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山阿”的詩句大全
帶“山阿”的五言詩句
帶“山阿”的五言詩句97句,其中“山阿”開頭的五言詩句13句,“山阿”結(jié)尾的五言詩句78句,“山阿”在中間的五言詩句6句。
“山阿”開頭的五言詩句
1、平生三釜心,山阿種松楸。——出自王炎《又五首》
2、山阿昔留賞,屐齒無遺跡。——出自歐陽修《答錢寺丞憶伊川》
3、山阿新橡栗,朝廷舊皋夔。——出自晁說之《秋來》
4、山阿彼有人,葺宇映修竹。——出自宋祁《筠亭》
5、聞有淹留處,山阿滿桂叢。——出自唐·宋之問《宴安樂公主宅得空字》
6、錦囊搜好句,山阿紀(jì)前盟。——出自楊冠卿《壬寅仲冬晦…延祥宮…和靖所居也》
7、詎得踵三隱,山阿相與鄰。——出自秦觀《同子瞻賦游惠山三首》
8、林表祠轉(zhuǎn)茂,山阿井詎枯。——出自唐·宋之問《謁禹廟》
9、源水終無路,山阿若有人。——出自唐·王勃《出境游山二首》
10、山阿埋白璧,悲慟不能勝。——出自樓鑰《送從子淵葬》
11、山阿著柴扉,陋甚誰盤桓。——出自陳傅良《借書一首別薛子長》
12、杖藜出北郭,山阿延余暉。——出自李新《憶故園》
13、冶外金休躶,山阿溜或穿。——出自宋庠《大寒夜坐有感》
“山阿”結(jié)尾的五言詩句
1、清辰未巾櫛,遠(yuǎn)遠(yuǎn)望山阿。——出自丘葵《四月朔日曉起呂之壽》
2、誰能持只雞,一酹邢山阿。——出自蘇轍《春旱》
3、幽居鄰里少,江際復(fù)山阿。——出自唐·姚合《寄孫路秀才》
4、相看不相棄,同老故山阿。——出自袁說友《曝書》
5、采薇南山阿,歸耕南山下。——出自王令《不愿漁》
6、守閑事服餌,采術(shù)東山阿。——出自唐·柳宗元《種術(shù)》
7、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出自魏晉·陶淵明《擬挽歌辭三首》
8、永懷南山阿,慷慨中夜起。——出自北宋·王安石《雜詠三首》
9、又如寫神女,瞥然巫山阿。——出自方回《次韻受益題荊浩太行山洪谷圖五言》
10、園綺值秦末,嘉遁此山阿。——出自唐·張九齡《商洛山行懷古》
11、此時羨白鳥,飛入青山阿。——出自南宋·姜夔《昔游詩 其二》
12、回首下山阿,七人相牽連。——出自南宋·文天祥《高沙道中》
13、與子別山阿,含酸赴修軫。——出自南北·謝靈運(yùn)《登臨海嶠初…與從弟…羊何共和之》
14、古傳神禹跡,今向舊山阿。——出自梅堯臣《涂山》
15、遠(yuǎn)游經(jīng)海嶠,返棹歸山阿。——出自唐·孟浩然《歸至郢中》
16、別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出自唐·高適《酬陸少府》
17、荒祠久零落,秋日故山阿。——出自李復(fù)《九日過介之推廟》
18、嗟君父與兄,相望空山阿。——出自樓鑰《哭晴弟汪去偽墓》
19、桃源在人世,豈必陽山阿。——出自元·楊維楨《東阿所詩》
20、今夕復(fù)何夕,旌節(jié)照山阿。——出自元·許有壬《水調(diào)歌頭 即席贈河南廉使高辛甫》
21、卜宅近山阿,紫門障薜蘿。——出自元·王冕《山中雜興 十八》
22、玄云太山阿,倏忽起天際。——出自戴良齊《寄立齋二首》
23、云木散山阿,逆旅時百室。——出自蘇轍《游太山四首其一初入南山》
24、聞有遯世客,安處西山阿。——出自宋祁《雜興》
