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5篇課外文言文(要原文 翻譯 題目) 老師要摘抄5篇課外文言文,求,急急急!要翻譯!
【原文】《上與群臣論止盜》(司馬光《資治通鑒》)
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有人主張)重法以禁之。上(太宗)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賦,選用廉吏,使民之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耶?”自是,數(shù)年之后,海內(nèi)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譯文】
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于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jié)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后,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jù)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guān),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原文】《齊使問趙威后》(戰(zhàn)國策)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譯文】
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后,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后問使者:“今年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你們大王無恙吧?”使者有點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的狀況,這有點先卑后尊吧?”趙威后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百姓憑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豈有舍本問末的道理?”
【原文】《任末好學勤記》(自王嘉《拾遺記》)
任末年十四,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每言: (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及其事。 (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 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譯文】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么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便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只不過是行尸走肉罷了。”
【原文】《鄭鄙人學蓋》(劉基《郁離子》)
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則還為蓋焉。未幾,盜起,民盡戎服,鮮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越有善農(nóng)者,鑿田種稻,三年皆澇。人謂宜泄水種黍,弗聽,而仍其舊,乃大旱連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譯文】
鄭國的一個鄉(xiāng)下人學做雨具,三年學會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用處。他就放棄雨具改學桔槔(打水的用具),學做了三年卻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于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學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離子知道此事后,說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全由老天爺說了算。不過,雖是天定的,但學習哪種技術(shù),應是自家決定的,那個鄉(xiāng)下人之所以弄到這個結(jié)果,他自己是有責任的。)
越國有一個善于搞農(nóng)業(yè)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說應排水后改種黍米,他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干,又干旱連續(xù)兩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欠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準備船只,天熱要縫制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啊。”
【原文】《文天祥傳》(《宋史》)
天祥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yún)兩剑篂闀袕埵澜堋L煜樵唬骸拔岵荒芎锤改福私倘伺迅改福珊酰俊彼髦蹋藭^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止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捄,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譯文】
文天祥被押到潮陽,見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見,文天祥堅持不拜.弘范就以賓客之禮接見了他,并與其共入?yún)兩?并要求文天祥作書與張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說:"我不能報效祖國,反而教我讓人背叛自己的國家,怎么可以這樣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寫招降書,文天祥不得已,把自己過零丁洋時所做的詩文給了他,詩末有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后,就不再提及此事.后來厓山被攻破,弘范在軍中置酒大擺慶功會,弘范說:"你的國家已經(jīng)來亡,你作為宰相忠孝已經(jīng)兩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榮華富貴,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淚下,說:"國家滅亡而不能救,作為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過,怎能茍且偷生,另事他主呢?
閱讀兩則短文,回答問題 甲 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櫍孕惺缇瑫詴耻娛拢囉糜谖羧眨鹊鄯Q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乙 文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損抑⑦。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⑧。晏子薦以為大夫。
注釋:①御:馬夫。 ②駟馬:四匹馬拉的車。 ③去:離開,這里指離婚。 ④相:擔任國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東西。⑥自下:謙虛。⑦自損抑:克制自己,保持謙卑。⑧對:回答。
16.解釋下列短語。(2分。任選4個作答)
(1)簡拔: (2)裨補闕漏:
(3)優(yōu)劣得所: (4)意氣揚揚:
(5)名顯諸侯:
17.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4分)
(1)將軍向?qū)櫍孕惺缇瑫詴耻娛隆?br />
(2)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選出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實論證的寫法,思路嚴密;直截了當,讓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簡短精練,含義深刻,含蓄地表明觀點、說明道理,說服力強。
C.甲文乃出師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達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
D.乙文非常細膩地敘述了一個故事,雖鮮明生動,但讀者難以把握作者的真實意圖。用這樣的手法推薦國家大臣,似乎也不夠慎重。
19.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結(jié)合選段,用自己的話說說他們選用人才的標準有何不同。(4分)
答案:16.(1)選拔;(2)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3)才能高的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4)趾高氣揚,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5)在諸侯各國都有很大的名聲。(共2分。對2個得1分,得滿2分為止)17.(1)將軍向?qū)櫍愿衿沸猩屏脊媪私廛娛路矫娴氖虑椤#?)今天我看他出門,雖然志向遠大,深謀遠慮,卻總是顯出自己很謙虛的樣子。(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譯,無大錯即可得滿分)18.D(2分)19.諸葛亮推薦文武大臣的原則:忠誠、細心、能干、公正,久經(jīng)鍛煉和考驗。晏子的標準則是:有了缺點能虛心接受意見,并及時加以改正。
福建三明市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14——16題。
【甲文】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
(節(jié)選自《曹劌論戰(zhàn)》)
【乙文】宋公及楚人戰(zhàn)與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濟(③)。司馬(④)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⑤)而后擊之,宋師敗績。
(節(jié)選自《子魚論戰(zhàn)》)
【注釋】(1)泓:泓水 (2)既:盡,完了 (3)濟:渡過 (4)司馬:統(tǒng)帥軍隊的最高長官,這里指子魚。 (5)陳:同“陣”,擺好陣勢。
14.解釋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公將鼓之 ( ) (2)宋人既成列( )
15.翻譯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2)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16.用原文語句答題。(3分)
甲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為魯國抓住了發(fā)動進攻的時機: 、 。乙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為宋公錯失了發(fā)動進攻的時機:(1)
;(2) 。
14.(2分。每小題1分)(1)擊鼓(擊鼓進軍) (2)已經(jīng)
15.(5分)(1)(2分。每個分句1分) (他)下車察看齊軍戰(zhàn)車的車轍(輪跡),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的陣容。 (2)(3分。每個分句1分)(對方人多而我們?nèi)松伲弥麄冞€沒有完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
16.(3分。每處1分) 齊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如答后半句也可)
(2)既濟而未成列員
蕪湖市
【甲】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予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予,得相與優(yōu)游而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也?
