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取重之,不可取棄之!世間萬物皆有法相,回復人之真本性!是什么意思
佛說,世間萬物皆為佛,和世間萬物皆有法相是一個意思,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佛。
回復人指針本性意思是說,要做的事一定不要違反道德的約束,要遵循人情事理的指導。
可取重之,不可取棄之!世間萬物皆有法相,回復人之真本性!是什么意思
古人曰,兩者較,重者拾,輕者棄。意思是說,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取重棄輕。佛說,世間萬物皆為佛,和世間萬物皆有法相是一個意思,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佛。回復人指針本性意思是說,要做的事一定不要違反道德的約束,要遵循人情事理的指導。
“一切難舍,不過己身”
“一切難舍,不過己身”這句話的意思是,所有難以割舍的東西,其實都是與自己有關的。這句話點明了人們對于自己的執(zhí)著和難以放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和挑戰(zhàn),有些東西即使我們知道是不好的,但是我們還是難以放棄,這是因為我們對這些東西有了感情,或者這些東西與我們有關,比如...
一切法皆無自信法相這兩個法有什么區(qū)別
區(qū)別是一個是內在的,一個是外在的。一切法皆無自信法相這兩個法區(qū)別是。一個是內在的,一個是外在的。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對此一句(以及《金剛經》中很多言句),若是落于情解,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佛在經中開示我們不要取一切法,所以我們不能對一切法有執(zhí)著。”這樣一來,極易生出大慢心:不學習任何佛法以及世間法。因為要舍棄一切法才對。可是,不取一切法的時候,正是“舍一切法”。這樣一來,不就是落在“舍...
如何做可以不生“法相”呢?
“須菩提,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他告訴須菩提,發(fā)正等下覺的修行者,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就應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才能夠不住于世間的一切幻象。所謂的如是知,在佛教中指的是世諦智,說的是比量。佛經有“奢摩他”之說...
佛學常識:佛教說“四大皆空”有哪些意義
“皆”意味著一切皆一,一即一切。即世間萬物,無論大小,都是由地、火、水、風這四大元素構成的。這四大元素既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不取亦不離。這是一種超脫物質的境界,也是一種對世間萬物本質的理解。四大皆空不僅指這四大元素的毀滅方式,更指這些元素如何塑造了我們的世界。地震、火災、...
“一切有為法,當作如是觀。世間之事,皆為常事”是什么意思?
1、一切有為法,當作如是觀,世間之事,皆為常事,是網劇“靈魂擺渡2”中主角趙吏所說的臺詞,意思是說: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些平常的事,一切都有法度,人們就應該以一顆平常的心對待這一切。2、臺詞借鑒的是佛教金剛經里面的一句偈子,《金剛經》(鳩摩羅什譯)偈子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是出自哪里的?
伽葉:有業(yè)必有相,相亂人心,如何?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全文翻譯: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既然無緣,何須誓言。今日種種,似水無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由愛生嗔,...
一切皆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如是是什么意思?_百度...
”一切皆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講的應該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態(tài)度。世間的一切有為的方法只不過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少縱即逝,縱然美妙、激烈,依然不留痕跡。這句話要告訴人們應該有為、怎樣做的同時,內心卻應該持無為、坦然的態(tài)度。“一切”:就是全部的意思,存在和不存在,意識非...
凡所有相,皆屬虛妄,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意思是說:凡是有形有影的東西,都是虛無的。一切依靠因緣而生的法,都如夢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霧靄一樣的不可琢磨,無常變幻。同時又如同閃電一樣的快速變化。我們要無時不刻地這樣看待這個世間的一切,不要執(zhí)著它而被它束縛我們本來解脫自在的體性。——出自《金剛經》(鳩摩羅什譯)偈子云:...
相關評說:
沐川縣實際: ______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
沐川縣實際: ______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
沐川縣實際: ______ 這句話原是出自《倉央嘉措詩歌全集》.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后經網絡改編成為現在的樣子. 意思大概就是想要卻得不到,想放棄卻做不到,終于得到了卻不知道珍惜. 這三種人生形態(tài),...
沐川縣實際: ______ 世間萬事萬物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你去追尋它卻得不到它,放棄它內心又難以割舍.順其自然,不用強求
沐川縣實際: ______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一個叫慧能(他不識字,在黃梅五祖寺當雜役)的人,看見廟里大弟子神秀題在廟墻上的一首偈(身為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常勤佛拭,莫使惹塵埃.)后.針對神秀的禪修方法,提...
沐川縣實際: ______ “相由心生”源自一個典故:據說唐朝裴度少時貧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禪師.大師看了裴度的臉相后,發(fā)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后又遇一行禪師,大師看裴度目光...
沐川縣實際: ______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下一句詩,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解釋就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仁在這里的意思是仁愛,仁慈,對百姓的仁義.芻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時...
沐川縣實際: ______ 萬物皆數是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一切都可用"數"衡量的觀點.這里的"數"不是指我們現在認識的數,而專指自然數.比如兩條繩子,一個0.8米,一個2.4米,本質就是取0.8米為單位時的1和3,所以畢達哥拉斯學派有個著名的命題認為只要合理地取足夠小的單位,總可以衡量任意兩個長度.推廣之,自然數也可以衡量一切"量"的關系.但這個命題是錯誤的,畢達哥拉斯的學生XX(不好意思,忘了名字)發(fā)現自然數范疇,找不到衡量正方形邊長和對角線的方法--1和根號2當然不能都表示成某一單位的自然數倍(現在常等價說成根號2不能表示成兩自然數相除的分數形式).這個發(fā)現了無理數的倒霉家伙被扔到海里淹死了(老師沒人性啊),但他打破了自然數可以衡量一切"量"的關系的理念.
沐川縣實際: ______ 不要憂愁,世道就是這樣. 《遺教經》曰:“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也,世相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