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今天是這次佛學(xué)講座的最后一天,我所要講的題目是“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樣?”涅槃是我們學(xué)佛的人千辛萬苦所希望求得的,一個美好圓滿幸福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歸宿。但是一般人由于不了解涅槃的意義,對涅槃生出種種的誤解。例如我們常常看到挽聯(lián)上寫著“得大涅槃”,或者聽人家說:“氣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把涅槃當(dāng)作是死亡的意思。如果涅槃是死亡的話,那么我們辛苦學(xué)道,求證涅槃,只不過為了追求死亡,豈不是太荒謬可笑了嗎?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與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脫境界。有一些小乘外道把消滅、消失、虛無當(dāng)作涅槃。例如六師外道的苦行派說:“身盡福盡,名為涅槃。”小乘的經(jīng)量部說:“諸受陰盡,如打火滅,種種風(fēng)止,名為涅槃。”毗世論師:“無和合者即離散,離散即涅槃。”認為五陰幻滅、形骸壞異就是涅槃。其實把涅槃當(dāng)做死亡、消滅、消失、虛無都是錯鋘的見解,不但不了解涅槃的真諦,也曲解了佛教精深的教義。當(dāng)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證悟宇宙人生真理,成正等正覺,這種正等正覺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關(guān)系的對立,超越時空的障礙,而證悟了生命永恒無限的境界。為什么要追尋涅槃呢?因為人的生命在時間上只不過短短幾十年歲,白云蒼狗,無非夢境,在空間上也不過是七尺肉身之軀,“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不過幾斛”,面對著這樣有限的生命,如果我們能證悟涅槃,就等于突破時空的藩籬,將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間,“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充滿于一切時間,“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這樣的生命無所不在、無處不有,就可以超越死亡和無常的恐懼,在無限遼闊的時空中生生不息了。所以,在涅槃的境界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物我相應(yīng),人我一如,無須嫉妒計較,更沒有嗔恨分別的存在。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涅槃就是泯除了人我關(guān)系、時空障礙和物量對待的一種無上光明境界,涅槃就是我們大家清凈的本性,真實的自我!現(xiàn)在我分成四個重點,從涅槃的釋名、種類開始談起,來和各位說明涅槃以后究竟是怎么樣的境界。一.涅槃的種類和意義“涅槃”,就是佛教四圣諦“苦集滅道”中的“滅諦”。“滅”并不是一般觀念里消滅、幻滅的“滅”;涅槃的“滅”,應(yīng)該包括動詞的滅和名詞的滅。動詞的滅是指滅除了煩惱、痛苦、人我、是非、差別、障礙等種種無明;滅除之后的滅,就是名詞的滅,代表寂滅無染的世界,那便是充滿快樂、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世界。對于“涅槃”的解釋,我們又可以從四方面來說它:(一)從涅槃同義異名的詮釋來解說1、從否定意義來詮釋涅槃:像《法蘊足論》對涅槃的解釋就有“無為、無邊、無漏、無生、無住、無作、無滅、無起、無染……”等四十三種說法;《四諦論》則有“無壞、無失、無等、無礙、無求、無上、無量、無憂……”等六十六種解釋,這些都是從否定層面的觀點來詮釋涅槃的意蘊。2、從肯定意義來詮釋涅槃:《法蘊足論》有“真實、彼岸、微妙、寂靜、恒在、安穩(wěn)、勝義、至善、稀有……”等五十種解釋;《四諦論》則有“解脫、超絕、唯一、圓滿、清凈、最上、真諦、真如、態(tài)度……”等四十六種解法,這些都是從肯定的觀點直接對涅槃作廣義的詮釋。3、各種經(jīng)典的說法-則各具經(jīng)義上的不同風(fēng)貌:《大涅槃經(jīng)》說:“佛性”就是涅槃。《華嚴經(jīng)》上講:一切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法華經(jīng)》里面說:最上的一乘道就是涅槃。在《般若經(jīng)》里,“理無所知、無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楞嚴經(jīng)》則說:證顯了“理絕動靜”即是涅槃。《維摩經(jīng)》中的“十地不二法門”就是涅槃。《勝鬘經(jīng)》里說“如來藏”、“自性清凈心”也是涅槃。另外,禪宗的證得“本來面目”就是涅槃。