(節(jié)選自蘇軾《喜雨亭記》)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1)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
(2)余至扶風之明年 ( )
(3)既而彌月不雨 ( )
1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譯文:
(2)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譯文:
19.《喜雨亭記》突出表現(xiàn)出蘇軾 的思想感情,這與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主旨 有共通之處。(4分)
20.甲、乙兩文中畫線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點?它們的表達效果是怎樣的?(4分)
答:
答案:17.(3分)(1)跟從,隨從 (2)第二年 (3)下雨(各1分)
18.(4分)(1)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2)憂愁的人因此歡樂,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2分)
19.(4分)關(guān)心人民疾苦(2分,意思對即可。答“喜雨”給1分) 與民同樂(2分,意思對即可)
20.(4分)駢散結(jié)合,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節(jié)奏感和回環(huán)美。
河南省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6—19題。(共10分)
(一)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yǎng)②。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廩丘:地名。②養(yǎng):供養(yǎng)之地。③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1)萬鐘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
17.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謂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yǎng)之地呢?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回答。(2分)
答案:16.(1)有什么益處(帶來什么好處)(1分) (2)感激(1分)
17.(1)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2分)
(2)這就叫做喪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
(共4分)
18.對比論證法。 強調(diào)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2分)
19.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此之謂失其本心)
南京藝術(shù)學院附屬高中招生(10分)
[甲]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猶當博學審③問,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原憲⑥之賢,終無濟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圣,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⑥乎?
(節(jié)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注解]①[孤陋]片面、淺陋。②[資]盤纏。③[審]詳細。④[庶幾]差不多。⑤[子羔、原憲]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戶 B.故余雖愚 雖有子羔、原憲之賢
C.俯身傾耳以請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賢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窮僻之域
C.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D.若既不出戶
10、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從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題)(2分)
(1)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
(2)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11、甲乙兩段文字所談的都是為學之道,這兩段文字所說的道理,其共同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有哪些? (2分)
答案:8、B 9、A有時 B地方區(qū)域等 C交往 D門
10、(1)曾經(jīng)跑到百里之外,追隨本鄉(xiāng)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長者,拿著經(jīng)書向他討教。(2)一個人做學問,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進步,那就會每天退步。
11、共同之處:①要勤勉好學,②做學問要與人研討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討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處:甲文①從為學之難的角度說勤勉,②也談了尊師之道;乙文①談“為學”不進則退的道理,②要認真鉆研獨立思考,③要出門學習生活(或開闊眼界)(不同點各講出一點即可得滿分)
福建龍巖市
(甲)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乙)宣王好射,說①人之謂己能用強②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guān)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③;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選自《漢書·宣公好射》)
【注釋】①說(yuè):同“悅”高興,喜歡。②用強:使用強弓。
③九石名也:九石是虛名。
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3分)
⑴臣之妻私臣。( )⑵期年之后。( )⑶非大王孰能用是?( )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⑵左右皆引試之。
8.從上文兩個語段中你得到了哪些為人處世的啟示?(答出2點)(3分)
6、(3分)(1)偏愛 (2)滿一年 (3)誰
7、(4分)(1)臣子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
(2)大臣們都拉弓試了試。
8、(3分)(答出一點得1分,兩點得滿分)
答題要點:
①做人要真誠,要敢于說真話,并要講究方法。
②做人要注重實際,不能愛慕虛榮。
③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柳州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誹謗于朝市,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期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選自《 戰(zhàn)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注〕 ① 舍人:門客:指封建官僚貴族家里養(yǎng)的幫閑或幫忙的人。② 小孺子:年輕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變著身子緊貼著樹枝。⑤ 務:一心,一定。
