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急求陶淵明的<<詠荊柯>>,急!   陶淵明《詠荊軻》一詩中說:“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從...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①。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②。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③。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④。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⑤。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⑦。蕭蕭哀風(fēng)逝,淡淡寒波生⑧。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⑨。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⑩。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⑾。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⑿。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⒀。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⒁。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⒂!
      
      【注釋】①燕丹:燕太子名丹。士:指春秋戰(zhàn)國那些諸侯的門客。贏:秦王姓嬴氏。強贏:指秦國。這兩句是說燕太子丹喜歡供養(yǎng)門客,用意在向秦王報仇。 ②百夫良:能抵抗百人的良士,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是百人之中最雄俊者。歲暮:晚年,或年深日久。荊卿:即荊軻,卿是尊稱。這兩句是說燕太子丹招募勇士,年深日久得到了荊軻。 ③君子:指荊軻。死知己:為知己者而死。燕京:燕國的都城。這兩句是說荊柯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手持寶劍離開燕京去為燕太子丹報仇。 ④素驥:白馬。廣陌:大道。我:荊軻自稱。這兩句是說白馬在大道上長嘯,燕太子丹等人慷慨送行。 ⑤危冠:高冠。長纓:系冠的絲帶。這兩句是說荊柯怒發(fā)沖冠、猛氣動纓。 ⑥飲餞:飲酒送別。易水:源出河北易縣西,東流至定興縣西南入拒馬河。四座:周圍座位。這兩句是說在易水上飲酒送別,周圍坐的都是英豪。 ⑦漸離:高漸離。筑:古樂器名,象答,十三弦,頸細(xì)而曲,用竹敲打。宋意:燕國勇士。這兩句是說高漸離擊筑,宋意高歌。 ⑧蕭蕭:風(fēng)聲。淡淡:同澹澹,水動搖的樣子。荊軻出發(fā)時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這兩句是說悲風(fēng)蕭蕭,寒波澹澹。 ⑨商、羽:都是音調(diào)名。古代樂調(diào)分宮、商、角、征、羽五音,商音凄涼,羽音慷慨。這兩句是說筑奏商調(diào)人們都為之流涕,奏羽調(diào)人們則慷慨震驚。 ⑩這兩句是說心中知道此去必死,但可傳名于后世。 ⑾蓋:車蓋。飛蓋:車奔馳如飛。秦庭:秦的朝廷。這句和上句是說荊軻登車飛馳去秦,連頭也沒回。 ⑿凌厲:奮勇直前的樣子。逶迤:迂曲長遠(yuǎn)的樣子。這兩句是說奮勇直前飛越萬里路程,迂回曲折經(jīng)過上千座城鎮(zhèn)。 ⒀圖:指荊軻所獻(xiàn)燕國督亢地圖。窮:盡。事:指行刺之事。豪主:指秦始皇。怔營:惶懼。這兩句是說地圖舒展到盡頭,行刺的事自然發(fā)生了,秦始皇當(dāng)時非常驚恐。 ⒁劍術(shù)疏:劍術(shù)不精。奇功:指刺殺秦始皇的事。這兩句是轉(zhuǎn)述魯勾踐的話,惋惜荊軻劍術(shù)不精,以致大功未成。 ⒂其人:指荊軻。余情:生氣。這兩句是說荊軻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卻流傳千古。
      
      【賞析】
       關(guān)于荊軻之事,《戰(zhàn)國策·燕策》與《史記·刺客列傳》都有記載,其基本情節(jié)是相似的。陶淵明的這首詩顯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簡單地用詩的形式復(fù)述這一歷史故事。
      
       詩的頭四句,從燕太子丹養(yǎng)士報秦(報,報復(fù)、報仇之意),引出荊軻。不僅概括了荊軻入燕,燕丹謀于太傅鞫武,鞫武薦田光,田光薦荊軻,燕丹得識荊軻,奉為“上卿”等等經(jīng)過,而且,一開始便將人物(荊軻)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為這個人物是最出眾、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負(fù)之重任,大體都已亮出,所以說這四句是“已將后事全攝”。正因為如此,矛盾的發(fā)展,人物的命運等等懸念,也就同時緊緊地系在讀者的心上。下面接著就寫荊軻出燕,在臨行前,史書中有荊軻等待與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遲之,疑其改悔”,引起荊軻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帶著并不中用的秦舞陽同行的記載。詩人略去這一重要情節(jié),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顯然是回護(hù)了燕丹的過失,但這樣寫卻與首句的“善養(yǎng)士”相呼應(yīng)。既使得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一氣貫注,也使得筆墨集中,結(jié)構(gòu)渾成。易水餞行,《戰(zhàn)國策》與《史記》是這么寫的:“遂發(fā),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緩而漸趨激昂。詩人則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素驥,白馬。馬猶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詩的情緒一下子就激發(fā)起來了。因而“雄發(fā)”二句的刻畫——頭發(fā)直豎,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氣,沖動了系冠的絲繩——雖不無夸張,但卻由于情真意足而顯得極其自然。易水餞別,也正是在這種氣氛中醞釀和展開的激昂悲壯的一幕。高漸離、宋意……一時燕國的豪杰,都列坐在餞席之上。寒水哀風(fēng),擊筑高歌,聲色俱現(xiàn),情景相生,送者、行者,無不熱血沸騰,慷慨流涕。“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又一筆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決心,寫出了行者的氣慨,而這也就是這幕戲的意圖與效果之所在。“登車”六句寫荊軻義無反顧,飛車入秦。使上述的決死之心與一往無前的氣慨,從行動上再加以具體的表現(xiàn)。其中“凌厲”二句亦屬詩人的想像,它好似一連串快速閃過的鏡頭,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詩中以大量筆墨寫出燕入秦,鋪敘得排蕩淋漓,而寫到行刺失敗的正面,卻是惜墨如金,只用了兩句話——“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前一句洗練地交代了荊軻與燕丹在地圖中藏著利刃以要劫、刺殺秦王的計謀,同時也宣布了高潮的到來,后一句只寫秦王慌張驚恐,從對面突出荊軻的果敢與威懾,而對荊軻被秦王左右擊殺等等,則只字不提,其傾向之鮮明,愛憎之強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現(xiàn)了雄姿勃勃的荊軻形象,也表現(xiàn)了作者剪裁的功夫與創(chuàng)造的才能。詩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評述,詩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猶在,在惋惜和贊嘆之中,使這個勇于犧牲、不畏強暴的形象,獲得了不滅的光輝、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詩人是以飽蘸感情的筆觸,寫下了這個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結(jié)尾。正如張玉谷說的:“既惜之,復(fù)慕之,結(jié)得摶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詩賞析》)。
      