各家經(jīng)典對于涅槃的詮釋,雖然名義各異,可是理實無二,都是指這個“清凈自性、真實本體”。我們學(xué)佛法,主要的是要凈化自己,找回自己真實的涅槃。在座的各位有沒有找到自己真實的涅槃呢?我且提出四個題目來考考大家,從《雜阿含經(jīng)》中對涅槃的四個定義,來看看自己印證了多少涅槃:第一:貪欲的心掃除凈盡就是涅槃。第二:嗔恨的心清除滌盡就是涅槃。第三:愚癡、無明、邪見之心去除蕩盡即是涅槃。第四:煩惱、是非之心破除泯盡即是涅槃。四題一百分,請問大家得了多少?及不及格呢?如果對涅槃的境界把握得還不夠,那就要多多努力加緊修持了。(二)從涅槃本身的意義來解說《雜阿含經(jīng)》中說:“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可見涅槃首在破除貪嗔癡,斷滅一切煩惱。《大毗婆娑論》說涅槃的意義是“煩惱滅,三火息;三相寂,離諸趣。”因此,一切煩惱滅盡,貪嗔癡三毒火止息;解脫相、離相、滅相三相寂然,也就是無生死相、無涅槃相,無相亦無無相;并且遠離五趣六道輪回受生之苦,這種災(zāi)患永盡的境地就是涅槃的境地。玄奘大師將涅槃譯為“圓寂”。圓,指圓滿,應(yīng)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指泯寂,一切污染的習(xí)氣、煩惱都泯除了,這便是涅槃的真諦。我們常說“人生無常”,可是,在這個無常里面有一個恒常的涅槃。人生是苦,而涅槃卻是絕對的快樂。人生無我,因為這個“我”不究竟,而涅槃有我,因為涅槃里的“我”是真我;人生很污穢、煩惱,而涅槃是我們最究竟、最清凈的本性樂土。我們用最平易的話來說明: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 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 涅槃是人類思想最深究的探討。 涅槃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人生。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歸宿。 涅槃是快樂之境、幸福之地。 涅槃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 涅槃是常樂我凈最美滿的境界。(三)從涅槃的特性來解說我們知道涅槃是什么之后,再從各種的經(jīng)典中,選取證悟涅槃的圣者對涅槃的描繪,來說明涅槃的特性。從前人的圣言量里,我們知道涅槃有十大特性:1、涅槃如蓮花-蓮花在佛教里被視為最潔凈的花朵,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最足以代表君子的特質(zhì),不能離開淤泥而生長,但是卻不被淤泥所染。涅槃也和蓮花一般,不為一切煩惱所污染,涅槃不能遠離生死而證得。2、涅槃如水-涅槃具有水的清涼性,能熄滅一切煩惱熱苦;涅槃更具有水的止渴性,猶如雨澆旱土,能解除我們對愛欲的渴望。3、涅槃如解毒藥-涅槃是一切被煩惱毒物所苦的眾生安養(yǎng)生息之處,猶如袪除百病的甘露靈藥,能滅除世間一切苦惱病癥。4、涅槃如大海-大海對于一切尸骸沒有愛憎之念,涅槃也是一樣的遠離煩惱形骸,無所掛礙,這就是涅槃的“無愛憎”;大海浩瀚無際,沒有此岸彼岸之分,容納百川而不溢,涅槃廣大無邊,也能包容眾生而不壅塞。大海澄清,是蕓蕓眾生的生長之地;涅槃無垢,能滅盡煩惱染污,也是證得大自在、擁有大神力的大阿羅漢的安住處。大海無法斗量,泛起朵朵浪花;涅槃也無法計度,叢叢綻生妙華,盛開出種種廣大、清凈、智慧的解脫之花。5、涅槃如食物-食物能維持我們的生命,使身體強壯康健;能證得涅槃的人也沒有老死,能享無量壽,使生命的光輝臻于永恒。涵攝食物能增加體力,證得涅槃?wù)撸嗄茉鲩L神通力。 食物可以養(yǎng)顏滋容,使我們?nèi)莨鉄òl(fā),涅槃則能美化我們的道德容顏。食物能解除饑餓衰弱,涅槃也能去除一切痛苦的饑餓、衰弱,鎮(zhèn)靜眾生的煩惱和憂慮。6、涅槃如虛空-涅槃就像虛空,不生、不死、不老、不去,不被征服也不為盜賊所奪,更不被任何東西掛礙。所以涅槃的境界無邊無際,不住一處而遍于一切處,不依一物而為一切物所依,足以讓圣者自由自在行于其中的。7、涅槃如摩尼寶珠-涅槃就像摩尼寶珠,能放出美麗的光輝,使人人歡喜,滿足眾人的一切欲求。8、涅槃如赤栴檀-赤栴檀是最希有難得的奇樹,涅槃也如赤栴檀,擁有無與倫比的芬芳,能讓圣者也為之贊嘆。9、涅槃如醍醐-涅槃的味道如何呢?它就像醍醐灌頂,具有道德的美麗光彩,有戒行的芬芳香氣,還有美味可口的滋味。10、涅槃如山峰頂-涅槃又像高高聳立的山峰頂,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也一樣卓然不動,任何的煩惱惡賊都難以攀登。峰頂上土質(zhì)堅實,所有煩惱、痛苦的種子都不能生長,是完全脫離一切有漏污染的境界。(四)從涅槃的種類和層次來解說在佛經(jīng)里面,涅槃是有層次等級之分的,如同教育有小學(xué)、中學(xué)、大學(xué)等不同的階段,每個學(xué)習(xí)階段的境界也都各不相同。我現(xiàn)在就把涅槃的種類,按照深淺的層次一一向各位說明:1、庸俗的涅槃-印度有一位外道,吃飽飯后,就志得意滿的拍拍自己的肚子說:“這就是涅槃!”,生病的人病好了之后享受安樂,就說他涅槃了;窮苦的人撿到七寶財物,生活舒適起來,也說進入涅槃境了;膽小的人本來畏懼外緣,后來有所皈依而不怕了,也說是證得涅槃。