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與楊振寧的關系 楊振寧和鄧稼先是什么關系?
二
北平淪陷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均遷往云南昆明,于市郊一片起伏不平的丘陵間,合并組建起西南聯(lián)合大學。這所抗戰(zhàn)期間名揚全國的高等學府,擁有許多著名的學者和教授,可謂群英薈萃。楊振寧于1938年考入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本科學習結(jié)束后又進修兩年碩士研究生課程,所以他總共讀了6年。鄧稼先于1941年到達昆明后,也考入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在校學習4年。這樣,他倆共有3年在同校同系學習。戰(zhàn)爭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也給振寧和稼先造成更多的接觸機會。他倆相差三個年級,可是在野外躲避空襲的時候,卻可以隨時相伴了。當初崇德中學的一對頑皮小友,這時已成為英姿勃發(fā)的年輕大學生,他們的關系依然水乳交融。振寧志懷主遠。談吐中常以天下為已任,同學們俏皮地稱他“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又因他頭腦聰明,反應敏捷,外號叫“楊大頭”。稼先為人樸實忠厚,和善可親,同學們親昵地稱呼他“鄧老憨”或Pure (英文純潔、純真之意)。西南聯(lián)大的學習生活,對振寧和稼先一生都很重要。他們學到了豐富的物理學知識,也錘煉了意志,增強了友誼。他們親身體驗到民族被蹂躪的痛苦,決心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將來對富強民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楊振寧報考公費留學生被錄取,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鄧稼先在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后,隨校北上,在北京大學任物理助教。后來,鄧稼先也考取了留美研究生。在赴美之前,他寫信征求振寧的意見,到美國哪所大學就讀較為合適。振寧經(jīng)過仔細斟酌,建議稼先到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進修。原因是,一來此校離芝加哥很近,兩人可以經(jīng)常見面;二來普渡大學理工科水平很高,排在美國理工大學的前10名之內(nèi),而且收費低廉,經(jīng)濟上易于保證。
稼先采納了振寧的建議。正 這時振寧的弟弟振平要去美國上大學,于是楊父將振平托付給稼先,二人結(jié)伴而行,于1948年同乘一船到達舊金山。稼先將振平送到芝加哥振寧處。然后到普渡大學就讀。二次大戰(zhàn)結(jié)束后,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人們認識到核物理的重要性,它成了世界性的熱門學科。稼先和振寧不約而同地意識到,掌握 這門學問,是到達科學前沿的必經(jīng)之路。兩人所選的專業(yè)都是理論物理,亞學科都是理論核物理,而且他們的博士論文也同屬原子核物理范圍。1949年暑假,稼先來到芝加哥,與振寧、振平團聚。三人同租了一間房子,一起游玩、散步、聊天,同溫兒時的情景,探討學術上的問題。這是他們在美國時間最久、玩得最盡興的一次聚會。在振寧和稼先的家里,至今仍保存著當時二人互相拍攝的照片。振寧已經(jīng)取得博士學位,不久應聘去普林斯頓研究所工作。后來,他與在美國留學的杜聿明先生的女兒杜致禮結(jié)為伉儷,并在美國定居,從事理論物理的科學研究。稼先此時正在撰寫博士論文。早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期間,稼先就接受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影響。他有幾個要 的同學,都是地下黨員。
新中國誕生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后,鄧稼先的心情再也無法平靜。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完成學業(yè)并取得博士學位,他沖破重重阻撓,登上威爾遜總統(tǒng)號輪船,于8月29日就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在美國學習期間、振寧和稼先都是用兩年時間攻下了博士學位,他們都掌握了當時處于世界最前沿的理論核物理科學,為他們將來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與我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核物理學家鄧稼先的友誼長達半個世紀,兩人既是中學同學又是好朋友,在世界科學界傳為美談。
補充:
20世紀中期,鄧稼先就讀于祟德中學,楊振寧也在該校讀書,兩人成了最要好的同學和朋友。楊振寧的學業(yè)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鄧稼先很崇拜他。楊振寧以大哥的身份關照鄧稼先。受楊振寧的影響,鄧稼先在物理、數(shù)學等課程中的才智也發(fā)揮了出來。楊振寧機智靈巧,同學們稱他是“機靈鬼”。鄧稼先忠厚老實,綽號叫“鄧老憨”。下課后,楊振寧與鄧稼先幾乎形影不離。這兩位志趣相投的同鄉(xiāng)、校友,自青少年時代便樹立起了遠大的理想:將來事業(yè)有成,一定報效祖國。
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fā)做出了重要貢獻。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yè)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鎮(zhèn),現(xiàn)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42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學系,1944年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清華大學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yè),1945年考取清華大學后赴美留學,在芝加哥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歷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委內(nèi)瑞拉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1949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復合模型。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
楊振寧簡介
楊振寧(1922,10.1~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的數(shù)學博士,回國后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多年。1942年楊振寧畢業(yè)于昆明的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4年在該校研究生畢業(yè)。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就讀于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長期執(zhí)教于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創(chuàng)立并主持該校的理論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以他們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問題交惡。1962年因為《紐約客》的一篇文章,兩人正式?jīng)Q裂。楊振寧七歲的兒子楊光諾曾說,“我要一人得諾貝爾獎。”1989年他寫給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的信,向老師報告兩人合作情形。吳大猷覆信說∶“整件事是一極不幸的事,我想是不能永遠掩蓋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爭,而讓慢慢的展現(xiàn)出來。”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chuàng)辦了“全美華人協(xié)會”,促進中美關系。
