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翁氏家族的來源 誰知道姓翁的來自哪
翁姓的來源有三:
1 來源于周朝時期的姬姓。屬于西周昭王的后代。相傳周昭王的
小兒子生下來的時候雙手緊握,別人都掰不開,周昭王去掰,卻是應
手而開。只見他的小兒子的左手掌的紋路像是篆書的“公”字,右手
的掌紋像一個篆書的“羽”字。周昭王于是就給他的小兒子起名叫做
“翁”。翁的子孫后代也以翁作為自己的姓氏。
3根據史料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
縣東,也有說是廣東省翁源縣的)。他的子孫后來就以邑名為姓,世
代相襲,形成了翁姓。
2 上古夏朝初建時期,啟為夏王,當時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相
傳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二、 郡望堂號
郡望:
1 臨川郡:三國的時候吳國置郡,在今天的江西省撫州至南城一
帶。
2 錢塘:也寫作錢唐,是一個古縣名。秦代的時候置郡,在今天
的浙江省杭州市。
堂號:
1 資善堂:宋朝時期的翁甫,在資善堂當教授,監(jiān)守登聞鼓院。
對于皇帝的問題的回答,都會讓皇帝感到稱心如意。
2 賜魚堂:唐代時候的翁洮,被任命為員外郎,后來隱居不愿意
作官了。皇帝想召他回朝廷做官,他于是作了《枯魚詩》作為回答,
皇帝看了詩以后,知道他絕對不會復出了,于是賞賜給他很多曲江魚.
翁 6744【江西常熟】海虞翁氏族譜一卷 (清)翁心存輯 翁同龢等補輯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南京博 江蘇常熟市圖 美國 6745【江蘇吳縣】洞庭東山翁氏世譜八卷 (清)翁同春纂修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遼寧圖 6746【江蘇吳縣】洞庭東山翁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附 翁氏廣族名賢譜合二卷 (清)翁遵讓等重輯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輯 乾隆三十年 (1765)刻本 北圖(殘) 人民大學 吉林大學 日本 美國 6747【浙江】翁氏慈象四房家譜一卷 (清)陳學照初修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注:散居慈溪、象山等地。 6748【浙江】馀姚東門翁氏家乘十卷 (清)翁學浚 翁學涵撰 清咸豐三年(1853)統宗堂活字本 十冊 北圖 6749【浙江】馀姚邑后翁氏宗譜八卷 (清)翁忠治等續(xù)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楓林永思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國 6750【浙江慈溪】翁氏宗譜一卷 (清)翁兆榮纂 清嘉慶十九年(1814)鈔本 浙江慈溪縣檔 6751【浙江慈溪】翁氏家乘一卷 (清)翁珠纂 清咸豎九年(1854)鈔本 浙江慈溪縣檔 675z【浙江慈溪】慈東駱駝橋翁寧永堂支譜十卷 (民國)翁克昌等修 民國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二冊 美國 6753【浙江常山】丹山翁氏宗譜四卷 (民國)徐燮重修 民國二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獅子口鄉(xiāng)渣瀨灣 6754【浙江蘭溪】翁氏宗譜八卷 民國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靈洞鄉(xiāng)龔塘 6755【浙江蘭溪】翁氏宗譜三卷 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板橋鄉(xiāng) 6756【福建晉江】翁氏家譜不分卷 (清)翁德修纂修 清光緒十一年(1885)鈔本 一冊 美國 6757【湖北】武昌翁氏宗譜十二卷 (清)翁允興續(xù)修 清光緒三年(1877)四勿堂木刻本 湖北竹溪縣豐壩區(qū)爛泥塘鄉(xiāng)長生村(存四卷) 6758【湖南】湘潭翁氏族譜四卷 (清)翁鍵纂修 清咸豐十一年(1862)木刻本 四冊 河北大學 6759【湖南湘鄉(xiāng)】翁氏譜紀不分卷 (清)翁大梁纂 清乾隆二十年(1755)鈔本 一冊 湖南圖 6760【湖南湘鯽】翁氏族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翁觀瀾纂修 民國八年(1919)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卷1-9) 6761【廣東潮州】翁氏家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翁輝東編輯 民國十五年(1926)鉛印本 福建圖 廣東中山圖 廣東汕頭圖 6762【廣東順德】翁氏族譜十六卷 (清)翁張憲 翁興元編 清刻本 廣東中山圖(存卷4-6) 注:記事至清乾隆五十三年,增補至清宣統二 年。 6763【廣東大埔】翁氏族譜 (清)翁鍾友序 清道光二十五年(1887)鈔本 臺灣 6764【香港新界】白沙渙翁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翁玉清修 民圖 6768 翁氏族譜四卷 (清)翁叔元纂修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纂 舊鈔本 一冊 北圖。福建福鼎桐城巖前山門口翁氏族譜,【1975】14世。珠---壽。
