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是一門學問嗎?
Ⅰ【“狹義的”訓詁】:用通行的話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的字義(或詞義)就叫“訓詁”。“訓詁”有一些“具體的方式”以及“常用的術(shù)語”,現(xiàn)分別介紹如下:
●訓詁的具體方式分為以下三類:
一“形訓”:就是通過文字形體結(jié)構(gòu)的分析來解釋字(詞)義,即拿詞形來解釋詞義叫做形訓。“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三類字的字形與意義有直接關(guān)系,還有“形聲字”的“義符”也可以標示它的意義類別。因此,分析字形對了解字的本義有重要的作用。在《說文》中,形訓是最基本的訓釋方式,除直言其義外,其分析字型構(gòu)造部分,就是形訓的范例。如:
△ “三合也。象三合之形。”
△ “血,祭所薦牲血也。從皿,一、象血形。”
△ “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從屮。尹彤說。丑列切〖注〗臣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 “木, 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從木。莫卜切〖注〗徐鍇曰:“屮者,木始甲拆,萬物皆始於微。故木從屮。”
二“音訓”:用音同或音近的詞來解釋詞義叫做音訓。例如《說文》“天,顛也”;“戶,護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讀pang,今讀pu三聲,廣大之意,如:溥原。);又如《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房,旁也,室之兩旁也”等等。
三“義訓”:直接說明詞的含義,叫義訓。“義訓”又細分為三種(即直訓、轉(zhuǎn)訓、陳說),現(xiàn)具體敘述如下:
⑴直訓:用同義詞訓釋謂之直訓。
例如:
《爾雅•解詁》:“阻、艱,難也。”又《釋言》云:“征、邁,行也”;“靡、罔,無也”。
《說文》:言部云“諦,審也”;“誠,信也”。
《詩•七月》“宵爾索绹”傳:“宵,夜;绹,絞也”。
《詩•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傳:“卒,終也。”
《詩•碩鼠》鄭玄箋:“碩,大也。”
⑵轉(zhuǎn)訓:二字義不同,展轉(zhuǎn)相通,謂之轉(zhuǎn)訓。例如:
《周禮》“體國經(jīng)野”鄭玄注:“體猶分也”。
《詩•氓》“言既遂矣”箋:“遂猶久也”。
《詩•東山》“勿士行枚”箋:“勿猶無也”。
《孟子•梁惠王》“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趙岐注:“嗜猶甘也”。(注:①嗜:喜歡、愛好;②甘:自愿、樂意。)
⑶陳說:描述其事而義始明者謂之陳說。例如:
《爾雅》曰:“善父母者為孝,善兄弟者為友”。(注:①善:善待)
《詩•七月》“四月秀葽”傳:“不榮而實曰秀”。(注:①秀:果實;②葽〔yao一聲〕:一種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帥姑草。③榮:開花;④實:結(jié)果實;⑤秀:古代稱植物不開花而結(jié)果實)
《詩•伐檀》:“河水清且漣漪”傳:“風行水成文曰漣”。
《左傳》隱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
《賈逵左傳詁》曰:“貪財為饕,貪食為餮”。(“餮”讀音tao一聲;“餮”讀音tie四聲。)
《說文》云:“蘭,香艸也”;“薰,香艸也。”(艸cao三聲,草的古字。)
《說文》云:“能,熊屬”;“麋,鹿屬”。(“能”的本義是“熊”)
《詩•東山》“零雨其蒙”傳:“蒙,雨貌”。
《詩•氓》“氓之蚩蚩”傳:“蚩蚩,敦厚之貌”;有“淇水湯湯”傳:“湯湯,水盛貌。”(注:①湯湯shangshang一聲,水盛大的樣子。)
●訓詁常用的術(shù)語如下:
〔一〕、說義的術(shù)語:
⑴“猶”
《詩•碩鼠》:“愛得我直”箋:“直猶正也”。
《國語•周語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韋昭注:“同猶一也”。
⑵“之言”(凡說“之言”的,音義一定相通)
《詩•唐風•采芩》“舍旃舍旃”箋:“旃之言焉也”。
《詩•七月》“春日載陽”箋:“載之言則也。陽,溫也”。
⑶“貌”(凡說貌是形容它的樣子,這些字或是形容詞或是副詞。
《詩•東山》“零雨其蒙”傳:“蒙,雨貌”。又“蜎蜎者蠋”傳:“蜎蜎,蠋貌”。(注:①蜎〔yuan一聲〕:孑孓,即蚊子的幼蟲;②蜎蜎:形容蟲子爬行的屈曲蠕動的樣子。③蠋〔zhu二聲〕:蝴蝶、蛾等昆蟲的幼蟲。)
