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古文中的語法現(xiàn)象30個 文言文中的語法現(xiàn)象
1: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對賓語含有“使它怎么樣”或“使它成為什么”的意味,它能讓賓語具有“使動”動詞所賦予的行為和性狀。
一、動詞使動用法。
例1: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懷:使……歸順。
例2:直可驚天地,泣鬼神。(《〈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驚:使……震驚。
泣:使……悲泣。
二、名詞使動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毛遂自薦》)
臣:使……稱臣。
例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王:使……為王。
三、形容詞使動用法。
例1: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急:使……急。
http://vvv.hcysy.yanb.cn/kan.php?id=0000139860
2: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動詞,就是含有認定意義的動詞,它對賓語含有“以為什么”或“以為怎樣”的意思,或者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樣。古漢語表示意動的動詞有“以……為……”、“以為”、“為”等。如:
市人皆以贏為小人。(都市里的人都認為我侯贏是個小人。)《信陵君竊符求趙》
皆以美于徐公。(全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但是,在古漢語里,可以有另外一種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動動詞,而用別的詞來代替意動動詞,并簡化結(jié)構(gòu),我們稱之為意動用法。
一、名詞用作意動動詞。
名詞用作意動動詞,就是把名詞放在賓語前面,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孟嘗君客我。(孟嘗君把我當作客人。) 《馮諼客孟嘗君》
侶魚蝦而友麋鹿。(把魚蝦當作伴侶,把麋鹿當作朋友。) 《前赤壁賦》
二、形容詞用作意動動詞。
形容詞用作意動動詞,就是把形容詞放在賓語前面,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看成怎樣。形容詞用作意動動詞后所構(gòu)成的動賓式,所表示的內(nèi)容和古漢語的“以……為……”一樣。如:
成然之。(成名認為他的妻子的話很對。) 《促織》
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認為這個差役痛苦呢?) 《捕蛇者說》
吾妻之美我者。(我的妻子認為我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吾羞。(我認為處在藺相如的下位很羞恥。) 《廉頗藺相如列傳》
http://blog.sina.com.cn/u/48ba0b4e0100034g
3:名詞作狀語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直接用作狀語。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方位名詞外,這種用法卻很少。
一、一般名詞作狀語
(一)表示比喻。這類狀語,一般可用“象……那樣地”或“跟……似的”對譯。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身體像鳥張開翅膀那樣掩護劉邦) 《鴻門宴》
(二)表示態(tài)度。把動詞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當作用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來對待。可譯成“把……當作”。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鴻門宴》
(三)表示處所。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憑秦王那樣的威風,我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表示工具。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貴州沒有驢子,有喜歡多事的人用船把驢子運進貴州。) 《黔之驢》
(五)表示方式。可用“按照……”、“用……”結(jié)構(gòu)。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摘我的過錯的,得上等獎賞) 《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時間名詞作狀語
(一)名詞狀語和中心詞,常用“而”、“以”連接。
長驅(qū)至齊,晨而求見。(馮諼長途不停頓地快速回到齊國,清晨就去求見孟嘗君) 《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二)時的用法。
1、上古,“時”譯為“以時(按時)”。
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又按時溫習它。) 《論語》》
2、“時”用在句首,主語之前,譯為“那時”、“當時”。
時先主屯新野。(當時先主駐扎新野) 《三國志·諸葛亮傳》
(三)“日”、“月”、“歲”的用法。
1、放在具有行動性動詞前,表示行動的頻數(shù)和經(jīng)常。
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皇宮里嗜好都蟋蟀的游戲,每年向民間征收。) 《促織》
2、“日”放在表示發(fā)展變化的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當“一天天地”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fā)展。
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我同鄉(xiāng)的鄉(xiāng)鄰們,生計一天比一天窘迫。) 《捕蛇者說》
3、“日”用在句首主語前, 當“往日”、“從前”講 。
日衛(wèi)不睦,故取其地。(從前衛(wèi)國不合睦,因此奪取了它的土地。)《左傳·文公十年》
http://blog.sina.com.cn/u/48ba0b4e0100033i
4: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
1. 名+代
(代詞一般不受名詞的修飾,而經(jīng)常用于動詞的賓語)
例:驢不勝怒,蹄之 用蹄子踢
從左右,皆肘之 用胳膊肘碰
公子怒,欲鞭之 用鞭子打他
見白書,乃鉆火燭之 用火把照
父曰:“履我” 穿上鞋
買五人之 函之 用木匣裝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命名
2. 名+名
(當兩名詞關(guān)系不是聯(lián)合,偏正或同位時,其中一個用如動詞)
例:大楚興,陳勝王 稱王
許子冠乎 戴帽子
使天而雨珠 下
雨麥于岐山之陽 下
衣素衣而出 穿
(有時可構(gòu)成動補關(guān)系,此時后一名詞多為方位名詞)
例:沛公軍霸上 駐扎(在)
欲王關(guān)中 (在關(guān)中)稱王
晉軍函陵
3. 副+名
(名詞一般不受副詞修飾,副詞是經(jīng)常修飾動詞的)
例:既而彌月不雨 不(下)雨