25、朝發(fā)高山阿,夕濟(jì)長江湄。——出自唐·張九齡《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
26、結(jié)結(jié)甘泉里,豈必泰山阿。——出自梅堯臣《和王景彝省中詠孤竹》
27、日暮南山阿,直道何可望。——出自王令《猛虎》
28、徑令鄭子真,飛夢巫山阿。——出自方岳《亨道至能對…文振聞…聲逃席而起》
29、惜哉天下士,中道迷山阿。——出自度正《寄襄陽楊侍郎三丈》
30、同庚適齋老,托體共山阿。——出自樓鑰《袁通判挽詞》
31、瞻彼南山阿,有佳發(fā)叢蕊。——出自葉茵《寄所思》
32、隱君在何許,遺跡此山阿。——出自傅宗教《秦君亭》
33、大熱火天下,虛堂枕山阿。——出自李觤《避暑》
34、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出自南北朝·王褒《渡河北》
35、家雖在城闕,蕭瑟似山阿。——出自司馬光《別一章改韻同五詩呈堯夫》
36、二賢名不朽,千古著山阿。——出自周繕《磨崖碑》
37、豈為論夙志,對此青山阿。——出自唐·韋應(yīng)物《夏景園廬》
38、文章不世用,淪落掩山阿。——出自張耒《哭蔡彥規(guī)二首》
39、朋友半山阿,光陰共行旅。——出自北宋·黃庭堅《次韻時進(jìn)叔二十六韻》
40、百齡嗟倏忽,一旦向山阿。——出自唐·駱賓王《丹陽刺史挽詞三首》
41、過從方里巷,挽送忽山阿。——出自曾幾《挽焦適道寺丞二首》
42、尚喜屋山阿,雙泉如鳴琴。——出自晁說之《初至鄜州感事》
43、有農(nóng)獻(xiàn)嘉粟,累累來山阿。——出自姜特立《賦桐廬陳守瑞粟圖》
44、昔有神仙士,乃處射山阿。——出自魏晉·阮籍《詠懷八十二首》
45、結(jié)廬東山阿,屹然俯全閩。——出自楊時《藏春峽·詠歸堂》
46、惟憐鏖戰(zhàn)骨,寂寞掩山阿。——出自張舜民《秋暮書懷》
47、結(jié)茅此山阿,長吟伴飛仙。——出自呂同老《九鎖山十詠·石壁》
48、晚來晴更好,舟發(fā)亂山阿。——出自洪咨夔《高齋》
49、近聞束書卷,更卜好山阿。——出自黃曦《寄李先生》
50、相望才歲許,托體共山阿。——出自樓鑰《范致政挽詞》
51、且應(yīng)留從仆,同賞二山阿。——出自宋祁《喜連君錫過郡》
52、幽蘭有佳氣,千載閟山阿。——出自北宋·王安石《朱朝議移法云蘭》
53、云根無覓處,藏在此山阿。——出自胡仲弓《題水竹居》
54、金園敞山阿,翛然隔城市。——出自許當(dāng)《寶峰寺》
55、維舟亂石間,步月前山阿。——出自楊冠卿《山阿步月吟》
56、擷露來山阿,斸煙去巖罅。——出自宋祁《九日藥市作》
57、散亡歸不得,掩抑泣山阿。——出自梅堯臣《故原戰(zhàn)》
58、豈不有配偶,市里或山阿。——出自李觤《女色無定美贈卿材》
59、陶公八十日,解組歸山阿。——出自元·楊維楨《東林社》
60、移根著山阿,吾亦付薪槱。——出自彭龜年《別周侍郎五首》
61、游子悲天涯,志士棲山阿。——出自方回《次韻康慶之秋雨喜涼書懷五首》
62、冉冉孤生竹,結(jié)根泰山阿。——出自兩漢·佚名《冉冉孤生竹》
63、歸來太山阿,已罷澤民志。——出自宋·白玉蟾《古別離五首·盤莊黃檢院》
64、揚(yáng)錫指山阿,攜步上祇陀。——出自唐·慧凈《雜言》
65、應(yīng)如元魯山,餓死深山阿。——出自王禹偁《秋霖二首》
66、群從留山阿,美望窮前林。——出自蔡襄《寄題滁州豐樂亭》