《詩•氓》“氓之蚩蚩”傳:“蚩蚩,敦厚之貌”。(氓〔meng二聲〕:青年男子。蚩蚩〔chichi一聲〕:敦厚的樣子。)
《詩•葛屨》“好人媞媞,宛然左辟”傳:“宛,辟貌”。(注:①屨〔ju四聲〕:葛麻制成的鞋。②好:指容貌美,漂亮。③“好人”:猶美人。④媞媞〔titi二聲〕:美好安詳?shù)臉幼印"萃穑翰亍瞔ang二聲〕。⑥宛然,婉轉(zhuǎn)回避的樣子。⑦辟:通“避”。⑧左辟:避讓于道左,以示謙讓。)
⑷屬、別。(凡說“屬”或“別”的,是明其類別。
《說文》云:“秔,稻屬”(秔〔geng一聲〕:同“稉”、“粳”,水稻的一種。);“鴿,鳩屬也”。
《說文》云:“稗,禾別也”。段玉裁說:“謂禾類而別于禾也”。
⑸辭。(說明某字是助詞,往往用“辭”或“辭也”。)
《詩•芣苡》“薄言采之”傳:“薄,辭也”。(芣苡〔fou2yi3〕:車前草,其葉煎水服用可預(yù)防感冒,古人認為它的字實可以治婦人不孕。薄:助詞。)
《詩•漢廣》“不可求思”傳:“思,辭也”。
〔二〕、擬音的術(shù)語。
⑴讀如
《禮記•中庸》“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鄭注:“齊人讀殷如衣”。(注:①壹:統(tǒng)一。②戎衣:軍衣,軍服。)
《呂覽•制樂篇》“飭其辭令”注:“飭讀如敕,飭正其辭令也。”(注:①飭:chi四聲,告誡;②敕:chi四聲,告誡。)
⑵讀若
《說文》云:“宄,奸也。讀若軌”。(注:①宄〔gui三聲〕,奸〔jian一聲〕:都是“奸邪、狡詐”的意思。)
〔三〕、改字的術(shù)語
⑴讀為、讀曰:凡說“讀為”“讀曰”的,就是換了另外一個字來解釋詞義。
《衛(wèi)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箋云:“泮讀為畔,畔涯也。言淇與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無所拘制”。按泮的愿意為散,與本文不合,所以鄭玄把它改讀成畔字來訓釋它。(注:①淇〔qi二聲〕:水名,源于河南淇山,流入衛(wèi)河。②隰〔xi二聲〕:a:低濕的地方;b:所開墾的田地。③泮〔pan四聲〕:a:散,解;b:通“畔”。④畔〔pan四聲〕:a:田地的邊界;b:邊,如“河邊、水邊、橋邊、枕邊”等等。⑤放恣:放縱任性。⑥心意:心情,思慮。⑦拘制:牽制,固守。)
《漢書•景帝紀》“減耆欲”注:“耆讀曰嗜”。按耆的愿意為老,與本文不合,所以顏師古把它改成嗜字。(注:①耆〔qi二聲〕:年老;耆〔shi四聲〕:通“嗜”。②嗜〔shi四聲〕:愛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聲某同。
《論語》“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鄭注“古字材哉同”。按鄭氏改用哉字來解釋材。
《詩•東山》“烝在栗薪”箋:“骨折聲栗裂同也”。按鄭氏改用裂字來解釋栗。(注:①烝〔zheng一聲〕:祭祀。②栗薪:堆積木柴。)
〔四〕、正誤的術(shù)語。凡有“字誤”或“聲誤”而必須改正的,則用“當作”“當為”:
⑴字誤
《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釋文》“佳,善也。河上云:飾也。”王念孫說:“案佳當作佳,字之誤也。佳,古唯字也。唯兵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處。上言夫唯,下言故,文義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聲〕:發(fā)語詞。②佳〔此處讀“wei二聲”〕:只有,因為。③兵者:兵器。④物:他人,眾人,人們。⑤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處:不使用。)
⑵聲誤
《禮記•曲禮》“拾級聚足”注:“拾當為涉,聲之誤也”。按舊注:“拾級,涉階之級也。聚足,后足與前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聲〕:古同“涉”,歷經(jīng),經(jīng)由。如:拾級而上〔沿著臺階而上〕。)
Ⅱ【“廣義的”訓詁】:是指“訓詁學”。即中國傳統(tǒng)“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主要從“語義”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的一門學科。
一訓詁學的研究對象是:古代書面語中的訓詁。
二訓詁學的研究內(nèi)容是:語義。即古代書面語言中字(詞)的含義。其中以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為主。重點是研究詞義的思想內(nèi)容和感情色彩、詞的意義系統(tǒng)和詞語之間分化派生的關(guān)系、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三訓詁學的任務(wù)是:分析古代書面語言的矛盾障礙,總結(jié)前人的注疏經(jīng)驗,闡明訓詁的體制、義例、方法和運用情況,以便更好地指導(dǎo)訓詁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古文教學、古籍整理、詞典編纂等工作。