12、請從兩篇短文中各找出(歸納)一個成語。( 2 分)
13、與“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中加點字“于”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2 分)
A、皆以置從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難之間
C、管夷吾舉干士 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4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2)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15.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6分,每小題3 分)
( 1)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
(2)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譯:
16.請比較兩篇短文的相同點。( 2 分)
(1)從進諫方式看,鄒忌與少孺子:
(2)從進諫結(jié)果看,威王與吳王:
12 .門庭若市或從諫如流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13 B
14(1)當面指責 (2 )滿一年(“一年”也可)
15.(1)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錯,并且傳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獎賞.(翻譯時大意得1 分.“謗譏”“聞”譯對得1 分)
(2)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后面的禍患。(翻譯時大意得1 分,“前”“顧”譯對各1 分)
16.(1)都采用設(shè)喻(類比、諷諫)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過失。(2 )都能接受進諫,并付諸行動。
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嘗為人作墓志,已封將發(fā),忽曰:“不可不使師魯①見之。”明日以示尹。師魯曰:“君文名重一時,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謂轉(zhuǎn)運使為都刺史,知州為太守,誠為清佳,然今無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爭論也。”希文憮然曰:“賴以示予,不然,吾幾失之。”
【注釋】①師魯:尹洙的字。
【閱讀訓練】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誠為清佳 2.此正起俗儒爭論也
3.賴以示予 4.不然,吾幾失之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時,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無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問題。
1.范仲淹有遠大的抱負,體現(xiàn)在他曾說的“ , ”一句中。
2.尹洙對范仲淹說這樣的話的用意是
一、1.誠然 2.引起 3.依靠 4.失誤 二、l你的文章已經(jīng)很出名,后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范,不可以不謹慎啊。 2.但是現(xiàn)在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后代必然會產(chǎn)生疑惑。 三、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寫文章要對后人負責,一定要認真、慎重。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錄》)
注釋:①司馬溫公:即司馬光。②獨下帷絕編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患: ②迨能倍誦乃止 迨:
③迨能倍誦乃止 乃: ④詠其文 詠: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寫只有司馬光獨自苦讀,其中化用的表現(xiàn)孔子讀書勤奮的成語是 。
1.①擔心。②等到。③才。④吟詠。 2.D。 3.C。 4.韋編三絕。
課外文言文段《義猴》讀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遠適他鄉(xiāng)。獵者憐其孤,贈以猴。老這愛如赤子,每出必從,不鏈不掣,而不離不逸。如是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門,奔其姐,淚如雨。曰:“父死乎?”頷之,乃俱歸。老者家徒壁立,無以為養(yǎng),猴遍哭于鄉(xiāng),鄉(xiāng)人乃資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謝之,仍牢守故宅,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養(yǎng)之五年,哀傷殊甚。未三月而偃臥墳間。鄉(xiāng)人憐之,乃葬于老者之側(cè),勒石其上,曰:“義猴之墓”。
23.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惟一女遠適他鄉(xiāng) B.老者暴卒
惟吾德馨 士卒亡者過半
C.乃俱歸 D.仍牢守故宅
吾誰與歸 彼竭我盈,故克之。
24.文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 猴子從家里一直哭到鄉(xiāng)里,鄉(xiāng)里人也跟著掩面哭泣。
B. 猴子在鄉(xiāng)里哭了一遍又一遍,鄉(xiāng)里人幫它一起哭。
C. 猴子在鄉(xiāng)里到處哭著(求別人幫助),鄉(xiāng)里人于是資助掩埋了(老者)
D. 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聲驚動了鄉(xiāng)里人,大家竟然資助掩埋了(老者)
25.讀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請用簡潔的語言回答。(3分)
▲
23.A 24.C
25.例:①我覺得文中的猴子對養(yǎng)之五年的老人有情有義,那么我們做人更應該有情義。
②我覺得文中的獵人富有同情心,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主動關(guān)心與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③文中的鄉(xiāng)人不但出錢掩埋了老人,而且給死去的猴子立了一塊碑,由此可見他們的善良與淳樸,這是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的。此外還可以從老人或老人的女兒的角度來回答。
課外文言文段《盲子失墜》讀練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欄桿上的橫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墮深淵矣。過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長號。久之,力憊,失乎墜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執(zhí)一隅以自矜嚴(矜持自負)者,視此省哉!