姓氏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為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是有明顯的區(qū)別。“姓”源于母系社會,同一個姓就表示有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系。
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從一些不同的老祖母(母系族群)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后,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系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來分別屬于兩個按不同母系血緣關系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其中炎帝姓姜,皇帝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族稱號,即列山和軒轅。
祖先
話說從頭,且自四千六百多年前的始祖黃帝談起。
黃帝是在公元前二六九八(BC 2698)年成為天下的共主的,由于長于姬水,所以以姬為姓。他有四位妃子,共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元妃螺祖,生了昌意、玄囂、龍苗三子,次子玄囂又名摯、穹桑氏、青陽氏、金天氏、少昊、或云陽風,于黃帝駕崩后繼位為天下共主,建都于現在山東的曲阜,他便是此后翁姓家族的傳世元祖。這樣,如果認真地追本溯源,天下翁姓的人的最早根源,應該就在現在的山東曲阜地區(qū)。
玄囂死后,沒有傳位于自己的兒子蛟極,而由其兄昌曰意子高陽氏繼位,就是顓頊帝。七十八年后,顓頊帝駕崩,又由蛟極的兒子俊即位,就是帝嚳。帝嚳共有后稷、堯、契、摯等子,都是構成此后龐大中華民族的最初基干,其中堯繼位為王,后稷,由于擅長相地耕農,教民種稼,被帝堯舉為農師,別姓姬氏,就是后來周朝王室的遠祖,也是今天翁姓中國人的遠祖。
后稷的農師之官,后來由其子不窟繼承,不過,當時由于夏朝的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耕稼,就丟了官,逃到西北的戎狄間,并在那里生子鞠,成為有邰之君。這位生活在戎狄間的姬鞠,依照他系,應該是自黃帝以下的第七代。
鞠的兒子公劉,成就便很大了,他雖然身處戎狄間,卻繼承祖業(yè),后修后稷之業(yè),并自土沮漆渡過渭水,遷國于幽,跟隨他遷移的百姓成群結隊。根據歷史學家的說法,其后周文王父子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帝業(yè),主要的憑借,就是公劉所奠定的穩(wěn)固基礎。
公劉是第八代,自他以下,第九代是國都于幽的慶節(jié),第十代是嗣位的皇樸,第十一代是弗差,第十二代是毀喻,第十三代是公非,第十四代是高幸,第十五代是亞幸,第十六代是叔非,第十七代是古公,第十八代是季歷,第十九代就是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的兒子也不少,于得國后分封各地為諸侯,其后他們的子孫并分別發(fā)展成群多的姓氏家族。翁姓,則是傳自用文王的長子姬發(fā),也就是周朝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周武王。翁姓的得姓始祖翁山王溢,便是用武王的玄孫,周昭王姬瑕的兒子,是自黃帝以下的第二十三代。
翁姓
翁氏的來源,可以原原本本地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圣君周文王,其是中華始祖黃帝軒轅的姬姓子孫。《姓攥》書曰:“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為氏”;《姓氏考略》書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由此可見,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至1002年之間的西周昭王之時。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兒子。
據臺灣省【翁氏族譜】載【翁山王來歷序】的記載,是這樣的:
