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中從“相命肆農(nóng)耕......于何勞智慧”描繪了怎么樣的社會情境? 相命肆農(nóng)耕……于何勞智慧? 這些詩句描繪了怎樣的社會情景?
這幾句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游樂。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描繪了桃花源中人無憂無慮、和平、安寧的社會情境。
出自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詩》,原文為: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譯文:
相喚共同致農(nóng)耕,天黑還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jié)氣。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陶淵明晚年,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
這些事導致了陶淵明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主旨賞析:
此詩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詩人以自己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切感受,突破了個人狹小的生活天地,從現(xiàn)實社會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難出發(fā),結合傳說中的情形,描繪了一個與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詩
描繪了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和平和安寧。
“相命肆家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稅”,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游樂。最后寫那里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jié)的自然變化調節(jié)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歷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所謂“于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表示憎惡與否定。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jīng)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nèi)容豐富,對于我們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
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里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稅”,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游樂。最后寫那里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jié)的自然變化調節(jié)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歷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第三段,詩人發(fā)表議論和感慨。“奇蹤隱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shù),實際是約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說桃花源被漁人發(fā)現(xiàn),泄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復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人們讀到這里,往往會想,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么,怎么會再也找不著呢?如果細讀《桃花源詩》就會發(fā)現(xiàn)詩人對這個問題是已經(jīng)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試想,如果真在那么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么,它還能獨立存在嗎?東晉末期,戰(zhàn)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么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否定。千余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探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xiāng)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據(jù)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呢?顯然不能,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這是詩人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顯然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jù)蕭統(tǒng)《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無弦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xiàn),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局限于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于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我們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贊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xiàn)。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并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于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xiàn),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我們讀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一點。
[編輯本段]詩外話
漢末以來,中原動蕩,兵連禍結。史書中有不少人民逃到深山老林之中尋求安定生活的記載。詩人熟讀歷史,親歷禍亂,切身體驗到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同時,宦海沉浮,冷眼旁觀,也深知官場黑暗與民間疾苦。于是他向往沒有兵災戰(zhàn)亂、沒有朝代更迭的安定生活,向往沒有君臣尊卑、沒有賦稅徭役的祥和環(huán)境。種種傳說故事,種種美麗幻想,共同催生出了那令人向往的詩文雙璧:《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
沒有賦稅
桃花源詩全文翻譯及原文
桃花源詩全文翻譯及原文如下:原文: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譯文: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
找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從“贏氏亂天記,賢者避其世”開始的
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雖...
《桃花源詩》 分析 全文的解釋和中心意思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yān),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qì).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zǔ)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yì).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
關于桃源的詩句
譯文:進入幽靜的武陵源后,村落中雞犬處處,是那秦時人家。最先見到這幅美景的是誰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動依舊,桃花也重開了。 3. 有關桃花源的詩句桃源 桃花源詩 陶淵明> 原文: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
桃花源記文言文對比閱讀和答案
5. 文言文閱讀題目《桃花源詩》中“相命肆農(nóng)耕.于何勞智慧”(1)這節(jié)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
中華農(nóng)耕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優(yōu)缺點?
農(nóng)耕,顧名思義就是耕種土地的意思。晉陶潛的《桃花源詩》中有: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農(nóng)耕的國家,沒有畜牧民族的豪邁,但是我們有我們特有的農(nóng)耕文化。陶淵明是大家都熟悉的詩人,在他的許多詩中都描寫了田園生活的美好。在古代許多的官員寧愿放棄當官的機會隱居田野,農(nóng)耕的...
關于描寫桃花源記詩句
6. 誰說桃花人面只不堪,謝在眼底的流年漸漸。 7. 你許我春風,我許你桃花。桃花依舊笑春風! 8. 桃花開來桃花滅,一樹一樹歸塵埃。 6.關于桃花源的詩句 《桃花源詩》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
桃花源詩
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里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農(nóng)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稅”,...
桃花源詩原文及賞析
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里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中間十八句為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農(nóng)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稅”,是說到...
關于桃花源詩句(關于桃花源的詩句)
3.有關“桃花源”的詩句有哪些 桃花源在古人詩詞之中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種令人神往的地方,是避世的絕佳去處。令人神往之。 《桃花源詩》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
相關評說:
林周縣傳動: ______[答案] 1因為生活的和平、安寧,所以連歷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于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表示憎惡與否定. 2表達了作者積極追求美好生活,詩人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
林周縣傳動: ______[答案]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
林周縣傳動: ______ 不同意. 因為 桃花源應是人人勞動,和樂富足,抒發(fā)了作者對世外桃源的向往,表達了作者超然于世與恬然自得的出世思想. 官方答案是這么寫的.個人觀點就不好說了. 如果對您有幫助請點下左下角的采納謝謝,您的支持是我奮斗的動力,不明白請追問.
林周縣傳動: ______ 人們表達對世事滄桑變化而渾然不覺的心境,時常引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章句:“……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注(1):《桃花源記》中似乎沒有詩句,只有上述章句似與您的問題貼切. 另: 人們表達對世事滄桑變化...
林周縣傳動: ______ c 桃花源記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得向往,并不是作者對桃源人終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林周縣傳動: ______[答案]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jīng)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 現(xiàn)將《桃花源詩》轉錄如下: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
林周縣傳動: ______ 《桃花源詩》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
林周縣傳動: ______[答案] 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連連的環(huán)境里,中年以后長期隱居農(nóng)村,對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 在《桃花源詩》中說的更具體,"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正是原始農(nóng)耕社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和平生活的...
林周縣傳動: ______ 《桃花源詩》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⑴.黃綺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跡浸復湮⑷,來徑⑸遂蕪廢.相命肆農(nóng)耕⑹,日入從所憩⑺.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⑻.荒路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⑼,衣裳無...
林周縣傳動: ______ 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