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需要知道杜甫的一生中主要發(fā)生的事 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3個時期,發(fā)生的故事

      [編輯本段]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后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同年代“詩仙”李白并稱“李杜”。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為“詩圣”。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后世影響深遠。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shù)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guān)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shù)經(jīng)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jié)構(gòu)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shù)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杰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縣吏、關(guān)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zhàn)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選自《杜少陵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所說的茅廬,即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編輯本段]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時二十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quán)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zhàn),采用春秋陣法,結(jié)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guān)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jié)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編輯本段]史傳論述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新唐書 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數(shù)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yè),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zhuǎn)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zhí)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jīng)》,至沈郁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于色,然性失于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guān)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jié)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jié)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shù)嘗寇亂,挺節(jié)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zhì)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云。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注: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注:應為右衛(wèi)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注: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于彭原(注:應為鳳翔),拜右拾遺(注: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guān)輔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shù)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zhèn)成都(注:武凡兩鎮(zhèn)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jié)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注:此在嚴再鎮(zhèn)后,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jié)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乂代武鎮(zhèn)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注: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注: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注: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注:當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注:此說出于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yè)自耒陽遷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于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注:唐《本事詩》云: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yōu)劣,自后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國學寶典——杜甫
      [又名:杜工部,詩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后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guān)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zhèn)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jié)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詞氣豪邁,而風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編輯本段]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筑陸渾莊,于寒食日祭遠祖當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于東京仁風里。六月,還殯于河南縣,公作墓志。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范陽太君卒于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臺、琴臺。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后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復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后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于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封西岳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jié)度使歌舒翰。歲中,張�自盧溪召還,再遷為太常卿,公復上詩求助。又進雕賦,表中詞益哀激。秋后,淫雨害稼,物價暴貴,公生計益艱,遂攜家往奉先,館于廨舍。
      755乙未玄宗天寶一四,安祿山反。杜甫四十四歲。在長安。歲中往白水縣,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歸長安,授河西尉(河西縣故城在今云南河西縣境),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歲暮,喪幼子。
      756丙申肅宗至德一(玄宗天寶一五)七月改元,安祿山稱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殺楊國忠、楊貴妃。杜甫四十五歲。歲初,在長安。五月,至奉先壁難,攜眷來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華原,赴鄜州(今陜西鄜縣)。至三川縣同家洼,寓故人孫宰家。聞肅宗及位靈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從蘆子關(guān)奔行在所。途中為賊所得,遂至長安。九月,于長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為奴,感慟作哀王孫。