“昔時周昭王即位三年,公元前一零五零年(BC.1050)女子,貌甚美麗,昭王悅之,納入后宮,封為翁山夫人。有一日昭王與人游玩,見白虹貫日而有孕,及至十二月生下一男,兩手握拳,三日不開,王命水澤之,兩拳即開,左手有紋曰:公,右手有紋曰:羽,王奇之曰:此神胎也。加公于羽合為翁,遂賜姓翁名溢(弘公?),食采翁山,其地屬監(jiān)官郡,后取名庶任,加封翁山王,為翁氏開基之始祖也。姬溢的被封于翁山,大約是距今兩千九百七、八十年前的事,當時的翁山,指的究竟是現在的哪個地方,由于文獻無稽,已不得其祥。不過從翁氏家族古自世傳的郡望“錢塘”看來,很可能就在今浙江省定海縣東方三十里的翁洲這個地方,唐朝時曾經設置過翁山縣,所以迄今亦名翁山。而另外根據上述“翁山王來歷序”一文中所提及的“其地屬監(jiān)官郡”,浙江的海寧縣一帶,過去也曾經有一度以監(jiān)官為地名,因此,翁姓很可能便發(fā)祥于此,成長茁壯于此,所以長時以來才以“錢塘”為整個家族的共同標志,世世代代相承相襲。
至清代,有蒙古族人卓蒙古特氏改姓為翁,使得翁姓家族得以壯大。
目前“翁”姓在我國北方不多見,但在南方,特別是閩、粵,臺灣以及南洋一帶卻是大姓,在臺灣版的百家姓中位列第四十九。
郡望堂號
郡望
臨川郡:三國的時候吳國置郡,今天的江西省撫州至南城一帶。
監(jiān)官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海寧縣一帶。
錢塘郡:也寫作錢唐,南北朝時代的陳禎明元年(西元587年)置錢塘郡。隋開皇九年(西元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
堂號
資善堂:宋代,翁甫講學於資善堂,聲名廣被朝野。
賜魚堂:唐代,翁洮曾為員外郎;后隱居,被召而不出,作《枯魚詩》作答,當時的
皇帝閱詩后知其心志,就索性賞賜他很多曲江魚。
六桂堂:“六桂堂”是一個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閩粵一帶的“六桂堂”,
出現於距今大約1000年以前的宋朝初年,而且追本溯源,統統都是翁家的子弟。翁氏的來源,提起來光彩無比,因為他們的源流,可以源源本本地追溯到3000多年的圣君周文王,是最值得自傲的黃帝姬姓子孫。
此外,翁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敦本堂”, “始平堂”,“明德堂”,“大有堂”等。
【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夏代;
望出錢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翁姓的源流和郡望。
千搜預宴;
六桂聯芳。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家翁方綱,字正三,號覃溪,晚年號蘇齋,直隸大興人。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內閣學士,曾出席千叟宴(乾隆等清代皇帝為了籠絡臣民而舉行的全是老人參加的大型酒宴,赴宴者達數千人)。精通鑒賞,經他考證題跋的著名碑帖很多;書法學歐陽詢、虞世南,謹守法度,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又能詩文,論詩創(chuàng)立了“肌理說”。著有《兩漢金石記》、《漢石經殘字考》、《復初齋文集》、《復初齋詩集》、《石洲詩話》等。
下聯典指北宋崇安人翁仲通及兒子翁彥約、翁彥深、翁彥國,孫翁挺,曾孫翁蒙之,當時人稱“六桂聯芳”。翁鐘通字濟可,歷官武平、黃巖知縣,自費買地建學校,又率民眾興修水利;翁彥約字行簡,政和年間進士,官知高郵軍,革除私販茶、鹽的弊端;公彥深字養(yǎng)源,紹圣年間進士,官右司員外郎、國子祭酒、秘書監(jiān)、太常少卿;翁彥國字端朝,紹圣年間進士,歷官御史中丞、江淮荊浙制置轉運使、江南西路經制使,曾寫信責備金人所立的傀儡皇帝張邦昌;翁挺字士特,翁彥的兒子,博學而善寫文章,政和年間官少儲監(jiān)丞,上書所陳都是朝廷急務,后因懺怒權相而罷官,自號五峰居士;翁蒙之字子功,翁彥深的孫子,南宋紹興年間官常山尉,后因得罪郡將而罷官,孝宗時官司農丞。
傳谷梁學;
詠梅花詩。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翁君傳梁之學。下聯典典指唐翁承贊詠梅花詩云:“憶得當年隨計使,馬蹄終日為君忙。”
百姓名重;
六桂望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翁德廣事典,淳熙年間(1174-1189年)任溪縣知縣。朱熹曾奏薦之,稱其“不務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愛民之實。”
下聯典指宋·翁仲通事典。翁仲通,字濟可,宗安人。知平武時,自買民地,建學以教之。
狀元門第;
帝師世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蘇省常熟市翁氏宗祠聯。全聯典指清·翁心存世家,翁家是官宦世家,有名的書香門第,翁同龢與其父翁心存均為兩朝帝師兼宰相,與其侄翁曾源都是狀元及第,當時人稱“父子宰相,叔侄聯魁”,有清一朝,似乎只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的海寧查家可以媲美。
父子宰相;
叔侄狀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
【翁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六桂流芳遠;
