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的文言現(xiàn)象 魚我所欲也 文言現(xiàn)象
①欲——能愿動詞,喜愛。
② 得兼——動詞,同時得到或占有.
“兼”是副詞狀語置后.
譯文: 魚,是我喜愛的東西,熊掌,也是我喜愛的東西,(如果)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要)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二)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甚—超過、勝過,動詞。
為-讀wéi,動詞,做,干。
茍得—這里是茍且偷生之意。
惡-讀Wù,動詞,厭惡。與“欲”相反。
患——名詞,禍患,災(zāi)難 。
辟——通“避”,躲避。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災(zāi)禍我不躲避。
(三)如使①/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②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④也?
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則——那么。
③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④為——動詞,做,干。
譯文: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
(四)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①;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③。
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卻不采用它。
②采用某種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難,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由此可見,人們所想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義”),人們所厭惡的東西,有比死更厲害的(“不義”)。
(五)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這顆心(辨別“義’’與“不義”,并保持它),人人都有這顆心(孟子認(rèn)為人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遠(yuǎn)不失去它罷了。
(六)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①/而與②之,行道之人③/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④也。
①呼爾——吆喝。爾,助詞。
②與——給。
③行道之人——饑餓的過路人。
④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譯文: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七)萬鐘①/則不辯②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③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④我與⑤ ?
①萬鐘——高位厚祿。
②辯——通“辨”,辨別。
③何加——有什么好處。
④得——通“德”,感激。
⑤與——通“歟”,語氣助詞。
譯文:(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一、通假字
1.辟:“避”,躲避
2.辯:“辨”,辨別
3.得:“德”,恩惠,這里是感恩的意思
4.與:“歟”,嗎,語氣助詞
5.鄉(xiāng):“向”,從前
• 二、一詞多義
• 1.與
•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歟”語氣詞,“嗎”
• 蹴爾而與之: 給予
• 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欣賞
2.而
①修飾:蹴爾而與之
呼爾而與之
笑而應(yīng)曰
雜然而前陳者
②順接: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③并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④轉(zhuǎn)折: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三、古今異義
1.鐘
古義: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響器
例句: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2.是
古義:代詞,這種
今義:判斷動詞,是
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四、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一)魚,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①欲——能愿動詞,喜愛。
② 得兼——動詞,同時得到或占有.
“兼”是副詞狀語置后.
譯文: 魚,是我喜愛的東西,熊掌,也是我喜愛的東西,(如果)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要)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二)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甚—超過、勝過,動詞。
為-讀wéi,動詞,做,干。
茍得—這里是茍且偷生之意。
惡-讀Wù,動詞,厭惡。與“欲”相反。
患——名詞,禍患,災(zāi)難 。
辟——通“避”,躲避。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災(zāi)禍我不躲避。
(三)如使①/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②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④也?
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則——那么。
③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④為——動詞,做,干。
譯文: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
(四)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①;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③。
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卻不采用它。
②采用某種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難,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由此可見,人們所想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義”),人們所厭惡的東西,有比死更厲害的(“不義”)。
(五)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這顆心(辨別“義’’與“不義”,并保持它),人人都有這顆心(孟子認(rèn)為人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遠(yuǎn)不失去它罷了。
(六)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①/而與②之,行道之人③/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④也。
①呼爾——吆喝。爾,助詞。
②與——給。
③行道之人——饑餓的過路人。
④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譯文: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七)萬鐘①/則不辯②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③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④我與⑤ ?
①萬鐘——高位厚祿。
②辯——通“辨”,辨別。
③何加——有什么好處。
④得——通“德”,感激。
⑤與——通“歟”,語氣助詞。
譯文:(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八)鄉(xiāng)①為身死而不受,今為②宮室之美為③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④乎?此之謂失其本心⑤ 。
①鄉(xiāng)——通“向”,先前。
②為——為了,介詞 wèi
③為——做,動詞 wéi
④已——停止,放棄。⑤本心——天性。
譯文: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判斷句
魚我所欲也重點虛詞解釋
下面是我整理的《魚我所欲也》的重點虛詞解釋 亦:也 欲:喜愛 于:比 故:因此;所以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者也:語氣詞復(fù)用,與也意思相同 勿:副詞,不 爾:語氣助詞無實意 如使:假設(shè)連詞,假使的意思 加:增加 已:放棄 故:連詞,表示因果,所以 非:否定副詞,不 虛詞泛指...
也的文言文用法
③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驚,宮車過也。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這謂也。 4.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例:①余聞之也久。②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③其聞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說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例: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初中文言文 “欲”一詞多義 要所有的例子
yù ①<動>想要得到;需要。《魚我所欲也》:“魚,我所~也,熊掌,亦我所~也。”②<動>希望。《為學(xué)》:“吾~之南海,何如?”③<副>將要;將。《石鐘山記》:“森然~搏人。”④<名>愿望。《陳涉世家》:“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之~也。”⑤<名>貪欲。《六國論》:“暴秦...
