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虛詞"用法(而、以、之等等一切)謝啦!!!!!!!!!!!!!!!!!!!!!!! 誰有初中文言文虛詞"為""乃""則"的用法.講解和練習(xí)......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臁#ā冻啾谥畱?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xì)版)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二)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五)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壁之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四)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dāng)”“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guān)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jìn)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臁#ā冻啾谥畱?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shè)。)
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二)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
“若”和“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四)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rèn)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詩經(jīng)·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且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dāng)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jìn)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yuǎn)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所
1.用作助詞。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fù)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何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也
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fù)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焉
①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②代詞。相當(dāng)于“之”。如: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③疑問代詞。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問代詞。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這里,在那里。如: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
⑦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與
① 給予,授予。
與斗卮酒
② 結(jié)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 和、同、跟。
豎子不足與謀
④ 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 贊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后來寫作“歟”
我在用,很詳細(xì)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二)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五)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壁之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四)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dāng)”“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guān)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jìn)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臁#ā冻啾谥畱?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shè)。)
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二)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
“若”和“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四)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rèn)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詩經(jīng)·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且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dāng)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jìn)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yuǎn)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所
1.用作助詞。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fù)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何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也
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fù)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焉
①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②代詞。相當(dāng)于“之”。如: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③疑問代詞。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問代詞。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這里,在那里。如: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
⑦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與
① 給予,授予。
與斗卮酒
② 結(jié)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 和、同、跟。
豎子不足與謀
④ 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 贊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后來寫作“歟”
文言虛詞
之 (1)代詞 指代前面出現(xiàn)的人、事、物。如:漁人甚異之 愿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 a 用在主謂之間 無意 兩狼之并趨如故 無絲竹之亂耳
b 結(jié)構(gòu)助詞“的”忘路之遠(yuǎn)近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3)復(fù)指代詞 譯為“這樣的,那樣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動詞 譯為 “到 ”輟耕之隴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節(jié)助詞 無實際意義,可不譯 悵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于 (1)介紹與動作發(fā)生相關(guān)的時間地點 a 在 其一犬坐于前b 到 指通豫南
C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2)介紹行為動作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 “向”“給”“對” a向 告之于帝
b 給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對 萬鐘于我何加焉
(3)介紹比較的對象,可不譯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以 (1)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借的條件 可譯為“憑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紹行為動作的對象 可譯為“把”屠懼,投以骨 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
介詞(3)介紹行為動作的原因 可譯為 “因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起點時間 可譯為“從”
(5)介紹行為動作發(fā)生的根據(jù) 可譯為“根據(jù)”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連詞(1)表目的,可譯為“來”“用來”“以便”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河曲智叟無以應(yīng)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屬予作文以記之
(2)表原因 可譯為“由于”“ 因為”扶蘇以數(shù)諫故
(3)表結(jié)果 可譯為“以致”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傷先帝之明
(4)表連接 可譯為“而”,或不譯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焉 語氣詞 (1)用在句尾,表直陳的語氣,相當(dāng)于“呢”“了”,也可不譯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呢”萬鐘于我何加焉? 又何間焉?
兼詞 相當(dāng)于“于之”其中于為介詞 之為代詞 可譯為“在這里”“從這里”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 夫大國,難測焉,懼有伏焉
代詞 (1)用在動詞后做賓語,相當(dāng)于“之”,可譯為與之相當(dāng)?shù)脑~語
(2)疑問代詞“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為 (1)介紹與行為動作發(fā)生相關(guān)聯(lián)的對象,可譯為“替”“給”等 尚思為國戍輪臺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為天下唱 不足為外人道也
介詞(2)介紹行為動作發(fā)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因為”等
愿為市鞍馬 為宮室之美 為報傾城隨太守
(3)介紹動作的主動者,譯為“被”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士卒多為用者
連詞 wèi 表因果關(guān)系 因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語尾助詞 夫子何命焉為
所 (1)特殊代詞,它不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必須和別的詞組成所字短語,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經(jīng)常位于動詞前和動詞組成“所”字短語,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動詞支配的人、事、物。這種短語是名詞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語、賓語、謂語、定語。
問女何所思-……-所思 所憶都是所字短語 ,即想的人、事、物,做賓語
問所從來,具答之 所從來,即來的地方,做賓語
(2)“所以”,這是“所”字短語后來慢慢發(fā)展成的,“以 ”是介詞,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親賢臣 ,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知識代詞,常用來指代上文所說的情況,含有“這樣”的意思,常常充當(dāng)謂語,也可單獨成句,偶爾還做狀語。雖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詞演化來做詞尾,常常附在動詞、副詞、象聲詞、形容詞等后面,一起充當(dāng)謂語或狀語,以模擬聲響或描繪事物、動作、狀態(tài)、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
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 雜然相許
(3)連詞 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
(4)連詞 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過,然后能改
然則 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然而 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轉(zhuǎn)折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
其 (1)代詞 a 通常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時在句子里做定語。代人,可譯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譯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敵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詞,那么“其”就譯為“其中的”,做定語。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稱代詞 蹲其身,使與臺齊
(2)加強語氣 其如土石何?