像這種偏重飽食、健康、財富、依靠之類的涅槃,都是以滿足物欲享樂為主,談不上精神的不朽,是世俗境界的涅槃。世俗的涅槃因為建立在變化不定的外緣上,所以隨時會消失,會有反效果,享有的時間也很短暫,以前面提到的涅槃十大特性來看,勉強只具備十分之一二而已,這種庸俗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2、有余依涅槃-庸俗的涅槃只是小學(xué)程度,有余依涅槃就是中學(xué)水準的涅槃。在有余依涅槃的境界里,雖然還有肉體存在,仍有饑寒苦樂,可是,心性能斷盡一切煩惱,不受饑寒苦樂的影響,平靜安然面對人生世事,這就是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雖已破除我執(zhí)、斷盡煩惱,但還不能真正進入無苦的天地,因為還有一個身體在,餓了要吃、冷了要穿,會疲勞、會辛苦,易老、易病,還不是完全究竟的涅槃。但是能證入有余依境界,就不會因身苦而引起憂愁煩惱等心苦,在證入法性時,也能即身體驗到不生不滅的法味。在世界各地,包括西藏甚至我們臺灣,證得有余依涅槃的人還是有的。我現(xiàn)在舉出兩位已證得涅槃的人介紹給大家:一個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葉尊者,他雖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但身體還活在這個世界上。大迦葉尊者奉了佛陀的慈命,捧著佛陀的袈裟衣缽,要等到六十七億年以后,彌勒菩薩降生成佛,龍華三會時,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交給彌勒菩薩;幾十年前,法國的柏克森博士在雞足山大迦葉尊者涅槃的地方還見過尊者,并且皈依在他的座下。另外一位是十八羅漢中的長眉羅漢,也就是阿彌陀經(jīng)中的賓盧頗羅墮尊者,他奉了佛陀慈命,要在末法時期度化癡迷眾生;我在中國的佛教高僧歷史里,曾經(jīng)三次翻到有關(guān)長眉羅漢的記載,如東晉時候的道安法師就曾經(jīng)與長眉羅漢對答過,這兩位尊者至今還住世接引大眾,真是希有微妙的事。3、無余依涅槃-這種涅槃的境界是大學(xué)的階段了,這時候,業(yè)報已盡,身體亦無,身與心的組合都離散了,不再引發(fā)新的身體、新的苦果,而能將自己的真如本性流露于造化之間,與萬事萬物合而為一,無跡可尋,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dāng)念,無邊剎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就是說明這種通天人、合內(nèi)外的無余依涅槃。在《增一阿含經(jīng)》中,曾經(jīng)記載通天梵志尊者證得神通,能一眼看出各人的宿命和造化,如果有人指著一堆死人的骸骨請他辨認,他只稍略看一眼,就立刻可以斷知這是某人某人的,死于某年某月,絲毫沒有差錯。有一次,佛陀指著一堆骷髏要他辨認,梵志凝神看了很久,天上地下三世十方都辨認過了,就是看不出是誰,也不知死因及往生處所,佛陀才開示他:“這是已經(jīng)證悟涅槃的人,他的精神已經(jīng)提升到無始無終、無內(nèi)無外的光明世界,能夠無生無死,契理契機,橫遍十方,貫通法界;所以,你無法從他遺留下來的骨灰中辨識出來,因為他就是東方世界普香山的南優(yōu)陀延比丘!”可見證得無余依涅槃的阿羅漢,是無法從肉身滅處來指認的,因為他早就業(yè)盡報息,完全不受凡身牽系掛礙了。4、大涅槃-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如來的法身。勝鬘經(jīng)中說;“法身即如來大般涅槃的體”,大涅槃是諸佛的法界,是諸佛甚深的禪定,也就是常樂我凈的境界。《法華經(jīng)》里面也有一段闡釋解說:“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說過了上面四種涅槃的層次后,我還要順帶講說一下唯識家所講說的四種涅槃。這四種涅槃是:1、自性清凈涅槃-一切的法相真如,雖然會受外在的影響而有污染的情形,但是法身自性是清凈不變的,具有無數(shù)無量的微妙功德,可以無聲無滅,澄明虛空,一覽無遺。這個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萬物眾生平等共有的,與一切法不一不異,任何人都可以不假外求的證得這個清凈自性。2、有余依涅槃-與前面所說的有余依涅槃相同,這時真如已脫離煩惱障,雖然還有微苦所依未滅,但是種種煩惱都已經(jīng)了斷,不再受眾苦交迫了。3、無余依涅槃-能出離生死輪回苦海,煩惱既斷,余依亦滅,所有微苦皆已離盡,和前面講的“無余依涅槃”相同。4、無住涅槃-如前面的“大涅槃”一般,此時真如已出所知障,以大悲大智而應(yīng)化世間,圓融無礙。因為有真正的慈悲心胸,所以不會貪著于涅槃境界的安樂,而能觀照眾生疾苦,倒駕慈航,常為眾生的依怙。有了真實的般若智慧,必然不會沾滯于生死輪回的空假,而能覺知諸法的虛妄,引導(dǎo)迷津,常為眾生的明燈。經(jīng)上說:“因智慧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能夠證悟無住涅槃,就能悲智雙運、染凈俱超。