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明朝歷任宰相和首輔都是誰? 明朝歷任宰相和首輔都是誰?
宰相: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徐達共四人。
首輔:曹鼐 、陳循 、高榖 、徐有貞 、許彬 、李賢 、嚴(yán)嵩、張居正、黃淮 、解縉 、胡廣 、楊榮、楊士奇 、楊溥、高拱等人。
一、宰相
1、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yuǎn)(今安徽定遠(yuǎn)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后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zhàn),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國公,奉命監(jiān)修《元史》,編寫《太祖訓(xùn)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quán)追謚襄愍。
2、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
徐達出身農(nóng)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lǐng)導(dǎo)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并于兩年后攻克平江,滅張士誠。
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后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jǐn)慎,善于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二、內(nèi)閣首輔
3、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wèi)(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于江陵縣(今屬荊州),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nèi)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后遷任內(nèi)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xué)士。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后,因為李太后與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馮保的支持,張居正代高拱為內(nèi)閣首輔。
當(dāng)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在任內(nèi)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余萬”。
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zhèn)北邊,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4、胡廣
胡廣(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銓之后。明朝文學(xué)家,學(xué)者,官員。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xué)士。
永樂十六年(1418年),胡廣去世,年四十九。贈禮部尚書,謚文穆。明朝文臣得謚號,自胡廣始。明仁宗即位后,加贈太子少師。胡廣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雜著》、《胡文穆集》等。
5、徐有貞
徐有貞(1407年-1472年),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號天全翁,南直隸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中期內(nèi)閣首輔,因封爵武功伯,世稱徐武功。
徐有貞是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土木堡之變后曾建議南遷,遭到朝野內(nèi)外的一致譴責(zé)。他在景泰年間擔(dān)任僉都御史,到山東治理黃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
景泰八年(1457年),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劃發(fā)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復(fù)辟,被拜為華蓋殿大學(xué)士、兵部尚書,封爵武功伯。他讒殺于謙、王文,又與石亨、曹吉祥爭權(quán),結(jié)果被構(gòu)陷罪名,貶為廣東參政,后又流徙金齒。石亨敗亡后放歸。
成化八年(1472年),徐有貞去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內(nèi)閣首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善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胡惟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汪廣洋
宰相共4人,分別是: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徐達,首輔共76人,分別是黃淮 、解縉 、胡廣 、楊榮、楊士奇 、楊溥 、曹鼐 、陳循 、高榖 、徐有貞 、許彬 、李賢 、嚴(yán)嵩、張居正、高拱等。
一、宰相
1、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yuǎn)(今安徽定遠(yuǎn)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后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zhàn),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國公,奉命監(jiān)修《元史》,編寫《太祖訓(xùn)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quán)追謚襄愍。
2、汪廣洋
汪廣洋(? ~1379),江蘇高郵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漢族。元末進士出身,通經(jīng)能文,尤工詩,善隸書。朱元璋稱贊其“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
年少時跟隨太祖朱元璋起義反元,被朱元璋聘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參與常遇春軍務(wù)。明朝建立后,先后擔(dān)任山東行省、陜西參政、中書省左丞、廣東行省參政、右丞相職務(wù)。
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劉基案牽連,被朱元璋賜死。
