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文殊菩薩的故事 文殊菩薩的故事

    【文殊菩薩簡介】
    文殊菩薩,梵音名號 Mañjuśrī ,舊稱文殊師利。古譯:妙德,妙吉祥,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釋迦牟尼、普賢菩薩合稱為“華嚴三圣”。文殊菩薩智能、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薩,稱“大智”。
    文殊菩薩的獅子是表示智慧猶如獅吼能降伏一切煩惱,而不是真的坐在獅子身上(文殊菩薩手中的劍也是表示以智慧如劍能斬斷煩惱的意思),佛和菩薩何其忍心坐在動物身上?其道場在山西五臺山。
    【文殊菩薩是屬兔人的本命佛】
    文殊菩薩是屬兔人的本命佛,能開發(fā)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yè)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該本命佛能保佑兔年出生的人,增加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力,使您在競爭中戰(zhàn)勝對手,使事業(yè)飛黃騰達。因此兔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文殊菩薩之本命佛法像,能獲文殊菩薩保佑加倍,增長智慧,使學業(yè)事業(yè)順利,婚姻和諧,破除一切煩惱。
    《法苑珠林》引《大集經》言:“閻浮堤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并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 “其所以分配之義,則《旸谷漫錄》言之顏詳。據之,子、寅、辰、午、戌、俱陽,故取相屬之奇數以為名的鼠、虎、龍、猴、狗皆五指,而馬單蹄也;丑、卯、巳、未、酉、亥屬陰,故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的牛、羊、雞、豬皆四爪,兔兩爪,蛇兩舌也。”
    據佛經記載,該十二獸即是現在的十二生肖,他們均有相應的一位菩薩化導、護持。這就是信眾所稱的本命佛,是千年以來人們所供奉的護法善神!“本命佛”是與十二生肖者磁場最接近、感應力最強的佛。誠心信奉,本命佛的靈體自然旺盛,能使眾生逢兇化吉、事業(yè)順利、健康平安、家庭如意。
    屬鼠本命佛:千手觀音菩薩
    屬牛本命佛:虛空藏菩薩
    屬虎本命佛:虛空藏菩薩
    屬兔本命佛:文殊菩薩
    屬龍本命佛:普賢菩薩
    屬蛇本命佛:普賢菩薩
    屬馬本命佛:大勢至菩薩
    屬羊本命佛:大日如來
    屬猴本命佛:大日如來
    屬雞本命佛:不動尊菩薩
    屬狗本命佛:阿彌陀佛
    屬豬本命佛:阿彌陀佛
    【文殊菩薩的事跡】
    文殊菩薩,生于舍衛(wèi)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族,從母親的右脅出生。身體紫金色,剛生下來就能夠說話,不久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見《文殊般涅盤經》)《首楞嚴三昧經》說:‘過去無量阿僧只劫之前,南方稱為“平等”的世界,此世界的佛陀名號為龍種上如來,即是今現在文殊師利菩薩是也。’《央掘魔羅經》言:‘現在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師利菩薩。’
    而在《悲華經》中說:‘阿彌陀佛為轉輪圣王時,第三王子名叫“王眾”,在寶藏佛之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將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沒有止盡無有界限地,莊嚴清凈佛國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數廣大的十方國土,合為一個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無量的珍寶充滿其中,沒有濁惡苦痛的觸受,沒有種種女人,甚至沒有女人這個名詞,也沒有聲聞辟支佛等未發(fā)廣大菩提心的眾生。一生得補佛位的等覺菩薩,充滿整個世界。第三王子發(fā)愿以后,寶藏佛即為他命名為“文殊師利”,授記他于未來世,南方世界名為“清凈無垢寶窴”的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現如來”。’
    《觀佛三昧海經》說:當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觀佛三昧之后,文殊菩薩接著又告訴大眾說:‘在過去寶威德如來時,一位有德長者的兒子,名叫“戒護”,仍在母胎的時候,就受了三歸依。到了八歲時,父母禮請世尊到長者家接受供養(yǎng)。那時童子見到佛陀,安詳的威儀、平穩(wěn)緩慢的步行,在佛的每一步腳下生出蓮華,而且身相具有廣大光明。見了以后非常歡喜,向佛恭敬禮拜,禮拜之后仔細地看著世尊,眼光不曾暫時離開。一見到佛之后,即除去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從這次見佛以后,生生世世恒常遇到百億那由他恒河沙數諸佛。如是眾多的世尊們都開示這個觀佛三昧,后來又遇到百萬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個名字,號為“栴檀海”。當時童子都親自奉事供養(yǎng)諸佛,中間毫無遺漏空缺,既禮拜供養(yǎng)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觀看佛的相好。由于觀看佛陀身相的這種殊勝功德之因緣業(yè)力故,再一次又能親近百萬阿僧只劫諸佛。從此以后,就獲得了百萬億的念佛三昧,得百萬阿僧只的旋陀羅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羅尼后,諸佛即現前為他說無相法,剎那之間就獲得首楞嚴三昧大定。
    由于最初童子受三歸依,禮拜一次佛陀的緣故,又因為仔細觀察如來的相好,心無疲厭懈怠。只是由于這個短暫的因緣,就能夠遇到無數諸佛,更何況是一向專心系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觀察如來色身的種種相好呢?當時的童子,難道是別人嗎?那就是我文殊師利啊!’文殊師利菩薩說完之后,釋迦世尊告訴阿難:‘你應當受持記憶文殊師利所說的話,普遍地告知一切大眾,以及未來后世的眾生,如果有人能夠禮拜、能夠念佛、能夠觀佛者,應當知道此人,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平等沒有差異。’