1980年楊振寧獲得拉姆福德獎,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楊振寧現(xiàn)居于北京清華大學。楊振寧的結(jié)發(fā)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2003年10月因病過世。2005年1月楊振寧與翁帆結(jié)婚。
翁帆,1976年7月出生在廣東潮州,從汕頭大學畢業(yè)后,先是到汕頭一家企業(yè)工作,但一個多月后就離開那家公司,到深圳一家高爾夫俱樂部工作。她在深圳工作了3年,其間,與香港一個普通公司的職員在香港辦理了結(jié)婚手續(xù),但這段婚姻只持續(xù)了不到兩年就宣告破裂。此后翁帆選擇報考研究生,并考進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翻譯系碩士班。
榮 譽
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及擁有多項榮譽學位,也是國內(nèi)外許多著名大學的名譽教授!
[編輯本段]個人經(jīng)歷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50歲時回憶說:'現(xiàn)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shù)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么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shù)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yè),就考入了西南聯(lián)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yè),旋即進入清華大學的研究院。兩年后,他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并考上了公費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xiàn)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恒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fā)現(xiàn)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于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tǒng)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fā)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6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于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lián)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云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人們贊揚在理論物理前沿度過了半個世紀的諾貝爾獎得獎人楊振寧是一位堅忍不拔、具數(shù)學天才的科學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對稱性,而這些對稱性常常是隱藏在雜亂的實驗物理結(jié)果的后面。
楊振寧長時期在看來是神秘的物理學和數(shù)學的十字路口工作。在這個領域內(nèi),一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靈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還沒有實驗證據(jù)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樣運轉(zhuǎn)的。這是一個外行很難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滿了希臘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尋求用數(shù)學去解決問題的“品味”和“風格”,有尋求用正確語言來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內(nèi)心的靈感。
物理學家戴森去年在石溪為楊振寧退休所舉行的學術討論會上說:“楊振寧對數(shù)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著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為精致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杰作。”這使得他“對于自然神秘的結(jié)構(gòu)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
楊振寧已有華發(fā),可是看起來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他仍穿梭于紐約和遠東之間。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學有密切的聯(lián)系,并且是設在南朝鮮漢城的一個理論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關于他的生活和時代的一次廣泛的談話中,楊振寧談到他的物理學生涯,談到他沒有能從事某些領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遺憾。楊振寧也談到他在中國童年和他長時間為溝通美國和自己的祖國在科學和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作的努力。楊振寧談到他擔心中美關系的裂痕會擴大,以及由于新近對臺灣出生的物理學家李文和間諜活動嫌疑的調(diào)查,將為亞洲和亞裔美國科學家?guī)淼睦щy。·1971年中美關系開始解凍,楊振寧自1945年到美國來當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他會見了已故的周恩來和中國的其他領導人,幫助開展了兩國之間的科學合作。他擔心這些合作將面臨危險。
那時候,當他從國外旅行回來后,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人員常常去找他。中央情報局的官員第一次去找楊振寧時楊要讓他的秘書記錄他們的談話,以免誤解。楊振寧繼續(xù)保持和中國的密切聯(lián)系,他說:“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和中央情報局近來沒有再來找我的麻煩。”
楊振寧最關心的是科學而不是政治。他談到自己的一些經(jīng)歷:一個從中國偏僻地區(qū)一個落后的城市來的年輕學生,怎么會有幸參與20世紀一個最主要的思想革命。這場革命是試圖用一個統(tǒng)一的方法來了解自然的無窮多樣性,從混沌的星球爆炸到電子環(huán)繞原子核的顫動。
1956年楊振寧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象的表現(xiàn)是完全相同的。因為這個工作,兩人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獎。