12.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有盲手道涸溪 道: ②視此省戰(zhàn) 省:
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
譯:
②久之,力憊,失手墜地
譯:
14讀了這則寓言后,你獲得了哪些
答:
12.道:取道,過(或走)。省:醒悟,反省。
13.①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堅實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
②過了很久,(他)精疲力盡(或疲憊不堪,力氣用盡)了,一松手就掉到了地上
14.①要勇敢嘗試,不要被自己憑空設(shè)想的困難所嚇倒。②走出思維的定勢,戰(zhàn)勝自己。③不要固執(zhí)己見,要善于聽從別人的意見。
課外文言文段《鄭人逃暑》讀練
鄭人逃暑①
鄭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注釋] 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獨立的一棵樹。③衽(rěn): 臥席。④濡(rú):沾濕。⑤逾:同“愈”,更加。
7.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徙衽以從陰 ( ) (2)其陰逾去 ( )
8.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9.鄭人的“拙”具體表現(xiàn)在 。(用自己的語言表達)(2分)
10.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 。(2分)
7、⑴:移動 ⑵離開
8、這個辦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9、“拙”具體表現(xiàn)在晚上也跟著樹影移動席子
10、要隨機應變,要順應變化,不憑經(jīng)驗辦事,不要墨守成規(guī)
楊修穎悟
楊德祖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gòu)榱桷,魏武出門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而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閱讀訓練】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使人題門作“活”字 2.即令壞之
3.眾莫能解 4.次至楊修
二、選出下面“夫”字義項的正確答案,填人括號中。
A.丈夫 B.發(fā)語詞 C.那 D.成年的男子
1.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2.夫戰(zhàn),勇氣也( )
3.其夫囈語( )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
三、指出下列疑問句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
1.復何疑?( )
2.且焉置土石?( )
3.子何恃而往?( )
一、1.寫 2.拆毀 3.理解 4.按次序 二、1.C 2.B 3.A 4.D 三、1.何 2.焉 3.何
王勃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③,然④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勃屬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數(shù)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⑧,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注釋】①宿:事先。②夸客:向賓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③勃:指王勃。 ④泛(fàn)然:輕松、愉快之意。 ⑤語益奇:(勃文)語益奇。 ⑥矍(jué):驚惶貌。 ⑦屬(zhǔ)文:寫文章。屬,連綴。 ⑧寤:睡醒。
【閱讀訓練】
一、第2自然段中加點的“寤”的意思與學過的《狼》一文中“ ”(填一詞)的意思相反。
二、選出對畫線句子“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的意思理解準確的一項( )。
A.因此拿出紙和筆來請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沒有一個敢當真的。
B.于是,拿出紙和筆逐一請客人(作序),(客人)沒有一個敢承當?shù)摹?br />
C.于是,出示紙和筆邀請所有的客人,(客人)沒有一個敢來的。
D.因為出示了紙和筆遍請客人來吃飯,(客人)沒有一個敢答應的。
三、都督開始為什么對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興?后來又為什么改變了態(tài)度?
四、請用自己的話回答,王勃的創(chuàng)作過程有何與眾不同之處?
一、寐 二、B 三、都督想讓女婿在眾賓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氣盛,不知謙讓,都督因而生氣。沒想到后來王勃文章越寫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悅誠服地改變了態(tài)度。 四、開始并不怎么著意構(gòu)思,而是先研磨好幾升墨汁,接著痛快地喝酒,再將被子蒙在臉上睡覺,等到睡醒后提筆;一揮而就并且一字不改。
單廢18934606742: 求5篇文言文閱讀,含有原文、閱讀題目、閱讀答案和注釋 -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一】晏子之御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
單廢18934606742: 課外文言文 -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割席分坐》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無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著,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翻譯: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子里鋤菜.地上有一塊金子,...
單廢18934606742: 文言文5篇字數(shù)在50~70之間 -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某年月日,余自東門赴校,途經(jīng)圖書之館,見一學弟自書館出,舉一書啃之,怡然自得,曰咬文嚼字耳,余不禁莞爾.當是時,忽肚痛如絞,急奔如廁,及蹲,不見一紙,固忍痛撒一響屁而起,急出尋紙,竟聽一同窗嘆曰,君甚愛凈,撒一屁竟如廁耳,余哭笑不得.俄而,尋紙如廁已畢,將去教舍,忽見一胖大同窗被罰站于庭,涕淚交流,大笑之.此一日三笑耳.
單廢18934606742: 急需二十篇初中課外文言文譯文及原文 -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答案] 一、楚人學舟 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shù).... 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quán)衡:秤錘秤桿. 翻譯:宋時曾建浮橋,并鑄八頭鐵牛鎮(zhèn)橋.治平年...
單廢18934606742: 尋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及:1.趕得上 例子: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 《登泰山記》2.至,到 例子:及郡下,詣太守 《桃花源記》3.趁著,等到......時 例子:及既上,蒼山負雪,眀燭天南 《登泰山記》尋:1.
