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三四歲男子稱呼
- 0歲至1歲:小兒初生之時,也稱孩提或赤子。
- 1歲至3歲:童孺或垂髫,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泛指兒童。
- 3歲至7歲:孩提,指2-3歲的兒童,有時也指幼兒。
- 7歲至13歲: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fā)扎成兩結(jié)于頭頂,形狀如角,因而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
- 8歲至15歲:童齔,指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的年紀(jì)。
- 9歲:九齡,為9歲。
- 10歲:幼學(xué),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因為古代文字無標(biāo)點,人們就截取“幼學(xué)”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 12歲: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 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 15歲:及笄,指女子十五歲,表示已成年。
- 20歲:加冠,指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 30歲:而立,指男子三十歲,表示已成年并且開始有所成就。
- 40歲:不惑,指男子四十歲,表示不再困惑和迷茫。
- 50歲:知天命,指男子五十歲,表示開始明白自己的使命和命運。
- 60歲:耳順,指男子六十歲,表示耳朵還能聽到別人的意見。
- 70歲:古稀,指男子七十歲,表示已經(jīng)活了很久。
- 80歲:耄耋,指男子八九十歲,表示年老體衰。
- 90歲:鮐背,指男子九十大壽。
- 100歲:期頤,指男子一百歲,表示長壽。
以上是古代對不同年齡階段男子的稱呼,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年齡的尊重和對人生各個階段的重視。
古代對于不同年齡的稱呼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三歲 垂髫:三四歲到七八歲 總角:八九歲到十三四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束發(fā):男子十五歲 及笄之年:女子十五歲 弱冠:男子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花甲: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八九十歲 喜壽:七十七歲 傘壽:...
對年齡的稱呼
詳情請查看視頻回答
垂髫、總角、豆蔻、弱冠各指什么年齡
垂髫指的是七八歲的兒童,是古代對少年兒童的稱呼,象征著純真。總角通常指十二四歲的少年,這一年齡段的男孩會將頭發(fā)編成辮子,形似牛角,因而得名。豆蔻代表十三四歲的少女,源自古代詩歌中對年輕女子青春美麗的描繪。弱冠則是男子二十歲的代稱,這時他們會舉行成年禮,標(biāo)志著從少年過渡到成年的重要...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么?
40歲:不惑——指男子四十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50歲:天命——指男子五十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
什么指八九歲至十二三歲的少年兒童
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年歲稱謂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
男生的年齡有何稱呼
5、不惑:同樣出自論語,"四十而不惑"。指男子四十歲就已經(jīng)見慣各種情況,不會被迷惑了。6、艾:語出《禮記》,"五十曰艾"。7、知命:語出論云"五十而知天命"8、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輪回而得,天干十種,地支十二種,一輪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歲。9、古稀:出自杜甫的詩:"酒債尋常...
古人對各年齡段的稱呼?
2、孩提——指2~3歲 3、髫( tiáo) 年——指女孩7歲。垂髫( tiáo) :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4、齠年——指男孩8歲 5、總角——幼年泛稱。稱童年為“總角”。6、黃口——指10歲以下的孩子 7、金釵之年——指12歲(女)8、豆蔻年華——指13歲(...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一覽表
年齡稱謂反映了古代社會對人的生命周期的一種細(xì)膩的文化表達(dá)。這些稱謂多來源于書籍,并被傳承至今。它們不直接用數(shù)字表達(dá)年齡,而是通過與年齡相關(guān)的稱謂來代指,富含文化內(nèi)涵。例如,“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形容其頭發(fā)垂至耳際;“總角”則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形容其頭發(fā)梳成兩個角狀...
古代男子年齡是怎麼分的?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古代男子年齡稱謂區(qū)分:幼兒到青年:0-1歲孩提、襁褓 、2-3歲孩提、8歲童齔[chèn]、9歲九齡、13-15歲舞勺之年、15束發(fā)、成童、志學(xué)、15-20舞象之年、20歲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
古代各個年齡段的叫法
7. 豆蔻年華:本指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少女。后因稱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8.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9. 束發(fā):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fā)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10. 弱冠:...
相關(guān)評說:
廛河回族區(qū)變位: ______[答案] 答案: 男子二十歲:弱冠 女子十五歲:及笄 自己的妻子:拙荊 自己的弟弟:舍弟 對方的母親:令堂 對方的兒子:令郎
廛河回族區(qū)變位: ______[答案]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
廛河回族區(qū)變位: ______ 1. 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dá)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后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孟...
廛河回族區(qū)變位: ______ 應(yīng)該寫作“弱冠”而非“溺冠”,弱冠指的是男子20歲. 弱冠是男子成人禮,所以在我國古代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冠禮也是很講究的禮儀.據(jù)《禮記》中記載,男子到二十歲的時候,先挑選黃道吉日,通告嘉賓,然后準(zhǔn)備祭天地和祖先的物品...
廛河回族區(qū)變位: ______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
廛河回族區(qū)變位: ______ 1. 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dá)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后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孟...
廛河回族區(qū)變位: ______ 古人創(chuàng)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xù)使用.對它進(jìn)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xué)習(xí)古文并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
廛河回族區(qū)變位: ______[答案] 自己選用.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古人創(chuàng)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xù)使用. 0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
廛河回族區(qū)變位: ______ 0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