晉靈公不君 不(行)君道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歸咎上天
秦地可盡王也 全部統(tǒng)治
子墨子不聽,遂北 就往北走了
秦師遂東 就向東出發(fā)了
(注意:“非”后的名詞不用如動詞,因它本來就是修飾名詞謂語的)
例:非我即他 不是我就是他
天又大風 (刮大風)
皆玄衣白刃 (都穿黑衣,提著雪白的刀)
4. 能愿動詞+名詞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能游泳
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guān)中 應當在關(guān)中稱王
左右欲刃相如 想要殺相如
王曰:“吾亦欲東耳” 想向東進擊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識其本名
5. 名詞+介賓
(這個名詞又不是句子的主語或另一動詞的賓詞,用如動詞)
例:唐浮圖慧褒舍于其址 筑屋居住
6. 介賓+名
例:亭以雨名 西與韓境 由山以上五六里
7. 所+名
例:置人所罾魚腹中 (魚網(wǎng) 用網(wǎng)捕來)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 (住所 住)
館:修理客人住的地方
8. 名+者
例:趙王之子孫侯者 (侯爵 封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 (打雞獵兔的人)
9. 連詞“而”前后的名詞在一定條件下用如動詞
例: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guān)中而都彭城。臣:使……臣服 都:定都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蠶:養(yǎng)蠶 衣:穿衣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縉紳:做官
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進軍
去今之墓而葬焉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緹騎按劍而前
進城梯而下之 梯:放上梯子 下:使動
(當這個名詞前雖無動詞,但可以和“而”后動詞構(gòu)成主謂關(guān)系時,不為動詞,如“人而無信”。所以只有當“而”前的名詞既非主語又非賓語時,此名詞才用如動詞)
http://blog.shbbs.cn/user1/391/archives/2005/1431.html
5:賓語前置
賓語本來應該放在動詞后邊
有的需要放前邊
所以就前置了
條件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語后置)
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xiàn)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鐘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wèi)風•氓》〈詩經(jīng)〉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jié)構(gòu):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jié)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yè)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yè)文面向南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306773.html
6:判斷句
一、判斷句的定義:
判斷句是根據(jù)謂語的性質(zhì)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斷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 動詞謂語句不是判斷句
尤其是用“為”構(gòu)成的句子有時與判斷句十分相似。例如: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
“夫執(zhí)輿者為誰?”
這兩句中的“為”似乎都可以譯成“是”,因此有人把這樣的句子理解成判斷句。這是一種誤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漢語里,“為”是一個意義十分廣泛的及物動詞,對它的解釋應該根據(jù)文意而定。用“為”的句子屬于敘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斷句的“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實都還是敘述句。
2、 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句子不是判斷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這兩句都是名詞充當謂語的句子。但是很顯然,這兩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斷,而是進行描寫。因此盡管它們是名詞謂語句,但卻不是判斷句。
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和現(xiàn)代漢語 不同,一般不用系詞“是”,而是用名詞性謂語直接表示判斷。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語氣詞“也”加強判斷句的肯定確認語氣。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語,而不是判斷詞。
“是”在古代漢語里本是一個指示代詞,它的基本意思是“此”(這)。可以充當句子的主語、謂語、定語等。
“是”充當主語的如上句。
“是”充當謂語的如: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的意思是“認為……是對的”,即認為汲黯的意見是對的。
“是”充當定語的如:
“是歲,元和四年也。”
作為系詞的“是”,是后來發(fā)展而成的。判斷“是”成為系詞的標準是,在“是”的前面另有名詞性(或代詞)成分存在。
“此是何種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這是戰(zhàn)國時期的用例。
“是是帚彗,有內(nèi)兵,年大孰。”(《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這是漢代的用例。
很顯然,這兩句的“是”已經(jīng)成為系詞。
三、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
構(gòu)成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條件是名詞性詞語直接充當謂語。并且,可以在謂語后面用語氣詞“也”加強判斷語氣。還可以在主語后面用代詞“者”復指主語。 這樣,根據(jù)用不用“者”、“也”的各種情況來看,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共有四種基本形式。
1、 主語,謂語+“也”。(“制,巖邑也。”)
2、 主語+“者”,謂語+“也”。(“兵者,兇器也。”)
3、 主語+“者”,謂語。(“兵者,兇器。”)
4、 主語,謂語。(“兵,兇器。”)
