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的來歷? 八仙的起源是什么?
1、鐵拐李
先說鐵拐李,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歷之間人。
《歷代神仙通鑒》稱,其原本一俊偉丈夫,善道術,會使導出元神法術,修練于碭山巖穴中,有次應師父老子之約,行“元神出殼”法術,赴千里之外華山,數(shù)日后回歸,發(fā)現(xiàn)其尸體被其徒誤焚,突見附近一餓殍,”即從餓殍腦門而入,神魂歸殼后則成一蓬頭卷須、黑臉巨眼,并且還跛了一只右腳的丑陋漢子。
2、漢鐘離
八仙中名氣僅次于鐵拐李的是漢鐘離。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元時,金真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xiàn)在五代、宋初之際。
《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后來訛為漢鐘離,才附會為漢代人。《歷代神仙通鑒》、《續(xù)文獻通考》等書稱,鐘離權(quán),復姓鐘離,字寂道,號云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咸陽人,其父鐘離章為東漢大將,其兄鐘離簡為中郎將,后也得道成仙。
3、張果老
張果老是八仙中年邁的仙翁,名“張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歷史上實有張果其人,新、舊《唐書》有傳,武則天時,隱居中條山,時人皆稱其有長生秘術,他自稱年齡有數(shù)百歲,武則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見,張果老佯死不赴。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蘇醒,使者不敢進逼。
4、呂洞賓
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shù)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歷來大多數(shù)研究者均認為,呂洞賓姓呂名巖,唐末人。《金唐詩》、《詞綜》中都收有他的詩作。宋代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對其均有記載。
有說他是九江人,原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禍,易姓為呂。他始名紹光,二十余年科場不第,遂罷舉而縱游天下,后被鐘離權(quán)點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濃的一個,瀟灑、風趣,為民除暴安良,斬妖除怪,還好酒好色。
5、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yè)的農(nóng)婦,后因嫌家居太悶,經(jīng)常采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
一次,遠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來羅浮山寺,稱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楊梅果子,經(jīng)查實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從何處采來這眾多山果,便認為二娘即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從此二娘遠近聞名。
6、藍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藍采和。南唐沈汾《續(xù)仙傳》、宋初《太平廣記》、陸游《南唐書》等書均載有他的事跡。其行為怪僻,貪杯喜唱,平時穿一身破藍衫,一只腳穿只靴子,另一只則光著腳丫子。
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卻躺臥雪中而全身冒熱氣。平時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邊打著竹板,一邊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觸景而生,不僅令世人覺得高深莫測,而且頗具仙意。
7、韓湘子
普遍的說法,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侄子,《唐書.宰相世系表》、《酉陽雜俎》、《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關于他的介紹。一稱是韓愈侄孫,歷史上韓愈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侄孫曾官大理丞。
他成仙的傳說,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書中稱韓愈有一年少遠房子侄,為人輕狂不羈,不喜讀書,韓愈曾責怪他,他卻能在七日之內(nèi)使壯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變顏色,并且每朵上邊還有“云橫秦嶺家何在……”的詩句,韓愈驚奇萬分。還有說韓湘子是韓愈外甥,韓湘子其人物原型為韓愈的族侄,五代時即被仙化。
8、曹國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國舅,出現(xiàn)的時間最晚,流傳的仙話也較少。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關。
《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歷數(shù)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神仙通鑒》云: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卻慕戀于仙道,其弟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曹國舅對其惡行深以為恥,遂入山修煉,遇鐘離權(quán)、呂洞賓而收他為徒,很快曹國舅修成仙道。
1、八仙的事跡多散見于唐、宋時的書籍中,當時還沒有形成“八仙”這樣一個群體。真正集八人合稱“八仙”的,是在元人創(chuàng)作的雜劇中。這些雜劇都并稱八位神仙,但人名有出入,各家不盡相同。
