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第一篇原文及翻譯 《古文觀止》原文+譯文!!!!
《鄭伯克段于鄢》
[ 先秦 ] 左丘明
原文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日:“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xiàn)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君之羲。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dú)無!”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譯文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yīng)。
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莊公答應(yīng)了,讓他住在那里,稱他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墻超過三百方丈長,那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guī)定,國內(nèi)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墻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許,恐怕對您有所不利。”莊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臺,你姑且等著瞧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于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背叛歸為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xiàn)在您打算怎么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么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chǎn)生疑慮。”莊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zāi)禍的。”太叔又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tǒng)轄的地方,一直擴(kuò)展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kuò)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hù)。”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kuò)大了,他也會垮臺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準(zhǔn)備好兵馬戰(zhàn)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nèi)應(yīng)。莊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lǐng)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于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并且發(fā)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莊公又后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xiàn)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莊公問他為什么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娘,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guī)Щ厝ニ徒o她吃。”莊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獨(dú)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么意思?”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后悔的心情。潁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擔(dān)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相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呢?”莊公依了他的話。莊公走進(jìn)地道去見武姜,賦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么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么舒暢快樂啊!”從此,他們恢復(fù)了從前的母子關(guān)系。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詩經(jīng)·大雅·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yuǎn)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
原文: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xiàn)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dú)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翻譯: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yīng)。
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莊公答應(yīng)了,讓他住在那里,稱他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墻超過三百方丈長,那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guī)定,國內(nèi)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墻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許,恐怕對您有所不利。”莊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臺,你姑且等著瞧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于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背叛歸為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xiàn)在您打算怎么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么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chǎn)生疑慮。”莊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zāi)禍的。”太叔又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tǒng)轄的地方,一直擴(kuò)展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kuò)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hù)。”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kuò)大了,他也會垮臺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準(zhǔn)備好兵馬戰(zhàn)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nèi)應(yīng)。莊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lǐng)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于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并且發(fā)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莊公又后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xiàn)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莊公問他為什么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娘,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guī)Щ厝ニ徒o她吃。”莊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獨(dú)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么意思?”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后悔的心情。潁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擔(dān)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相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呢?”莊公依了他的話。莊公走進(jìn)地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么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么舒暢快樂啊!”從此,他們恢復(fù)了從前的母子關(guān)系。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詩經(jīng)·大雅·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yuǎn)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
古文觀止第一篇原文及翻譯
《古文觀止》第一篇是《鄭伯克段于鄢》《鄭伯克段于鄢》[ 先秦 ] 左丘明 原文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
古文觀止黃岡竹樓記原文及翻譯
古文觀止黃岡竹樓記翻譯如下:黃岡地方盛產(chǎn)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開它,削去竹節(jié),用來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這樣,因為竹瓦價格便宜而且又省工。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墻毀壞,長著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穢,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樓兩間,與月波樓相接連。登上竹樓,遠(yuǎn)眺可以盡覽山色,平視可以將江灘、碧...
古文觀止翻譯:
賢人在位而天下馴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順從,所以說:應(yīng)運(yùn)用德政,不應(yīng)憑借勇力;應(yīng)用于朝廷之內(nèi),不應(yīng)用于國土之外。在蘇秦顯赫尊榮之時,黃金萬鎰被他化用,隨從車騎絡(luò)繹不絕,一路炫耀,華山以東各國隨風(fēng)折服,從而使趙國的地位大大加重。況且那個蘇秦,只不過是出于窮巷、窯門、桑戶、棬樞之中的貧士罷...
古文觀止原文及翻譯
古文觀止原文及翻譯鄭伯克段于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_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當(dāng)止不止原文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隨入。穴故嵌空而繚曲,輾轉(zhuǎn)內(nèi)避,漸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強(qiáng)入。樵者窘迫,見旁一小竇,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
《古文觀止·諫院題名記》譯文與賞析
【譯文】在古代并沒有專門設(shè)立規(guī)勸君王的官職,從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沒有不能向君王進(jìn)諫的。直到漢朝興盛后,才開始設(shè)立諫官的稱號。【原文】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60],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細(xì);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
古文觀止序的翻譯
調(diào)侯、楚材兩人寄來《古文觀止》一作,翻閱該作,以為所選之文簡練而精到,評注要而不煩,尤其是其中審音辯字十分精確得當(dāng)。翻閱數(shù)便,發(fā)現(xiàn)這些是我所欠缺的地方,這讓我欣喜非常。拿該編《古文觀止》來糾正原先啟蒙教育的不當(dāng)之處和幫助后學(xué),這個意義是很大的。于是將這書去印刷,寫上這些話為...