在判斷句的主謂語之間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副詞充當狀語。例如,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否定判斷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這里的“非”雖然可以譯作“不是”,但它的詞性為副詞,而不是系詞。
又如用語氣副詞“則”、“即”、“誠”、“乃”等加強判斷語氣,用范圍副詞“皆”表示判斷的范圍等,也是判斷句常見的情況。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梁父即楚將項燕。”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個別帶動詞“為”的句子也表判斷,如:“余為伯儵”
四、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
1、 表示類屬關(guān)系。
“滕,小國也。”
2、 表示等同關(guān)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 表示主語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guān)系。
“夫戰(zhàn),勇氣也。”“曹公,豺虎也。”
5、 表示造成某種結(jié)果的原因。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153560.html
7:被動句
什么是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于”表被動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fā)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資治通鑒》)
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zhì)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http://www.teachercn.com/zxyw/teacher/wyw/112091121327453.Html
1.名詞用作動詞
①代詞前的名詞用如動詞
從左右,皆肘之。
②副詞特別是否定副詞后面的名詞用如動詞
晉靈公不君。
③能愿副詞后面的名詞用如動詞
左右欲刃相如。
④連詞“而”的前后
夫子式而聽之。
2.動詞、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者是物施行這個動作,常常是不及物動詞
莊公寤生,驚姜氏。
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者是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③名詞的使動用法
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
3.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者是物具有這種狀態(tài)或性質(zhì)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②名詞的意動用法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的人或物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4.名詞用作狀語
①表示比喻。拿這個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的行動特征,來描繪這個動詞所表示的方式和狀態(tài)(一般翻譯成“像……一樣”)
豕人立而啼。
②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這是把動詞賓語所代表的人當作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來對待(一般翻譯成“把…當作…來對待”)
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③表示處所和工具(一般翻譯成“用……”、“在……”)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表示處所)
秦王車裂商君以徇。(表示工具)
④表示時間修飾
夜縋而出。
※歲、月、日的用法
①歲、月、日放在行動性動詞前面,有“歲歲”,“月月”,“日日”的意思,表示頻數(shù)或經(jīng)常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日放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前面,當“一天一天”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fā)展
事日急。
③日用在句首主語的前面,當“往日”講,用來追溯過去
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
5.動詞用作狀語(注意和“連動式”進行區(qū)別)
用作狀語的動詞限于不及物動詞
爭割地而賂秦。
用“而”或“以”和動詞謂語連接情況較多
坐而假寐。
動賓短語作狀語,表示行為方式或者是時間,有時加“而”或“以”
觸槐而死。(表示方式)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表示時間)
不知道怎么想到這么冷門的句子。不過樓主講的應該是這種修辭手法。
文言文副詞語法
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xiàn)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 5. 文言文的介詞,連詞,副詞怎么判斷 文言虛詞的復雜性及其用法的特殊性——古代漢語的虛詞 也包括副詞、連詞、助詞、介詞、嘆詞五大類。有的語法書將文言虛詞分為語氣詞和關(guān)系詞兩大類。不管怎樣分類...
鑿壁偷光的文言文語法現(xiàn)象
鑿壁偷光 【原文】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語法現(xiàn)象梳理】1、詞類活用:主人怪:怪,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
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另及:文言文中的狀語后置,是文言文的一種語法現(xiàn)象.關(guān)于這個問題,現(xiàn)代學者李佐豐在他著作的《古漢語語法學》中,專門講了文言文中介賓短語充當狀語,為什么要后置為介賓補語的道理,并介紹說:在介賓短語中,“以”字介賓表示與物、工具時最常由狀語改變?yōu)檠a語,這種變化常見于以下四種原因造成.1)述語的結(jié)構(gòu)不復雜,...
語文古文里,什么叫名作狀解釋的詳細些,舉幾個例子
(“在教室里”是介詞短語作狀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名詞通常不做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很少做狀語,這里不討論),但是在古代漢語中名詞作狀語是卻是比較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例如:賈誼《過秦論》: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影)從。(天下人像像云一樣集攏來,像回聲一樣應和,背著糧食,像影子一...
