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15歲稱為什么 古代男子15歲稱為什么?
古代男子15歲稱為束發(fā)。
束發(fā),讀音為shùfà,即系結(jié)頭發(fā)。
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束發(fā)為髻,成童;20歲時行冠禮,成年。因此用束發(fā)指代成童的年齡,即15至20歲。束發(fā)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
拓展資料:
詞語出處
1.束扎發(fā)髻。
《禮記·玉藻》:“童子之節(jié)也,緇布衣,錦緣,錦紳并紐,錦束發(fā)。”
孔穎達疏:“錦束發(fā)者,以錦為緫而束發(fā)也。”
漢劉向《列女傳·魯秋潔婦》:“潔婦者, 魯 秋胡子 妻也。既納之五日去而官于 陳 ,五年乃歸……婦曰:‘子束發(fā)辭親,往仕五年乃還。’”
2.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fā)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
《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漢賈誼《新書·容經(jīng)》:“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蹍小節(jié)焉,業(yè)小道焉;束發(fā)就大學,蹍大節(jié)焉,業(yè)大道焉。”
唐鮑溶《苦哉遠行人》詩:“去時始束發(fā),今來發(fā)已霜。”
宋陸游《上執(zhí)政書》:“某小人,生無他長,不幸束發(fā)有文字之愚,自上世遺文, 先秦 古書,晝讀夜思,以求圣賢致意處。”
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jié)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束發(fā)從仕若干季,剖劇無艱,鋤奸不懦。”
清錢謙益《南京通政司通政使林學曾授正議大夫繼妻吳氏仍前封制》:“人臣束發(fā)勵行,老而彌固,則必有賢明之助焉。”
程善之《春日雜感》詩:“我生始束發(fā),便思萬里行。”
3.指用以束發(fā)的頭飾。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晚霞》:“ 龍窩君 嘉其惠悟,賜五文袴褶,魚須金束發(fā),上嵌夜光珠。”
束發(fā)-百度百科
古代男子15歲稱為束發(fā)。束發(fā)一般15歲左右,這時應(yīng)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擴展資料:
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fā)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 漢 賈誼《新書·容經(jīng)》:“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蹍小節(jié)焉,業(yè)小道焉;束發(fā)就大學,蹍大節(jié)焉,業(yè)大道焉。” 唐 鮑溶 《苦哉遠行人》詩:“去時始束發(fā),今來發(fā)已霜。” 宋 陸游《上執(zhí)政書》:“某小人,生無他長,不幸束發(fā)有文字之愚,自上世遺文, 先秦 古書,晝讀夜思,以求圣賢致意處。”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jié)寰袁公神碑》:“(袁可立)束發(fā)從仕若干季,剖劇無艱,鋤奸不懦。”清 錢謙益 《南京通政司通政使林學曾授正議大夫繼妻吳氏仍前封制》:“人臣束發(fā)勵行,老而彌固,則必有賢明之助焉。” 程善之 春日雜詩:“我生始束發(fā),便思萬里行。”
古代男子15歲稱為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未滿周歲的嬰兒:襁褓,2、3歲的兒童:孩提,幼年兒童:垂髫,男孩7歲:韶年,男孩8歲:始齔,幼年泛稱:總角,兒童:垂髻之年,10歲以下:黃口,
10歲:幼學,13歲至15歲:舞勺之年 ,青少年:束發(fā),15歲:志學,15歲至20歲:舞象之年,男子20歲:弱冠、加冠 ,30歲:而立之年,40歲:不惑之年,50歲:知命之年,60歲: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古稀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至90歲:耄耄之年,100歲:期頤,老年:皓首或白首,長壽老人:黃發(fā) 。
未滿周歲的嬰兒:襁褓,2、3歲的兒童:孩提,幼年兒童:垂髫,男孩7歲:韶年,男孩8歲:始齔,幼年泛稱:總角,兒童:垂髻之年,10歲以下:黃口,
10歲:幼學,13歲至15歲:舞勺之年 ,青少年:束發(fā),15歲:志學,15歲至20歲:舞象之年,男子20歲:弱冠、加冠 ,30歲:而立之年,40歲:不惑之年,50歲:知命之年,60歲: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古稀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至90歲:耄耄之年,100歲:期頤,老年:皓首或白首,長壽老人:黃發(fā) 。
古代十三四歲男子稱呼
- 9歲:九齡,為9歲。- 10歲: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12歲: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15歲:及笄,指女子十五歲,表示已成年。- 20歲:加冠,指男子二十歲,行加...