2、馬致遠的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呂洞賓的口吻,依次介紹八仙道:“漢鐘離權(quán),現(xiàn)掌著群仙箓;鐵拐李,發(fā)亂梳;藍采和,板撤云陽木;張果老,趙州橋騎倒驢;徐神翁。
3、身背著葫蘆;韓湘子,韓愈的親侄;曹國舅,宋朝的眷屬;則我是呂純陽,愛打的簡子愚鼓。”上述八仙,均為男性,沒有后來所傳八仙中的何仙姑,卻多了個徐神翁。
4、自從明代吳元泰的演義小說《東游記》一書問世后,吳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順次:一、鐵拐李,二、鐘離權(quán),三、藍采和,四、張果老,五、何仙姑,六、呂洞賓,七、韓湘子,八、曹國舅。
5、這八仙的組成及排名次序,已經(jīng)與后來所傳八仙完全吻合,說明大多數(shù)人接受了吳氏的說法。八仙與道教許多神仙不同,均來自人間,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間故事,之后才得道,與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眾喜愛。
擴展資料:
1、八仙分別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獨立設置八仙宮,而神明廟會也有八仙出現(xiàn)。
2、八仙常出現(xiàn)在年畫、刺繡、瓷器、花燈及戲劇之中,相傳八仙也會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會祝壽,所以“八仙祝壽”也成為民間藝術常見的的祝壽題材。
3、民間戲曲酬神時,也經(jīng)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壽》等所謂“八仙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八仙 (古代神話人物)
1、八仙來歷
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鐘離(鐘離權(quán))、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
傳說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由于八仙均為凡人得道,所以個性與百姓較為接近,晚近為道教中相當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八仙宮,迎神賽會也都少不了八仙。俗稱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劍、葫蘆、拂塵、花藍等八物為“八寶”,代表八仙之品。文藝作品中以八仙過海、八仙獻壽最為有名。今西安市有八仙宮(古稱八仙庵),其主要殿堂八仙殿內(nèi)奉八仙神像。
2、八仙簡介
鐵拐李
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歷之間人,學道于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肉身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個跛乞丐。《歷代神仙通鑒》稱,其原本一俊偉丈夫,善道術,會使導出元神法術,修練于碭山巖穴中,有次應師父老子之約,行“元神出殼”法術,赴千里之外華山,數(shù)日后回歸,發(fā)現(xiàn)其肉身被其徒誤焚,突見附近一餓殍,靈機一動說“即此可矣。”即從餓殍腦門而入,神魂歸殼后則成一蓬頭卷須、黑臉巨眼,并且還跛了一只右腳的丑陋漢子。看來他是一位民間口耳相傳,諸事附會而成的道家仙人。
鐘離權(quán)
八仙中名氣僅次于鐵拐李的是鐘離權(quán)。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元時,金真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xiàn)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后來訛為漢鐘離,才附會為漢代人。《歷代神仙通鑒》、《續(xù)文獻通考》等書稱,鐘離權(quán),復姓鐘離,字寂道,號云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咸陽人,其父鐘離章為東漢大將,其兄鐘離簡為中郎將,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確實有位叫鐘離權(quán)的人,《全唐詩》錄有他的三首絕句,并附有小傳云:“咸陽人,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詩題為《題長安酒肆避三絕句》,其中有“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愿相從”等句,還頗有一些“仙味”,當是一位好道之人。
張果老
張果老是八仙中年邁的仙翁,名“張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歷史上實有張果其人,新、舊《唐書》有傳,武則天時,隱居中條山,時人皆稱其有長生秘術,他自稱年齡有數(shù)百歲,武則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見,張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蘇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嶠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jù)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居然對面而看不見。從史傳所記來看,張果不過是一位有些心虛的老朽江湖術士,要不何以數(shù)次裝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過會些幻術而已。所以有關他的仙話,全都是道教憑借民間傳聞,夸大其詞,為了宣傳需要而編造的。《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后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后經(jīng)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呂洞賓