乃 (1)連詞a 表前后兩件事在情理上順承,時間上一前一后,可譯為“于是就 于是才 終于” 陳勝、吳廣乃謀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條件關(guān)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條件,后一分句說明了這種條件的結(jié)果
弗勝,守臣死,乃入據(jù)陳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2)副詞 a表示對事物或事情的確認(rèn)。可譯為“是”“實在是”“本來是”等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譯為“竟然”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夫 (1)指示代詞 念fú 表遠(yuǎn)指,相當(dāng)于“彼”,可譯為“那”“那個”予觀夫巴陵勝狀
(2)語氣詞 a用于句尾 表感嘆,相當(dāng)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將要發(fā)表議論,用來引出議論。 夫戰(zhàn),勇氣也 夫環(huán)而攻之
而 (1)表順接 可譯為“然后”“就” 溫故而知新 聚室而謀曰
(2)表轉(zhuǎn)折 可譯為“卻”“可是”人不知而不慍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3)表并列 可譯為“并且”,或不譯 黑質(zhì)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瑯玡也
(4)表修飾,可譯為“地”,或不譯 默而識之 恂恂而起
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jié)構(gòu)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dāng)于“不是……嗎”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當(dāng)于“對……該怎么辦”“把……怎么樣”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3)“以……為……”相當(dāng)于“把……當(dāng)作……”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dāng)作樹林,把蟲蟻當(dāng)作禽獸……”
(4)“何……為”相當(dāng)于“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例:此何遽不為福也
即“為什么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戰(zhàn)
1。之
⑴他、她、它(們)。
⑵的。
⑶往,到......去。
⑷這,此。
⑸作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⑹我。
⑺調(diào)整音節(jié),無實義。
⑻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
⑼作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2。既
⒈盡,完了,終了:語未~。食~(指日蝕、月食的蝕盡)。
⒉副詞。已經(jīng):~成事實。~往不咎。
⒊副詞。不久,后來:~而縫合。
⒋連詞。常跟"且"、"又"、"也"等連用〈表〉兩種情況并存:~矮且小。~做得快,又做得好。~要數(shù)量多,也要質(zhì)量高。
⒌既xì 贈送人的谷物或飼料。
3。弗
(1)
通“沸”(fèi)。泉水噴涌的樣子。
(2)
通“怫”。怫郁,不舒暢。
(3)
“弗”為“不”的同源字。
4。甚
◎ 很,極:~好。~快。
◎ 超過:日~一日。
◎ 方言,什么:~事?
◎ 表示進(jìn)一層的意思:~至。~或。
5,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例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
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6;非
①不對;錯誤,跟“ 是 ” 相對:是非|痛改前非|胡作非為。②不;不是:非賣品|答非所問|非筆墨所能形容。③不以為然;反對;責(zé)備:非難|口是心非|無可厚非。④不合于(某種規(guī)定):非法|非禮|死于非命。⑤表示否定,跟“ 不 ” 呼應(yīng),表示必須:非去不可|你非答應(yīng)不可。
7。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
②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③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④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
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①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③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④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在文言文里的意思:一、發(fā)音為一聲時,含義如下:1、內(nèi);里。例句:《狼》:“一屠晚歸,擔(dān)中肉盡。”2、中間;內(nèi)部。例句:《石鐘山記》:“有大石當(dāng)中流。”3、半;一半。例句:《樂羊子妻》:“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4、中等;不高,不低。例句:《鄒忌諷齊王納諫》:“上...
中文言文
1. 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讀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 中離維綱。——《儀禮·大射儀》 與太史數(shù)射中。——《周禮·射人》 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禮記·射義》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新書·屬遠(yuǎn)...
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2、通“得”義:《周禮·師氏》:“掌國中失之事。”杜子春說:“中當(dāng)為得。”古音中、得同音義通。故古書中“中意”亦通“得意”。“中”還可作虛詞用:中---中字亦虛詞,《易經(jīng)·系辭下》:“葬之中野。”《禮記·表記》:“中心僭怛。3、內(nèi),里面。與“外”相對 。五帝之中無傳政。...