      757丁酉肅宗至德二閏八月,安慶緒殺祿山。張巡、許遠戰(zhàn)死。郭子儀復東京。史思明等降。杜甫四十六歲。春,陷賊中。在長安時從贊公蘇端游。四月,自金光門出,間道竄歸鳳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遺。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肅宗怒,詔三司推問,張鎬、韋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薦等四人薦岑參。閏八月,墨制放還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鳳翔,至邠州,始從李嗣業(yè)借得乘馬。歸家臥病數(shù)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師。
      758戊戌肅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復以載為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歲。任左拾遺。春,賈至、王維、岑參皆在諫省,時共酬唱。時畢曜亦在京師,居公之鄰舍。四月,玄宗親享九廟,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賀蘭進明譖,貶為邠州刺史。公坐管黨,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是秋,嘗至藍田縣訪崔興宗、王維。冬末,以事歸東都陸渾莊,嘗遇孟云卿于湖城縣城東。
      759己亥肅宗乾元二,史思明稱燕王。杜甫四十八歲。春,自東都歸華州(陜西華縣),途中作三吏、三別六首。時屬關(guān)輔饑饉。遂以七月棄官西去。度隴,赴秦州(甘肅天水)。是時有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白二十韻。又有寄高適、岑參、賈至、嚴武、鄭虔、畢曜、薛據(jù)及張彪詩。時贊公亦謫居秦州,嘗為公盛言西枝村之勝,因作計卜居。置草堂,未成,會同谷宰來書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經(jīng)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zhèn)、石龕、積草嶺、泥功山、鳳凰臺,皆有詩。至同谷,居栗亭。貧益甚,拾橡栗,掘黃獨以自給。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經(jīng)木皮嶺、白沙渡、飛仙閣、石柜閣、桔柏渡、劍門、鹿頭山。歲終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時高適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適即寄詩問訊。
      760庚子肅宗上元一(乾元三年)閏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歲。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馬遺貲營造,徐卿(疑即知道)、蕭實、何雍、韋班(應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開歲始事,季春落成。時韋偃寓居蜀中,嘗為公畫壁。初秋,暫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適。冬,復在成都。
      761辛丑肅宗上元二,史朝義殺史思明。杜甫五十歲。居草堂。開歲,又往新津。二月,歸成都。秋,至青城。旋又歸成都。是時多病,生計艱窘。始有遷地吳楚之念。冬,高適至成都,嘗同王掄過草堂會飲。
      762壬寅肅宗寶應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詩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歲。自春至夏,居草堂。與嚴武唱和甚密。武時有饋贈。七月,送嚴武還朝,以舟至綿州,抵奉濟驛,登陸,遂分手而還。會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頗有東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縣,到金華山玉京觀,尋陳子昂讀書堂遺跡。又訪縣北東武山子昂故宅。旋復南之通泉縣,訪郭元振故居,于慶善寺觀薛稷書畫壁。又于縣署壁后觀稷所畫鶴。
      763癸卯代宗廣德一(寶應二)七月改元閏正月,李懷仙殺史朝義。杜甫五十二歲。正月,在梓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欲還都,俄而復思東下吳楚。間嘗至閬州(四川閬中),因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既歸梓,又因送辛員外,至綿州。自綿歸梓。又往漢州。夏,返梓州。初秋,復別梓赴閬。九月,祭房管。秋盡,得家書,知女病,因急歸梓。十一月,將出峽為吳楚之游,于是命弟占歸成都檢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廣德二,杜甫五十三歲。春首,自梓州絜家東荍出峽,先至閬州。會朝廷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離閬東去,聞嚴武將再鎮(zhèn)蜀,大喜,遂改計卻赴成都。三月,歸成都。六月,嚴武表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秋,居幕中,頗不樂,因上詩嚴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暫歸草堂。是時,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贈之。弟穎往齊州。歲晚,因事寄詩賈至。是年與嚴武唱和最密。
      765乙巳代宗永泰一閏十月,杜甫五十四歲。正月三日,辭幕府,歸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攜家離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樂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賓)。自戎州至渝州(重慶)。候嚴六侍御,不到,先下峽。入秋,至忠州(四川忠縣),居龍興寺院。九月,至云安縣(四穿白帝城)。因病,遂留居云安,館于嚴明府之水閣。
      766丙午代宗大歷一(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杜甫五十五歲。春,在云安。時岑參方為嘉州刺史,寄詩贈之。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閣。秋后,柏茂琳為夔州都督,公頗蒙資助。是年多追憶舊游之作。
      767丁未代宗大歷二,杜甫五十六歲。在夔州。春,自西閣移居赤甲。三月,遷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園四十畝,蔬圃數(shù)畝,又有稻田若干頃,在江北之東屯。弟觀自京師來。秋,因獲稻暫住東屯。適吳司法自忠州來,音以瀼西草堂借吳居之。是時,始復動東游荊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別駕元持宅觀李十二娘舞「劍器」。本年冬,仍復多病。秋,左耳始聾。
      768戊申代宗大歷三閏六月,杜甫五十七歲。正月中旬,去夔出峽。臨去,以瀼西果園贈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暫如外邑。留江陵數(shù)月,頗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縣。遇顧誡奢、李晉肅(賀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數(shù)月。歲晏,至岳州。
      769己酉代宗大歷四,杜甫五十八歲。正月,自岳州至南岳,游道林二寺,觀宋之問題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驛。過湘陰,謁’湘夫人祠。更溯流而上,以二月初抵鑿石浦,宿之。又過津口,次空靈岸。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三月,抵潭州(湖南長沙)。發(fā)潭州,次白馬潭,入喬口。至銅官渚,阻風。發(fā)銅官,宿新康江口。次雙楓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陽)。夏,畏熱,復回潭州。時蘇渙居江側(cè),忽一日,訪公于舟中,公請渙誦詩,大賞異之,遂訂交焉。終歲在潭州。
      770庚戌代宗大歷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歲。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檢故帙,得高適上元二年人日見寄詩,因追酬一首,寄示漢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龜年。四月,避亂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時屬江漲,泊方田繹,半旬不得食。聶令馳書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別親友,溯湘而下,將出沔鄂,由襄陽轉(zhuǎn)洛陽迻邐歸長安。冬天11月,竟以寓卒于潭岳間的一條小船上,旅殯岳陽。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被人們稱為“詩圣”。“安史之亂”后于唐干元二年(759年)流亡到成都,瀕澆花溪筑茅屋而居,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顛沛流離中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了草堂。他在這里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就是在這里寫的。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北宋以來,就有人在詩人故居處建園立祠,供人瞻仰。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現(xiàn)在的草堂,實際上是后人為紀念杜甫而建的一所優(yōu)美園林,園林總面積約300畝,梅園楠林,翠竹千年。溪流小橋交錯庭中,使詩人故宅增添無限詩情畫意。

