千,其中約有72位賢人。時至今日,世界各地沒有不知道偉人孔子的。在西方各國很多地方都樹立孔子的圣像,可見人們如何仰慕這位偉人的高風。關于這位偉人的的學說博大精深,若從一個學者的角度來發(fā)掘孔子的治學思想,從中受益,肯定...
不教而誅的成語典故
【注音】bù jiào ér zhū 【成語故事】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孔子答道只須尊奉“五種美德”,除掉“四種惡政”就可以。其中“四惡政”之首就是平時不給人教育,到時候卻怪別人而去殺人,這就是虐。其次上暴、賊及小家子氣。【出處】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
聞一知十的典故
孔子聽不出子貢的話外之音,還贊許地點點頭,說:“你說得對,你是不如他呀。”關于子貢與顏回究竟應如何評價,見仁見智,各有不同。子貢所說的“聞一知十”流傳成為成語。一、寓意 聽到一點知識,馬上就能聯想到十點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是一種善于學習、靈活思考的表現,這是學習的最佳途徑。人們...
“有眼不識泰山”有沒有什么典故?
“有眼不識泰山”有典故。該成語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的學生范蠡知道泰山的孔子廟中有孔子的畫像,但因為范蠡之前只關注書本知識,從未真正見識過孔子,所以在看到泰山上的孔子畫像時并未認出這是孔子。后來有人問他為何沒有認出泰山上的孔子像,他便自嘲道:“...
出自《論語》的27個成語典故 向孔子學做人
8、【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9、【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10、【聽其言...
論語中的8個成語典故 論語中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論語》里的八個成語典故,你知道嗎】不恥下問、溫故知新、見賢思齊……這些成語都來自《論語》。孔子與其弟子在論道講學中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言論,包括教育、為政、修養(yǎng)、處事等方面。你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些話嗎一起學習下吧。
后生可畏的典故。
后生可畏最早語出孔子《論語·子罕》,相傳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么好處。所以...
孔子在那個什么典故中提出不恥下問的觀點的?就是有兩個小孩那個,突然間...
兩小兒辯日?這是你說的吧。。。不恥下問典故:【成語故事】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
顏回和孔子的典故所概括的成語是什么?
顏回和孔子的典故所概括的成語是安貧樂道。安貧樂道[ ān pín lè dào ]:道:主張,思想。 安于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出處:《后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造句:他向來安貧樂道,雖然過著簞食瓢飲的生活,仍然...
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yǎng)性
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yǎng)性 我導語:學而不厭、名正言順、見賢思齊、殺身成仁、成人之美……這些成語都是來自《論語》。孔子與其弟子在論道講學中留下了大量經典言論,包括教育、為政、修養(yǎng)、處事等方面。你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句話嗎?《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 助你修身養(yǎng)性 1.【有教無類】[...
相關評說:
中方縣鼓風: ______[答案] 孔子孟子名言!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搬了三次家.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
中方縣鼓風: ______ 【原文】 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
中方縣鼓風: ______[答案] 1、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好學. 2.一時風欺竹,連江雨送秋.魚游浪影沉,曬書佚事留. 3.孔子讀《易》 出類拔萃 無得而逾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1)至圣先師 (2)有教無類 (3)見賢思齊 (4)慎終追遠 (5)舉一反...
中方縣鼓風: ______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關于孔子的一個故事《兩小兒辯日》 與孔子言行相關的一個成語(韋編三絕) 孔子的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 這句...
中方縣鼓風: ______[答案]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常見的 1、色厲內荏 sè lì nèi rěn 〖釋義〗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 〖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2、言不及義 yán bù jí yì 〖解釋〗及:涉及;義:正...
中方縣鼓風: ______ 太多了啊~~比如說1見賢思齊2慎終追遠3舉一反三4溫故知新5見義勇為6怨天尤人
中方縣鼓風: ______[答案]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
中方縣鼓風: ______ 關于老子成語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無中生有;上善若水;天長地久;道法自然;功遂身退;金玉滿堂;寵辱若驚;微妙玄通;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關于孔子的成語 1.無得而逾. 出自《論語》: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2.出類拔萃. 出自《孟子》: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無有盛於孔子也.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1)至圣先師 (2)有教無類 (3)見賢思齊 (4)慎終追遠 (5)舉一反三 (6)溫故知新 (7)見義勇為 (8)怨天尤人
中方縣鼓風: ______[答案] 孟子故事: 1.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
中方縣鼓風: ______[答案] 有哲理的古代故事 孔子受困于陳蔡時,曾有七天未嘗過米飯的滋味.一天,弟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飯.在飯快熟時,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在吃.孔子故意裝作沒看到.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夢見先祖,食物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