從長遠來看,1954年楊振寧和已故的米爾斯的開拓性的工作卻更為重要。那一年,兩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工作。他們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的理論結(jié)構(gòu)。以后證明它是以統(tǒng)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關鍵。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馬奇努說:“當它在1954年寫成時,爭論極大。一些人認為它和物理世界無關。”當時,楊和米爾斯沒有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可是以后證明,這個從微分幾何和纖維叢這樣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來的數(shù)學,正是為描述像磁、電、強核力,也許還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換所。戴森講道:“我要說,在楊振寧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規(guī)范常已經(jīng)證明這比他和李政道關于宇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關系變得愈來愈緊張,兩人在1962年分手。楊振寧拒絕談論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們的關系變得緊張的。他說:“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說,這是一個悲劇。”他們兩人已經(jīng)有幾十年沒有講話了。
[編輯本段]楊振寧的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jié)構(gòu)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chuàng)建性強,眼光深遠。
1.在粒子物理學方面,他最杰出的貢獻是1954年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耳規(guī)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xiàn)代規(guī)范場理論(包括電弱統(tǒng)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理論、大統(tǒng)一理論、引力場的規(guī)范理論、……)打下了基礎。楊-密耳斯場方程最近被數(shù)學家S.唐納森引用,獲得了拓撲學上的重大突破。
2.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方面的另一項杰出貢獻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后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tài),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tài);如果弱衰變過程宇稱守恒,則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tài)不同的K介子。但從質(zhì)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是同一種介子。——楊振寧和李政道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并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并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一項科學工作,在發(fā)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學方面,楊振寧的其他貢獻包括:費米-楊模型(1949),與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論(195楊振寧7),與李政道和R.奧赫梅合作的關于C(電荷共軛變換)和T(時間反演變換)不守恒的分析(1957),與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實驗分析(1959)和關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與吳大峻合作的CP(宇稱)不守恒分析(1964),規(guī)范場的積分形式理論(1974),與吳大峻合作的規(guī)范場與纖維叢的關系(1975),與鄒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論(1967~1985)等。
3.在統(tǒng)計力學方面,楊振寧的貢獻包括:二維伊辛模型的自發(fā)磁化強度(1952),與李政道合作的關于相變的理論(1952),與楊振平合作的關于數(shù)種模型的嚴格解(1966~1985)等。
4.在凝聚態(tài)物理方面,楊振寧的貢獻包括:與N.拜爾斯合作的對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釋(1961),非對角長程序觀念(1962)等。
楊振寧于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對促進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楊振寧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楊振寧發(fā)表過約200篇科學論文和報告。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后,全家滯留北京,16歲的鄧稼先隨姐姐赴四川江津讀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學習,受業(yè)于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鄧稼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后,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diào)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后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yè)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fā)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tài)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jié)》,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chuàng)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jié)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后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yǎng)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tài)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yǎng)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后,他還在工作之余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yè)的發(fā)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斗了數(shù)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xiàn)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xiàn)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tǒng)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tài)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并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jié)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y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楊振寧