    “大廨”里陳放著國畫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紹。“詩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間懸掛著歷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紀念詩人的對聯(lián);兩側(cè)陳列室展出近代書畫家的“杜甫詩意畫”和書法。“工部祠”內(nèi)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兩通“少陵草堂圖”碑刻;后人把在四川當過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和陸游,也塑像配祀祠內(nèi)。“工部祠”左邊的“草堂書屋”和右邊的“恰愛航軒”,陳列著宋代以來各個時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種外文譯本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
    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生長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他 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的生活從20歲后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游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745) 。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到過金陵、姑蘇,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游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開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陽與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可能在這時與夫人楊氏結(jié)婚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后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這時唐王朝還強盛,倉廩相當充實,可是玄宗開始好大喜功,開拓邊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會上已經(jīng)隱伏著不安定的危機。杜甫對此有所預感,但并未正視。他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獵的浪漫生活。他在這時期寫的詩,根據(jù)他自己的敘述,可能已有數(shù)百首,不過只有二十幾首流傳下來,主要是五言律詩和五言古體詩。其中雖有象《望岳》那樣不同凡響的作品,但總的說來,還沒有超越杜審言那一時期名詩人的水平。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到長安,目的是求得一個官職,有所建樹。天寶六載,玄宗詔征文學藝術(shù)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于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令李林甫陰謀破壞,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天寶十載,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贊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他不斷寫詩投贈權(quán)貴,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也都毫無結(jié)果。最后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這已經(jīng)是杜甫在長安的末期,安祿山叛亂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yōu)良政風,一任宰相貪污驕橫,邊將窮兵黷武,自己則在宮中尋歡作樂。人民受到的租稅與征役的殘酷剝削日益加劇。杜甫“嘗困于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陪伴他們詩酒寓游,取得少許資助。同時,他結(jié)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征人出發(fā)必須經(jīng)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tǒng)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一載以后,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開始給當時的詩歌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新的表達方法。天寶十四載冬,杜甫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寫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深情,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概括了社會上尖銳的矛盾,又描繪了“入門聞號□,幼子饑已卒”的家庭景況,這是他十載長安生活的總結(jié),也標志著唐朝盛世最后的總結(jié)。

    這時期流傳下來的詩約一百余首,其中優(yōu)秀的詩篇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 從肅宗至德元載(756) 至干元二年(759)。安祿山起兵后,長驅(qū)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陽、長安。杜甫這時正在□州,他聽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即位,便把家屬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杜甫陷賊中將近半年,看著莊嚴整飭的京城一片荒涼,生靈涂炭,聽著唐軍兩次反攻,先后在陳陶、青阪兩處都全軍覆沒的消息,滿腔悲憤,寫出《悲陳陶》、《悲青阪》、《春望》、《哀江頭》等詩。 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不久因為疏救房□,觸怒肅宗,竟遭到審訊。八月,他回到□州探視妻子,完成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長詩《北征》,描繪了旅途上凄涼的慘景和家境的貧窮,
    表達了對于當前局勢的意見。

    這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肅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這時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內(nèi)肅宗新貴與玄宗舊臣相斗爭的影響,外調(diào)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與長安永別。

    干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上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寫出著名的《新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首,后人簡稱為“三吏”、“三別”。

