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弘正文言文
1. 田弘正,字安道.父廷和文言文翻譯
翻譯如下: 田弘正,字安道,平州(今河北盧龍)人,前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之侄。
少讀儒書,善騎射,頗通兵法。初為魏博牙內(nèi)兵馬使,節(jié)度使田季安以其得士心,出為臨清(今河北臨西)鎮(zhèn)將。
元和七年(八一二)十月,季安病重,其子懷諫年幼,因召弘正復原職。季安卒,將士呼噪作亂,請弘正主持軍政。
弘正歸順朝廷,憲宗授魏博節(jié)度使,封沂國公。原名興,憲宗賜今名。
弘正欲變河朔舊風,于使府建書樓,藏書萬余卷,常與賓佐講論古今,以忠義為己任。十年,唐廷討伐淮西;十一年,討伐成德;十三年,討伐淄青,弘正皆奉詔出兵,以功加同平章事。
十五年十月,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卒,其弟承元歸順朝廷,弘正奉詔移鎮(zhèn)成德。次平七月,其隨從親兵二千人被遣返魏博。
成德軍亂,弘正被殺。卒年五十八歲。
全文如下: 田弘正(764年-821年),本名興,字安道,平州盧龍(今河北盧龍)人,唐朝中期藩鎮(zhèn),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堂侄,相州刺史田廷玠之子。 田弘正原為魏博軍衙內(nèi)兵馬使,后被士卒擁立為主,率六州之地歸順朝廷,被任命為魏博節(jié)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沂國公。
此后,田弘正效忠于朝廷,先后征討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累功進封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進封中書令,改任成德節(jié)度使。
但由于御下不嚴,家族生活奢侈,引起將士不滿。長慶元年(821年)七月,成德軍亂,田弘正遇害,贈太尉,謚號忠愍。
2. 文言文閱讀:田弘正,本名興.少習儒書,
田弘正(764年一821年),原名興,字安道,平州盧龍(今河北盧龍)人,唐朝中期藩鎮(zhèn),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堂侄,相州刺史田朝廷的兒子。
田弘正原為魏博軍隊牙內(nèi)兵馬使,后來被士兵擁立他為皇帝,率領六州之地歸順朝廷,被任命為魏博節(jié)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沂國公。這以后,田弘正效忠于朝廷,先后討伐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積功進封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進封中書令,改變?nèi)纬傻鹿?jié)度使。但由于御下不嚴,家族生活奢侈,引起將士不滿。
長慶元年(821年)七月,成德軍亂,田弘正遇害,追贈太尉,謐號忠愍。李:魏人之所以富裕而不能通曉圣人教化的人,由田原因。
李純:田宏正,受天地之正性,明君臣的大節(jié),文武才能貫穿,認識探究古今。熙百志以立身,堅一心事奉主,如果從長期積累,遇到事就明顯。
在大家明白,帶領運行,于是提六郡的地方,首先革除兩河的風。以及濱海擁兵,徵師問罪,又能長驅(qū)直入義軍,直達虜城。
一鼓而兇惡之徒奪去魂魄,二戰(zhàn)而元兇傳首,永清氣氛,功績卓然。元稹:田宏正開始把六州的多,歸于朝廷,打開先帝的雄圖,改變河朔的舊習俗,除去殘暴,昭宣惠和,愛別人如同自己,如果你養(yǎng)士,安撫教育,一定要以忠孝為先,因此魏國的軍隊,一年就知道恩,二年,知禮儀,三年就知道彼此讓給了道。
所以南征淮西蔡州,向東攻打青州、齊州,北方平定趙地,元勛豐功偉績,都是從魏師。劉:朝廷動亂,在法律制度是否恰當,形勢得失而已。
秦國人背叛上,法律制度喪失;漢勃興,形勢得到了。我看開元之政舉,制服蠻夷;天寶的方法減弱,于是淪四海。
玄宗一失去了權勢,橫流沒有救援,地分在盜賊,身上傳播到九夷。河朔二十多個州,最后為盜洞,田氏兇險,不到人心。