3、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yuǎn)(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xiāng),與張昶為友。明朝開國功臣,最后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fā)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處死。
4、徐達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徐達出身農(nóng)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lǐng)導(dǎo)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jù)勢力。
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以后,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jǐn)慎,善于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二、首輔
1、李賢
李賢(1409年1月1日-1467年1月19日),字原德,鄧(今河南鄧州市)人。明代名臣。
宣德八年(1433年),李賢登進士第,授吏部驗封主事,歷考功、文選郎中。“土木之變”時,李賢脫難回京。
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代宗賞識,升任兵部右侍郎,轉(zhuǎn)戶部侍郎,次年又遷吏部右侍郎。
英宗復(fù)辟后,遷翰林學(xué)士,入內(nèi)閣,升吏部尚書。天順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天順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賢委以托孤重任。憲宗即位,晉升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xué)士、知經(jīng)筵事。
2、解縉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xué)家。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nèi)閣首輔、右春坊大學(xué)士,參預(yù)機要事務(wù)。
解縉因為才學(xué)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3、嚴(yán)嵩
嚴(yán)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
他是明朝著名的權(quán)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xué)士。63歲拜相入閣。嚴(yán)嵩書法造詣深,擅長寫青詞(實為他人代筆)。
《明史》將嚴(yán)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quán)罔利”。 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歷史典籍,嚴(yán)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
4、高拱
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人。中國明代嘉靖、隆慶時大臣。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
朱載垕為裕王時,任侍講學(xué)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階薦,拜文淵閣大學(xué)士。隆慶五年(1571年)升任內(nèi)閣首輔。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禮監(jiān)之權(quán),還之于內(nèi)閣。與張居正謀,張居正與馮保交好,馮保進讒太后責(zé)高拱專恣,被勒令致仕。萬歷六年(1578年)卒于家中,次年贈復(fù)原官。
5、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wèi)(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于江陵縣(今屬荊州),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
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nèi)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后遷任內(nèi)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xué)士。
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后,因為李太后與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馮保的支持,張居正代高拱為內(nèi)閣首輔。
當(dāng)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在任內(nèi)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余萬"。
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zhèn)北邊,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歷十年(1582年)7月9日(農(nóng)歷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謚文忠(后均被褫奪)。
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恢復(fù)名譽。著有《張?zhí)兰贰ⅰ稌?jīng)直解》、《帝鑒圖說》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首輔
百度百科——李善長
百度百科——汪廣洋
百度百科——胡惟庸
百度百科——徐達
宰相: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徐達共四人。
首輔:曹鼐 、陳循 、高榖 、徐有貞 、許彬 、李賢 、嚴(yán)嵩、張居正、黃淮 、解縉 、胡廣 、楊榮、楊士奇 、楊溥、高拱等人。
一、宰相
1、李善長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yuǎn)(今安徽定遠(yuǎn)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后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zhàn),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國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quán)追謚襄愍。
2、汪廣洋
汪廣洋,江蘇高郵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漢族。元末進士出身,通經(jīng)能文,尤工詩,善隸書。朱元璋稱贊其“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
3、胡惟庸