單廢18934606742: 求一篇課外的文言文(初二) -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一 曹沖智救庫吏 太祖(指曹操)馬鞍在庫,而為鼠所嚙.庫吏懼(害怕)必死,議(商議)欲面(當面)縛首罪(自首請罪),猶懼不免.沖(曹沖;曹操兒子)謂曰:“待三日中,然后(這以后)自歸(自首).”沖于是(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
單廢18934606742: 關(guān)于文言文的閱讀并積累課外文言文5篇(寫原文、譯文、自己覺得應掌握的詞語、從文中所獲得的收獲、啟發(fā)或?qū)ξ闹械娜宋铩⑹虑檫M行評價)就是這樣... -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答案] 刑矮 魯人徙越 釣魚記 愚公移山 嫦娥奔月
單廢18934606742: 求27篇在初中課本以外的課外 ,簡短文言文加翻譯. 謝了. -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 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 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
單廢18934606742: 求課外文言文練習 -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七年級課外文言文練習一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識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單廢18934606742: 急需五篇文言文的寓言 -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
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有人主張)重法以禁之。上(太宗)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賦,選用廉吏,使民之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耶?”自是,數(shù)年之后,海內(nèi)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譯文】
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于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jié)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后,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jù)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guān),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原文】《齊使問趙威后》(戰(zhàn)國策)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譯文】
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后,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后問使者:“今年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你們大王無恙吧?”使者有點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的狀況,這有點先卑后尊吧?”趙威后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百姓憑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豈有舍本問末的道理?”
【原文】《任末好學勤記》(自王嘉《拾遺記》)
任末年十四,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每言: (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及其事。 (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 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譯文】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么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便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只不過是行尸走肉罷了。”
【原文】《鄭鄙人學蓋》(劉基《郁離子》)
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則還為蓋焉。未幾,盜起,民盡戎服,鮮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越有善農(nóng)者,鑿田種稻,三年皆澇。人謂宜泄水種黍,弗聽,而仍其舊,乃大旱連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譯文】
鄭國的一個鄉(xiāng)下人學做雨具,三年學會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用處。他就放棄雨具改學桔槔(打水的用具),學做了三年卻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于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學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離子知道此事后,說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全由老天爺說了算。不過,雖是天定的,但學習哪種技術(shù),應是自家決定的,那個鄉(xiāng)下人之所以弄到這個結(jié)果,他自己是有責任的。)
越國有一個善于搞農(nóng)業(yè)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說應排水后改種黍米,他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干,又干旱連續(xù)兩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欠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準備船只,天熱要縫制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啊。”
【原文】《文天祥傳》(《宋史》)
天祥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yún)兩剑篂闀袕埵澜堋L煜樵唬骸拔岵荒芎锤改福私倘伺迅改福珊酰俊彼髦蹋藭^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止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捄,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譯文】
文天祥被押到潮陽,見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見,文天祥堅持不拜.弘范就以賓客之禮接見了他,并與其共入?yún)兩?并要求文天祥作書與張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說:"我不能報效祖國,反而教我讓人背叛自己的國家,怎么可以這樣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寫招降書,文天祥不得已,把自己過零丁洋時所做的詩文給了他,詩末有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后,就不再提及此事.后來厓山被攻破,弘范在軍中置酒大擺慶功會,弘范說:"你的國家已經(jīng)來亡,你作為宰相忠孝已經(jīng)兩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榮華富貴,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淚下,說:"國家滅亡而不能救,作為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過,怎能茍且偷生,另事他主呢?
閱讀兩則短文,回答問題 甲 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櫍孕惺缇瑫詴耻娛拢囉糜谖羧眨鹊鄯Q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乙 文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損抑⑦。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⑧。晏子薦以為大夫。
注釋:①御:馬夫。 ②駟馬:四匹馬拉的車。 ③去:離開,這里指離婚。 ④相:擔任國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東西。⑥自下:謙虛。⑦自損抑:克制自己,保持謙卑。⑧對:回答。
16.解釋下列短語。(2分。任選4個作答)
(1)簡拔: (2)裨補闕漏:
(3)優(yōu)劣得所: (4)意氣揚揚:
(5)名顯諸侯:
17.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4分)
(1)將軍向?qū)櫍孕惺缇瑫詴耻娛隆?br />
(2)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選出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實論證的寫法,思路嚴密;直截了當,讓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簡短精練,含義深刻,含蓄地表明觀點、說明道理,說服力強。
C.甲文乃出師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達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
D.乙文非常細膩地敘述了一個故事,雖鮮明生動,但讀者難以把握作者的真實意圖。用這樣的手法推薦國家大臣,似乎也不夠慎重。
19.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結(jié)合選段,用自己的話說說他們選用人才的標準有何不同。(4分)
答案:16.(1)選拔;(2)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3)才能高的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4)趾高氣揚,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5)在諸侯各國都有很大的名聲。(共2分。對2個得1分,得滿2分為止)17.(1)將軍向?qū)櫍愿衿沸猩屏脊媪私廛娛路矫娴氖虑椤#?)今天我看他出門,雖然志向遠大,深謀遠慮,卻總是顯出自己很謙虛的樣子。(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譯,無大錯即可得滿分)18.D(2分)19.諸葛亮推薦文武大臣的原則:忠誠、細心、能干、公正,久經(jīng)鍛煉和考驗。晏子的標準則是:有了缺點能虛心接受意見,并及時加以改正。
福建三明市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14——16題。
【甲文】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
(節(jié)選自《曹劌論戰(zhàn)》)
【乙文】宋公及楚人戰(zhàn)與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濟(③)。司馬(④)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⑤)而后擊之,宋師敗績。
(節(jié)選自《子魚論戰(zhàn)》)
【注釋】(1)泓:泓水 (2)既:盡,完了 (3)濟:渡過 (4)司馬:統(tǒng)帥軍隊的最高長官,這里指子魚。 (5)陳:同“陣”,擺好陣勢。
14.解釋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公將鼓之 ( ) (2)宋人既成列( )
15.翻譯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2)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16.用原文語句答題。(3分)
甲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為魯國抓住了發(fā)動進攻的時機: 、 。乙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為宋公錯失了發(fā)動進攻的時機:(1)
;(2) 。
14.(2分。每小題1分)(1)擊鼓(擊鼓進軍) (2)已經(jīng)
15.(5分)(1)(2分。每個分句1分) (他)下車察看齊軍戰(zhàn)車的車轍(輪跡),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的陣容。 (2)(3分。每個分句1分)(對方人多而我們?nèi)松伲弥麄冞€沒有完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
16.(3分。每處1分) 齊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如答后半句也可)
(2)既濟而未成列員
蕪湖市
【甲】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予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予,得相與優(yōu)游而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也?