而周弘正、孝忠,非常了解臣子的節(jié)操,沂國力量善無回復,是天意的好混亂惡治嗎!王夫人的:田弘正的輸周忱在王室,不忠貞的真摯的,由于很多的不服從,而在朝廷來鞏固自己的。蔡東藩:王承元調(diào)任鎮(zhèn)守而成德安,劉總棄官而盧龍安,合以魏博田弘正,謹守朝廷旨意,北方的叛亂,差不多休息了,唐朝廷才激勵他使變,果然胡為嗎?田弘正與成德有矛盾,不應輕易遷徙,張弘靖有文字沒有武,更不應輕易調(diào),一個變化突然站起來,一變再乘,到起復田布,再讓遭遇災禍,既然殺害他的父親,又殺害他的兒子,弘正與分布,雖然從來沒有失去,重要的是唐朝廷處置失當?shù)膯栴}。
3. 烏重胤 潞州牙將也古文閱讀答案
【原文】
烏重胤,潞州牙將也。元和中,王承宗叛,王師加討。潞帥盧從史雖出軍,而密與賊通。時神策行營吐突承璀與從史軍相近,承璀與重胤謀,縛從史于帳下。是日,重胤戒嚴,潞軍無敢動者。憲宗賞其功,授潞府左司馬,遷懷州刺史,兼充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
會討淮、蔡,用重胤壓境,仍割汝州隸河陽。自王師討淮西三年,重胤與李光顏掎角相應,大小百余戰(zhàn),以至元濟誅。就加檢校尚書右仆射,轉(zhuǎn)司空。蔡將有李端者,過溵河降重胤。其妻為賊束縛于樹,臠食至死,將絕,猶呼其夫曰:“善事烏仆射。”其得人心如此。(選自《舊唐書·列傳一百十一》)
【翻譯】
烏重胤,是潞州的牙將。元和年間,(契丹人成德(河北正定)軍節(jié)度王武俊(735年-801)長子繼任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士真(759年-809年)之子)王承宗反叛朝廷,朝廷派軍隊加以討伐。潞帥(昭儀節(jié)度使)盧從史雖然已經(jīng)出兵,但暗中與王承宗互通消息。(因為)當時(宦官左)神策軍行營中尉吐突承璀與盧從史的軍隊相近,(所以)他與烏重胤謀劃到盧從史的營帳抓捕他。這天,烏重胤(進行全軍)戒嚴,潞州軍隊沒有敢輕舉妄動的。唐憲宗嘉獎烏重胤的功勞,封他為潞州府左司馬,升任懷州刺史,兼任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
(后來)恰逢討伐淮州、蔡州(兩地的叛軍),唐憲宗命令烏重胤(率軍)逼近叛軍邊境,又將汝州劃歸給(他節(jié)度的河陽)。自從朝廷軍隊征討淮西開始的三年間,烏重胤與(忠武軍節(jié)度使)李光顏互為犄角,互相配合,(經(jīng)過)大小一百多次戰(zhàn)斗,最終吳元濟被殺。烏重胤因功加封檢校尚書右仆射,接著轉(zhuǎn)任檢校司空。(當時)蔡州的叛將(吳元濟部)有一個叫李端的,渡過溵河投降烏重胤。他的妻子被叛賊抓住綁到樹上,臠食至死(將她的肉切成小塊一塊一塊地吃掉,一直到她徹底死掉),(李端的妻子)在將要斷氣時,還高喊她丈夫道:“好好侍奉烏重胤仆射!”烏重胤得人心就像這樣。
4. 文言文(《新唐書·列傳第十六》)
頃之,李景儉以酒得過宰相,造坐與飲,出為朗州刺史。開后鄉(xiāng)渠百里,溉田二千頃,民獲其利,號"右史渠"。召授侍御史,知彈奏。請復朱衣豸冠示外廡,不聽。夏州節(jié)度使李祐拜大金吾,違詔進馬,造正衙抨劾。祐曰:'吾夜入蔡州擒吳元濟,未嘗心動,今日膽落于溫御史。"遷左司郎中,知御史雜事,進中丞。
大和二年,內(nèi)昭德寺火,延禁中"野狐落",野狐落者,宮人所居也,死者數(shù)百人。是日,宰相、兩省官、京兆尹、中尉、樞密皆集日華門,督神策兵救火所及,獨御史府不至。造自劾曰:"臺系賊,恐人緣以構奸,申警備,乃得入。臣請入三十直,崔蠡、姚合二十直,自贖。"宰相劾造不待罪于朝,而自許輕比,不可聽。有詔皆奪一月俸。
造性剛急,人或忤己,雖貴勢,亦以氣出其上。道遇左補闕李虞,恚不避,捕從者笞辱。左拾遺舒元褒等建言:"故事,供奉官惟宰相外無屈避。造棄蔑典禮,無所畏,辱天子侍臣。凡事小而關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則亂所由生。遺、補雖卑,侍臣也,中丞雖高,法吏也;侍臣見陵則恭不廣,法吏自恣則法壞。聞元和、長慶時,中丞呵止不半坊,今乃至兩坊,謂之籠街。造擅自尊大,忽僣擬之嫌,請得論罪。"帝乃詔臺官、供奉官共道路,聽先后行,相值則揖。中丞傳呼不得過三百步。造彈擊無所回畏,威望隱然,發(fā)南曹偽官九十人,主史皆論死。遷尚書右丞,封祁縣子。