十五的雅稱是什么
男子十五歲古代稱為束發(fā),女子稱為及笄之年。束發(fā):《禮記·玉藻》:“童子之節(jié)也,緇布衣,錦緣,錦紳并紐,錦束發(fā)。”及笄:特指女子15歲。“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結(jié)發(fā)用笄貫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歲。始齔:按照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小孩七八歲的時候開始換牙,“始齔”就成了換牙年齡...
古人對各年齡段的稱呼?
12、破瓜年華、碧玉年華——指16歲(女)13、舞象之年——指15~20歲 14、桃李年華——指20歲(女)15、弱冠——指20歲(男)。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16、花信年華——指24歲(女)17、梅之年——指至出嫁。18、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19、半老徐娘——指至...
古代對少年兒童的代稱是什么?
未滿周歲的兒童代稱是襁褓;2—3歲的兒童代稱是孩提;童年的代稱是總角,垂髫。8歲的男孩代稱是齠年;10歲以下的兒童代稱是黃口;10歲女童代稱是髻年。12歲女童代稱是金釵之年;13—14歲女童代稱是豆蔻年華。13—15歲兒童代稱是舞勺之年;15歲女童代稱是及笄之年;15歲男童代稱是志學之年。16歲...
1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是什么?
0歲:初度、赤子、襁褓、湯餅之期。1歲:牙牙。2歲:孩提。8歲:總角、童齜、始齔、髫年、始齔、齠年。9歲:九齡、黃口、指數(shù)之年。10歲:幼學、外傅之年。12歲:金釵之年。13歲:豆蔻、舞夕之年。15歲:及笄、束發(fā)、舞象之年、成童、鄭玄。16歲:二八、破瓜、碧玉年華。20歲:加冠、結(jié)發(fā)、...
各種年齡可以用哪個詞代替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男子20...
人生的各個年齡段稱呼?
二、年齡段為少年: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破瓜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20歲(男)——弱冠;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 梅之年。三、年齡段為中年: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
男孩年齡文言文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4. 男生21歲用文言文怎么說 0-1歲 孩提、襁褓 2-3歲 孩提 8歲 童齔[chèn]9歲 九齡 13-15歲 舞勺之年 15 束發(fā)、成童、志學 15-20 舞象之年20歲 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歲、加冠、冠年 30歲(男) 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壯室 ...
20歲叫弱冠,三十叫而立,請問15歲古代叫什么?
男子十五歲叫束發(fā),女子15歲叫豆蔻,也稱及笄或笄年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初度:周歲。《離騷》“...
古代對男子的年齡稱謂有哪些?
男子15-20歲:舞象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詞。《禮記·內(nèi)則》:“成童,舞象,學射御。”女子16歲:二八、碧玉年華、破瓜之年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晉人孫綽《碧玉歌》:“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寫出二八妙齡少女的清新美好。破瓜并非女子破身的意思,仍...
相關(guān)評說:
銅陵市變形: ______ 在古代,童年成為“總角”;男子十五歲叫“束發(fā)”,女子十五歲叫“及笄”;男子二十稱為“弱冠”;三十稱“而立”;四十稱“不惑”;五十稱“知命”;六十稱“花甲”;七十稱“古稀”;八十稱“耄耋”;一百歲稱“期頤”
銅陵市變形: ______ 古代指年齡的詞 1.總角 古時幼兒把頭發(fā)扎成像一對牛角般的小髻,稱總角.《詩經(jīng)·齊風·甫田》:“總角卯兮.”角,小髻;卯,兒童的發(fā)髻向上分開的樣子.后人 用“總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fā)下垂...
銅陵市變形: ______ 男子到了15歲:1、志學之年: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2、束發(fā):古代男童成為少年,將頭發(fā)束成一髻.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yīng)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
銅陵市變形: ______ 不滿周歲的兒童――襁褓2-3歲――孩提童年—總角,垂髫8歲(男)—齡年10歲以下... (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15歲(女)——及笄之年15歲(男) -- ...
銅陵市變形: ______[答案] 在古代,童年成為“總角”;男子十五歲叫“束發(fā)”,女子十五歲叫“及笄”;男子二十稱為“弱冠”;三十稱“而立”;四十稱“不惑”;五十稱“知命”;六十稱“花甲”;七十稱“古稀”;八十稱“耄耋”;一百歲那就成“人精”啦!
銅陵市變形: ______[答案]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
銅陵市變形: ______[答案]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shù)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簡介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
銅陵市變形: ______ 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
銅陵市變形: ______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當而立感嘆弱冠,當不惑感嘆而立...”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