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天志的原文
墨子·天志(上)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何以知之?以其處家者知之。若處家得罪于家長,猶有鄰家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shí),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惡有處家而得罪于家長而可為也?”非獨(dú)處家者為然,雖處國亦然。處國得罪于國君,猶有鄰國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shí),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誰亦有處國得罪于國君而可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猶若此其厚,況無所逃避之者,相儆戒豈不愈厚,然后可哉?且語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2),將惡避逃之?”曰:“無所避逃之。”夫天,不可為林谷幽門無人,明必見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
然則天亦何欲何惡?天欲義而惡不義。然則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于義,則我乃為天之所欲也。我為天之所欲,天亦為我所欲。然則我何欲何惡?我欲福祿而惡禍祟。若我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然則我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于禍祟中也。然則何以知天之欲義而惡不義?曰: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然則天欲其生而惡其死,欲其富而惡其貧,欲其治而惡其亂。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
曰:且夫義者,政也(3)。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是故庶人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為政(4),有士政之;士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為政,有將軍、大夫政之;將軍、大夫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為政,有三公、諸侯政之;三公、諸侯竭力聽治,未得次己而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己而為政,有天政之。天子為政于三公、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固明知;天之為政于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故昔三代圣王禹、湯、文、武,欲以天之為政于天子,明說天下之百姓(5),故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我未嘗聞天下之所求祈福于天子者也,我所以知天之為政于天子者也。
故天子者,天下之窮貴也,天下之窮富也。故于富且貴者(6),當(dāng)天意而不可不順。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然則是誰順天意而得賞者?誰反天意而得罰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湯、文、武,此順天意而得賞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此反天意而得罰者也。”然則禹、湯、文、武,其得賞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兼而愛之;我所利,兼而利之。愛人者此為博焉,利人者此為厚焉。’故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業(yè)萬世子孫(7),傳稱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稱之,謂之圣王。”然則桀、紂、幽、厲,得其罰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詬天,中詬鬼,下賊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別而惡之;我所利,交而賊之。惡人者,此為之博也;賤人者(8),此為之厚也。’故使不得終其壽,不歿其世,至今毀之,謂之暴王。”
然則何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而有之。何以知其兼而有之?以其兼而食焉。何以知其兼而食焉?四海之內(nèi),粒食之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祭祀于上帝鬼神。天有邑人,何用弗愛也?且吾言殺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殺無辜者誰也?則人也。予之不祥者誰也?則天也。若以天為不愛天下之百姓,則何故以人
與人相殺,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也。
順天意者,義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然義政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篡小家,強(qiáng)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無所不利,故舉天下美名加之,謂之圣王。力政者則與此異,言非此,行反此,猶幸馳也(9)。處大國攻小國,處大家篡小家,強(qiáng)者劫弱,貴者傲賤,多詐欺愚。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不利無所利,故舉天下惡名加之,謂之暴王。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輪、匠執(zhí)其規(guī)、矩,以度天下之方員,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jì),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于仁義,則大相遠(yuǎn)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天志(中)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為仁義者,則不可不察義之所從出。”既曰不可以不察義之所欲出,然則義何從出?子墨子曰:“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何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曰:義者,善政也。何以知義之為善政也?曰: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是以知義之為善政也。夫愚且賤者,不得為政乎貴且知者;然后得為政乎愚且賤者(1)。此吾所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