67、是以被褐人,長甘北山阿。——出自梅堯臣《同道損持國訪孔昰處士》
68、登高臨四野,北望青山阿。——出自魏晉·阮籍《詠懷八十二首》
69、徂徠魯東山,石子居山阿。——出自歐陽修《讀徂徠集》
70、爾尋北京路,予臥南山阿。——出自唐·宋之問《別之望后獨(dú)宿藍(lán)田山莊》
71、卓然負(fù)書翁,悠悠謝山阿。——出自許必勝《山中雜詠》
72、將軍卷金甲,獨(dú)臥嵩山阿。——出自張耒《劉伯壽秘校》
73、我本泰山阿,避地到南國。——出自唐·盧仝《蕭宅二三子贈答詩二十首·竹請客》
74、鄰君似蘭芷,長育瑤山阿。——出自朱長文《少章過吳門…什俾余…次二公韻以》
75、駐馬上山阿,風(fēng)來屎氣多。——出自唐·顧況《續(xù)茅山秀才吟》
76、哀哉二芳草,不值泰山阿。——出自兩漢·酈炎《見志詩二首》
77、懷哉巖桂臺,邈在姑山阿。——出自元·貢師泰《遣懷》
78、我車返山阿,木落山更寂。——出自李彌遜《次韻甫西山之詠》
“山阿”在中間的五言詩句
1、青蛇坼生石,不刺山阿地。——出自唐·元稹《野節(jié)鞭》
2、獨(dú)在山阿里,朝朝遂性情。——出自唐·姚合《山居寄友人》
3、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出自南北朝·謝靈運(yùn)《從斤竹澗越嶺溪行》
4、寄語山阿子,何日出幽篁。——出自宋·汪莘《水調(diào)歌頭》
5、仿佛山阿人,薜荔一身繞。——出自宋·陳與義《再賦》
6、神游天地間,或?yàn)樯桨⒘簟!鲎葬尩黎病逗团P龍招隱吟》
帶“山阿”的七言詩句
帶“山阿”的七言詩句50句,其中“山阿”開頭的七言詩句3句,“山阿”結(jié)尾的七言詩句33句,“山阿”在中間的七言詩句14句。
“山阿”開頭的七言詩句
1、山阿詩刻照云松,到處逢人問我公。——出自喻良能《次韻王待制題予廬山記后二絕》
2、山阿幽人貞且吉,城隅靜女澹以華。——出自舒岳祥《次韻和正仲碧蓮花》
3、山阿有人著薜荔,庭下縛虎眠莓苔。——出自北宋·黃庭堅《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怪石》
“山阿”結(jié)尾的七言詩句
1、嘆彼幽棲載典籍,蕭然暴露依山阿。——出自唐·杜甫《寄柏學(xué)士林居》
2、潮溝橫趣北山阿,一月三游未是多。——出自唐·徐鉉《和鐘大監(jiān)泛舟同游見示》
3、何王墳?zāi)箤ι桨ⅲ袘浿T侯征戰(zhàn)多。——出自元·傅若金《邯鄲行》
4、方朔一生游禁御,彥倫終古老山阿。——出自宋祁《感事》
5、杜宇有冤啼夜月,女蘿憑鬼護(hù)山阿。——出自宋祁《初入蜀州閣道作》
6、道人結(jié)屋萬山阿,趺坐焚香意味多。——出自楊公遠(yuǎn)《龍金庵借張山長韻》
7、明朝騎馬出城外,送我習(xí)業(yè)南山阿。——出自唐·李商隱《安平公詩》
8、書生瀟灑未有家,擬欲結(jié)屋青山阿。——出自元·王冕《送歐陽彥珍歸杭》
9、竹輿侵曉出山阿,宿露清圓憶舊哦。——出自王柏《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
10、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出自唐·韓愈《石鼓歌》
11、紺宇凌云接太和,縈回委曲過山阿。——出自趙企《題石橋》
12、別后令名俱日起,倦予曦發(fā)向山阿。——出自王遂《寄昭武諸友》