    杜甫回到華州,已是初夏。這時關(guān)輔大饑,朝廷內(nèi)李輔國專權(quán),玄宗舊臣房□等被排斥,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棄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滿四月,又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艱難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捩點,社會政治、經(jīng)濟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朝廷對內(nèi)喪失了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力量,對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經(jīng)濟上,由于連年戰(zhàn)亂,加上自然災害,農(nóng)村一片蕭條,而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反而有增無已,造成人口銳減,生產(chǎn)力降低。杜甫也親身經(jīng)歷了十分錯綜復雜的變化:流亡、陷賊、在皇帝身邊任左拾遺、出貶華州、荒涼的洛陽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無論是人事關(guān)系或是自然環(huán)境,都有很大的懸殊。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比長安時期
    要豐富得多,也艱苦得多,因此產(chǎn)生的詩歌多種多樣,流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時期 從肅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nèi),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杜甫在夔州時說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后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結(jié)束了四年流離轉(zhuǎn)徙的生活,得到一個棲身的處所。他離開了干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都好象對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活,暫時得到休息,他也懷著無限的愛寫出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但他并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上元二年末,嚴武來成都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給過杜甫不少幫助。代宗寶應元年(762)七月,嚴武應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變,杜甫流亡到梓州、閬州。

    寶應二年春,延續(xù)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結(jié)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驚喜欲狂,以為有希望回到洛陽,脫口唱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七律,迸發(fā)出內(nèi)心的歡悅,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樂的高歌。但快樂只是曇花一現(xiàn),國內(nèi)混亂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舉入侵,十月間一度攻陷長安,杜甫對此表示無限的關(guān)切:“西京安穩(wěn)未?不見一人來。”(《早花》)他寫出許多首詩,陳述他的政治思想。

    廣德二年(764)春,嚴武又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嚴武舉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在成都節(jié)度使幕府中住了幾個月,因不慣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嚴武允許了他的請求。永泰元年(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領(lǐng)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結(jié)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個階段。

    杜甫于九月到達云安,因病不能前進,直到次年暮春病勢減輕,才遷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滿兩年,創(chuàng)作十分豐富,成詩四百余篇,占杜詩全部的七分之二強。詩中歌詠了夔州窮苦的勞動人民,描繪了這里險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動亂和對于長安、洛陽的思念,懷友憶舊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況越來越壞,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等不斷纏繞他。

    杜甫因為夔州氣候惡劣,朋友稀少,便在大歷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峽。三月到江陵。他本想北歸洛陽,又因河南兵亂,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數(shù)月,在年底到達岳陽,寫出生動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歲晏行》。

    大歷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兩年,他沒有定所,往來于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他在大歷五年冬死于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上的舟中,終年59歲。他逝世前寫出一首三十六韻的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有句“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仍以國家的災難為念。杜甫死后,靈柩停厝在岳陽,43年后即憲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yè)移葬于河南首陽山下。

    杜甫在這11年內(nèi),寫詩1000余首,占全部杜詩的百分之七十三強,大部分是近體詩——絕句和律詩,還有長篇排律。
    詩歌創(chuàng)作 杜詩最顯著的特點是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結(jié)合,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杜甫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他一生所走過的路程,在藝術(shù)方面也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論其世”,起著“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可是作為“詩史”的杜詩并不是客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xiàn)實的同時,還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龍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少陵編年詩目譜附記》)杜甫的詩大部分涉及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有關(guān)政治、經(jīng)濟、軍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可是無處不浸透了
    詩人的真情實感。例如杜甫中年時期的兩篇杰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北征》,里邊有抒情,有敘事,有紀行,有說理,有對于自然的觀察,有對社會矛盾的揭露,有內(nèi)心的沖突,有政治的抱負和主張,有個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國家與人民的災難和對于將來的希望。這兩首長詩包括這么多豐富的內(nèi)容,作者的心情波瀾起伏,語言縱橫馳騁,證明他在這不幸的時代面對自然和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都敏銳地發(fā)生強烈的感應。

    這樣的詩是詩人生活和內(nèi)心的自述,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寫真,個人的命運和國家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二者在藝術(shù)上也達到高度的融合。又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頭》等詩,篇幅較短,卻也同樣具有這種特點。

    天寶后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的時事政治詩,不管是陳述政見,如《洗兵馬》,在梓州寫的《有感》;或是揭發(fā)統(tǒng)治者的荒淫殘暴,如《麗人行》、《憶昔二首》之一、在云安寫的《三絕句》;或是寓言諷興,如《鳳凰臺》、《病桔》、《枯棕》、《客從》;或是對窮苦人民的同情關(guān)懷,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都是個人的情感與事實相結(jié)合的。還有不少長篇,有的記載國家十幾年來的大事,如《夔府書懷》、《往在》;有的敘述地方變亂,如《草堂》、《入衡州》;有的回憶往事,如《壯游》、《遣懷》;更是象浦起龍所說的“慨世還是慨身”(《讀杜心解·讀杜提綱》),都含有濃厚的抒情成分。