然則孰為貴?孰為知?曰: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
今天下之人曰:“當(dāng)若天子之貴諸侯,諸侯之貴大夫,傐明知之(2),然吾未知天之貴且知于天子也。”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貴且知于天子者,有矣。曰: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天子有疾病禍祟,必齋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則天能除去之。然吾未知天之祈福于天子也。此吾所以知天之貴且知于天子者。不止此而已矣,又以先王之書馴天明不解之道也知之。曰:‘明哲維天,臨君下土。’則此語天之貴且知于天子。不知亦有貴、知夫天者乎?曰: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shí)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3)。”既以天之意以為不可不慎已,然則天之將何欲何憎?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qiáng)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cái)相分也。又欲上之強(qiáng)聽治也,下之強(qiáng)從事也。”上強(qiáng)聽治,則國家治矣;下強(qiáng)從事,則財(cái)用足矣。若國家治,財(cái)用足,則內(nèi)有以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為環(huán)璧珠玉,以聘撓四鄰。諸侯之冤不興矣,邊境兵甲不作矣。內(nèi)有以食饑息勞,持養(yǎng)其萬民,則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故唯毋明乎順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則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cái)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shí)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且夫天子之有天下也。辟之無以異乎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nèi)也。今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nèi)也,夫豈欲其臣國、萬民之相為不利哉!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攻小家,欲以此求賞譽(yù),終不可得,誅罰必至矣。夫天之有天下也,將無已異此。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都則伐小都,欲以此求福祿于天,福祿終不得,而禍祟必至矣。然有所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則夫天亦且不為人之所欲,而為人之所不欲矣。人之所不欲者,何也?曰:疾病禍祟也。若已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是率天下之萬民以從事乎禍祟之中也。故古者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憎(4),以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是以天之為寒熱也,節(jié)四時(shí)、調(diào)陰陽雨露也;時(shí)五谷孰(5),六畜遂,疾災(zāi)、戾疫、兇饑則不至。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shí)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意不可不慎也。”
且夫天下蓋有不仁不祥者,曰:當(dāng)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祥者。今夫天,兼天下而愛之,撽遂萬物以利之,若豪之末,非天之所為也(6),而民得而利之,則可謂否矣(7)。然獨(dú)無報(bào)夫天,而不知其為不仁不祥也。此吾所謂君子明細(xì)而不明大也。
且吾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者,有矣。曰:以磨為日月星辰(8),以昭道之;制為四時(shí)春秋冬夏,以紀(jì)綱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長遂五谷絲麻,使民得而
財(cái)利之;列為山川溪谷,播賦百事,以臨司民之善否;為王公侯伯,使之賞賢而罰暴,賊金木鳥獸(9),從事乎五谷絲麻,以為民衣食之財(cái),自古及今,未嘗不有此也。今有人于此,歡若愛其子,竭力單務(wù)以利之,其子長,而無報(bào)子求父(10),故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仁不祥(11)。今夫天,兼天下而愛之,撽遂萬物以利之,若豪之末,非天之所為,而民得而利之,則可謂否矣。然獨(dú)無報(bào)夫天,而不知其為不仁不祥也,此吾所謂君子明細(xì)而不明大也。
且吾所以知天愛民之厚者,不止此而足矣。曰殺不辜者,天予不祥。不辜者誰也(12)?曰人也。予之不祥者誰也?曰天也。若天不愛民之厚,夫胡說人殺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此吾之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也。
且吾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者,不止此而已矣。曰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有之;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亦有矣。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誰也?曰:若昔三代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者是也。堯、舜、禹、湯、文、武,焉所從事?曰:從事“兼”,不從事“別”。兼者,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qiáng)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觀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謂天德。聚斂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義也。