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shù)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歷來大多數(shù)研究者均認為,呂洞賓姓呂名巖,唐末人。《金唐詩》、《詞綜》中都收有他的詩作。宋代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對其均有記載。有說他是京兆人(今陜西、西安一帶),唐咸通中及第,曾當過兩任縣令。有說他是九江人,原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禍,易姓為呂。他始名紹光,二十余年科場不第,遂罷舉而縱游天下,后被鐘離權(quán)點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濃的一個,瀟灑、風趣,為民除暴安良,斬妖除怪,還好酒好色,世間流傳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他的傳說既多且雜,但從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們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yè)的農(nóng)婦,后因嫌家居太悶,游于羅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經(jīng)常采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一次,遠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來羅浮山寺,稱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楊梅果子,經(jīng)查實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從何處采來這眾多山果,便認為二娘即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從此二娘遠近聞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續(xù)通考》說何仙姑為唐武則天時廣東增城縣人,出身時頭頂出現(xiàn)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歲時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從此不饑不渴,身輕如飛,并可預見人生禍福。后來她應召進京,途中離去。一說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多稱她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稱她幼遇異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稱她放牧于郊野,遇異人送仙棗,食后而成仙,宋人筆記中還記載了何仙姑一些為人占卜休咎,預測禍福的事跡,一時士大夫及好奇者爭先前往彼處占卜,可見她不過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間女巫。
藍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藍采和。南唐沈汾《續(xù)仙傳》、宋初《太平廣記》、陸游《南唐書》等書均載有他的事跡。是唐末至五代時人。其行為怪僻,貪杯喜唱,平時穿一身破藍衫,一只腳穿只靴子,另一只則光著腳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卻躺臥雪中而全身冒熱氣(《續(xù)仙傳》)。平時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邊打著竹板,一邊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觸景而生,不僅令世人覺得高深莫測,而且頗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波,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他行為癲狂,有人施錢給他,他大都送給貧苦人,藍采和居無定處,四海為家。這個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漢,僅由于他的行為癲狂,又好周濟窮人,因此深得人們喜愛而被神化成仙。
韓湘子
普遍的說法,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侄子(有說侄孫),《唐書·宰相世系表》、《酉陽雜俎》、《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關于他的介紹。一稱是韓愈侄孫,歷史上韓愈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侄孫曾官大理丞。韓愈曾有《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他成仙的傳說,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書中稱韓愈有一年少遠房子侄,為人輕狂不羈,不喜讀書,韓愈曾責怪他,他卻能在七日之內(nèi)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變顏色,并且每朵上邊還有“云橫秦嶺家何在……”的詩句,韓愈驚奇萬分。還有說韓湘子是韓愈外甥,其事跡和《酉陽雜俎》所言大同小異,韓湘子其人物原型為韓愈的族侄,五代時即被仙化。
曹國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國舅,出現(xiàn)的時間最晚,流傳的仙話也較少。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關。《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歷數(shù)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神仙通鑒》云: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卻慕戀于仙道,其弟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曹國舅對其惡行深以為恥,遂入山修煉,遇鐘離權(quán)、呂洞賓而收他為徒,很快曹國舅修成仙道。《東游記》中所述曹國舅與上略同。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樣寶物或法器,一般稱為“暗八仙”或八寶,常出現(xiàn)于刺繡、民間藝術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隨場景不同而變換。其中較為通俗的暗八仙為:
芭蕉扇(鐘離權(quán))
葫蘆(鐵拐李)
花籃(藍采和)
荷花(何仙姑)
劍(呂洞賓)
笛子(韓湘子)
魚鼓(張果老)
玉板(曹國舅)
鐵拐李
先說鐵拐李,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歷之間人,學道于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肉身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個跛乞丐。《歷代神仙通鑒》稱,其原本一俊偉丈夫,善道術,會使導出元神法術,修練于碭山巖穴中,有次應師父老子之約,行“元神出殼”法術,赴千里之外華山,數(shù)日后回歸,發(fā)現(xiàn)其肉身被其徒誤焚,突見附近一餓殍,靈機一動說“即此可矣。”即從餓殍腦門而入,神魂歸殼后則成一蓬頭卷須、黑臉巨眼,并且還跛了一只右腳的丑陋漢子。看來他是一位民間口耳相傳,諸事附會而成的道家仙人。
鐘離權(quán)
八仙中名氣僅次于鐵拐李的是鐘離權(quán)。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元時,金真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xiàn)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后來訛為漢鐘離,才附會為漢代人。《歷代神仙通鑒》、《續(xù)文獻通考》等書稱,鐘離權(quán),復姓鐘離,字寂道,號云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咸陽人,其父鐘離章為東漢大將,其兄鐘離簡為中郎將,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確實有位叫鐘離權(quán)的人,《全唐詩》錄有他的三首絕句,并附有小傳云:“咸陽人,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詩題為《題長安酒肆避三絕句》,其中有“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愿相從”等句,還頗有一些“仙味”,當是一位好道之人。
張果老
張果老是八仙中年邁的仙翁,名“張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歷史上實有張果其人,新、舊《唐書》有傳,武則天時,隱居中條山,時人皆稱其有長生秘術,他自稱年齡有數(shù)百歲,武則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見,張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蘇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嶠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jù)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居然對面而看不見。從史傳所記來看,張果不過是一位有些心虛的老朽江湖術士,要不何以數(shù)次裝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過會些幻術而已。所以有關他的仙話,全都是道教憑借民間傳聞,夸大其詞,為了宣傳需要而編造的。《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后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后經(jīng)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呂洞賓
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shù)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歷來大多數(shù)研究者均認為,呂洞賓姓呂名巖,唐末人。《金唐詩》、《詞綜》中都收有他的詩作。宋代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對其均有記載。有說他是京兆人(今陜西、西安一帶),唐咸通中及第,曾當過兩任縣令。有說他是九江人,原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禍,易姓為呂。他始名紹光,二十余年科場不第,遂罷舉而縱游天下,后被鐘離權(quán)點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濃的一個,瀟灑、風趣,為民除暴安良,斬妖除怪,還好酒好色,世間流傳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他的傳說既多且雜,但從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們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yè)的農(nóng)婦,后因嫌家居太悶,游于羅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經(jīng)常采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一次,遠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來羅浮山寺,稱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楊梅果子,經(jīng)查實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從何處采來這眾多山果,便認為二娘即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從此二娘遠近聞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續(xù)通考》說何仙姑為唐武則天時廣東增城縣人,出身時頭頂出現(xiàn)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歲時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從此不饑不渴,身輕如飛,并可預見人生禍福。后來她應召進京,途中離去。一說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多稱她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稱她幼遇異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稱她放牧于郊野,遇異人送仙棗,食后而成仙,宋人筆記中還記載了何仙姑一些為人占卜休咎,預測禍福的事跡,一時士大夫及好奇者爭先前往彼處占卜,可見她不過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間女巫。