    又《文殊發(fā)愿經》與普賢菩薩在普賢行愿品末后的偈頌大略相同,《文殊發(fā)愿經》云:‘愿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愿,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凈普賢行,滿足文殊愿,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文殊、普賢,是華嚴會上輔佐毗盧遮那佛的兩位大圣,此二大菩薩所陳述的行愿,以及他們說法度眾生的內容,無不是以念佛為基礎,以凈土為歸宿。世間上有一些執(zhí)著華嚴而卻輕視凈土法門的人,應當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文殊菩薩—智慧的代表】
    文殊菩薩的本跡
    諸佛菩薩,凡果后施化,無不具足無上智慧,特別是文殊師利菩薩,更是無上智慧的代表。因為文殊菩薩,是三世果上如來,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羅經說:文殊菩薩,現在北方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在寶積經中說:文殊菩薩當來成佛,名普見如來。在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示現出生于印度舍衛(wèi)國,多羅聚落一婆羅門家,父名梵德,從母右協(xié)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同等。
    梵語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略稱文殊,譯名妙吉祥,或妙德。因其出生時,家族中出現十種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薩,古佛再來,了了見佛性,因名妙德。圣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左手持青蓮華,右手執(zhí)寶劍,常騎獅子出入,既青年,又威猛,卻是無量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圣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fā)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缽經中,釋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云:‘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廣大,清凈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薩,本居佛位,何止是釋尊之師,亦釋尊的師祖。在法華經序品中說:無量劫前,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出現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燈明佛,末出家時,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后聞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發(fā)大乘意,皆為法師。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薩,曾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常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為彼說法華經,佛入滅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薩為師。
    妙光菩薩教化八王子,令其堅固菩提心,終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燈佛。而然燈佛正是釋迦如來的本師。時妙光菩薩,即今的文殊師利菩薩。是以文殊菩薩,豈獨是釋尊本師,亦是釋尊的祖師,今以祖師身份,示現為弟子,可見佛法平等,不生執(zhí)著,但為利生,不拘世俗知見。而文殊菩薩本門的深遠,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簡直是無上智慧的化身。

      文殊菩薩,生于舍衛(wèi)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族,從母親的右脅出生。身體紫金色,剛生下來就能夠說話,不久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見《文殊般涅盤經》)《首楞嚴三昧經》說:‘過去無量阿僧只劫之前,南方稱為“平等”的世界,此世界的佛陀名號為龍種上如來,即是今現在文殊師利菩薩是也。’《央掘魔羅經》言:‘現在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師利菩薩。’
      而在《悲華經》中說:‘阿彌陀佛為轉輪圣王時,第三王子名叫“王眾”,在寶藏佛之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將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沒有止盡無有界限地,莊嚴清凈佛國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數廣大的十方國土,合為一個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無量的珍寶充滿其中,沒有濁惡苦痛的觸受,沒有種種女人,甚至沒有女人這個名詞,也沒有聲聞辟支佛等未發(fā)廣大菩提心的眾生。一生得補佛位的等覺菩薩,充滿整個世界。第三王子發(fā)愿以后,寶藏佛即為他命名為“文殊師利”,授記他于未來世,南方世界名為“清凈無垢寶窴”的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現如來”。’