興元軍亂,殺李絳,眾謂造可夷其亂,文宗亦以為能,乃授檢校右散騎常侍、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許以便宜從事。帝慮其勞費,造曰:"臣計諸道戍蠻之兵方還,愿得密詔受約束,用此足矣。"許之。命神策將董仲質(zhì)、河中將溫德彝、合陽將劉士和從造。而興元將衛(wèi)志忠、張丕、李少直自蜀還,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乃用八百人自從,五百人為前軍。既入,前軍呵護諸門。造至,欲大宴,視聽事,曰:"此隘狹,不足饗士。"更徙牙門。坐定,將卒羅拜,徐曰:"吾欲聞新軍去主意,可悉前,舊軍無得進。"勞問畢,就坐,酒行,從兵合,卒有覺者,欲引去,造傳言叱之,乃不敢動。即問軍中殺絳狀,志忠、丕夾階立,拔劍傳呼曰:"悉殺之!"圍兵爭奮,皆斬首,凡八百余人。親殺絳者,醢之;號令者,殊死。取百級祭絳,三十級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漢江。監(jiān)軍楊叔元擁造靴祈哀,造以兵衛(wèi)出之。詔流康州。叔元,始激兵亂者也,人以造不戮為恨。以功加檢校禮部尚書,賜萬縑賞其兵。
入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東都留守。俄節(jié)度河陽。奏復懷州古秦渠枋口堰,以溉濟源、河內(nèi)、溫、武陟四縣田五千頃。召為御史大夫。方倚以相,會疾,不能朝,改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尚書右仆射。
兄邈,弟遜。邈,長慶、大和中,累以拾遺、補闕召,不應。遜嘗為邑宰,解印綬去。
造子璋。璋以父蔭累官大理丞。陰平吏盜官物,而焚其帑,璋刺得其情,擢侍御史,賜緋衣。遷婺州刺史,以政有績,賜金紫。徙廬、宋二州刺史。宣州逐鄭薰也,崔弦調(diào)淮南兵討之,以璋為宣州刺史。事平,就拜觀察使,擢武寧節(jié)度使。銀刀軍驕橫,累將姑息,而璋政嚴明,懼之,相率逐璋,詔徙邠寧節(jié)度,歷京兆尹。璋素強干,鉏宿弊,豪右懾服,加檢校吏部尚書。同昌公主薨,懿宗誅醫(yī)無狀者,系親屬三百余人。璋與劉瞻極諫,貶振州司馬,嘆曰:"生不逢時,死烏足惜!"仰藥死。
彥博裔孫廷筠,少敏悟,工為辭章,與李商隱皆有名,號"溫李"。然薄于行,無檢幅。又多作側(cè)辭艷曲,與貴胄裴諴、令狐滈等蒲飲狎昵。數(shù)舉進士不中第。思神速,多為人作文。大中末,試有司,廉視尤謹,廷筠不樂,上書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執(zhí)政鄙其為,授方山尉。徐商鎮(zhèn)襄陽,署巡官,不得志,去歸江東。令狐綯方鎮(zhèn)淮南,廷筠怨居中時不為助力,過府不肯謁。丐錢揚子院,夜醉,為邏卒擊折其齒,訴于綯。綯為劾吏,吏具道其污行,綯兩置之。事聞京師,廷筠遍見公卿,言為吏誣染。俄而徐商執(zhí)政,頗右之,欲白用。會商罷,楊收疾之,遂廢卒。本名岐,字飛卿。
--------------------------------------
謝謝采納哦
5. 就是有關于歐陽修得到并修改修改昌黎先生文集這個內(nèi)容的文言文,
1.十歲時偶然接觸:
《記舊諱文后》: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fā)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
2.校勘始末:
《唐田弘正家廟碑跋尾》:余家所藏書萬卷,惟《昌黎集》是余為進士時所有,最為舊物。自天圣以來,古學漸盛,學者多讀韓氏,而患集本訛舛。惟余家本,屢更校正,時人共傳,號為善本,及后集錄古文,得韓文之刻石者,如羅持神、黃陵廟之類,以校(余家)集本,舛謬尤多。若田弘正碑,則又尤甚。蓋由諸本不同,往往妄加改易,以碑校集(印本與刻石多同,當以為正),初未必誤,多為校讎者妄改之。乃知文字之傳,久而轉(zhuǎn)失其真者多矣。則校讎之際,決于取舍,不可不慎也。
3.對歐氏修訂韓愈文集的評價:
宋人對韓集的整理,首先把力量集中在校勘上。在這方面用力最勤的當然要數(shù)穆修和歐陽修。歐陽修的校本,在當時是具有一定權威性的,不過沒有鏤版,所以流布不廣。穆修本雖然印行過,但在北宋諸本中不見影響,很少有人提及。結(jié)果各本之間參差不一,因此學者就必然要求一個能夠吸收各本優(yōu)點的綜合版,后人多從方崧卿的《韓集舉正》與在此方氏基礎之上朱熹所作《韓文考異》。
希望能有所幫助~
6. 弘靖請先命吊贈使,待其不恭,然后加兵,憲宗從其議 文言文翻譯