好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樣,包容一切而不自以為包容,擁有一切而不自以為擁有,這種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薩不住一法而善運一切法的涅槃妙境。從以上各種涅槃的層次,可以了解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證得,如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早已證悟了涅槃,只是還有身體的依報在,為有余依涅槃;八十歲在娑羅雙樹下寂滅證入的是無余依涅槃;而佛陀五十年間行化各地、接應(yīng)群機,過的是無著無染的無住涅槃生活,這種住而不住、應(yīng)化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大涅槃。我們講完了涅槃的種類和層次以后,為了使各位能更深一層的了脫塵勞、求斷嗔恚,我接下來還要講“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二.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我們眾生住在世間,住在五欲六塵的煩惱里,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里,可是大家知道涅槃之后的菩薩、羅漢住在哪里嗎?佛經(jīng)里面說:“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月現(xiàn)前。”就是說涅槃的菩薩是在虛空之中。各位一聽到住在虛空之中,心里也許立刻就會想到“什么都沒有了、什么都消失了”的那種虛空,心里會感到害怕?不要怕!因為對證悟涅槃的菩薩來說,這個虛空是無所不在的空,無處不有的空,無相無不相的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那種千古亙在常存的空,住世時是一種清凈滿月的人格,出世時是一種自在明星的天慧;你如果懂得涅槃,那么,虛空宇宙之間,無處不為你的法身自性所遍滿,畢竟空的境界,就是“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安住之所。佛經(jīng)上曾經(jīng)記載了這樣一段典故:有一次,唐順宗問佛光如滿禪師佛涅槃后的情形說:“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無住,佛今在何處?”禪師就回答他:“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凈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意思就是說:佛的法身遍滿虛空,理體常住于清凈真如海里,是無為而為,無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識見忖度。而唐順宗不了解“無住而住”的涅槃境界,就繼續(xù)問禪師: “佛向王宮生,佛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皈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因為順宗只從一般世俗的色身生滅去體會佛陀的存在問題,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體是無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滿禪師又再一次開示他說:“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佛陀的法身等然虛空,沒有生滅缺漏,只是我們一般人用世俗膚淺的眼光去分別,起了迷妄之情,以為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滅現(xiàn)象,反而不能體悟這個等然虛空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滅的。事實上佛為了救度眾生的一大事因緣,從真如而來應(yīng)化于世;因緣既盡則滅向真如而去,而法身“如來”、“如去”,不增不滅,佛陀這種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縱然是禪定功夫深厚的大菩薩,如果還有一絲不毫的迷情貪住,也無法到達涅槃的清凈世界,金碧峰禪師愛缽幾乎失卻慧命的公案,就是一個佐證:他雖然成道證悟了,能夠放下對其他諸緣的貪愛,唯獨對于這個吃飯用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細地把玉缽收好,然后才安心地進入禪定的境界里。有一次,閻羅王因為他的世壽終了,便差幾個小鬼要來捉拿金碧峰禪師,金碧峰預(yù)知時至,就進入甚深禪定的境界里,幾個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得;眼看沒有辦法向閻王交差,就去請教土地公,請他幫忙想個計謀,使金碧峰禪師出定。