       發(fā)思古之幽情,是為了現(xiàn)實。不過這“現(xiàn)實”亦不宜說得過窄過死(如一些論者所言,這首詩是詩人出于“忠晉報宋”而作),為什么呢?首先,因為陶淵明反復(fù)地說過:“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之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雜詩》之五)。這使我們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著豪放、俠義的色彩。其次,詩人也曾出仕于晉,不過他說這是“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歸田園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見“晉”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國,當(dāng)然“宋”亦如此。這些都是我們不必將《詠荊軻》的作意膠柱于“忠晉報宋”的理由。詩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惡除暴、舍身濟(jì)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軻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shù)折光。說得簡單一點,便是借歷史之舊事,抒自己之愛憎,這樣看是比較接近詩人心跡的吧。是的,這首詩的影響也正在此,此亦有詩為證:“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云》發(fā)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龔自珍《己亥雜詩》)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①。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②。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③。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④。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⑤。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⑦。蕭蕭哀風(fēng)逝,淡淡寒波生⑧。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⑨。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⑩。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⑾。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⑿。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⒀。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⒁。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⒂!
      
      【注釋】①燕丹:燕太子名丹。士:指春秋戰(zhàn)國那些諸侯的門客。贏:秦王姓嬴氏。強贏:指秦國。這兩句是說燕太子丹喜歡供養(yǎng)門客,用意在向秦王報仇。 ②百夫良:能抵抗百人的良士,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是百人之中最雄俊者。歲暮:晚年,或年深日久。荊卿:即荊軻,卿是尊稱。這兩句是說燕太子丹招募勇士,年深日久得到了荊軻。 ③君子:指荊軻。死知己:為知己者而死。燕京:燕國的都城。這兩句是說荊柯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手持寶劍離開燕京去為燕太子丹報仇。 ④素驥:白馬。廣陌:大道。我:荊軻自稱。這兩句是說白馬在大道上長嘯,燕太子丹等人慷慨送行。 ⑤危冠:高冠。長纓:系冠的絲帶。這兩句是說荊柯怒發(fā)沖冠、猛氣動纓。 ⑥飲餞:飲酒送別。易水:源出河北易縣西,東流至定興縣西南入拒馬河。四座:周圍座位。這兩句是說在易水上飲酒送別,周圍坐的都是英豪。 ⑦漸離:高漸離。筑:古樂器名,象答,十三弦,頸細(xì)而曲,用竹敲打。宋意:燕國勇士。這兩句是說高漸離擊筑,宋意高歌。 ⑧蕭蕭:風(fēng)聲。淡淡:同澹澹,水動搖的樣子。荊軻出發(fā)時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這兩句是說悲風(fēng)蕭蕭,寒波澹澹。 ⑨商、羽:都是音調(diào)名。古代樂調(diào)分宮、商、角、征、羽五音,商音凄涼,羽音慷慨。這兩句是說筑奏商調(diào)人們都為之流涕,奏羽調(diào)人們則慷慨震驚。 ⑩這兩句是說心中知道此去必死,但可傳名于后世。 ⑾蓋:車蓋。飛蓋:車奔馳如飛。秦庭:秦的朝廷。這句和上句是說荊軻登車飛馳去秦,連頭也沒回。 ⑿凌厲:奮勇直前的樣子。逶迤:迂曲長遠(yuǎn)的樣子。這兩句是說奮勇直前飛越萬里路程,迂回曲折經(jīng)過上千座城鎮(zhèn)。 ⒀圖:指荊軻所獻(xiàn)燕國督亢地圖。窮:盡。事:指行刺之事。豪主:指秦始皇。怔營:惶懼。這兩句是說地圖舒展到盡頭,行刺的事自然發(fā)生了,秦始皇當(dāng)時非常驚恐。 ⒁劍術(shù)疏:劍術(shù)不精。奇功:指刺殺秦始皇的事。這兩句是轉(zhuǎn)述魯勾踐的話,惋惜荊軻劍術(shù)不精,以致大功未成。 ⒂其人:指荊軻。余情:生氣。這兩句是說荊軻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卻流傳千古。
      