藍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藍采和。南唐沈汾《續(xù)仙傳》、宋初《太平廣記》、陸游《南唐書》等書均載有他的事跡。是唐末至五代時人。其行為怪僻,貪杯喜唱,平時穿一身破藍衫,一只腳穿只靴子,另一只則光著腳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卻躺臥雪中而全身冒熱氣(《續(xù)仙傳》)。平時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邊打著竹板,一邊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觸景而生,不僅令世人覺得高深莫測,而且頗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波,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他行為癲狂,有人施錢給他,他大都送給貧苦人,藍采和居無定處,四海為家。這個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漢,僅由于他的行為癲狂,又好周濟窮人,因此深得人們喜愛而被神化成仙。
韓湘子
普遍的說法,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侄子(有說侄孫),《唐書·宰相世系表》、《酉陽雜俎》、《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關于他的介紹。一稱是韓愈侄孫,歷史上韓愈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侄孫曾官大理丞。韓愈曾有《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他成仙的傳說,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書中稱韓愈有一年少遠房子侄,為人輕狂不羈,不喜讀書,韓愈曾責怪他,他卻能在七日之內(nèi)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變顏色,并且每朵上邊還有“云橫秦嶺家何在……”的詩句,韓愈驚奇萬分。還有說韓湘子是韓愈外甥,其事跡和《酉陽雜俎》所言大同小異,韓湘子其人物原型為韓愈的族侄,五代時即被仙化。
曹國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國舅,出現(xiàn)的時間最晚,流傳的仙話也較少。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關。《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歷數(shù)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神仙通鑒》云: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卻慕戀于仙道,其弟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曹國舅對其惡行深以為恥,遂入山修煉,遇鐘離權(quán)、呂洞賓而收他為徒,很快曹國舅修成仙道。《東游記》中所述曹國舅與上略同。
我們這里所要探討的“八仙”這個詞的來歷,大概可追溯到東漢牟融的《理惑論》,泛指赤松、王喬等眾仙,數(shù)目并非以八為限。南朝陳時的沈炯著《林屋館記》提及的“八仙”是指淮南的八個老頭兒(八公)。此后直至唐宋,所謂“八仙”,或是與“八洞神仙”相似,泛指眾仙(不少時候稱作“九仙”),或是八個并不確定的人名。“八仙”這個道家觀念非常空泛,隨時隨地就可湊出八個人放進去。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是指李白、賀知章等八人,譙秀《蜀紀》中列的“蜀之八仙”是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八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考為李阿、容成、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長壽仙、葛永瑰八人,等等。
像后世流傳的《八仙圖》畫的那樣,把漢鐘離、呂洞賓、李鐵拐、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湊在一起稱作“八仙”并最終固定下來,是金元時期全真道興起之后的事。唐朝以前的神仙異人,差不多都能從一本名叫《太平廣記》的書中找出來,而后世八仙中除了張果、藍采和外,其余六人均不見于《太平廣記》,可知關于此六人的傳聞當出現(xiàn)于唐朝之后。其淵源還要從道教傳承發(fā)展中尋找。
其實,有關八仙這個問題,已有不少研究,且基本一致認定今人觀念中的“八仙”群體大致形成于金元時期。雖然與秦皇漢武尋仙訪藥的那些年頭兒已是相隔千年,但八仙跟發(fā)軔于先秦時期的神仙觀念和神話傳說,尤其是漢末以來逐漸形成并不斷衍變的道教文化卻是一脈相承的。因此,要弄明白“八仙”而不先了解早期神仙觀念及道教文化的發(fā)展演變,也許不大容易說明白。