九年級上冊《魚我所欲也》教案
《魚我所欲也》是一篇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課文,出自《孟子》,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難度,又是以議論為主,下面是其教案,歡迎參考: 教學(xué)目的: 知識:1. 積累文言詞語 能力:2.準(zhǔn)確、明白的翻譯文句 3.學(xué)習(xí)本文比喻恰當(dāng),對比鮮明, 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 德育:4.認(rèn)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jìn)步性及其現(xiàn)...
誰能給我一個魚我所欲也的中考題?
(2012綿陽市)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
求中考總復(fù)習(xí)文曲星 魚我所欲也 和送東陽馬生序倆個文言文的答案?
魚我所欲也 (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
...的7單元文言文??《《論語》十則》、《魚我所欲也》、《馬說...
誰能幫我翻譯九年級上冊的7單元文言文??《《論語》十則》、《魚我所欲也》、《馬說》、《詩詞五首》 詩詞五首包括《文官軍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澗》、《約客》、《如夢令》、《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詩詞五首包括《文官軍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澗》、《約客》、《如夢令》、《菩薩蠻(書江西...
文言文的也的用法
③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驚,宮車過也。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這謂也。 4.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例:①余聞之也久。②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③其聞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說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例: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
文言文判斷句式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10)“……,……也”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戰(zhàn),勇氣也(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1)省略主語a承前省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b 蒙后省 c對話省例《...
從生向死易,由死往生難。向死而生,我所欲也;因生而死,我所痛也。什么...
活著到死容易,死了往生成人太難了,所謂人身難得,在人世間作惡會種下地獄根,死了往生成人是我想要的,因為往生又死是我痛惜的
相關(guān)評說:
北林區(qū)鐵磁: ______[答案] 運(yùn)用比喻,把生比作魚,義比作熊掌,由于和熊掌的取舍類比推理到生和義的取舍.
北林區(qū)鐵磁: ______ 是從反面舉例的.從論證角度來看,寫?zhàn)嚸癫唤邮荜P(guān)乎生死卻是無禮施舍的“一簞食,一豆羹”,是從正面舉例;寫有人“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鐘之奉”是反面舉例.
北林區(qū)鐵磁: ______ 《魚我所欲也》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運(yùn)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中心論點是:舍生取義 本文主要運(yùn)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如將生比做魚,將義比做熊掌,當(dāng)二者不能兼得時,應(yīng)舍生取義;又如作者舉“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訴我們要不食嗟來之食,要不喪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義.
北林區(qū)鐵磁: ______ 從材料的主題來分類.1、言志篇:但他們的體裁又有所不同:有議論文、有記敘文... 《桃花源記》《惠子相梁》故事性強(qiáng),想像豐富.《魚我所欲也》雖是議論文,但善...
北林區(qū)鐵磁: ______ 文章《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答:“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shè)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北林區(qū)鐵磁: ______ 魚我所欲也——“舍生取義”與“性善”論. 名論點: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yīng)該有舍生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zhàn)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yǎng)也有過好的影響.但孟子“舍生取義”觀點的根據(jù)是“性善”論,他的說理也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局限性.
北林區(qū)鐵磁: ______ 這個問題幾句話說不清楚.恰好,最近我整理了一份材料,專門講古文句式的,但愿對你有用.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表達(dá)習(xí)...
北林區(qū)鐵磁: ______ 文中表現(xiàn)了孟子主張義重于利、舍生取義的人生態(tài)度,批判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人生態(tài)度.孟子的這種主張,當(dāng)時是難能可貴 ,歷史上產(chǎn)生過重大的影響.今天仍有現(xiàn)實意義.當(dāng)然,不同時代“義”有不同的內(nèi)涵.
北林區(qū)鐵磁: ______ 孟子主張人性善,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開篇用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時應(yīng)當(dāng)舍生而取義的道理,接著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論點進(jìn)行正反對比論證,最后進(jìn)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結(jié)合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賦予了舍生取義以廣泛的現(xiàn)實內(nèi)涵,使這個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論證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孟子的這一觀點成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成為后世許多仁人志士的行為準(zhǔn)則.更是我們建設(shè)和諧社會的人格標(biāo)準(zhǔn),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yán)密,引譬設(shè)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體現(xiàn)了《孟子》散文的藝術(shù)特點.
北林區(qū)鐵磁: ______ 第一段分為四層 ①“魚,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運(yùn)用設(shè)喻,將生命與利益比作“魚”和“熊掌”,引出中心論點. ②”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從正面闡述,說人們把“義”的價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茍且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