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文言文倒裝句,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 古文中的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固定句怎么快捷的判斷?
古漢語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等判斷詞表示。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jù)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3)“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者,……也”。例:李將軍廣者者,隴西成紀(jì)人也。
(5)“……,……者也”。例: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6)“……,……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戰(zhàn),勇氣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7)“……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8)無標(biāo)志詞語。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語: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此)忠之屬也。(此,代前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謂語或動詞: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投(之)以骨。便要(漁人)還家。
(4)省略介詞:林盡(于)水源。急湍甚(于)箭。
(5)省略量詞:孔子?xùn)|游,見兩(個)小兒辯斗
三、倒裝句
1.主謂倒裝:甚矣,汝之不惠
2.賓語前置:何陋之有?吾誰與歸?
3.定語后置
例1: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荷擔(dān)者三夫”是“三夫荷擔(dān)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dān)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dān)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zhì)的花”
例3:嘗貽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后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短語后置:它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yīng)放在謂語前。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
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
戰(zhàn)于長勺
告之于帝
四、被動句
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為”“為……所”字表被動。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jù)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
管夷吾舉于士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五、固定格式
(1)“不亦……乎”: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
(3)“得無……乎”: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第二個
一、 判斷句
古代漢語中的判斷句有以下幾種方式。
1、 用“者”(表停頓)“也”(表判斷)表示。又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者,……也”
例如: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者,……”
例如:粟者,民之所種。
(3)“……,……也”
例如: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4)“……,……”
例如:劉備,天下梟雄。
(5)“……者也”
例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2、 用動詞“為”表示。
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3、 用副詞“乃”“則”“即”“皆”“非”等表示。
例如: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
4、 用判斷詞“是”表示。此種表示形式出現(xiàn)較晚。
例如: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二、 被動句
古代漢語中的被動句有如下幾種表示方式。
1、 用“于”表示:“……于……”。
例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2、 用“為”表示:“為……”“為……所……”“為所……”。如:
例如: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為巡船所物色。
若屬皆且為所虜。
3、 用“見”(受)表示:“見……”“見……于……”“受……于……”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4、 用“被”表示:“被……”
例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5、 無被動標(biāo)志,意念上的被動。
例如:戍卒叫,函谷舉。
余羈縻不得還。
三、 省略句
1、 省略主語。有四種情況。
(1) 承前省。
(2) 蒙后省。
(3) 自稱時省。
(4) 對話中省。
2、 省略謂語動詞。
3、 省略賓語。
(1) 省略動詞的賓語。
(2) 省略介詞的賓語。
4、 省略介詞。省略介詞“于”或“以”。
四、 倒裝句
常見的倒裝句有四種:
1、 賓語前置。有六種情況。
(1)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2)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
(3) 用“之”“是”將賓語前置。
(4) 為強調(diào)賓語而無條件前置。
(5) 介詞“以”的賓語,有時前置。
(6) 代詞“自”作賓語,常常前置。
2、 定語后置。
有以下三種情況。
(1) 用“之……者”或“者”表示。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2) 用“之”把形容詞定語后置。
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
(3) 數(shù)量詞作定語常常后置。
例如:我持白璧一雙,欲獻(xiàn)項王。《鴻門宴》
3、 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diào)謂語,而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4、 介賓短語后置。
(1)“于”(乎)賓短語常常后置。
例如: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2)“以”賓短語也有時后置。
例如:皆不可拘以時月。《采草藥》
又試之(以)雞。《促織》 這兩個你看看能看懂哪個?
我摘了很長時間哦!
望采納(*^__^*)
文言文的倒裝句有賓語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銘》;還有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還有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如:瞬發(fā)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還有定語后置,如:為人五,為窗八。——《核舟記》
判斷句: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句式特點:……,……者也
……,……也;……者,……
省略句: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句式特點:省略主語。
被動句: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句式特點:用“為”“為……所……” 表示被動。
?
?
?