土地公想想說:“這個金碧峰,最喜歡他的玉缽,假如你們能夠想辦法拿到他的玉缽,他心里掛念,就會出定了!”小鬼們一聽,就趕快找到金碧峰的玉缽,拼命地搖動它;金碧峰一聽到他的玉缽被搖得澎澎地響,心一急,趕忙出定來搶救,小鬼見他出來了,就拍手笑道:“好啦!現(xiàn)在請你跟我們?nèi)ヒ婇愅醢桑 苯鸨谭宥U師剎那間大徹大悟,了知一時的貪愛幾乎毀了他的千古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千古名偈:“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煉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當(dāng)下進入了無住涅槃的境界。所以要進入涅槃的虛空境界,必須不染一絲迷情妄念,如此進入涅槃空境,則凡情不能擾,世道不足慮,就能無處不安住了。涅槃雖然是遠離世俗而安住虛空之中,可是這個澄明空境卻并非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證得,那么這個離俗而又住世的涅槃生活,又是什么樣的內(nèi)容呢?下面我就和各位談?wù)勀鶚勚蟮膶嶋H生活面貌。住世的涅槃生活,至少要能隨遇而安、隨緣而住、隨心自在、隨機應(yīng)化:1、隨遇而安的生活-像六祖慧能大師悟真法之后,為了避開四處爭奪衣缽的人,在獵人隊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每天雖然也隨著獵人們到深山打獵,可是只要一看到有什么小動物誤入陷阱,總會設(shè)法開網(wǎng)放生,又常常在休息的時候?qū)ΛC人們宣說佛法慈悲大意。逢到獵人們把打來的野獸升火煮食的時候,慧能大師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樹葉、野菜回來,寄在鍋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說:“我只吃肉邊菜!”這樣刻苦艱難的群居生活,慧能過了十五年猶不以為苦,因為他早已體證涅槃常樂的妙諦,所以能隨所遇而逍遙自在,安住于不說法而隨時說法,不持戒而處處持戒的境界。2、隨緣而住的生活-涅槃之后的生活,是一種隨緣而住的生活。像釋迦牟尼佛,他雖然證得了有余依涅槃,可是依照金剛經(jīng)的記載,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他隨緣而住的六度生活:“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穿衣、托缽、乞食、用飯、洗腳、打坐的生活,表面上看起來是最庸俗平常的生活,可是在佛法上,佛陀卻完整的顯現(xiàn)了涅槃境界的隨緣生活:著衣,是身上放光;托缽,是手中放光;入舍衛(wèi)城依次行乞,是足底放光;吃飯,是口中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皆放般若智慧光。像佛陀這樣證悟涅槃的人,也一樣要吃飯、睡覺,一樣有行住坐臥,并不排斥世間生活,可是一粥一飯之中,早已泯除世間的貪愛癡迷,涵蘊著隨緣而化的般若光芒,心月孤明,光吞萬象,是與平常人的吃飯睡覺不一樣的。3、隨心自在的生活-證得涅槃的人,既然已經(jīng)住于畢竟空境,對于眼前身旁的煩惱障礙,能夠觀照它的無常性空,自然不執(zhí)取一法而生起愛憎心;心平行直,無處不自在,就是火宅欲海也變成了清涼安樂的國土。像《維摩經(jīng)》里的維摩詰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過的便是這種住于紅塵而不染一塵、自在灑脫的生活。焦芽敗種的小乘行者,不能了知諸法空性,怕是姹紫嫣紅,唯有大乘根基的大菩薩,才能“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4、隨機應(yīng)化的生活-真正的涅槃生活不是只求自己完成,能夠隨遇而安、隨緣而住、隨心自在,對境不起迷惑而已,還要積極的投入世間,以無上的智慧方便隨機度化眾生、成就有情。我們看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手持楊枝遍灑清涼,以甘露法水止熄眾生熱惱渴愛的火宅,這就是隨機應(yīng)化的涅槃生活。社會上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以為我們信仰佛教應(yīng)該離群索居、遺世獨立,眾生也不管,社會也不管,國家也不管,每日茹素持齋、斂眉靜坐就是佛教了,這種想法與佛陀隨機應(yīng)化的精神大相違背。佛陀證悟之后,并沒有耽住于涅槃的快樂境界之中,五十年間風(fēng)塵仆仆地往來恒河兩岸,踏著滾滾黃沙,走進眾生的家中,把佛法的甘霖也帶入眾生干涸的心田。今日我們佛教徒要秉持佛陀度眾的大悲愿,走出山林投入社會,隨機應(yīng)化,回饋眾生,使我們的社會更祥和利樂,充滿幸福。涅槃之后的應(yīng)化生活,可以說是儒家“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是地藏王菩藏“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隨機而應(yīng)化的普濟眾生、紹隆佛法,這才是涅槃的真正生活。