      《觀佛三昧海經》說:當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觀佛三昧之后,文殊菩薩接著又告訴大眾說:‘在過去寶威德如來時,一位有德長者的兒子,名叫“戒護”,仍在母胎的時候,就受了三歸依。到了八歲時,父母禮請世尊到長者家接受供養(yǎng)。那時童子見到佛陀,安詳的威儀、平穩(wěn)緩慢的步行,在佛的每一步腳下生出蓮華,而且身相具有廣大光明。見了以后非常歡喜,向佛恭敬禮拜,禮拜之后仔細地看著世尊,眼光不曾暫時離開。一見到佛之后,即除去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從這次見佛以后,生生世世恒常遇到百億那由他恒河沙數諸佛。如是眾多的世尊們都開示這個觀佛三昧,后來又遇到百萬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個名字,號為“栴檀海”。當時童子都親自奉事供養(yǎng)諸佛,中間毫無遺漏空缺,既禮拜供養(yǎng)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觀看佛的相好。由于觀看佛陀身相的這種殊勝功德之因緣業(yè)力故,再一次又能親近百萬阿僧只劫諸佛。從此以后,就獲得了百萬億的念佛三昧,得百萬阿僧只的旋陀羅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羅尼后,諸佛即現前為他說無相法,剎那之間就獲得首楞嚴三昧大定。
      由于最初童子受三歸依,禮拜一次佛陀的緣故,又因為仔細觀察如來的相好,心無疲厭懈怠。只是由于這個短暫的因緣,就能夠遇到無數諸佛,更何況是一向專心系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觀察如來色身的種種相好呢?當時的童子,難道是別人嗎?那就是我文殊師利啊!’文殊師利菩薩說完之后,釋迦世尊告訴阿難:‘你應當受持記憶文殊師利所說的話,普遍地告知一切大眾,以及未來后世的眾生,如果有人能夠禮拜、能夠念佛、能夠觀佛者,應當知道此人,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平等沒有差異。’
      又《文殊發(fā)愿經》與普賢菩薩在普賢行愿品末后的偈頌大略相同,《文殊發(fā)愿經》云:‘愿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愿,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凈普賢行,滿足文殊愿,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文殊、普賢,是華嚴會上輔佐毗盧遮那佛的兩位大圣,此二大菩薩所陳述的行愿,以及他們說法度眾生的內容,無不是以念佛為基礎,以凈土為歸宿。世間上有一些執(zhí)著華嚴而卻輕視凈土法門的人,應當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編輯本段]【文殊菩薩—智慧的代表】
      文殊菩薩的本跡
      諸佛菩薩,凡果后施化,無不具足無上智慧,特別是文殊師利菩薩,更是無上智慧的代表。因為文殊菩薩,是三世果上如來,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羅經說:文殊菩薩,現在北方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在寶積經中說:文殊菩薩當來成佛,名普見如來。在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示現出生于印度舍衛(wèi)國,多羅聚落一婆羅門家,父名梵德,從母右協(xié)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同等。
      梵語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略稱文殊,譯名妙吉祥,或妙德。因其出生時,家族中出現十種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薩,古佛再來,了了見佛性,因名妙德。圣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左手持青蓮華,右手執(zhí)寶劍,常騎獅子出入,既青年,又威猛,卻是無量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圣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fā)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缽經中,釋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云:‘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廣大,清凈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薩,本居佛位,何止是釋尊之師,亦釋尊的師祖。在法華經序品中說:無量劫前,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出現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燈明佛,末出家時,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后聞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發(fā)大乘意,皆為法師。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薩,曾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常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為彼說法華經,佛入滅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薩為師。
      妙光菩薩教化八王子,令其堅固菩提心,終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燈佛。而然燈佛正是釋迦如來的本師。時妙光菩薩,即今的文殊師利菩薩。是以文殊菩薩,豈獨是釋尊本師,亦是釋尊的祖師,今以祖師身份,示現為弟子,可見佛法平等,不生執(zhí)著,但為利生,不拘世俗知見。而文殊菩薩本門的深遠,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簡直是無上智慧的化身。
      [編輯本段]【文殊菩薩的功德】
      文殊菩薩,帶果行因,本其無上智慧,廣作無邊佛事,于十方佛土中,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度種種眾生。豈獨在婆婆世界助佛宣揚?不過,婆婆世界的眾生,因釋迦佛的介紹,始知文殊菩薩的偉大圣跡,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議。今于其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中,略舉其四如下:
