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州郡有哪些?
南陽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shè)置,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shè)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臨渝:又稱渝關(guān),即今山海關(guān)。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臺西南。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quán)在赤壁之戰(zhàn)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xiāng),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guān)。
益州:轄今四川、陜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陜西、內(nèi)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瑯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瑯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shè)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嶺太白山發(fā)源的褒水向南畢稿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陜西眉縣西南。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quán)在赤壁之戰(zhàn)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xiāng),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guān)。
益州:轄今四川、陜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陜西、內(nèi)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瑯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瑯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shè)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嶺太白山發(fā)源的褒水向南畢稿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陜西眉縣西南。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quán)在赤壁之戰(zhàn)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xiāng),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guān)。
益州:轄今四川、陜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陜西、內(nèi)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瑯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瑯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shè)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嶺太白山發(fā)源的褒水向南畢稿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陜西眉縣西南。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quán)在赤壁之戰(zhàn)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xiāng),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guān)。
益州:轄今四川、陜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
三國時期的州郡是現(xiàn)在的哪些城市
三國時期州郡共有十三個:1、涼州,現(xiàn)甘肅;2、益州,現(xiàn)川滇黔,西蜀;3、交州,現(xiàn)粵桂;4、揚州,現(xiàn)蘇浙閩贛皖,江南;5、徐州,現(xiàn)蘇北魯南,淮海;6、青州,現(xiàn)山東;7、冀州,現(xiàn)河北;8、幽州 ,現(xiàn)冀遼;9、兗州,現(xiàn)豫北、魯西;10、豫州 ,現(xiàn)河南;11、荊州,現(xiàn)鄂湘,漢中;12、并州,現(xiàn)...
三國時期各個州郡
1、冀州:涵蓋河?xùn)|郡、河內(nèi)郡、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趙國、廣平國、真定國、中山國、信都國、河間國以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廣陽國和太原郡、上黨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門郡等地。2、兗州:包括東郡、陳留郡、山陽郡、濟陰...
三國演義地圖州郡劃分圖
·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三國藝苑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shè)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臨渝:又稱渝關(guān),即今山海關(guān)。三國藝苑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三國藝苑 ·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
三國時期有多少個州郡
一、司州(司隸校尉部):包括河?xùn)|、平陽、河內(nèi)、弘農(nóng)、河南尹等四郡一尹,共55縣,屬魏地。大致范圍為今天的陜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地區(qū)。二、幽州:涵蓋涿郡、代、漁陽、上谷、遼西、玄菟、樂浪、右北平、燕國、遼東等十郡一國,共69縣,屬魏地。大約對應(yīng)今天的河北、遼寧和北朝鮮地區(qū)。三、冀...
三國時期州郡劃分
三國時期,中國的行政區(qū)劃被劃分為十三州,具體如下:1. 冀州:包括安平郡、中山郡、常山郡、趙國、巨鹿郡、廣平郡、魏郡、陽平郡、清河郡、平原郡、樂陵國、渤海郡、河間郡。2. 幽州:未詳細列舉下屬郡國。3. 青州:包括齊國、濟南國、樂安郡、北海郡、東萊郡、城陽郡。4. 并州:未詳細列舉下屬郡國...
三國時期的各個州郡,指的是現(xiàn)在的哪些地方?
寧夏、甘肅地區(qū)。10. 涼州:對應(yīng)青海、甘肅地區(qū)。11. 充州:包括河南、山西地區(qū)。12. 司隸:涵蓋山西、陜西地區(qū)。13. 荊州: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地區(qū)。14. 益州:涵蓋四川、重慶、云南地區(qū)。這些州郡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行政區(qū)劃,它們在歷史上對應(yīng)的地域?qū)α私猱?dāng)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國時期各郡地圖高清
下面是三國時期的州郡介紹:1. 司隸:包括潼關(guān)、弘農(nóng)郡、洛陽、虎牢關(guān)、官渡隘口、武關(guān)、平陽、河?xùn)|郡、河內(nèi)郡。司隸之地,即天子所在,至劉秀定都洛陽后,將此處單獨劃出一州。司隸意為天子親任的地方,后來清朝北京地區(qū)的直隸省也同此意。司隸州的中心是帝都洛陽,向來都是諸侯虎視眈眈的地方。在...
三國時期州郡有哪些?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xiāng),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guān)。益州:轄今四川、陜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益州郡:治滇池,在...