嚴格說來,“神”和“仙”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一般認為,神是高高在上,冥冥之中,與世隔絕卻能主宰萬物;仙則是人經(jīng)過修煉而成,且沒有擺脫肉體,往來于仙界人間,形如常人而能長生不死,逍遙自在且神通廣大。“仙”是人經(jīng)過修煉可以達到的境界,而“神”卻是人難以企及的,相對來說,“仙”更實際一些。“神”起源要比“仙”早得多,《尚書》、《禮記》這些用以研究上古的史料當中所提及的基本都是“神”。“仙”大概從戰(zhàn)國時期才盛行起來,而且跟方士曲解渤海海市蜃樓而宣揚的“蓬萊”等神山仙藥大有關聯(lián)。戰(zhàn)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和方士方術成為道教的一個重要淵源,眾所周知,道教主旨就是追求修煉成仙的。但后世老百姓基本不能對“神”和“仙”這些概念做什么嚴格的界定,通稱為“神仙”。
道教內(nèi)丹煉養(yǎng)興起于唐末,入于兩宋自神宗朝開始空前興盛,形成了以內(nèi)丹修煉為主旨的教派——主要流傳于南宋的金丹派南宗和興起于金朝的全真道。內(nèi)丹術向來保秘,必賴師傳,丹法僅以口訣秘授而不完全形成文字,所以內(nèi)丹術流傳的圈子是很狹窄的,傳承關系也不復雜,后世探尋其源流人脈就相對容易得多了。兩宋內(nèi)丹修煉者,今天文獻中留名的有百余人,其師派多數(shù)可溯源于鐘離權(quán)、呂洞賓。南宋末李簡易《玉溪子丹經(jīng)指要》卷首載《混元仙派圖》列舉了鐘呂一系的傳承系譜,雖不可盡信,卻不失為最早、最系統(tǒng)的內(nèi)丹傳承史料。按該圖所列,第一代鐘離權(quán)所傳有呂洞賓、王老真人、陳樸等,其中呂洞賓最為著名。據(jù)可靠史料,鐘、呂二人活動于唐末至北宋初,在五代末已頗有名。鐘離權(quán)下第三代以呂洞賓所傳最多,計有曹國舅、陳七子、劉海蟾、景知常、姚道真、趙仙姑、麻衣道者、郭上灶、何昌一、老木仙翁、李鐵拐、施肩吾、張侍郎、徐神翁、劉高上、浪然子、沈東老、張和尚、王喆、浴室和尚、川張迪功、掛須、玉溪叟。 從這里可以看出,鐘離權(quán)、呂洞賓、曹國舅、李鐵拐這四位道教人物都是后世“八仙”原型之一。而劉海蟾、張侍郎(張四郎)、徐神翁也曾一度在八仙的隊伍中出現(xiàn)過。
北宋初,內(nèi)丹大家呂洞賓、陳摶、劉海蟾等活躍于秦晉一帶,力倡內(nèi)丹并享有高壽的鐘離權(quán)、呂洞賓、劉海蟾在北宋時期可說是大名鼎鼎。金人入主中原后,王喆(字知明,號重陽子)承繼北宋內(nèi)丹道教傳統(tǒng),順應時勢,創(chuàng)立了全真道。王重陽是陜西咸陽大魏村人,得訣修煉數(shù)年之后,東出潼關,云游至膠東半島,在寧海(即今天的牟平)樹起“全真”旗號,收了寧海、福山、棲霞、萊州等地的馬鈺(丹陽子)、邱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劉處玄(長生子)、孫不二(清靜散人)七大弟子,也就是我們因金庸武俠小說所熟知的“全真七子”。王重陽死后,全真七子在北方廣泛傳教,并各立支派,即:馬鈺“遇仙派”、丘處機“龍門派”、譚處端“南無派”、劉處玄“隨山派”、郝大道“華山派”、王處一“崳山派”、孫不二“清靜派”。其中,又以長春真人邱處機及其龍門派影響最大。全真道是宋元道教鼎革中形成的最大、最重要的道派,奉鐘離權(quán)、呂洞賓等為全真五祖。當全真道興盛并對社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之后,數(shù)位跟該教派有關系的人物名號也逐漸深入民間。加上民間傳聞以及筆記、小說、戲曲、民俗畫等等的想象附會,移花接木,添枝加葉,逐漸衍生出了“八仙”群體。
“八仙”原型除了前述鐘離權(quán)、呂洞賓、曹國舅、李鐵拐幾位道教人物之外,還得看看張果老等另外四位的身份。追尋“八仙”個體淵源,現(xiàn)存最早關于張果老的記載是唐朝李德裕的《次柳氏舊聞》一書,記載了張果見唐玄宗的事,該書寫成于唐文宗大和八年左右。也就在這年,一個名叫鄭處誨的人中了進士,隨后當了校書郎。在當校書郎期間,他寫成了《明皇雜錄》一書,其中記載的張果故事帶有更多的傳奇色彩,后世八仙中張果的形象在這本書中基本定型了。韓湘子,歷史上實有其人。名韓湘,字北渚,又字清夫,韓老成之子,韓愈的侄子。韓湘于唐穆宗長慶三年中了進士,后來韓愈流放潮州時韓湘隨行。韓湘一生無學道成仙事跡,他之所以能成仙,完全是民間傳聞附會而成。何仙姑是一個眾說紛紜的人物:元代趙道一《歷代真仙佛道通鑒后集》說是唐朝武則天時廣州增城縣何泰的閨女;北宋魏泰的《東軒筆錄》、曾達臣《獨醒雜志》、劉斧《青瑣高議》、張舜民《畫墁集》以及明代王世貞《四部續(xù)稿》和《題八仙像后》等都說是永州的民女;宋代《云麓漫鈔》記述了北宋元祐年間揚州的何仙姑,且與鐘離權(quán)、呂洞賓有來往,但并非師徒關系……直到明清時期,何仙姑的傳聞仍有較大變化。藍采和事跡最早出現(xiàn)在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沈汾《續(xù)仙傳》里,這本書是沈汾據(jù)自己的見聞寫成的,可見在這之前民間已有藍采和的傳聞了,但沈汾對藍采和也是“不知何許人也”,后來人更是鬧不清楚,成了一筆糊涂帳。
此外,關于八仙個體的傳聞,在唐宋以來的筆記、戲曲、小說等眾多文字資料中的記述很多。但筆記小說等多是根據(jù)民間傳聞得來,記一些奇聞軼事,絕對不是什么可靠史料。如果對八仙群體追根溯源,應該說上述南宋末李簡易《玉溪子丹經(jīng)指要》里的《混元仙派圖》意義更大,畢竟這道教典籍對于他們?nèi)簝?nèi)“不足為外人道”的史事記載會真實可信的多。
實際上,今天熟知的“八仙”七男一女群體最終是被明代吳元泰的小說《東游記》(一名《上洞八仙傳》,又名《八仙出處東游記》)確定下來的。在這之前,還曾出現(xiàn)多種說法。如,元代馬致遠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的八仙有徐神翁而無何仙姑,岳百川雜劇《呂洞賓度鐵拐李》無何仙姑有張四郎,范子安《陳季卿誤上竹葉舟》有徐神翁無曹國舅,明代小說《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演義》有風僧壽、玄虛子無張果老、何仙姑,《列仙全傳》有劉海蟾無張果老。另外,山西永樂宮純陽殿《八仙過海》壁畫中有徐神翁無何仙姑,山東長清五峰山廟中一方刻有八仙名字的石碑上,也是無何仙姑有徐神翁……但不管怎么說,像道教的《混元仙派圖》里列的那樣,似乎原本實有其人的呂洞賓以及他的師父鐘離權(quán)、他的徒弟曹國舅和李鐵拐這四位老道是沒有變化的了,其余那幾位模棱兩可的,無非是與道教鐘呂一系關系不大的張果老、何仙姑等等常會被高道呂洞賓的另外幾個徒弟徐神翁、張侍郎(張四郎)、劉海蟾等擠出八仙隊伍而已。究其原委始末,似乎還能隱約看出全真教的宣傳在起作用。
然而,道教的宣傳歸宣傳,始終沒能把八仙的名號確定下來。真正擔當了這一重任的卻是明代的那部膾炙人口的小說《東游記》。看來民間通俗文學的力量還真不能低估了,自從明代吳元泰的小說《東游記》面世之后,對民間關于“八仙”傳聞的影響實在不小,后來的八仙群體就是因為這么一本書的流傳而基本上固定下來了。可以說,《東游記》算是集了八仙傳聞的大成。但元劇中的八仙故事多不見收于《東游記》,估計八成是吳元泰沒有翻閱元雜劇的原因。
