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么滅高昌
唐朝滅高昌的原因如下:
高昌王曲文泰早在貞觀四年(630年)就曾親自到長安覲見唐太宗李世民,貢獻方物。后曲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國通過其境向唐入貢,并發(fā)兵襲擾內附的伊吾(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員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國。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決心除掉這個障礙。
過程
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征召曲文泰入朝,文泰稱疾不至。
十四年八月,唐軍攻下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魯克沁)。侯君集命中郎將辛獠兒為前鋒,直趨高昌城。曲智盛率軍迎戰(zhàn),被擊敗后退保都城。侯君集命將士填塹攻城,又造高5丈可以俯瞰城內的巢車,對城內動靜了如指掌。奉命前來救援高昌的西突厥軍畏懼唐軍威勢,也在可汗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投降。曲智盛見大勢已去,被迫于初八開門出城投降。
侯君集繼續(xù)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縣、22城,得戶8046,人口3.77萬,馬4300匹,占地東西800里,南北500里。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圖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護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雅爾湖村附近),留兵鎮(zhèn)守。
唐朝為什么滅高昌
唐朝滅高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高昌王曲文泰在貞觀四年(630年)曾赴長安朝見唐太宗李世民,并獻上禮物。然而,后來曲文泰轉而依附西突厥,阻止西域國家通過其領地向唐朝進貢,并出兵侵擾歸附唐朝的伊吾(今新疆哈密)和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地。其次,高昌地處唐王朝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地理...
唐朝為什么滅高昌
唐朝滅高昌的原因如下:高昌王曲文泰早在貞觀四年(630年)就曾親自到長安覲見唐太宗李世民,貢獻方物。后曲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國通過其境向唐入貢,并發(fā)兵襲擾內附的伊吾(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員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國。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
高昌國是漢人建立的?為什么李世民想要毀滅這個國家?
3. 經歷了多次政權更迭,高昌國最終在唐朝時期被李世民所滅。4. 李世民之所以要毀滅高昌國,主要是因為高昌國在政治和軍事上對唐朝構成了威脅。高昌國曾試圖與唐朝斷絕關系,并勾結西突厥以對抗唐朝。5. 此外,高昌國的統(tǒng)治者朱文泰還曾對唐朝的使節(jié)表示出不敬,這進一步激怒了李世民。6. 盡管朝中有大...
唐朝時期高昌國是怎么被滅的
貞觀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來朝。后來麴文泰與西突厥結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萬均等大將證討。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為唐所滅,置高昌縣
外國史書中的唐朝有多可怕
高昌國可以說是被唐朝滅掉的國家中最咎由自取的一個了。自隋朝以來,高昌國一直向中原王朝進貢,甚至其國王也經常來中原朝貢。到了唐朝時,高昌國的國王變成了麴文泰。當他來到剛剛建立的大唐都城長安時,看到的是一片荒涼之景,再聯想過去隋朝的繁華景色。麴文泰便以為中原已經沒落了,正好此時的西突厥...
高昌國是漢人建立的?為什么李世民想要毀滅這個國家?
北魏和平元年,后期的北涼被柔然所滅。在的漢人借此機會成為獨立的國家,先后建立了堪始、張、馬氏、居士等四個朝代。由于高昌國是漢族國家,國內廣泛使用漢語和漢文,縣制、戶籍制度、批地等受到限制,與內地相同。此外,儒家思想在中國大行其道,宮殿里掛著孔子的塑像,初中有五經博士,國學、州縣學都有...
唐滅高昌之戰(zhàn)過程
貞觀四年,高昌王麴文泰曾親赴長安拜見唐太宗李世民,進獻方物。然而,麴文泰后來與西突厥勾結,阻撓西域各國經由高昌向唐朝進貢,并對伊吾和焉耆等內附國家發(fā)動攻勢。鑒于高昌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性,作為交通要道,唐太宗決定消除這個威脅。十三年,唐太宗召見麴文泰,但文泰以病為由拒絕入朝。十二月初四,唐...
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的原因有幾點
4. 經濟危機:隋朝時期,征戰(zhàn)廣袤的疆域,導致農村人口減少,農田荒廢,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同時,政府加重了對農民的賦稅和徭役,使農民負擔過重,造成了社會動蕩。綜上所述,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內外困擾、政治腐敗、高昌之亂和經濟危機等多個因素的綜合作用。
高昌國的簡介
貞觀四年冬,文泰來朝,及將歸蕃,賜遺甚厚。其妻宇文氏請預宗親,詔賜李氏,封常樂公主,下詔慰諭之。貞觀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來朝。后來麴文泰與西突厥結盟,輕辱唐朝,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萬均等大將證討。貞觀十四年(640年),大涼、高昌相繼為唐所滅,置高昌縣,后設安西都護府統(tǒng)之...
侯君集參與反擊吐蕃之松州之戰(zhàn);統(tǒng)兵滅高昌,是從什么時候開始?
會吐谷渾王入朝,有相離間, 由是禮薄,遂不許嫁。”弄贊遂與羊同連,發(fā)兵以擊吐谷渾”。和親政策是唐朝處理邊疆關系的重要政策,其往往會與周邊臣服于自己的小國進行和親,一方面是展現自己的大國實力另一方面則是國家胸懷的體現。吐谷渾在地理位置上介于唐朝與吐蕃之間,是唐朝西北大通道的重要位置。這...
相關評說:
臨海市法面: ______[答案] 西漢到清代的疆域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漢繼承前代秦的大致,擴大了對西域的管理,漢武帝元狩年間張騫兩... 設置行政區(qū)的范圍也擴大到了陰山以北600里,超出了今國界.貞觀十四年,唐軍滅高昌,在今天的新疆也先后設置了伊州(...
臨海市法面: ______ (紀年表附后)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李淵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首都,后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
臨海市法面: ______ 平定高昌,以高昌國置為西州,并設安西都護府于高昌 唐王朝滅掉北突厥以后,要統(tǒng)一西域的障礙就是剩下的西突厥了.當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東邊的是北突厥...
臨海市法面: ______ 西域折戟——怛羅斯之戰(zhàn) 這是一場在世界史上有重要地位,卻在中國史上被有意忽略... 鄯善、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西域小國在此后的幾十年中或歸順唐朝、或...
臨海市法面: ______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滅高昌王國,以其地設西昌州(屬于非正式編制的“羈縻州”),不久改為西州(本土州,也稱“正州”). 西州正是唐在西域設立的重要正州,它成為唐經營西域的前沿陣地,在戰(zhàn)略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西域地區(qū)正州的設立,開啟了中央與西部關系的新篇章,是清建新疆行省的直接淵源,不但為唐統(tǒng)治西域提供了堅實的基地,而且為后世治理西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臨海市法面: ______ 有魏征,宰相
臨海市法面: ______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凌煙閣原本是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人在凌煙閣...
臨海市法面: ______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臺市隆堯縣).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即帝位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他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jié)約、使百姓休養(yǎng)生息,終于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后來實現“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
臨海市法面: ______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武德元年(618),李淵受禪代隋稱帝,定都長安,建立唐朝.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曰: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