文言文賓語前置的類型
上述古漢語中的幾種賓語前置,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能夠識別和理解,則有益于文言文的閱讀.。 7. 而:順承,動作時間上有先后關(guān)系.例: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并列,調(diào)換連接的成分不影響句意即并列,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轉(zhuǎn)折,由語境自然推斷.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修飾,...
文言文之做動詞
以送之.(《荊軻刺秦王》)4.名詞與連詞“而”連接時,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順流而東也.(《赤壁賦》)5.許多常見的成語中也存在名詞作動詞的語法現(xiàn)象,在學習成語的時候應該注意體會,例如: ①草菅人命:草菅,茅草;把人命當茅草對待,指任意殘害人命. ②經(jīng)天緯地:經(jīng)、緯:織物的豎線叫“經(jīng)”,橫線叫“緯”,比喻...
語文古文里,什么叫名作狀解釋的詳細些,舉幾個例子
又如《列子-湯問-愚公移山》中,“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的“箕畚”是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運”所用的工具,即“用箕畚”。這些例子展示了古代漢語中名詞作狀語的不同用法。總體而言,名詞作狀語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可以用來描述動作的狀態(tài)、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這種用法不僅豐富了漢語的...
文言文使動句式
所以,判斷一個動詞是否是使動用法的方法之四,就是思考上下文意是否表示的是使動的意思。 3.使動用法的語法特點。 使動用法實際上是以動賓式的結(jié)構(gòu)表達了兼語句的內(nèi)容。 雖然古漢語里并不常見兼語句,但是,能用兼語句的結(jié)構(gòu)特點去理解古漢語的使動用法,幫助應是很大的。先分析兩個現(xiàn)代漢語兼語句的。 5. 關(guān)于...
古詩文幾種特殊的修辭方式,四個太陽 網(wǎng)友來稿
這一類縮合現(xiàn)象,今天通常看作是詞匯現(xiàn)象,稱之為“兼詞”。作為古漢語特殊修辭的節(jié)縮,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名的節(jié)縮。司馬遷《報任安書》:“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二是成語的節(jié)縮。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轉(zhuǎn)側(cè)床頭,惟思自盡。”“轉(zhuǎn)側(cè)”乃“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節(jié)縮。“既而得其尸于井,...
文言文介狀語后置
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狀語后置的類型 狀語后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仍作補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相關(guān)評說:
秀英區(qū)分度: ______ 那確實 只能如此建議了. 不過我有的還是給你吧. 一、句式 高中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 一般句式 一、判斷句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
秀英區(qū)分度: ______ 古漢語的倒裝句有下面幾種情況:主謂倒裝(謂語前置). 判斷古漢語中的倒裝句的基本方法有三: 首先要按句法,將句子中的語法成分一一劃分清楚.即:按主語、謂語、賓語,以及狀語和補語等語法成份,劃分句子. 其次判斷句子中的語...
秀英區(qū)分度: ______ 這么說吧高中語文文言主要分為兩塊 文言實詞 文言虛詞 其中有省略、倒裝、活用、古今異義、通假等情況.
秀英區(qū)分度: ______ 1.詞性活用現(xiàn)象: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詞多義: 止 同“只”, ...
秀英區(qū)分度: ______ 一、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用以對主語進行判斷,常見句式有如下幾種: 1.……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
秀英區(qū)分度: ______[答案] 船:名詞作動詞用 近:形容詞作動詞用 蹄:名詞作動詞用
秀英區(qū)分度: ______ 你要說的是文言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吧?把我下載的資料跟你共享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主謂倒置句等七種句式....
秀英區(qū)分度: ______ 一 、古今異義: ①走:跑,錄畢,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湯:熱水,媵人持湯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今表虛偽的,不真實的. ④趨:奔,快走,嘗趨百里外;今表趨向. 二、一詞多義: ①以: ...
秀英區(qū)分度: ______[答案] 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 “ 見示 ” (請指示我)、 “ 見告 ” (請告訴我)等. 上面所說的三種 賓語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可是一...
秀英區(qū)分度: ______[答案] 原文出自北宋 蘇洵《六國論》中的內(nèi)容,原文應是“其勢弱于秦”.而原文的語法構(gòu)成是: 其勢:定中短語,充當主語;弱:形容詞,充當謂語;于秦:介賓短語,由于介詞“于”的述詞“弱”是形容詞,因此這里的于賓短語“于秦”是表比較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