      (1)帶果行因堪當重任
      文殊菩薩,既然是三世果位如來,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釋尊一代時教中,凡大乘法會,無不參與,而且擔當重任。
      在華嚴經,是一佛二菩薩共演大教,名華嚴三圣。一佛是釋尊的法身毗盧遮那佛,二菩薩指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文殊執(zhí)掌佛的智慧寶藏,普賢推展佛的廣大行愿,所謂:文殊述德,普賢啟行,同輔毗盧遮那佛,教化大機眾生。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以其甚深無上的智慧,宣說諸佛無盡功德,特別是在福城中說法,廣宣諸佛種種行門,種種功德,鼓勵大眾發(fā)菩提心,勤求佛道,并勸勉大眾,親近善知識,修學普賢殊勝行。先令六千比丘,發(fā)無上意,復令無量眾生,共發(fā)菩提心。而善財童子,發(fā)菩提心已,因受文殊教化南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一一親近侍奉,承受教誨,豎立青年學佛的好榜樣。
      在法華經:佛將開權顯實,‘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之時,在王舍城耆闔崛山中,入無量義處三昧,放光現瑞,照徹東方萬八千世界,令法會大眾,盡見彼土大道心眾生,及諸佛說法,四眾修行,成就道法,及諸佛涅盤,舍利起塔種種佛事。
      時彌勒菩薩,及在會大眾,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幸而彌勒菩薩,念及文殊菩薩,曾親近供養(yǎng)過去無量諸佛,應曾見此希有之相。因而請問文殊菩薩:‘以阿因緣,而有此瑞?’文殊菩薩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并敘述往昔于過去諸佛處,曾見此瑞,顯其本門深遠,曾為然燈佛師:曾受持法華經滿八十小劫,故如今釋迦如來,放光現瑞,該是將說法華經。
      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當多寶佛與智積菩薩欲還本土時,文殊菩薩,坐千葉寶蓮,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蓮花,從大海娑竭龍宮自然涌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于佛所,頭面頂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時智積菩薩問文殊,在龍宮教化幾何?文殊答:‘其數無量,非口所宣,非心所測。’同時,令其所教化無量菩薩,皆坐蓮華,從海涌出,詣靈鷲山,作為見證。并告智積:‘在海龍宮中,唯常宣說法華經,故令無數眾生,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智積因問:‘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成佛?’文殊菩薩說: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辯才無礙,能持諸佛甚深秘密,于剎那間發(fā)菩提心,得不退轉,即可作佛。
      智積菩薩,不信龍女于須臾頃,便成正覺。豈料言論末畢,龍女已現在前,頭面頂禮世尊,卻住一面,以偈贊佛。時舍利弗對龍女說:‘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獨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當時龍女,即以隨身所帶寶珠,奉獻釋尊,佛即納之。龍女對智積菩薩及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甚疾’女言:‘汝以神力,觀我成佛,復速于此。’即時會眾,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既見龍女成佛,復聞龍女說法,無量眾生,聞法悟解;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fā)菩提心而得授記。
      至此寶積菩薩,舍利弗,以及一切不信龍女能立即成佛者,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實。同時由事實證明,文殊菩薩常說法華經,恒令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速得成佛。還有,證明女身有五障,不能成佛,僅眾生知見,妄想分別執(zhí)著而已。若能止妄歸真,即女子身,立地成佛,如龍女然。
      在楞嚴經:阿難尊者,示墮淫室,為摩登伽女,淫躬撫摩,將毀戒體之際,佛教文殊菩薩,持佛頂神咒,前往救護;并提獎阿難,及摩登伽女,歸來見佛,遂啟發(fā)楞嚴大教。在楞嚴會上,佛為阿難大眾,征心辨見,破妄顯真。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性,欲證此性,當修奢摩它、三摩、禪那,持戒修定,自可反妄歸真,六根互用。后因阿難請問圓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圣,各說圓通之后,再敕文殊菩薩,為大眾選擇圓通本根。結果,文殊菩薩選出:‘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顯示耳根聞性圓、通、常三真實功德。并說:‘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以鼓勵當時法會大眾,及末世學人,修習耳門圓通法門。
      在維摩經,維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問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維摩詰訶斥,不敢前往。佛再派彌勒菩薩等前往,諸大菩薩,亦各說曾被維摩詰訶責因緣,不敢前往。最后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謂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被上人者,難為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游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圣旨,詣彼問疾。’