      【賞析】
       關(guān)于荊軻之事,《戰(zhàn)國策·燕策》與《史記·刺客列傳》都有記載,其基本情節(jié)是相似的。陶淵明的這首詩顯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簡單地用詩的形式復(fù)述這一歷史故事。
      
       詩的頭四句,從燕太子丹養(yǎng)士報秦(報,報復(fù)、報仇之意),引出荊軻。不僅概括了荊軻入燕,燕丹謀于太傅鞫武,鞫武薦田光,田光薦荊軻,燕丹得識荊軻,奉為“上卿”等等經(jīng)過,而且,一開始便將人物(荊軻)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為這個人物是最出眾、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負(fù)之重任,大體都已亮出,所以說這四句是“已將后事全攝”。正因為如此,矛盾的發(fā)展,人物的命運等等懸念,也就同時緊緊地系在讀者的心上。下面接著就寫荊軻出燕,在臨行前,史書中有荊軻等待與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遲之,疑其改悔”,引起荊軻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帶著并不中用的秦舞陽同行的記載。詩人略去這一重要情節(jié),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顯然是回護(hù)了燕丹的過失,但這樣寫卻與首句的“善養(yǎng)士”相呼應(yīng)。既使得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一氣貫注,也使得筆墨集中,結(jié)構(gòu)渾成。易水餞行,《戰(zhàn)國策》與《史記》是這么寫的:“遂發(fā),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緩而漸趨激昂。詩人則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素驥,白馬。馬猶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詩的情緒一下子就激發(fā)起來了。因而“雄發(fā)”二句的刻畫——頭發(fā)直豎,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氣,沖動了系冠的絲繩——雖不無夸張,但卻由于情真意足而顯得極其自然。易水餞別,也正是在這種氣氛中醞釀和展開的激昂悲壯的一幕。高漸離、宋意……一時燕國的豪杰,都列坐在餞席之上。寒水哀風(fēng),擊筑高歌,聲色俱現(xiàn),情景相生,送者、行者,無不熱血沸騰,慷慨流涕。“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又一筆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決心,寫出了行者的氣慨,而這也就是這幕戲的意圖與效果之所在。“登車”六句寫荊軻義無反顧,飛車入秦。使上述的決死之心與一往無前的氣慨,從行動上再加以具體的表現(xiàn)。其中“凌厲”二句亦屬詩人的想像,它好似一連串快速閃過的鏡頭,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詩中以大量筆墨寫出燕入秦,鋪敘得排蕩淋漓,而寫到行刺失敗的正面,卻是惜墨如金,只用了兩句話——“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前一句洗練地交代了荊軻與燕丹在地圖中藏著利刃以要劫、刺殺秦王的計謀,同時也宣布了高潮的到來,后一句只寫秦王慌張驚恐,從對面突出荊軻的果敢與威懾,而對荊軻被秦王左右擊殺等等,則只字不提,其傾向之鮮明,愛憎之強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現(xiàn)了雄姿勃勃的荊軻形象,也表現(xiàn)了作者剪裁的功夫與創(chuàng)造的才能。詩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評述,詩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猶在,在惋惜和贊嘆之中,使這個勇于犧牲、不畏強暴的形象,獲得了不滅的光輝、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詩人是以飽蘸感情的筆觸,寫下了這個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結(jié)尾。正如張玉谷說的:“既惜之,復(fù)慕之,結(jié)得摶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詩賞析》)。
      
       發(fā)思古之幽情,是為了現(xiàn)實。不過這“現(xiàn)實”亦不宜說得過窄過死(如一些論者所言,這首詩是詩人出于“忠晉報宋”而作),為什么呢?首先,因為陶淵明反復(fù)地說過:“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之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雜詩》之五)。這使我們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著豪放、俠義的色彩。其次,詩人也曾出仕于晉,不過他說這是“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歸田園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見“晉”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國,當(dāng)然“宋”亦如此。這些都是我們不必將《詠荊軻》的作意膠柱于“忠晉報宋”的理由。詩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惡除暴、舍身濟(jì)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軻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shù)折光。說得簡單一點,便是借歷史之舊事,抒自己之愛憎,這樣看是比較接近詩人心跡的吧。是的,這首詩的影響也正在此,此亦有詩為證:“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云》發(fā)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龔自珍《己亥雜詩》)

    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①。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②。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③。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④。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⑤。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⑦。蕭蕭哀風(fēng)逝,淡淡寒波生⑧。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⑨。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⑩。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⑾。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⑿。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⒀。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⒁。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⒂!