胡惟庸,漢族,濠州定遠(yuǎn)(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xiāng),與張昶為友。明朝開國功臣,最后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fā)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處死。
4、徐達
徐達,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擴展資料
內(nèi)閣首輔
即內(nèi)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在明代,“首輔”是對內(nèi)閣大學(xué)士(少數(shù)以翰林學(xué)士入直內(nèi)閣)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稱,與內(nèi)閣”次輔“、”群輔“相對,一說大致產(chǎn)生于明英宗天順年間,始自李賢;另有從明仁宗時大學(xué)士初兼師保之官的楊士奇起算、從明成祖創(chuàng)建內(nèi)閣時起算、從明世宗在位期間起算等說法。
內(nèi)閣首輔并無明文規(guī)定,而是政治實踐的產(chǎn)物。嘉靖、隆慶與萬歷初年,首輔、次輔界限嚴(yán)格,首輔之權(quán)最重,主持內(nèi)閣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擬權(quán),次輔不敢與之抗衡。在內(nèi)閣之外,內(nèi)閣首輔也已成為文臣之首,并能有力地影響六部,其中張居正還嘗試通過考成法以使對六部的控制得到制度化。張居正之后,內(nèi)閣首輔權(quán)力趨于衰落。
對于內(nèi)閣首輔的性質(zhì)和地位,存在“顧問”、“宰相”、“開府之書記”、“輔相”等多種說法,當(dāng)代學(xué)界主流觀點認(rèn)為其并非宰相。嚴(yán)格意義上,在明代內(nèi)閣制形成初期及清代等不強調(diào)內(nèi)閣大學(xué)士職權(quán)差別的時代,不存在”內(nèi)閣首輔“的概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胡惟庸
百度百科——李善長
百度百科——徐達
百度百科——汪廣洋
百度百科——內(nèi)閣首輔
1、黃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進,十一月降。1402年
2、解縉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進,永樂五年二月罷。1402年-1407年
3、胡廣 永樂五年二月進,十六年五月卒。1407年-1418年
4、楊榮 永樂十六年五月進,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年-1424年
5、楊士奇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進,正統(tǒng)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6、楊溥 正統(tǒng)九年三月進,十一年七月卒。1444年-1446年
7、曹鼐 正統(tǒng)十一年七月進,十四年八月卒。1446年-1449年
8、陳循 正統(tǒng)十四年八月進,天順元年正月罷。1449年-1457年
高榖 天順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1457年
9、徐有貞 天順元年二月進,六月罷。1457年
10、許彬 天順元年六月進,七月罷。1457年
11、李賢 天順元年七月進,成化二年三月丁憂。1457年-1466年
12、陳文 成化二年三月進,五月降。1466年
13、李賢 成化二年五月復(fù),十二月卒。1466年
14、陳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進,四年四月卒。1466年-1468年
15、彭時 成化四年四月進,十一年三月卒。1468年-1475年
16、商輅 成化十一年三月進,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年-1477年
17、萬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進,二十三年十月罷。1477年-1487年
18、劉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進,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年-1492年
19、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進,十一年七月致仕。1492年-1498年
20、劉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進,正德元年十月致仕。1498年-1506年
21、李東陽 正德元年十月進,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年-1512年
22、楊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進,十年三月丁憂。1512年-1515年
23、梁儲 正德十年三月進,十二年十一月降。1515年-1517年
24、楊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復(fù),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25、蔣冕 嘉靖三年二月進,五月致仕。1524年
26、毛紀(jì) 嘉靖三年五月進,七月致仕。1524年
27、費宏 嘉靖三年七月進,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28、楊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進,七月降。1526年
29、費宏 嘉靖五年七月進,六年二月致仕。1526年-1527年
30、楊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進,八年九月致仕。1527年-1529年
31、張璁 嘉靖八年九月進,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1529年-1531年
32、翟鑾 嘉靖十年七月進,十月降。1531年
33、張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復(fù),十一年八月致仕。1531年-1532年
34、方獻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進,十二年四月降。1532年-1533年
35、張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復(fù),十四年四月致仕。1533年-1535年
36、李時 嘉靖十四年四月進,十七年十二月卒。1535年-1538年
37、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進,十八年五月致仕。1538年-1539年
顧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38、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復(fù),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39、翟鑾 嘉靖二十年八月進,十月降。1541年