      于是,文殊菩薩率領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入毗耶離城,到維摩詰室,兩位古佛見面,旗鼓相當,遂展開一番妙論,令隨文殊菩薩前往大眾中,八千天子,發(fā)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于共演諸佛不二法門時,令隨往大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不但以上諸經,釋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經中,因文殊菩薩而發(fā)起的大乘經典,或以文殊圣號標立經題的經典甚多,特別是在般若會上,文殊菩薩,處處現身說法,分擔釋尊的辛勞,誠釋尊的權威法將,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2)權巧方便捉劍逼佛
      文殊菩薩,不但本其無上智慧,輔助釋尊,演說大乘妙法,廣度眾生,甚至為成熟眾生,不惜驚世駭俗,持劍逼害于佛。大寶積經百零五卷中說,當時會眾中,有五百菩薩,已得四禪,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中,曾作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毀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憂悔,分別罪相,無時或忘。故于甚深法忍,不能證入。
      文殊菩薩,為成熟五百菩薩,令止分別心,得悟無生法忍。于是即從座起,整衣袒肩,手執(zhí)利劍,直趣世尊,欲行逆害。佛告文殊:‘汝住汝住,不應造逆,勿得害我……。’佛因而說諸法如幻,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諸相虛妄,但由內心分別執(zhí)著,見有諸相。時五百菩薩聞法,觀察諸法如幻,是故于中,無人得罪,無罪可得,誰為殺者,而復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證入無生法忍。歡善踴躍,說偈贊曰:‘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馳逼如來身,如佛劍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可見文殊菩薩,成就眾生的權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3)建立道場攝化有緣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說:‘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菩薩言:我滅度后,于此瞻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邦,其國有山號曰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上,為諸眾生,于中說法。’而經所說清涼山及五頂山,即今中國山西省之五臺山。此山在五臺縣之東北,離縣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環(huán)抱,頂無森林,如壘土之合,因名五臺山。地居邊境,寒冷異常,無炎暑之熱,又名清涼山。古之叢林,今之佛剎,皆在中臺之下,其南臺離中合八十里,臺高三十里,頂周二里,金蓮名菊,燦發(fā)如錦,亦名錦繡峰,世傳是文殊菩薩所居。
      據傳記載:唐朝大歷年間,曾有無著禪師,及法照禪師二人,曾在五臺山親見文殊菩薩,親睹道場勝境。
      無著禪師,是永嘉人,在唐大歷二年,入五臺山,在華嚴寺掛單。一日,游般若經樓,忽見一吉祥鳥,由其頭頂經過,飛向東北。次日,又有白光兩道,自東北來。同房僧眾皆見而異之。無著心動,希見文殊菩薩,因往金剛窟,禮拜后,便于石上靜坐參禪。正閉目斂神之際,忽聽有人叱牛飲水之聲,開目視之,見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頭上裹巾,正牽牛飲水,無著急迎上禮問老者何來?答:‘山外求糧,用在臺山。’并問無著:‘仁者何來,到此何事?’無著答:‘聞有金剛窟,來禮拜圣跡。’老人邀無著到其精舍參觀,乃牽牛前行,無著隨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聲,有童子應聲開門,從老人手中接過牛繩,牽牛入寺。
      寺中琉璃為地,屋瓦金光耀目,華麗莊嚴,非人間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錦墩命無著坐,童子獻茶,又上酥酪,吃之,頓感身心舒暢無比。無著問老人:‘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答:‘龍蛇混雜,凡圣同居。’又問住眾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老者問無著:‘初出家時,所求者何?’無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問:‘齒臘幾何?’無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純淑,到三十八歲時就好。’隨即命無著下山,并贈偈曰:‘一念凈心即菩提,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凈心成正覺。’并命均提送無著下山,童子送無著走出金剛窟,無著問:‘此地伽藍何名? ’童子笑問剛從何來?無著答:‘金剛窟。’童子曰:金剛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剛才伽藍,即是般若寺。’無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薩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賜一言。童子穩(wěn)身而歌曰:‘面上無嗔真供養(yǎng),口里無嗔吐妙香,心里無嗔有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頃刻間童子與寺皆失其所在。唯見山林土石,無著凄然下山,隱居五臺山而終。