這句話出自《舊唐書·卷七十九·韓滉(子皋、弟洄)張延賞(子弘靖、弘靖子文規(guī)、次宗)傳》,前后文綜合起來的原文如下:“吳少陽死,其子元濟擅主留務,憲宗怒,欲下詔誅之。
弘靖請先命吊贈使,待其不恭,然后加兵,憲宗從其議。” 參考譯文如下: 吳少陽死后,他的兒子吳元濟擅自做主繼續(xù)擔任(淮西節(jié)度使),唐憲宗大怒,想下詔殺掉他。
張弘靖請求先下令吊唁他并加贈其節(jié)度使之職,等到他對朝廷有不恭的言行時,然后再武力征討他,唐憲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注釋: 1、吳少陽(?-814):中唐時期割據(jù)一方的節(jié)度使。
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與吳少誠相友善。
少誠得淮西,任為部將,并認之為弟。元和四年(809)少誠死,他殺少誠子而代之。
朝廷不能制,即任為節(jié)度使。死后其子吳元濟為帥。
2、元濟:即吳元濟(783-817)唐憲宗時叛藩的首領。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
其父吳少陽為淮西節(jié)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唐代宗、德宗以來,淮西鎮(zhèn)勾結(jié)河北諸鎮(zhèn),成為唐廷心腹大患。
3、擅主:擅自做主。 4、留務:繼續(xù)擔任職務。
(1)繼續(xù)擔任職務。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臣仲春之末,舊患漸加,雙足頗蹇,四支不利……安可率此留務,溷茲恒典。”
(2)指留守、留臺等所掌的政務。《宋史·呂端傳》:“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
今主留務,非所宜也。”清錢謙益《大司馬吉安茂明李公參贊機務序》:“李公之品地在玉鉉大斗之間,當寧深知之,固將參預密勿,在帝左右,留務之簡,特以為傳遽云耳。”
5、憲宗:即唐憲宗(778-820)。本名李淳,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唐朝第11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適孫子、唐順宗李誦長子。貞元四年(788)冊封廣陵郡王。
貞元二十一年(805)立為太子,改名李純,監(jiān)國理政。同年八月繼承皇位。
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 *** 威望,史稱“元和中興”。元和十五年(820)駕崩于大明宮中和殿,享年43歲。
謚號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廟號憲宗,葬于景陵。 6、弘靖:即張弘靖(760-824)。
字元理,唐代藩鎮(zhèn)節(jié)度使、宰相、書法家,中書令張嘉貞之孫,尚書左仆射張延賞之子。畫家張彥遠祖父。
以蔭為河南參軍。元和(806-820)中拜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高平縣侯,出為河東盧龍節(jié)度使,遷太子少師。
工書法,幼學元常(鍾繇);自鎮(zhèn)蒲陜,跡類子敬(王獻之);及處臺司,乃同逸少(王羲之)。書體三變,為時所稱。
元和六年(811)裴琯所撰唐魏博田緒遺愛碑,為其正書。 7、吊贈使:吊唁并加贈其節(jié)度使之職。
吊贈:吊唁并贈送財物。漢劉向《說苑·敬慎》:“先君薨而不吊贈,是無哀吾喪也。”
《新唐書·百官志一》:“凡出蕃冊授、吊贈者,給衣冠。” 8、不恭:不尊敬;不嚴肅。
(1)不尊敬;不嚴肅。《尚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孟子·萬章下》:“(萬章)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斯蓋罔道不恭,為天罰也。”
單復《蝸牛》:“這雖然有些不恭,也有些不倫不類,但我前面說過,有些聯(lián)想,是很奇特而引人深思的!” (2)不奉行;不重視。《魏書·律歷志上》:“今崇徒教樂童書學而已,不恭樂事,臣恐音律一曠,精賞實難,習業(yè)差怠,轉(zhuǎn)乖本意。”
