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恨的嗔什么意思?
嗔,其實說到底還是愚癡。如果你知道嗔恨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激化問題,甚至會嚴重影響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你就不會再嗔。氣的是你自己,績人又沒有因為你憤怒而失去什么,那么生氣又有什么意義呢?在下次生氣以前,先想想自己生氣會得到什么,會失去什么,你會發(fā)現(xiàn)你嗔恨不起來。
請問嗔恨心是什么意思呢
對世間人、事、物生起的嫉妒、毀罵、打擊報復、誹謗等為嗔恨。
嗔恨心是什么?
宮渤仁波切口述 佛弟子整理傷害或消滅敵人的「動機」是嗔恨心 我們佛教徒需要用什么態(tài)度來消滅敵人呢?先說我們一般世間人消滅敵人的方法-凡是對我不好的人,有傷害的人,或者是我不喜歡的人,這樣的人在此都可統(tǒng)稱為敵人。我們世間很多人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消滅敵人的話,那他會去消滅敵人,為什么要這樣?這樣做的目的何在?就是為了要使自己內心更平靜一點,生活更幸福一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會做出傷害他人,或甚至殺死他人的很多不好的方法,如果傷害成功的話,內心里面或許會覺得痛快,如果不成功的話內心就百般痛苦,這其實也是自己在傷害自己、自己在折磨自己。傷害或消滅敵人的「動機」是什么?「動機」非常不好-就是對他人有很大的“嗔恨心”;而自己則有很大的“貪心”,這兩個動機都相當造業(yè),等于讓我們這一生當中都生活在“貪心”和“害怕”里面,這樣的人生沒有生命的價質,生活當中也沒有幸福可言。對他人有傷害的念頭,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心情先說到“貪心”吧-希望消滅敵人,希望對他做到一些傷害,希望他過的不快樂、不幸福,這是你內心最大的愿望,同時希望自己能比他更好、比他更棒、或贏過他的任何想法,這也是出自一種你的“貪心”;再來說到“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他人會不會對我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會不會殺我?會不會打我?會不會告我?會不會搶我?會不會對我做出一些傷害等等,也許是會有的,所以自己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下,就像風中的一盞燭火,隨時都有熄滅的危險,原因是你把對方當作一個敵人,從那個時候開始,你的生活-就不幸福,你-就不自在,你對他產(chǎn)生很多不好的「動機」,對他有一個傷害的念頭和想法以后,直接影響到你自己的心情,直接影響到你生活當中的一切事情,導致諸事不順利、不成功,所以這對你自己來說是傷害很大的一件事,原因是你把他當做一個敵人,當作一個仇人,你要處理他,你要消滅他。負面的「想法」自然吸引來負面的事情其實如果你希望仇恨的對象從你內心消失的話,用我們佛教徒的概念來說,你用的這個方法根本不對,原因是你一直希望自己要變得比他更好,過得比他更好,你同時也希望他過得不好,有很多不順利,萬一他不會不順利甚至活生生在你眼前過得越來越好,有很多人喜歡他,而且就金錢財富、人際關系各方面來說他都比你要好,那你就會特別的痛苦,其實他本身原本對你的生活和內心沒有任何影響,只因為你起了個「念頭」,把他當作仇人、敵人、一個不喜歡的對象,你有一個「想法」要消滅他,你的「想法」是你內心仇恨的那個人從你面前消失,有這樣一個負面的「想法」,這樣一個不好的「動機」之后,你自然而然帶來,吸引來很多對你而言是負面、不快樂的事情;如果你暫時可以對付他,消滅他,或是對他做出一些傷害,即使你贏了,那也不是永久的快樂,你只是心里暫時獲得一些安慰,但是結下仇恨將是更大的恐懼,這樣的結果甚至影響到你的后代,也許你留給他們一些未知的危險,所以這不是一個“根本”的解決方法。因為這樣一個「動機」是不好的「動機」,你的行為都是惡的行為,這里面沒有任何善念和行為,你活著的時候造了這些業(yè),不管你是不是贏了都一樣,只要你有不好的「動機」你就是造業(yè),所以死了之后有很大的機會會下地獄,因為嗔恨心特別的重,下地獄是多痛苦呢?人間再痛苦也沒辦法和漫長無盡的地獄之苦做比較,地獄道的時間比起人道壽命的時間不知超過幾萬倍、幾千倍,這么長的時間里在地獄受苦的眾生是多么可憐,而原因就是起源于嗔恨心,起源于你消滅敵人的方法不對。用你的「慈悲心」和「菩提心」來對治你的「嗔恨心」很多人會有不喜歡的人、敵人,或仇人,但消滅的方法要有佛陀的智慧,佛陀全知的智慧如何消滅敵人呢?我們佛教徒對一切......>>