    【注釋】①燕丹:燕太子名丹。士:指春秋戰(zhàn)國那些諸侯的門客。贏:秦王姓嬴氏。強贏:指秦國。這兩句是說燕太子丹喜歡供養(yǎng)門客,用意在向秦王報仇。 ②百夫良:能抵抗百人的良士,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是百人之中最雄俊者。歲暮:晚年,或年深日久。荊卿:即荊軻,卿是尊稱。這兩句是說燕太子丹招募勇士,年深日久得到了荊軻。 ③君子:指荊軻。死知己:為知己者而死。燕京:燕國的都城。這兩句是說荊柯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手持寶劍離開燕京去為燕太子丹報仇。 ④素驥:白馬。廣陌:大道。我:荊軻自稱。這兩句是說白馬在大道上長嘯,燕太子丹等人慷慨送行。 ⑤危冠:高冠。長纓:系冠的絲帶。這兩句是說荊柯怒發(fā)沖冠、猛氣動纓。 ⑥飲餞:飲酒送別。易水:源出河北易縣西,東流至定興縣西南入拒馬河。四座:周圍座位。這兩句是說在易水上飲酒送別,周圍坐的都是英豪。 ⑦漸離:高漸離。筑:古樂器名,象答,十三弦,頸細(xì)而曲,用竹敲打。宋意:燕國勇士。這兩句是說高漸離擊筑,宋意高歌。 ⑧蕭蕭:風(fēng)聲。淡淡:同澹澹,水動搖的樣子。荊軻出發(fā)時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這兩句是說悲風(fēng)蕭蕭,寒波澹澹。 ⑨商、羽:都是音調(diào)名。古代樂調(diào)分宮、商、角、征、羽五音,商音凄涼,羽音慷慨。這兩句是說筑奏商調(diào)人們都為之流涕,奏羽調(diào)人們則慷慨震驚。 ⑩這兩句是說心中知道此去必死,但可傳名于后世。 ⑾蓋:車蓋。飛蓋:車奔馳如飛。秦庭:秦的朝廷。這句和上句是說荊軻登車飛馳去秦,連頭也沒回。 ⑿凌厲:奮勇直前的樣子。逶迤:迂曲長遠(yuǎn)的樣子。這兩句是說奮勇直前飛越萬里路程,迂回曲折經(jīng)過上千座城鎮(zhèn)。 ⒀圖:指荊軻所獻(xiàn)燕國督亢地圖。窮:盡。事:指行刺之事。豪主:指秦始皇。怔營:惶懼。這兩句是說地圖舒展到盡頭,行刺的事自然發(fā)生了,秦始皇當(dāng)時非常驚恐。 ⒁劍術(shù)疏:劍術(shù)不精。奇功:指刺殺秦始皇的事。這兩句是轉(zhuǎn)述魯勾踐的話,惋惜荊軻劍術(shù)不精,以致大功未成。 ⒂其人:指荊軻。余情:生氣。這兩句是說荊軻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卻流傳千古。

    【賞析】
    關(guān)于荊軻之事,《戰(zhàn)國策·燕策》與《史記·刺客列傳》都有記載,其基本情節(jié)是相似的。陶淵明的這首詩顯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簡單地用詩的形式復(fù)述這一歷史故事。

    詩的頭四句,從燕太子丹養(yǎng)士報秦(報,報復(fù)、報仇之意),引出荊軻。不僅概括了荊軻入燕,燕丹謀于太傅鞫武,鞫武薦田光,田光薦荊軻,燕丹得識荊軻,奉為“上卿”等等經(jīng)過,而且,一開始便將人物(荊軻)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為這個人物是最出眾、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負(fù)之重任,大體都已亮出,所以說這四句是“已將后事全攝”。正因為如此,矛盾的發(fā)展,人物的命運等等懸念,也就同時緊緊地系在讀者的心上。下面接著就寫荊軻出燕,在臨行前,史書中有荊軻等待與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遲之,疑其改悔”,引起荊軻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帶著并不中用的秦舞陽同行的記載。詩人略去這一重要情節(jié),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顯然是回護(hù)了燕丹的過失,但這樣寫卻與首句的“善養(yǎng)士”相呼應(yīng)。既使得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一氣貫注,也使得筆墨集中,結(jié)構(gòu)渾成。易水餞行,《戰(zhàn)國策》與《史記》是這么寫的:“遂發(fā),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緩而漸趨激昂。詩人則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素驥,白馬。馬猶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詩的情緒一下子就激發(fā)起來了。因而“雄發(fā)”二句的刻畫——頭發(fā)直豎,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氣,沖動了系冠的絲繩——雖不無夸張,但卻由于情真意足而顯得極其自然。易水餞別,也正是在這種氣氛中醞釀和展開的激昂悲壯的一幕。高漸離、宋意……一時燕國的豪杰,都列坐在餞席之上。寒水哀風(fēng),擊筑高歌,聲色俱現(xiàn),情景相生,送者、行者,無不熱血沸騰,慷慨流涕。“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又一筆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決心,寫出了行者的氣慨,而這也就是這幕戲的意圖與效果之所在。“登車”六句寫荊軻義無反顧,飛車入秦。使上述的決死之心與一往無前的氣慨,從行動上再加以具體的表現(xiàn)。其中“凌厲”二句亦屬詩人的想像,它好似一連串快速閃過的鏡頭,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詩中以大量筆墨寫出燕入秦,鋪敘得排蕩淋漓,而寫到行刺失敗的正面,卻是惜墨如金,只用了兩句話——“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前一句洗練地交代了荊軻與燕丹在地圖中藏著利刃以要劫、刺殺秦王的計謀,同時也宣布了高潮的到來,后一句只寫秦王慌張驚恐,從對面突出荊軻的果敢與威懾,而對荊軻被秦王左右擊殺等等,則只字不提,其傾向之鮮明,愛憎之強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現(xiàn)了雄姿勃勃的荊軻形象,也表現(xiàn)了作者剪裁的功夫與創(chuàng)造的才能。詩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評述,詩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猶在,在惋惜和贊嘆之中,使這個勇于犧牲、不畏強暴的形象,獲得了不滅的光輝、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詩人是以飽蘸感情的筆觸,寫下了這個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結(jié)尾。正如張玉谷說的:“既惜之,復(fù)慕之,結(jié)得摶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詩賞析》)。