9、加兵:發(fā)動戰(zhàn)爭;以武力進攻。 (1)發(fā)動戰(zhàn)爭;以武力進攻。
《韓非子·有度》:“(魏安厘王)加兵于齊,私平陸之都。”《史記·魏公子列傳》:“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馀年。”
《周書·王羆傳論》:“梁人為之退舍,高氏不敢加兵。”宋俞文豹《吹劍四錄》:“劉漫塘遺之詩曰:‘……加兵殺僇非仁矣,縱火焚燒豈義歟?’” (2)增加兵力。
《三國演義》第59回:“眾將又請曰:‘丞相每聞賊加兵添眾,則有喜色,何也?’” 附錄:《舊唐書·卷七十九·張弘靖傳》原文全文 【原文】 子弘靖,字元理,雅厚信直。少以門廕授河南府參軍,調(diào)補藍田尉。
東都留守杜亞辟為從事,奏改監(jiān)察御史里行,轉(zhuǎn)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留守將令狐運逐賊出郊,其日有劫轉(zhuǎn)運絹于道者,亞以運豪家子,意其為之,乃令判官穆員及弘靖同鞫其事。
員與弘靖皆以運職在牙門,必不為盜,堅請不按。亞不聽,遂以獄聞,仍員及弘靖出幕府,有詔令三司使雜治之,后果于河南界得賊。
無何,德陽公主下嫁,治第將侵弘靖家廟。弘靖拜表陳情,具述祖考之德,德宗慰撫之,不令毀廟。
又獻賦美二京之制,德宗嘉其文,擢授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殿中侍御史、禮部員外郎;遷兵部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知東都選事;拜工部侍郎,轉(zhuǎn)戶部侍郎、陜州觀察、河中節(jié)度使;拜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吳少陽死,其子元濟擅主留務,憲宗怒,欲下詔誅之。弘靖請先命吊贈使,待其不恭,然后加兵,憲宗從其議。
尋加中書侍郎平章事。盜殺宰相武光衡,京師索賊未得。
時王承宗邸中有鎮(zhèn)卒張晏輩數(shù)人,行止無狀,人多意之,詔錄付御史陳中師按之,皆附致其罪。
7. 裴度傳原文及翻譯
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
貞元初,擢進士第,以宏辭補校書郎。舉賢良方正異等,調(diào)河陰尉。
遷監(jiān)察御史,論權嬖梗切,出為河南功曹參軍。武元衡帥西川,表掌節(jié)度府書記。
召為起居舍人。 元和六年,以司封員外郎知制誥。
田弘正效魏、博六州于朝,憲宗遣度宣諭,弘正知度為帝高選,故郊迎趨跽受命,且請遍至屬州,布揚天子德澤,魏人由是歡服。還,拜中書舍人。
久之,進御史中丞。宣徽五坊小使方秋閱鷹狗,所過撓官司,厚得餉謝乃去。
下邽令裴寰,才吏也,不為禮,因構寰出丑言,送詔獄,當大不恭。宰相武元衡婉辭諍,帝怒未置。
度見延英,言寰無辜,帝恚曰:“寰誠無罪,杖小使;小使無罪,且杖寰。”度曰:“責若此固宜,第寰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霽,乃釋寰。
王師討蔡,以度視行營諸軍,還,奏攻取策,與帝意合。且問諸將才否,度對:“李光顏義而勇,當有成功。”
不三日,光顏破時曲兵,帝嘆度知言。進兼刑部侍郎。
王承宗、李師道謀緩蔡兵,乃伏盜京師,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元衡,又擊度,刃三進,斷靴,刜背裂中單,又傷首,度冒氈,得不死。哄導駭伏,獨騶王義持賊大呼,賊斷義手。
度墜溝,賊意已死,因亡去。議者欲罷度,安二鎮(zhèn)反側(cè),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罷之,是賊計適行。
吾倚度,足破三賊矣!”度亦以權紀未張,王室陵遲,常憤愧無死所。自行營歸,知賊曲折,帝益信杖。
及病創(chuàng)一再旬,分衛(wèi)兵護第,存候踵路。疾愈,詔毋須宣政衙,即對延英,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時方連諸道兵,環(huán)挐不解,內(nèi)外大恐,人累息。及度當國,外內(nèi)始安。
由是討賊益急。 始,德宗時尚何伺,中朝士相過,金吾輒飛啟,宰相至闔門謝賓客。
度以時多故,宜延天下髦英咨籌策,乃建請還第與士大夫相見,詔可。會莊憲太后崩,為禮儀使。