三.涅槃的體驗與求證講到這里,各位一聽涅槃之后的生活是這樣安然自在、自由逍遙的生活,一定也很希望證得涅槃,了脫生死苦海。我現(xiàn)在就從怎樣知道有涅槃開始說起,來跟各位談?wù)勄笞C涅槃的方法和實例。我們?nèi)绾尾拍苤烙心鶚劦哪兀窟@個問題很難具體答覆,就好像有人問你:“大海的水有多少?海里的魚蝦生物有多少?”讓人覺得有無從答起之苦,因為這問題浩瀚得超出了我們認識的領(lǐng)域,已經(jīng)不是純知識的問題了。同樣地如果有人問:“涅槃的形態(tài)怎么樣?位置怎么樣?年數(shù)怎么樣?”這些問題也沒有辦法用譬喻、數(shù)目來表示,因為涅槃不是依靠俗世的任何事物形成的。非已生、非未生、非當(dāng)生、非過去、非現(xiàn)在、非未來;非前五根所能識別,涅槃超越有漏世間的一切對待,涅槃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能用語言文字來直接描繪的。但是,經(jīng)由對佛法層層漸進的證悟,我們還是可以體驗到涅槃的存在。就像我們不能用手捕捉風(fēng),可是我們確知有風(fēng)存在;同樣地,我們雖然不能以色彩、形狀來表示涅槃,卻可以經(jīng)由種種實證來體悟涅槃的存在。涅槃如虛空無法把捉,不能限定,超越我們感官的經(jīng)驗世界,涅槃就是佛的境界,“若人欲識佛境界,當(dāng)凈其意如虛空”,在這個清凈的大智心里面,我們可以真真實實地體驗到涅槃的存在。涅槃雖然不能經(jīng)由經(jīng)驗世界的見聞覺知而獲得,但是我們也無法否認它的存在性,譬如我們看不見微塵細菌,但是不能否定虛空中到處充塞著微塵細菌的事實。我們雖然無法馬上體證涅槃,可是從一些已經(jīng)證得涅槃境界的圣者教示中,可以確信涅槃是真實存在的。好比我們身體完好、四肢健全,但是當(dāng)我們見到有人手腳被切除,痛苦得一聲聲凄慘哀號呻吟不絕時,便感同身受,覺得痛苦無比。涅槃就像火一樣,不住在東西南北上下,可是兩木摩擦?xí)r火苗即生,我們的清凈自性涅槃也一樣;當(dāng)我們顯發(fā)般若大智,以無限的慈悲之心,去感同眾生的苦厄,解除眾生的疑難時,我們的涅槃自性也能像火苗般熊熊燒起,遍滿十方宇宙,無所不在。因此從常存亙在的大悲心、大智心處,都可以印證有涅槃存在。那么,我們又如何求證涅槃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從以下三點來跟各位說明求證涅槃的方法:1、依于戒行——彌蘭陀王問經(jīng)里面有一段話,大意是:求道者若安住于戒行,精進修行,無論住于何處,皆可實證涅槃。如人有眼睛,立于何處,皆可看見虛空,涅槃以戒行為住所。因此只要我們以戒為師,精進修持,假以時日,就可以證得涅槃。2、依三法印修——我們要想求成佛道,必須遵循佛陀的教誨,諦觀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教理,了解諸法的空幻,對于一切萬有現(xiàn)象,心中不起絲毫貪戀畏懼之念,止滅一切塵沙般的煩惱,不執(zhí)不取、能所俱亡,能夠如此,便能到達諸法靜寂、愛執(zhí)壞滅的涅槃境界。3、依三學(xué)、四攝、六度而學(xué)——欲修涅槃境,便要以“戒、定、慧”安止我們的身心,用“慈顏、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作為應(yīng)化度眾的方便法門,并且從日常行住坐臥生活的平易處,精進修持六度生活,日日攝心守正,時時轉(zhuǎn)迷成悟,成就無量清凈功德、無邊殊勝力量,圓滿了大般若智慧,具足種種利生弘法的妙用,同于大乘涅槃所行。盡管求證涅槃的方法各自不同,但古德先賢證得涅槃的實例卻是真實不虛的。大家聽到這里,也許會這樣想:那些都是道行高深的大德圣賢,我們凡夫俗子怎么能及得上他們呢?如果各位有這種想法,那就好像認為大龍眼樹結(jié)的果實像橘子大,小龍眼樹結(jié)的果比葡萄小一樣,是一種妄執(zhí)的錯覺。在佛教里,人人可成佛;涅槃也是一樣,人人能修證;我們從古德先賢證得涅槃的實例中,可以證明這一點:1、證悟涅槃與年齡無關(guān)-佛經(jīng)里面記載,須跋陀羅到一百二十歲才證得涅槃,而舍利弗的弟子均頭沙彌,七歲的時候就證得了涅槃,可見證悟涅槃的關(guān)鍵,在于心智是否成熟,和世間的年齡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2、證悟涅槃與智愚無關(guān)-一個人能不能證悟涅槃,只看你能不能將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出來,與我們所謂的智慧、愚癡、聰明、笨拙世智辯聰是沒有關(guān)系的。所以最聰明的舍利弗能證得涅槃,最笨拙的周利槃陀伽也一樣可以證得涅槃。各位有心想求成佛道的,應(yīng)該對自己抱有無限的信心,依照佛法修持,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將自己的真如寶礦采掘出來。3、證悟涅槃與時間無關(guān)-例如憍陳如是佛陀頓悟以后最先度化的五大弟子之一,幾天之內(nèi)就證得涅槃;而根器較鈍的周
格嫻是什么意思?
