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翻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yuǎn),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yán)謹(jǐn),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內(nèi)容由我跟大家分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學(xué)習(xí)與借鑒!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lì)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jiān)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gè)人,常常出錯(cuò),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發(fā);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你就會知道。一個(gè)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jiān)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xiǎn)。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注釋
1、舜:姚姓,名重華。唐堯時(shí)耕于歷山(在今山東濟(jì)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jì)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fēng)雷雨,舜行不迷,于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事跡見于《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jì)》等。
2、發(fā):起,指任用。
3、畎(quǎn)畝:田畝,此處意為耕田。畎,田間水渠。
4、傅說(fù yuè):殷商時(shí)為胥靡(一種刑徒),筑于傅險(xiǎn)(又作傅巖,在今山西平陸東)。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圣人,名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遂以傅險(xiǎn)為姓,名為傅說。事跡見于《史記·殷本紀(jì)》等。
5、舉:被選拔。
6、版筑:筑墻的時(shí)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jiān)實(shí)。筑,搗土用的杵。
7、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
8、魚鹽:此處意為在海邊捕魚曬鹽。《史記》稱燕在渤碣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海,多魚鹽。
9、管夷吾:管仲,潁上(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困。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知其賢,釋其囚,用以為相,尊稱之為仲父。《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10、士:獄官。
11、孫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shí)為楚國令尹(宰相)。本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為鄙。
12、海:海濱。
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為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百里奚與虞國國君一起被俘至?xí)x國。晉國嫁女于秦,百里奚被當(dāng)作媵臣陪嫁到秦國。百里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為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zhí)。秦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于是與之。時(shí)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史稱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政,“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事跡見于《史記·秦本紀(jì)》。
14、市:市井。
15、故:所以。
16、任:責(zé)任,擔(dān)子。
17、是:代詞,這,這些。
18、也: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19、必:一定。
20、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21、心志:意志。
22、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23、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24、體膚:肌膚。
25、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26、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cuò)亂。拂,違背,不順。亂,錯(cuò)亂。
27、所為:所行。
28、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29、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
30、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jiān)韌。
31、曾益:增加。曾,通“增”。
32、能:才干。
33、恒:常常,總是。
34、過:過錯(cuò),過失。
35、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36、衡于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37、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驗(yàn),意為面容憔悴。征,征驗(yàn),征兆。色,顏面,面色。趙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漁父見而怪之。”《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我獨(dú)清,眾人皆醉我獨(dú)醒,是以見放。’”
39、發(fā)于聲:言語上有抒發(fā),意為言語憤激。趙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異之。”甯戚,春秋時(shí)衛(wèi)國人。家貧,為人挽車。至齊,喂牛于車下,齊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見之,疾擊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shí)旦。”齊桓公召與語,悅之,以為大夫。
40、而后喻: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喻,知曉,明白。
41、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nèi)。
42、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43、拂(bì)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44、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
45、敵國:實(shí)力相當(dāng)、足以抗衡的國家。
46、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
47、恒:常常。
48、亡:滅亡。
49、生于憂患: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
50、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文學(xué)賞析
文章開頭,作者一連列舉了六位古代圣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這個(gè)推理過程屬于邏輯學(xué)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個(gè)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后面帶普通意義的結(jié)論;又通過后面的結(jié)論,說明了前面六個(gè)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huán)境,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饑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jiān)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還沒有說完,上面只談到,在人與客觀環(huán)境這一對矛盾中,客觀環(huán)境對人的觸動,反過來,針對人的主觀世界對此又是怎樣做出反應(yīng),孟子接著指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客觀環(huán)境的困難和自身判斷的失誤,造成人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cuò)誤,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jīng)驗(yàn)教訓(xùn),從而達(dá)到“能改”的境界——這個(gè)“能”,從語義上講,不僅體現(xiàn)了人的愿望、決心,也體現(xiàn)了人的能力。他因?yàn)樽陨硭庥龅睦щy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nèi)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沖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fā)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更重要的一點(diǎn),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fā)憤,想創(chuàng)造,必然表現(xiàn)在形色上,吐發(fā)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fā)與幫助。人就在這一切與憂患的斗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zhì)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xiàn)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chuàng)造能力,一句話,表現(xiàn)了他“生”的價(jià)值。這,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全部含義。