一、生平簡介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含合肥市)。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學系,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yè)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tǒng)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深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并任新創(chuàng)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tǒng)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證書。
二、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jié)構(gòu)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chuàng)建性強,眼光深遠。
1.在粒子物理學方面,他最杰出的貢獻是1954年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耳規(guī)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xiàn)代規(guī)范場理論(包括電弱統(tǒng)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理論、大統(tǒng)一理論、引力場的規(guī)范理論、……)打下了基礎。楊-密耳斯場方程最近被數(shù)學家S.唐納森引用,獲得了拓撲學上的重大突破。
2.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方面的另一項杰出貢獻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后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tài),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tài);如果弱衰變過程宇稱守恒,則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tài)不同的K介子。但從質(zhì)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是同一種介子。——楊振寧和李政道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并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并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一項科學工作,在發(fā)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學方面,楊振寧的其他貢獻包括:費米-楊模型(1949),與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論(1957),與李政道和R.奧赫梅合作的關于C(電荷共軛變換)和T(時間反演變換)不守恒的分析(1957),與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實驗分析(1959)和關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與吳大峻合作的CP(宇稱)不守恒分析(1964),規(guī)范場的積分形式理論(1974),與吳大峻合作的規(guī)范場與纖維叢的關系(1975),與鄒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論(1967~1985)等。
3.在統(tǒng)計力學方面,楊振寧的貢獻包括:二維伊辛模型的自發(fā)磁化強度(1952),與李政道合作的關于相變的理論(1952),與楊振平合作的關于數(shù)種模型的嚴格解(1966~1985)等。
4.在凝聚態(tài)物理方面,楊振寧的貢獻包括:與N.拜爾斯合作的對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釋(1961),非對角長程序觀念(1962)等。
楊振寧于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對促進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楊振寧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楊振寧發(fā)表過約200篇科學論文和報告。
同鄉(xiāng),同學,室友,手足同情的好朋友。50年的朋友關系。
什么是強國和,壯國威,鑄國魂
本是同鄉(xiāng),又毗鄰而居,兩家關系相當密切。 因而相差僅兩歲的鄧稼先和楊振寧,小時常在一起玩耍,情同手足。上了中學后,他倆同在崇德中學, 感情日篤。抗戰(zhàn)爆發(fā)后,楊振寧于1938年考入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鄧稼先1941年到達昆明后,也考入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他倆共有3年在同校同系學習。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楊振寧報考公費留學生...
鄧稼先是一篇什么題材的文章
《鄧稼先》是記人傳記型文章。1、《鄧稼先》是楊振寧寫的一篇記人傳記型文章,以中華幾千年來的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jié)、五十年朋友深情為基調(diào),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2、文章追憶了鄧稼先的生平經(jīng)歷,贊頌了其為民族為國家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鄧稼先的故事
你還是盡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遷的清華和北大教授,還有眾多的老朋友。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后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鄧以蟄憑自己的經(jīng)驗寄希望于鄧稼先,但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里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彭士祿、江夢南、航天追夢人。1、楊振寧:因核輻射早早離世的鄧稼先曾給楊振寧寫過一封書信:“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隔著幾十年的歲月和生死,已經(jīng)百歲的楊振寧對兒時的同窗深情喊話:“稼先,我懂你‘共同...
楊振寧曾與愛因斯坦做同事?