    戰(zhàn)爭題材在杜詩中占有相當大的數(shù)量。杜甫對不同性質(zhì)的戰(zhàn)爭持不同的態(tài)度。他對于朝廷窮兵黷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對的,如《兵車行》、在夔州寫的《遣懷》、《又上后園山腳》;對于平息叛亂,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亂前期寫的《觀安西兵過赴關(guān)中待命二首》、《觀兵》,以及吐蕃入侵時寫的《歲暮》。這些詩譴責什么,歌頌什么,都很鮮明。也有些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詩,既有歌頌,也有譴責。著名的《前出塞》、《后出塞》兩組組詩,曲折反復地敘述戰(zhàn)士在從軍過程中的心情變化,實際上是反映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對于戰(zhàn)爭的不同看法。這兩組詩都歌頌了戰(zhàn)場上的壯烈場面,戰(zhàn)士如何善于戰(zhàn)斗,勇于犧牲,取得勝利;又譴責了君王無止境的開拓邊疆,主將驕橫奢侈,使戰(zhàn)績失去積極的意義。這兩組詩都是通過一個戰(zhàn)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shù)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又如“三吏”、“三別”則更為具體地表達了作者的內(nèi)心沖突。杜甫在洛陽路上,看見橫暴的差吏把未成丁的男孩、孤苦的老人都強征入伍。他替這些人提出控訴,對差吏給以譴責,但是一想到壯丁缺乏,而又大敵當前,便轉(zhuǎn)變了口氣,盡可能對被征調(diào)的人說幾句慰解或鼓勵的話。

    元代鮮于樞書杜甫《兵車行》
    杜甫寫過許多歌詠自然的詩。他歌詠的物件,往往是既聯(lián)系自己,也聯(lián)系時事。歷代的詩話、詩評對于杜詩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過許多論述。但是杜甫的詩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與時事的交融,作者在寫景和抒情時,很少離開現(xiàn)實,隨時隨地都想到他所處的干戈擾攘、國困民疲的時代。如困居淪陷的長安時寫的《春望》、入蜀時寫的《劍門》,是最有代表性的。這類詩,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漢》,七律《登樓》、《宿府》、《閣夜》、《秋興八首》等,都是情景與時事交融的膾炙人口的名篇。

    此外,杜甫也寫了一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舞蹈、用具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的氣氛,可以看作是有聲有色的文化史。明代祝允明書杜甫《秋興八首》
    杜集里也有一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的感情也較為淡泊,比較突出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杜甫在長年的轉(zhuǎn)徙流離之后,到了成都,建立草堂,開辟田畝,得到暫時的休息,因此對于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的動態(tài)進行了細膩的觀察,感到無限的熱愛,具有深刻的體會。如《屏跡》、《為農(nóng)》、《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詩,從詩題
    上就可以想像出杜甫當時的心境。這類詩當然不能和前邊論述的詩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為人的另一方面,他不只有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對于微小生物的愛好。

    他“幽居近物情”(《屏跡》),喜看“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感到“花柳更無私”(《后游》)。 杜甫寫過一些懷念家屬、朋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懷念妻子的有陷賊時寫的《月夜》,懷念弟弟的有在秦州寫的《月夜憶舍弟》;在許多懷念朋友的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杜甫自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贈李白、憶李白、懷李白、夢李白、寄李白以及其他涉及李白的詩,有十余首之多,幾乎首首都顯示出對于李白深厚的情誼、熱烈的關(guān)懷和衷心的欽佩。

    杜甫把詩看作是他終生的事業(yè),認為“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他7歲學詩,直到死亡前夕,沒有停止過寫詩,他從安史之亂起,至抵達成都前,在最艱苦的歲月里,寫出的詩歌思想內(nèi)容最為深刻;他在夔州身體衰弱多病,寫作的數(shù)量最為眾多。他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充滿愛國愛人民的政治熱情,在藝術(shù)技巧上也狠下功夫,“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新詩改罷長自吟”(《解悶十二首》之七),說明他創(chuàng)作的嚴肅態(tài)度。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他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評騭古今詩人的主張。