三國時期州郡有哪些
三國時期州郡共有十三個,涼州 (今甘肅)、益州 (今川滇黔,西蜀)、交州 (今粵桂)、揚州 (今蘇浙閩贛皖,江南)、徐州 (今蘇北魯南,淮海)、青州 (今山東)、冀州 (今河北、)幽州 (今冀遼)、兗州 (今豫北、魯西)、豫州 (今河南)、荊州 (今鄂湘,漢中)、并州 (今山西,河套)、司隸 (今陜西...
三國時期的州郡是現(xiàn)在的哪些城市?
三國時期州郡共有十三個: 1、涼州,現(xiàn)甘肅; 2、益州,現(xiàn)川滇黔,西蜀; 3、交州,現(xiàn)粵桂; 4、揚州,現(xiàn)蘇浙閩贛皖,江南; 5、徐州,現(xiàn)蘇北魯南,淮海; 6、青州,現(xiàn)山東; 7、冀州,現(xiàn)河北; 8、幽州 ,現(xiàn)冀遼; 9、兗州,現(xiàn)豫北、魯西; 10、豫州 ,現(xiàn)河南; 11、荊州,現(xiàn)鄂湘,漢中; 12、并州,現(xiàn)山西,河套; 13...
相關(guān)評說:
澄江縣力平: ______ 三國時的一線城市分別是魏:許都(許昌)蜀:成都吳:建康(南京)東都洛陽,東漢帝國的第二大城長安 ,還有九州的分治,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
澄江縣力平: ______ 東漢(黃巾之亂前)荊州設(shè)南陽郡,南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江夏郡,共七郡.后增設(shè)章陵郡,共八郡. 曹操攻取荊州后設(shè):劃南郡為襄陽郡,枝江以西為臨江郡,并分南陽郡立南鄉(xiāng)郡,其余不變. 劉備攻取荊南四郡后荊州設(shè):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南郡部分,南郡分設(shè)了宜都郡. 赤壁之戰(zhàn)后孫權(quán)荊州設(shè):長沙郡部分(孫權(quán)以此設(shè)漢昌郡),江夏郡、南郡部分 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荊州設(shè):南陽郡、章陵郡、襄陽郡、江夏郡(以北部分)、南鄉(xiāng)郡
澄江縣力平: ______ 歷史上的荊州是一個地域的概念.向北到達今天河南境內(nèi),南陽就是當(dāng)時的宛,信陽一部在江夏境內(nèi);向南一直到達今天廣西桂林、廣東韶關(guān)境內(nèi);向東是今天湖北江西交界;向西到今天貴州境內(nèi).是相當(dāng)廣大的區(qū)域.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州城、襄陽郡.荊州市三國時期最大的一個州郡,人口、地域、經(jīng)濟都是相當(dāng)?shù)膹娛?
澄江縣力平: ______ 13個州追問:哥啊,這我也知道啊,常識啊,冀幽并涼司雍兗青徐豫益荊楊呀!問題是具體的,同志,比如各郡的.一些啊
澄江縣力平: ______ 到這里看看,是不是你要找的 http://www.sanguocn.com/sg_article/list.asp?unid=286 三國州郡圖 http://www.sanguocn.com/sg_article/list.asp?unid=1604 東漢時期的行政區(qū) http://www.sanguocn.com/sg_article/list.asp?unid=1071 三國地名古今對比
澄江縣力平: ______ 漢代繼承秦時的郡縣制,在全國范圍內(nèi)設(shè)州,郡,縣,州設(shè)太守,副職是別駕和司馬,州內(nèi)設(shè)郡,下再設(shè)縣.大致如此.
澄江縣力平: ______ 荊州是古"九州"之一,在荊山、衡山之間.漢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dāng)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粵的一部分;漢末以后轄境漸小.東晉定治江陵(現(xiàn)屬湖北),為當(dāng)時及南朝長江中游重鎮(zhèn)...
澄江縣力平: ______[答案] 一、秦朝(郡縣制) 秦統(tǒng)一后,除京師以外,將全國分為36郡,即:隴西、北地、上郡、漢中、蜀郡、巴郡、邯鄲、巨鹿... 東漢末年,刺史大多演化成割據(jù)一方的諸侯. 三、三國時期(州制) 地方行政區(qū)分州、郡、縣三級(至隋朝相同).州為最高的...
澄江縣力平: ______ 州郡的名稱我找不到 - - 天下是指全部吧 而國家是天下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天下只有一個 國家是屬于天下 可以多個的
澄江縣力平: ______ 嚴格意義講蜀漢政權(quán)就是一個州,不過這個州有一點特殊 三國時期全國共有13州其中益州是最大的而蜀漢就建立在益州所以蜀漢就是一個益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