帝不聽政,議置冢宰,度曰:“冢宰,商、周六官首,秉統(tǒng)百僚,王者諒暗,有權聽之制。歷世官廢,故國朝置否不常,不宜徇空名,稽樞務。”
乃詔百司權聽中書門下處可。 王鍔死,家奴告鍔子稷易父奏末,冒遺獻。
帝留奴仗內(nèi),遣使者如東都按責其貲。度諫曰:“自鍔死,數(shù)有獻。
今因告訐而檢省其私,臣恐天下將帥聞之,有以家為計者。”帝悟,殺二奴,還使者。
于時,討蔡數(shù)不利,群臣爭請罷兵,錢徽、蕭俛尤確苦。度奏:“病在腹心,不時去,且為大患。
不然,兩河亦將視此為逆順。”會唐鄧節(jié)度使高霞寓戰(zhàn)卻,它相揣帝厭兵,欲赦賊,鉤上指。
帝曰:“一勝一負,兵家常勢。若師常利,則古何憚用兵耶?雖累圣亦不應留賊付朕。
今但論帥臣勇怯、兵強弱、處置何如耳,渠一敗便沮成計乎?”于是左右不能容其間。十二年,宰相逢吉、涯建言:“餉億煩匱,宜休師。”
唯度請身督戰(zhàn),帝獨目度留,曰:“果為朕行乎?”度俯伏流涕曰:“臣誓不與賊偕存。”即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彰義軍節(jié)度、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
度以韓弘領都統(tǒng),乃上還招討以避弘,然實行都統(tǒng)事。又制詔有異辭,欲激賊怒弘者,意弘怏怏則度無與共功。
度請易其辭,窒疑間之嫌。于是表馬總為宣慰副使,韓愈行軍司馬,李正封、馮宿、李宗閔備兩使幕府。
入對延英,曰:“主憂臣辱,義在必死。賊未授首,臣無還期。”
帝壯之,為流涕。及行,御通化門臨遣,賜通天御帶,發(fā)神策騎三百為衛(wèi)。
初,逢吉忌度,帝惡居中撓沮,出之外。 度屯郾城,勞諸軍,宣朝廷厚意,士奮于勇。
是時,諸道兵悉中官統(tǒng)監(jiān),自處進退。度奏罷之,使將得顓制,號令一,戰(zhàn)氣倍。
未幾,李愬夜入懸瓠城,縛吳元濟以報。度遣馬總先入蔡,明日,統(tǒng)洄曲降卒萬人持節(jié)徐進,撫定其人。
初,元濟禁偶語于道,夜不然燭,酒食相饋遺者以軍法論。度視事,下令唯盜賊、斗死抵法,余一蠲除,往來不限晝夜,民始知有生之樂。
度以蔡牙卒侍帳下,或謂:“反側(cè)未安,不可去備。”度笑曰:“吾為彰義節(jié)度,元惡已擒,人皆吾人也!”眾感泣。
既而申、光平定,以馬總為留后。 度入朝,會帝以二劍付監(jiān)軍梁守謙,使悉誅賊將。
度遇諸郾城,復與入蔡,商罪議誅。守謙請如詔,度固不然,騰奏申解,全宥者甚眾。
策勛進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上柱國、晉國公,戶三千,復知政事。 程異、皇甫镈以言財賦幸,俄得宰相。
度三上書極論不可,帝不納。自上印,又不聽。
纖人始得乘罅。 初,蔡平,王承宗懼,度遣辯士柏耆脅說,乃獻德、棣二州,納質(zhì)子。
又諭程權入覲。始判滄、景、德、棣為一鎮(zhèn),朝廷命帥,而承宗勢乃離。
李師道怙強,度密勸帝誅之。乃詔宣武、義成、武寧、橫海四節(jié)度會田弘正致討。
弘正請自黎陽濟,合諸節(jié)度兵,宰相皆謂宜。度曰:“魏博軍度黎陽,即叩賊境,封畛比聯(lián),易生顧望,是自戰(zhàn)其地。
弘正、光顏素少斷,士心盤桓,果不可用。不如養(yǎng)威河北,須霜降水落,絕陽劉,深抵鄆,以營陽谷,則人人殊死,賊勢窮矣。”
上曰:“善。”詔弘正如度言。
弘正奉詔,師道果禽。 大賈張陟負五坊息錢,上命坊使楊朝汶收其家簿,閱貸錢雖已償,悉鉤止,根引數(shù)十百人,列棰挺脅不承。
又獲盧大夫逋券,捕盧坦家客責償,久乃悟盧群券。坦子上訴,朝汶讕語:“錢入禁中,何可得。
8. 翻譯 一篇文言文
翻譯 一篇文言文 懸賞分:0 - 離問題結(jié)束還有 12 天 15 小時祜字承吉,南陽人,來寓姑蘇。
樂高尚,稱處士,騷情雅思,凡知己者悉當時英杰。然不業(yè)程文。
元和、長慶間,深為令狐文公器許,鎮(zhèn)天平日,自草薦表,以詩三百首獻于朝,辭略曰:“凡制五言,苞含六義,近多放誕,靡有宗師。祜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幾甚苦,搜象頗深,輩流所推,風格罕及。
謹令繕錄,詣光順門進獻,望宣付中書門下。”祜至京師,屬元稹號有城府,偃仰內(nèi)庭。
上因召問祜之詞藻上下,稹曰:“張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為。若獎激太過,恐變陛下風教。”