    杜甫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大大開拓了詩歌的領(lǐng)域。明代胡震亨說:“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唐音癸簽》)這句話不盡符合事實,因為在杜甫以前也有以時事入詩的,但是象杜甫這樣深入民間,洞察時弊,把富有社會意義的重大問題都陶融在“驚人”的詩句里,卻是少有的。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杜詩鏡銓》卷五)這雖然是“三吏”、“三別”的評語,但也可以概括杜甫大部分重要的詩篇。元稹給杜甫寫的《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里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這話說得并不過分。

    杜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杜甫最能駕馭詩的各種形式,并能使每種形式都得到新的發(fā)展。他在五言古體詩里善于記載艱苦的旅程、社會的萬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許多富有戲劇性的言談動作,寫來十分生動,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語調(diào)的自然,最顯著的例子是《羌村》、《贈衛(wèi)八處士》、“三吏”、“三別”、《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等。他在七言古體詩中擅長于抒寫他豪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達對于政治和社會的意見,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干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詩功力甚深,達到很高的成就,數(shù)量占杜詩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見于杜甫的漫游時期,七律名篇多產(chǎn)生在到達成都以后。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煉,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揚。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抒懷》、《宿江邊閣》、《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恨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樓》、《宿府》、《閣夜》、《詠懷古跡五首》、《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的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寫了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如《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竟長達1000字。是除少數(shù)比較自然的以外(如五排的《奉送嚴公入朝十韻》、《送
    陵州路使君赴任》,七排的《清明二首》),大都堆砌過多的典故,掩蓋了豐富的情感或填補了應酬之作內(nèi)容的空虛。杜詩中的絕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后11年內(nèi)寫的。由于杜甫的古體詩和律詩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絕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即景抒情,論詩懷友,反映蜀中的騷亂與人民的生活,吸取民歌的精華,杜甫在絕句方面仍有不少貢獻。

    杜甫詩意圖軸 清代張□作
    當然,杜甫也寫過一些投贈權(quán)貴、奉和應酬的比較無聊的詩。當他在長安充當貴族的“賓客”,向王公大臣乞求一官半職的時候,當他漂泊西南,為了衣食,不得不與地方官吏們相周旋的時候,所寫的一部分詩,其中有好些五言排律,用大量的典故頌揚對方如何賢明,申述自己如何貧困,以乞求憐憫與恩賜,格調(diào)是不高的。

    宋代淳熙刻本《杜工部詩集》 總的說來,杜甫是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困之境而無厭世思想;在詩歌藝術(shù)方面,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給后代詩人以廣泛的影響。

    杜甫在世時,他的詩歌并不為時人所重視,逝世40年以后,始見重于韓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運動,在文藝思想方面顯然受到杜詩的影響。

    李商隱近體詩中諷喻時事的名篇,在內(nèi)容和藝術(shù)上都深得杜詩的精髓。宋代著名詩人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對杜甫都推崇備至,他們的詩歌各自從不同方面繼承了杜甫的傳統(tǒng)。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虜,囚居獄中,用杜甫五言詩句集詩200首,在《集杜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杜詩的影響所及,不局限于文藝范圍,更重要的是詩中愛國愛人民的精神感召著千百年來的廣大讀者,直到今天還有教育意義。

    本集和研究資料 《舊唐書》本傳和《新唐書·藝文志》都說杜甫詩集有60卷,但早已散佚。北宋王洙在寶元二年(1039)取秘府舊藏及各種不完整的杜集,去其重復,得1405篇,編為18卷,又別錄賦筆雜著29篇為2卷,共20卷,題為《杜工部集》。到了嘉□四年(1059)王琪又重新編定。后世層出不窮的杜集皆以此集為基礎,詩的數(shù)目也有所增加。體例按古體詩、近體詩分別編次,現(xiàn)有影印本。南宋淳熙八年(1181)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同樣是以詩體分編,1940年哈佛燕京學社編的《杜詩引得》以這個集子為底本。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魯□曾按年代編次杜詩,嘉泰四年(1204)蔡夢弼會箋,題名《杜工部草堂詩箋》,有影印本。徐居仁則編有《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影印本收入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以上四部是現(xiàn)在易于得到的宋人編的杜集,體例有按詩體編、按年代編、按門類編三種。