“格嫻”一詞源于佛教,意為“寧靜、清凈、無所牽掛”。在佛法中,格嫻是涅槃之后的境界,是擺脫生死輪回,達到徹底解脫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無論外在發(fā)生什么變化,內(nèi)心都不會動搖,保持著沉穩(wěn)的狀態(tài)。不同的佛教流派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但無論是哪種方法,達到格嫻的關(guān)鍵在于打破心中...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佛教的最高境界叫做涅盤。涅盤,華譯為圓寂,圓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是寂滅一切惑業(yè)。即是修行得道的圣者,形體滅盡,入于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涅盤是梵語,正音為波利匿縛男,舊云涅盤,今順古亦云涅盤。又名泥洹,或云涅盤那,皆音之訛略,或楚夏不同。舊譯為滅度,或云寂滅、無為、解脫、安樂...
佛家的虹化是否就是飛升?還是涅磐?涅磐和飛升有什么區(qū)別呢?
回歸本心本質(zhì),質(zhì)空同體,空間融合,不生不滅,即名涅槃。非是外道,有為執(zhí)身相境界。大般涅槃經(jīng) 佛言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言。如來無常。云何當(dāng)知是無常耶。如佛所言。滅諸煩惱名為涅槃。猶如火滅悉無所有。滅諸煩惱亦復(fù)如是。故名涅槃。云何如來為常住法不變易耶。如佛言曰。離諸有...
請問佛經(jīng)里面講的“涅槃”具體是指什么?
佛經(jīng)中指的這個涅槃不僅僅是擺脫輪回的痛苦,它是一種具體可以證道的境界。這個境界離開了眾生的執(zhí)著妄想,斷除了所有的煩惱,所以他就沒有痛苦的這種執(zhí)著,它是一種境界。而且是人人可以修道的一種境界,涅盤具有常樂我凈四德,這種境界里是完全離苦的,任何東西傷害不了他,而且是清凈的,所以這是一種...
涅盤和死亡、圓寂有什么不一樣?
死亡只是說我們的神識脫離出我們的肉身,還要去受報,還要輪回,而涅槃是一種永恒,達到的一種永遠解脫,不得諸煩惱,樓上有人說去極樂世界叫做圓寂,其實不完全是,很多修持的高僧大德,可以去他方世界,游布十方,善行方便,一樣叫圓寂,在這個世界修行圓滿了,走了,到該去的地方去了,...
沒有輪回和涅槃的區(qū)別
輪回又稱流轉(zhuǎn)、輪轉(zhuǎn)、生死輪回,意思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zhuǎn)動不停,循環(huán)不已。佛教其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即永遠在“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中生死相續(xù),無有止息地循環(huán)。2.涅槃,佛教語,梵語的音譯。正覺的境界,在此境界...
涅槃的解釋
涅槃是修證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證結(jié)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種涅槃可為修行人證得:本來自性清凈而有染污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證有余依涅槃與無余依涅槃,不能證得本來自性清凈而有染污涅槃與無住處大涅槃。小乘修行者由斷我見后,修行斷除我執(zhí),能夠證得的最高境界名為阿...
十法界中的菩薩有幾個等階?十法界中的佛相當(dāng)于圓教哪個等位的菩薩
十是法云地,就是十地圓滿地,具足眾妙功德,斷除一切煩惱障礙,已經(jīng)進入法身圓滿的境界,法云是個譬喻:證得法身,智慧就象天空的云一樣,滿布天空,降大法雨,使眾生得到滋潤,大地得到清涼,到此時煩惱障所知障的現(xiàn)行和種子,徹底伏除,進入金剛道。 等覺 金剛道以后就是第六位叫等覺,此時就是成佛的預(yù)備階段,即是一生...
如何達到涅槃境界?
修行到達無佛無心無法境界。眾生既我,我既眾生境界。
佛教里面哪個級別的法師之死被稱為涅盤?
moneyin師兄 您好!涅盤不是指人,在二乘法中,涅盤一定是指滅盡五陰自我所獨存的本際自住境界。若是在大乘法中,則菩薩不需滅盡自我,就能現(xiàn)觀此涅盤與五陰不即不離,現(xiàn)觀此涅盤之本來性、中道性、清凈性、無我性,即是大乘法中的本來自性清凈涅盤。而大乘與二乘之涅盤并無差別,只是菩薩親證...