    發(fā)思古之幽情,是為了現(xiàn)實。不過這“現(xiàn)實”亦不宜說得過窄過死(如一些論者所言,這首詩是詩人出于“忠晉報宋”而作),為什么呢?首先,因為陶淵明反復(fù)地說過:“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之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雜詩》之五)。這使我們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著豪放、俠義的色彩。其次,詩人也曾出仕于晉,不過他說這是“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歸田園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見“晉”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國,當(dāng)然“宋”亦如此。這些都是我們不必將《詠荊軻》的作意膠柱于“忠晉報宋”的理由。詩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惡除暴、舍身濟(jì)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軻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shù)折光。說得簡單一點,便是借歷史之舊事,抒自己之愛憎,這樣看是比較接近詩人心跡的吧。是的,這首詩的影響也正在此,此亦有詩為證:“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云》發(fā)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龔自珍《己亥雜詩》)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①。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②。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③。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④。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⑤。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⑦。蕭蕭哀風(fēng)逝,淡淡寒波生⑧。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⑨。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⑩。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⑾。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⑿。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⒀。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⒁。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⒂!
      
      【注釋】①燕丹:燕太子名丹。士:指春秋戰(zhàn)國那些諸侯的門客。贏:秦王姓嬴氏。強贏:指秦國。這兩句是說燕太子丹喜歡供養(yǎng)門客,用意在向秦王報仇。 ②百夫良:能抵抗百人的良士,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是百人之中最雄俊者。歲暮:晚年,或年深日久。荊卿:即荊軻,卿是尊稱。這兩句是說燕太子丹招募勇士,年深日久得到了荊軻。 ③君子:指荊軻。死知己:為知己者而死。燕京:燕國的都城。這兩句是說荊柯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手持寶劍離開燕京去為燕太子丹報仇。 ④素驥:白馬。廣陌:大道。我:荊軻自稱。這兩句是說白馬在大道上長嘯,燕太子丹等人慷慨送行。 ⑤危冠:高冠。長纓:系冠的絲帶。這兩句是說荊柯怒發(fā)沖冠、猛氣動纓。 ⑥飲餞:飲酒送別。易水:源出河北易縣西,東流至定興縣西南入拒馬河。四座:周圍座位。這兩句是說在易水上飲酒送別,周圍坐的都是英豪。 ⑦漸離:高漸離。筑:古樂器名,象答,十三弦,頸細(xì)而曲,用竹敲打。宋意:燕國勇士。這兩句是說高漸離擊筑,宋意高歌。 ⑧蕭蕭:風(fēng)聲。淡淡:同澹澹,水動搖的樣子。荊軻出發(fā)時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這兩句是說悲風(fēng)蕭蕭,寒波澹澹。 ⑨商、羽:都是音調(diào)名。古代樂調(diào)分宮、商、角、征、羽五音,商音凄涼,羽音慷慨。這兩句是說筑奏商調(diào)人們都為之流涕,奏羽調(diào)人們則慷慨震驚。 ⑩這兩句是說心中知道此去必死,但可傳名于后世。 ⑾蓋:車蓋。飛蓋:車奔馳如飛。秦庭:秦的朝廷。這句和上句是說荊軻登車飛馳去秦,連頭也沒回。 ⑿凌厲:奮勇直前的樣子。逶迤:迂曲長遠(yuǎn)的樣子。這兩句是說奮勇直前飛越萬里路程,迂回曲折經(jīng)過上千座城鎮(zhèn)。 ⒀圖:指荊軻所獻(xiàn)燕國督亢地圖。窮:盡。事:指行刺之事。豪主:指秦始皇。怔營:惶懼。這兩句是說地圖舒展到盡頭,行刺的事自然發(fā)生了,秦始皇當(dāng)時非常驚恐。 ⒁劍術(shù)疏:劍術(shù)不精。奇功:指刺殺秦始皇的事。這兩句是轉(zhuǎn)述魯勾踐的話,惋惜荊軻劍術(shù)不精,以致大功未成。 ⒂其人:指荊軻。余情:生氣。這兩句是說荊軻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卻流傳千古。
      
      【賞析】
       關(guān)于荊軻之事,《戰(zhàn)國策·燕策》與《史記·刺客列傳》都有記載,其基本情節(jié)是相似的。陶淵明的這首詩顯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簡單地用詩的形式復(fù)述這一歷史故事。
      