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不止此而已,書于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后世子孫,曰:“將何以為?將以識(shí)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皇矣》道之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shí)不知,順帝之則。”帝善其順法則也,故舉殷以賞之,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譽(yù)至今不息。故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既可得留而已(13)。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是也。桀、紂、幽、厲,焉所從事?曰:從事別,不從事兼。別者,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亂小家,強(qiáng)劫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觀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無所利,是謂天賊。聚斂天下之丑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義也。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不止此而已,又書其事于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后世子孫,曰將何以為?將以識(shí)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太誓》之道之曰:“紂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棄厥先神祗不祀,乃曰:‘吾有命。’無廖■務(wù)天下(14),天亦縱棄紂而不葆。”察天以縱棄紂而不葆者,反天之意也。故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既可得而知也。
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辟人無以異乎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也。今夫輪人操其規(guī),將以量度天下之圜與不圜也,曰:“中吾規(guī)者,謂之圜;不中吾規(guī)者,謂之不圜。”是以圜與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則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將以量度天下之方與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謂之方,不中吾矩者,謂之不方。”是以方與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則方法明也。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文學(xué)、出言談也。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觀其言談,順天之意,謂之善言談;反天之意,謂之不善言談。觀其刑政,順天之意,謂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謂之不善刑政。故置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墨白也。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shí)將欲遵道利民,本
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順也。順天之意者,義之法也。”
墨子·天志(下)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所以亂者,其說將何哉?則是天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何以知其明于小不明于大也?以其不明于天之意也。何以知其不明于天之意也?以處人之家者知之。今人處若家得罪,將猶有異家所以避逃之者;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處人之家,不戒不慎之,而有處人之國者乎?”今人處若國得罪,將猶有異國所以避逃之者矣;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處人之國者,不可不戒慎也。”今人皆處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將無所以避逃之者矣;然而莫知以相極戒也(1)。吾以此知大物則不知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惡。”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惡者,何也?天欲義而惡其不義者也。何以知其然也?曰:義者,正也。何以知義之為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我以此知義之為正也。然而正者,無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為正(2),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為正,有諸侯正之;諸侯不得次己而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為政,有天正之。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于天之正天子也。是故古者圣人明以此說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天子賞罰不當(dāng),聽獄不中,天下疾病禍福,霜露不時(shí),天子必且■豢其牛羊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禱祠祈福于天,我未嘗聞天之禱祈福于天子也。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貴于天子也。是故義者,不自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曰:誰為知?天為知。然則義果自天出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
曰: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何以知兼愛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無有遠(yuǎn)靈孤夷之國(3),皆■豢其牛羊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茍兼而食焉,必兼而愛之。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內(nèi),故愛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愛越之人。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愛天下之人也。