(節(jié)選自蘇軾《喜雨亭記》)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1)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
(2)余至扶風之明年 ( )
(3)既而彌月不雨 ( )
1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譯文:
(2)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譯文:
19.《喜雨亭記》突出表現(xiàn)出蘇軾 的思想感情,這與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主旨 有共通之處。(4分)
20.甲、乙兩文中畫線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點?它們的表達效果是怎樣的?(4分)
答:
答案:17.(3分)(1)跟從,隨從 (2)第二年 (3)下雨(各1分)
18.(4分)(1)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2)憂愁的人因此歡樂,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2分)
19.(4分)關(guān)心人民疾苦(2分,意思對即可。答“喜雨”給1分) 與民同樂(2分,意思對即可)
20.(4分)駢散結(jié)合,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節(jié)奏感和回環(huán)美。
河南省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6—19題。(共10分)
(一)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yǎng)②。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廩丘:地名。②養(yǎng):供養(yǎng)之地。③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1)萬鐘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
17.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謂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yǎng)之地呢?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回答。(2分)
答案:16.(1)有什么益處(帶來什么好處)(1分) (2)感激(1分)
17.(1)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2分)
(2)這就叫做喪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
(共4分)
18.對比論證法。 強調(diào)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2分)
19.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此之謂失其本心)
南京藝術(shù)學院附屬高中招生(10分)
[甲]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猶當博學審③問,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原憲⑥之賢,終無濟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圣,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⑥乎?
(節(jié)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注解]①[孤陋]片面、淺陋。②[資]盤纏。③[審]詳細。④[庶幾]差不多。⑤[子羔、原憲]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戶 B.故余雖愚 雖有子羔、原憲之賢
C.俯身傾耳以請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賢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窮僻之域
C.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D.若既不出戶
10、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從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題)(2分)
(1)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
(2)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11、甲乙兩段文字所談的都是為學之道,這兩段文字所說的道理,其共同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有哪些? (2分)
答案:8、B 9、A有時 B地方區(qū)域等 C交往 D門
10、(1)曾經(jīng)跑到百里之外,追隨本鄉(xiāng)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長者,拿著經(jīng)書向他討教。(2)一個人做學問,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進步,那就會每天退步。
11、共同之處:①要勤勉好學,②做學問要與人研討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討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處:甲文①從為學之難的角度說勤勉,②也談了尊師之道;乙文①談“為學”不進則退的道理,②要認真鉆研獨立思考,③要出門學習生活(或開闊眼界)(不同點各講出一點即可得滿分)
福建龍巖市
(甲)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乙)宣王好射,說①人之謂己能用強②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guān)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③;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選自《漢書·宣公好射》)
【注釋】①說(yuè):同“悅”高興,喜歡。②用強:使用強弓。
③九石名也:九石是虛名。
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3分)
⑴臣之妻私臣。( )⑵期年之后。( )⑶非大王孰能用是?( )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⑵左右皆引試之。
8.從上文兩個語段中你得到了哪些為人處世的啟示?(答出2點)(3分)
6、(3分)(1)偏愛 (2)滿一年 (3)誰
7、(4分)(1)臣子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
(2)大臣們都拉弓試了試。
8、(3分)(答出一點得1分,兩點得滿分)
答題要點:
①做人要真誠,要敢于說真話,并要講究方法。
②做人要注重實際,不能愛慕虛榮。
③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柳州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誹謗于朝市,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期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選自《 戰(zhàn)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注〕 ① 舍人:門客:指封建官僚貴族家里養(yǎng)的幫閑或幫忙的人。② 小孺子:年輕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變著身子緊貼著樹枝。⑤ 務:一心,一定。