    后世注釋杜集的約在百種以上,較為流行的,如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按詩體編次,對于史實考核較詳。仇兆鰲《杜詩詳注》(又名《杜少陵集詳注》),匯集了大量前人研究的成果,但有時失之穿鑿。楊倫《杜詩鏡銓》比較簡明扼要,便于初學。《杜詩詳注》與《杜詩鏡銓》都是編年的。浦起龍《讀杜心解》按詩體編次,有許多獨創(chuàng)的見解,并附有《少陵編年詩目譜》,但分析章句,間用評八股文方式。

    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后,詩話筆記中評論、解釋杜詩的文學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收集歷代有關(guān)杜甫的評論、解釋,較為詳備,但只出了上編《唐宋之部》。此外,明末王嗣□的《杜臆》對杜詩有不少精辟的闡述。清施鴻保《讀杜詩說》對仇兆鰲《杜詩詳注》表達了一些不同的意見,兩書原為手抄本,現(xiàn)均已由中華書局出版。中華書局1962年還出版有《杜甫研究論文集》3冊,匯編了“五四”以來研究杜甫比較重要的論文。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則有馮至的《杜甫傳》、蕭滌非的《杜甫研究》、傅庚生的《杜甫詩論》、朱東潤的《杜甫敘論》等。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的《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編的《杜甫年譜》。

    這兩首是杜甫的自傳詩《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讀讀,或許能知道些: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壯游》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yè)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jié)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
    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
    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
    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xiāng)。
    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
    呼鷹皂櫪林,逐獸云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鶬.
    蘇侯據(jù)鞍喜,忽如攜葛強。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
    許與必詞伯,賞游實賢王。曳裾置醴地,奏賦入明光。
    天子廢食召,群公會軒裳。脫身無所愛,痛飲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鬢兀稱觴。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
    坐深鄉(xiāng)黨敬,日覺死生忙。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
    國馬竭粟豆,官雞輸?shù)玖弧Ee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
    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兩宮各警蹕,萬里遙相望。
    崆峒殺氣黑,少海旌旗黃。禹功亦命子,涿鹿親戎行。
    翠華擁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陸梁。
    大軍載草草,凋瘵滿膏肓。備員竊補袞,憂憤心飛揚。
    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廷爭守御床。
    君辱敢愛死,赫怒幸無傷。圣哲體仁恕,宇縣復小康。
    哭廟灰燼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議論絕,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風動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賞從,漁父濯滄浪。榮華敵勛業(yè),歲暮有嚴霜。
    吾觀鴟夷子,才格出尋常。群兇逆未定,側(cè)佇英俊翔。

    求杜甫生平事跡介紹
    幾經(jīng)思考,杜甫打算移家秦州,此去千山萬水,這一生再也未曾回到關(guān)內(nèi),西入秦州使杜甫詩風有很大改變,除了更接近百姓,平時描述生活外,也吸收西南歌謠、方言語音,形成有名的「吳體」。杜甫帶著對朝廷絕望的心情,黯然踏上往秦州的道路,在秦州的生活還算清閑安定,閑靜的日子中仍以詩為要務,不忘同情百姓,發(fā)揮敏銳的...

    杜甫生平 重要事件
    生平早年杜甫早年的生活情況記載很少,主要從他的詩歌中得知。杜甫生于712年2月12日[6],準確的出生地尚未知曉,但估計在鞏縣(今鞏義市)。他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一個有名的政治家和詩人,“(審言)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7],他的父親杜閑,曾官至兗州(今屬山東)司馬...

    杜甫的一生經(jīng)歷過哪些事情?他人生中最為寧靜幸福的時光是什么時候...
    唐代詩人以風流著稱,三妻四妾更是當時的社會潮流,但是杜甫終其一生也只娶了楊氏一人,一千四百多首詩里,沒有任何曖昧,有的只是那一句看似樸素,讀來卻滿口余香的“老妻”!世間最浪漫的事,不過就是一生中雖然有千千萬萬個放棄氣節(jié)的可能,但你們還是決定相互扶持走到最后。杜甫在生活的漂泊里變成了...

    杜甫簡要生平事跡?
    他在這時期寫的詩,根據(jù)他自己的敘述,可能已有數(shù)百首,不過只有二十幾首流傳下來,主要是五言律詩和五言古體詩。其中雖有象《望岳》那樣不同凡響的作品,但總的說來,還沒有超越杜審言那一時期名詩人的水平。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到長安,...