四訓詁學的著作大體有兩類:
⑴專門解釋某部著作,如《毛詩傳疏》、《論語注疏》、《春秋左轉(zhuǎn)集解》、《韓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詞語分類編排,進行解釋的詞典,如《爾雅》、《方言》、《釋名》、《廣雅》等。
五訓詁學的源流:(即指訓詁學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變化的過程。)
① 訓詁萌芽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wù)是在文獻正文中對詞語進行解釋。如《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注:①師:駐軍。②宿:夜晚。
② 訓詁學到漢代,確立了兩種基本體式。一類是隨文釋義的注釋,如《毛詩故訓傳》、《毛詩箋》、《儀禮注》、《春秋公平傳釋詁》。一類是通釋語義的專著,如《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這個時期的訓詁,有了一定的體系和方法,表現(xiàn)出對詞義研究的自覺性,成為真正的訓詁學。
③ 訓詁學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訓詁內(nèi)容從經(jīng)部擴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經(jīng);出現(xiàn)了“義疏”這種新的訓詁形式;訓詁新著不斷出現(xiàn),如《廣雅》、《玉篇》、《經(jīng)典釋文》、《一切經(jīng)音義》。
④ 宋代到明代,“訓詁學”衰落。宋明時期由于訓詁成為“理學”的工具,打破了求實傳統(tǒng),走向衰落。
⑤ 清代的訓詁學有了空前的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個時期的注釋和訓詁專著數(shù)量很多,體式完備。更重要的是在理論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清代訓詁學家具有樸素的歷史觀念,主張研究訓詁必須區(qū)分古今;有一定求實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說,能擇善而從;采用因聲求義和綜合比較的方法,開拓了訓詁研究的新途徑。重要著作有《說文解字注》、《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jīng)義述聞》、《經(jīng)傳釋詞》、《經(jīng)籍籑詁》(籑〔zhuan四聲〕:同“撰”、“饌”)、《爾雅義疏》、《方言疏證》等。
訓詁學試題及答案
訓詁學是一門研究古代漢語詞匯意義和用法的學問。它在古代中國的語言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與音韻學、文字學并稱為“小學”。訓詁術(shù)語中的“之言”指的是某一詞的來源或意義,如“馬之言馬云”。“互訓”是指用同一事物的不同稱謂互相解釋,如“日謂之曦,月謂之魄”。“為”在訓詁中有時表示虛詞...
陸宗達的訓詁學入門指導(dǎo)
“詁”是解釋“異言”,也就是解釋那些因為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等原因,同一個事物的稱呼發(fā)生變化的情況。“訓”是“道形貌”,就是描繪、說明文獻語言的具體含義。所以,訓詁學就是幫助人們正確理解古代文獻里語言文字的一門學問。簡單地講,就是解釋古文。近幾年,傳統(tǒng)文化類節(jié)目很受歡迎,古代詩詞...
訓詁是什么意思
用現(xiàn)代漢語說,訓,就是通俗的話去解釋某個字的字義。“詁”,《說文》:“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段注:“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人,是之謂詁。”指“訓詁學”。即中國傳統(tǒng)“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主要從“語義”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的一門學科。訓詁萌芽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個時期的...
古代訓詁學研究方法中的形訓、義訓和聲訓有何區(qū)別?