      法照禪師,亦于唐大歷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陽)云峰寺掛單。一日在齋堂食粥,缽中忽現彩色祥云,云中有魏峨山寺,寺東北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從石門進去又有寺。寺額題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驚訝,何以缽中有此景象?兩天后,食粥時,缽中又現五臺山寺景。亭臺樓閣,魏峨莊嚴,金沙布地,宛非人間。大智文殊菩薩與圣眾萬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畢,才隱沒不見。法照心疑,詢問諸僧,時有嘉延,曇暉二師,曾到過五臺山,謂其所見,正是五臺山圣境。法照遂興起朝禮五臺山之念。
      大歷四年,衡州湖東寺,啟建九旬五會念佛道場。六月二日下午,照師于寺內高樓,遙見祥云,云中出現樓閣,閣中梵僧執(zhí)錫行道,身高丈余。阿彌陀佛,與文殊、普賢二大菩薩,高座于中,直至酉時始漸隱去。當晚照師在道場外,見一老人,對他說:‘你早發(fā)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見大圣,為何不去?’照答:‘路遙難達。’老人言:‘但決定去,便無困難。’自此,照師誓必前往五臺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師從南岳結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臺山。同行者皆見佛光寺有數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見一如缽中所現景象。當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飛下,射法照禪師身。詢問寺僧,謂是∶‘大圣不思議光,常照有緣人。’照師依先來方面,向東北行五十余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石門前有兩個八九歲青衣小童站立,一稱善財,一稱難陀。見照師來,即歡喜問詢引入寺內,向北走數里,到一寺前,額題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廣約二十里,有一百二十進院。院內皆有寶塔,殿閣莊嚴,黃金為地,流渠華樹,充滿其中。
      照師進入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圍繞聞法菩薩圣眾約萬余。法照頂禮二大士,請問:‘末代凡夫,去圣遙遠,末悉該修何法門?’文殊菩薩答:‘諸修行門中,無過念佛,供養(yǎng)三寶,福慧雙修,最為徑要。憶我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yǎng)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門,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為諸法之王,汝當念諸法之王,無令間斷。’法照又問:‘當如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彌陀,被佛愿力,不可思議,后世眾生,有稱其名號者,命終之后,決定往生彼佛國土,速證菩提,永不退轉。’跟著二位大士,各舒金手,為法照摩頂授記。文殊菩薩又言:‘汝可到別院去巡禮。’法照到七寶果園,見園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門外,瞬間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為記,據說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華嚴院念佛道場,絕食期生凈土。到第七日初夜時分,見一梵僧對他說:‘汝見臺山境界,為何不說?’言訖不見。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時,又見梵僧來說:‘你所見五臺山圣境,為何不向人宣說?普令大眾發(fā)菩提心?’照師說:‘我實無心,說出恐生疑謗,不獲利益及遭罪業(yè)。’梵僧道:‘大圣文殊現在此山,尚招人謗,況你所見?不過要使眾生見聞此者,發(fā)菩提心,去惡興善,離苦得樂耳。’照師因憶前所見,錄之于冊,傳示他人。
      (4)深入民間現身說法
      大圣文殊,不獨建立道場于五臺山,攝化有緣人。同時深入民間,示同凡人,隨機說法,普度眾生。如佛教中著名的寒山大士,就是文殊菩薩應世。寒山示現生于貧苦之家,自小父母雙亡。其兄不仁,飽受饑渴之苦,為求知謀生,輾轉流浪,其詩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萬里。’可知其流浪生活多苦,后到天臺山出家,隱居于寒巖,甚感滿足。但為求飲食,常到國清寺,找老友拾得。當時拾得在寺內當行堂職,將殘余飯菜,收貯竹簡,贈給寒山子。寒山子生平行為,迥異常人,特別其所吟詩,深具佛法妙理,都是醒世警言。所以虛云老和尚說:‘法身清凈若琉璃,肉眼看來那得知,欲識其中玄妙處,細讀寒山百首詩。’
      還有中國宋朝時代,有戒阇黎者,亦文殊菩薩的化身。傳記:宋朝臺州臨海縣,有一長者名婁原佑,樂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愛物。其夫人張氏,夜夢月光入懷,后懷孕生子,取名頓吉。頓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勞,長度群生,為世沃焦。’父母聞言大驚,既憂且喜。有一天,小兒忽請其母,準備七人齋飯,果然不久,七個和尚共來。其父原佑合掌請問:‘大德何來?’其中一人答道:‘我等是從南印度來,聞居士生奇子,特來相賀。’飯后,抱兒相見,僧對兒言:‘仁者有情之軌,切莫被他蒙過,須要惺惺。’兒乃撫掌而笑,僧去后,小兒對父母言:‘剛才七人,都是佛菩薩化現人間。’
      頓吉五歲時,自稱六和大師。十五歲辭別父母去出家,在杭州道上,遇見慧光和尚,說明出家意念。老和尚介紹彼去飛來峰,見波利多尊者,尊者問:‘子從何來?’答:‘從緣來。’問:‘是何姓? ’答:‘是佛性。’問:‘子身尚俗,安識佛性?’答∶‘我身雖俗,因俗證真,真俗圓融,洞然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波利多尊者,異其根利,為之落發(fā)出家,受具足戒,名之為‘善戒。’自此,云游四方,廣度眾生。但行為怪誕,異于常人。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
      淳熙二年,戒師與弟子普明,道全等人,由五臺山同往潼州,有一渡口,名化生渡。對岸有一神廟,是五郎祠。五郎神時常顯靈,令鄉(xiāng)人每天殺豬宰羊致祭,五郎神知戒師必經此道,化虎擋住去路,戒師知虎是五郎神所變,以手格虎讓路,來到五郎祠,指神像叱曰:‘汝是一郎至五郎,妄興禍福宰牛羊,老僧為說無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償。’五郎神像立即塌壞,五郎祠亦無火自焚。
