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語故事有哪些
黔地(這里的黔不指貴州)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一頭驢)進入這個地方。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
老虎看到它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作為神(來對待),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rèn)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lǐng)。
(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斗。(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態(tài)度更加親切而不莊重,碰倚靠撞冒犯它。
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興,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于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如果不使出它(僅有)的本領(lǐng),老虎即使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 。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2、東施效顰
說春秋時候,越國有個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麗、漂亮,一舉一動也很動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時總是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
因為人們喜歡她,所以她這副病態(tài),在人們眼里也嫵媚可愛,楚楚動人。西施的鄰村有個丑姑娘叫東施,總是想方設(shè)法打扮自己。
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見西施手捂胸口,緊皺眉頭,顯得異常美麗。她想難怪人們說她漂亮,原來是做出這種樣子。如果我也做這個姿勢,肯定就變漂亮了。
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態(tài)。結(jié)果人們見了原來就丑的她,現(xiàn)在變成這種瘋瘋癲癲的樣子,象見了鬼一樣,趕緊把門關(guān)上。
3、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zhàn)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游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jīng)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
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
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言字開頭的成語故事
治國不要亂生事,擾亂人們固有的安靜。百姓安定了,國家自然安定。”曹參聽了,認(rèn)為非常有道理,當(dāng)下將自己的辦公室讓給蓋公,并采用蓋公的思想治理齊國。曹參在劉邦分封的齊國當(dāng)了9年丞相,齊國一直富足安定。言字開頭的成語故事二 【成語】: 言過其實 【拼音】: yán guò qí shí 【解釋】: 實...
寓言相關(guān)的成語故事
開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發(fā)百中 · 捕風(fēng)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貴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時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藥 · 別開生面 · 不可同日而語 · 不倫不類 · 伯樂相馬 · 班門弄斧 · 白面書生 · ...
10個寓言成語故事
10個寓言成語故事1 狐假虎威: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捕風(fēng)捉影:風(fēng)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jù)。· 杞人憂天: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jù)的憂慮和擔(dān)心。·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
關(guān)于歷史寓言成語故事大全?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周瑜、諸葛亮) 寓言故事成語: 拔苗助...
言聽計從的成語故事
言聽計從的成語故事 【拼音】 yán tīng jì cóng 【成語故事】 楚漢相爭時期,齊王韓信一舉擊敗項羽的20萬大軍,項羽派謀士武涉去勸韓信親近他,與劉邦為敵或者自己稱王、三分天下,告訴他一旦項王失敗,下一個就輪到韓信了。韓信說:“漢王十分信任我,對我言聽計從,我不能失道義。”【典故】 ...
四字成語的寓言故事
四字寓言成語故事,例如:成語寓言故事: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zhàn)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游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jīng)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 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針鋒相對地說:‘...
寓言四字成語故事
寓言四字成語故事1 言四字成語故事:蘭子獻技 古代,人們將那些身懷絕技云游四方的人叫“蘭子”。宋國有一個走江湖賣藝的蘭子,憑著他所懷有的絕技求見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見了他,并讓他當(dāng)眾表演技藝。 只見這個蘭子用兩根比身體長一倍的木棍綁在小腿上,邊走邊跑,同時手里還耍弄著7把寶劍...
有什么寓言成語故事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zhàn)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游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jīng)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
關(guān)于誠信的成語故事
關(guān)于誠信的成語故事有:一言九鼎、季布一諾、曾子烹彘、商鞅立木、言而有信等。1、一言九鼎 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jié)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
成語文言文故事
1. 我要15篇成語故事文言文帶翻譯的 1.執(zhí)竿入城 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zhí)之,不可入,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譯: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
相關(guān)評說:
博望區(qū)行星: ______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破釜沉舟.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歷史故事:四面楚歌、紙上談兵、西門豹治鄴.
博望區(qū)行星: ______[答案]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shù) 畫龍點睛 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葉公好龍 亡羊補牢 畫蛇添足 掩耳盜鈴 買櫝還珠 杞人憂天 井底之蛙 濫竽充數(shù) 狐假虎威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
博望區(qū)行星: ______ 一、揠苗助長 古時候宋國有個農(nóng)夫,種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時,發(fā)覺那些稻苗長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煩,心想:"怎么樣才能使稻苗長得高,長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終了想到一個"最佳方法",就是將稻苗撥高幾...
博望區(qū)行星: ______ 寓言故事成語 坐井觀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 葉公好龍 自相矛盾 掩耳盜鈴 南轅北轍 畫蛇添足 濫竽充數(shù) 亡羊補牢 杯弓蛇影 買櫝還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驢技窮 杞人憂天
博望區(qū)行星: ______[答案] 狐假虎威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興嘆 杞人憂天 愚公移山 濫竽充數(shù) 鄭人買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樹木的根和莖.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守候在樹旁,等著撿撞死的兔子....
博望區(qū)行星: ______ 和寓言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有很多,以下列舉10篇:1、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用來比喻不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
博望區(qū)行星: ______ 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shù).比喻無本領(lǐng)的冒充有本領(lǐng),次貨冒充好貨. 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樂隊中裝模作樣地湊數(shù),竟然可以得到賞賜,一旦要自己憑真實本領(lǐng)單獨演奏時,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數(shù),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shù).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shù)者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shù)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diào)個人應(yīng)該勤學(xué)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xué).
博望區(qū)行星: ______[答案] “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畫蛇添足”“濫竽充數(shù)” 都是有故事的 負(fù)荊請罪 是歷史故事 但要細(xì)說的話,其他的也都是有典故的和出處的
博望區(qū)行星: ______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葉公好龍 狐假虎威 亡羊補牢 買櫝還珠
博望區(qū)行星: ______ 一、寓言故事的縮寫,我國古代寓言很豐富,不和成語就是由寓言故事縮寫或概括而成的.如“撥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 二、歷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