13、鳳凰饑憶玉山禾,鼓翅飛下玉山阿。——出自石介《待士臣道未至》
14、千夫荷擔(dān)在山阿,膏血如何有許多。——出自衢州士人《題衢州驛舍》
15、歷晉更唐歲月多,玩珠龍尚枕山阿。——出自王邁《蓬萊閣》
16、遺愛偏存梅渚畔,新塋空占闔山阿。——出自張嵲《夏養(yǎng)真父挽詞》
17、東軒面水枕山阿,左右云煙濕翠蘿。——出自趙汝鐩《崇真觀東軒》
18、秋來歸去雁山阿,為問龍湫諾詎那。——出自釋文禮《送僧歸雁山》
19、昨夜劉郎叩角歌,朔云寒雪滿山阿。——出自游開《和劉叔通》
20、相逢只在萬山阿,每愧才痚藉琢磨。——出自楊公遠(yuǎn)《次韻別黃山中》
21、定有后人尋舊跡,已留小篆識山阿。——出自劉克莊《海口三首》
22、嗟予投幘亦不晚,君好訪我嵩山阿。——出自晁說之《送杜通直乞罷無極南歸》
23、敢慕昔賢居曠達(dá),分甘吟骨寄山阿。——出自薛嵎《近買山范灣…塋悉可…感事述情繼》
24、落葉滿林送去路,牧童相引到山阿。——出自項安世《上泉》
25、視草呼來猶殿上,采薇歸去忽山阿。——出自劉克莊《和竹溪懷樗庵二首》
26、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萬古留山阿。——出自金·元好問《涌金亭示同游諸君》
27、隱居家住玉山阿,新制茅堂接薜蘿。——出自元·陳基《題玉山草堂》
28、風(fēng)吹化石楚山阿,藤蔓纏身蘚封口。——出自秦觀《題楊康功醉道士石》
29、空誦空仁舊時賦,版輿零落故山阿。——出自呂祖謙《何茂恭母王夫人挽章》
30、欲為山嚴(yán)作好歌,舊時挾冊向山阿。——出自馬廷鸞《山中梅花》
31、一線飛泉繞碧蘿,白云來往暗山阿。——出自趙汝祔《廬山臥龍庵》
32、鳴鐘伐鼓南山阿,傾城車馬相戛摩。——出自黃公度《宋永兄一訪…惡累日…詩問安二首》
33、杜鵑一聲啼山阿,門掩綠苔愁秦娥。——出自陽枋《少年看花行寄示誼儒侄》
“山阿”在中間的七言詩句
1、茂松修竹翠紛紛,正得山阿與水濆。——出自北宋·王安石《徐秀才園亭》
2、卷曲山阿路窈深,春風(fēng)隨地散幽芬。——出自陳巖《云巖洞》
3、平田千頃綠秧稠,水繞山阿出澗流。——出自宋·鮑承議《秀峰院》
4、水自山阿繞坐來,珊瑚臺上木綿開。——出自唐·熊孺登《曲池陪宴即事上竇中丞》
5、水透山阿朝北坎,山開井勢拱離南。——出自何群《降真巖》
6、攜筇深去不知處,幾嘆山阿隔酒家。——出自唐·吳融《野步》
7、丹山阿閣久榛蕪,跳梁餓鴟啼鵓鴣。——出自陳造《次韻趙子野贈別》
8、抱琴攜子盟泉石,終老山阿我亦甘。——出自高攀《大滌洞天留題》
9、詰曲山阿冒石梯,聽泉尋竹到招提。——出自宋庠《潛溪晚歸二首》
10、半酣乍奏云和曲,疑是龜山阿母家。——出自唐·權(quán)德輿《戲贈張煉師》
11、美人未厭山阿陋,薜荔為裳帶女蘿。——出自蘇轍《次韻毛君山房即事十首》
12、昔人心賞為誰留,人去山阿跡更幽。——出自歐陽修《三游洞》
13、悠悠遐想山阿人,水帶云衣猶在眼。——出自祖世英《三學(xué)院》
14、清風(fēng)偶與山阿曲,明月聊隨屋角方。——出自蘇軾《余去金山五…,次舊…贈寶覺長老》
帶“山阿”的詩句大全
1、平生三釜心,山阿種松楸。——出自王炎《又五首》2、山阿昔留賞,屐齒無遺跡。——出自歐陽修《答錢寺丞憶伊川》3、山阿新橡栗,朝廷舊皋夔。——出自晁說之《秋來》4、山阿彼有人,葺宇映修竹。——出自宋祁《筠亭》5、聞有淹留處,山阿滿桂叢。——出自唐·宋之問《宴安樂公主宅得空字》6、錦囊搜好...