那年,鄧稼先給楊振寧寫了一封長信,說他驗證了中國的原子彈基本沒有外國人參與。在信的末尾,鄧稼先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當時,楊振寧沒看懂這句話。50年后楊振寧回應鄧稼先的信,他說:“我覺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鄧稼先說: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
《鄧稼先》預習資料
樸實的語言中蘊含著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動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這一句作者運用兩個表選擇關系的設問句,充分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引起的感情震蕩,它含蓄地告訴讀者,作者既為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更為稼先領導國內(nèi)學者和技術人員獨立地設計出...
七年級下冊《鄧稼先》中鄧稼先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研制出原子彈的?
本文是鄧稼先的好友楊振寧為他寫的一篇回憶錄。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這位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第一線的科學家,結(jié)束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輝一生。對于鄧稼先的逝世,楊振寧教授無限悲痛。為了緬懷好友,作者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的民族情結(jié)、五十年的朋友...
課文《鄧稼先》的寫作特點
這種結(jié)合方式使文章具有了一種恢宏的氣勢,一種波瀾壯闊的美感。2、以回憶性的手法結(jié)構(gòu)全文讀起來親切,具有真實感。作者并沒有完全按照鄧稼先的生平先后順序來寫,而是突出與鄧稼先的品質(zhì)有關的事件來寫,這樣人物的形象就比較鮮明。《鄧稼先》的作者:楊振寧。
對于謠言,鄧稼先為什么仍然要親自調(diào)查呢?反映了他怎樣的品質(zhì)?
體現(xiàn)他思維縝密,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對工作認真負責。《鄧稼先》是楊振寧寫的一篇記人傳記型文章,以中華幾千年來的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jié)、五十年朋友深情為基調(diào),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本文收錄在2017年春季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材第1課,課文錄音在2017新版...
楊振寧寫過有關鄧稼先的文章嗎?
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給我,是稼先寫的,說他已證實了,中國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蘇聯(lián)的極少“援助”以外,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 這封短短的信給了我極大的感情震蕩。一時熱淚滿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間整容。事后我追想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
相關評說:
撫遠縣滾針: ______ 楊振寧和鄧稼先是兩顆分別升起在太平洋兩岸的科學巨星,半個世紀來,他們情同手足.他們都是安徽籍人士,兩家且是世交.兒時他們都住在清華園西院,相鄰而居,只有一墻之隔,關系相當密切.鄧稼先比楊振寧小兩歲,他倆真正成為好朋...
撫遠縣滾針: ______ 鄧稼先逝世后,楊振寧在給他夫人許鹿希的電報與書信中有下面幾句話: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驕傲 總的來說,楊振寧將鄧稼先的評價是:永恒的驕傲 .
撫遠縣滾針: ______ 楊振寧與鄧稼先因少年相處,有幾10年的友誼,兩人心心相印,情感相容. 作者在寫鄧稼先 “粗估” 參數(shù),決定方案時,用關心的態(tài)度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可是他相信老朋友勇進的膽識和穩(wěn)健的判斷.
撫遠縣滾針: ______ 楊振寧的貢獻不是在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上.事實上,楊振寧提供的是一個半成品的框架,就是大家所說的規(guī)范場論.運用規(guī)范場論這個工具,物理學家可以描述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電弱統(tǒng)一理論和量子色動力學,當然還有希格斯...
撫遠縣滾針: ______ 楊振寧與鄧稼先因少年相處,有幾十年的友誼,兩人心有靈犀一點通,情感相容. 作者在寫鄧稼先 “粗估” 參數(shù),決定方案時,用關切的態(tài)度描寫自己的所思所想.可是他相信老朋友勇進的膽識和穩(wěn)健的判斷. 作者再三的推測表示對鄧稼先的關心,與他面之間有著深厚的友情,也說明了鄧稼先在困苦的環(huán)境下也堅持工作,體現(xiàn)鄧稼先對工作的熱情與負責,對祖國的巨大付出. - -非原創(chuàng).我是查來的.
撫遠縣滾針: ______ 兩人各取得博士學位后,楊振寧留在了美國,而鄧稼先回國報效祖國.所以真正兩人了解應該不多吧……(我的猜想),還有可能就是這樣不能突出文章的主旨,不能突出人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