用佛法如何解釋人的嗔恨
佛教將 貪、嗔、癡 稱為“煩惱”,“煩惱”之源是“我執(zhí)”。煩惱是描述心的狀海,一個“煩”一個“惱”都是描述心的狀態(tài),煩動惱亂,如果一種心最初生起時是不寂靜的狀態(tài),這種心就是煩惱。所以,不一定是很強的貪嗔癡才叫煩惱。實際上,只要心沒有和無我相應,就始終沒辦法寂靜,那種與生俱來的不安始終都在心里,只不過狀態(tài)微細,讓人難以覺察。煩惱有非見煩惱和見煩惱,如果認為很強的情緒狀態(tài)才是煩惱,那就理解得太粗了,因為除了非見的貪嗔癡慢疑,其它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都是煩惱,但不是情緒,用煩惱就很準確。總之,要把握一個要點,就是證了無我才有真正的寂靜,心不證無我,一現(xiàn)行就是不寂靜的狀態(tài)。深細地觀察,身見、邊見、見取見等等,都沒有和無我相應,其本身的狀態(tài)就是不寂靜、就是煩惱。我們要觀察到煩惱的根源,找到根源才能從根截斷。煩惱的根源就是緣自己的五蘊妄計為我的心。所以《釋量論》中說十種根本煩惱都是以我執(zhí)引發(fā)的。我們觀察:在心認為有實有的我時,有我就有和我相對的他,這樣就分成自方和他方,也就在這個我上會生起種種分別計較,滿我的意,就生貪心;不滿我的意,就起嗔心;我比別人高,就生慢心;別人比我圓滿,就生嫉妒心;我不如人,就生自卑感。這就是緣起的必然規(guī)律,只要執(zhí)著我,一遇到順逆境界,不由自主就生起這樣的心態(tài)。相反,空掉我,這些貪、嗔、嫉、慢的心就生不起來,也就沒有世間這些染污的事情,所以一切煩惱的心態(tài),尋找它的根源,其實都是從一念計我的分別引發(fā)的。一有執(zhí)著自我的心,就會緣著我的得失、成敗、高低等等,生起無窮無盡的煩惱痛苦。這樣就明白佛說的集諦,說到根本上就是我執(zhí)。如果見到?jīng)]有我,在我上面施設的一切概念都安立不起來,源于自我的一切心念、一切造作,失去了支持,就都會瓦解。所以,關鍵是從我執(zhí)出來的。這里還要點一點,就是很多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是非顛倒,往往把自我看成很尊貴,崇尚自我、張揚自我。這個毒一定要消除。其實,一說我很有個性、我很喜歡、我很無奈、我很自豪、我很寂寞,只要在執(zhí)著我,就已經(jīng)是我執(zhí),同時不隔一秒鐘,心已經(jīng)落在不寂靜的煩惱中。所以,再次提醒大家,要認識我執(zhí)、認識煩惱,不要自欺、不要蒙蔽自己。修行也一樣,我要得到什么、要顯示什么、要滿足我的需要,或者修本尊時我是佛,沒有無我的正見,佛慢就成了我慢,很危險、很好笑。摘自《抉擇二無我》益西彭措堪布
嗔心重是什么意思
就是心中的嗔太重。
嗔,換成平常的話說,就是不懂得抑制和化解心中對外物或他人的伐氣,而經(jīng)常發(fā)火。心理學中將其作為情商低的一種體現(xiàn)。
嗔恨帶表什么意思
就是你心里覺得,這個不可以,那個不應該,我不服,都屬于嗔恨,輕重而已。
貪癡怨嗔恨是什么意思
貪念、癡念、怨念、嗔念、恨念----五大皆空
嗔是什么意思啊
嗔,就是嗔恨心、嗔怒的意思。佛教認為,嗔心重是很嚴重的一種業(yè)障和不好的習氣。是墮地獄的主因。
瞋恨什么意思?
佛教用語。就是怪罪,非難,嫉妒,仇恨心理。是佛教育弟子要戒除的不良習氣。
佛門中的“貪、嗔、癡、恨”四大戒中的“嗔”指的是什么?
佛教認為“嗔心”如同烈火,能毀壞一切善行與功德,正如一句古語所言:“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意味著,一旦嗔怒之心萌生,便可能引發(fā)無數(shù)煩惱與障礙,阻礙個人的修行進程。在“貪、嗔、癡”三毒之中,嗔恚最為致命。嗔恚不僅會損害自身,也會傷害他人,因此在佛門中,人們十分重視控制和消除嗔...
嗔恨的嗔什么意思?
如果你知道嗔恨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激化問題,甚至會嚴重影響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你就不會再嗔。氣的是你自己,績人又沒有因為你憤怒而失去什么,那么生氣又有什么意義呢?在下次生氣以前,先想想自己生氣會得到什么,會失去什么,你會發(fā)現(xiàn)你嗔恨不起來。 請問嗔恨心是什么意思呢 對世間人、事、物生起的嫉妒...
愛恨嗔癡是什么意思?