文言文里有什么詞能代表中
中當(dāng)為得。”古音中、得同音義通。故古書中“中意”亦通“得意”。 中文言文中其實有很多意思。余觀君疏于世故,而謀國無不中。
初中的文言文大全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 3. 初中課外精短文言文大全 曹植聰慧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善屬文。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dāng)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 太祖甚異之。【注釋】①《詩》、《論》:指《詩經(jīng)》和《...
中小學(xué)重點文言文分類
4、文段翻譯; 5、比較閱讀。 3. 中小學(xué)所有文言文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xí),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xué)生的書面表達(dá)能力。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fēng)格。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
庸在文言文
2. 中庸文言文全解 《中庸》全文和譯文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fù)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xué)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
典故較多的中學(xué)文言文
1. 初中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所有典故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①,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② 【典故】 ①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戰(zhàn)國時荊軻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高漸離擊筑,荊軻和樂慷慨而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
中庸之為德也文言文
2. 【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2)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汝識之~(嗎)?(3) 文言嘆詞:陛下與誰取天下~(呀)!(4) 文言介詞,相當(dāng)“于”(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在~.無須~.異~尋常. (5) 古形容詞或副詞后綴: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嗚呼. 〈語〉 (1) 表示疑問或反詰 汝識之...
中學(xué)文言文大全30字
1. 誰能提供30篇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四) 諸靈康 曹懌嵐 顧偉 陸錦花 徐董梅 31.. 王羲之機(jī)智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恒置帳中眠。 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風(fēng)入,屏①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②節(jié)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熟眠。
相關(guān)評說:
泗縣非周: ______ 一、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 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包括: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的活用等. 二、虛詞就是助詞、代詞之類的. 初中文言文常見虛詞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冊為主) 之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
泗縣非周: ______ 之:1.代詞:代人或代物. 2.助詞:一種是“的”的意思,另外一種在句中不翻譯,只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作用. 3.動詞:“去”、“往”的意思. 其:1.代詞:“他”、“他們”、“它”等的意思. 2.助詞:這個不怎么常用. 于:介詞:“從……”的意思. 以:介詞:“根據(jù)”、“憑借”的意思. 如:名之以其能 翻譯:用它的功能來命名.這里的 “以”就是 “用”、“憑借”的意思.這里的“其”就是“它的”的意思,做指示代詞.這里的“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 以上是我暫時想到的,不知道能不能幫住您,謝謝.
泗縣非周: ______ 實詞:有實際意義的詞,如名詞、動詞 虛詞:結(jié)構(gòu)助詞等等
泗縣非周: ______[答案] 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xì)版)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二)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泗縣非周: ______ 文言虛詞是學(xué)習(xí)文言文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我們中學(xué)階段不作深入研究,作者就此簡單的講一下比較常見的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的順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歟,其諸而乃然. 這里就重點的文言虛詞講一下: 1、...
泗縣非周: ______[答案]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guān)鍵.學(xué)習(xí)文言實詞,應(yīng)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
泗縣非周: ______ 我們所說的實詞 就是指在句子中有實際含義的詞 名詞和動詞就是典型的實詞 實詞很容易弄懂 而虛詞就就很復(fù)雜 所有在句中表語氣、停頓、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助詞、連詞、關(guān)聯(lián)詞、發(fā)語詞等都是虛詞 可以看出:一個句子,如果少了它們,它的成分也是完整的.文言文的虛詞多 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為了使句子結(jié)構(gòu)完整或聽上去更流暢 虛詞的用法種類高中教材有總結(jié) 但例子需要自己積累 積累多了文言文就基本上能看懂了
泗縣非周: ______ 初三語文文言虛詞之1、代詞,代人,譯為:他,他們.例:愿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2、代詞,代事,譯為:這,它.例:肉食在者謀之.(《曹劌論戰(zhàn)》3、代詞,代物,譯為:它,它們.例:太醫(yī)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4、...
泗縣非周: ______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guān)鍵.學(xué)習(xí)文言實詞,應(yīng)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四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實詞”的對稱.虛詞是不能單獨充當(dāng)句法成分的詞,有連接或附著各類實詞的語法意義.根據(jù)能同哪些實詞或短語發(fā)生關(guān)系,發(fā)生什么樣的關(guān)系,可以把虛詞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六類.
泗縣非周: ______ 沒有完整的詞匯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文言文常見虛詞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反之則為實詞,也就是考試時經(jīng)常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