40、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復(fù),二十一年七月罷。1541年-1542年
41、翟鑾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進,二十三年八月罷。1542年-1544年
42、嚴(yán)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進,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43、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復(fù),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44、嚴(yán)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進,四十一年五月罷。1548年-1562年
45、徐階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進,隆慶二年七月致仕。1562年-1568年
46、李春芳 隆慶二年七月進,五年五月致仕。1568年-1571年
47、高拱 隆慶五年五月進,六年六月罷。1571年-1572年
48、張居正 隆慶六年六月進,萬歷十年六月卒。1572年-1582年
49、張四維 萬歷十年六月進,十一年四月丁憂。1582年-1583年
50、申時行 萬歷十一年四月進,十九年九月致仕。1583年-1591年
51、王家屏 萬歷十九年九月進,二十年三月致仕。1591年-1592年
52、趙志皋 萬歷二十年三月進,二十一年正月降。1592年-1593年
53、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正月進,二十二年五月致仕。1593年-1594年
54、趙志皋 萬歷二十二年五月進,二十九年九月卒。1594年-1601年
55、沈一貫 萬歷二十九年九月進,三十四年七月致仕。1601年-1606年
56、朱賡 萬歷三十四年七月進,三十六年十一月卒。1606年-1608年
57、李廷機 萬歷三十六年十一月進,四十年九月致仕。1608年-1612年
58、葉向高 萬歷四十年九月進,四十二年八月致仕。1612年-1614年
59、方從哲 萬歷四十二年八月進,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1614年-1620年
60、劉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進,天啟元年十月降。1620年-1621年
61、葉向高 天啟元年十月復(fù),四年七月致仕。1621年-1624年
62、韓爌 天啟四年七月進,十一月致仕。1624年
63、朱國禎 天啟四年十一月進,十二月致仕。1624年
63、顧秉謙 天啟四年十二月進,六年九月致仕。1624年-1626年
64、黃立極 天啟六年九月進,七年十一月致仕。1626年-1627年
65、施鳯來 天啟七年十一月進,崇禎元年三月致仕。1627年-1628年
66、李國 崇禎元年三月進,五月致仕。1628年
67、來宗道 崇禎元年五月進,六月致仕。1628年
68、周道登 崇禎元年六月進,十二月降。1628年
69、韓爌 崇禎元年十二月進,三年正月致仕。1628年-1630年
70、李標(biāo) 崇禎三年正月進,三月致仕。1630年
71、成基命 崇禎三年三月進,九月致仕。1630年
72、周延儒 崇禎三年九月進,六年六月罷。1630年-1633年
73、溫體仁 崇禎六年六月進,十年六月致仕。1633年-1637年
74、張至發(fā) 崇禎十年六月進,十一年四月罷。1637年-1638年
75、孔貞遠(yuǎn) 崇禎十一年四月進,六月罷。1638年
76、劉宇亮 崇禎十一年六月進,十二年二月罷。1638年-1639年
77、薛國觀 崇禎十二年二月進,十三年六月致仕。1639年-1640年
78、范復(fù)粹 崇禎十三年六月進,十四年五月罷。1640年-1641年
張四知 崇禎十四年五月代,九月降。1641年
79、周延儒 崇禎十四年九月進,十六年五月罷。1641年-1643年
80、陳演 崇禎十六年五月進,十七年二月罷。1643年-1644年
蔣德璟 崇禎十七年二月代,三月罷。1644年
81、魏藻德 崇禎十七年三月進,本月卒。1644年
李建泰 崇禎十七年三月代,五月罷。1644年
82、史可法 崇禎十七年五月進,八月出。1644年
83、高弘圖 崇禎十七年八月進,十月罷。1644年
84、馬士英 崇禎十七年十月進,弘光元年閏六月罷。1644年-1645年
85、黃道周 弘光元年閏六月進,隆武元年七月出。1645年
86、路振飛 隆武元年七月進,二年十月降。1645年-1646年
87、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進,永歷元年正月畔。1646年-1647年
瞿式耜 永歷元年正月代,二月降。1647年
88、吳炳 永歷元年二月進,八月卒。1647
瞿式耜 永歷元年八月代,九月降。1647
89、嚴(yán)起恒 永歷元年九月進,三年正月降。1647年-1649年
90、黃士俊 永歷三年正月進,四年正月罷。1649年-1650年
91、嚴(yán)起恒 永歷四年正月進,四月罷。1650年
92、文安之 永歷四年四月進,五年二月出。1650年-1651年
93、吳貞毓 永歷五年二月進,八年三月卒。1651年-1654年
94、丁繼善 永歷八年四月進,十四年罷。1654年-1660年
95、馬吉翔 永歷十四年進,十五年七月卒。1660年-1661年
張煌言 永歷十五年七月代,永歷十八年九月卒。1661年-1664年
方逢年 弘光元年閏六月進,監(jiān)國魯元年六月畔。1645年-1646年
熊汝霖 監(jiān)國魯二年十月進,三年正月卒。1647年-1648年
馬思理 監(jiān)國魯三年正月進,十月卒。1648年
張肯堂 監(jiān)國魯四年十月進,六年九月卒。1649年-1651年
沈宸荃 監(jiān)國魯六年九月代,七年正月卒。1651年-1652年
李善長,胡惟庸,張輔,李貞,夏言,嚴(yán)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張思維,
明朝那些事,明朝歷任宰相和首輔都是誰?
二、內(nèi)閣首輔 3、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wèi)(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于江陵縣(今屬荊州),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nèi)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嘉靖二...
誰能提供明朝歷代宰相名單?
3、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江陵人 ,時人又稱張江陵(今湖北荊州)。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nèi)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1582年(萬歷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贈上柱國,謚文忠(后均被褫奪),張居正也是...
明朝那些事兒 大事年表
1572 張居正(1525-1582)為首輔,高拱(1512-1578)遭罷免 1573 萬歷 1578 李時珍(1518-1593)著《本草綱目》(Great Pharmacopoeia)問世 1580 張居正(1525-1582)丈量田畝 1582 吳承恩(1510?-1582?)逝,著有《西游記》1583 申時行(1535-1614)任首輔 1584 耿定理(1534-1584)逝 1590 王世貞(1526-1590)...