      淳熙三年,戒師來到洛陽,洛陽有一富家名李光弼,常聽信妖言,沉迷邪魔,戒師憨其愚,為邪魔所惑,親到其家,端坐入慈濟三昧。眾魔各自現形,皆是邪魔外道,甚至牛神鬼怪之類。向師哀求:‘乞為開導。’戒師曰:‘汝等眾魔妖精,性本妙明,從今以后,不要再害生靈。’眾魔感恩而逃,李家自此安寧,而李光弼亦皈依三寶,正信佛法。
      淳熙六年,戒師經過一處,見一屠夫名金炳,正縛著一頭羊,欲舉刀刺殺,羊咩咩哀叫不已。戒師說道:‘你兩腳不修,遭此活剝。’謹此二句話,羊不叫了,屠夫也不殺了。戒師開示曰:‘人成羊,羊變人,只在轉瞬間。一切眾生,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易生而受禽畜之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汝等從冥入冥,報此軀殼,吃他八兩,還他半斤,若能返妄歸真,從冥入明,脫此軀殼,應當歸依三寶,永不殺生。’金屠夫聽罷,放下屠刀,舍妻出家,懺悔罪業(yè),戒師為其披剃受戒,法名可化。
      后來可化欲往天臺山參石橋禪師,路遇強盜,被眾強盜攔截痛歐,可化大叫‘冤家痛哉。’群盜笑言:‘正是冤家。’將可化縛于樹上,欲活剝其皮,這時有一盜首走來,追問經過道:‘他是出家人,那里有錢,殺他無用,放他去吧!’可化死里逃生,不敢前往,退回戒師處,將經過告戒師。師說:‘若無老僧救你,定還他八兩了。’可化始知盜首,正是戒師變身。
      有一知府名江平父,一日對其夫人說:‘聽說兜率院和尚戒師,能夠吃三個豬頭五斗酒,我想試試這和尚食量。’夫人同意,迎請戒師來,還沒談話,先進飲食,桌上酒菜為之一空。太守見戒師食量驚人,不禁稱奇,但太守夫人,在后面窺見,騰空而入之鬼神環(huán)衛(wèi)在側,戒師將食物擲左右,眾鬼神接而食之。事后夫人將所見事告太守,太守再次請戒師來應供,暗中偷窺,果如夫人所言,敬畏不已。
      一次,戒師買很多蝦煮熟而食,賣蝦者來要錢,戒師囊空如洗,無法給予。蝦販大怒,聲言無錢,還我蝦來。戒師大笑,張口噴出滿桌鮮蝦,活潑崩跳,眾人大駭,戒師頭也不回,手挽周婆,行歌而去。周婆歌曰:‘笑煞愚癡漢,管家無歇時,四山若來合,妻子各分離。’又歌曰:‘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間人,如意摩尼現,無人識本真。’戒師則歌曰:‘瘋僧瘋婆,吃酒磋蛇,太守仁風,阇黎神訣。’
      原來紹熙四年,臺州大旱,黎民百姓,祈禱神只,不獲感應,反而炎陽更烈。當時太守,將城隍廟神像搬出曝曬,責其不能澤而救民。夜夢神言:‘汝知龍屬,職司行雨,若無天命勒令,是不敢自專。城東兜率寺戒師,是文殊菩薩示現,乃能致雨,試往求之。’次日太守齋戒沐浴,率領僚屬,親往寺中求見戒師。其他官吏進去,見戒師醉酒未醒,并吐滿地穢物,出告太守。太守不信:直入師室,戒師清醒如常,且異香滿室。問:‘明府來此何為?’太守說明來意,懇請戒師慈悲致雨,以救民眾。師曰:‘明府不用心憂,當有報命。’太守走后,戒師取紙墨作書焚之,不久大雨驟至,四境水量充足,秋天播種,竟獲豐收,農民喜而歌曰:‘仲春喜新睛,六月遭酷熱,太守揚仁風,阇黎妙神訣,除熱得清涼,歌聲幾時歇。’
      一日戒師,大顯神通,放大光明,眾人皆見戒師頂上毫光萬丈,光中現出七佛,然后對眾言:‘老僧世緣已畢,今與汝等作別。’師示滅后,屹然不動,顏貌如生,荼毗之日,抬之不起。其弟子道稠告眾曰:‘吾師為七佛之師,方便示現,凡火不化。’遂為師開襟以待,忽然胸中出三昧火自焚,五色祥云撩繞不散,舍利如雨下,造塔于寺,永鎮(zhèn)山門。
      戒師圓寂后,有人對周婆說:‘戒和尚去矣。’周婆即于普濟橋下坐化,化生蓮華,香光交錯,見者驚嘆不已。七日后,忽有一異僧出現,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原來戒師與周婆,是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的化身,深入民間,隨緣教化,可惜世人不知,奈何。

    文殊菩薩軼事典故
    大圣文殊菩薩不僅在五臺山建立道場,普度有緣人,還深入民間,以凡人之身,隨緣說法。如寒山大士,便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寒山自幼貧苦,父母雙亡,流浪求學,詩中流露出艱辛。后在天臺山出家,隱居寒巖,靠拾得贈予的剩飯度日。他的詩作富含佛法智慧,被譽為醒世警言。虛云老和尚評價他的詩,能揭示佛法...

    有哪些關于文殊菩薩的故事?
    關于文殊菩薩的故事有多個,以下是其中的幾個:一、文殊菩薩的誕生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的智慧之神,關于其誕生的故事源遠流長。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文殊菩薩誕生于一個信仰佛教的家庭。他自幼聰慧過人,對佛法有著深厚的領悟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修行成佛,成為智慧的象征。二、文殊菩薩的智慧顯現...

    文殊菩薩的故事?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譽為智慧的象征。他的故事源自于古老的佛經記載,為世人傳遞了智慧與慈悲的訊息。文殊菩薩原名“妙吉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他的智慧超群,深受佛祖的器重。傳說中,文殊菩薩曾化身為學生,向佛祖請教佛法真諦。佛祖為考驗他的智慧,假意出題難他,但實...

    文殊菩薩的故事?
    《感應錄》中記載了一則關于貧女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上古時代的五臺靈鷲山,山下有一座靈鷲寺,每年春天都會舉辦無遮大會(頌經懺拜法會)。參會者需要隨喜功德,以此祈求心中所愿得以滿足。北魏時期,在一次法會上,來了一位貧女,她帶著孩子,背著孩子,還牽著一條狗。她剪下一束頭發(fā)交給主事者,說...

    文殊菩薩的文殊菩薩故事
    文殊菩薩的故事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的智慧之神,以其智慧與辯才著稱。關于文殊菩薩的故事眾多,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其教化眾生、弘揚佛法的事跡。詳細解釋 1. 文殊菩薩的化身與起源 文殊菩薩是佛陀釋迦牟尼的弟子,以其智慧著稱。在佛教傳說中,文殊菩薩常常以出家人的形象出現,手持智慧之劍,代表著智慧和...

    文殊菩薩的故事
    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間的小孩有父母一樣,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可以看看。

    關于文殊菩薩的軼事典故?