愛,是指喜歡達到很深的程度,繼而人為之付出的感情。恨,是指怨,仇視,引申指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內心不安。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愿。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fā)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來歷:《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
嗔恨的意思嗔恨的意思是什么
嗔恨的詞語解釋是:怨恨。嗔恨的詞語解釋是:怨恨。結構是:嗔(左右結構)恨(左右結構)。注音是:ㄔㄣㄏㄣ_。拼音是:chēnhèn。嗔恨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一、引證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⒈怨恨。引明李贄《代常通病僧告文》:“俯念微軀,又不如歌利王之割...
嗔恨的拼音
嗔恨造句:1、嗜殺的人,常嗔恨正人君子;正直的人,卻關懷他的性命,2、要是別人干涉你的私生活你會有什么感覺?嗔恨。這也是我沒有私生活的原因。3、我們有幸擁有一個簡單的天賦: 在彌足珍貴的幸福時刻,我們能和互相嗔恨時一樣,全情投入、執(zhí)著一念地分享快樂。4、不要嗔恨你的敵人,那會...
什么是"貪嗔癡恨愛惡欲"
在人類的情感和行為中,"貪嗔癡恨愛惡欲"這一系列詞匯描繪了人們可能陷入的一些困擾和偏差。首先,"貪"象征著過度追求個人利益,過于關注自身的欲望,往往忽略了他人的需求,這種自私的心態(tài)可能導致人際關系的失衡。"嗔"則指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負面情緒如憤怒和惡意時常驅使人們說出傷害他人的話語,這種...
嗔恨的讀音嗔恨的讀音是什么
嗔恨的讀音是:chēnhèn。嗔恨的拼音是:chēnhèn。注音是:ㄔㄣㄏㄣ_。結構是:嗔(左右結構)恨(左右結構)。嗔恨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怨恨。二、引證解釋⒈怨恨。引明李贄《代常通病僧告文》:“俯念微軀,又不如歌利王之...
什么貪嗔癡恨愛惡欲
貪,就是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嗔,就是管不住自己的這張嘴,老說不好的話。癡,就是人們常說的傻,為某件事過于著迷。恨,恨別人,討厭別人,心生憎恨別人之心。愛,過度的偏愛或溺愛。惡,惡事 壞的想法。欲,欲望,無邊無盡的念頭。
咒他富貴難消受,萬恨千愁總是嗔什么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詛咒他人無法享受富貴,很多的憂愁怨恨都是自己的執(zhí)念罷了。嗔,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是怒,生氣。第二種對人不滿,怪罪。通俗的說是:仇恨心和憤怒心。在佛教中有比較深的見解。恨是一根剌,永遠也撥不出來,放下仇很,釋然自己,好說難做。明知自己仇恨對對方根本沒有影響,只對...
相關評說:
疊彩區(qū)雙頭: ______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wěn)性,惡行所依為業(yè).”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chǎn)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chǎn)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chǎn)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chǎn)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
疊彩區(qū)雙頭: ______ 嗔,就是嗔恨心、嗔怒的意思.佛教認為,嗔心重是很嚴重的一種業(yè)障和不好的習氣.是墮地獄的主因.
疊彩區(qū)雙頭: ______ 嗔,怒、發(fā)脾氣......,佛教把“嗔心”比作“火燒功德林”,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在“貪嗔癡”三毒中,嗔恚(hui)其咎最深,因此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語說: “面上無嗔是供養(yǎng),口中無嗔出妙香, 心中無嗔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諦”
疊彩區(qū)雙頭: ______ 佛教中所說的七苦,是指七個方面的痛苦,即:貪、嗔、癡、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失榮樂.貪:是指貪欲、貪戀、貪愛等心理狀態(tài),是指人們對欲望的不滿足和追求,這種心理狀態(tài)會導致人們陷入痛苦和煩惱之中.嗔:是指憤怒、嗔恨、...
疊彩區(qū)雙頭: ______ 嗔,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是怒,生氣:~怒,~喝(hè ㄏㄜˋ),~詬,~斥,~睨.第二種對人不滿,怪罪:~著,~怪,~責.通俗的說是:仇恨心和憤怒心.在佛教中有比較深的見解.說白了就發(fā)脾氣····················
疊彩區(qū)雙頭: ______ 嗔拼音: [chēn] [釋義] 1.怒,生氣:~怒.~喝(hèㄏㄜˋ).~詬.~斥.~睨. 2.對人不滿,怪罪:~著.~怪.~責.
疊彩區(qū)雙頭: ______ 嗔,最常用的詞語就是“嗔怪”,通俗點來講,它一般用來表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小心、善意的責怪,有時候也表示不是真正地責怪.
疊彩區(qū)雙頭: ______ 嗔,有兩種意思: 第一種是對他人發(fā)怒,生氣得很; 第二種是對人和事不滿,有怪罪的意思.
疊彩區(qū)雙頭: ______ 1、貪是指染著于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于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于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chǎn)生色、聲、香、味、觸等感...
疊彩區(qū)雙頭: ______ 「嗔」,嗔心嗔念,大家以為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嗔念,恨人、殺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說什么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凈,看到不乾凈受不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