上頷之。由是寂寞而歸,為詩自悼云:“賀知章口徒勞說,孟浩然身更不疑。”
遂客淮南。杜牧為度支使,極相善待,有贈云:“何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祜苦吟,妻孥每喚之皆不應,曰:“吾方口吻生華,豈恤汝輩乎!” *** 山水,多游名寺,如杭之靈隱、天竺,蘇之靈巖、楞伽,常之惠山、善權,潤之甘露、招隱,往往題詠唱絕。同時崔涯亦工詩,與祜齊名,頗自行放樂,或乘興北里,每題詩倡肆,譽之則聲價頓增,毀之則車馬掃跡。
涯尚義,有俠詩云:“太行嶺上三尺雪,崔涯袖中三尺鐵。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門便與妻兒別。”
嘗共謁淮南李相,祜稱“釣鰲客”,李怪之曰:“釣鰲以何為竿!”曰:“以虹。”“以何為鉤?”曰:“新月。”
“以何為餌?”曰:“以短李相也。”紳壯之,厚贈而去。
晚與白樂天日相聚宴謔,樂天譏以“足下新作‘憶柘枝’云:‘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乃一問頭耳。”祜曰:“鄙薄之誚是也。
明公‘長恨歌’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都不見’,又非目連尋母邪?”一座大笑。“初過廣陵”曰:“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大中中,。
新唐書李商隱傳譯文
三年入朝,京兆尹盧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箋奏。明年,令狐綯作相,商隱屢啟陳情,綯不之省。弘正鎮(zhèn)徐州,又從為掌書記。府罷入朝,復以文章干襜,乃補太學博士。會河南尹柳仲郢鎮(zhèn)東蜀,辟為節(jié)度判官、檢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專殺左遷,商隱廢罷,還鄭州,未幾病卒。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
文言文(《新唐書·列傳第十六》)
《新唐書·列傳第十六》文言文: 溫皇甫二李姜崔溫大雅,字彥弘,并州祁人。父君攸,北齊文林館學士,入隋為泗州司馬, 見朝政不綱,謝病歸。大雅性至孝,與弟彥博、大有皆知名,薛道衡見之,嘆曰: “三人者,皆卿相才也。”初為東宮學士、長安尉,以父喪解,會天下亂,不復 仕。 高祖鎮(zhèn)太原,厚禮之。兵興,引為大...
文言文勉學
梁朝貴族子弟,到童年時代,必須先讓他們?nèi)雵鴮W,觀察他們的志向與崇尚,走上仕途后,就做文吏的事情,很少有完成學業(yè)的。世代當官而從事經(jīng)學的,則有何胤、劉獻、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舀等人,他們都兼通文史,不只是會講解經(jīng)術。我也聽說在洛陽的有塞浩、張偉、劉芳,在鄴下又見到邢子才...
左傳文言文閱讀
5. 文言文閱讀田弘正,本名興 14.D 15.C 16.D 17.(1)田季安因看到人心歸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臨清鎮(zhèn)將,想尋找過失謀害他。 (2)當時朝廷賞賜鎮(zhèn)州三軍一百萬貫錢,沒有按時送到,士兵以此為借口喧嘩鬧事。田弘正親自撫慰解釋。 【解析】 14.D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應將句子回歸文本,結(jié)合語境理解...
文言文的“不會”怎么表示
不能,不善,不知,看你要取哪個意思啦 另外,古文里本來就有“不會”這個詞喲~如下:臣若茍務文章,廣徵經(jīng)典,非唯將吏不會,亦恐弘正未詳。(不懂)不會沉吟思底事,凝眸,兩點春山滿鏡愁。(不領會)也不索門栽五柳,也不索湖泛扁舟,利和名自不會掛心頭。(明代曲里的,就是“不會”...
小學學的三篇文言文
、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等人,這些人兼通文史,在洛陽城,我聽兌有崔浩、張偉、劉芳三人的大。 6. 小學生必背文言文有哪些 《曹沖稱象》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
“李愬”的文言文怎么翻譯?