漢語訓詁學,一門深入研究詞義的學問,其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古代的文字記載,同時也不忽視現(xiàn)代方言的口語資料。要對古代書面語進行探究,首要條件是對文字、詞匯、語法和語音史有基礎(chǔ)了解,掌握語言文字演化的基本規(guī)律。這包括整理和研究前代的訓詁資料,吸收和批判性地評價前人對詞義的研究理論和方法,尋找...
訓詁學的定義
釋讀漢文古籍均從詞句入手,最終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綜合性學科,主要根據(jù)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 尤其著重於研究 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xiàn)象,但不等于語義學、詞義學。作用訓詁學(“詁”音...
詁訓學的解釋
詁訓學的解釋特指有關(guān)《詩經(jīng)》 研究 的一門詳于訓詁而略于詩義的學問。 宋 鄭樵 《<通志>總序》:“《詩》雖一書,而有 十二 種學,有詁訓學,有傳學,有注學,有圖學,有譜學,有名物學,安得總言《詩》類乎?” 詞語分解 詁的解釋 詁 (詁) ǔ 用通行的話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
訓詁是什么意思
盡管現(xiàn)代語言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訓詁學的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在漢語教學中,對于古代文學、歷史、文化等領(lǐng)域的教學,都需要借助訓詁的知識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guān)內(nèi)容。此外,在文獻整理、歷史研究中,訓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總的來說,訓詁作為對古籍字詞釋義的一門學問,對于理解和...
訓詁學好學嗎?有人說要有很強的音韻學功底,是這樣嗎???
訓詁學比較難學。訓詁學要求音韻學功底深厚(尤其是殷商古文)。在考究古代詞義上,音韻學(尤其是古音學和北音學)起到的作用是極大的。訓詁學要求較高的金石學基礎(chǔ),很多史料都來自金石,最典型的如甲骨文、古璽文、金文和漢畫像磚。這些可以提供一些為正史所不傳的歷史信息。訓詁學還要求博覽群書...
自考訓詁學必考嗎
然而,對于非文學類專業(yè),訓詁學并非必修課程,因此考生是否需要參加訓詁學的考試,取決于具體的專業(yè)要求。盡管如此,訓詁學在文學、歷史和哲學等領(lǐng)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掌握訓詁學知識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獻,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訓詁學是一門專門研究古漢語詞義和句法結(jié)構(gòu)的學問...
訓詁學對文言文修辭的作用
簡介:根據(jù)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xiàn)象。 訓詁學(“詁”音“gǔ”,同“古”)是中國傳統(tǒng)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tǒng)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xiàn)...
相關(guān)評說:
稷山縣全剖: ______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tǒng)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作為書名,“爾”是“近”的意思(后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里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guī)范的...
稷山縣全剖: ______ 中國最早的詞典是哪一部?《爾雅》是中國最早的詞典、專業(yè)人士稱為第一部“訓詁書”
稷山縣全剖: ______ 專業(yè)選修課啊,那就不用兩個都選,選一門自己有興趣的.建議選修漢語音韻學,實用價值高一些,對于研究古詩詞、還有文言文的學習幫助大一些.
稷山縣全剖: ______ 第一,本土性.與以往的語言學研究不同,中國文化語言學不是承襲與照搬,而是生... 最后匯集成一門燦爛可觀的學問.”這正說明了當代文化語言學研究中多樣性有之,...
稷山縣全剖: ______ 訓詁學與文學的關(guān)系要弄清訓詁學與文學的關(guān)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訓詁學,什么是文學.一、訓詁學、文學的基本概念1.訓詁學:通俗的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叫"詁".訓詁學是漢文古籍釋讀術(shù),是一門綜合性的應(yīng)用...
稷山縣全剖: ______[答案] 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lǐng)域都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周易經(jīng)》研究被稱為《易經(jīng)》或“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漢書·儒林傳》記載:...
稷山縣全剖: ______ 《說文解字》《說文解字》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 直至現(xiàn)代,《說文解字》學仍然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稷山縣全剖: ______ “國學”一是稱我國傳統(tǒng)的學術(shù)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二是指古代國家設(shè)立的學校,如太學、國子監(jiān)(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國學班,自然是為那些有志于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學生做準備的.如果把開辦國學班僅作...
稷山縣全剖: ______ 對外漢語,各種語種,翻譯,如此種種,將來就業(yè)門路廣大,非鼠目之輩可以預(yù)感.若潛心學問,但漢語而言,則文字、訓詁、音韻、語法、辭匯、語用,任1門學問,都足以研究數(shù)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