相關(guān)評說:
岳促18477581184: 佛經(jīng)名句(禪意又唯美的句子)
縉云縣起模:
______ 一、佛經(jīng)禪意唯美的句子: 我們要走的路,有著太多的不確定,他人的一句勸誡,... ——星云大師13、人生中,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
岳促18477581184: 有佛法就有辦法(關(guān)于有佛法就有辦法的簡介)
縉云縣起模:
______ 1、《有佛法就有辦法(改變?nèi)松姆饘W(xué)課)》精選了星云大師、圣嚴法師、南懷瑾等近當(dāng)代比較受歡迎的12位佛學(xué)大師,結(jié)合現(xiàn)代人的心理訴求,從人生幸福、人生煩惱、立世智慧、生命抉擇、人生得失等12個人們最關(guān)注的角度入手.2、將他們的佛心禪語精編成12堂佛學(xué)課,以最簡潔淺白、優(yōu)美凝練的文字表達甚深微妙的佛法禪機,以幫助讀者頓悟煩擾本源.3、汲取心靈力量,化解人生悲苦煩惱.
岳促18477581184: 《武動乾坤》的等級境界是怎么劃分?
縉云縣起模:
______ 淬體九重、地元境、天元境、元丹境、造化三境(造形境、造氣境、造化境)、涅槃境、生死玄境(生玄境、死玄境)、轉(zhuǎn)輪境、輪回境、祖境.《武動乾坤之英雄出少年...
岳促18477581184: 涅槃后還可以“觀”嗎?阿羅漢沒見性,見到的境界是空世界嗎 -
縉云縣起模:
______ 修行人修行觀修,就是為了得證菩提涅槃.觀修是因涅槃是果.阿羅漢是見性了的,不是沒見性,只是見性不究竟.阿羅漢的見性就是證到的是諸法空性,就是你說的境界的空性.但還不究竟,沒有證得法空,還有一個法執(zhí).究竟的見性是諸法一如.
岳促18477581184: 星云大師的徒弟為何都是女的 -
縉云縣起模:
______ 末法時期,一切都顛倒了.以前學(xué)佛人男眾多女眾少,年輕人多,年老的少.如今顛倒了,女眾多男眾少,年老的多,年輕人少.而且是比例失調(diào).不是星云大師的徒弟都是女修行人,是男修行人太少了.說的佛門的悲哀,更是眾生的悲哀啊!
岳促18477581184: 星云大師:人開悟后是什么樣子 -
縉云縣起模:
______ 沒有開悟的人描述不出開悟的境界,開悟的人從不承認自己開悟了,除非你自己親自去開悟,否則永遠不可能體會出開悟的境界.
岳促18477581184: 星云大師 做人的三個層次 -
縉云縣起模:
______ 做人的第一層次:知足. 知足,就是要知足常樂,就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只有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在哪里,在對自己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面對當(dāng)今社會的瞬息萬變,我們無論是品嘗失敗還是收獲成功,都能夠坦然面對,不會失去信...
岳促18477581184: 星云大師的星云有什么意思?星云大師的法號星云為何叫做星云有什么意
縉云縣起模:
______ 把我的理解試著說一說:星,云,都是自然界的一種存在.以佛教來說,也都是“相”.星者,天上渚星,可以理解為各界諸佛,神性力量的一種展現(xiàn)或者象征吧.云者,動的云團,天空中的帶來雨的“過客”.佛教認為事物是流變的,而且我們?nèi)粘8兄氖挛?也都是一種“相”.而云是一種可以降下甘霖的運動的事物,或者說,也是和安詳,神性,慈悲有某種連接的”相“.或者,可以把星云連在一起,那就聯(lián)想到宇宙了.佛教認為宇宙和諸佛是相聯(lián)系的,同樣星云也可以讓我們聯(lián)想到一種宇宙力量,或者說星云作為一種宇宙現(xiàn)象,也會讓我們聯(lián)想到諸佛的神性,和佛教的”空性”的理論,和“明性”的理論.謹供參考.我也算不上佛教徒,你可以去請教高人或者高僧大德再為你解.
岳促18477581184: 當(dāng)佛進入涅槃境界后還有追求么? -
縉云縣起模:
______ 佛的涅槃,是不生不滅的境界,與小乘阿羅漢的偏真涅槃不同,后者涅槃后就銷聲匿跡,雖然不再輪回,但再也無法在世上度眾生了.所以,佛的涅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中有動,動中有定,出污泥而不染.佛的定,就是沒有妄想心、分別心、執(zhí)著心;佛的動,就是為眾生說法或示現(xiàn)10方佛土度化無量眾生.簡單說,就是既能忙忙碌碌地做事,又能內(nèi)心一塵不染.
岳促18477581184: 有舍才有得 - - 《舍得》讀后感 -
縉云縣起模:
______ [有舍才有得--《舍得》讀后感]有舍才有得--《舍得》讀后感時間:2010-07-01作者:陳更新點擊:最近剛看完星云大師的《舍得》,細細品味之余,感慨良多,有舍才有得--《舍得》讀后感.星云大師的人生從江蘇揚州起步,12歲出家,22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