當(dāng)年明月對明朝大臣的“十大”排名是怎樣的?
第一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第一官僚:徐階 第二:申時行。開國名將:徐達,李文忠、常遇春、馮勝、朱文正、鄧愈。明朝綜合名將排行中,戚繼光可以排到前五。三大才子:楊慎、解縉、徐渭。這些全部是當(dāng)年明月原書中的排名。
讀《明朝那些事》,梳理大明十六帝及人、事
NO.1 朱元璋(明太祖,洪武,1368-1398,31年)。 太子朱標(biāo),孫子朱允炆,四子朱棣 。 大將徐達、常遇春、李文中、馮勝、傅友德、藍玉 。 謀臣劉基劉伯溫,李善長 。 胡惟庸案、空印案、藍玉案 。 71歲 No.2 朱允炆(明惠宗,建文,1399-1402,4年)。 齊泰、黃之澄、方孝孺 。 失蹤 No.3 ...
明朝有沒有宰相這一官職?
明朝初期曾設(shè)置過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算是最后兩位宰相的人,但是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就以胡惟庸謀反為罪名,將胡惟庸誅九族,九族中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長.同時廢除宰相制,將宰相的權(quán)力分配給六部.讓六部直接為皇帝負(fù)責(zé).這種想法初期不錯,但是皇帝一個人處理不了這么多事情.所以,明朝后期的皇帝就設(shè)立了首輔 ...
說說你評出的明朝十大人物 哈哈
萬歷年第一首輔,明朝第一首輔。如果他能多活十年,或許沒有后面的亂子?? 第六名 戚繼光 主要成就: 創(chuàng)戚家軍 南平倭寇 北御胡虜 他是明初世襲的軍官,卻童年貧困。他是威名遠(yuǎn)播的將領(lǐng),卻晚景凄涼。 戚繼光,因嘉靖中的《備俺答策》收到了賞識,因平定東南的倭亂而受萬民敬仰。直至東南事平后,揮師北上,駐守...
《明朝那些事兒》張居正和萬歷小皇帝
張居正初入朝堂時,皇帝是個甩手掌柜,當(dāng)時的首輔是高鞏,朝中大小事,都是高鞏說了算。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趁著新帝繼位,張居正聯(lián)合一個宦官,搞倒了高鞏,一代新人換舊人,大明朝堂又變成了張居正的一人之下劇場。萬歷登基時才十歲,張居正四十八歲。身為皇家第一家庭教師,張居正的大明皇帝...
明代的那些事兒
擔(dān)當(dāng)首輔 在嘉靖初年(1522年)“議大禮”事件中,首輔楊廷和同閣臣蔣冕、毛紀(jì)合力與皇帝爭持不下,費宏的看法雖同楊廷和等一致,作為閣臣他也在論疏上署名,可不同于楊廷和頑強地堅持己見,使嘉靖帝難以接受。皇帝看出他們四人中態(tài)度有差別,認(rèn)為費宏不錯,等到嘉靖三年二月,楊廷和致仕,費宏進吏部尚書被任為首輔。四月...