綜上所述,“八仙”到底是怎樣湊在一塊兒了呢?
其一、道教的傳承關系
八仙原型大多是些道教人物,不管怎么說都不能擺脫道教的關系。如果更直接一點說,那就是金元以來修煉內(nèi)丹的全真教的原因。在全真教形成之前,鐘離權(quán)、呂洞賓等修煉內(nèi)丹得道成仙的高人在民間的傳聞已是不少,而后來全真教的成員正是鐘、呂的徒子徒孫,全真教因得天獨厚的師承關系而尊奉鐘離權(quán)、呂洞賓等為祖師爺,又加上元朝當政者的支持,使得全真教對當時社會影響極大,以至于后世“八仙”基本都是這個道派圈兒內(nèi)道行高深的道士。可以說,唐末以來道教修煉內(nèi)丹的鐘呂一系的幾個道士——鐘離權(quán)、呂洞賓、曹國舅、李鐵拐、劉海蟾、張侍郎、徐神翁等,構(gòu)造起了后世八仙群體大致的原型框架。
另外,還有人注意到“八仙”與王重陽及全真七子之數(shù)相對應。如,王重陽先習文后習武,與鐘離權(quán)的經(jīng)歷相同,而其裝扮也都與鐘離權(quán)相仿;八仙中何仙姑為女性,而全真七子中孫不二就是個女的;七子中的譚處端“風眩癱瘓” ,與鐵拐李的形象正相吻合;全真“七祖之跡皆在東海勞山” ,而八仙仙跡也多在嶗山,且傳說八仙過海去蓬萊也是從嶗山起步的……如此種種 。除此之外,按照道教的認定,呂洞賓眾多徒弟當中最著名的是施肩吾和劉海蟾 ,且劉海蟾與鐘、呂一樣都是全真教尊奉的五祖之一,為什么八仙中沒有施、劉這兩位卻偏偏選了鐵拐李,這是否真的是為了對應譚處端,也不好說。
其二、民間的流傳附會
如果說八仙群體的形成,起初是由于全真教的倡導和抬舉,那么,關于八仙個體的種種傳說以及八仙群體最終定型,則要歸結(jié)為民間傳聞的推波助瀾。八仙最終是在民間百姓當中而不是在道教中形成的。顯然,當這一群體的幾個原型人物名號隨著得到當政者支持的全真道的宣傳而大范圍流傳民間、深入人心之后,就已經(jīng)不再是完全意義上的道教人物,而逐漸成為民俗的一部分。關于張果老、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幾位奇人異士的最初傳聞,就得歸因于民間的流傳附會,而這四位最終成為“八仙”成員,仍然要歸因于民俗的力量。民間老百姓顯然對傳聞缺乏辨別,也無力辨別,對于道教教旨、教義等缺乏深入了解,以想象附會來零碎地理解道教修煉的神秘,衍成了眾多的神話故事傳說,并反映到戲劇、小說、筆記等等歷史資料當中,也成為民間繪畫、瓷器、雕塑、剪紙、刺繡等等的題材。雖然荒誕不經(jīng),卻不失其永久的魅力,對于民俗影響頗深。應該說,八仙群體不完全比附道教人物而引入張果老、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等等民間流傳的神異人士,當是民間老百姓的意愿。在“民間選擇”中最終勝出的“八仙”形象具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代表意義。
明代王世貞《題八仙像后》里提及:“以是八公者,老則張,少則藍、韓,將則鐘離,書生則呂,貴則曹,病則李,婦女則何,為各據(jù)一端作滑稽觀耶!”這里所說的“作滑稽觀”,正可解釋八仙會合的一部分原因,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合”觀念相合也是一部分原因。曹國舅是皇親國戚,漢鐘離原是將軍,呂洞賓儒生出身,藍采和是優(yōu)伶,鐵拐李貌為乞丐本是官吏,韓湘子是富家子,何仙姑則是民女,這八仙群體大致是社會眾生的種種形象和身份的代表,貼近民俗生活,誰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比附的對象。有普適性,自然有生命力,再加上八仙濟貧救弱、懲惡勸善、除暴安良、不畏權(quán)勢等等的傳說流行,最終深入了民間老百姓的人心。
另外,浦江清《八仙考》中認為之所以最終選此八仙,不但與繪畫有關,與慶壽戲的角色分配也大有關系。元明戲劇中的神仙戲很多,其中不少是用來慶壽的,現(xiàn)存明代八仙慶壽劇目就有十二種,如《瑤池會八仙慶壽》等等。“戲班角色分生、旦、凈、丑四種,而生分為生、小生、外;旦可分為旦、貼、老旦。如此其數(shù)適得八。鐘呂八人,個性各別,用之于繪畫,則如元美所言,相映成趣;用之于戲劇,則可盡班中腳色,納于同場,而分配平勻矣。” 但也說不準是因為八仙容易分配角色才被戲班選中的。
看來,其中原委還真是撲朔迷離,巧合之處也多,足見這八仙群體果然是涵蓋面很廣,適應性很強。時至當今,又有說“八仙”精神是與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相合,原因是八仙群體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貴有賤,有美有丑……而他們湊在一起卻從沒有矛盾沖突,能和諧共處。這樣看來,這“八仙”還真是能與時俱進、繼往開來,時刻保持神仙隊員先進性的。
安徽太平湖北岸石臺與青陽的界碑處,是一座小山嶺,名為琉璃嶺。1973年暑假期間我路過此處,看見雜亂的灌木叢中豎立著一塊薄薄的青石碑,上面赫然刻著“張果老墓”。當時非常驚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向,離此地5公里便是集鎮(zhèn),叫青陽縣陵陽鎮(zhèn),鎮(zhèn)東面招隱山下的隱真觀guàn(陵陽人稱道兒觀,現(xiàn)在是安徽育英學校)正是張果老得道成仙的地方,有流傳下來的“雙髻仙”的故事為證。陵陽一地,成仙成佛者眾,漢時道教人物竇子明也是在鎮(zhèn)西面的陵陽山(現(xiàn)在稱九華山)得道成仙的。
五大仙的來歷傳說
五大仙的來歷傳說 民間傳說中,五大仙家包括狐仙(狐貍)、黃仙(黃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通常被稱為“狐黃白柳灰”。它們的供奉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家中的佛堂或祖先堂旁邊供奉;另一種是在院中角落建造“仙家樓”,專門供奉五大仙的牌位。五大家被認為是與人類長期伴生...
五大仙的來歷傳說
一、五大仙家的組成與別稱 五大仙家由狐仙(狐貍)、黃仙(黃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組成,這五種動物被統(tǒng)稱為“狐黃白柳灰”。二、供奉五大仙的方式 人們供奉五大仙有兩種常見做法:其一是在家中佛堂或祖先堂附近設置供奉;其二是于院中僻靜處建造“仙家樓”,專供五大仙的...
五大仙的來歷傳說
白仙即是刺猬。大明末期開始在東北出現(xiàn),現(xiàn)在在東北農(nóng)村有些家庭也有供奉,一般是寫在紙上貼在墻上,或是用木板制作的白仙的排位,有的人家也有白廟;供奉白仙一般不用做儀式,直接寫上供奉即可,但是供奉所謂的保家仙不可以冷落,每逢家里吃肉蒸饅頭都要上供!白仙是最常見的所謂的保家仙之一。對白仙的...