       詩的頭四句,從燕太子丹養(yǎng)士報秦(報,報復(fù)、報仇之意),引出荊軻。不僅概括了荊軻入燕,燕丹謀于太傅鞫武,鞫武薦田光,田光薦荊軻,燕丹得識荊軻,奉為“上卿”等等經(jīng)過,而且,一開始便將人物(荊軻)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為這個人物是最出眾、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負(fù)之重任,大體都已亮出,所以說這四句是“已將后事全攝”。正因為如此,矛盾的發(fā)展,人物的命運等等懸念,也就同時緊緊地系在讀者的心上。下面接著就寫荊軻出燕,在臨行前,史書中有荊軻等待與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遲之,疑其改悔”,引起荊軻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帶著并不中用的秦舞陽同行的記載。詩人略去這一重要情節(jié),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顯然是回護(hù)了燕丹的過失,但這樣寫卻與首句的“善養(yǎng)士”相呼應(yīng)。既使得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一氣貫注,也使得筆墨集中,結(jié)構(gòu)渾成。易水餞行,《戰(zhàn)國策》與《史記》是這么寫的:“遂發(fā),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緩而漸趨激昂。詩人則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素驥,白馬。馬猶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詩的情緒一下子就激發(fā)起來了。因而“雄發(fā)”二句的刻畫——頭發(fā)直豎,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氣,沖動了系冠的絲繩——雖不無夸張,但卻由于情真意足而顯得極其自然。易水餞別,也正是在這種氣氛中醞釀和展開的激昂悲壯的一幕。高漸離、宋意……一時燕國的豪杰,都列坐在餞席之上。寒水哀風(fēng),擊筑高歌,聲色俱現(xiàn),情景相生,送者、行者,無不熱血沸騰,慷慨流涕。“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又一筆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決心,寫出了行者的氣慨,而這也就是這幕戲的意圖與效果之所在。“登車”六句寫荊軻義無反顧,飛車入秦。使上述的決死之心與一往無前的氣慨,從行動上再加以具體的表現(xiàn)。其中“凌厲”二句亦屬詩人的想像,它好似一連串快速閃過的鏡頭,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詩中以大量筆墨寫出燕入秦,鋪敘得排蕩淋漓,而寫到行刺失敗的正面,卻是惜墨如金,只用了兩句話——“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前一句洗練地交代了荊軻與燕丹在地圖中藏著利刃以要劫、刺殺秦王的計謀,同時也宣布了高潮的到來,后一句只寫秦王慌張驚恐,從對面突出荊軻的果敢與威懾,而對荊軻被秦王左右擊殺等等,則只字不提,其傾向之鮮明,愛憎之強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現(xiàn)了雄姿勃勃的荊軻形象,也表現(xiàn)了作者剪裁的功夫與創(chuàng)造的才能。詩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評述,詩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猶在,在惋惜和贊嘆之中,使這個勇于犧牲、不畏強暴的形象,獲得了不滅的光輝、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詩人是以飽蘸感情的筆觸,寫下了這個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結(jié)尾。正如張玉谷說的:“既惜之,復(fù)慕之,結(jié)得摶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詩賞析》)。
      
       發(fā)思古之幽情,是為了現(xiàn)實。不過這“現(xiàn)實”亦不宜說得過窄過死(如一些論者所言,這首詩是詩人出于“忠晉報宋”而作),為什么呢?首先,因為陶淵明反復(fù)地說過:“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之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雜詩》之五)。這使我們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著豪放、俠義的色彩。其次,詩人也曾出仕于晉,不過他說這是“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歸田園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見“晉”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國,當(dāng)然“宋”亦如此。這些都是我們不必將《詠荊軻》的作意膠柱于“忠晉報宋”的理由。詩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惡除暴、舍身濟(jì)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軻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shù)折光。說得簡單一點,便是借歷史之舊事,抒自己之愛憎,這樣看是比較接近詩人心跡的吧。是的,這首詩的影響也正在此,此亦有詩為證:“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云》發(fā)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龔自珍《己亥雜詩》)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①。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②。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③。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④。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⑤。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⑦。蕭蕭哀風(fēng)逝,淡淡寒波生⑧。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⑨。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⑩。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⑾。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⑿。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⒀。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⒁。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⒂!

    【注釋】①燕丹:燕太子名丹。士:指春秋戰(zhàn)國那些諸侯的門客。贏:秦王姓嬴氏。強贏:指秦國。這兩句是說燕太子丹喜歡供養(yǎng)門客,用意在向秦王報仇。 ②百夫良:能抵抗百人的良士,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是百人之中最雄俊者。歲暮:晚年,或年深日久。荊卿:即荊軻,卿是尊稱。這兩句是說燕太子丹招募勇士,年深日久得到了荊軻。 ③君子:指荊軻。死知己:為知己者而死。燕京:燕國的都城。這兩句是說荊柯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手持寶劍離開燕京去為燕太子丹報仇。 ④素驥:白馬。廣陌:大道。我:荊軻自稱。這兩句是說白馬在大道上長嘯,燕太子丹等人慷慨送行。 ⑤危冠:高冠。長纓:系冠的絲帶。這兩句是說荊柯怒發(fā)沖冠、猛氣動纓。 ⑥飲餞:飲酒送別。易水:源出河北易縣西,東流至定興縣西南入拒馬河。四座:周圍座位。這兩句是說在易水上飲酒送別,周圍坐的都是英豪。 ⑦漸離:高漸離。筑:古樂器名,象答,十三弦,頸細(xì)而曲,用竹敲打。宋意:燕國勇士。這兩句是說高漸離擊筑,宋意高歌。 ⑧蕭蕭:風(fēng)聲。淡淡:同澹澹,水動搖的樣子。荊軻出發(fā)時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這兩句是說悲風(fēng)蕭蕭,寒波澹澹。 ⑨商、羽:都是音調(diào)名。古代樂調(diào)分宮、商、角、征、羽五音,商音凄涼,羽音慷慨。這兩句是說筑奏商調(diào)人們都為之流涕,奏羽調(diào)人們則慷慨震驚。 ⑩這兩句是說心中知道此去必死,但可傳名于后世。 ⑾蓋:車蓋。飛蓋:車奔馳如飛。秦庭:秦的朝廷。這句和上句是說荊軻登車飛馳去秦,連頭也沒回。 ⑿凌厲:奮勇直前的樣子。逶迤:迂曲長遠(yuǎn)的樣子。這兩句是說奮勇直前飛越萬里路程,迂回曲折經(jīng)過上千座城鎮(zhèn)。 ⒀圖:指荊軻所獻(xiàn)燕國督亢地圖。窮:盡。事:指行刺之事。豪主:指秦始皇。怔營:惶懼。這兩句是說地圖舒展到盡頭,行刺的事自然發(fā)生了,秦始皇當(dāng)時非常驚恐。 ⒁劍術(shù)疏:劍術(shù)不精。奇功:指刺殺秦始皇的事。這兩句是轉(zhuǎn)述魯勾踐的話,惋惜荊軻劍術(shù)不精,以致大功未成。 ⒂其人:指荊軻。余情:生氣。這兩句是說荊軻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卻流傳千古。