    杜甫的生平事跡,要簡短的?
    杜甫(712—770),祖籍襄陽,出生于鞏縣(在今河南省),唐朝偉大?人。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quán)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yī)筮、考課等事。與“詩仙”李白并稱“大李杜”。到...

    杜甫的名人故事
    但杜甫的情況更加困難。李白漂泊時,常常是一條光棍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有多少,花多少,窮點富點,日子都好對付,何況自己賬戶上還有“五花馬,千金裘”,手里有錢,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幫。經(jīng)常甕中無米,灶頭無煙。連餓死孩子的慘劇都發(fā)生過。

    杜甫簡要生平事跡?
    杜甫一生可謂窮矣,尤其是晚年流落西南、寓居夔門,直至病逝江州,可謂窮之極矣。也正因為窮,才見其“大庇天下”之懷,才成其“窮而后工”之境。其間,詩作愈豐,長律和古風漸少,而七律、五律更見精純。筆者認為,杜甫因窮而詩工,故稱詩圣;所謂“工”唯“沉郁頓挫”而已矣。如《登高》滾滾...

    有關(guān)杜甫的五個故事?
    ?3、唐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大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yè)已孳生著崩潰的征兆。終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zhuǎn)折點——“安史之亂”的發(fā)生。?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后,覺得當權(quán)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

    關(guān)于杜甫的經(jīng)歷 越詳細越好 謝謝了
    杜甫的一些生平事跡或關(guān)于杜甫的一些文章一些評論謝謝大家了... 杜甫的一些生平事跡 或 關(guān)于杜甫的一些文章 一些評論 謝謝大家了 展開  我來答 11個回答 #熱議# 孩子之間打架 父母要不要干預?百度網(wǎng)友b60563a 2007-10-15 · TA獲得超過1752個贊 知道小有建樹答主 回答量:423 采納率:0% 幫助的人:...

    杜甫有的軼聞趣事誰知道啊發(fā)表下
    嚴武對杜甫雖然一貫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嚴武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杜甫這樣沒事就摸老虎須子玩,嚴武盡管沒有馬上發(fā)作,心里卻動了殺機。 一天,嚴武召集部下準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及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這樣的詩句了。 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

    相關(guān)評說:

  • 亓純17376041563: 杜甫的生平是怎樣的
    華容區(qū)滑塊: ______ 偉大的唐代詩人
  • 亓純17376041563: 請問知道杜甫的小故事嗎?<200多字> -
    華容區(qū)滑塊: ______ 有一天,杜甫又纏著姑母講故事.姑母說: “咱們杜家出過許多名人,晉朝著名大將杜預(他的故事,請看本全書第12集)就是我們的第十三代遠祖.他打仗有勇有謀,為朝廷立過大功.百姓們還編歌謠稱贊過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翹...
  • 亓純17376041563: 杜甫是在哪里死的? -
    華容區(qū)滑塊: ______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兩三年,七七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他對祖國和人民最后的懷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時代,要作關(guān)懷人...
  • 亓純17376041563: 杜甫簡介 600字左右 -
    華容區(qū)滑塊: ______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1],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后裔(杜...
  • 亓純17376041563: 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是? -
    華容區(qū)滑塊: ______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喻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
  • 亓純17376041563: 我想多了解一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 -
    華容區(qū)滑塊: ______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4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杜甫被后世尊稱為“詩...
  • 亓純17376041563: 誰知道有關(guān)于杜甫的生活背景?怎么個由盛轉(zhuǎn)衰法?謝謝 -
    華容區(qū)滑塊: ______ 杜甫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時二十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
  • 亓純17376041563: 《長安幻夜是發(fā)生在唐玄宗時什么時期的?長安幻夜》所講述的故事
    華容區(qū)滑塊: ______ 《長安幻夜》開場年份為 開元十九年 歷史上唐玄宗出生于 垂拱元年 歷史上安祿山在 天寶十四年 起兵叛亂 我上面給了這么多的時間想必大家猜出來我這次主要說的是和人...
  • 中文字幕乱码2国语自产| 最好看免费的影视大全| 久久无码喷吹高潮| 无码人妻久久久一二三69|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85麻豆| 国产一级a 在线观看|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亚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