劉熙載在《藝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韓愈)以‘是’、‘異’二字論文,然二者仍須合一。若不‘異’之‘是’,則庸而已;若不‘是’之‘異’,則妄而已。”這種主張,實(shí)在起于孟子的影響。孟子在提出“生于憂患”這一“是”命題的同時(shí),也提出了它的“異”命題: “死于安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在內(nèi)沒有能干的大臣,時(shí)時(shí)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于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克己慎終。在外又沒有敵國的抗衡、外寇的侵?jǐn)_。如此安適的環(huán)境,首先帶來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這是精神上的死亡。緊接著必然是物質(zhì)上的死亡——“國恒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fā)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xiàn)在政治道德上。特別是“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兩句,直接導(dǎo)引了中國古典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xué)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fā)憤抒情”這一美學(xué)創(chuàng)作原則。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辭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連串結(jié)構(gòu)相同的句式,對于同一論題,進(jìn)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千流萬壑,一時(shí)俱下,形成滔滔萬里不可阻擋的氣勢。孟子文之稱雄辯,這類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個(gè)原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這種句式,一起首連舉六位圣賢的成功事跡,從數(shù)量上給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覺得“生于憂患”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接著又極力鋪排艱難環(huán)境給人們帶來的磨難,反襯了圣賢成功的不易;然后再歷述圣賢面對艱難憂患的正確態(tài)度與處理方法,最終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jié)論,很有說服力。一般說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宏大氣勢;若處理不當(dāng),也可致繁復(fù)拖沓之虞。其后的漢大賦,由于片面強(qiáng)調(diào)了這一特點(diǎn),往往使人難以卒讀。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盡量擴(kuò)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以起首一段為例,共六句話,六個(gè)動詞,包括一個(gè)“發(fā)”,五個(gè)“舉”,既表現(xiàn)了人物由微賤趨向顯達(dá)的運(yùn)動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yàn)閳虻馁p識,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與努力,故曰“發(fā)”;傅說等是臣,是賢人,他們的成功,固然因?yàn)樽陨淼牟拍芘c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如同所有成就輝煌的文人學(xué)者一樣,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寫得如此出色,誠為“發(fā)憤抒情”的結(jié)果。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意思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翻譯
一個(gè)國家,內(nèi)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注釋 1、憂患:憂愁禍患。安樂:安逸享樂。2、畎(quǎn)畝:田間,田地。3、傅說(yuè):殷武丁時(shí)人,曾為刑徒,在傅險(xiǎn)筑墻,后被武丁發(fā)現(xiàn)...
生于憂患原文及翻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譯文:虞舜本來在歷山耕田,而被堯起用,成為天子.傅說本來在傅巖替人筑墻,而被殷高宗舉用為相.膠鬲本來在販賣魚鹽,受到周文王的薦舉,作了紂王的大臣.管夷吾囚禁在監(jiān)獄里,得到鮑叔牙的推薦,被齊桓公舉用為相.孫叔敖壁禍在海濱,被楚莊王舉用為相.百里奚身為奴隸,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原文,翻譯,完整注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選拔,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舉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市場上選拔出來。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句一翻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
翻譯:翻譯:人經(jīng)常會犯錯(cuò)誤,多犯幾次錯(cuò)誤才能謹(jǐn)慎。一個(gè)人只有內(nèi)心被困擾,思慮堵塞,才能奮發(fā)、有作為。臉上表現(xiàn)出抑郁的神色,發(fā)出憂嘆的聲音,然后才明白過來。在國中沒有懂法度并執(zhí)法的大臣和足為輔弼國君的賢士,外邊又沒有敵人,這樣的國家常常滅亡。原文: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翻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原文和翻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原文和翻譯如下:1、原文: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及原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及原文如下:原文: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翻譯和原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翻譯和原文如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原文是: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人常常犯錯(cuò),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心意困惑,思慮堵塞,然后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注音翻譯和原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注音翻譯和原文如下:注音:shēng yú yōu huàn sǐ yú ān lè 翻譯:人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shí)會變得勇敢和有韌勁,但在得到安樂和舒適之后卻容易變得懶散和安于現(xiàn)狀。原文: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原文和翻譯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徵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譯文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jìn)了...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及原文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話的翻譯是:孟子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多的困難和磨難,但他始終堅(jiān)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最終在安樂中離世。這句話的原文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夫生有涯,知之者無涯。’其為人也,一善之而不忘,一過之而不失,謂之仁人也。孟子生而知之者,死而不忘,以此推...
相關(guān)評說:
深圳市粗加: ______ 【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舜發(fā)于畎畝①之中,傅說②舉于版筑③之間,膠鬲(4)舉 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土⑤,孫叔敖舉于海(6),百里奚舉于市(7).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
深圳市粗加: ______ 這一句話應(yīng)該把順序換一下再翻譯:于憂患生,于安樂死.所以翻譯為: 在憂患的環(huán)境里可以生存發(fā)展,在安樂的條件下會衰亡. 也可以翻譯成:由于憂慮禍患,人謀求生存發(fā)展;由于安逸享樂,人萎靡死亡.(如果沒記錯(cuò)的話,這一種翻譯好像是課文下面注釋中的,以前上初中時(shí)記過的).
深圳市粗加: ______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筑墻的工作中被 選拔出來, 膠鬲被選拔于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 發(fā)現(xiàn),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
深圳市粗加: ______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翻譯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jìn)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dá)重大使命給這樣的...
深圳市粗加: ______ 原文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深圳市粗加: ______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中說道"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此話的確意味深長.只有心懷一定 的危機(jī)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dāng)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憂患可以使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經(jīng)得住苦難的考驗(yàn),...
深圳市粗加: ______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選自《孟子》 原文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
深圳市粗加: ______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選自《孟子》 原文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
深圳市粗加: ______ 出自《孟子》,原文: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深圳市粗加: ______ 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