八仙來歷及他們各叫什么
5. 何仙姑,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埋扮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yè)的農(nóng)婦。6. 藍采和,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藍采和。南唐沈汾《續(xù)仙傳》、宋初《太平廣記》、陸游《南唐書》等書均載有他...
八仙的來歷
來歷一 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藥,后世傳其為仙,淮南八仙之說可能附會此事而起。五代時道士作畫幅為蜀中八仙,所畫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唐朝杜甫寫的...
神仙的來歷
遠古時代是原始先民的觀念世界的反映。后來則是道教出于自己建立一套宗教體系的需要,逐漸加封的結(jié)果。本來就是活人,例如呂洞賓,尉遲恭,死后就被加封為神仙了
八仙的真實來歷
八仙真實來歷 1. 八仙的傳說起源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八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神話故事。據(jù)說,八仙是道教中的神祇,能夠駕馭特定的物品或法術,擁有不同的超能力。八仙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著獨特的人物形象和背景,主要都與中國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相聯(lián)系。2. 八仙的人物詳情 八仙的人物背景也各不相同。比如,...
八仙的來歷?
5、何仙姑: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有關她的身世,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她是唐朝人。宋初的《太平廣記》引《廣異記》提到了一位名叫“何二娘”的農(nóng)婦,因采集山果供僧侶食用而聞名。一次,她被認定是遠在四百里外循州山寺采摘楊梅的仙女。6、藍采和:藍采和是八仙中那位玩世不恭、似狂非...
八仙的來歷?
普遍的說法,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侄子,《唐書.宰相世系表》、《酉陽雜俎》、《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關于他的介紹。一稱是韓愈侄孫,歷史上韓愈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侄孫曾官大理丞。他成仙的傳說,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書中稱韓愈有一年少遠房子侄,為人輕狂不羈,...
八仙是哪八仙 八仙的真實來歷
八仙均來自人間,且都有多姿多彩的凡間故事。他們中有將軍、皇親國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為仙。“八仙”最早出現(xiàn)在元人創(chuàng)作的雜劇中。到明代吳元泰的演義小說《東游記》問世后,“上洞八仙”才選定。其中,呂洞賓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稱之為“呂祖”。在一般道教宮觀都有供奉八仙,或是...
相關評說:
永仁縣正平: ______ 所謂“八仙”,乃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鐵拐、鐘離權(quán)、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然而這個排名及八仙的組成,其實有多種說法,有必要簡單地介紹一下. 最早的八仙,也許是號稱“淮南八仙”的八個文...
永仁縣正平: ______ 起源之一 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 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藥,后世傳其為仙,淮南八仙之說...
永仁縣正平: ______ 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藥,后世傳其為仙,淮南八仙之說可能附會此事而起.五代時道士作畫幅為蜀中八仙,所畫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
永仁縣正平: ______ 八仙的說法很多,有漢八仙(淮南八仙)、唐八仙(飲中八仙、蜀中八仙)等幾種說法.直至宋元時期才逐漸形成現(xiàn)在的八仙,到明朝時期吳元泰才在〈八仙出處東游記〉中初步將八仙定形.即漢鐘離(漢代鐘離昧,也說是唐代鐘離權(quán),自稱'天下都散漢')、呂洞賓(唐代人,傳說本為李唐皇裔,為避武后追殺遂避禍改姓為呂)、鐵拐李(資歷最老的仙人,傳說曾經(jīng)與老子同游華山)、何仙姑(武后時期廣州增城人何秀姑,為呂洞賓度化成仙)、藍采和、張果老(唐山西道士張果,曾經(jīng)受唐玄宗封賜)、韓湘子(韓愈的侄子或者也有人說是侄孫韓湘)、曹國舅(宋仁宗曹皇后弟);分別代表了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美丑善惡等各種形象.
永仁縣正平: ______ 所謂八仙,就是指由道教的八位神仙組成的一個神仙群體,他們是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關于他們的完整說法始于元朝(1206-1368年),到明朝(1368-1644年)正式定形.
永仁縣正平: ______ 傳說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由于八仙均為凡人得道,所以個性與百姓較為接近,晚近為道教中相當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八仙宮,迎神賽會也都少不了八仙.俗稱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劍、葫...
永仁縣正平: ______ 何仙姑 鐵拐李 呂洞賓 漢 鍾 離 藍 采 和 張 果 老 韓 湘 子 曹 國 舅
永仁縣正平: ______ 最記得的是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永仁縣正平: ______ 八仙的故事在中國流傳久遠,影響廣大,在古典文學、戲曲、繪畫、雕塑作品中,都有八仙的形象.現(xiàn)在所說的八仙,是指張果老、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李鐵拐、鐘離權(quán)、呂洞賓、曹國舅八位神仙.但八仙信仰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
永仁縣正平: ______ 八仙之一 -呂洞賓 八仙之二 - 何仙姑 八仙之三 - 藍采和 八仙之五 - 韓湘子 八仙之六 - 鍾離權(quán) 八仙之七 - 鐵拐李 八仙之八 - 曹國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