12、請從兩篇短文中各找出(歸納)一個成語。( 2 分)
13、與“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中加點字“于”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2 分)
A、皆以置從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難之間
C、管夷吾舉干士 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4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2)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15.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6分,每小題3 分)
( 1)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
(2)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譯:
16.請比較兩篇短文的相同點。( 2 分)
(1)從進諫方式看,鄒忌與少孺子:
(2)從進諫結(jié)果看,威王與吳王:
12 .門庭若市或從諫如流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13 B
14(1)當面指責 (2 )滿一年(“一年”也可)
15.(1)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錯,并且傳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獎賞.(翻譯時大意得1 分.“謗譏”“聞”譯對得1 分)
(2)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后面的禍患。(翻譯時大意得1 分,“前”“顧”譯對各1 分)
16.(1)都采用設(shè)喻(類比、諷諫)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過失。(2 )都能接受進諫,并付諸行動。
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嘗為人作墓志,已封將發(fā),忽曰:“不可不使師魯①見之。”明日以示尹。師魯曰:“君文名重一時,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謂轉(zhuǎn)運使為都刺史,知州為太守,誠為清佳,然今無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爭論也。”希文憮然曰:“賴以示予,不然,吾幾失之。”
【注釋】①師魯:尹洙的字。
【閱讀訓練】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誠為清佳 2.此正起俗儒爭論也
3.賴以示予 4.不然,吾幾失之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時,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無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問題。
1.范仲淹有遠大的抱負,體現(xiàn)在他曾說的“ , ”一句中。
2.尹洙對范仲淹說這樣的話的用意是
一、1.誠然 2.引起 3.依靠 4.失誤 二、l你的文章已經(jīng)很出名,后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范,不可以不謹慎啊。 2.但是現(xiàn)在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后代必然會產(chǎn)生疑惑。 三、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寫文章要對后人負責,一定要認真、慎重。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錄》)
注釋:①司馬溫公:即司馬光。②獨下帷絕編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患: ②迨能倍誦乃止 迨:
③迨能倍誦乃止 乃: ④詠其文 詠: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寫只有司馬光獨自苦讀,其中化用的表現(xiàn)孔子讀書勤奮的成語是 。
1.①擔心。②等到。③才。④吟詠。 2.D。 3.C。 4.韋編三絕。
課外文言文段《義猴》讀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遠適他鄉(xiāng)。獵者憐其孤,贈以猴。老這愛如赤子,每出必從,不鏈不掣,而不離不逸。如是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門,奔其姐,淚如雨。曰:“父死乎?”頷之,乃俱歸。老者家徒壁立,無以為養(yǎng),猴遍哭于鄉(xiāng),鄉(xiāng)人乃資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謝之,仍牢守故宅,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養(yǎng)之五年,哀傷殊甚。未三月而偃臥墳間。鄉(xiāng)人憐之,乃葬于老者之側(cè),勒石其上,曰:“義猴之墓”。
23.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惟一女遠適他鄉(xiāng) B.老者暴卒
惟吾德馨 士卒亡者過半
C.乃俱歸 D.仍牢守故宅
吾誰與歸 彼竭我盈,故克之。
24.文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 猴子從家里一直哭到鄉(xiāng)里,鄉(xiāng)里人也跟著掩面哭泣。
B. 猴子在鄉(xiāng)里哭了一遍又一遍,鄉(xiāng)里人幫它一起哭。
C. 猴子在鄉(xiāng)里到處哭著(求別人幫助),鄉(xiāng)里人于是資助掩埋了(老者)
D. 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聲驚動了鄉(xiāng)里人,大家竟然資助掩埋了(老者)
25.讀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請用簡潔的語言回答。(3分)
▲
23.A 24.C
25.例:①我覺得文中的猴子對養(yǎng)之五年的老人有情有義,那么我們做人更應該有情義。
②我覺得文中的獵人富有同情心,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主動關(guān)心與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③文中的鄉(xiāng)人不但出錢掩埋了老人,而且給死去的猴子立了一塊碑,由此可見他們的善良與淳樸,這是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的。此外還可以從老人或老人的女兒的角度來回答。
課外文言文段《盲子失墜》讀練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欄桿上的橫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墮深淵矣。過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長號。久之,力憊,失乎墜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執(zhí)一隅以自矜嚴(矜持自負)者,視此省哉!