小子文言文
術(shù)大奇之。 『譯文』 陸績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shù)。 袁術(shù)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里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 2. 小古文第一篇 古文觀止第一篇為《鄭伯克段于鄢》,出自《左傳》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
《古文觀止·青霞先生文集序》的原文是什么?怎么翻譯?
《古文觀止·青霞先生文集序》的原文及譯文如下:原文:青霞沈君,由錦衣經(jīng)歷上書詆宰執(zhí),宰執(zhí)深疾之。方力構(gòu)其罪,賴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譴,徙之塞上。當(dāng)是時,君之直諫之名滿天下。已而,君累然攜妻子,出家塞上。會北敵數(shù)內(nèi)犯,而帥府以下,束手閉壘,以恣寇之出沒,不及飛一鏃以相抗。甚且...
古文觀止中的翻譯
無滋他族實逼處此,是說不能讓別人逼迫,與我們爭許國這塊地方。
蘇軾的<<三魁堂銘>>選自<<古文觀止>>翻譯
原文是: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
相關(guān)評說:
鄒平縣凸輪: ______ 《清·梅曾亮·游小盤谷記》(《古文觀止》第二一二篇)古文觀止譯文 江寧府城,其西北包盧龍山而止.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熟五斗米...
鄒平縣凸輪: ______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xué)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fù)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坐佛膝上,執(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dá)...
鄒平縣凸輪: ______ 至和第一年的秋天,蜀地的人們傳說……
鄒平縣凸輪: ______[答案] 朋黨論 〔宋〕歐陽修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dāng)其同...
鄒平縣凸輪: ______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文...
鄒平縣凸輪: ______ 卷一 周文篇次 篇目 出處 一 鄭伯克段于鄢 左傳 二 周鄭交質(zhì) 左傳 三 石碏諫寵州吁 左傳 四 臧僖伯諫觀魚 左傳 五 鄭莊公戒飭守臣 左傳 六 臧哀伯諫納郜鼎 左傳 七 季梁諫追楚師 左傳 八 曹劌論戰(zhàn) 左傳 九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傳 十 宮之奇諫假道 ...
鄒平縣凸輪: ______ 【原文】 孟子曰:“舜發(fā)于畎畝①之中,傅說②舉于版筑③之間,膠鬲(4)舉 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土⑤,孫叔敖舉于海(6),百里奚舉于市(7).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 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
鄒平縣凸輪: ______ 子大叔執(zhí)政,不忍心嚴(yán)厲而用寬和方法施政.鄭回的盜賊很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里.子太叔很后悔,說:“要是我早聽他老人家的話,就不會到這種地步了.”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盜賊,把他們?nèi)繗⒘?盜賊才有所收斂. 孔子...
鄒平縣凸輪: ______ 第一步:初略地朗讀(讀出聲)文章兩遍,遇到不會的字詞先跳過不讀,但要用紅筆做上記號; 第二步:再次按順序讀文章,但不需要連貫,要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查出不懂的字詞,做好注釋; 第三步:初略的看文章翻譯一遍(只能一遍); 第四步:回到原文,自己遍讀邊翻譯,這時不要看書上的翻譯; 第五步:上面就做到了看懂古文,現(xiàn)在只需要對照“高考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手冊”面關(guān)于文言文句式的知識點(diǎn)找出你讀的這篇文章中的相關(guān)句式就行了…… 看似步驟多,其實并不難,也不復(fù)雜,關(guān)鍵是最后一步,要靠你平時積累了.
鄒平縣凸輪: ______ 景從:如影子般跟從.景,通“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