五侯延脈長。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六桂望重第;
百梅名高風。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父子雙進士;
明清兩狀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道光進士翁心存及其子同書,父子皆第進士。
下聯典指明狀元翁正春,清代狀元翁同和。
吟詩宜賞雨;
持卷愛聽鶯。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詩人翁春,字曙鳩,江蘇華亭人。有《賞雨茆屋詩》。
下聯典指清代學者、書畫家翁廣平,有《聽鶯居文鈔》。
騏驥思千旦;
鷦鵪老一枝。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咸豐狀元、光緒帝師傅翁同龢自題聯。
六桂家聲遠;
八壺世澤長。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xiāng)逕美村翁氏宗祠門聯。逕美村翁氏宗祠占地2000多平方米,雄偉壯觀;大門外有子孫塘,塘中央有天然香爐石,祠堂左前方是筆架山,景觀獨特,祠內懸掛二塊橫額牌匾:“都衛(wèi)府”、“竹俊品”。該祠曾失火被焚后重建。
六桂家聲遠;
百梅世澤長。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xiāng)逕美村翁氏宗祠(侃公祠)“大有堂”聯 。
-----------------------------------------------------------------
【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福生六桂家聲舊;
德應三春祿澤新。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綿世澤莫如為善;
振家聲還是讀書。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咸豐狀元、光緒帝師傅翁同龢撰題聯。
文章真處性情見;
談笑深時風雨來。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咸豐狀元、光緒帝師傅翁同龢自題聯。
煙籠古寺無人到;
樹倚深堂有月來。
——清·翁方綱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內閣學士、書法家、金石學家翁方綱撰題北京陶然亭聯。
城西風雨老樹立;
夜半星月玄談生。
——清·劉可毅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進士劉可毅贈翁佩孚聯。
萬山盡孝留賢德;
六桂聯芳傳盛名。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進士翁運標,因父赴粵失蹤,他走遍萬山中,得父骨歸葬,以孝廉聞名,官知道州。
下聯典指宋代名人翁乾度,居泉州,生六子,均中進士,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翁姓以“六桂”為堂號亦本此。
詩禮承先傳家業(yè);
文章啟后共天朝。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xiāng)梓洲村翁氏宗祠聯,祠祀本支翁氏先祖翁遠望。據說清同治某年(約1861-1865年),太平天國拜“上帝教”、排斥神佛,所到之處遇見祠堂廟宇一律燒毀。但到梓洲翁家祠堂,因見正廳有這副對聯的下聯末句內容中有“共天朝”句,與太平天國的國號“天朝”相呼應,故不但不燒還加以褒獎本宗族文才高超,并有政治先見之明。最終使翁家祠堂免遭兵燹之災。據公元2004年7月,新加坡翁氏宗親會寄與27代孫翁萌的福建莆田翁氏一支脈派世系圖引來看,梓洲翁氏系蒲田翁氏二世巨隅公后裔確認無疑。
北宋徽猷學士第;
南明副帥總戎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xiāng)梓洲村翁氏宗祠大門聯。
六桂名高光史冊;
百梅望重振家聲。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xiāng)梓洲村翁氏宗祠中堂“敦本堂”聯。
-----------------------------------------------------------------
【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地接爐峰,云騰瑞氣;
山橫筆架,星煥文章。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xiāng)梓洲村翁氏宗祠上廳聯。
家住翁源,人多壽考;
地處梓洲,物產豐饒。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xiāng)梓洲村翁氏宗祠下廳聯。
傳谷梁春秋,開來繼往;
建武平學校,易俗移風。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學者翁郡。