且天之愛百姓也,不盡物而止矣。今天下之國,粒食之民,殺一不辜者,必有一不詳。曰:“誰殺不辜?”曰:“人也。”“孰予之不辜?”曰:“天也。”若天之中實(shí)不愛此民也,何故而人有殺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且天之愛百姓厚矣,天之愛百姓別矣,既可得而知也。何以知天之愛百姓也?吾以賢者之必賞善罰暴也。何以知賢者之必賞善罰暴也?吾以昔者三代之圣王知之。故昔也三代之圣王,堯、舜、禹、湯、文、武之兼愛之天下也。從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天以為從其所愛而愛之,從其所利而利之,于是加其賞焉,使之處上位,立為天子以法也,名之曰圣人。以此知其賞善之證。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之兼惡天下也,從而賊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詬侮上帝、山川、鬼神。天以為不從其所愛而惡之,不從其所利而賊之,于是加其罰焉。使之父子離散,國家滅亡,抎失社稷(4),憂以及其身。是以天下之庶民,屬而毀之。業(yè)萬世子孫繼嗣,毀之賁,不之廢也,名之曰失王。以此知其罰暴之證。今天下之士君子欲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
曰:順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別也。兼之為道也,義正;別之
為道也,力正。曰:“義正者,何若?”曰:大不攻小也,強(qiáng)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若事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無所不利,是謂天德。故凡從事此者,圣知也,仁義也,忠惠也,慈孝也,是故聚斂天下之善名而加之。是其故何也?則順天之意也。曰:“力正者,何若?”曰:大則攻小也,強(qiáng)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壯則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方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賊害也。若事上不利天,中不利鬼,下不利人,三不利而無所利,是謂之賊。故凡從事此者,寇亂也,盜賊也,不仁不義,不忠不惠,不慈不孝,是故聚斂天下之惡名而加之。是其故何也?則反天之意也。
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為儀法,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也。今輪人以規(guī),匠人以矩,以此知方圜之別矣。是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為儀法,吾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之去義,遠(yuǎn)也!何以知天下之士君子之去義遠(yuǎn)也?今知氏大國之君寬者然曰:“吾處大國而不攻小國,吾何以為大哉?”是以差論蚤牙之士,比列其舟車之卒,以攻罰無罪之國,入其溝境,刈其禾稼,斬其樹木,殘其城郭,以御其溝池,焚燒其祖廟,攘殺其犧牷。民之格者,則剄拔之(5),不格者,則系操而歸(6),丈夫以為仆圉、胥靡,婦人以為舂酋。則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為不仁義,以告四鄰諸侯曰:“吾攻國覆軍,殺將若干人矣。”其鄰國之君,亦不知此為不仁義也,有具其皮幣,發(fā)其綛處(7),使人饗賀焉。則夫好攻伐之君,有重不知此為不仁不義也,有書之竹帛,藏之府庫,為人后子者,必且欲順其先君之行,曰:“何不當(dāng)發(fā)吾府庫,視吾先君之法美?”必不曰“文、武之為正者,若此矣”,曰“吾攻國覆軍,殺將若干人矣。”則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為不仁不義也。其鄰國之君,不知此為不仁不義也。是以攻伐世世而不已者。此吾所謂大物則不知也。
所謂小物則知之者,何若?今有人于此,入人之場園,取人之桃李瓜姜者,上得且罰之,眾聞則非之。是何也?曰:不與其勞,獲其實(shí),已非其有所取之故。而況有逾于人之墻垣,抯格人之子女者乎!與角人之府庫,竊人之金玉蚤累者乎(8)!與逾人之欄牢,竊人之牛馬者乎!而況有殺一不辜人乎!今王公大人之為政也,自殺一不辜人者,逾人之墻垣,抯格人之子女者,與角人之府庫,竊人之金玉蚤累者,與逾人之欄牢,竊人之牛馬者,與入人之場園,竊人之桃李瓜姜者,今王公大人之加罰此也;雖古之堯、舜、禹、湯、文、武之為政,亦無以異此矣。今天下之諸侯,將猶皆侵凌攻伐兼并(9),此為殺一不辜人者,數(shù)千萬矣!此為逾人之墻垣,格人之子女者,與角人府庫,竊人金玉蚤累者,數(shù)千萬矣!逾人之欄牢,竊人之牛馬者,與入人之場園,竊人之桃李瓜姜者,數(shù)千萬矣!而自曰:“義也!”
故子墨子言曰:“是蕡我者(10),則豈有以異是蕡黑白、甘苦之辯者哉!今有人于此,少而示之黑,謂之黑;多示之黑,謂白。必曰:‘吾目亂,不知黑白之別。’今有人于此,能少嘗之甘,謂甘;多嘗,謂苦。必曰:‘吾口亂,不知其甘苦之味。’今王公大人之政也,或殺人,其國家禁之。此蚤越有能多殺其鄰國之人(11),因以為文義。此豈有異蕡黑白、甘苦之別者哉!”
故子墨子置天之以為儀法。非獨(dú)子墨子以天之志為法也,于先王之書《大夏》之道之然:“帝謂文王,予懷明德,毋大聲以色,毋長夏以革,不識(shí)不知,順帝之則。”此誥文王之以天志為法也(12),而順帝之則也。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shí)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者,當(dāng)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天之志者,義之經(jīng)也。
��置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墨白也。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shí)將欲遵道利民,本
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順也。順天之意者,義之法也。”
百家爭鳴中,最神秘的學(xué)派是哪個(gè),它的一些思想流傳至今?
《呂氏春秋·去私篇》記:“墨者巨子腹?[tūn],居秦,其子殺人。惠王曰:‘先生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誅矣。’腹?對曰:‘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王雖為賜,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這個(gè)講的就是墨家首領(lǐng)腹?的兒子在秦國殺了人,秦惠...