    【賞析】
    關(guān)于荊軻之事,《戰(zhàn)國策·燕策》與《史記·刺客列傳》都有記載,其基本情節(jié)是相似的。陶淵明的這首詩顯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簡單地用詩的形式復(fù)述這一歷史故事。

    詩的頭四句,從燕太子丹養(yǎng)士報秦(報,報復(fù)、報仇之意),引出荊軻。不僅概括了荊軻入燕,燕丹謀于太傅鞫武,鞫武薦田光,田光薦荊軻,燕丹得識荊軻,奉為 “上卿”等等經(jīng)過,而且,一開始便將人物(荊軻)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為這個人物是最出眾、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負(fù)之重任,大體都已亮出,所以說這四句是“已將后事全攝”。正因為如此,矛盾的發(fā)展,人物的命運等等懸念,也就同時緊緊地系在讀者的心上。下面接著就寫荊軻出燕,在臨行前,史書中有荊軻等待與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遲之,疑其改悔”,引起荊軻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帶著并不中用的秦舞陽同行的記載。詩人略去這一重要情節(jié),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顯然是回護(hù)了燕丹的過失,但這樣寫卻與首句的“善養(yǎng)士”相呼應(yīng)。既使得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一氣貫注,也使得筆墨集中,結(jié)構(gòu)渾成。易水餞行,《戰(zhàn)國策》與《史記》是這么寫的:“遂發(fā),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緩而漸趨激昂。詩人則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素驥,白馬。馬猶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詩的情緒一下子就激發(fā)起來了。因而“雄發(fā)”二句的刻畫——頭發(fā)直豎,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氣,沖動了系冠的絲繩 ——雖不無夸張,但卻由于情真意足而顯得極其自然。易水餞別,也正是在這種氣氛中醞釀和展開的激昂悲壯的一幕。高漸離、宋意……一時燕國的豪杰,都列坐在餞席之上。寒水哀風(fēng),擊筑高歌,聲色俱現(xiàn),情景相生,送者、行者,無不熱血沸騰,慷慨流涕。“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又一筆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決心,寫出了行者的氣慨,而這也就是這幕戲的意圖與效果之所在。“登車”六句寫荊軻義無反顧,飛車入秦。使上述的決死之心與一往無前的氣慨,從行動上再加以具體的表現(xiàn)。其中“凌厲”二句亦屬詩人的想像,它好似一連串快速閃過的鏡頭,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詩中以大量筆墨寫出燕入秦,鋪敘得排蕩淋漓,而寫到行刺失敗的正面,卻是惜墨如金,只用了兩句話——“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前一句洗練地交代了荊軻與燕丹在地圖中藏著利刃以要劫、刺殺秦王的計謀,同時也宣布了高潮的到來,后一句只寫秦王慌張驚恐,從對面突出荊軻的果敢與威懾,而對荊軻被秦王左右擊殺等等,則只字不提,其傾向之鮮明,愛憎之強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現(xiàn)了雄姿勃勃的荊軻形象,也表現(xiàn)了作者剪裁的功夫與創(chuàng)造的才能。詩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評述,詩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猶在,在惋惜和贊嘆之中,使這個勇于犧牲、不畏強暴的形象,獲得了不滅的光輝、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詩人是以飽蘸感情的筆觸,寫下了這個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結(jié)尾。正如張玉谷說的:“既惜之,復(fù)慕之,結(jié)得摶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詩賞析》)。

    發(fā)思古之幽情,是為了現(xiàn)實。不過這“現(xiàn)實”亦不宜說得過窄過死(如一些論者所言,這首詩是詩人出于“忠晉報宋”而作),為什么呢?首先,因為陶淵明反復(fù)地說過:“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之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雜詩》之五)。這使我們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著豪放、俠義的色彩。其次,詩人也曾出仕于晉,不過他說這是“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歸田園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見“晉”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國,當(dāng)然“宋”亦如此。這些都是我們不必將《詠荊軻》的作意膠柱于“忠晉報宋”的理由。詩人一生 “猛志”不衰,疾惡除暴、舍身濟(jì)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軻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shù)折光。說得簡單一點,便是借歷史之舊事,抒自己之愛憎,這樣看是比較接近詩人心跡的吧。是的,這首詩的影響也正在此,此亦有詩為證:“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云》發(fā)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龔自珍《己亥雜詩》)

    求陶淵明最有名詩句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描繪了詩人田園生活中的寧靜與安詳,其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尤為著名,它不僅展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也體現(xiàn)了其悠然自得的心境。在《歸園田居·其一》中,陶淵明表達(dá)了對官場的厭倦以及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詩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生動地描繪了他渴望自由和回...