下聯典指宋代知縣翁仲通,字濟可,宗安人。知平武時,自買民地,建學以教之。
明基禮薦其馨,宜念秋霜春露;
德可欽容可度,當思法祖敬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xiāng)逕美村翁氏宗祠堂聯。
六桂文章,洪、江、翁、方、龔、汪分異姓;
百梅甲第,厚、恭、易、樸、廉、休乃同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福清市江陰鎮(zhèn)翁氏宗祠聯。全聯典指翁乾度六子為避難改異姓之事,在五代亂世時期,翁氏家族在朝中當大官,處在改朝換代關鍵時刻,為了防止斷子絕孫,把自己或子女分為異姓寄養(yǎng)作為掩護,待國家統一、政局穩(wěn)定之后,各子女被接回,恢復原來身份姓翁,或許有個別子女長年失蹤或遷移在臺灣、東南亞各地,未能恢復原姓翁,繁衍生息,形成了六姓原一宗的“六桂聯芳”堂號。
歷史來源
「翁」源出:
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在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恐非也)。其子孫以邑名"翁"為氏。
誰知道翁氏家族的來源
1. 源自周朝時期的姬姓,為西周昭王的后代。傳說周昭王的小兒子出生時雙手緊握,無人能掰開,直至周昭王親自嘗試,其左手掌紋呈現“公”字,右手掌紋呈現“羽”字,因此得名“翁”。翁的子孫后人也以翁為姓。2. 上古夏朝初建時期,夏王啟有一位名叫翁難乙的貴族,他被認為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3....
誰知道翁氏家族的來源
1. 源自周朝時期的姬姓,為西周昭王的后代。傳說周昭王的小兒子出生時雙手緊握,難以掰開。周昭王掰開后,發(fā)現他左手掌紋形似“公”字,右手掌紋類似“羽”字,因此給他起名“翁”。翁的子孫后代以翁為姓。2. 源自夏朝初年,夏王啟時期,有一位貴族名為翁難乙,他被認為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3. ...
有人知道翁姓族譜的來歷
1. 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帝嚳高辛氏的后代,其中一位名為丹山,號庶壬的子孫,受封于翁山,被認為是翁姓的始祖。2. 翁姓的傳承與姬姓有關,姬姓是周朝的國姓。漢代時,有臘汪鹽官郡的翁氏家族,以及京兆翁氏。3. 周朝的周昭王之子,名為弘,他的后代也以翁姓為姓。
一個歷史故事翁氏起源究竟是什么
- 堂號宋六桂堂:“六桂堂”是一個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閩粵一帶的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個姓氏。根據歷來文獻的記載,南方的這六個家族,雖然所頂的姓氏完全不同,但實際上卻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所以才會共用“六桂堂”堂名。翁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的圣君周文王,是最...
誰知道翁氏家族的來源
翁姓的來源有三:1 來源于周朝時期的姬姓。屬于西周昭王的后代。相傳周昭王的 小兒子生下來的時候雙手緊握,別人都掰不開,周昭王去掰,卻是應 手而開。只見他的小兒子的左手掌的紋路像是篆書的“公”字,右手 的掌紋像一個篆書的“羽”字。周昭王于是就給他的小兒子起名叫做 “翁”。翁的子孫...
百家姓“翁”的來歷
翁姓的起源有多個來源,包括:1. 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貴族團含翁難乙。2. 姬姓,出自西周昭王的庶子。3. 蒙古族,如翁吳特氏、翁郭里氏等,后來滿族引為姓氏。4. 滿族,如薩克達氏、翁尼哩氏等,后來有冠漢姓為翁氏者。翁姓的分布較廣,尤其在福建和臺灣地區(qū)。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錢塘(今天的浙江...
翁姓的來源
翁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52年至前1002年間的西周昭王執(zhí)政時期。周昭王是周武王姬發(fā)的曾孫,而翁氏的始祖則是他的庶子。這樣的傳承使得翁氏的來龍去脈更加清晰明了。后世多尊翁弘為翁氏的得姓始祖,以紀念這位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翁氏家族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其姓氏的淵源和傳承也充滿...
翁姓的來源和歷史
翁姓是一個典型的漢姓,其來源有一定的歷史。相傳翁姓起源于商朝時期。據文獻記載,商紂王有個名叫翁仲的臣子,他以忠誠、勇氣、才干著稱。在維護商朝中的穩(wěn)定和繁榮方面,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后來,翁仲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作為家族的姓氏,被命名為翁姓。隨著歷史的演變,翁姓逐漸流傳到了各個地方。其中...