《墨子》簡介
詳情請查看視頻回答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qiáng)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這段話是誰說的?
墨子是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戰(zhàn)國時(shí)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xué)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gè)農(nóng)民出身的哲學(xué)家,創(chuàng)立了墨家學(xué)說,墨家在先秦時(shí)期的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xué)”。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jié)葬...
舉起偏,不為黨的翻譯
翻譯:推舉他的下屬,而不是勾結(jié)。原文:君子謂祁奚于是能舉善矣。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白話譯文:君子認(rèn)為祁奚在這件事情上能夠推舉賢人。推薦他的仇人,而不諂媚;推立他的兒子,而不偏袒;推舉他的下屬,而不是勾結(jié)。此文出自戰(zhàn)國·宋·墨翟《墨子·兼愛下》...
墨子的“扣則鳴、不扣必鳴”是什么意思?翻譯下
翻譯:敲打會(huì)發(fā)出聲響,不敲打就不會(huì)發(fā)出聲音,好象鐘一樣,敲擊它就響,不敲就不響。原文節(jié)選: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計(jì)國家百姓所以治者而為之,必計(jì)國家百姓之所以亂者而辟之。”然計(jì)國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何以知其然也?上之為政,得...
慎人文言文含義
——《墨子·天志中》 夫侵主而產(chǎn)怨,此失君之所慎也。 ——《管子·任法》 主安近之,則慎比而不邪。——《荀子·仲尼》 百官慎職,而莫敢愉綖。 ——《呂氏春秋·勿躬》 不足,此皆所以慎產(chǎn)也。——《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上》 媚茲一人,應(yīng)侯慎德。 ——《淮南子·繆稱》 2、又如:慎比(順從親近)...
規(guī)文言文
——《詩·沔水》序·箋圓曰規(guī),方曰矩。 ——《楚辭·離騷》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墨子·天志上》圓者中規(guī),方者中矩。 ——《荀子·賦》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荀子·勸學(xué)》(3) 又如:規(guī)繩(規(guī)矩繩墨);規(guī)旋(如圓規(guī)般旋轉(zhuǎn));規(guī)輪(圓規(guī)和車輪);規(guī)軸(圓規(guī)之軸。
多言何益乎全文翻譯
【多言何益】漢語成語譯文 子禽向老師請教道:“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蛤蟆、青蛙,日日夜夜不停地鳴叫,嘴都干了,舌頭都疲勞了,就算這樣(叫)人們還是不聽。現(xiàn)在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shí)啼叫,天下人都被叫醒了,按時(shí)起身。多說話有什么好處呢?只有在切合時(shí)機(jī)的情況下說話才有用。”【原文...
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的四大顯學(xué)是什么?(急)
重視文化傳承(明鬼),掌握自然規(guī)律(天志)。道家是中國先秦時(shí)期的一個(gè)思想派別。代表人物有伏羲、女媧、神農(nóng)、黃帝、伊尹、許由、巢父、老子、列子、莊子、慎到、楊朱、王詡等。道家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rèn)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無所不容,不所不包,和諧統(tǒng)一等,...
求墨家的詩句,故事,巨子,背景,還有人物~~
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lǐng)導(dǎo),其紀(jì)律嚴(yán)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例如巨子腹的兒子殺了人,雖得到秦惠王的寬恕,但仍堅(jiān)持“殺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腹朜殺子 原文 墨者①有鉅子②腹〈黃享〉③,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長矣,非...
相關(guān)評(píng)說:
朝陽區(qū)液壓: ______ 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貴且知于天子者,有矣.曰: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 翻譯:墨子說道:“我有知道上天比天子還尊貴而且聰明的理由.即是:天子為善,上天能夠賞賜他;天子行暴,上天能懲罰他.這句話出自...