元和十二年(816年),任左散騎常侍、鄧州刺史、御史大夫、隨唐鄧三州節(jié)度使,奉命與田弘正、李光顏等人討伐割據(jù)淮西的吳元濟。2、于次年(817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戰(zhàn)后以功拜檢校尚書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八州觀察使、上柱國,封涼國公。后任武寧節(jié)度使,大破叛亂的...
不允許文言文
1. 不是不想和你白頭偕老 不是不想和你白頭偕老。只是實力不允許。 古文: 非不欲與汝相白首。但力不允。 男人有這4個表現(xiàn),就是想和你白頭偕老! 1、和你一起規(guī)劃未來 一個男人想和你白頭偕老,那一定會把你放在他的未來規(guī)劃里,他想著和你共度余生,想著和你坐著搖椅慢慢搖。他的未來...
鹿巾鶴氅,構火命觴,以賞嘉致什么意思
鹿皮圍巾鶴毛大氅,攏火喝酒,欣賞雪中佳景。出自《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九十九 相關原文:路群盧弘正 中書舍人路群與給事中盧弘正,性相異而相善。路清瘦古淡,未嘗言市朝;盧魁梧富貴,未嘗言山水。路日謀高臥,有制草,則就宅視之;盧未嘗請告,有客旅,則就省謁之。雖所好不同,而相親至...
“不會”用文言文怎么表示?
1.不能,不善,不知 2.白話文中“不能”有“不被允許”和“沒有能力達成”兩個意思,在文言文中前一個意思通常用莫、弗、勿等字表達,后一個意思同樣用“不能”表達。3.也不索門栽五柳,也不索湖泛扁舟,利和名自不會掛心頭。(明代曲里的,就是“不會”的意思)4.臣若茍務文章,廣徵...
相關評說:
全南縣曲線: ______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是李商... 有濟源駱山人熟視之曰:'貴當列士,在今年秋.'既歸,遇田弘正之難,軍士擁為留...
全南縣曲線: ______ 公元618-907年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中原王朝,共歷二十... 河北方面,魏博田弘正支持唐室.成德王承宗曾經(jīng)反叛唐室,淮西平定后與盧龍劉總...
全南縣曲線: ______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圣朝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韓愈《自詠》 韓愈是...
全南縣曲線: ______ 1. 文言文節(jié)奏的劃分方法 文言文語句節(jié)奏的劃分:一、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fā)語詞)、關聯(lián)詞后面應有停頓.二、古代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的,要分開讀.三、根據(jù)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
全南縣曲線: ______ 你太不聰明了,用文言文來說是,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汝之不惠!出自《愚公移山》.甚,程度副詞,很,極,非常.矣,語氣助詞,了,啊.汝之不惠,之,結(jié)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不譯.惠,通假字,通慧,聰明.甚矣汝之不惠,從句式來看屬于主謂倒裝,正常語序是汝之不惠甚矣!類似的例子有 妙哉斯言!
全南縣曲線: ______ 田子方看見一匹老馬站在道旁,不禁嘆息著牽掛在心中的事.便詢問趕車的人說:“這是什么馬呀?” 趕車的人回答說:“這是舊尊老家所養(yǎng)的一匹馬,由于老弱不再使用了,使牽出來想把它賣掉.” 田子方說:“年少的時候貪用它的力氣,年老的時候就楊把它拋棄,這是仁義之人所不愿干的事.”說著便用5匹帛贖買了這匹才能馬. 老臣罷武聽說之后,便知道有所歸向了. 【說明】這則寓言里,老臣罷工武之所以能夠“知所歸心”者,是由于他向往以束帛贖老馬的田子方.它說明,少者懷之,老者安之,這是常理、常情,那種“卸磨殺驢”的做法會令人寒心的
全南縣曲線: ______ 如果船上裝的是糧食的話那么船一定行駛得很穩(wěn),今天看來的這艘船,行駛得又輕又浮
全南縣曲線: ______ 這應該是劉備臨死前對阿斗說的話 “朕初疾但下痢耳(我當初得的病不過就是拉肚子罷了), 后轉(zhuǎn)雜他病(后來轉(zhuǎn)而感染上了別的病癥), 殆不自濟(終于知道自己不中用了). 人五十不稱夭(人嘛,只要到了五十,即使死了也不叫夭折),...
全南縣曲線: ______ 我找了一篇,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得,翻譯不全啊,只是單個詞的解釋 觀 月 記 張孝祥月極明于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勝靠近水的地方景觀優(yōu)美.〕;臨水之觀,宜〔宜 適宜,應當.〕獨往;獨往之地,去〔去 離開.〕人遠者又...
全南縣曲線: ______ 從的詞語 : 從來、 自從、 從此、 從軍、 從前、 遵從、 從容不迫、 從從容容、 從天而降、 從善如流、 擇善而從、 無所適從