翁氏起源
1、源于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貴族翁難乙,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啟為夏朝君王時期,有個貴族叫翁難乙,相傳為翁氏最古老的祖先。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昭王的庶子,屬于帝王賜姓為氏。相傳,周昭王姬瑕的庶幼子生下時雙手緊握,別人怎么都掰不開,惟獨周昭王去掰,應手而開。只見嬰兒左手手紋象個“公...
百家姓翁姓的起源
此后,第廿代為翁墀,廿一代為翁元祖,廿二代為翁倫元,廿三代為翁承皎,廿四代為翁蓋,廿五代為翁卯,廿六代為翁乾德,廿七代的翁弘,便是長時以來湖南、湖北、貴州、福建、兩廣、江西、浙江、江蘇、及臺灣各地翁氏家族所共奉的。 翁姓避亂改姓是翁姓的又一來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和...
相關評說:
平橋區(qū)發(fā)生: ______ 翁姓系承姬氏 堂號宋六桂堂 “六桂堂”是一個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閩粵一帶的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個姓氏.根據歷來文獻的記載,南方的這六個家族,雖然所頂的姓氏完全不同,但實際上卻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所以才會...
平橋區(qū)發(fā)生: ______ 六桂堂”是一個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閩粵一帶的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個姓氏.根據歷來文獻的記載,南方的這六個家族,雖然所頂的姓氏完全不同,但實際上卻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所以才會共用“六桂堂”堂名.千百年來...
平橋區(qū)發(fā)生: ______ 人口分布:一萬多人,分布在廣東高州,羅定,廣西容縣,芩溪,蒼梧京南.獅寨 昭平馬江,為梧州市長洲沙莊大系.廣西賀州市大平,水口鄉(xiāng),蒼梧沙頭,六堡,石橋鎮(zhèn)為日隆公大系.賀州市開山,桂嶺鎮(zhèn)為啟通公大系.(三公或為父子,叔侄兄弟資料不詳).賀州市富川縣富陽鎮(zhèn),鐘山縣清塘鎮(zhèn)大約有五百至一千人口.(沒有聯系) 湖南省江華縣,廣東省斗門縣乾務鎮(zhèn).四川省均有陀姓族人,沒有聯系.以上調查均為陀夢庚先生編陀氏族譜資料提供. 二 查大量網上資料(陶吧資料)大概與陶氏(陀闊洛氏)有一定的淵源改為陶姓. 三 根據昭平五將鎮(zhèn)駱姓所說駱姓與陀姓不分家,均為同姓. 四 陀氏人口稀少,沒有叱咤風云的人物,所以來源失考,望族中兄弟和他姓有識之士幫忙查找線索來源.
平橋區(qū)發(fā)生: ______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后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 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
平橋區(qū)發(fā)生: ______ 中國姓氏的起源 作為血脈延續(xù)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從公元前3000年中國第一個姓—風姓開始,中國的姓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遷,綿延不絕.有關專家最新研究統計結果表明,中國人曾經使用過的...
平橋區(qū)發(fā)生: ______ 洪 姓 溯 源? ?? ??一、溯源? ?? ??洪姓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傳說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堯帝時的水官.《書·堯典》載: "共工方鳩亻孱功."東漢鄭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聞,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
平橋區(qū)發(fā)生: ______ 姓氏起源: 1、四岳之后,以職官命氏.四岳,堯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 .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時,有人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上宗,相當于后來的禮部尚書.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
平橋區(qū)發(fā)生: ______ 上官: 一、尋根溯祖 1、出自羋姓.春秋時,楚懷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 關于他的傳說很多,由于人們很少知道他的身世,所以有人說他是"歲星下凡". ...
平橋區(qū)發(fā)生: ______ 一、姓氏源流 過(Guō 過)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夏朝時有諸侯封于過國,以國名為氏.據《風俗通》載:“過國,夏諸侯,后因以為氏,望出高平.”夏朝時有一個小諸侯國叫過國(在今山...
平橋區(qū)發(fā)生: ______ 江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后代. 據唐人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顓頊,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之孫;元孫即玄孫,顓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