12.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有盲手道涸溪 道: ②視此省戰(zhàn) 省:
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
譯:
②久之,力憊,失手墜地
譯:
14讀了這則寓言后,你獲得了哪些
答:
12.道:取道,過(或走)。省:醒悟,反省。
13.①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堅實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
②過了很久,(他)精疲力盡(或疲憊不堪,力氣用盡)了,一松手就掉到了地上
14.①要勇敢嘗試,不要被自己憑空設(shè)想的困難所嚇倒。②走出思維的定勢,戰(zhàn)勝自己。③不要固執(zhí)己見,要善于聽從別人的意見。
課外文言文段《鄭人逃暑》讀練
鄭人逃暑①
鄭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注釋] 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獨立的一棵樹。③衽(rěn): 臥席。④濡(rú):沾濕。⑤逾:同“愈”,更加。
7.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徙衽以從陰 ( ) (2)其陰逾去 ( )
8.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9.鄭人的“拙”具體表現(xiàn)在 。(用自己的語言表達)(2分)
10.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 。(2分)
7、⑴:移動 ⑵離開
8、這個辦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9、“拙”具體表現(xiàn)在晚上也跟著樹影移動席子
10、要隨機應變,要順應變化,不憑經(jīng)驗辦事,不要墨守成規(guī)
楊修穎悟
楊德祖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gòu)榱桷,魏武出門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而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閱讀訓練】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使人題門作“活”字 2.即令壞之
3.眾莫能解 4.次至楊修
二、選出下面“夫”字義項的正確答案,填人括號中。
A.丈夫 B.發(fā)語詞 C.那 D.成年的男子
1.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2.夫戰(zhàn),勇氣也( )
3.其夫囈語( )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
三、指出下列疑問句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
1.復何疑?( )
2.且焉置土石?( )
3.子何恃而往?( )
一、1.寫 2.拆毀 3.理解 4.按次序 二、1.C 2.B 3.A 4.D 三、1.何 2.焉 3.何
王勃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③,然④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勃屬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數(shù)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⑧,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注釋】①宿:事先。②夸客:向賓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③勃:指王勃。 ④泛(fàn)然:輕松、愉快之意。 ⑤語益奇:(勃文)語益奇。 ⑥矍(jué):驚惶貌。 ⑦屬(zhǔ)文:寫文章。屬,連綴。 ⑧寤:睡醒。
【閱讀訓練】
一、第2自然段中加點的“寤”的意思與學過的《狼》一文中“ ”(填一詞)的意思相反。
二、選出對畫線句子“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的意思理解準確的一項( )。
A.因此拿出紙和筆來請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沒有一個敢當真的。
B.于是,拿出紙和筆逐一請客人(作序),(客人)沒有一個敢承當?shù)摹?br />
C.于是,出示紙和筆邀請所有的客人,(客人)沒有一個敢來的。
D.因為出示了紙和筆遍請客人來吃飯,(客人)沒有一個敢答應的。
三、都督開始為什么對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興?后來又為什么改變了態(tài)度?
四、請用自己的話回答,王勃的創(chuàng)作過程有何與眾不同之處?
一、寐 二、B 三、都督想讓女婿在眾賓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氣盛,不知謙讓,都督因而生氣。沒想到后來王勃文章越寫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悅誠服地改變了態(tài)度。 四、開始并不怎么著意構(gòu)思,而是先研磨好幾升墨汁,接著痛快地喝酒,再將被子蒙在臉上睡覺,等到睡醒后提筆;一揮而就并且一字不改。
相關(guān)評說: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一】晏子之御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割席分坐》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無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著,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翻譯: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子里鋤菜.地上有一塊金子,...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某年月日,余自東門赴校,途經(jīng)圖書之館,見一學弟自書館出,舉一書啃之,怡然自得,曰咬文嚼字耳,余不禁莞爾.當是時,忽肚痛如絞,急奔如廁,及蹲,不見一紙,固忍痛撒一響屁而起,急出尋紙,竟聽一同窗嘆曰,君甚愛凈,撒一屁竟如廁耳,余哭笑不得.俄而,尋紙如廁已畢,將去教舍,忽見一胖大同窗被罰站于庭,涕淚交流,大笑之.此一日三笑耳.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答案] 一、楚人學舟 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shù).... 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quán)衡:秤錘秤桿. 翻譯:宋時曾建浮橋,并鑄八頭鐵牛鎮(zhèn)橋.治平年...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及:1.趕得上 例子: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 《登泰山記》2.至,到 例子:及郡下,詣太守 《桃花源記》3.趁著,等到......時 例子:及既上,蒼山負雪,眀燭天南 《登泰山記》尋:1.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一 曹沖智救庫吏 太祖(指曹操)馬鞍在庫,而為鼠所嚙.庫吏懼(害怕)必死,議(商議)欲面(當面)縛首罪(自首請罪),猶懼不免.沖(曹沖;曹操兒子)謂曰:“待三日中,然后(這以后)自歸(自首).”沖于是(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答案] 刑矮 魯人徙越 釣魚記 愚公移山 嫦娥奔月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 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 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七年級課外文言文練習一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識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旺蒼縣調(diào)速: ______ 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