詩句: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親戚或余悲,別的人已開始歌唱。人死后的言語何足道哉,不過是將軀體托付給大地,最終與山陵融為一體。山阿,即山陵。荒草漫漫,白楊樹在風(fēng)中蕭瑟。九月的嚴(yán)霜覆蓋大地,人們送我前往遠(yuǎn)郊安葬。四周無人居住,只有高墳聳立。馬兒仰天長鳴,風(fēng)聲蕭瑟。幽暗的墓室已閉,千年之后不再見晨光。千年之后,賢達(dá)...
“千載閟山阿”的出處是哪里
“千載閟山阿”全詩《朱朝議移法云蘭》宋代 王安石幽蘭有佳氣,千載閟山阿。不出阿蘭若,豈遭乾闥婆。作者簡介(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
“托體同山阿”的出處是哪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陶淵明《擬挽歌辭》)“春草暮兮秋風(fēng)驚,秋風(fēng)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江淹《恨賦》)如果陷入純哲學(xué)的議論又會很枯燥,如東晉的玄言詩。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無非四種:一是提高生命的質(zhì)量,及時勉勵建功立業(yè);二是增加生命的長度,服食求...
“水自山阿繞坐來”的出處是哪里
“水自山阿繞坐來”全詩《曲池陪宴即事上竇中丞》唐代 熊孺登水自山阿繞坐來,珊瑚臺上木綿開。欲知舉目無情罰,一片花流酒一杯。作者簡介(熊孺登)熊孺登,鐘陵(今江西省進(jìn)賢縣)人,約唐憲宗元和(806—820)前后在世。元和年間(806—820)登進(jìn)士第,為四川藩鎮(zhèn)從事,與白居易、劉禹錫友善,...
托體同山阿的上一句是什么
“托體同山阿”的上一句是:“死去何所道”,詩句出自魏晉陶淵明所著的《擬挽歌辭三首》“托體同山阿”全詩 《擬挽歌辭三首》魏晉 陶淵明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fù)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后,誰知...
詩句: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是陶潛所作的《挽歌》中的詩句,意思是,親戚們有的余哀未盡,別的人又已經(jīng)唱起歌來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說的,不過是寄托軀體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yán)霜九月中,送我出遠(yuǎn)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蕉峣。馬為仰天鳴,風(fēng)...
“親戚或余悲,他山阿。”是什么意思?
陶淵明的《挽歌三首其三》中的詩句“親戚或余悲,他山阿”傳達(dá)了一種對生死的獨(dú)特見解。在詩中,作者描繪了親友對去世者的哀悼與他人的冷漠相對照,暗示了人生無常,死亡是自然的過程。"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達(dá)了詩人對死亡的淡然態(tài)度,認(rèn)為人的靈魂與山川同在,回歸自然,不必過多悲戚。這句話...
“托體同山阿”是什么意思?