宰相和首輔的區(qū)別
明朝朱元璋取消宰相,但是又設(shè)立了內(nèi)閣來輔助朝政,內(nèi)閣中一共有六個人,其中資歷最老的就是內(nèi)閣首輔,到了明朝中后期,首輔的權(quán)力比當(dāng)初的宰相還要大!內(nèi)閣制在明朝以前沒有,是明朝的一項獨特發(fā)明 建議看當(dāng)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
相關(guān)評說:
民豐縣凸面: ______ 張居正歷經(jīng)三代皇帝才坐到首輔的,憋了那么久當(dāng)然想有所作為,年幼的朱翊鈞自然是無法與張前輩抗衡,可能是想做,但在朝中,幾乎都是張前輩的人.小朱不爽也沒辦法,這是自然規(guī)律,姜還是老的辣,新生力量還沒成形的時候,需要老一輩扛大梁,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成是小朱同志的軟弱
民豐縣凸面: ______ 1. 丞相地位要高,丞相是制約皇帝權(quán)利的存在.重大的事項,皇帝要聽取丞相的的意見,丞相地位是“法定的”.明以前,許多丞相,都和皇帝分庭抗禮(比如:房玄齡)2. 內(nèi)閣首輔,是在明朝朱元璋廢宰相后設(shè)立,由皇帝確立,對皇帝負(fù)責(zé).他的地位,權(quán)限高低,完全取決于皇帝對他的喜愛程度.縱觀整個明朝歷史,雖然有幾位首輔權(quán)高蓋主(比如張居正),但大部分仍不能與皇帝相左.總之,內(nèi)閣首輔,是君主集權(quán)的產(chǎn)物.內(nèi)閣首輔和宰相表面看地位相似,但執(zhí)政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宰相有名正言順的柄國執(zhí)政的權(quán)力,但首輔大臣必須看所處當(dāng)朝的皇帝,如果皇帝不管事首輔大臣才能側(cè)面影響朝政 說明了君主專政的權(quán)利進一步加強了
民豐縣凸面: ______ 明朝那些事,將明代皇帝和大臣,及重要事跡.好看 楊慎,明朝內(nèi)閣首輔楊延和之子,著有臨江仙,及三國主題曲.
民豐縣凸面: ______ 徐階(1503~1574年),字子升,號少湖,又號存齋,明松江府華亭縣人.早年即工詩文,善書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后因忤張孚敬,被斥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從此謹(jǐn)事上官.延平多盜,到任后捕劇盜100...
民豐縣凸面: ______ 明朝自朱元璋就廢除宰相,明朝著名的內(nèi)閣首輔有: 明太祖朱元璋朝(公元1368~1398年) 洪武 徐 達 李善長 常遇春 趙 庸 汪廣洋 廖永忠 胡惟庸 明惠帝朱允文朝(公元1398~1402年) 建文 齊 泰 黃子澄 方孝孺 明成祖朱棣朝(公元1402~1424...
民豐縣凸面: ______ 第一部的主要內(nèi)容是說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的好像.用很詼諧的語言闡述了朱元璋的成長奮斗史以及作為一個帝王的政治特點和作為一個家庭長者對后世子孫的安排,由于他的安排直接導(dǎo)致了后世的一系列影響,還講述了一個又天真又不天真的侄子與奸詐的叔叔之間爭奪皇位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的來的東西,來路不正心虛的故事,卻又做出了很多歷史上皇帝做不出的偉業(yè)....
民豐縣凸面: ______ 《明朝那些事》講述的是歷史啊,所以當(dāng)然與真實歷史相同.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登基,定都應(yīng)天府(今南京,古又稱金陵),設(shè)南京為京都.1398年,朱元璋逝世,將皇位交給了已故太子朱標(biāo)的兒子—皇太孫朱允炆,朱允炆一登基就著手削藩,逼反了自己的就藩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1402年,在經(jīng)歷了四年的“靖難之役”后,朱棣擊敗了朱允炆登上了皇帝寶座,改年號“永樂”,定都南京,之后又改北平為北京、順天府,設(shè)北京為京師,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從此直到明朝滅亡,大明首都就一直在北京.
民豐縣凸面: ______ 武將 徐達(沉著老練自有大將風(fēng)范又是開國元勛) 朱棣(雖貴為皇帝確是大明朝不世出的將才,奪得皇權(quán)大敗蒙古便是例證 ) 戚繼光(抗倭名將,民族英雄,邊防屏障) 孫承宗(如果他一直在的話就不會有清朝了) 袁崇煥 至于常遇春和藍雨等人只能說是猛將算不上帥才,是偉大的戰(zhàn)術(shù)家卻不是戰(zhàn)略家.文臣 張居正(不用多說了吧?也沒有爭議吧?大明朝唯一活著領(lǐng)太師銜的人) 劉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開國元勛啊!) 楊博徐介包括嚴(yán)嵩這些人都是一個級別的,只不過個人擅長的不一樣罷了 至于謝晉唐伯虎包括湯顯祖這都是些文人才子,只在文化方面有一定建樹,政治上就微乎其微了.建議再來個太監(jiān)大排名我先拋磚引玉1魏忠賢2馮保3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