    還有中國宋朝時代,有戒阇黎者,亦文殊菩薩的化身。傳記:宋朝臺州臨海縣,有一長者名婁原佑,樂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愛物。其夫人張氏,夜夢月光入懷,后懷孕生子,取名頓吉。頓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勞,長度群生,為世沃焦。”父母聞言大驚,既憂且喜。有一天,小兒忽請其母...

    文殊菩薩的文殊菩薩故事
    還有中國宋朝時代,有戒阇黎者,亦文殊菩薩的化身。傳記:宋朝臺州臨海縣,有一長者名婁原祐,樂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愛物。其夫人張氏,夜夢月光入懷,后懷孕生子,取名頓吉。頓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勞,長度群生,為世沃焦。’父母聞言大驚,既憂且喜。有一天,小兒忽請其母...

    文殊菩薩是何物修煉成仙,他的本體是什么呢?
    文殊菩薩,作為佛教中智慧的化身,修煉成仙的故事廣為流傳。他的本體,根據經典記載,是舍衛(wèi)國之子,經歷了長期的修行和悟道,最終在山西五臺山成就道場,成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經典《涅槃經》中,文殊菩薩的成仙之路被詳細描述。他受到仙人的指點,出家求法,經過長達五千四百年精進修行,最終在喊吵...

    文殊菩薩的故事
    文殊菩薩,生于舍衛(wèi)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族,從母親的右脅出生。身體紫金色,剛生下來就能夠說話,不久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見《文殊般涅盤經》)《首楞嚴三昧經》說:‘過去無量阿僧只劫之前,南方稱為“平等”的世界,此世界的佛陀名號為龍種上如來,即是今現在文殊師利菩薩是也。’《央掘魔羅經》言:‘現在北方“...

    相關評說:

  • 鄞冉13485868550: 誰知道文殊菩薩的來歷 -
    弓長嶺區(qū)車架: ______ 文殊菩薩,音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意譯:妙德,妙吉祥.又譯: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是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之一.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釋...
  • 鄞冉13485868550: 文殊菩薩的介紹 -
    弓長嶺區(qū)車架: ______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1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2.或謂其為已成之佛,如...
  • 鄞冉13485868550: 考完試拜文殊菩薩智慧附身
    弓長嶺區(qū)車架: ______ 文殊菩薩有著巨大的智慧,是許多考生信仰的寄托.當然,他們必須付出相應的努力.那么,文殊菩薩在考試前的說法是什么呢?接下來,宗教文化將向您介紹.讓我們看...
  • 鄞冉13485868550: 《文殊菩薩佛教中的智慧化身》
    弓長嶺區(qū)車架: ______ 文殊菩薩:佛教中的智慧化身文殊菩薩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菩薩,被稱為智慧之王.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佛XX追求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坐在蓮花上,手...
  • 鄞冉13485868550: 文殊菩薩除去情花的事跡在哪些佛經中有所提及? -
    弓長嶺區(qū)車架: ______ 金庸博覽群書,他這么說是有根據的,情花應該就是白花曼陀羅,嗅吸后會導致神智紊亂,佛制五葷戒曾列入.金庸的小說中的情花,是金庸的創(chuàng)造,如果我說這事發(fā)生在文殊菩薩在度化大熊貓之后(將肉食兇殘的大熊貓變成素食溫馴的熊貓)你會相信嗎?
  • 鄞冉13485868550: 佛教四大菩薩及詳細資料 -
    弓長嶺區(qū)車架: ______ 分別是文殊,普賢,地藏,觀音. 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ju 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
  • 鄞冉13485868550: 文殊菩薩姓什么? -
    弓長嶺區(qū)車架: ______ 文殊菩薩,生于舍衛(wèi)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族,從母親的右脅出生,身體紫金色,剛生下來就能夠說話,很早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見《文殊般涅盤經》)《首楞嚴三昧經》說:'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稱為“平等”的世界,有佛名為...
  • 鄞冉13485868550: 文殊院的歷史故事 -
    弓長嶺區(qū)車架: ______ 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業(yè)年間,歷經唐、五代、宋、元、明諸朝,過去稱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為文殊院.大約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信相院荒廢的遺址,發(fā)愿修復其剃度師信相井...
  • 鄞冉13485868550: 文殊菩薩的獅子是怎么回事 -
    弓長嶺區(qū)車架: ______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亦稱妙吉祥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
  • 鄞冉13485868550: 傳說中文殊菩薩居住在五臺山什么地方?
    弓長嶺區(qū)車架: ______ 傳說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圣,就居住在菩薩頂.菩薩頂 別名“文殊寺”或“真容院”,為五臺山規(guī)模最大的藏傳佛 教寺廟(黃廟),位于臺懷鎮(zhèn)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為...
  • 国产精品VA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 我的初次内射欧美成人影视| 国精产品999国精产品官网|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五月丁香精品视频福利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抖音| 国产添下面视频全过程教程| 午夜在线欧美曰韩精品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