“山阿”則象征山陵。在詩句中,“山阿”代表了永恒與不變。這句話是詩人對于生死問題的深思與感悟,表達(dá)了人死后,其身體將與山陵同在,永恒地存在。“托體同山阿”,意味著在生命的盡頭,個體將融入自然,與大地山川共存。它表達(dá)了詩人對于生命意義的獨(dú)特見解,即在死亡面前,萬物皆平等,都將歸于...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段話什么意思_百度知 ...
這段詩句,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擬挽歌辭三首》其三,意蘊(yùn)深刻。它表達(dá)了一個關(guān)于生死與離別的觀念:親戚或許還在為逝者留下的哀痛中徘徊,而周圍的人們已經(jīng)逐漸淡忘,開始新的生活,歌謠響起,象征著生命的輪回與遺忘。死去的人,已經(jīng)無需多言,他們的身體將與山巒同化,成為永恒的一部分,與大地共存。
相關(guān)評說:
湖北省并行: ______ 早出巡行矚望山海詩 王筠 王生臨廣隰. 潘子望洪河. 同軫懷歸思. 俱興年逝歌. 曰余異二子. 承睫淚滂沱. 剖符瀛海外. 結(jié)綬層山阿. 因心留惻憫. 恕已息煩苛. 繕筑循時隟. 興動藉民和. 高門惟壯麗. 修雉亦駢羅. 層樓亦攀陟. 復(fù)道亦經(jīng)過. 昧旦清音上. 風(fēng)氣入織蘿. 云起垂天翼. 水動連山波. 奔濤延瀾汗. 積翠遠(yuǎn)嵯峨. 鄉(xiāng)關(guān)屢回曲. 還顧杳蹉跎. 曾微肅肅羽. 望路空如何.
湖北省并行: ______ 關(guān)于扶桑的詩句有: 1.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jì).馀風(fēng)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2.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xì)如毛. 3.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輪. 4. 仰觀眩晃目生暈,但見曉色開扶桑.迎陽晚出步就坐,絳紗玉斧光照廊. 5. ...
湖北省并行: ______ 1、《陽城諫議》(宋·石介) 眾口喑喑血噤牙,獨(dú)將忠謇敵奸邪.德宗若用延齡相,敢有陽城壞白麻.2、《同謝咨議詠銅爵臺》(南北朝·謝朓) 穗幃飄井干,樽酒若平生.郁郁西陵樹,詎聞歌吹聲.芳襟染淚跡,嬋娟空復(fù)情.玉座猶寂寞...
湖北省并行: ______ 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趙長卿 醉蓬萊 春半 是平分春色,夢草池塘,暖風(fēng)簾幕....
湖北省并行: ______ 多藝多才金蔡松年 《洞仙歌 戊辰歲,王無兢生朝》 才藝荒唐癡獨(dú)絕《恩除秘書監(jiān)》 羨君年少多才藝《代謝人見惠墨竹》 王維才藝重當(dāng)時《送悅心北上》 二公妙齡挾才藝 《題郎川紀(jì)勝圖》 才藝卑于己 《雜興十二首》 毋友才藝卑 《雜興十二首...
湖北省并行: ______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2.一水護(hù)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宋·王安石《書胡陰先生壁》 3.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游《游山西村》 4.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東漢·曹操《觀滄海》 5.客路青山外...
湖北省并行: ______ 陽春三月,鷹飛草長,天寒地凍,有誰飼狼,人惟憐羊,狼獨(dú)悲愴,人心難測,世情如霜.
湖北省并行: ______ 南北朝詩人何思澄 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詩中就寫過:“媚眼隨嬌合,丹唇逐笑兮.風(fēng)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暗比心中美女. 元代的劉鉉《烏夜啼》中就把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了:“垂楊影里殘紅.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
湖北省并行: ______ 長恨歌,秋浦歌,今日歌,明日歌,南歌子,哥舒歌,洞仙歌,陽春歌,同聲歌,荊洲歌,雞鳴歌,匈奴歌,敕勒歌,漁子歌,石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