?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gòu)成判斷與被判斷關(guān)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gòu)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gòu)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3)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gòu)成。
(1)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yè)《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guān)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二蟲盡為所吞《童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四、倒裝句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yīng)修辭表達(dá)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biāo)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yīng)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xué)習(xí)中經(jīng)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于”表被動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遠(yuǎn)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jìn)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fā)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資治通鑒》)
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同上)“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yuǎn)郡,
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4.用介詞“被”表被動。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網(wǎng)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shè)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齊策》)
無標(biāo)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
狀語后置\定語后置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戰(zhàn)河南”即“戰(zhàn)(于)河南”,應(yīng)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yīng)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語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于中心詞之后。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考三夫。(《愚公移山》)
4.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在現(xiàn)代漢語里,介詞結(jié)構(gòu)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后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荀子《勸學(xué)》)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dá)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xiàn)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yīng)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yè)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yè)文面向南坐。”
七年級文言文倒裝句,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
另外,主謂倒置和介賓短語后置也是常見的倒裝句形式。主謂倒置是為了強調(diào)謂語,而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介賓短語后置則是為了強調(diào)狀語,常常將介詞短語置于謂語之后,例如:“以勇氣聞于諸侯。”
七年級文言文倒裝句,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
1.主謂倒裝:甚矣,汝之不惠 2.賓語前置:何陋之有?吾誰與歸?3.定語后置 例1: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荷擔(dān)者三夫”是“三夫荷擔(dān)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dān)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dān)子的成年男子”。例2: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
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
被動句描述主體是動作的承受者,而非執(zhí)行者。文言文中,被動句常常借助介詞來表達(dá)。1. 使用“于”或“受……于……”來表示被動。例如,“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2. 使用“為”或“為……所……”或“……為所……”來表示被動。如“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類型和判斷方法
關(guān)于文言文特殊句式的類型和判斷方法如下: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類: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一,特殊句型的特點 1,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2,被動句 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
急求,文言文各種句式判斷方法!
文言文四種常見句式(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一、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
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
省略句例:“粟一石”簡潔有力,言簡意賅。倒裝句例:“獻(xiàn)白璧、玉斗予項王與亞父”,句尾的“與”字,便是介詞賓語前置的巧妙運用。狀語后置:“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戰(zhàn)場布局盡在言外。文言文的句式多樣,如江河般流淌,既有莊重的陳述,也有靈動的疑問,更有深沉的感嘆和激昂的反問。每一種...
文言文的基礎(chǔ)句式和怎么判斷以及文言基礎(chǔ)知識?
文言文的基礎(chǔ)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和省略句。判斷句通常用“者”和“也”來表示,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被動句則用“于”、“見”、“為”等詞語表示被動關(guān)系,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倒裝...
文言文倒裝句形式
(1)判斷句:是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gòu)成判斷與被判斷關(guān)系的句子。(2)省略句:是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省略了某些成分的句子。(3)被動句: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guān)系的敘述句。(4)倒裝句:現(xiàn)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yīng)修辭表達(dá)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3. 初中文言文中...
求解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斷句 ,被動句,倒裝句 (1.賓語前置 2.定語后置...
判斷句:也、者……也、是、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被動句:于、為、為……所、見 (徒見欺;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賓語前置:1、何胡安奚焉(還有幾個少見的像 惡、曷),放在問句, (何陋之有?;田園將蕪胡不歸;沛公安在;奚惆悵而獨悲;復(fù)駕言兮焉求)2、代詞作賓語,放在...
語文初中特殊句式
在初中階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種: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以及倒裝句中的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介賓短語)后置。01 判斷句 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要在主語的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來聯(lián)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1) 用語氣助詞來表示判斷。采用“……者,……也...
相關(guān)評說:
黃龍縣運動: ______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gòu)成判斷與被判斷關(guān)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gòu)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
黃龍縣運動: ______ 句子的成分就是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幾種特殊句式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幾種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裝句式、省略句式、疑問句式、否定句式等. 一、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
黃龍縣運動: ______[答案] 1.何陋之有(倒裝句)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省略句) 3.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判斷句) 4.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
黃龍縣運動: ______ 倒裝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
黃龍縣運動: ______[答案]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diào).如:“洎不之信”中的“...
黃龍縣運動: ______ 文言句式分為: 1、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的句式.①陳勝者,陽城人也.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標(biāo)準(zhǔn)的是“者……也”表判斷.也就是要翻譯成“XX是XX”的現(xiàn)代漢語句式. 2、被動句----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例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要翻譯成“XX被XX”的現(xiàn)代漢語句式. 3、省略句----百度百科里面有
黃龍縣運動: ______[答案] 1、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
黃龍縣運動: ______[答案] 文言文句式 判斷句 被動句 倒裝句 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結(jié)構(gòu)有: [編輯本段]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
黃龍縣運動: ______[答案]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
黃龍縣運動: ______ 古漢語的倒裝句有下面幾種情況:①主謂倒裝(謂語前置);②定語后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③賓語前置(賓語置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④狀語后置,也叫介賓短語后置(狀語處在動詞謂語之后).判斷古漢語中的倒裝句的基本方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