    求陶淵明的《飲酒》和《歸園田居》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他的詩歌以其清淡幽遠(yuǎn)之筆,描繪田園生活與鄉(xiāng)村風(fēng)光,為詩歌開辟了全新的境界。陶詩的一大特色在于樸質(zhì)自然,感覺與情理渾然一體,難以分割。他常用“忘言”“忘懷”等詞,阻斷對情理的探究,這或許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表現(xiàn)。《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

    求陶淵明的生平名片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陶淵...

    求陶淵明的詩歌
    其一∶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賓,歷世重光。御龍勤夏,豕韋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其二∶紛紛戰(zhàn)國,漠漠衰周。鳳隱于林,幽人在丘。逸虬繞云,奔鯨駭流。天集有漢,眷予愍侯。其三∶放赫愍侯,運當(dāng)攀龍。撫劍風(fēng)邁,顯茲武功。書誓河山,啟土開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蹤。其四∶渾渾...

    求一首陶淵明的詩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其二 野外罕...

    求關(guān)于陶淵明的三個故事
    陶淵明與菊花: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可以說是和菊花有不解之緣。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最有名的像他的《飲酒》詩里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yuǎn)我遺世情。”菊花對于陶淵明,是一種人格的化身。詩人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

    求陶淵明的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陶淵明作。記中漁人出,詩里言生息。世亂賢隱,避秦亂世。高山黃綺,桃花源人亦逝。跡湮徑廢,相命農(nóng)耕。日落息,桑竹蔭余,豆谷適時。春蠶收絲,秋收無稅。路通雞犬,古法俎豆,衣裳舊制。童孺行歌,斑白游詣。草木識節(jié),木衰知厲。四時自歲,樂怡無智。五百年奇蹤,神界一開。淳...

    求陶淵明最有名詩句
    《飲酒·其五》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是陶淵明的的代表作之一,對于許多人來說并不陌生。詩的開頭四句很耐人回味,身處鬧市,卻沒有被車馬的喧囂所打擾,這是因為“心遠(yuǎn)”,...

    求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的賞析
    陶淵明41歲時(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澤令。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dāng)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編輯...

    尋求一些關(guān)于陶淵明的資料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暗贈謚號靖節(jié)先生,潯陽人(一說宜豐人)。東晉著名文學(xué)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歷史學(xué)家陳寅恪曾考證陶為奚族人,但其證據(jù)略顯薄弱)。(《宋書》隱逸傳云:“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

    相關(guān)評說:

  • 弋貧13356482537: 陶淵明的《詠荊軻》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你是否贊同陶淵明的話? -
    長沙市成對: ______ 太子丹對荊軻的決心、品質(zhì)、謀略和性情并無充分了解,雙方談不上“知己”.荊軻要待機而動,太子丹卻“疑其有悔改”,予以責(zé)難,甚至以先遣秦武陽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慮心情、狹隘心胸,表現(xiàn)出他完全不了解荊軻周密思慮力求全勝的大略.既然太子丹對荊軻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這一說法自然難以成立~
  • 弋貧13356482537: 陶淵明寫的詩有哪些? -
    長沙市成對: ______ 詠荊軻 歸園田居 其一 飲酒 其五 歸園田居 其三 飲酒 其九 歸園田居 其二 桃花源詩 歸園田居 其四 雜詩 其二 雜詩 其一 擬挽歌辭 其三 歸園田居 其五 擬挽歌辭 其一 歸鳥 其一 移居 其一 雜詩 其一 擬挽歌辭 其二 飲酒 其一 和郭主簿 其一 ...
  • 弋貧13356482537: 關(guān)于陶淵明的詠荊軻的問題
    長沙市成對: ______ 1重情重義 勇猛剛毅 慷慨悲壯 大義凜然 將生死至之度外的除暴英雄形象 2正:雄發(fā)指危冠 猛氣充長纓 雄發(fā) 寫出了當(dāng)時荊軻整裝待發(fā)的颯爽英姿 猛字寫出了荊軻勇猛 絕決的樣子和勢在必得的決心 體現(xiàn)了他勇猛剛毅的形象 側(cè):蕭蕭哀風(fēng)逝 淡淡寒波生 哀風(fēng) 寒波 渲染了一種凄涼 哀傷的氣氛 體現(xiàn)了荊軻悲壯 孤獨的形象
  • 弋貧13356482537: 陶淵明的詩有哪些?? -
    長沙市成對: ______ 《飲酒》《歸園田居》《詠荊軻》
  • 弋貧13356482537: 求一篇300字對荊軻的評述 -
    長沙市成對: ______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陶淵明的這首《詠荊軻》可以說是代表了兩千多年來對荊軻的正面評價. 盡管有人否定他的做法,但...
  • 弋貧13356482537: 贊美荊軻的句子有哪些? -
    長沙市成對: ______ 1、《詠荊軻》魏晉/陶淵明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fēng)逝,淡淡寒...
  • 弋貧13356482537: 風(fēng)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fù)換的全詩
    長沙市成對: ______ 這是公元前227年,荊軻刺殺秦王,臨走前說的話. 陶淵明 《詠荊軻》 燕丹善養(yǎng)士,⑵志在報強嬴.⑶ 招集百夫良,⑷歲暮得荊卿.⑸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⑹慷慨送我行. 雄發(fā)指危冠,猛氣充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
  • 弋貧13356482537: 急求陶淵明的詩[飲酒]共二十篇.求救! -
    長沙市成對: ______ 飲酒二十首并序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fù)醉.既醉之 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视频| 欧美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免费高清观看mv| 李老汉挺进小雪的嫩苞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欧美日本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好看的2019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