朝陽區(qū)液壓: ______ 1、墨家是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邪靈、非樂、節(jié)葬、節(jié)用等觀點(diǎn).墨家以兼愛為核心,以節(jié)用、尚賢為支點(diǎn),創(chuàng)立了幾何、物理、光學(xué)成就卓著的學(xué)派.墨學(xué)在先秦時(shí)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xué)”.戰(zhàn)國時(shí)期百家爭鳴,被稱為“非儒即墨”.2、墨子死后,墨家分為三派:祥符墨、祥符墨、鄧玲墨.墨子的弟子們根據(jù)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了他的語錄,編成了一本書《墨子》.本文,墨子簡介及《墨子》介紹,墨子簡介到此就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朝陽區(qū)液壓: ______ 魯班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 《墨子-天志上》說:輪匠執(zhí)其規(guī)矩,以度天下之方圓.規(guī)矩,即圓規(guī)及曲尺.曲尺由...
朝陽區(qū)液壓: ______[答案] 墨子熱心救世,其學(xué)說的基本內(nèi)容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皆為救世術(shù).墨子圍繞救世這一目標(biāo)而闡發(fā)的尚賢、尚同等相互關(guān)聯(lián),不可分割、替代,給我們認(rèn)識(shí)其理論體系的核心帶來了巨大困難.學(xué)者們見仁...
朝陽區(qū)液壓: ______ 墨子崇天志、主明鬼,因此顯然對鬼神持一與孔子不同的態(tài)度.在《墨子》中常合言“天鬼”.若果認(rèn)為墨子是小生產(chǎn)者思想的代言人,那么墨子重新?lián)炱鸨豢鬃釉谟幸庾R(shí)的放棄的鬼神天帝之信仰確實(shí)發(fā)人所思.在《墨子》中,鬼神思想貫徹于...
朝陽區(qū)液壓: ______ “其曲中規(guī)”,出自荀子《勸學(xué)》意思是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guī)的標(biāo)準(zhǔn).規(guī):角度,法則,標(biāo)準(zhǔn).原文是“……木直中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雖有(yòu)槁暴(pù),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
朝陽區(qū)液壓: ______ 儒家看待“天”和“鬼神”的態(tài)度是“敬鬼神而遠(yuǎn)之”.而墨家認(rèn)為,“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在墨子看來,儒家學(xué)說之所以會(huì)“喪天...
朝陽區(qū)液壓: ______ 轉(zhuǎn)自百度百科 詩詞原文 《墨子》:“甘瓜蒂苦,天下無全美.”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解釋為:再甘甜的瓜,瓜蒂都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沒有十全十美的.說明任何事物沒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同:甘瓜蒂苦,天下無全美也 編輯本段 墨子...
朝陽區(qū)液壓: ______ “明鬼”是墨家思想之一,亦為《墨子》一書篇名之一.《墨子》中高舉鬼神,并認(rèn)為其能賞善罰惡.墨子以為天下亂之肇因乃“疑惑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不明乎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因而欲“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則必須明辨鬼神之有無.墨子列舉古代的傳聞、古代圣王對祭祀的重視,以及古籍中鬼神禍福罰賞之史例有關(guān)記述,以證明鬼神的存在和靈驗(yàn).墨子“明鬼”的目的,主要是想借助超人間的權(quán)威以限制當(dāng)時(shí)統(tǒng)治集團(tuán)的殘暴統(tǒng)治.和“天志”一樣,墨子“明鬼”思想是其“兼愛”、“非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達(dá)到“兼愛”、“非攻”的外在力量,是他推動(dòng)學(xué)說的工具.“天志”和“明鬼”思想反映了下層被壓迫人民的正義要求,是民眾意志的曲折表現(xiàn),具有強(qiáng)烈的現(xiàn)實(shí)批判力量.
朝陽區(qū)液壓: ______ 原文: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xiàn)十金.” 公輸盤曰:“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